A. 什麼情況下外匯儲備會減少
什麼減少,是問貶值嗎,一般情況下,外匯貶值,外匯匯率下跌的,外匯儲備會縮水,購買力下降。如果國家外匯儲備過多,會減少一些的,此外,如果和某個國家發生貿易摩擦的話,也會減少該種外匯儲備。
B. 對我國國際儲備的評價
影響國際儲備需求的主要因素
1.有國際儲備機會成本的持有量。
2.外部沖擊的規模和頻率。
3.政府的政策偏好。
4.一國國內經濟發展狀況。
5.對外交往規模。
6.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
7.該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
8.各國政策的國際協調。
七.國際儲備總量管理手段
國際儲備總量管理手段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儲備不足時,通常採取以下國際收支調節措施:
1.通過出口退稅、出口擔保、外匯留成和復匯率制等手段鼓勵出口。
2.以各種貿易和非貿易壁壘限制進口。
3.以外匯管理和延期支付等辦法限制資本外流。
4.貨幣對外貶值。
八.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內容
1、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基本原則:一國政府調整國際儲備結構的基本原則是統籌兼顧各種儲備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
2、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管理
(1)幣種結構管理:各國通常根據分散原理安排預防性儲備貨幣的幣種結構,即實行儲備貨幣多樣化。在幣種結構管理中,政府主要考慮的是儲備資產安全性與盈利性之間的關系;
(2)儲備貨幣流動性結構管理:而在流動性結構管理中,政府主要考慮的是流動性與盈利性之間的關系。根據流動性的差異,同種貨幣儲備資產可分為多種層次。
九.我國國際儲備的特點和管理
(一)特點
1.外匯儲備的統計口徑作出重大調整。
2.外匯儲備在儲備資產結構中所佔比重較大。
3.外匯儲備在波動中呈遞增趨勢。
4.國際儲備主要來源於貿易順差和直接投資項目順差。
(二)管理
1.我國國際儲備的總量管理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國際儲備瀕臨枯竭,嚴重不能滿足經濟運行對國際儲備的需要。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國際儲備一度減少,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我國國際儲備總量僅次於日本,屬世界第二位。但國際儲備也不宜過多。
2.我國國際儲備的結構管理
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需要堅持三個原則:
(1)持儲備貨幣多樣化,以減少匯率變動可能帶來的損失。
(2)根據對外支付的需要確定該貨幣在儲備貨幣中的比重。
(3)隨時根據外匯市場的匯率運動趨勢調整儲備貨幣的幣種結構。
國際儲備的來源
1、收購黃金
收購黃金包括兩方面,(1)一國從國內收購黃金並集中至中央銀行手中;(2)一國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購買黃金。不過,因黃金在各國日常經濟交易中使用價值不大,加上黃金產量也有限,因此,黃金在國際儲備中的比重一般不會增加。
2、國際收支順差
國際收支順差也包括兩方面:(1)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順差,它是國際儲備的主要來源。該順差中最重要的是貿易順差,其次是勞務順差。目前,勞務收支在各國經濟交往中,地位不斷提高,許多國家的貿易收支逆差甚至整個國際收支逆差,都利用勞務收支順差來彌補。在不存在資本凈流出時,如果一國經常項目為順差,則必然形成國際儲備;而在不存在資本凈流入時,如果一國經常項目為逆差,則必然使國際儲備減少。(2)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的順差。它是國際儲備的重要補充來源。目前國際資本流動頻繁且規模巨大,當借貸資本流人大於借貸資本流出時,就形成資本項目順差。如果這時不存在經常項目逆差,這些順差就形成國際儲備。這種儲備的特點就是由負債所構成,到期必須償還。但在償還之前,可作儲備資產使用。當一國的借貸資本流出大於借貸資本流入時,資本項目必然發生逆差,如果這時有經常項目逆差,則國際儲備將會大幅減少。
3、中央銀行干預外匯
市場取得的外匯
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結果也可取得一定的外匯,從而增加國際儲備。當一國的貨幣匯率受供求的影響而有上升的趨勢或已上升時,該國的中央銀行往往就會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拋售本幣,購進外匯,從而增加本國釣國際儲備。另一方面,當一國的貨幣匯率有下浮趨勢或已下浮時,該國就會購進本幣,拋售其他硬貨幣,從而減少本國儲備。一般來說,一個貨幣匯率上升的國家,往往是國際收支順差較多的國家,因此,沒有必要通過購進外匯來增加已過多的外匯儲備,但由於共同干預的需要,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增加本國的外匯儲備。
這種干預形式在70年代以前,主要以單個國家干預的形式出現,到80年代發展成為聯合干預。如1978年美元匯率暴跌,美國就曾拋售約合100億美元的西德馬克以遏止美元匯價下降。但到0年代,這種干預面就擴大了,如1988年為力守1美元兌120日元的防線,西方各國中央銀行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僅在1988年1月4日這一天之內,美國、日本、前聯邦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以及瑞士、奧地利等中央銀行就購進20億~30億美元,其結果使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增加,也使美元匯率得以回升。97年代以來,由於國際金融局勢動盪不安,尤其1993年至1995年發生了新的美元危機,1997年又發生了波及世界金融市場的東南平貨幣危機,因此,聯合干預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國際儲備的作用
在現行貨幣制度下,國際儲備的作用是廣泛的,而且是多層面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彌補國際收支逆差
理論與經驗證明,當一個國家在國際交易中出現出口減少或因特大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等突發情況而造成臨時性國際收支逆差,而這部分逆差又無法依靠舉借外債來平衡時,人們首要的選擇就是動用國際儲備來彌補此逆差。這樣,既可維護本國國際信譽,又可避免事後被迫採取諸如限制進口等「削足適履」的措施來平衡逆差而影響本國經濟的正常發展。此時,運用部分國際儲備來平衡逆差,會減緩逆差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而採取的一些劇烈的經濟緊縮政策對國內經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國際儲備在此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但是,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根本性的不平衡,動用國際儲備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相反,會導致國際儲備的枯竭。因此,當一國經濟因政策失誤或經濟結構不合理而造成國際收支持續性逆差時,對包括
外匯儲備在內的儲備資產的動用,必須謹慎進行。
二、支持本國貨幣匯率
這是國際儲備的重要作用之一。如上所述,「十國集團」當年在給國際儲備定義時就強調,國際儲備是作為維持貨幣匯率的「干預資產」。尤其在1973年2月國際社會普遍推行浮動匯率制後,盡管從理論上講各國中央銀行並不承擔維護匯率穩定的義務,匯率隨行就市,但在實際當中,恰恰是這個制度,使匯率波動頻繁且波幅較大,因此各國為了本國的利益,使本國的貨幣匯率穩定在所希望的水平上,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動用國際儲備對本幣匯率進行干預。1985年,西方七個工業發達國家建立了對匯率的聯合干預機制。該機制的運作基礎之一就是持有一定量的國際儲備。為此許多國家還專設了外匯平準基金,以保證干預外匯市場的資金需要。外匯平準基金一般由外匯、黃金和本國貨幣等構成,當某一時期外匯匯率持續上升、本幣匯率持續下跌時,就通過平準基金在外匯市場上賣出外匯,買進本幣;反之則賣出本幣,買入外匯,以此穩定匯率。由於外匯平準基金也並非取之不盡,因此,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或長期性失衡,並使匯率持續升跌時,對平準基金的運用必須謹慎進行。
現實的一個事例充分說明,保持充足的國際儲備特別是外匯儲備對維護一國貨幣或區域性貨幣的匯率,穩定外匯和貨幣市場,具有重要的作用。這個事例便是1997年發端於泰國,後波及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及新
C. 世界各國外匯儲備
— 世界全球(所有國家的總和) 7,471,093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包括香港及澳門) 2,847,300 Dec 2010
2 日本 1,101,000 Nov 2010
- 歐盟
(歐盟歐元區所有國家,包括歐洲中央銀行) 530,666 Feb 2009
3 俄羅斯 484,600 Nov 2010
4 中華民國 379,300 Nov 2010
5 印度 294,000 Nov 2010
6 韓國 290,200 Nov 2010
7 巴西 284,900 Oct 2010
8 瑞士 266,400 Oct 2010
9 香港 273,200 Jan 2011
10 新加坡 221,400 Oct 2010
11 阿爾及利亞 145,363 Apr 2009
12 德國 143,518 Feb 2009
13 泰國 140,000 Jan 2010
14 義大利 110,811 Feb 2009[1]
15 法國 99,930 Feb 2009[1]
16 馬來西亞 87,700 Apr 2009
17 墨西哥 82,100 Feb 2009
18 伊朗 81,000 May 2008
19 利比亞 79,000 Sep 2007
20 美國 75,654 Apr 2009[1]
21 土耳其 66,746 May 2009
22 英國 64,332 Mar 2009[1]
23 波蘭 63,847 Oct 2008
— 歐洲中央銀行
(不被任何一個單獨歐盟國家擁有) 62,921 Feb 2008 [1]
24 丹麥 62,400 May 2009
25 印度尼西亞 56,600 May 2009
26 伊拉克 48,779 Jan 2009[2]
27 阿根廷 47,024 Feb 2009 [1]
28 以色列 45,076 Apr 2009
29 奈及利亞 45,000 Apr 2009
30 加拿大 43,524 Mar 2009[1]
31 委內瑞拉 42,628 Dec 2008
32 挪威 42,364 Nov 2008
33 菲律賓 39,319 May 2009
34 捷克 36,854 Mar 2009[1]
35 羅馬尼亞 35,910 Feb 2009[1]
36 南非 33,418 Apr 2009
37 沙烏地阿拉伯 31,320 Oct 2007
38 埃及 31,189 Apr 2009
39 秘魯 30,930 Mar 2009
40 澳大利亞 30,692 Nov 2008
41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9,620 2007 est.
42 烏克蘭 27,800 May 2009
43 瑞典 27,719 Feb 2009
44 荷蘭 26,630 Feb 2009[1]
45 哥倫比亞 23,800 Mar 2009
46 智利 22,895 Feb 2009[1]
47 匈牙利 22,712 Sep 2008
48 摩洛哥 22,009 Feb 2009[1]
49 西班牙 20,886 Feb 2009[1]
50 越南 20,700 Jun 2008
51 澳門 20,000 Dec 2008
52 哈薩克 19,658 Feb 2009[1]
52 科威特 19,630 2007 est.
53 黎巴嫩 19,400 2007 est.
54 斯洛伐克 18,504 Sep 2008
55 塞爾維亞 17,490 Nov 2008
56 比利時 16,056 Feb 2009[1]
57 奧地利 15,871 Nov 2008
58 保加利亞 15,189 Feb 2009[1]
59 葡萄牙 12,770 Feb 2009[1]
60 紐西蘭 12,470 Feb 2009[1]
61 安哥拉 12,290 2007 est.
62 巴基斯坦 11,190 May 2009
63 克羅埃西亞 10,852 Feb 2009[1]
64 波札那 10,000 May 2008
65 亞塞拜然 9,316 Apr 2008
66 約旦 9,172 Jan 2009[1]
67 突尼西亞 8,426 Feb 2009[1]
68 芬蘭 8,327 Feb 2009[1]
69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8,100 2008 est.
70 玻利維亞 7,717 Dec 2008
71 葉門 7,400 Mar 2009
72 阿曼 7,004 2007 est.
73 烏拉圭 6,672 Feb 2009
74 孟加拉國 6,500 Apr 2009
75 厄瓜多 6,500 Oct 2008
76 卡達 6,368 2007 est.
77 塞普勒斯 6,176 2007 est.
78 敘利亞 6,039 2007 est.
79 立陶宛 5,704 Mar 2009[1]
80 烏茲別克 5,600 2007 est.
81 拉脫維亞 5,556 Feb 2009[1]
82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黑]] 5,151 Jan 2008
83 瓜地馬拉 4,559 2007 est.
84 古巴 4,247 2007 est.
85 赤道幾內亞 3,928 2007 est.
86 哥斯大黎加 3,915 2007 est.
87 土庫曼 3,644 2007 est.
88 愛沙尼亞 3,526 Mar 2009[1]
89 馬爾他 3,522 2007 est.
90 緬甸 3,500 Aug 2008
91 巴林 3,474 2007 est.
92 白俄羅斯 3,326 Feb 2009[1]
93 希臘 3,181 Feb 2009[1]
94 迦納 2,837 2007 est.
95 肯亞 2,615 Mar 2009
96 冰島 2,792 Feb 2008
97 巴拉圭 2,743 Nov 2008
98 斯里蘭卡 2,600 Oct 2008
99 多明尼加 2,525 2007 est.
100 象牙海岸 2,500 2007 est.
101 坦尚尼亞 2,441 2007 est.
102 喀麥隆 2,341 2007 est.
103 宏都拉斯 2,336 Oct 2008
104 薩爾瓦多 2,417 Feb 2009[1]
105 馬其頓 2,243 Nov 2007
106 巴布亞紐幾內亞 2,193 Dec 2007
108 模里西斯 1,772 2007 est.
109 阿爾巴尼亞 1,615 Dec 2007
110 柬埔寨 1,600 Dec 2007
111 牙買加 1,490 Dec 2007
112 莫三比克 1,470 Nov 2007
113 加彭 1,459 2007 est.
114 摩爾多瓦 1,365 Feb 2009[1]
115 塞內加爾 1,350 2007 est.
116 喬治亞 1,300 2008 est.
117 巴拿馬 1,260 2007 est.
118 蘇丹 1,245 2007 est.
119 辛巴威 1,222 Mar 2008
120 亞美尼亞 1,141 Feb 2009[1]
121 尚比亞 1,100 2007 est.
122 斯洛維尼亞 1,076 Jan 2008
123 尼加拉瓜 1,075 2007 est.
124 吉爾吉斯斯坦 1,029 Feb 2009[1]
125 蒙古 1,000 Jul 2007
126 查德 997 2007 est.
127 布吉納法索 897 2007 est.
128 賴索托 889 2007 est.
129 愛爾蘭 854 Feb 2009[1]
130 衣索比亞 840 2007 est.
131 貝南 825 2007 est.
132 納米比亞 750 2007 est.
133 馬達加斯加 745 2007 est.
134 盧森堡 713 Sep 2008
135 巴貝多 620 2007 est
136 寮國 514 2007 est.
137 盧安達 511 2007 est.
138 史瓦濟蘭 395 2007 est.
139 多哥 363 2007 est.
140 維德角 344 2007 est.
141 塔吉克 301 2007 est.
142 蓋亞那 292 2007 est.
143 海地 221 2007 est.
144 貝里斯 150 Oct 2008
145 萬那杜 149 Dec 2007
146 馬拉維 140 2007 est.
147 甘比亞 120 2007 est.
148 幾內亞 119 2007 est.
149 蒲隆地 118 2007 est.
150 塞席爾 118 2007 est.
D. 外匯儲備不足會發生哪些情況
外匯儲備不足,會導致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下降,從而使本國貨幣的穩定性降低、增大風險!而當貨幣風險加大時,在外匯市場中,本國貨幣的風險性突現,吸引力大幅下滑,會遭到一定程度的拋售,從而對本國貨幣形成貶值壓力。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E. 我國近幾年的外匯儲備變化情況怎樣
1994年至今,我國外匯儲備可分為三個階段:
1.外匯儲備較快增長階段 (1994年-1997年)
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實施了匯率並軌、取消外匯留成、銀行結售匯制、成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等舉措,國家外匯儲備獲得了較快的增長。1994年-1997年,外匯儲備年增長額分別為380.21美元、219.77億美元、314.43億美元、348.50億美元。至1997年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由1993年的211.99億美元增長到1398.90億美元,增加了5.6倍,國家外匯儲備進入了較為寬松的時期。
2.外匯儲備緩慢增長階段(1998年-2000年)
1997年下牛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在其影響下,從1998年起,我國外匯儲備增量明顯減緩。1998年-2000年,國家外匯儲備年增長額僅為50.97億美元、97.15億美元、108.99億美元,只相當於1997年外匯儲備增加額的14.62%、27.87%、31.27%。盡管如此,至2000年末,外匯儲備還是相當可觀的,增加到1655.74億美元,居世界各國前列。
3.外匯儲備大幅度增長階段(2001年至今)
從2001年起,我國外匯儲備進入了大幅度增長階段,且增長的速度十分驚人。2001年-2004年,國家外匯儲備年增長額分別為465.91億美元、742.42億美元、1168.44億美元和2066.81億美元,相當於2000年國家外匯儲備增加額的427.4%、681.18%、1072.06%和1896.33%,國家外匯儲備余額達6099.32億美元。(見下表)
1994年-2004年國外匯儲備變化情況表
二、高額外匯儲備的利弊分析
我國保持高額外匯儲備的有利之處主要有:
1.調節國際收支,促進國民經濟穩定發展
一是當國際市場出現變化導致出口銳減,或因季節性因素及突發性事件造成臨時性國際收支逆差時,國家可動用充足的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無須採取壓縮進口等影響國內經濟正常運行的限制性措施。二是當國際收支發生結構性失衡,需要進行緊急的或長期調整時,國家可動用充裕的外匯儲備進行調節,以緩和調整外部沖擊,從而降低各種措施對國內供求均衡所帶來的負效應,維持國內經濟的正常運營和穩定發展,減輕因採取緊急措施而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
2.維護國際信譽,增強吸引外商投資和對外融資的能力
外匯儲備雄厚,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使我國對外信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這將有利於吸引外商投資,有利於充分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機構信貸或在國際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
3.干預外匯市場,穩定人民幣匯率
外匯儲備充足,對外匯市場的干預能力大大增強,對穩定人民幣匯率乃至穩定整個宏觀金融環境和經濟秩序,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4.增強抗擊經濟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國家經濟安全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實力強大,已成為國際上的外匯大國,不僅有足夠的外匯滿足對外經濟貿易的需要,而且能夠應對國際經濟金融風險,以及應對國內不測之需,極大地提高了國家抵抗各種經濟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國家經濟安全。
5.有利於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自由兌換
我國外匯儲備充足,實力雄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生態動力缺陷與改進思路厚,為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國保持高額外匯儲備的弊端則有以下幾點:
1.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不利於對外貿易順利開展
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表明國內外匯市場上外幣供給大於外幣需求,必然產生外幣貶值的預期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又加大了外資流入和國際收支順差的擴大;進一步增強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樣,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就意味著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增加,逆差國就會利用世貿組織的規則,限制我國產品出口,保護本國產業。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我國是被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2.基礎貨幣投放和外匯占款增大,制約了貨幣政策的運用和效應
外匯儲備是由國家購買並持有的,其在外匯管理局賬目上的對應反映就是外匯占款,外匯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礎貨幣的供應量,再通過貨幣乘數效應,造成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度增長。2003年-2004年9月,國家外匯儲備累計增加3489.64億美元,按現有比價,就有28883多億元人民幣的基礎貨幣被投放。這不僅加劇了物價上升的壓力,而且弱化了貨幣管理部門對貨幣供應量控制的能力及其效應。
3.高額外匯儲備降低了資金的利用效率
我國外匯儲備的結構與日本等國相比有很大差別,後者是自有儲備為主,而我國則借入儲備的比例比較大。事實上,過高的借人儲備容易造成資金的浪費。因為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徵,它的持有是有機會成本的。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等於國內資本生產率減去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率。如果我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並借人大量外債,就等於以低價將國內資金轉到國外給外國人使用,同時還以高價從國外借人資金,其潛在的損失是顯然的。此外,持有外匯儲備表示暫時放棄一定量實際資源的使用,從而也就喪失了這些資源投入所引起的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借人儲備比例過高時,過多的持有外匯儲備既不經濟,也將影響國內經濟的增長。
4.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增大了儲備風險
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其成本也在相應增大。同時,我國外匯儲備過多,必然會增大儲備的風險。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由於國際資本迅速大規模地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與匯率波動十分激烈,因此,匯率風險增大。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美元所佔的比例較大,每當美元貶值和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時,我國外匯儲備都會隨之貶值,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2001年以來,美聯儲12次降息,美元對歐元貶值12%,如按我國外匯儲備60%為美元儲備計算,從2002年11月到2004年8月,我國美元的外匯儲備對歐元貶值已造成達530多億美元的損失。
5.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優惠貸款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規定,成員國發生外匯收支逆差時,可從「信託基金」中提取相當於本國所繳納份額的低息貸款,如果成員國在生產、貿易方面發生結構性問題需要調整時,還可獲取相當於本國份額160%的中長期貸款,利率也較優惠;反之,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這些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國家提供幫助。
F. 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的多少怎樣才合適太多了會出現什麼情況太少了又會怎樣
合理的外匯儲備約為該國年進口總額的20%-50%。實施外匯管制的國家因政府能有效控制進口,可儲備少一點,最低不低於進口總額的20%,不實施外匯管制的國家,可以多一點,一般不超過50%。
太多的情況下,儲備資產越多,需付出的機會成本越高,資產閑置這是一種損失和浪費。
太少的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外匯儲備的作用主要是,1 體現一國的金融實力,從而提高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2 調解國際收支失衡 ;
3 干預外匯市場,調節本國貨幣匯率(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泰國用外匯儲備調節匯率,太少了沒成功;傳言香港能夠挺住,大陸給了大力支持,就是運用外匯儲備調節匯率)
4 是一國舉借外債和清償能力的基礎及信用保證
G. 有關通貨膨脹的原因
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貨幣主義的解釋
對於通貨膨脹最廣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論是:通貨膨脹導因於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規模增長。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下列公式創自此說:
p 為一般消費品物價水平,dc為消費品總需求量,而sc消費品總供給量。公式背後的觀念是: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升時,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著貨幣總量提高。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供給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弗里德曼如是說。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此觀點著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所推動的通貨膨脹( cost - pull inflation )。
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
依新凱恩斯主義,通貨膨脹有三種主要的形式,為robert j. gordon所說的"三角模型"之一部分:
需求拉動通脹 - 通貨膨脹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脹 - 今稱『供給震盪型通貨膨脹』(supply shock inflation),發生於油價突然提高時。
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 - 因合理預期所引起,通常與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關。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貨膨脹反應已發生的事件,被視為殘留型通貨膨脹,又稱『慣性通貨膨脹』,甚至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這三型的通貨膨脹可隨時合並解釋現行的通貨膨脹率。然而,大多時前兩種型態的通貨膨脹(及其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固有型通貨膨脹的大小:持續性的高(或低)通貨膨脹帶動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貨膨脹。
三角模型中有兩項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線移動,如低失業率刺激升高通貨膨脹;以及轉移其曲線,如通貨膨脹升高或降低對失業率的影響。
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或稱需求面)通貨膨脹說
需求帶動理論主要集中於貨幣供給:通貨膨脹可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經濟供應力(其潛在輸出)相關。這點在政府(可能於對外戰爭或內戰期間)印行超額的貨幣引起金融危機時特別鮮明,有時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使得物價飛漲(或達每月上漲一倍的程度)。
貨幣供給在程度溫和的通貨膨脹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爭議。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相信其具強力連結;相反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強調總體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貨幣供給僅只是總體需求的決定性因素。
凱恩斯主義解釋法的基本觀念為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稱之為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此模型在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權衡(trade off);故為將失業率降至最低,可允許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極佳的描述出美國在1960年代的經歷,但不足以詮釋其於1970年代所遭遇到的通貨膨脹升高與經濟停滯結合。現今菲利普斯曲線用以關聯薪資總額增長與一般性通貨膨脹的關系而非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
菲利普斯曲線之位移
因為供給震盪與通貨膨脹已成為經濟活動的固定因素,當代整體經濟使用『位移』過的菲利普斯曲線(以及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的取捨平衡)來描述通貨膨脹。供給震盪意指1970年代的油價震盪,而固有型的通貨膨脹意指物價/薪資循環與通貨膨脹預期,表示在正常經濟情況下容忍通貨膨脹。因此,菲利普斯曲線僅代表三角模式中的需求拉動通脹。
另一個凱恩斯主義的觀點為潛在產出(有時稱為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達到最高生產力的狀況下經濟體之gdp水準-為習慣性且固有的限制。此種輸出標准對應於nairu-固有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或全職性的失業率。在如此架構下,固有型通貨膨脹率為內因性地取決於經濟體內的勞動量:
gdp超出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低於nairu)時。該理論指出,在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著供應者提高價格而加劇,且固有型通貨膨脹會更惡化。進一步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著高通脹與高失業擺向滯脹。這種"加速型通貨膨脹"曾見於1960年代的美國,當時越戰的開銷(由小額加稅抵消)在數年間將失業率壓低在百分之四以下。
gdp低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高於nairu),而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著供應者企圖降價,讓市場消化超額數量,並低估固有型通貨膨脹而減低;即阻止通貨膨脹。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著低通脹與低失業擺向期望的方向。阻止通貨膨脹曾見於198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的抗通脹措施帶來數年的高失業率,其中兩年曾高達百分之十。
gdp相等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也等於nairu)時,只要沒有供給震盪,通貨膨脹率即不變。長期說來,大多數的新凱恩斯總體經濟學者視菲利普斯曲線為垂直。也就是說,若通貨膨脹率高到可以壓過失業率的情況下,失業率為其前提,且等相於nairu。
然而,以該理論作為政策制訂的標的存在缺陷。潛在產出(以及nairu)的數量通常為未知,且會隨時間改變。另外,通貨膨脹率的發生並不對稱,上升的速度較下降為快;更糟的是還趨向隨政策而變。例如說,在撒切爾首相主政時期,失業者發覺自己處於結構性失業,也就是無法在不列顛經濟體內找到適才適所的就業機會,當時英國的高失業率可能提高了nairu(且潛力降低)。在一經濟體避免跨越高通貨膨脹的門坎時,結構性失業率的提高暗示著只有小量的人力可在nairu中找到就業機會。
若假定nairu與潛在產出兩者皆具獨特性且迅速達成,則絕大多數的非凱恩斯主義的通貨膨脹理論可理解為包含於新凱恩斯主義的觀點中。當"供給面"固定時,通貨膨脹取決於總體需求(aggregate demand)。固定供給面也暗示著公私機構的開銷定然相互沖突。故政府的赤字開支會對私營機構產生排擠效果,而對就業水準並無影響。也就是說,資金供給與金融政策為唯一可影響通貨膨脹者。
供給面學說
供給面經濟學說假定通貨膨脹一定由資金供給過剩與資金需求不足所引起。對這兩個因素而言,資金數量純粹只是標的物。於是,歐洲於中世紀的黑死病流行期間所發生的通貨膨脹,可視為因資金需求降低所引起;而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可歸因於美國脫離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訂定的金本位後所產生的資金供給過剩。供給學派假定,資金供給與需求同時提高時,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供給面經濟學說所闡述的一個要素,稱美國1980年代由低稅負所引領的經濟擴張為結束高通貨膨脹的手段。其論點在經濟擴張提高對基本資金的需求,且此種作法抵銷通貨膨脹的影響。經濟擴張可視為經常性的帶來對資金的高需求,且其他條件等同於提高資金數量。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此種政策無可置辯。供給面經濟學說主張,經濟擴張不僅提高國內對資金的評價,也會提高國際上的評價。
H. 我國近幾年的外匯儲備變化情況怎樣
中國的外匯儲備去年一舉超過日本,成為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美元的外匯儲備全球第一,約有大至兩萬億美元左右。 最近新聞上說 美國在印鈔,中國外匯儲備在縮水。 具體不知道又在搞什麼名堂,反正美國變著方法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