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1] 期貨可以雙向交易,機會比股票多
期貨可以買多,也可以賣空。因此期貨市場是不分牛熊的。能讓交易者的資金利用到最大限度。
股票市場沒有做空機制,在熊市的時候股民的資金有可能一直被套著。
如果在一隻股票上套太多資金的話,股民都沒有機會再去買進其他公司的股票,因而錯失了很多賺錢的機會。
[2] 期貨波動幅度比較大
期貨每天的波動幅度比較大,尤其是活躍的品種,每天波動幅度都有幾百個點。
以橡膠期貨為例,做一手橡膠需要2萬元左右。每天能抓住2百個點的波動,就可以賺2千元。
可是如果拿2萬元投到股市上,一個月能賺2千元都已經不錯了。
所以說差別不是一般的大。
綜上所述,如果想要發財的話,還是做期貨比較好。
但是期貨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風險太大,一般人掌控不住。
如果交易者能很好控制風險的話,那做期貨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② 為什麼說在期貨市場連續三天賺錢靠運氣三個月依然賺錢是靠智慧
我是說,在期貨市場贏利也不是什麼神秘的事。因為市場只有兩種走向或漲或跌,一張單子下去走對方向的可能是50% 。
如果你每天做一張單子,連續三天贏利,也不是太難的事。也並不比打麻將連坐三庄難度更大 只是不能每庄如此,得有點運氣而已。
畢竟短時間裡面,運氣的成本在裡面,如果把時間拉長,這樣就去除了運氣成本,如果在更長的時間跨度里,你還是能盈利,那就是實力在說話了,偶然性的東西被剔除,剩下的就是實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操盤手去應聘,公司都讓提供至少三個月的實戰操盤記錄的緣故。
首先,如果勝負僅僅由漲跌的判斷來決定,那麼我們靠擲硬幣而隨手做單的勝負已在50%左右了。
顯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影響著期貨市場的勝負。比如認定自己判斷對錯以後的處理手法分別怎樣,每次入市單量的增減變化等。
③ 期貨多空主力搏殺
這種情況前些年還是比較多的,現在主力之間都有共識,在這方面已經克制多了,一般來說一個主力品種(銅,天膠,棉花,白糖等)一個主力合約裡面大規模的對拼會有兩到三次,這種情況一般都出現在沒有重大利好或利空消息的時候,或者是某些重大事件出現前一天,雙方主力對後市判斷出現分歧的時候。
④ 我有必要在期貨市場繼續戰斗下去嗎
好長時間沒上來了;對你的遭遇,提些個人意見:
(1)建議你立即離場。
(2)理由:連續兩次爆倉;未必能說明投資者不適合這個市場,但是表明投資者缺乏對期貨市場最起碼的了解。建議投資者把一些期貨最基礎性的知識看上10遍以後,在考慮是否要重新入市。
(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和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有助於投資者理清思路。
(4)以前回答的3個問題:
http://..com/question/48808906.html
http://..com/question/49839144.html
http://..com/question/49569099.html
(5)上述的網站,幾乎是國內期貨業最有影響力的網站。非常適合投資者學習。
(6)離場不會帶來利潤,但是也不會帶來虧損。
(7)主業是投資資金的來源,雖然實業的利潤率在單位時間內遠遠低於期貨投資;但是其風險也遠遠低於期貨投資。放棄主業,可以說期貨投資也會成為無本之木。
⑤ 請問博殺理論,指什麼
博傻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 在資本市場中(如股票、期貨市場):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 「博傻理論」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麼自己就一定是贏家,只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沒有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來做你的「下家」,那麼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投機者信奉的無非是「最大的笨蛋」理論。 何謂博傻? 博傻是指在高價位買進股票,等行情上漲到有利可圖時迅速賣出,這種操作策略通常被市場稱之為傻瓜贏傻瓜,所以只能在股市處於上升行情中適用。從理論上講博傻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博傻策略是高價之上還有高價,低價之下還有低價,其游戲規則就像接力棒,只要不是接最後一棒都有利可圖,做多者有利潤可賺,做空者減少損失,只有接到最後一棒者倒霉。 在藝術品市場中:預期會有人花更高的價格從你手中買走它 (Theory of Greater Fool):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件藝術品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也願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你預期會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價格從你手中買走它。而投資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准確判斷究竟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現。只要你不是最大的笨蛋,就僅僅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如果再也找不到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從你手中買走這件藝術品的話,那麼,很顯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了。 ---------------------------------------------------- 博弈論中的笨蛋理論 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了能夠專注地從事學術研究,免受金錢的困擾,曾出外講課以賺取課時費,但課時費的收入畢竟是有限的。於是他在1919年8月,借了幾千英鎊去做遠期外匯這種投機生意。 僅僅4個月的時間,凱恩斯凈賺1萬多英鎊,這相當於他講課10年的收入。但3個月之後,凱恩斯把賺到的利潤和借來的本金輸了個精光。7個月後,凱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貨交易,又大獲成功。 凱恩斯把期貨品種幾乎做了個遍,而且還涉足於股票。到1937年他因病而「金盆洗手」的時候,已經積攢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額財富。 與一般賭徒不同,作為經濟學家的凱恩斯在這場投機的生意中,除了賺取可觀的利潤之外,最大也是最有益的收獲是發現了「笨蛋理論」,也有人將其稱為「博傻理論」。 什麼是「博傻理論」呢?凱恩斯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從100張照片中選出你認為最漂亮的臉,選中的有獎。但確定哪一張臉是最漂亮的臉是要由大家投票來決定的。 試想,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投票呢?此時,因為有大家的參與,所以你的正確策略並不是選自己認為的最漂亮的那張臉,而是猜多數人會選誰就投誰一票,哪怕丑得不堪入目。在這里,你的行為是建立在對大眾心理猜測的基礎上而並非是你的真實想法。 凱恩斯說,專業投資大約可以比作報紙舉辦的比賽,這些比賽由讀者從100張照片中選出6張最漂亮的面孔,誰的答案最接近全體讀者作為一個整體得出的平均答案,誰就能獲獎;因此,每個參加者必須挑選的並非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認為最能吸引其他參加者注意力的面孔,這些其他參加者也正以同樣的方式考慮這個問題。現在要選的不是根據個人最佳判斷確定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意見認為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我們必須作出第三種選擇,即運用我們的智慧預計一般人的意見,認為一般人的意見應該是什麼……這與誰是最漂亮的女人無關,你關心的是怎樣預測其他人認為誰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認為其他人認為誰最漂亮…… 在報紙的選美比賽中,讀者必須同時設身處地地從其他讀者的角度思考,這時,他們與其按絕對標准選擇一個漂亮的女子,不如說某個擦去娘家選美的女子比其他女子漂亮很多倍,這樣它就可以成為一個萬眾矚目的焦點。不過,讀者的工作就沒那麼簡單。假定這100個決賽選手簡直不相上下,最大的區別莫過於頭發的顏色。在這100個人當中,只一個紅頭發的姑娘。你會不會挑選這位紅頭發的姑娘? 讀者的工作,是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確定人們究竟將會達成怎樣的共識。「選出最美麗的姑娘」可能是書面規則,但這可比選出最苗條、頭發最紅或兩顆門牙之間有一條有趣的縫隙的姑娘困難得多。任何可以將它們區別開來的東西,都可以成為一個焦點,是大家的意見得以匯聚一處。由於這個理由,當我們發現當今世界最美麗的模特其實並不具備完美狀態,我們就不會感到驚訝:實際上,它們只是近乎完美而已,卻都有一些有趣的瑕疵,這些瑕疵使他們各具特色,成為一個焦點。 生活中有許多例子與這個模型是相通的。比如「十佳運動員」的評選,在這些投票當中,對於每個投票者的激勵是:他如果「正確的」選中某些人,不僅要選中10個人,而且順序也要正確,那麼投票者將獲得某種獎勵。但是如何才能選中「正確的」人選呢?有「正確的」人選嗎?得票多的就是正確的嗎?或者嚴格的說,得票最多的是第一名,得票次之的是第二名,等等。因此,投票者能夠選中的話,或者說被他提名的能夠「當選」的話,關鍵是猜測別人的想法,猜測對了你就能獲勝,猜錯了,你則不能獲獎。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正確與否,或者誰應該選上、誰不應該選上的問題,而是投票的人相互猜測的結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輿論的導向作用是很大的,他似乎告訴人們某某人是其他許多人所要選的) 其實,在期貨與股票市場上,人們所遵循的也是這個策略。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比如說,你不知道某個股票的真實價值,但為什麼你會花20塊錢去買一股呢?因為你預期當你拋出時會有人花更高的價錢來買它。 「博傻理論」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麼自己就一定是贏家,只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沒有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來做你的「下家」,那麼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投機者信奉的無非是「最大的笨蛋」理論。 1720年,英國股票投機狂潮中有這樣一個插曲:一個無名氏創建了一家莫須有的公司。自始至終無人知道這是一家什麼公司,但認購時近千名投資者爭先恐後把大門擠倒。沒有多少人相信他真正獲利豐厚,而是預期有更大的笨蛋會出現,價格會上漲,自己能賺錢。饒有意味的是,牛頓參與了這場投機,並且最終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們的瘋狂實在難以估計。」 追問: 哇,你真了不起,生活中真的有很多笨蛋,包括我自己, 回答: 呵呵 一般吧 媽媽告訴我做人要低調
⑥ 期貨做空和股市做空的區別
什麼叫做空?相對買入再賣出的做多。先賣出再買入就是做空。
無論是你看漲股票,還是看漲期貨,您都可以買入這個目標,等他漲上去再賣出。獲得利潤。
例如5元錢的玉米。等2個月,玉米8元了,您賣出獲利3元。
做空其實也是一樣的。比如現在剛到夏天,西瓜比較貴。5元一斤。你和某個飲料店說好。我給你供貨。下周給你一車西瓜,就按今天的5元一斤的價格,你們簽訂了合同。相當於你完成了「先賣出」。到了下周,西瓜普遍上市,價格跌到了3元一斤。我們直接隨便從早市買來3元一斤的西瓜,依據合同5元賣給飲料店。完成「後買入」。當然如果一周以後西瓜更貴了。你就虧了。
做空的思路,在現貨貿易普遍使用。在股票和期貨市場,也都存在。只不過目前股票市場不能直接做空,需要「融券賣出」意思是證券公司借給你股票,你賣了,未來你再買回來這么多股票還給券商。這個本質並不算做空,算是互換啦。
如果只從「做空」的本質上來看,股票市場做空,和期貨市場做空是一樣的。但是從具體的交易形式上看存在區別。
⑦ 怎樣看期貨k線圖
記錄一天期市戰場多空搏殺,最全的信息一定是逐筆交易。未經處理的信息,顯然沒有多少價值。於是就有了分時圖,以一分鍾為一個記錄點,記錄一天的價格波動走勢。
但要記錄時間更長的周期,就需要接著壓縮信息,於是有了K線圖,以日K線為例,選取了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這四個最重要的信息,合成一個圖像符號,就是K線圖了。日K線就是對一天分時走勢的信息壓縮。
關於K線分析,詳細的內容可以看《日本蠟燭圖》一書。
對期貨交易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應用市場搜索下載同花順期貨通,這是一個免費的期貨手機行情交易軟體,海量咨詢,還有期貨學院,有大量的投教課程,讓你快速學習期貨知識。
⑧ 外匯,期貨市場有機構間的搏殺嗎
朋友,你這個問題,真的很值得思考。
有無,很難說的,因為這個機構怎麼去定義呢?沒有一個定義,說有可以,說無也可以的啊。
外匯與期貨都是投資渠道,都可以買賣,包括先賣後買與先買後賣,沒有一定的資金自然不可以,但是沒有判斷,那又如何操作,憑何進行操作?所以如果有「機構」,那資金量與判斷力,它需要同時具備,否則那就是「賭博」或者「瞎搞」。
而你又說到股票,這就亂了。一、不管上證A股,還是深市A股,中小股民都是只能先買後賣,而不能先賣後買;二、「機構」是一定存在的不需要判斷,而且機構既有充足資金,又有判斷力——因為它們是有想當的主導能力的、而且內部交易、權錢交易不絕(這是中小股民的最大悲哀)。
也就說,它們:外匯、期貨、股票三者是不一樣的,盡管外匯與期貨更為相似,但是它(外匯)的標的物是什麼?誰在管理你有想過沒有?不能說「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差別是在根本上的,如果有一個中國老先生、一個非洲女孩,一個美國女人,你說這三個人誰更美?(這樣應該不能對號入座了吧)
好像,這樣似乎與我第一句話有所違背或者無關,但是你言下之意我看出來了,機構博弈時代,我個人認為好像無從談起,國內股市的現狀是什麼?有經濟學家的分析十分干練,國家掙錢,機構掙錢,甚至外國人也在掙錢,唯獨老百姓不掙錢,所以中國股市好像不存在「股災」。這種說法或者看法、分析自然也不是完全合適,因為並不是zf層面就全無考慮。個人認為體制上的桎梏太多太厚,多方面反映出中國股市「抗葯性」太強,西葯不治本,中葯短期無療效,甚至都有反作用。
唯利是圖太明顯,不管是竭澤而漁,還是飲鴆止渴,「逮著好吃不放筷」的特徵很明顯。
既然機構是圖利,我們又不能讓它無利可圖,那麼在不讓它為所欲為這方面總可以有所行動吧。
就看看你的來電記錄,有些大學生剛畢業完全不懂投資就給人打電話,拉人去投資;就看看有些老人不顧自己疾病纏身也投身股市;就看看某些分析師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做的那些「分析」、「指導」;就看看有些ZF人員讓大小非上市;就看看熱錢來了卷到了錢就可以跑……所以,不要說「機構博弈時代」!因為那隻是某種程度上的、某種層面上的表現。
⑨ 關於期貨的莊家
1 現在市場越來越大莊家這個詞越來越用不上了,4年前糖才3-4億交易量而且基本都是廣西那邊的糖商做糖 那時候的行情就是他們控制的 但是到了今天糖的保證金最多的時候高達40-50億可以說發展越來越快相互制約也顯現出來了,4月份上的螺紋鋼現在的持倉量已經都超過糖了(現在國內期貨市場越來越完善了)不管是期貨還是股票 散戶永遠都是吃虧的(當然有個別的散戶經驗豐富可以很好的抓住盈利)2 期貨公司里沒有誰是老大(從持倉量上看 比如農產品 中糧期貨現在的持倉量是很大 但是2個月前中鋼期貨突然猛加多單達到5W多張一躍到持倉量的前3名,現在中鋼又減單到2000多張,這裡面一看現貨價格又要看資金的博易)3 期貨發展20年來看 市場越來越活躍 相互制約 交易方式的靈活性 普通散戶只要輕倉進 把握住行情保持好心態 還是能賺到零花錢的(賺大錢肯定要大資金)
⑩ 期貨主力護盤常見嗎
一般地,期貨主力護盤,需要很多條件的客觀條件限制。
他必須首先評估市場的情況,如果可以「護住」,那他或許會短期護一下。
但一般地這種操作只會把自己帶進漩渦。
關鍵價位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多空一方的成本點。一旦突破,其中一方肯定處於非常不利的狀態,容易引發價格向著不利於這一方的方向快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