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外匯儲備的膨脹,會給人民幣帶來升值壓力
我們先從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外匯儲備說起:由於中國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產品,而勞動力非常廉價,在國際貿易上有競爭優勢;加上政策扶植,出口退稅等,使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及出口大國。我們正是靠這些出口,賺取來大量外匯。也就是靠長期的,大量的貿易順差,賺取了這些錢。
學過經濟學的話,在這里已經應該懂了吧?老美正是通過中國貿易順差做文章,來叫人民幣升值。而外匯儲備繼續擴大,說明中國順差仍然很大,於是給人民幣帶來升值壓力。
你的明白??
『貳』 外匯儲備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相關
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外匯絕對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反而可能造成通貨緊縮,原因就是外匯是商品,而不是貨幣。因為外匯本職上就是本國商品的外國表示形式,外匯是不可能在國內大規模流通的,更不可能作為商品媒介廣泛流通!就算有人炒匯,試問下,全國的儲蓄總額能炒動一年的外匯總額不?
所以說,高鴻業那伙人純屬扯淡,外匯當然是越多越好!而不會帶來通貨膨脹壓力。
另外,中央政府頭疼外匯過多,其實是在擔心「外匯通貨膨脹」,相對於國內其實屬於通貨緊縮。因為在地球范圍內,短期財富和商品總額是一定的,如果中國的外匯持有大於資本輸出和資本買入總和,中國的經濟狀況相對於世界經濟就會上升(名義額度而已,實際上短期之內不可能上升),人民幣就會升值,相對於國內來說,外匯就會貶值。但是相對國際來講,中國持有的外匯並沒有貶值,只是國內物品增值而已。但是會影響到出口貿易。
www.roybobo.com/html/foreign_exchange/20070326/254.html
『叄』 為什麼外匯儲備過多會造成通脹
1、高額的外匯儲備成本
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徵,它的持有是有機會成本的。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等於國內資本生產率減去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率。由於官方儲備資產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各國的外匯儲備一般投資於儲備貨幣國家的短期國債,其收益率較低(二戰後平均為1-2%)。這相當於經濟發展水平較底的國家(通常是大量儲備外匯的國家)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儲備貨幣的發行國)輸出資本。如果中國在借入大量外債的同時並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等於是以高價從國外借入資金,而且還以低價將國內資金轉到國外給外國人使用,其潛在的損失是顯然的。實際上,我國在20世紀80-90年代以較高成本借入了大量外債(目前我國外債余額約為1600億美元),而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入低利率周期,全球金融市場投資收益率也處於低迷期,這些都使我國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降低。同時,持有外匯儲備表示暫時放棄一定量實際資源的使用,從而也就喪失將這些資源投入所引起的國內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由此也凸現了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成本。
2、引發通貨膨脹的壓力
外匯儲備作為一種金融資產,它的變化自然還要對國內的金融運行產生重大影響。由於我國事實上實行的是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安排,作為央行的中國人民銀行擔當了外匯市場上最終的市場出清者的角色。外匯儲備的增多,使人民幣的發放增多,因為官方儲備是由貨幣當局購買並持有的,其在貨幣當局賬目上的對應反映就是外匯占款,外匯占款是我國基礎貨幣的主要構成部分。1994年匯率並軌以來,外匯儲備的持續快速增加,使得外匯占款成為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途徑。外匯占款使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相應增多,導致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這會對宏觀經濟運行和金融形勢構成不利影響,給我國貨幣政策帶來了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盡管目前我國還處於通貨緊縮階段,但經濟指標已開始好轉,不能排除一旦走出緊縮立即陷入通脹的可能性。為此,央行採取了相應的沖銷政策:如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頻繁進行正回購和發行人民銀行票據回籠基礎貨幣,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前5個月,央行回籠基礎貨幣已達4000多億元,以此來減緩基礎貨幣增速。但由於我國貨幣市場規模有限,特別是在央行票據的發行量已累計超過了2000個億的情況下,隨著外匯占款持續上升,可供央行進行沖銷干預的空間已越來越小。這給央行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一是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受到挑戰,貨幣政策面臨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二是由於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事實上的一體化,因此以匯率政策調節外部均衡,以財政和貨幣政策調節內部均衡的政策分配空間將可能喪失,內外部均衡難以同時達成。這即是央行面臨的典型的米得沖突(Meade』s Conflict)。
3、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在現有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下,如果央行沒有有效的資產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則會推動人民幣的不斷升值。近段時間來,不僅日本、美國等國家正在極力地鼓吹人民幣升值,而且過去外逃的資金也有迴流的跡象,甚至於有國際游資「潛渡」中國,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在目前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動力的情況下,出口競爭力的弱化會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影響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人民幣目前不宜大幅升值。從這個角度看,外匯儲備也不宜過多。
4、增加了儲備資產管理的難度和風險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由於國際資本迅速大規模地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與匯率波動十分激烈,作為國家財富的外匯儲備,它的規模過大也就會使國家財富處於巨大的風險之中,高額的外匯儲備給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管理帶來了難度。因為我國外匯儲備有相當部分以美元資產的形式存在,近一年多來,美元與歐元的匯價漲跌幅度在30%以上,美元價值的持續走低,使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中國外匯儲備縮水不可避免;如果粗略地按照60%的美元外匯儲備計算,外匯儲備中約有1800億美元正在發生「賬面」的損失。另外,近兩年來,全球金融市場投資收益率處於低迷期,美聯儲自2001年以來13次降低利息,聯邦基金利率目前已降至1%,處於45年來的歷史低位,這也使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產投資收益不斷降低。外匯儲備資產規模越大,其保值增值管理的難度就越大。
『肆』 通貨膨脹對外匯儲備的影響
我先回答外匯儲備對通脹的影響吧。
外匯儲備增長是流動性泛濫的主要原因,因為中國是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度。比如:一個企業做成一筆出口生意,收回了一百萬美元,這一百萬美元央行是要強制性兌換成人民幣的,企業就把一百萬美元賣給國家,國家按匯率支付給企業六七百萬人民幣,而國家支付給企業的貨幣只有一種來源,開印鈔機,這樣就相當於直接給市場投放了六七百萬人民幣基礎貨幣,然後再根據實時的流動性乘數計算,可能市場實際流通的貨幣量還會放大四五倍,就相當於收回一百萬美元,市場會增加三四千萬人民幣的流動性。這是可以根據當前銀行的准備金率來測算的。
所以國家當前外匯3.2萬億美元儲備,市場上相應就得投放大約有一百萬億人民幣流動性與之匹配。
這樣你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們外匯儲備增長越大,輸入性通脹就越嚴重,因為與之相應的流動性極度泛濫。
然後回過頭來,通脹對外匯儲備有沒有影響呢,也可以想見,肯定有,通脹越嚴重,外儲壓力就越大,就需要釋放外儲,一個大池子容納太多壓力過大,可以分到各家企業,私人手上,壓力就減少了,這也是這些年呼喚滿匯於民的原因。
『伍』 為什麼外匯儲備膨脹會給人民幣帶來升值壓力
樓上瞎扯啊,國家長期處於貿易順差,這時會間接導致通貨膨脹(企業在出口商品時候,掙到的外匯會被國家外匯管理局扣下,把相應的人民幣給你,你是從銀行提不出外匯的。換句話說國家的外匯儲備越多,市面的流通貨幣越多,這時就會導致通貨膨脹),目前咱們國家的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已成為現實,國家正在積極的調控,其中促進人民幣合理,適當,穩定的升值是重要的措施,也就是你說的會給人民幣帶來升值壓力。。純手工打造啊,亮哥。。。。。
『陸』 中國的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的關系
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的長期均衡關系在物價的短期波動中表現不明顯,在短期內外匯儲備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不大,也就是說在短期內,外匯儲備的增加沒有導致物價所應有的上漲或未必必然導致物價的上漲。對長期的均衡關系的分析在前文的理論論述中已經進行了闡述,下面就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短期關系的實證結論予以分析。
1中央銀行的對沖政策
由於我國匯率形成機制的不完善,外匯儲備變化對人民幣匯率影響較小且滯後,外匯儲備增加也就不能通過提高出口商品價格來減少經常項目盈餘,從而減輕外匯儲備增加導致貨幣投放增加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由於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滯後和資本項目管制,外匯儲備增加也不能使利率下降從而使資金流出增加以減少資本項目盈餘、減少外匯儲備增加,從而減輕通貨膨脹壓力。因此,我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帶來了很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但是,在短期內,通常見到的是在一段時期里外匯儲備在持續、大幅增長,而物價並沒有出現爆漲。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央行的政策干預以及不完全的市場機制。下面從實際考察我國中央銀行的干預情況,並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1995-2004年度數據,在這段時間之中及前後代寫碩士論文我國經歷了匯改,受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這段時間還含概了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幾段時期。
外匯儲備余額與貨幣發行余額的增長呈現出相似性,趨勢幾乎一致,偏離程度不大,我國貨幣發行量的增長與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尤其是2003年之前。在央行對政府部門的凈債權、對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和對非金融部門的凈債權之和總體下降的情況下,貨幣發行卻一直在持續增長,很顯然這一負債的增長完全是依賴於外匯儲備增長的支撐,也就是說貨幣的發行不是通過央行增加對政府部門、金融部門和非金融部門的貸款實現,而主要是通過外匯占款形式流入到經濟中去的,貨幣發行的增長趨勢總體較為平穩,但外匯儲備的增長明顯呈現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7年之前。1994年初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業外匯留成,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實現匯率並軌,建立銀行代寫碩士論文間統一的外匯市場,我國外匯儲備數量隨之出現大幅度增長,這一強勁的漲勢一直持續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在這一階段,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速度超過了貨幣發行增長速度,當外匯儲備增長較快時,為了不使央行資產規模增長太快而導致通貨膨脹,中央銀行必然會進行一些反向操作,比如減慢央行其它資產的增長速度或減少對其它資產的凈頭寸;第二階段是1997-2000年。這一階段,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外匯儲備增長放慢,增速低於貨幣發行增長速度(如圖曲線顯示),這一時期的貨幣發行增長主要來自於央行對金融機構凈債權的增長,且2000年達到最高點(6100.5億元);第三階段為2000-2003年。在這一階段,東南亞金融危機過後,我國外匯儲備又恢復了迅速增長,增速超過了貨幣發行的增速(如圖曲線顯示),作為對沖操作,央行對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同時迅速下降,對政府凈債權在2001年短暫回升之後也持續下降。
2003年之前,外匯儲備余額與貨幣發行余額的增長趨勢偏離程度不大,但自2003年始,外匯儲備呈現迅速增長(2003年增長率約為41%,2004年增長率約為51%),外匯儲備余額呈現出明顯快於貨幣發行余額的增長速度,二者出現了較大程度的偏離(如圖10)。2003年,我國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導致外匯占款投放貨幣量迅速增加。為減輕物價上漲壓力,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出現了急劇下降。
在2003年之前,用央行各種凈資產的組合變化對貨幣投放能夠做出大概較好的解釋。央行通過減少對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可以較好地對沖過多的貨幣投放。
根據1995年-2004年這段時間我國的消費價格指數(CPI)可以看出,在1994年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漲,央行採取對沖政策(如前所述)之後,使我國的物價水平並沒有出現暴漲。1995年我國的CPI指數比上年增長了17.1%(而1994年比上年增長24.1%),1996年的CPI指數比上年增長8.3%,而1997年比上年增長2.8%,物價上漲率逐漸下降,直至1998年CPI指數比上年下降了0.8%,這時國內出現了緊縮症狀,經濟又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又開始迅速增加,CPI指數又略有上漲。這說明,央行為減輕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對物價上漲產生的壓力,採取的這種對沖措施在這段時間來說是有效的。
央行所進行的這些反向操作導致了央行凈資產結構的變化,從而貨幣投放渠道也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央行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凈投放的貨幣減少了,而對外貿部門投放的貨幣增長很快,貨幣投放的這種結構性變化對宏觀經濟有顯著影響。我國金融機構的貨幣投放對象主要是國有企業,而這些內向型部門的職工隊伍龐大,它們的工資水平的提高將直接影響到國內市場消費能力的提高,影響到國內市場的物價水平。因此央行對金融機構等凈債權的減少抑制了以國有企業為主的大多數職工工資水平的提高,從而抑制了物價的上漲。相比之下,外貿部門就業人數比重較小,這些部門職工工資收入的提高對全國物價的影響不大,況且這些外匯收人中有很大部分歸外商所有,職工只賺取少量的勞動報酬,因此該部門收入增加對職工工資的提高影響較小,對總體物價水平的影響就更小。這就解釋了央行的貨幣投放一直在增長,但物價卻沒有暴漲的原因。
對於貨幣投放一直在增長,而物價卻沒有暴漲的原因,另外還有一種理論,是由Leeper(1991)提出,後由Sims(1994)、Woodford(1995,1996,2001)、Cochrane(1998,2000)等發展成為較成熟的價格決定財政理論。他們指出通貨膨脹不僅僅是一種貨幣現象,政府的財政政策在決定價格水平和通貨膨脹時起著重要的作用。財政論強調財政波動對價格
水平的影響,認為價格由政府債券的數量決定,即均衡價格水平必須調整到使實際政府負債等於預期政府盈餘的現值(()為在t期到期的政府債券(名義值),為從t期到t+j期的貼現因子,為實際初期政府盈餘(不包括政府利息支出的財政盈餘)),因此在政府收入給定的情況下,價格水平由實際債券余額決定,是財政沖擊而不是貨幣沖擊引起價格水平的波動。
盡管如此,種種對沖措施仍然不能有效吸納外匯占款投放的過多貨幣。在2003年之後,二曲線(央行各種凈資產的組合曲線與貨幣投放曲線)出現了較大的差異,用原有的央行各種凈資產的組合變化就不能很好地解釋貨幣投放,CPI指數開始上升,物價上漲跡象開始顯現。為了沖銷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快速增長,在2003年誕生了央行票據這代寫碩士論文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這種對沖工具也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2004年央行不但增加了公開市場操作頻率,共進行110次公開市場操作,發行105期央行票據,發行總量15072億元,同時開發了3年期央行票據、1年期遠期央行票據等新品種。投放、回籠相抵,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基礎貨幣6690億元。2005年央行在逆回購同時,進一步加大票據發行力度。央行票據這一對沖政策工具的干預使央行各種凈資產的組合和貨幣投放二曲線的偏離情況得到很大的糾正。
因此,從我國的數據來看,我國外匯儲備大量增長,但是在短期內,央行可以通過減少對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及非金融機構的凈債權,通過發行央行票據等措施來消除外匯儲備增長對貨幣投放過度增加的壓力,使物價並沒有達到如外匯儲備大量增加所應致使的物價上漲幅度,所以說通過這些對沖操作減輕了通貨膨脹壓力。
『柒』 巨額的貿易順差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人民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
一樓說的不對.以前美元與黃金掛鉤,外匯匯率就由一國的黃金儲備量來決定,但現在美元與黃金已經不再掛鉤,因此外匯匯率是由國際間對該幣種的供給來確定的,不是一個國家隨心所欲的來制定,即使要確定,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那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巨額的貿易順差帶來了我國外匯儲備的膨脹,也可以說是美國連續的貿易赤字加次級債危機導致美國最近經濟的疲軟,這就使得美國為了救市而降低利率.在外匯市場上的各主體為保值或套利增殖資本而大量的拋售美元,造成一時間外匯市場上美圓的功過於求,匯率下降,進而導致了貶值.美圓的貶值也就可以說是其他幣種的升值.在這一輪市場中,美圓的貶值實際實際上造成了包括了人民幣,韓元,港幣等幣種的升值.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當一國的外匯儲備膨脹或足夠多的時候,這個國家對於抵抗金融風險(如貿易風險,外匯風險等)的能力強,那麼該國的貨幣價值就會很穩定,這種幣種就很優秀,貨幣的穩定能有效保證國家經濟的穩定.當發生連續的外匯膨脹時,這種貨幣就有大量的需求,升值就在所難免了.
『捌』 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原因和利弊是什麼
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是我國外匯增加的根本原因。而貿易順差會直接帶來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這主要與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有很大的關系,在強制結匯制度下,出口商出口商品賺回外匯會帶來外匯儲備快速增長。
外匯儲備增長的利:
1、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資信,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充足的外匯儲備可以使中央銀行有效干預外匯市場,支持本幣匯率。
3、充足的外匯儲備也是人民幣最終實現可自由兌換的一個必備條件。
外匯儲備增長的弊:
1、導致持有外匯機會成本的增加。
2、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
3、帶來貿易摩擦和推動人民幣升值。
4、美元儲備過高,而美元在連續貶值的情況下,我國外匯儲備將嚴重縮水,遭受較大損失。
『玖』 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有什麼關系
首先,通脹是貨幣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的實際數量,使得貨幣購買力下降,物價上漲的現象。一句話,通脹就是貨幣供應過量。
目前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主要通過4條渠道:一是對金融機構的再貼現和再貸款;二是外匯占款;三是對財政貸款或透支;四是央行的直接貸款。
我國近年來連續呈現國際收支順差,外匯儲備規模不斷增加,使外匯占款逐漸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
所以外匯儲備的增加和通脹壓力呈現正相關的關系。
其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中央拋了大量的外匯儲備,才保證的人民幣不貶值。」意思是央行通過拋售外匯,回籠人民幣,改善國際市場上人民幣供需失衡的局面,從而保證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同時達到治理國內通脹的目的。
『拾』 外匯儲備增加為什麼會引起通貨膨脹
外匯儲備過多就會造成本幣升值,本幣升值就會造成通脹。比如一個企業做出口生意賺的美元匯回國內後就會被國家外匯管理局強制按照當時的牌價換成人民幣,等於實際增加本國的流通貨幣,而實際流通環節增加了貨幣自然造成通貨膨脹的壓力。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
(10)外匯儲備的膨脹帶來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國際收支逆差會導致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減少,需求增加,從而使得外匯的匯率上漲,本幣的匯率下跌。如果該國政府採取措施干預,即拋售外幣,買進本幣,政府手中必須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而這又會進一步導致本幣的貶值。
政府的干預將直接引起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而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又將引起國內利率水平的上升導致經濟下滑,失業增加。 從引起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來看,如果國際收支逆差是由經常項目的逆差所引起的,那麼必然導致與出口有關的部門就業機會的減少,導致經濟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