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當央行買入外匯和黃金時,會導致商業銀行體系在中央銀行的准備存款增加,亦即基礎貨幣的增加與投放
首先你的第一個問題,確實如此但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 首先外匯是指中國企業向外國出口貨物,而在別人的地盤賣東西肯定收的別人的錢,可是中國企業要把錢拿回來給員工發工資買原材料繼續生產,而怎麼拿回來呢?人民幣不會憑空變出來(銀行的人民幣都是有主的不可能隨便用於結售匯)那麼責任就是央行的事了,央行會印發錢給企業,然後暫時接收外匯,這樣就產生外匯儲備(也可叫買入外匯),那麼央行怎麼印錢就是央行授權憑空買入商業銀行的債券(不給錢就買,當然量能承受而且有益經濟的程度)那麼市場上流動性增加銀行的存款就會變多,所以繳納的准備金就增加。 因果關系是這樣的,企業出口-創匯-結匯-央行印發資金-市場流動性增加-通過銀行的資金增多-存款變多-准備金增加。 第二個問題 准備存款我不知道是什麼,存款准備金是指 商業銀行按客戶的存款以一定比例存在中央銀行,以保證一定的支付能力。
2. 中央銀行在外匯交易中的作用是什麼
一、外匯交易是預測未來的匯率價格,也就是兩種貨幣的價格對比。
二、利率是一個貨幣的價值的直接表現。
三、一個國家的利率是由該國中央銀行制定的。
這下子你明白中央銀行在外匯交易中的作用了吧。
當然中央銀行不能隨意調整利率,要根據本國國情,比如說當國內通脹壓力很大時就要通過加息來刺激儲蓄抑制消費,從而緩解通脹壓力。
中央銀行不能隨意調整利率不代表央行沒有影響,只要央行發言人或行長什麼的出來講個話透露一點加息或減息的風頭,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外匯市場就會有很大的波動,日本和瑞士的央行就喜歡干這種事情。經常日元漲的好好的突然就大跌,回頭一看央行的某個鬼子又講話了。
3. 請問央行在外匯市場上是怎麼操作的
外匯市場外匯供不應求時,本幣匯率應該是會下跌,所以此時一國貨幣當局賣出外匯的目的在於防止本幣匯率下跌
4. 誰是外匯交易市場的大玩家
各國央行、商業銀行、還有一些大機構,尤其是一些大投行
5. 央行是如何「控制,影響「外匯市場的
央行通過控制匯率或干預行為來影響其所在國貨幣的供需。對許多大的經濟體,央行可通過改變匯率來影響貨幣價值。對於美國央行、聯邦儲備銀行不一定會採取弱勢或強勢貨幣政策,但會以阻止通貨膨脹壓力為出發,穩定經濟的穩健提升。它將匯率作為實現這類經濟狀態的機制。在極端情況下,如政治動盪、恐怖襲擊或自然災害,一國的貨幣可能經歷一段大拋售,導致其貶值。該國的央行可能會介入以恢復貨幣價值。若某央行的體制為慣例干預,則會採取「管理浮動」。有時,央行可能會設置上、下限,也就是所謂的,在價格到達該界限時,他們即會出面干預。
6. 中央銀行參與外匯市場交易的目的是
1、外匯市場參與者:外匯市場參與者指凡是在外匯市場上進行交易活動的人都可定義為外匯市場的參與者。
2、中央銀行參與外匯市場交易目的:
中央銀行參入外匯交易的主要目的是維持匯率的穩定。
由於我國是實業大國,並且出口在其中相當的比重,如果匯率波動過大會對出口造成明顯不利的影響,甚至影響就業和社會穩定。
近階段中央銀行參入外匯交易的主要手段是降准降息,向市場釋放流動性,當前在美元加息的預期已下,大量美元從美國本土意外的地區流向美國,中國也不例外, 央行降准降息並不是步美國歐洲的後塵,實施量化寬松,而是對沖美元外流對市場流動性和匯率造成的不利影響。
7. 央行為什麼要買入外匯道理何在
現在那麼多熱錢來中國炒房投機,目的就是想把中國那點外匯儲備量架空,把中國銀行架空,使其通貨膨脹,然後被迫升值匯率,這樣熱錢逃逸就能不老而獲
拿個上世紀索羅斯襲擊珠幣的案例給你分析一下
上世紀亞洲金融風暴,索羅斯大量熱錢投入泰國,泰國人民都感覺很有錢,前途無量,但索羅斯投入到泰國的熱錢超過泰國貨幣儲備量的時候,他就大量拋售珠幣,泰國政府就得買,1美元買100珠幣(打個比方),當儲備的美元不夠的時候,只能升高匯率,1美元買50珠幣,這樣索羅斯就能不勞而獲,投機成功,泰國慘敗
中國的現在情況雖然略有不同,但投機者的目的是一樣的,匯率升值,所以中國現在外匯儲備最高但仍然需要大量外匯,不然外匯不夠的話熱錢馬上逃逸,中國就空了,只剩下rmb了
8. 央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為什麼以外匯買賣為主真的有點不明白,難道是國內的市場無法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嗎
其實在國內和國外都有的,而且都很頻繁,但是相對而言國內的公開市場操作量要小一些。由於我國尚未實現利率市場化,所以央行在國內的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是為了調節短期的流動性,以回購或者是逆回購的形式,交易對手是銀行,所以一般人很難感覺的到。
央行主要的壓力還是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這個需要的量是很大的,央行必須把人民幣匯率的日浮動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以內,目前規定的日浮動范圍是多少我記不清楚了,你可以自己去網路一下啊。
9. 為什麼外匯保證金業務不在中國發展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外匯保證金業務由香港進入了內地市場,但由於大量投資者出現了巨額虧損,該業務於1994年被政府明令禁止。之後在2006年–2008年,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經歷了首次試水到再次被禁止。不完善的市場監管機制此外,政府雖開放了外匯保證金業務,但當時國內的監管機構權責不明,多頭管理,相互推諉,自律監管和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同樣缺失,反觀其他國家的市場,許多監管機構都選擇在其原有衍生品監管的基礎上擴充或加強對外匯保證金交易的監管。投資者對外匯保證金交易缺乏認識。當時,大量中國投資者對外匯方面的基本知識、復雜的交易規則和手段都缺乏了解。而當時,市場上的機構並沒有對投資者進行系統的培訓,投資者盲目地進行投資,導致其風險防範意識和風險控制能力不足,從而加劇了投資的風險和虧損。其次,雖然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是一個會員制市場,像所有的市場一樣,買賣雙方自願交易,供求關系決定了價格,但中國人民銀行是市場中的最大玩家,對人民幣匯率有近乎決定性的作用。而央行對外匯市場的過多干預,造成了外匯市場的供求失真。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央行在外匯市場上只是宏觀調控者,而不是市場主體,外匯指定銀行才應該是市場的主體,處於外匯市場的中心地位。而我國現代外匯管理的特徵決定了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干預行為以及職能的扭曲。對於國家來說,這種制度的好處就是有獨立的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有利於穩定發展。除此之外,個人在人民幣的自由兌換上同樣有限制。目前,個人換匯每人每年都有5W美金的購售匯額度,這也是限制外匯保證金業務在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0. 為什麼央行最大的資產是外匯 知乎
你聽誰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