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一)國際儲備機會成本的持有量
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即持有國際儲備所相應放棄的實際資源可能給該國帶來的收益。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國際儲備越多,它所放棄的當前能夠加以運用的實際資源數量越大:如果一國貨幣當局減少國際儲備持有額,節約下來的外匯可以轉化成進口商品和服務等實際資源,為該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服務。人們通常用外匯資金所能轉化的進I-1資源的投資收益率來表示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進口資源的投資收益率越高,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越大。一般說來,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更多地受到資源約束的制約,進El資源(特別是設備、技術和重要原料)的投資收益率較高,從而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會高於發達國家。
(二)外部沖擊的規模和頻率
各國都需要持有國際儲備,主要原因之一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而一國的國際收支逆差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外部沖擊的影響,如世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世界市場上商品價格、利率和匯率的變動,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動和世界政治局勢的變化等。如果此類外部沖擊經常發生且規模較大,則該國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
(三)政府的政策偏好
持有國際儲備是一種政府行為,對它的需求必然取決於政府的政策偏好。在政策選擇中,對國際儲備需求影響較大的是:
1.匯率政策。如果政府選擇釘住匯率制;或者在管理浮動匯率制下強調匯率的穩定,它就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以增強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
2.重點經濟目標。如果強調當前的增長,可以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將外匯儲備轉化為進口實際資源;如果強調持續增長,則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以避免外匯不足影響進口和影響經濟增長。
3.直接管制的態度。如果政府採取了嚴厲的直接管制措施,就可以較少地依靠動用國際儲備來平衡國際收支,從而相應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
(四)一國國內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該國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其中,對國際儲備需求影響較大的因素是:
1.該國經濟增長速度和姿墮鱟旦返回l進口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值)。如果其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且邊際進口傾向較高,則為了支持大量進口,該國需要持有較多國際儲備。
2.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例如,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發展制約於資源約束,產業結構不健全,進口商品需求彈性和出口商品供給彈性都較小。當進口商品價格上升時,它很難大幅度減少進口量;當出口商品價格上升時,它也很難迅速增加出口量。這樣,它就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來應付外部沖擊。
3.該國各種市場的價格水平,包括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工資、利率、股價和債券價格等。如果其商品價格較低,在商品市場上有較高的國際競爭力,就可以較少出現貿易逆差的局面,從而相應地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如果其利率水平較高,資本市場對外資有較大吸引力,該國也可相應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
(五)對外交往規模
在一國的國際交往中,對國際儲備需求影響較大的是商品進口規模和對外償債的規模。一國進口規模越大,或者還本付息的外債負擔越大,就越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
(六)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
一國除了動用國際儲備彌補國際收支逆差之外,還可通過借用國外資金來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這種借款能力既包括政府通過國際協定獲得的向國際金融機構和其他國家政府的借款能力,也包括私人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措應急資金的能力。一國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該國的經濟制度、金融市場發育程度和該國的國際信譽。一般說來,發達國家的借款能力強於發展中國家,從而可以相應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
(七)該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儲備貨幣發行國經常可以用本國貨幣償付國際債務,從而可相應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
(八)各國政策的國際協調。
2. 國際儲備
國際儲備是國家擁有的可用於平衡國際收支差額的國際性金融資產。
◎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動.二戰前主要由黃金和可兌換成黃金的外匯構成;二戰後由黃金和美元構成.
◎國際儲備資產主要由貨幣黃金、特別提款權、在國際貨幣基金的儲備頭寸、外匯儲備、其他債務組成。
●國際儲備的作用:
◎可以在一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起緩沖作用。
◎國際儲備可用於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的匯率。
◎國際儲備可作為外債還本付息的最後信用保證,並有助於提高國際資信。
●國際儲備的管理:
◎規模管理:適度國際儲備規模的確定要考慮許多因素
◎結構管理:主要包括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管理和國際儲備資產運用形式管理
3. 中國外匯儲備構成
一、全球及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
進入21世紀之後,伴隨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惡化,全球外匯儲備規模不斷上升。1999年底全球外匯儲備約為1.78萬億美元,2007年底上升至6.40萬億美元,增長了2.6倍。全球外匯儲備的增長又集中體現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外匯儲備的增長。1999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約為1.05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59%),2007年底上升至4.90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77%),增長了3.7倍。相比之下,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同期內僅增長了1.1倍。
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更加迅猛。1999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約為0.16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9%),2007年底上升至1.53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24%),增長了8.6倍。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的最大持有國。中國外匯儲備的飆升主要歸因於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與資本項目順差。自1994年至今,中國經濟連續14年出現了國際收支雙順差。尤其是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由於中國政府選擇了小幅、穩健、可控的升值策略,吸引大量國際短期資本流入中國套利,這加速了中國外匯儲備的累積。僅2007年一年,中國外匯儲備就增長了4619億美元,與2006年底相比增長了43%。如果考慮到央行向中投公司注入外匯資產、央行要求全國性商業銀行用美元繳納人民幣法定存款准備金等因素,則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實際增加額超過了6300億美元。
二、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
由於中國外管局並未披露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我們只能利用其他國家披露的相關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IMF的「官方外匯儲備幣種構成」(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COFER)資料庫提供了138個國家(包括27個工業化國家與106個發展中國家)匯總後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雖然COFER資料庫中未包括中國這一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是一種遺憾,但COFER中包含的外匯儲備規模畢竟佔到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64%(2007年)。同時,中國央行的外匯儲備投資並未表現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迥然相異的特徵。因此,我們不妨用COFER披露的幣種結構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潛在幣種結構。
進入21世紀之後,IMF COFER資料庫中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的主要變化包括:第一,美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下降,從1999年的71%降至2007年的64%;第二,歐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上升,從1999年的18%升至2007年的26%;第三,英鎊取代日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中第三重要的幣種,2007年英鎊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為5%,而日元資產比重為3%。上述結構性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在該時期內,歐元和英鎊處於相對強勢地位,而美元和日元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導致各國央行主動或被動地實施了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調整。
與工業化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調整更加積極。從1999年底至2007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比重由69%降至61%,歐元資產比重由19%升值28%。俄羅斯、伊朗等國更是將石油交易計價貨幣由美元轉換為歐元,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歐元在全球儲備與交易貨幣中的地位。相比之下,同期內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由73%降至69%,歐元資產比重由23%升至33%。
我們認為,近年來隨著美元有效匯率的下跌,中國外管局主要是在外匯儲備增量上降低了美元資產比重,在外匯儲備存量上的減持是有限的。這意味著中國央行的幣種多元化行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相比是類似的,因此我們可以用COFER資料庫中發展中國家的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截至2007年底,我們估計在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約佔65%,歐元資產約佔25%,其他10%包括英鎊、日元及其他幣種資產。
三、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
......
四、對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現狀的評價
在上述對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與資產結構進行粗略估計的基礎上,我們對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現狀的評價如下:
首先,當前中國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依然以安全性和流動性為首要目標。這主要表現為在外匯儲備的資產構成中,傳統上低風險、低收益、高流動性的國債和機構債佔90%左右;
其次,美元資產在中國外匯儲備中所佔比例過高。無論是從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2007年為19.1%)還是從對美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來看(2007年為7.3%),美元資產在外匯儲備中65%的比例都過高了。這一方面反映出美元在全球貿易結算貨幣中依然占統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凸現了中國政府進行外匯儲備幣種多元化的困境: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減持美元資產必然會造成美元匯率下跌,從而影響到外匯儲備中存量美元資產的價值。
再次,近年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大幅貶值,造成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遭受嚴重損失。由於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65%以美元計價,那麼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的貶值必然造成以貿易加權的一籃子貨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顯著下降。例如,目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突破了1.8萬億美元,假定其中美元資產佔65%,那麼一旦美元對人民幣貶值10%,以人民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將縮水1170億美元,相當於抹殺了3.9個百分點的GDP增長。
第四,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化意味著中國外匯儲備資產除了面臨匯率風險外,還面臨美國國債、機構債信用等級調降、市場價值縮水的風險。2008年7月,美國兩家房地產巨頭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機,需要募集750億美元資本金以避免資不抵債風險。如果美國政府不對其進行救援,則房利美、房地美發行的機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如果美國政府為兩家機構買單,則信用風險最終為美國政府所承擔,美國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無論出現哪種局面,對大量持有美國國債和機構債的中國央行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最後,隨著外匯儲備規模的進一步增長,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日益凸現,中國政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的壓力。中國外匯儲備的90%投資於美國國債與機構債,收益率不超過5%,而根據世界銀行對中國120個城市1.24萬家外商投資企業的調查,外國在華FDI企業的平均收益率超過22%。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如何積極管理外匯儲備,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收益率成為當務之急。
五、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的前景
......
4.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
個人知道的一點不知道正確不正確,主要是美元,以及美國政府發行的債券,歐元也有一點,外匯儲備比較單一,國家也正在努力調整,但中國的任何一舉一動都牽動了世界對沖基金的眼光,把世界一年所有的黃金都給中國做外匯儲備也沒多少,但肯定引起金價大漲,石油也一樣...
5. 【高分】2010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在線等!
路透社發布的外匯儲備量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中國外匯儲備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巨額貿易順差;二是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估計2008年年初已超過500億美元,2009年年初超過1000億美元)。
中國的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1. 幣種構成
最近,據中國外匯管理部門人士透露,中國外匯儲備中幣種結構比重為美元65%,歐元26%,英鎊5%,日元3%左右,與全球情況基本一致。
2. 外匯儲備結構原因
之所以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三分之二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6. 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應堅持什麼原則
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的三個原則:(1)堅持儲備貨幣多樣化,以減少匯率變動可能帶來的損失;(2)根據對外支付的需要確定該貨幣在儲備貨幣中的比重;(3)隨時根據外匯市場的匯率運動趨勢調整儲備的幣種結構.
7. 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存在什麼問題
外匯儲備規模過於龐大,外匯儲備結構比較單一
不過其實現在央行也很注重外匯儲備的「質「」,「量」,所謂質就是不要單一的美元儲備結構,轉而向美元,黃金,歐洲資產,澳洲資產的多元化儲備模式,而量則是不要一味追求外匯儲備的高增長,大規模,要注重外匯儲備規模和經濟發展結構,經濟發展目標相匹配的模式
8. 2012年我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
美元大概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