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我國外匯儲備結構分析

我國外匯儲備結構分析

發布時間:2021-11-20 13:57:02

㈠ 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結構(各種外匯儲備所佔GDP比例、數額)再者分析一下此種結構的合理性!

我國外匯儲備的結構,包括幣種的權重以及資產配置情況,都是國家的高級機密,怎麼可能打聽到。更談不到分析這種結構的合理性。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尤其是美國國債)占很大幣種。美元資產佔比超過50%。

㈡ 現今我國外匯儲備結構。詳細~~

中國大部分的外匯儲備是美國國債,
美國是世界金融游戲場主,有摩根士丹利, ...
美國有非常高明,自私的金融游戲大師,持續創造新的游戲(金融工具)和新的規則,以直接或間接 獲得世界其他各國的資金。
在歷史上,因日本日圓兌美元升值(1971年,USD1.00 :YEN360 ;1979年 ,USD100 :YEN200 ; : 2000年,USD1.00 :YEN100 ), 日本已經失去了2 / 3投資於美國國債. 。
中國需要建設自己的世界級金融賭場,成為金融游戲場主,以保護它的外匯儲備。

㈢ 中國外匯儲備的數量 結構 用途是什麼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
外匯儲備的用途:
1.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2.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3.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
4.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5.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通過對中國外匯儲備結構的現實和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單一,
外匯儲備在我國的國際儲備中所佔比例最大,外匯儲備中以美元居多;
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
而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

㈣ 中國外匯儲備構成

一、全球及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

進入21世紀之後,伴隨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惡化,全球外匯儲備規模不斷上升。1999年底全球外匯儲備約為1.78萬億美元,2007年底上升至6.40萬億美元,增長了2.6倍。全球外匯儲備的增長又集中體現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外匯儲備的增長。1999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約為1.05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59%),2007年底上升至4.90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77%),增長了3.7倍。相比之下,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同期內僅增長了1.1倍。

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更加迅猛。1999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約為0.16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9%),2007年底上升至1.53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24%),增長了8.6倍。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的最大持有國。中國外匯儲備的飆升主要歸因於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與資本項目順差。自1994年至今,中國經濟連續14年出現了國際收支雙順差。尤其是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由於中國政府選擇了小幅、穩健、可控的升值策略,吸引大量國際短期資本流入中國套利,這加速了中國外匯儲備的累積。僅2007年一年,中國外匯儲備就增長了4619億美元,與2006年底相比增長了43%。如果考慮到央行向中投公司注入外匯資產、央行要求全國性商業銀行用美元繳納人民幣法定存款准備金等因素,則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實際增加額超過了6300億美元。

二、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

由於中國外管局並未披露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我們只能利用其他國家披露的相關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IMF的「官方外匯儲備幣種構成」(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COFER)資料庫提供了138個國家(包括27個工業化國家與106個發展中國家)匯總後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雖然COFER資料庫中未包括中國這一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是一種遺憾,但COFER中包含的外匯儲備規模畢竟佔到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64%(2007年)。同時,中國央行的外匯儲備投資並未表現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迥然相異的特徵。因此,我們不妨用COFER披露的幣種結構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潛在幣種結構。

進入21世紀之後,IMF COFER資料庫中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的主要變化包括:第一,美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下降,從1999年的71%降至2007年的64%;第二,歐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上升,從1999年的18%升至2007年的26%;第三,英鎊取代日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中第三重要的幣種,2007年英鎊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為5%,而日元資產比重為3%。上述結構性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在該時期內,歐元和英鎊處於相對強勢地位,而美元和日元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導致各國央行主動或被動地實施了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調整。

與工業化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調整更加積極。從1999年底至2007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比重由69%降至61%,歐元資產比重由19%升值28%。俄羅斯、伊朗等國更是將石油交易計價貨幣由美元轉換為歐元,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歐元在全球儲備與交易貨幣中的地位。相比之下,同期內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由73%降至69%,歐元資產比重由23%升至33%。

我們認為,近年來隨著美元有效匯率的下跌,中國外管局主要是在外匯儲備增量上降低了美元資產比重,在外匯儲備存量上的減持是有限的。這意味著中國央行的幣種多元化行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相比是類似的,因此我們可以用COFER資料庫中發展中國家的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截至2007年底,我們估計在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約佔65%,歐元資產約佔25%,其他10%包括英鎊、日元及其他幣種資產。

三、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
......

四、對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現狀的評價

在上述對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與資產結構進行粗略估計的基礎上,我們對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現狀的評價如下:

首先,當前中國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依然以安全性和流動性為首要目標。這主要表現為在外匯儲備的資產構成中,傳統上低風險、低收益、高流動性的國債和機構債佔90%左右;

其次,美元資產在中國外匯儲備中所佔比例過高。無論是從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2007年為19.1%)還是從對美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來看(2007年為7.3%),美元資產在外匯儲備中65%的比例都過高了。這一方面反映出美元在全球貿易結算貨幣中依然占統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凸現了中國政府進行外匯儲備幣種多元化的困境: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減持美元資產必然會造成美元匯率下跌,從而影響到外匯儲備中存量美元資產的價值。

再次,近年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大幅貶值,造成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遭受嚴重損失。由於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65%以美元計價,那麼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的貶值必然造成以貿易加權的一籃子貨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顯著下降。例如,目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突破了1.8萬億美元,假定其中美元資產佔65%,那麼一旦美元對人民幣貶值10%,以人民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將縮水1170億美元,相當於抹殺了3.9個百分點的GDP增長。

第四,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化意味著中國外匯儲備資產除了面臨匯率風險外,還面臨美國國債、機構債信用等級調降、市場價值縮水的風險。2008年7月,美國兩家房地產巨頭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機,需要募集750億美元資本金以避免資不抵債風險。如果美國政府不對其進行救援,則房利美、房地美發行的機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如果美國政府為兩家機構買單,則信用風險最終為美國政府所承擔,美國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無論出現哪種局面,對大量持有美國國債和機構債的中國央行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最後,隨著外匯儲備規模的進一步增長,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日益凸現,中國政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的壓力。中國外匯儲備的90%投資於美國國債與機構債,收益率不超過5%,而根據世界銀行對中國120個城市1.24萬家外商投資企業的調查,外國在華FDI企業的平均收益率超過22%。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如何積極管理外匯儲備,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收益率成為當務之急。

五、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的前景
......

㈤ 中國外匯儲備的構成

一國的外匯儲備由多種外匯資產構成,我國現在定期通過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外匯儲備余額的相關數據,但對外匯儲備的構成不予公布。我們只能通過國際機構及其他國家公布的相關數據來了解我國外匯儲備的大致構成。
由於外匯儲備經營要考慮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必須投向高等級債券等安全性高的資產。2002年5月,國際清算銀行(BIS)發表的季度報告首次以專欄的形式對我國銀行系統外的外匯清償力和流動狀況做了分析。該報告稱在1999-2001年間,我國共使用了1251億美元的外匯,其中796億用於購買美國債券,44億用於購買德國證券,15億用於購買日本證券,396億存放於BIS的報告行。根據該報告的分析,2001年我國外匯儲備和個人外匯存款中80%是美元資產。
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統計數據,在我國2004年2067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增量之中,約490億用於了購買美元資產,占同期儲備增量的24%。從1983年到2005年3月期間,我國總共購買了3453.62億美元的美元資產,占同期間外匯儲備增量的53%;占外匯儲備總額的比例由2003年6月的74%下降到了52%,但中國持有的美國證券和長期債券在美國相關市場上的份額一直呈上升態勢。(見下表)
當然上述數據並不能准確說明我國外匯儲備的構成情況。但由於我國存在外匯管制,我國外匯資源絕大部分受控於中央銀行,相應地,在美國投資的外匯主要來自我國的外匯儲備。因此,我們可以近似的用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我國在美國投資的長期證券額來估算我國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比例。
李振勤等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推測,2003年6月我國外匯儲備的近似組合大體為:美元70%、歐元15%、日元10%、英鎊5%。到2004年9月底,美元比例降低至60%,我們依據上邊的權重,估計歐元、日元、英鎊的比例分別上升為20%、13%和7%。那麼我們依據我國外匯儲備的總額和現在的相應貨幣匯率折算出來的我國外匯儲備的近似組合可用下表來表示。
從上表看出,外匯儲備構成中美元仍占絕大部分。美元資產比重過大隱含著巨大的匯率風險。在過去三年,美元持續下跌,對歐元平均下跌了35%,對日元平均下跌24%,而且據相關研究,美元將進一步走低。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如果美元貶值25%,美元資產的持有者遭受的損失將達到美國GDP的10%,其中,東亞各經濟體因持有美元儲備遭受的損失將佔美國GDP的1.5%。從短期來看,東亞地區高額外匯儲備穩定了美元下跌的趨勢,並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國的利率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從而使得世界經濟仍然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但是從長期來看,這樣的格局給東亞經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占東亞地區的1/3,這種影響對中國來說尤其大。

㈥ 我國外匯儲備結構具體數據

年 份 外匯儲備 年 份 外匯儲備
(億美元) (億美元)

1978 1.67 1995 735.97
1979 8.40 1996 1050.29
1980 -12.96 1997 1398.90
1981 27.08 1998 1449.59
1982 69.86 1999 1546.75
1983 89.01 2000 1655.74
1984 82.20 2001 2121.65
1985 26.44 2002 2864.07
1986 20.72 2003 4032.51
1987 29.23 2004 6099.32
1988 33.72 2005 8188.72
1989 55.50 2006 10663.40
1990 110.93 2007 15282.49
1991 217.12 2008 19460.30
1992 194.43 2009 23991.52
1993 211.99 2010 28473.38
1994 516.20 2011 31811.48

㈦ 求中國現在外匯儲備的構成

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的構成是——
2000多億美元次級債(分文不值),
3700多億美元兩房債券,
2000億美元被中投控制,
3000多億美元短期債務,
5000多億美元美國國債,
2000多億美元現金或歐元資產,共計1.8萬多億美元。
中國的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1.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的報道,據估計,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
2.外匯儲備結構原因
之所以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3.儲備成本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4.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裡,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佔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5.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為不屬於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范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6.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
截至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止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有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簡稱G7)的總和。隨後,中國的外匯儲備持續上升,截至2008年9月末,達到創紀錄的19056億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美元、歐元、人民幣匯率的波動,2008年10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降至1.89萬億美元以下,為自2003年年底以來首次下降,截至2008年12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19460.30萬億。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佔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9月底,中國已超過日本,持有美國國債達5850億美元,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有學者認為,不應再用中國外匯儲備來買美國國債,因美國未來的形勢不明,應盡快實現分散投資。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可能在協助解決金融危機上扮演更多新角色,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外匯儲備不能再以每年3000億元的速度增長。

㈧ 如何分析我國外匯儲備數量與結構

外匯結構是不容易輕易改變的
保持豐富的幣種、適度的外匯量、靈活的外匯政策
對於靈活應對外匯市場的各種風險
應該是可以的

閱讀全文

與我國外匯儲備結構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歐元匯率什麼時候低 瀏覽:662
淘寶貸款1000利息 瀏覽:145
金融機構沒有將某一具有可疑 瀏覽:75
wind每日信託 瀏覽:90
合肥長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867
農行理財產品待清算 瀏覽:319
杠桿利用二力平衡 瀏覽:823
保費杠桿率高 瀏覽:436
公司虧損小股東不出資 瀏覽:689
安逸花匯率 瀏覽:866
集中量常有指標 瀏覽:985
idc融資方式國外 瀏覽:345
證券公司融資案例 瀏覽:365
股東大會罷免董事 瀏覽:418
購買基金公司理財如何做賬 瀏覽:549
恆大集團2月8日 瀏覽:492
全球證券交易所成交量 瀏覽:927
銀行從業理財計算題系數 瀏覽:33
股票炎黃 瀏覽:294
公司理財書在線看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