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外匯儲備變動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宏觀研究員分析稱,主要有四大因素:專
一是企業和居屬民持匯意願增強。一直以來主要由央行集中持有官方外匯儲備,現在正轉由央行和民間共同持有。外匯儲備的減少部分體現了公共部門與民間部門之間資產負債表的置換,符合「藏匯於民」的改革方向;
二是央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8月11日,中國宣布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人民幣貶值預期有所升溫,購匯量大增。為此,央行在外匯市場進行操作,向市場提供外匯流動性,也影響了外匯儲備規模;
三是過去一年裡,美元匯率在國際市場上走強,外匯儲備中的非美元資產折算成美元縮水,造成了外匯儲備的賬面價值下降,但並非是真實的損失;
四是外匯儲備的投資損益。由於外匯儲備中含有債券、股票等資產,每個月的投資損益也會引起外匯儲備量的變動。
『貳』 中國外匯儲備縮水的原因有哪些
外匯局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影響外匯儲備規模變動的因素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央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外匯儲備投資資產的價格波動;由於美元作為外匯儲備的計量貨幣,其它各種貨幣相對美元的匯率變動可能導致外匯儲備規模的變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於外匯儲備的定義,外匯儲備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資金運用記賬時會從外匯儲備規模內調整至規模外,反之亦然。
由於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每個月外儲的變化可能會有不同的具體原因。比如,今年11月份的下降,外匯局有關負責人分析是因為央行向市場提供外匯資金以調節外匯供需平衡、美國大選後非美元貨幣對美元匯率總體呈現貶值、債券價格也出現回調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導致外匯儲備規模出現下降。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累計下跌超過6%。由於美元升值明顯,很多境內企業和個人選擇持有外匯資產,這種「藏匯於民」也消耗了大量外匯儲備。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1月銀行結售匯逆差334億美元,較上月的146億美元逆差擴大逾一倍,且為連續第17個月出現逆差。分析人士指出,11月美元持續走強、人民幣快速貶值,導致購匯意願更加強烈,是導致結售匯逆差擴大的最主要原因。
去年8月,央行有關負責人解釋當月外儲下降原因時分析稱,無論是央行在外匯市場進行操作,向市場提供外匯流動性;還是外匯儲備委託貸款項目在8月份進行了一些資金提款,其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為境內其他主體持有外匯資產的增加,這意味著企業、居民和金融機構的資產配置更加豐富,這是我國「藏匯於民」戰略的體現,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最後外匯天眼提醒廣大投資者,在進行外匯交易前,一定要對平台進行多方面的考慮,
如遇到無法判斷的外匯平台,可在外匯天眼APP中進行查詢,平台真假,一查便知~
外匯天眼APP-全球交易商監管查詢APP
『叄』 外匯儲備增長或減少的原因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據最新(2009年4月底)數據統計,目前大陸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日本居二,俄羅斯居三,中國台灣居四。
[編輯本段]外匯儲備的發展
為了應付國 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外匯儲備的功能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編輯本段]外匯儲備的代價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我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我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我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編輯本段]外匯儲備管理原則
1,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
2,根據進口商品、勞務和其它支付需要,確定各種貨幣的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
3,在確定儲備貨幣資產的形式時,既要考慮儲備資產的收益率,也要考慮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
4,密切注意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調整不同幣種儲備資產的比例。
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是:「安全、靈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礎。但由於儲備資產是支付工具,應該隨時能變現,因此必須具有靈活性,這兩者缺一不可。當然,這里所說的安全,不僅是貨幣匯率、利率風險的防範,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風險的防範。因此,為減少儲備資產風險,在考慮對外支付的情況下,應該採取積極主動的手段,把儲備當作金融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在保值的基礎上,不僅僅要獲取基本利息的收益,還要努力爭取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實現儲備資產的增值。
中國的外匯儲備
中國的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1.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的報道,據估計,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
2.外匯儲備結構原因
之所以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3.儲備成本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4.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裡,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佔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5.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為不屬於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范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6.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
截至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止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有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簡稱G7)的總和。隨後,中國的外匯儲備持續上升,截至2008年9月末,達到創紀錄的19056億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美元、歐元、人民幣匯率的波動,2008年10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降至1.89萬億美元以下,為自2003年年底以來首次下降,截至2008年12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19460.30億。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佔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9月底,中國已超過日本,持有美國國債達5850億美元,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有學者認為,不應再用中國外匯儲備來買美國國債,因美國未來的形勢不明,應盡快實現分散投資。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可能在協助解決金融危機上扮演更多新角色,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外匯儲備不能再以每年3000億元的速度增長。
『肆』 中國外匯儲備下降,怎麼理解,含義是什麼
一句話就可以說明:外資在國內開始賺不到錢了!要跑,就趕緊~
土地成本和勞動力價格上漲,只能算外企退出中國的一部分原因。而根本原因是中國工業通過迅猛發展改變了在國際分工中原先的地位,例如電子產品、化工產品、葯品和醫療器械、精密儀器等等。這些領域當年基本是外企的天下,外企產品在中國市場暢通無阻,銷售額年年攀升,但隨著時間的渡過,中國企業的成長非常迅猛,管理和生產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在各個行業和領域對外企構成了全方位挑戰。
你也知道,中國做一個產品,必定會做爛一個市場,人多、勤奮、又肯吃苦,哪裡輪得到處處講究人權、講究透支消費的來慢慢找錢?如果不是外國人對中國的在高科技、技術等方面的封鎖,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幾年之後,現在鐵定已經是打遍全世界無敵手了~
所以現在凡是民用的、政府不限制的產業,外國人基本在國內已無立足之地,不跑不行啊~~
『伍』 哪些因素可以導致外匯儲備下跌
外匯儲備相當於國家的「第二個國庫」,它的數量增減的意義和動作自然不容忽視。那麼,外匯儲備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人說是對外貿易得來的,這話沒錯,但是有些過於籠統。所以小白依然用例子來解釋吧。小白開了一家外貿公司,專門對外出口衣服,其中有一筆訂單賺了100萬美元。小白高興壞了,可是這美元在國內不能用啊,必須要換成人民幣。於是小白跑去中國銀行(601988,股吧)以1:6的匯率(為方便計算,下同)換成了600萬人民幣。可是中國銀行也不能留著這些美元過活啊,這時另一名角——外匯占款登場了。外匯占款簡單說是央行投放貨幣的工具之一,原理說白了就是收回多少外匯,就要向國內相應地投放多少本幣。這么一來,中行手中的100萬美元幸運地被央行「收」走了。而央行在投放完貨幣後便開始拿著這些美元去國際市場上投資、進口大宗商品等等。
這就是外匯儲備的「身世」。不過,外匯儲備中並不全都是美元,它是一攬子貨幣,其中包括歐元、日元等等,而且外儲中還有一部分是以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形式存在的。總之,外儲有兩大部分:貴金屬和外幣現鈔。
回到問題,外匯儲備下降了,意味著啥?的確,從去年年中算起,到現在,外儲波動確實挺大,從3.2萬億直降到今年1月跌破1萬億,然後重新回升到現在的3.1萬億左右。同樣,外匯儲備的下降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很多自媒體拿外儲下降來做文章,說什麼用國人的血汗錢買美國國債,借錢給美國人用、21世紀的廣場協議等等陰謀論。在此,小白先說明,這些都是片面的,至於為何下降?其中又意味著什麼?待小白娓娓道來:
1、維持匯率穩定。中國拿巨額外儲購國外政府債是有原因的。重要的一方面是穩定人民幣幣值。剛剛小白說了,外匯是由對外貿易順差得來的,隨著多餘的外幣在本國越來越多,就會造成輸入型通脹。因此,適當地購買美債,也是消化多餘外幣,緩解通脹的方法之一。
2、外匯占款增加。外匯占款的定義是一國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到本國貨幣的那部分。那用什麼收購呢?人民幣是非自由貨幣,那就只能動用外儲了。舉個栗子,央行用1000億美元收購了等值的外匯資產,那麼向國內市場投放6000億人民幣。需要說明的是,外匯占款也是資金流的重要風向標,目前外匯占款在連降22個月後,首次回升至21.5萬億左右。這說明熱錢湧入國內的壓力正在減少,人民幣開始堅挺,外貿開始改善。
3、大宗商品漲價。目前,我國的石油、糧食,稀土等戰略資源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而在國際上買東西則必定需要用美元。這時外儲的作用又來了,就相當於國家用外幣賬戶去國外買東西,然後咱們用人民幣去購買國家進口來的東西。顯然,大宗商品漲價了,就需要花費更多的外儲來進口啦!
4、購美債。大量購買美債是有原因的。雖說美帝有時主動讓美元貶值導致外儲縮水是非常不要臉的,可是,這巨額的外儲找哪投資呢?這就好比你有1萬億人民幣,我估計哪怕你一天花1億你都要二三十年,所以你必定要找一個地方投資。當然這是極端的例子,換成是外儲也是一樣。美債的信用擔保還是有保證的,盡管收益並不高,但也是當前巨額外儲資產最好的投資辦法。這又回到了第一個問題,如果增持美債的話,外儲就會下降。至於為何,請參照第1點。
5、貿易逆差。顯然這算是最直接的原因吧!進口大於出口,流出的外幣大於流進的外幣,自然而然外儲就下降了。不過,外儲也分為資本賬戶和經常性賬戶,如果逆差上升(經常性賬戶余額減少)的幅度大於外匯投資收益增加(資本賬戶余額增加),則外儲總體還是減少的,反之則增加。
『陸』 中國外匯儲備下降,怎麼理解,含義是什麼
外匯儲備下降是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少了。
主要的影響因素有三方面:
一是央行在外匯市場進行操作,向市場提供外匯流動性;
二是外匯儲備委託貸款項目在當月進行了一些資金提款;
三是當月國際市場一些主要金融資產價格出現不同程度回調。
『柒』 我國近年國際儲備下降的原因
首先是外匯儲備中美元以外其它外匯對美元的貶值造成的。 第二是外匯儲備的資產的貶值。 第三是中國用匯增加的原因。 第四是穩定匯率的原因。 第五是資本的外逃,由於美元走強,人民幣貶值,個別投資者為資金保值,將錢轉出中國。
『捌』 外匯儲備減少背後原因是什麼
估值變化
外匯干預
外匯投資
『玖』 外匯儲備減少說明什麼
據介紹,近兩年中國外匯儲備出現大幅下降,兩年內下降了25%,如今已經逼近3萬億美元。但即使是這樣,中國外儲規模仍然接近全球外儲30%,居全球首位,那麼,中國外匯儲備下降原因是什麼?外匯儲備下降的影響有哪些?
近日,央行公布11月我國外匯儲備數據,規模為3.05萬億美元,較10月底下降691億美元,降幅為2.2%。最近幾個月,中國外匯儲備一直都在降降降,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後,人民幣出現持續貶值,不少人都去把人民幣兌換為美元謀求升值。而近兩年中國外匯儲備出現大幅下降,兩年內下降了25%。
根據數據統計,中國的外儲從2000年開始「野蠻生長」,從1600多億美元攀升至2014年的近4萬億美元。其中,2014年6月最高,達39932.13億美元。
如今已經逼近3萬億美元。但即使是這樣,中國外儲規模仍然接近全球外儲30%,居全球首位,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烏地阿拉伯的2.6倍和5.7倍。
外匯儲備下降有三個原因
第一:和全球總體局勢有很大關系。由於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影響,美元走強非美貨幣集體大幅回落,人民幣也在影響范圍內。特殊性在於人民幣處於國際化的過渡階段,為了防止大幅下跌引起的恐慌性拋盤,所以央行必須要動用外儲去穩定人民幣匯率。
第二:和出口的貿易順差有關。由於受到全球消費疲軟的影響,出口創匯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外匯儲備增加量在縮減。
第三:國家支持人民幣「走出去」政策,如「一帶一路」,使得我們對外投資的結算用人民幣而比較少用美金,美元儲備自然就會下降。
外匯儲備下降的影響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表示:外儲下降是消化,是好事
2014年外儲將近4萬億美元時,大家討論的是外匯儲備「太多了」;現在將要臨界3萬億美元,是對過去擔憂的改變,這是一件好事。只不過因為人民幣貶值,所以恐慌性比較大,大家覺得負效應比較凸出。
如果從教科書的角度去看,一般一個國家能夠應付3-6個月進口的需要、償還外債的需要,那麼外儲就夠了。但現在的經濟規模和金融市場規模,都跟傳統教科書時代完全不一樣了。流動過剩的局面是歷史新變局。
但很難說破3萬億美元就是驚險的,很難界定。如果按目前的市場環境,破3萬億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直線下降的情況會被打破,在一定時間內會有所改變。2017年將繼續有增也有降,也會有新的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