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外匯儲備的增加會使貨幣供給增加
外匯儲備增加會通過強制結售匯制度使得國內貨幣供給增加。
強制結售匯制度是指,除國家規定的外匯賬戶可以保留外,企業和個人必須將多餘的外匯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必須把高於國家外匯管理局頭寸的外匯在銀行間市場賣出。在這套制度里,央行是銀行間市場最大的接盤者,從而形成國家的外匯儲備。
央行為了購入居民手中的外匯,就必須增發本幣,從而貨幣供應量增加。
(1)外匯增加貨幣供給量擴展閱讀
強制結售匯制度的優劣:
1、強制結售匯的實施在改革開放初期為我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為我國經濟增長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2、在外匯市場上,強制結售匯制度使得企業必須將手中外匯按要求的比例到銀行進行結匯,導致外匯市場形成無條件的外匯供給和有條件的外匯需求,誇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卻隱瞞了人民幣貶值的壓力,造成了市場上供大於求的虛假局面。
3、從貨幣政策操作角度,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央行需要不斷買入商業銀行賣出的外匯,這帶來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同時意味著基礎貨幣的釋放。為防止基礎貨幣不斷釋放給國內經濟帶來流動性過剩問題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央行又需要不斷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收資金,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因而受到很大的牽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強制結售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匯儲備
❷ 官方外匯儲備大量增加是減少貨幣供應量還是增加
無論是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我認為官方儲備增加都是增加貨幣供應量。央行拋出本幣買入外匯,所以本幣的貨幣供應量增加。
先整理下思路啊:
在企業、個人、商業銀行手中的外匯並不是官方外匯儲備,官方主要是指央行,央行握有的外匯才是官方外匯儲備。
首先,企業或者個人在出口中賺取了外匯,這些外匯是國外的企業或個人支付給我們的,我們拿著這些錢在國內買不到東西,因為國內不能用外幣支付,所以,我們把外匯出售給銀行,銀行給我們人民幣,銀行的外匯有一部分出售給了央行(央行支付給商業銀行人民幣,這些人民幣也叫外匯占款,是變相發行人民幣的行為,所有提高了貨幣供應量),還有一部分自己留著,等到企業或者個人需要的時候再賣給他們。
在進口中,企業和個人需要向外國企業或個人支付外幣時,需要從銀行購買外匯,銀行以自己擁有的外匯出售,或者向央行購買外匯,然後向企業出售。
進出口中,用外匯還是本幣結算取決於貿易雙方的談判。
進出口企業、個人、商業銀行、央行之間的外匯買賣對匯率的形成產生的關鍵影響。
❸ 外匯儲備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在我國由於外匯是不能自由流通的,所以中央銀行必須發行貨幣來回收外匯。自然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貨幣的供應也相應的增加的。
❹ 為什麼說外匯儲備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也是商品的一種。為了獲得外匯儲備,必須用本國的貨幣(本國的商品)去購買外國的貨幣(外國的商品)。為了獲得更多的外國貨幣,必須發行更多的本國貨幣(類似於生產更多的本國商品),這樣,外匯儲備的增加就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❺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給量
因為國內不流通外幣,需要將外幣按照匯率兌換成人民幣才能使用,這部分人民幣不是創造的產值或者利潤,是憑空印刷出來的,只不過是用外幣作為抵押而已,就是所說的外匯占款。
❻ 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怎麼變化
貨幣供應量增加。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都必須用貨幣去購買,引起儲備性貨幣的發行,直接增加貨幣供應量。
❼ 當中央銀行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時候會怎麼做
從貨幣供應量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擴大貨幣供給量的途徑不外乎兩條:一是增加基礎貨幣,二是提高貨幣乘數。
一、增加基礎貨幣
1、從貨幣當局資產方著手,加大國內資產的運用,即加大再貸款、再貼現規模,特別是對那些急需資金的中小金融機構,這樣可以從資產方影響基礎貨幣的增加。
2、擴大貨幣發行。在基礎貨幣中,貨幣發行佔到了近50%,因此加大貨幣發行是擴張基礎貨幣,進而增加貨幣供應量(M1、M2)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的經濟過剩,絕非是經濟高度發達條件下的過剩,遠未達到東西多得用不了的程度。
實際上,建設資金缺口極大,潛在消費與投資需求空間還很大,完全可以用發鈔票的辦法配合擴張性財政政策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同時,為擴大貨幣發行,還可以核銷部分國有商業銀行的壞帳,幫助金融機構化解金融風險;盡快成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消除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放款的後顧之憂,從而擴大貸款規模,使資金配置更加優化、有效。
3、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央行購入債券,吐出基礎貨幣,這其中一個條件就是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使公開市場操作有一個好的著力點。
二、提高貨幣乘數
1、通過降低甚至取消存款准備金率的辦法,迫使金融機構更積極放款,加速降低備付金率水平,從而提高貨幣乘數。2、改變認購資金凍結數日的做法,消除新股認購對基礎貨幣和銀行准備金管理的不利影響。理論上講,新股認購資金的驗資既不需要資金的異地劃撥,也不需要凍結數日,只要驗資的某一時點上新股認購帳戶中有真實資金就可以了。
因此,應改進集中驗資的方式,讓所有證券結算銀行或分行都在當地人民銀行營業部開戶,利用人民銀行營業部聯網系統實行證券認購資金的當地驗資,資金信息集中到交易所進行認購。同時,為了不影響金融系統的基礎貨幣量和准備金狀況,凍結認購資金的時間應盡可能短,甚至可以縮短到幾乎一個時點上。
全國統一驗資結束以後,認購資金重復認購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因此,資金可在驗資結束後立即解凍。中了新股以後的資金交割可另行制定交割日。這樣,銀行准備金管理的壓力將大大減輕,超額准備金率下降,貨幣乘數擴大,基礎貨幣也不會受到影響。 擴大貨幣供給量的途徑
3、改進金融系統的服務,增加有益於流通和交易的金融工具,從而充分發揮金融系統的中介功能,這樣可以加快貨幣流通速度,減少貨幣沉澱;也有助於降低現金漏損率,從而提高貨幣乘數,增加貨幣供給量。
4、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續下猛葯,調低法定準備金率,從而有效提高貨幣乘數。
(7)外匯增加貨幣供給量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個:一是基礎貨幣,二是超額准備金,三是貨幣供應量。
在中央銀行體制下,中央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為商業銀行所持倍數放大效應商業銀行扣除規定的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通過其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的反復使用便產生倍數放大效應。
使1 元的中央銀行負債,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業務運用後,變成了幾元的商業銀行負債。在商業銀行系統內放大了的銀行負債,與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的部分現金一起,構成了整個貨幣供應量,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
以上分析看出,基礎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前提條件。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把基礎貨幣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額准備金的大小又是商業銀行系統內信貸擴張能力的制約條件。而整個貨幣供應量又是基礎貨幣與信貸擴張能力(即貨幣乘數)的乘積。
可見,在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中,「基礎貨幣——超額准備及它的倍數放大效應——貨幣供應量」這三個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❽ 拋出本幣,購入外幣,為什麼會造成貨幣供給量增加
外匯市場的匯率與商品市場一樣,由供求決定。在完全自由的外匯市場上,拋出本幣,購入外幣,使市場上外幣的數量減少,本幣的數量增加,也就是本幣供應量增加,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本幣貶值。
❾ 中央銀行怎樣增加貨幣供給量
人民幣從央行庫(即金庫)進入到流通領域稱為投放人民幣,反之為回籠人民幣
投放人民幣的主要渠道:
1.從商業銀行購買外匯,形成外匯儲備,同時投放相應數量的人民幣,如今年增加外匯儲備1300億美元,則相當於投入1萬億人民幣
2.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
3.再貼現,即購入商業銀行的未到期票據
4.回籠國債,在公開市上回購國債,同時投放人民幣,這與近期央行發行國債是逆操作.
5.降低存款准備金,每降0.5%,相當於釋放1800億人民幣的貨幣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