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水平主要都有哪些指標
1、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在某一段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運行規模的最重要指標。
2、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簡稱。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在特定時段內度量一組代表性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相對數,是用來反映居民家庭購買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
3、PPI:生產價格指數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業購買的一籃子物品和勞務的總費用。
4、BOP: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從國外收進的全部貨幣資金和向國外支付的全部貨幣資金之間的對比關系。收支相等稱為國際收支平衡,收入大於支出稱為國際收支順差,支出大於收入稱為國際收支逆差。一個國家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是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穩定的表現。
5、就業率
是反映勞動力就業程度的指標。指在業人員佔在業人員與待業人員之和的百分比。它反映全部可能參與社會勞動的勞動力中,實際被利用的人員比重。一定時期在業人員越多或待業人員越少,則就業率就越高,反之越低。計算和研究就業率,實質上是要提高就業的經濟效益。
⑵ 五大經濟指標是什麼
1.、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
2、生產者物價指數(Procer Price Indexes)英文縮寫為PPI
3.、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GDP
4、對外貿易總額(Value of Foreign Trade),VFT
5、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FER
⑶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總量的指標不包括: A.國民總收入 B.貨幣總量 C.國內生產總值 D.外匯儲備
這好像是一道國考的真題,這個題本身有問題。。。B和D都很少用來衡量經濟總量。官方答案好像是B。。。我建議這道題不用太糾結正確答案是哪個,以後不會再出這種有漏洞的題目了。
⑷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總量的指標有哪些,含不含有貨幣總量和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只能表示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占優勢,不能說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而在理論上貨幣總量乘以貨幣流通速度就等於社會中的商品價值總量,所以貨幣總量是可以間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的。謝謝~
⑸ 為什麼要看外匯儲備佔GDP的比重
富國窮民的原因如下: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民窮是必然的,國富也只不過是假象,由於中國人口太多,在民窮的情況下,國家綜合國力仍遠勝很多民富的發達國家,一個國家外匯儲備有2萬多億美元,看起來很多,但人均一下,只有2000多美元,只有發達國家一個月的工資。另外,中國財政佔GDP的比重一點都不低,對比一下日本,和中國同等規模但財政收入比中國少多了。而且日本是福利體系非常完備的。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中國社保體系很難。另外中國的征稅成本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還有大量的收費和土地出讓金這些沒有納入監管體系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國界范圍內)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為7595美元,2013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為6995美元,2012和2011年則分別為6264美元和5577美元。
⑹ 主要經濟指標有哪些
常用的宏觀經濟指標有:
1.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2.生產者物價指數(Procer Price Indexes)英文縮寫為PPI,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3.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的總額。該指標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4.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第一產業是指種植業與養殖業 。也就是通常講的「大農業」。
第二產業是指採掘業.製造業(工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等。
5.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使用方向的綜合性指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按經濟類型可分為國有、集體、個體、聯營、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為基本建設、更新改造、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四個部分。
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Social Retail Goods) 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製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其反映一定時期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況,反映社會商品購買力的實現程度,以及零售,市場的規模狀況。 是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社會零售商品購買力、社會生產、貨幣流通和物價的發展變化趨勢的重要資料。
7.貨幣存量或者說流通量。
M0=流通中的現金;狹義貨幣(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廣義貨幣(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託類存款+其他存款。M1反映著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M2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還反映潛在的購買力。若M1增速較快,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出現通貨膨脹;若M2增速較快,則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出現資產泡沫。
8.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9. 投機性短期資本,又稱游資(Refugee Capital)或叫熱錢(Hot Money)或不明資金,只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 在外匯市場上,由於此種投機性資金常自有貶值傾向貨幣轉換成有升值貨幣傾向的貨幣,增加了外匯市場的不穩定性,因此,只要預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讓升值的貨幣大幅波動或實行外匯管制,才能阻止這種投機性資金的流動。
10.外商直接投資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國的投資者跨國境投入資本或其他生產要素,以獲得利潤或稀缺生產要素為目的的投資活動。
11.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或逆差。在一定的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
12.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余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即是國內生產總值,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
美國經濟指標:
ISM指數是由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公布的重要數據,對反映美國經濟繁榮度及美元走勢均有重要影響。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是全球最大、最權威的采購管理、供應管理、物流管理等領域的專業組織。該組織立於1915年,其前身是美國采購管理協會,目前擁有會員45000多名、179個分會,是全美最受尊崇的專業團體
之一。
ISM指數分為製造業指數和非製造業指數兩項。
ISM供應管理協會製造業指數由一系列分項指數組成,其中以采購經理人指數最具有代表性。該指數是反映製造業在生產、訂單、價格、雇員、交貨等各方面綜合發展狀況的晴雨表,通常以50為臨界點,高於50被認為是製造業處於擴張狀態,低於50則意味著製造業的萎縮,影響經濟增長的步伐。
ISM供應管理協會非製造業指數反映的是美國非製造業商業活動的繁榮程度,當其數值連續位於50以上水平時,表明非製造業活動擴張,價格上升,往往預示著整體經濟正處於一個擴張狀態;反之,當其數值連續位於50以下水平時,往往預示著整體經濟正處於一個收縮狀態。
⑺ 為什麼外匯儲備量是時期指標
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外匯累積;廣義而言,指以外匯計價的總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貨幣債券或政府債劵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影響。
匯儲備余額(外匯存底)常被誤為是經濟力的重要指標,但發行強勢貨幣的國家或經濟體,如美國,並不需要太多外匯儲備,因其貨幣可在國際外匯市場中流通;
反而一些貨幣不在國際間流通的開發中國家或開發中經濟體,出於經濟發展、貿易、償還外債、穩定匯率的考慮,或政治上的需要,需要握有大量外匯儲備以適應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及投資發展需求,而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通常依靠貿易順差來儲備,例如中國、日本和其他亞洲經濟體。
但是大量持有單一品種的貨幣有著巨大的風險,所以以中國為例,就採取了一籃子貨幣來規避風險,同時大量采購黃金和白銀,藉此穩定自身貨幣的價值和含金量。
此外,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外匯儲備的多寡,也受其貨幣政策的影響:實施固定匯率或聯系匯率的國家或經濟體,通常需要握有較充裕的外匯儲備以穩定匯率,但同時亦要顧及進口需求和貿易額來評定所需的貨幣品種,因為需要顧及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的風險。
(7)外匯儲備衡量經濟指標擴展閱讀:
外匯儲備運用
當前的全球貿易體系,造成巨額美元流入一些戰略性原材料輸出國或採行出口導向工業化策略的國家,使這些國家擁有超額的外匯儲備,這是一種貿易失衡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現象;
許多外匯儲備領先國回頭以此購買美國國庫券(即美國國債),做為主要的外匯運用方式,這可視為一種支撐美元價值及購買力,以延續其本身貿易獲利的「互利雙贏」投資。然而,長期收支不平衡、大量舉債,給美國政府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將不利於維持美元強勢貨幣的地位。
⑻ 27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總量的指標不包括: A. 國內生產總值 B. 國民總收入 C. 外匯儲備 D. 貨幣總量
是C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只能表示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占優勢,不能說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而在理論上貨幣總量乘以貨幣流通速度就等於社會中的商品價值總量,所以貨幣總量是可以間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的。
貨幣總量是經濟總量的表現,但是有些計算公式里還是考慮了貨幣總量對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總量的作用的。費雪方程和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就是將貨幣總量作為指標的。經濟總量決定貨幣總量,貨幣總量反過來能夠反映經濟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