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5年11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
您可以參考招行外匯「實時匯率」的歷史匯率。請進入招行主頁,點擊右側的「 外匯實時匯率」,再在對應匯率後點擊"查看歷史"。註:100外幣兌人民幣。
(應答時間:2018年12月26日,最新業務變動請以招行官網為准)
『貳』 最近三個月美元和歐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情況
最近三個月,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走勢比較簡單:8月11日以前,一直穩定在1美元兌換6.2元人民幣,8月11日以後,人民幣貶值3%,從8月13日到8月27日,基本上是6.4,8月28日以後,人民幣有一點升值,目前是6.35.
歐元的變化稍微復雜一些,8月11日以前,歐元最高的時候是5月16日1歐元兌換7.1元人民幣,最低的時候是7月19日1歐元兌換6.73元人民幣,8月11日以後,人民幣貶值3%,歐元最高的時候是8月25日1歐元兌換7.4元人民幣,目前是7.07.
參考下面兩張圖。
『叄』 2009年2月11日外匯牌價
您好,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官方數據,外匯牌價如下所示:
『肆』 什麼是人民幣外匯牌價
「外匯牌價」,即外匯指定銀行外匯兌換掛牌價,是各銀行(指總行,分支行與總行外匯牌價相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人民幣市場中間價以及國際外匯市場行情,制定的各種外幣與人民幣之間的買賣價格。這種價格在同一天中不變,不同日期則價格可有變動。
人民幣自誕生以後,一直屬於非自由兌換貨幣,其牌價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僅作為調控進出口貿易和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的政策手段。人民幣牌價大致分為二個階段即改革開放前的匯率和改革開放後的匯率。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從1949年到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幣牌價不以黃金為基礎,實行管理浮動制,物價為確定匯率的依據;從1955年3月至1971年11月,布雷頓森林體系處於穩定時期,人民幣匯率在近16年時間內維持在2.4618元水平(1美元兌換);從1973年到1979年間,人民幣匯率只做過幾次調整,到1978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1.684元(1美元兌換)[1]。改革開放後,人民幣匯率經歷了掛牌價和調劑價的雙軌制階段、匯率並軌後的柔性盯住美元制階段、亞洲金融危機後的剛性盯住美元制階段、2005年7月21日的匯率制度改革。1979年至1994年匯率雙軌制階段是人民幣貶值幅度最大的時期,由1979年的1.555元(1美元兌換)貶至1994年的8.619元(年度均價),貶值幅度達4.5倍。匯率雙軌制期間,還存在表面上面額與人民幣等值的外匯兌換券。這期間存在被政府禁止的外匯黑市,初期以炒賣外匯兌換券為主,之後直接炒賣外幣,外匯(外匯兌換券與外幣)黑市價大大高於官方規定的匯率,前期最高相差近一倍,之後漸漸回落直至接近官方掛牌價;進入1990年以後,場外交易的(黑市價)外匯價格轉向弱低於官方掛牌價,與此同時,外匯兌換券漸漸淡出市場。從1994年開始到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前,人民幣兌美元一直維持在8.27元以上(1美元兌換)。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後,人民幣漸漸進入升值階段,人民幣從匯率改革前的8.2765元(1美元兌換)升值至2007年年末的7.3046元[2],升值幅度達到11.74%。
『伍』 人民幣的匯率計算
目前我行已開通的幣種有:人民幣、美元、港幣、歐元、英鎊、澳大利亞元、日元、加拿大元、瑞士法郎、新加坡元、紐西蘭元。
溫馨提示:
可辦理存取的幣種需受網點實際收付的現鈔幣種限制,請詳詢網點。
若通過招行兌換,可以通過招行主頁,右側理財計算器-外幣兌換計算器嘗試計算,匯率實時波動,僅供參考。
『陸』 2013年12月11號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中間價為611二零一七年的十二高一必修經濟
2013年12月10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兌換6.2712元人民幣,2014年8月1日1美元兌換6.1795元人民幣,表明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升值,減少出口,故①錯誤,③正確;
人民幣升值,增加進口,故④錯誤,②正確.
故選;A.
『柒』 外匯牌價在哪裡看
若是招行外匯牌價,招商銀行外匯「實時匯率」,請進入招行主頁,點擊右側的「 外匯版實時匯率」網頁查看。權如需查詢歷史匯率,在對應匯率後點擊"查看歷史"。匯率實時波動,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年6月15日,最新業務變動請以招行官網公布為准。)
『捌』 外匯匯率
外匯牌價
日期:2006/08/28
貨幣名稱 現匯買入價 現鈔買入價 賣出價 基準價 中行折算價 發布時間內
歐元 1016.66 995.23 1024.83 1018.12 1018.12 15:54:53
當然是去中國銀行了,容那裡最權威了,隨時更新,其他地方都是從這里轉的。
希望採納
『玖』 人民幣匯率會雪崩式下跌嗎
【轉自網路】也許對您有幫助
對美元貶值潮中為何獨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升值逼死中國製造
在全球貨幣對美元的退潮中,獨獨人民幣已經突兀成唯一的一塊礁石。
預期中的澳元對美元的貶值已經來了。5月7日中午,隨著澳大利亞宣布降息0.25%至2.75%,澳元基本確認進入下跌通道,至今(上周五收盤,以下同)跌至0.9728,比4月11日的1.0584已經下跌了8.08%。從去年9月底至今,日元兌美元已經下跌了24.4%;自今年初至今,英鎊對美元下跌了7.49%;自今年2月以來,歐元兌美元下跌了6.39%。唯獨人民幣對美元逆勢而行,創下了6.11的新高,比去年9月底升值了2.78%。
逼人民幣升值摧毀中國製造
此前,我們先後於2012年11月和2013年2月預測了日元和澳元的貶值,因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反向獨自上漲,本人也進一步確認了我們另一個重要的匯率判斷:人民幣將是對美元最後一種貶值的主要貨幣,如果中國不扭轉人民幣持續,終將會把中國製造逼死,並在樓市上推動無以復加的泡沫,在熱錢乘人民幣嚴重高估巨量外流導致中國央行美元兌付危機後,美元勢力將以引爆中國的石油(行情 專區)、糧食和地緣政治危機的方式,引發人民幣對美元的雪崩式爆貶。
對於這一判斷,如果不是「鴕鳥」,已經絕非杞人憂天了。它的證據已經越來越充分——自2005年7月人民幣升值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價和它內在真實價值已經越來越嚴重地背離,它不僅表現為中國製造由繁榮頂峰轉至如今普遍的生存危機,也表現為樓市價格瘋狂上漲和工業品嚴重緊縮越來越嚴重的背離,還表現為人民幣對外升值和對內通貨膨脹的越來越嚴重的背離。
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在國內人民幣對房價的嚴重貶值與外部人民幣大幅升值的悖反。在過去8年中,作為中國百姓消費支出中的最大比例項,中國大部分地區房價已經上漲了不少於3倍,即人民幣的住房購買力已經貶值了70%以上;在此期間,美國房價因金融危機,基本未漲價。換言之,人民幣購買中國房地產(行情 專區)購買力比美元購買美國房地產的購買力已經貶值了約70%。然而,人民幣對美元未貶值,反而對升值了35%,真是咄咄怪事,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
其實不然,這背後有著異常清晰的邏輯——人民幣升值逼死中國製造,並導致人民幣雪崩式的閉合邏輯環。
這個邏輯的起點是2005年7月的人民幣升值。當時的人民幣升值並沒有錯,因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生產效率提高,人民幣內在價值上升,由於長期實行固定匯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但錯誤的是,此後選擇了人民幣單邊加速升值的策略——這最大化地鼓勵了熱錢投機中國,並造成了今年難以挽回的惡劣局面。
當時中國可以有四種選擇:1,堅持固定匯率,只要能扛住外部政治壓力,沒什麼不好;2,一次性放開,讓市場自由定價,因為當時中國製造的產業鏈非常強勢,也是能夠扛過陣痛期的;3,按照熱錢投機中國每年2-3%的成本,將人民幣對美元每年的升值控制在2-3%,並加強反熱錢投機的措施,為中國企業提供軟著陸環境;4,人民幣單邊加速升值,刺激和鼓勵了國際熱錢大規模投機中國。
現實中執行的是第四種,即在美國等壓力下,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單邊升值,加之人民幣利率高於美元,特別是在美國金融危機後中美利差擴大,這勢必吸引巨量國際熱錢投機中國,按照筆者2008年4月的測算,當時流入的本金就已經高達近萬億美元,如今僅熱錢本金應不下1.5萬億美元,加上投資利潤應不下2萬億美元。
熱錢投機生病 中小民企吃葯
巨量國際熱錢流入,由於中國實行的強制結售匯制度,包括正常的貿易順差和FDI(當然大量的熱錢是隱藏在貿易順差和FDI中的),央行被迫收入美元,兌換出人民幣基礎貨幣在國內流通,如果按照平均1:7的匯率測算,僅中國外管局和中投的3.6萬億美元,就發行了約25萬億人民幣的基礎貨幣(MO);如果按照4倍的貨幣乘數,則在國內增加了高達100萬億人民幣的流動性。
國內巨量流動性的增加,在2007年將股市泡沫推到極致,並成為中國迄今為止中國樓市巨大泡沫的最重要外部推動因素(最重要內部推動因素是地方政府的土地招拍掛制度),也成為PE泡沫和農產品(行情 股吧 買賣點)通脹的重要源頭。
針對國內巨量流動性的增加,以遏制國內通脹為名義,央行採取了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和發央票的方式,以回收流動性。關鍵性的陷進在此刻出現了——由於國際熱錢來到中國是為了進行資產投機,其投資投機的能力比較強,不太願意存在商業銀行(行情 專區)獲取利息。當央行通過商業銀行回收流動性的時候,它很少能收走熱錢,由於傳統的中國工商業的資金往來是無法離開商業銀行的,即當央行回收流動性時,中國原來的內部流動性反而大為減少了,由於商業銀行優先保證政府和國企融資,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的流動性被央行優先收走了——這就是為什麼人民幣越升值,國際熱錢湧入中國的越多,中國工業品緊縮越厲害,中國中小企業貸款越難,民間借款利率越高的根源。
人民幣升值熱錢投機與央行回收流動性的行為,其客觀後果是:1,熱錢掌控了中國越來越高比例的流動性(這個比例如今可能已經不下於70%),進而掌控了中國的資本價格和資產價格;2,鼓勵金融資產投機,而不斷惡化傳統工商業的生存環境。
人民幣升值客觀上正從三個方面逼死中國工商業:1,由於流動性泛濫國際熱錢作祟而中國工商業吃葯,熱錢和銀行通過高利率而極大地奪取了工商業的資金生存空間;2,由於熱錢投機房地產推高了房價,使得人工成本大幅攀升,企業生存更加艱難;3,由於中國製造惡性競爭,根本無法和西方壟斷性的銷售渠道議價,不得不承受了人民幣升值的絕大部分成本。不僅如此,由於國際熱錢往往藏在貿易項下潛入中國,中國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往往成為西方各國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的口實,進行反傾銷特保等,等於變相向中國工商業征稅。
如今隨著各國紙幣對美元貶值,人民幣反而對美元升值,這使得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更加嚴重下滑,特別是日元的貶值損害極大。如中國製造的家電(行情 專區)品牌不如日本製造,但以前比日本製造有20%左右的價格優勢,可自去年9月底至今,日元兌美元已近貶值了24.4%,而人民幣對美元反而升值了2.78%%,即人民幣對日元升值了約27.8%%。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受到了根本性顛覆。
不僅如此,美國力推TPP,將中國排斥在外,鼓勵日元貶值,以推動日元大規模投資東南亞,對中國中低端製造業形成全面的競爭優勢。由於在TPP內實行零關稅,而對中國製造只能強化貿易保護,這就將中國製造徹底逼入絕境。
人民幣應果斷降息貶值
既然中國製造已經生存垂危,人民幣內在價值已經與2005年天壤之別,日本已經通過日元大幅貶值悍然發動了貨幣戰爭,為什麼人民幣不能主動貶值,中國不主動降息呢?
這里有兩個原因:1,美國和西方對中國和日本採取嚴重的雙重標准,放任日元大幅貶值,卻嚴厲壓迫人民幣升值——這當然符合最大程度遏制中國的戰略目標;2,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的硬傷——因為將汽車(行情 專區)工業定為支柱產業的錯誤產業政策,使得中國石油(行情 股吧 買賣點)對外依賴度已經高達60%;由於中國城市化房地產優先圈佔農地,由於包產到戶的副作用,以及農業投入保護不力,導致中國糧油的對外依賴度已經超過了10%(有專家的測算是接近20%),使得中國一定程度喪失了輸入性通脹免疫能力。
美元勢力如今正在迫使中國做出兩難選擇:1,順從其壓力,人民幣繼續升值,實施匯率和資本項目自由化,樓市和債市泡沫更大,中國製造更加衰亡,中國經濟虛弱到一碰就崩。屆時,再以石油糧食和地緣政治危機引爆中國金融危機,這個時間估計在1-2年後;2,如果抵制人民幣升值,甚至人民幣主動貶值,並有力打擊熱錢投機,美國等將強化對中國的貿易保護,較快引爆糧食石油危機,較早激發東亞地緣政治危機,甚至戰爭。
其實,對於中國而言,這個選擇並不難做出,所謂長痛不如短痛,此次中國經濟危機已經難以避免,因為它是中國過去30年,特別是近10年來一系列急功近利政策必須支付的代價。如果繼續採取逃避政策,按照美國利益最大化,美元節奏最佳化,最後中國陷入的將不僅僅是經濟金融危機,還很可能是社會危機、政權危機和亡國滅種的危機。
一言以蔽之,人民幣不能再升值了,應該主動快速貶值;鑒於3月和4月份的CPI分別為2.2%和2.4%,而一年期基準利率為3.22%,中國應果斷降息,否則中國製造將被徹底逼死,而人民幣將在未來3年內遭遇對美元的雪崩式危機,不是1:8或1:10,而是1:20甚至更高。
即中國再也不能錯過避免最糟糕局面的最後時機了。
『拾』 人民幣和馬爾地夫貨幣的兌率是多少
馬爾地夫貨幣名稱:拉菲亞(Rufiyaa)
馬代官方貨幣是盧非亞Rufiyaa,1美元約等於12盧非亞。但是在度假酒店和機場,美元是流通最廣的貨幣,VISA、萬事達等信用卡和運通旅行支票也被廣泛接受。馬爾地夫貨幣的一個重要優勢是沒有兌換的限制,您可以隨便的導入或導出本地和外國貨幣。
當地貨幣為盧非亞,美元為通用貨幣。因此,我們還需要知道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
匯率:(2014.2.28數據,具體以實際為准)
人民幣兌換拉菲亞匯率:
1 人民幣 = 2.5038 拉菲亞
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
1 人民幣元 = 0.1627美元
1 美元 = 6.1448 人民幣元
面額:
馬爾地夫的流通貨幣是盧非亞(rufiya,縮寫為Rf),每盧非亞可兌換為100拉里(laree)。
紙幣面額為500、100、50、20、10、5和2盧非亞,後兩者不常見。
硬幣面額為1和2盧非亞,還有50、25和10拉里。
盧非亞兌換美元的匯率是固定的。大多數旅館和旅行賬單會以美元計算。如果你在度假村,所有附加費用(包括潛水費用)都會算在住宿費中,在離開之前付費即可。盡管美元更受歡迎,但度假村也會接受多種主要貨幣的現金、信用卡和旅行支票。
兌換點:
可以在馬爾地夫央行銀行、馬累國際機場和各大酒店兌換。
馬爾地夫央行銀行,位於馬爾地夫群島的心臟,任務是把所有主要的國際貨幣轉換成馬爾地夫貨幣。
馬爾地夫銀行開放時間從周一到周五,每次開放的時間是從8.00至12.00,從13.30至17.30。
在這里可以很容易地換到馬爾地夫拉菲亞國際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