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匯中的買入跟賣出是什麼意思
外匯中的買入指意向客戶買入某種期貨;外匯中的賣出指持有者賣出某種期貨。
外匯交易就是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進行交換。與其他金融市場不同,外匯市場沒有具體地點,也沒有中央交易所,而是通過銀行、企業和個人間的電子網路進行交易。
外匯交易是同時買入一對貨幣組合中的一種貨幣而賣出另外一種貨幣。 外匯是以貨幣對形式交易, 例如歐元/美元(EUR/USD)或美元/日元 (USD/JPY)。
(1)外匯現買現賣擴展閱讀:
外匯交易的注意事項:
外匯保證金交易雖然能有效的控制投資者的損失額度,也能放大投資者的收益率,充分體現了其以小博大的杠桿效應。但是正因為這種高杠桿性,也使其具有較高風險性。由於保證金交易的參與者只支付了一個很小比例的保證金,這樣外匯價格的正常波動都被放大幾倍甚至幾十倍,這種高風險帶來的收益和虧損是很大的。
但是很多投資者都盲目地被其高盈利性所蒙蔽,忽視了保證金交易同時也會擴大風險的本質,一味地追求投機獲利。在國內保證金交易時一種比較新型的投資產品。即使在比較發達的國家,外匯保證金業務也被普遍地認為是一種具有投機性很高的、高風險的產品。
其次在外匯市場上,各國經濟政策的變化都會導致貨幣匯率頻繁的大幅度波動,而且外匯保證金交易通常會涉及到多種貨幣的波動,因此這項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投資者自身素質的要求。
根據銀監會調查顯示,雖然國內銀行開辦此項業務均能盈利,但參與這項業務的普通投資者虧損比例卻很高,當前80%甚至90%的投資者都處於虧損狀態。
同時還有些銀行在提供這種新型產品服務的時候涉嫌一定的違規操作。在一般的發達金融市場上,外匯保證金交易的杠桿倍數維持在10到20左右,但是據了解目前國內有些銀行的杠桿倍數居然達到30-50倍,遠遠超過了國際上印哈根普遍所能接受的杠桿倍數,也超出了銀行自身的風險管控能力。
另外為了拓展客戶,有些銀行還擅自降低客戶准入門檻,未能有效的選擇客戶或向客戶推薦合適的產品。最終導致整個外匯保證金業務出現了高虧損、低盈利的局面。基於以上種種,出於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同時促進銀行的穩健發展和風險管控,銀監會發布文件正式叫停了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
㈡ 外匯買賣的現鈔與現匯有什麼區別
在我國銀行外匯業務中,對外匯經常要區分現匯和現鈔。外幣現鈔是指外國鈔票、鑄幣、主要由境外攜入。外幣現匯其實是指在貨幣發行國本土銀行的存款賬戶中的自由外匯。
現鈔是具體的,實在的外國紙幣、硬幣或將其存入銀行所生成的存款。當客戶要把現鈔轉移出境時,可以通過攜帶方式或匯出。但是當客戶採取「匯出」時,由於現鈔有實物的形式,客戶必須承擔運輸費用,表現為「鈔賣匯買」。可見現鈔不能變成等額的現匯,如果要把現鈔變成現匯,客戶將在外匯金額上遭受一定的損失。
現匯是帳面上的外匯,主要是指以支票、匯款、托收等國際結算方式取得並形成的銀行存款。它的轉移出境,不存在實物形式的轉移,可以直接匯出,進行賬面上的劃轉。現匯支取現鈔時,由於匯入方已經承當了運輸費,因此現匯可以支取等額的現鈔。
在外匯指定銀行公布的外匯牌價中,現鈔買入價小於現匯買入價,而現鈔現匯的賣出價則相等。外國鈔票是否稱為外匯,取決於它能否自由兌換,或者說這種鈔票能否重新迴流到它的國家,能否不受限制地存入該國的任一家商業銀行的普通賬戶上去,能否在需要時任意轉帳。
在銀行里存著的當然應該是現鈔了。有人從國外給你匯款到你的賬戶,那就是匯款現匯,另外在中國銀行辦理了比如說日元=美元的匯兌,打在了你的中國銀行存摺上,就會顯示丙種外匯現匯,而這兩種外匯銀行收購價就會相對於現鈔價高,並且這種現匯相對於現鈔的賣出價要低。
由於現匯與現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銀行買入現匯時,可以直接將其所買進的外匯劃撥到其國外銀行賬戶中,沒有利息損失,而買進外幣現鈔時需在本銀行庫存中保留一段時間,以湊齊足夠多的外幣現鈔後(如100萬美元)才能存到其他銀行獲取利息,故銀行買進外幣現鈔相對於買進現匯有利息損失,這部分損失當然由賣出外幣現鈔的一方承擔,故銀行的報價中,現鈔買入價肯定低於現匯買入價,這一規律永遠不會變,正如存款利率永遠低於貸款利率一樣。
㈢ 外匯的買入價,賣出價,結匯和購匯時分別用哪個啊
購匯- 賣出價 結匯- 買入價
賣出價是銀行將外幣賣給客戶的牌價,也就是客戶到銀行購匯時的牌價;而買入價則是銀行向客戶買入外匯或外幣時的牌價,分為現鈔買入(賣出)價和現匯買入(賣出)價。
現匯買入價是銀行買入現匯時的牌價,而現鈔買入價則是銀行買入外幣現鈔時的牌價。現匯和現鈔是不同的概念,是外幣存入銀行後的兩種不同形態。
舉例來說,鈔可以存入取出,但匯只能兌換成鈔才可以取;匯可以像匯款一樣匯往國外,但鈔一定要兌換成現匯才能往國外匯款。銀行的現匯賣出價和現鈔賣出價相同。
結匯是指外匯收入所有者將其外匯收入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按一定匯率付給等值的本幣的行為。
(3)外匯現買現賣擴展閱讀
按受限程度:分為自由兌換外匯、有限自由兌換外匯和記帳外匯
自由兌換外匯,就是在國際結算中用得最多、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在國際金融中可以用於償清債權債務、並可以自由兌換其他國家貨幣的外匯。例如美元、港幣、加拿大元等。
有限自由兌換外匯,則是指未經貨幣發行國批准,不能自由兌換成其他貨幣或對第三國進行支付的外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凡對國際性經常往來的付款和資金轉移有一定限制的貨幣均屬於有限自由兌換貨幣。世界上有一大半的國家貨幣屬於有限自由兌換貨幣,包括人民幣。
記賬外匯,又稱清算外匯或雙邊外匯,是指記賬在雙方指定銀行賬戶上的外匯,不能兌換成其他貨幣,也不能對第三國進行支付。
按來源用途:分為貿易外匯、非貿易外匯和金融外匯
貿易外匯,也稱實物貿易外匯,是指來源於或用於進出口貿易的外匯,即由於國際間的商品流通所形成的一種國際支付手段。
非貿易外匯是指貿易外匯以外的一切外匯,即一切非來源於或用於進出口貿易的外匯,如勞務外匯、僑匯和捐贈外匯等。
金融外匯與貿易外匯、非貿易外匯不同,是屬於一種金融資產外匯,例如銀行同業間買賣的外匯,既非來源於有形貿易或無形貿易,也非用於有形貿易,而是為了各種貨幣頭寸的管理和擺布。
按市場走勢:分為硬外匯和軟外匯,或叫強勢貨幣和弱勢貨幣。
㈣ 我想知道中國銀行外匯牌價裡面的:現匯買入價,現鈔買入價,賣出價是什麼意思
若您需要將外來幣兌換源成人民幣,請參考外匯牌價中的「銀行買入價」;若您需要將人民幣兌換為外幣,請參考外匯牌價中的「銀行賣出價」。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㈤ 外匯里買入價和賣出價怎麼理解
賣出價(Sellprice)就是賣出基礎貨幣,同時買入結算貨幣的價格。是外匯銀行向客戶賣出外匯時使用的價格。因為其客戶主要是進口商,故賣出價常被稱作「進口匯率」。買賣價之間的差額是外匯銀行的手續費收益。
外匯買入價是「外匯賣出價」的對稱。亦稱「買入匯率」 。是外匯銀行向客戶買進外匯時所使用的價格。在採用直接標價法時,外匯摺合本國貨幣數額較少的價格為買入價。即銀行買入外幣時付出的本幣數額。
中間價,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的價格差,就是「點差」。買入價比賣出價要高,原因是您需要從外匯經紀商那裡買賣貨幣,經紀商為您提供了服務,就要收取「服務費」。
外匯中間價亦稱「外匯中間匯率」 。是外匯買賣價的平均數。其計算公式是:(外匯買入價+外匯賣出價) / 2 =外匯中間價。外匯中間價在西方常用於對匯率的分析,報刊報道匯率也用中間價。我國外匯牌價的中間價用於清算貿易和非貿易從屬費用的結算,不對外公布。
(5)外匯現買現賣擴展閱讀:
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並非都是外匯。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兌換外幣才是外匯,因為外匯的實質是國際支付手段,如果某種貨幣不能自由兌換,它就不能成為國際支付手段。通常有現匯戶和現鈔戶之分。
外匯中間價又叫中間匯率,是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的平均數。
計算公式為:中間匯率=(買入匯率+賣出匯率)÷ 2
㈥ 什麼叫外匯買入價, 賣出價和中間價
賣出價(Sellprice)就是賣出基礎貨幣,同時買入結算貨幣的價格。是外匯銀行向客戶賣出外匯時使用的價格。因為其客戶主要是進口商,故賣出價常被稱作「進口匯率」。買賣價之間的差額是外匯銀行的手續費收益。
外匯買入價是「外匯賣出價」的對稱。亦稱「買入匯率」 。是外匯銀行向客戶買進外匯時所使用的價格。在採用直接標價法時,外匯摺合本國貨幣數額較少的價格為買入價。即銀行買入外幣時付出的本幣數額。
中間價,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的價格差,就是「點差」。買入價比賣出價要高,原因是您需要從外匯經紀商那裡買賣貨幣,經紀商為您提供了服務,就要收取「服務費」。
外匯中間價亦稱「外匯中間匯率」 。是外匯買賣價的平均數。其計算公式是:(外匯買入價+外匯賣出價) / 2 =外匯中間價。外匯中間價在西方常用於對匯率的分析,報刊報道匯率也用中間價。我國外匯牌價的中間價用於清算貿易和非貿易從屬費用的結算,不對外公布。
(6)外匯現買現賣擴展閱讀:
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並非都是外匯。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兌換外幣才是外匯,因為外匯的實質是國際支付手段,如果某種貨幣不能自由兌換,它就不能成為國際支付手段。通常有現匯戶和現鈔戶之分。
外匯中間價又叫中間匯率,是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的平均數。
計算公式為:中間匯率=(買入匯率+賣出匯率)÷ 2
㈦ 外匯買進賣出到底是什麼意思
買入是指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上,由於看好一種產品,股票,期貨,貨幣等,認為其短期或中長期行情看漲,因此購入某種股票、期貨或貨幣的行為。
賣出匯率也叫外匯賣出價、賣出價。是外匯銀行向同業或客戶賣出外匯時所使用的匯率。因為其客戶主要是進口商,所以賣出匯率又被稱為進口匯率。
買入價和賣出價都是站在銀行(而不是客戶)的角度來定的;另外,這些價格都是外匯(而不是本幣)的買賣價格。買入價和賣出價的差價代表銀行承擔風險的報酬。銀行同業之間買賣外匯時使用的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也稱同業買賣匯率,實際上就是外匯市場買賣價。
計算方法
外匯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的差額,稱「買賣差價」,一般為1-5%,計算方法是:(賣出價-買入價)/賣出價×100%。
外匯交易通常都以美元報價。如果知道所有貨幣對美元的匯率,那麼,任何兩種非美元貨幣之間的匯率就能夠很方便地套算出來,這便是所謂的「交叉匯率」或「套算匯率」。計算交叉匯率時,正確使用買入價和賣出價是很重要的。
在直接標價法中,如何正確運用買入價、賣出價來計算交叉匯率的兩個價格。
假如兩組貨幣報價中有一組採用間接標價法,則兩種非美元貨幣交叉匯率的買入價和賣出價可通過直接相乘得到,例如:
(買入價)¥/£=(買入價)$/£×(買入價)¥/$
(賣出價)¥/£=(賣出價)$/£×(賣出價)¥/$
㈧ 什麼叫外幣買入價/賣出價
外匯買入價和賣出價定義:
買入價(Bid rate)是銀行向客戶買入外匯(標價中列於"/"左邊的貨幣,即基礎貨幣)時所使用的匯率。
賣出價(Offer rate)是指銀行賣出外匯(標價中列於"/"左邊的貨幣,即基礎貨幣)時所使用的匯率。
外匯中間價是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的平均數。
舉例說明:
如美元/日元的匯率為115.25/115.35,表示客戶向銀行賣出美元買入日元(銀行買入美元)的匯率為115.25,而客戶向銀行賣出日元買入美元的匯率為115.35。
因此,如果您想將100美元兌換成日元,那麼,您將按照115.25的匯率,兌換得11525(即,100*115.25)日元;如果您想將10000日元兌換成美元,那麼,您將按照115.35的匯率,兌換得86.69(即,10000/115.35)美元。
澳元/美元匯率為0.5830/0.5840,表示客戶賣出澳元買入美元的匯率為0.5830,而賣出美元買入澳元的匯率為0.5840。
您可能會發現,確定匯率後,在計算兌換得的貨幣數額時,還要確定是用乘法還是用除法。相關計算辦法,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貨幣)從左到右,乘以左(匯價);(貨幣)從右到左,除以右(匯價)」。
所以,按照上述報價,您要把100澳元兌換成美元時,就獲得100*0.5830美元;您要把100美元兌換成澳元時,就獲得100/0.5840澳元。
㈨ 外匯賣出價什麼意思 外匯買入賣出什麼意思
若您需要將外抄幣兌換成人民幣,請參考外匯牌價中的「銀行買入價」;若您需要將人民幣兌換為外幣,請參考外匯牌價中的「銀行賣出價」。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