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匯市場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消費者在美國購買三菱汽車時,會直接支付美元. 但三菱公司在支付日本工廠工人的工資時, 需要支付日元. 於是, 在某個時間點, 貨幣的兌換就需要發生. 當我們想到, 諸如EXXON, BOEING, SONY, DELL, HONDA, 和其他無數的跨國公司, 需要將他們所擁有的不同貨幣進行兌換, 就不難理解, 所謂的外匯投機行為, 在這樣一個每日交易量達 2萬億美元的市場中, 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在很多情況下, 這些跨國企業, 對貨幣兌換錯綜復雜的關系並不在行. 他們所專長的, 是更多的製造和銷售他們的產品. 於是, 銀行, 作為這些企業貨幣的保存機構, 便自然的承擔了幫助完成貨幣交換的任務. 於是, 最初的模式, 某個銀行往往通過一個電話, 將庫存積累的某種貨幣和另一個外國銀行兌換. 就如同任何生意一樣, 銀行會以一定的匯率購買某種貨幣, 然後加上一定的利潤, 再賣給他的客戶. 由此, 外匯交易的點差概念產生了. 作為這種應客戶要求的, 外幣兌換業務的副產品, 銀行逐漸形成了預測未來貨幣匯率的能力. 基於對市場的更好的了解, 銀行可以依據現有的匯率向客戶提供一個點差, 然後繼續持有該貨幣, 一直等到一個更好的市場匯率的產生. 這種操作模式使銀行的利潤有了驚人的提高. 但同時, 一個消極的結果便是, 銀行必須為短暫持有某種貨幣而失去其貨幣的流動性, 並由此導致某些業務由於流動資金的降低而不能正常運行. 也就是由於這個原因, 導致銀行最終將貨幣兌換業務向非銀行機構開放. 通過市場的開放, 銀行期望他們能通過和較少擁有外匯經驗的參與者的交易中獲利. 並且, 那些較少擁有交易經驗的參與者可以向銀行提供更多的交易定單, 從而更快交易, 而解決銀行貨幣流動性受傳統外匯交易模式的影響. 最初的時候, 只有那些諸如索羅斯運作的巨型對沖基金被邀請參與銀行間的外匯交易活動.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這個市場的參與者擴展到外幣零售交易商和電子交易平台(ECN).
從動態上講,外匯就是把一國貨幣轉換成另一國貨幣,並在國際間流通用以清算因國際經濟往來而產生的債權債務。
從靜態上講外匯又表現為進行國際清算的手段和工具,如外國貨幣,以外幣 計價的各種證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給外匯的定義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其中包括由中央銀行及政府間協議而發生的在市場上不流通的債券,而不問它是以債務國貨幣還是以債權國貨幣表示。」
⑵ 國家外匯管理局 成立時間
從官網上看,應該是在1978年,36年了已經
官網內容如下:
外匯管理歷史沿革
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嚴格外匯集中計劃管理,國家對外貿和外匯實行統一經營,外匯收支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所有外匯收入必須售給國家,用匯實行計劃分配;對外基本不舉借外債,不接受外國來華投資;人民幣匯率僅作為核算工具。改革開放後,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沿著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不斷培育和增強市場機制在配置外匯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的方向轉變。經過30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外匯管理體制。1978年以來,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大致經歷三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93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起步。這一階段以增強企業外匯自主權、實行匯率雙軌制為特徵。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宣布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在涉外經濟領域,過去外匯統收統支的體制逐步松動,出口企業開始擁有一定的外匯自主權。為調動出口企業創匯的積極性,確保有限的外匯資源集中用於國民經濟建設,從1979年開始實行外匯留成辦法,在外匯集中管理、統一平衡、保證重點的同時,適當留給創匯的地方和企業一定比例的外匯,並允許持有留成外匯的單位把多餘的外匯額度轉讓給缺匯的單位,官方匯率與調劑市場匯率雙重匯率制度並存。總的看,這一階段,外匯管理體制處於由計劃體制開始向市場調節的轉變過程,計劃配置外匯資源仍居於主導地位,但市場機制萌生和不斷發育,對於促進吸引外資、鼓勵出口創匯、支持國內經濟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階段(1994-200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外匯管理體制框架初步確定。1994年初,國家對外匯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外匯留成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此後,進一步改進外匯管理體制,1996年全部取消了所有經常性國際支付和轉移的限制,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給中國經濟發展與金融穩定造成嚴重沖擊。為防止危機進一步蔓延,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我國做出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並重點加強資本流出的管制,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總體來看,這一階段,我國初步確立了適合國情、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外匯管理制度框架,外匯供求的市場基礎不斷擴大,奠定了市場機制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性地位。
第三階段(2001年以來),以市場調節為主的外匯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加速融入全球經濟,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國際收支持續大額順差,對國民經濟影響日益增強。適應新形勢新挑戰,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積極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管理,健全國際收支統計監測,完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伴隨著入世後外匯儲備規模的較快增長,2001年,外匯儲備經營以規范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為目標,建立了投資基準經營管理模式和風險管理框架,完善了大規模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的體制機制。2005年7月啟動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為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企業和個人持有和使用外匯的政策更加便利,外匯市場加快發展。與此同時,外匯管理方式加快從重點管外匯流出轉為流出入均衡管理,逐步建立起資本流動雙向均衡管理的制度框架,在2008年新修訂的《外匯管理條例》確立了均衡監管思路,並在行政法規層面明確取消了強制結售匯制度。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來,及時啟動應急機制,做好國際收支逆轉的應急預案,積極防範金融風險,確保了外匯儲備資產的總體安全,頂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09年以來,針對跨境資金流向復雜和規模增大、市場主體便利化需求不斷增長的現實,外匯管理加快了理念和方式的「五個轉變」,即從重審批轉變為重監測分析、從重事前監管轉變為強調事後管理、從重行為管理轉變為更加強調主體管理、從「有罪假設」轉變到「無罪假設」、從「正面清單」(法無明文授權不可為)轉變到「負面清單」(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總體來看,這一階段,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外匯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加快轉變,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作用不斷增強,對於促進外貿持續快速發展、引導資本有序雙向流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等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⑶ 國家外匯管理局成立於哪年哪月哪日
中國管理外匯的職能機構,為國務院直屬單位,由中國人民銀行歸口管理。組建於1979年3月,總局設在北京。
⑷ 請問外匯交易什麼時候誕生的到了今年已經是2009年了
1967年, 一家芝加哥銀行拒絕向一位名為米爾頓. 富萊曼的大學教授提供英鎊貸款, 因為他意圖利用這筆資金來賣空英鎊. 富萊曼先生察覺到英鎊對美元的比價過高, 想先出售英鎊, 然後等英鎊下跌後, 再買回英鎊來償還銀行, 從而能夠迅速大撈一筆. 這家銀行拒絕提供貸款的依據,是二十年前成立的布雷頓森林協議.該協議固定了各國貨幣對美元的 匯率, 並將美元與黃金的比價設為35美元對一盎司黃金.
布雷頓森林協議簽定於1944年, 力圖透過阻止貨幣在國際間逃逸, 限制國際貨幣投機買賣, 從而促成國際貨幣的的穩定. 在此協議之前, 盛行於1876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金本位貨幣制度, 主導了國際經濟體系.在金本位制度下, 貨幣在黃金價格的支持下達到新的穩定階段, 也廢除了舊時代國王和統治者任意貶低幣值,引發通貨膨脹的積習.
可是金本位貨幣制度也不是十全十美.隨著一國經濟的增強, 它會從國外大量進口商品, 直到耗低支持本國貨幣所需的黃金儲備. 因此, 貨幣供給量減縮, 利率攀升, 經濟活動減緩而達到衰退的程度. 最終, 商品物價跌至谷底,吸引其它國家紛至沓來, 大量搶購該國商品, 而使該國重新注入黃金, 直到該國的貨幣供應量增加, 而壓低利率, 重新創造財富. 在整個金本位貨幣制度期間, 這種繁榮-衰退模式不斷反復,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了貿易流通和黃金的自由流動.
在幾番風雨浩劫的戰爭後, 布雷頓森林協議應運而生.簽約國同意嘗試維持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 以及必要時對黃金的相應比率. 各國禁止為獲取貿易利益而貶低本國幣值, 只允許在小於10%的幅度內貶值貨幣. 進入1950年代,國際貿易的規模日益擴大, 導致因戰後重建而產生的資金大規模轉移. 這使得布雷頓森林協議確立的外匯匯率失去穩定.
該協定最終於1971年廢止, 美元將不能再被兌換成黃金. 等到1973年, 各主要工業國的貨幣匯率更加自由浮動, 主要由外匯市場的貨幣供需而調控. 整個1970年代,隨著交易量, 交易速度及價格的波動日益增加, 比價天天浮動, 全新的金融工具逐漸問世,市場解除管制,貿易也日趨自由化.
在1980年代, 隨著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發展,跨國資本流通加速, 將亞, 歐, 美洲時區的市場連成一片. 外匯交易量從1980年代每天約7001.5兆美元的高量.
自由匯率浮動
在1971年和1972年又有兩次對美元的自由匯率浮動. 分別是史密森協定和歐洲聯合浮動計劃. 史密森協定是在布雷頓森林協議上的修改, 要求更寬余的浮動度. 歐洲聯合浮動計劃目標減小對美元的依賴. 在這兩次計劃失敗之後, 各國則被允許自由浮動匯率, 事實上, 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78年制訂為實施政策. 自由匯率浮動持續了幾年, 但是許多貨幣沒有真正的得到自由浮動..
歐洲市場
外匯交易蓬勃發展的主因之一, 是歐洲美元市場的迅速成長; 在歐洲美元市場中,美元被存入美國境外的銀行. 同樣的, 歐洲市場是指資產存放貨幣原主國之外的市場. 歐洲美元市場最初形成於1950年代, 當時俄羅斯將其石油收益(以美元計)存放在美國境外, 以避免美元存款被美國政府凍結的風險. 這就形成了脫離美國政府控制的巨大境外美元金庫.美國政府頒布法令, 開始限制將美元借貸給外國人. 由於歐洲市場的管制較少, 而且利潤更高, 因此特別具有吸引力. 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 美國公司開始從境外市場籌措資金, 發現歐洲市場對於持有超額流動資金, 提供短期貸款以及進出口融資而言, 是一個有利的中心.
不管在當時還是今天, 倫敦都是最主要的境外市場. 在1980年代, 英國銀行為維系其在全球金融業的主導地位, 開始將美元做為英鎊的替代幣種進行放款, 從而成為歐洲美元市場的中心. 倫敦便利的地理位置(介於亞洲及美國市場之間運作),也有助於當地保持在歐洲市場的主導地位.
歐元的誕生
雖然歐洲共同體對外匯交易非常熟悉, 但是其他的國家對外匯交易並不了解. 歐洲共同體在1922年建立, 7年之後在1999年歐元誕生. 歐元是唯一在歐洲共同體國家內正式認可的統一貨幣. 它的誕生給久來的強硬貨幣帶來了威脅, 並給歐洲共同體帶來很大的穩定性.
⑸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哪個地方,它是哪一年成立的
央行下屬機構,直屬事業單位。
1994年4月18日成立,總部在上海浦東
⑹ TR外匯公司是哪一年成立的
成立於2017年9月,注冊於英屬維爾京群島。
TR外匯公司成立於2017年9月,注冊於英屬維爾京群島。用戶在投資外匯時需要選擇一家正規外匯公司,這樣的正規平台都會擁有監管機構,比如英國FCA和澳大利亞ASIC,FCA是全球最權威的,全球只有200多家平台拿到了監管拍照。
外匯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外幣支付憑證。
中國發行的人民幣和外匯之間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兌換,在兌換時只能到銀行櫃台辦理,不同的時間兌換的比例不同。外匯交易的方式有現匯交易、期匯交易、套利交易、掉期交易、外匯期貨、外匯期權交易等。
外匯交易面臨的風險主要有匯率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經紀商風險、利率風險、保證金風險等,這些風險都是投資者需要面對的。不過在投資外匯時最好具備相關的知識,這樣可以降低風險。
⑺ 炒外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國內炒外匯是不是最近2年才有的
上世紀90年代就有了,不過那時候保證金超高,甚至不帶杠桿,一般老百姓不要說炒了,連聽都沒聽過。
國內是在2002年以後,幾家大的代理公司都是02-04年左右成立的,不過直到現在炒外匯在中國還是不易讓人接受,比起股票是差遠了。
⑻ 中國外匯開始在什麼時候
中國目前還有一萬多億的美元儲備~~~10年的時候達到兩萬億,後來一直在減持
希望採納
⑼ 首家外匯交易中心什麼時候成立的
國內首家交易中心是: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於1994年4月18日成立
⑽ 外匯的歷史,起源。
外匯市場作為全球最大、最公平的投資市場,以前只面對銀行和金融公司的投資領域開放,而隨著外匯市場的發展,現在向全球的個人投資者開放,使個人得到與銀行和大金融集團平等的獲利機會。
1980年3月
隨著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問世,跨國資本流動加速,將亞、歐、美等洲時區連成一片,外匯交易量從80年代中期的每天約700億美元飆升至亞洲第一的外匯市場。
1990年5月
日本的外匯保證金交易更是在1990年股市泡沫破滅後迅速成長,並很快超越股票投資成為本國最大的金融投資產品,日本並晉升為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的外匯市場
2005年7月
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居民年度購匯額達2萬美金
2006年10月
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建行、中國工商銀行陸續推行外匯保證金業務,隨著中國加入WTO,金融行業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可經營人民幣業務居民年度購匯額由2萬美金提高到5萬美金
2007年9月
中國正式成立國務院直屬外匯投資管理工商,對中國的外匯儲備進行全球投資
2008年8月
國務院發布了修訂版《中國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央行調整政策取向,推行「藏匯於民」,逐步放寬企業和個人持有外匯的自由度,鼓勵境內主體對境外證券投資和衍生產品交易
2009年5月
據不完全統計,外匯日交易額達到3.2萬億美元,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已經是全球外匯交易的主要交易市場,中國大陸的外匯市場也在崛起壯大,已經成為亞洲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的耀眼明星,成為全球外匯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