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感動 故事 學生
永遠的感動
曾經,我聽過這樣一篇關於一個感人的故事—那是發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了,還記得當時縣民政局要下鄉扶貧,我隨行采訪。我們來到全縣最貧困的一個小村子裡,村長帶我們來到村中的一位老太太家。聽村長介紹,這位老太太七十多歲了,以前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因為打仗犧牲了,小兒子有痴呆症,和一個比他更痴呆的女人結了婚,生下了一對同樣痴呆的兒女。全家的生活就靠老太太維持著。
來到她家,我們都驚呆了。她家有三個窯洞,一個是住房,一個是灶房,另一個養著豬羊,家裡打掃得清清爽爽。村長說老太太很愛干凈。今天她的兒孫們都在,他們雖然穿著破舊,可衣服卻乾乾凈凈。村長介紹說:「老太太很剛強,以前多次拒絕救濟。」她說:「我一家吃穿該由我自己來掙,怎能靠政府養活?」
民政局長問:「老媽媽,就要過年了,過年的東西都備齊了嗎?」老太太爽朗地答道:「好了,都准備好了。」 民政局長再問:「都准備了些什麼?」老太太答道:「現在還有兩碗白面,有買了半斤肉,另外,還有三個雞蛋,我也不賣了,留著過年吃。還給小孫子一人買了一盒鞭炮呢!都准備好了,就不勞政府操心了,大年三十我就能包肉餃子了。」我們的淚水都流了出來。
民政局長有說:「我們代表政府送來一些錢糧,雖然不多,但是這也是政府的一點心意。」老太太搖搖頭說:「不用救濟我了,我還過得去。我家除了這些東西,還有一點錢。真的有錢,不用救濟我。」民政局長堅持要她把錢拿出來看看。她顫巍巍地走到一個櫃子前,打開櫃子拿出一個錢袋。那錢袋被裡三層外三層地包裹著,解開錢袋,隨著「稀里嘩啦」的一聲,倒出一小堆硬幣,最後飄出幾張一角兩角的毛票,總共最多也就十元。老太太爽朗地說:「你看,我有錢,不用政府救濟。」
我的一位女同事失聲哭出,捂著臉跑了出去。
後來,我們紛紛要掏錢給老太太,老太太卻說:「我常教育兒孫,不靠天不靠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能助人時要助人。」
這事雖然過去很久了,可那位剛強的老太太卻至今讓人感動。我想她會永遠讓我感動。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這樣的一個貧窮的家庭,這樣一個苦難的家庭,這樣一個殘缺的家庭,卻有這樣一個剛強而樂觀的老太太。她的家庭本是貧困的,卻因她的堅強,顯得那麼富有;她的家庭本是頹廢的,卻因她的勤快而如此整潔。
她的精神讓我們感動,讓我們震撼,同時也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她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卻拒絕任何資助?是尊嚴,那剛強的尊嚴,支撐著她所有的人生與這個家庭的不辛。她用實際行動、用她的生命書寫了大大的「尊嚴」二字。此時的我們,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B. 話題作文 感動 素材
(1)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王選
2002年8月27日,日本東京地方法院駁回了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的賠償請求。但在判決中首次認定日本侵華細菌戰的罪行。有人說,日本人腦袋裡最頑固的一顆螺絲釘鬆了。
集結民間的力量,撥開歷史的黑幕,王選,這位外表柔弱的熱血女子,和他身後的180名原告一道,成就了一段黑白分明的歷史。
王選,50歲,1987年留學日本,1995年開始從事細菌戰調查,1997年細菌戰中國受害者索賠訴訟原告團成立,王選被推舉為總代表。
1995年,在日本求學八年的王選准備赴美國深造,一則關於細菌戰受害者要求賠償的報道和一張照片,改變了他的生活。這是3個即將充作試驗『材料』的中國人,相隔六十年,他們目光中流露的恐懼與無助,依然讓王選淚流滿面。歷史的血跡正慢慢風干,受害者的聲音越來越微弱。
王選的號召力,使國內外眾多媒體投向了這一群滿身歷史創傷的老人,和那段充滿血淚的歷史。因為這個犯罪是被掩蓋的,他們的權利完全是被壓抑了,如果受害者你自己不去做那意味著什麼呢?
7年裡,王選一直在不停趕路。民間力量本來就鬆散脆弱,再加上戰前戰後,日本銷毀了大量戰爭罪行,致使調查異常艱難。王選踏破鐵鞋尋訪當年731部隊服役的士兵,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證詞。1996年,在細菌戰頭目石井四郎的墓地前,王選的一番話令人難忘。「石井四郎,你在細菌戰中犯下的罪行,從現在開始,要在中日兩國人民的努力下進行審判。」
27次赴日開庭,猶如27次重大戰役,指揮是一位外表柔弱內心堅強的女子,兵馬是一群年愈古稀、身體病弱的老人。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以前的歷史要有一種繼承。受到侵害受害者是我們的同胞,他們的權利和尊嚴受到侵害,沒有了被恢復的能力,我們應該幫他們去做。
值得欣慰的是,這場馬拉松式的正義訴訟,讓許多日本人知道了從教科書上學不到的日軍的戰爭犯罪事實,世界上進步的力量以及年青的一代,已經開始廣泛參與介入,在訴訟判決之前,正義已經贏得了最廣泛的支持和尊重。
(2)馮勇的遇難何異於李明利的遇難?
12月1日,兩名同胞在可可西里不幸遇難。他們中,一位是環保志願者馮勇,另一位是汽車司李明利。他們兩位的不幸遇難,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
當然,馮勇和李明利兩位遇難者的善後事宜處理得好壞,也事關重大。人們已經注意到,前者作為志願者,他是為崇高而偉大的「綠色江河」環境保護事業遇難的,因此馮勇的善後事宜順理成章,處理得比較得順利,魂歸可可西里的他似乎可以死而無憾了。但是人們發現,後者的善後事宜好像有點麻煩:因為他不是志願者而是某公司在清水河管道工地的司機,又是工地接到求援信息後被派去救助「綠色江河」環境保護活動的故障車輛而遇難的,所以管道工地和「綠色江河」有關負責人在認識上還不太統一。因此事發半月,李的善後事宜尚無著落。
對司機李明利的遇難之責任,管道工地和「綠色江河」如何各執一詞,我以為有一點不能忽略,那就是:李明利的遇難和馮勇的遇難,在本質上別無二致,並不是一人為鴻毛而另一人為泰山的!司機李明利,同樣是為光榮的可可西里環保事業而獻身,他的遇難何異於志願者馮勇的遇難?
感動
山西 趙琦
翻書的時候,一片銀杏葉悄然滑落。
我彎腰,拾起,驚覺這是初中畢業時同桌送給我的,背面上寫著「珍重,朋友!」不記得當時是否有種想哭的沖動,只是現在,枯黃的葉片上早已是滴滴淚痕。想起,這世上還有一種心情叫感動。
很長一段時間,我似乎已經忘了感動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還是我的心被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充斥得沒有了空間?
曾有朋友寫給我這樣一句話:「我們之所以會擦肩而過,不是因為無緣,而是我們的生活中少了兩個字——感動。」的確,我們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們不再用心收藏起身邊的一絲一毫感動,只有當我們錯過它,再回首時,才發現原來我們真的失去了很多。
總有人抱怨這世上可感動的事情越來越少。可是,只要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你就會發現,其實感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讀書累了,父母為我們削個蘋果,是感動;口渴了,朋友幫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動;沮喪時,得到一句寬慰的話,是感動;高興時,有朋友與你一起分享快樂,是感動;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樹葉,也是感動……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動著!或許,有時正是由於它們的平凡才讓我們視而不見。有這樣一句話:「人之所以會感動,是因為他生活在愛之中。」紅塵有愛,人間有情,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讓庸碌蒙住我們的眼睛而無法感受感動的滋味呢?
感動是什麼?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但,無論是誰,都無法對一個毫無感情的人說出感動究竟是什麼。因為感動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心品出來的。
感動,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變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動,如熏人慾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變得純凈而又寬敞。
感動,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變得安靜而又平和。
當這個世上已無感動的足跡的時候,那它也就隨之成了一個冰封的天地。冷酷,亦無情。
朋友,請把心從泥淖中拔出來吧!請騰出一點小小的空間來承載這足以讓我們回味一生的感動吧!
C. 感動話題作文的素材!!
感動就在身邊
歲月無痕,當我們驀然回首,翻閱著自己的心靈,總有一段段記憶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跡,無法忘卻,每當我們拾起它時,心裡總涌動著一絲久違的沖動,這便是感動。
其實,在生命的長河中,每時每刻都有感動存在。父母牽掛的目光、一天一天憔悴的背影是一生一世的感動;朋友的信箋、一條祝福的簡訊是溫暖心靈的感動;口渴了,同事幫你打回一杯水,這是感動;勞累了,女兒給你捶捶背,這是感動;夕陽中,看著一對滿頭白發的夫妻相互攙扶著走向路的盡頭,這也是感動……
感動無處不在。紐約曼哈頓街頭,有一個小女孩守在一棵樹下不肯離去,原來她在等待秋天最後一片樹葉落下,孩子是純真的,她會為一個平凡的自然更替而感動。
然而,行色匆匆中,多數人被生活磨礪得開始變得粗糙,開始漸漸冷漠,不願停下腳步去傾聽心靈的跫音,更不願去回味那感動帶給心靈的慰藉。有段時間,我似乎也忘記了感動的滋味。整日忙於工作,埋頭學習,不是坐在電腦前打字,就是整理資料。朋友提醒我:葉子,離開電腦,休息一會兒,做做運動!簡單的話語,讓我疲憊的心開始溫暖,讓我冷漠的心開始融化;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心情變得煩躁、郁悶,甚至忍不住落淚,這時朋友又告訴我:流淚並不代表脆弱,只是緩解一下內心的不快,哭吧!那一瞬間,我被感動了,被朋友朴實的語言感動了。隨後我也開始改變自己,也嘗試著去關懷別人,也許只是一個眼神,也許只是一句話,但別人從我這里獲得了快樂,從我這里得到了溫暖,回報我以感動的微笑。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了,原來快樂及關懷是可以相互感染的。
感動是什麼?可能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答案。但,無論是誰,都無法對一個毫無感情的人說出感動究竟是什麼。因為感動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心品出來的。
也許,感動是夏日一縷涼爽的清風,是冬日裡一輪暖暖的太陽,是沁人心脾的甘泉,是芳香四溢的一杯熱茶……擁有了感動,我們的心開始變得明亮、寬敞、純凈。
感動不是單純地落淚,不是膚淺地感時傷懷,而是一種內心的感受,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共鳴。當你在感動別人的時候也會讓自己感動。所以朋友,當你心靈感到寂寞的時候,請騰出一點點時間來回味一下那一次次讓你無法忘懷的感動吧!那個時刻,你的精神家園將開滿美麗動人的花朵。並指引著你走向前方。
D. 通遼社會大哥馮強原名叫什麼啊誰有照片
聽說姓包 是黑道大哥級別人物外號瘋子強,阿強,強子 後背有觀音紋身退伍軍人 照片網路能搜到 也就是哈爾濱金牌打手阿強
E. 西海情歌故事裡面的女孩瑛是真實寸在的嗎
不是的。
西海情歌故事裡面的勇兒的原型是馮勇,2002年10月,馮勇加入「綠色江河」組織。11月30日,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的6名志願者前往可可西里野鴨湖附近撿拾垃圾時,乘坐的吉普車發生故障。
馮勇步行數小時到青藏公路邊尋求救援,南化集團格拉管道建設工地的司機李明利聞訊幫他一起去拖車,晚上兩人都沒有回來。第二天,搜救人員發現他們時,兩人已無脈搏和呼吸。
(5)期貨馮勇照片擴展閱讀:
西海情歌創作故事背景:
瑛與勇兒都是大學學生,然後一同報名參加了環保志願者,一同來到零下40攝氏度的可可西里,因高寒缺氧而被稱為「生命禁區」。
勇兒被安排在條件艱苦的陀陀河觀察站,勇兒卻犧牲在收集資料的路上,這是在可可西里第一個犧牲的志願者。刀郎在一次采風中,聽到了流傳在西海的這個故事,他感動之餘為瑛和勇兒的愛情故事寫下了《西海情歌》。
F. 語文素材
1)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王選
2002年8月27日,日本東京地方法院駁回了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的賠償請求。但在判決中首次認定日本侵華細菌戰的罪行。有人說,日本人腦袋裡最頑固的一顆螺絲釘鬆了。
集結民間的力量,撥開歷史的黑幕,王選,這位外表柔弱的熱血女子,和他身後的180名原告一道,成就了一段黑白分明的歷史。
王選,50歲,1987年留學日本,1995年開始從事細菌戰調查,1997年細菌戰中國受害者索賠訴訟原告團成立,王選被推舉為總代表。
1995年,在日本求學八年的王選准備赴美國深造,一則關於細菌戰受害者要求賠償的報道和一張照片,改變了他的生活。這是3個即將充作試驗『材料』的中國人,相隔六十年,他們目光中流露的恐懼與無助,依然讓王選淚流滿面。歷史的血跡正慢慢風干,受害者的聲音越來越微弱。
王選的號召力,使國內外眾多媒體投向了這一群滿身歷史創傷的老人,和那段充滿血淚的歷史。因為這個犯罪是被掩蓋的,他們的權利完全是被壓抑了,如果受害者你自己不去做那意味著什麼呢?
7年裡,王選一直在不停趕路。民間力量本來就鬆散脆弱,再加上戰前戰後,日本銷毀了大量戰爭罪行,致使調查異常艱難。王選踏破鐵鞋尋訪當年731部隊服役的士兵,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證詞。1996年,在細菌戰頭目石井四郎的墓地前,王選的一番話令人難忘。「石井四郎,你在細菌戰中犯下的罪行,從現在開始,要在中日兩國人民的努力下進行審判。」
27次赴日開庭,猶如27次重大戰役,指揮是一位外表柔弱內心堅強的女子,兵馬是一群年愈古稀、身體病弱的老人。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以前的歷史要有一種繼承。受到侵害受害者是我們的同胞,他們的權利和尊嚴受到侵害,沒有了被恢復的能力,我們應該幫他們去做。
值得欣慰的是,這場馬拉松式的正義訴訟,讓許多日本人知道了從教科書上學不到的日軍的戰爭犯罪事實,世界上進步的力量以及年青的一代,已經開始廣泛參與介入,在訴訟判決之前,正義已經贏得了最廣泛的支持和尊重。
(2)馮勇的遇難何異於李明利的遇難?
12月1日,兩名同胞在可可西里不幸遇難。他們中,一位是環保志願者馮勇,另一位是汽車司李明利。他們兩位的不幸遇難,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
當然,馮勇和李明利兩位遇難者的善後事宜處理得好壞,也事關重大。人們已經注意到,前者作為志願者,他是為崇高而偉大的「綠色江河」環境保護事業遇難的,因此馮勇的善後事宜順理成章,處理得比較得順利,魂歸可可西里的他似乎可以死而無憾了。但是人們發現,後者的善後事宜好像有點麻煩:因為他不是志願者而是某公司在清水河管道工地的司機,又是工地接到求援信息後被派去救助「綠色江河」環境保護活動的故障車輛而遇難的,所以管道工地和「綠色江河」有關負責人在認識上還不太統一。因此事發半月,李的善後事宜尚無著落。
對司機李明利的遇難之責任,管道工地和「綠色江河」如何各執一詞,我以為有一點不能忽略,那就是:李明利的遇難和馮勇的遇難,在本質上別無二致,並不是一人為鴻毛而另一人為泰山的!司機李明利,同樣是為光榮的可可西里環保事業而獻身,他的遇難何異於志願者馮勇的遇難?
感動
山西 趙琦
翻書的時候,一片銀杏葉悄然滑落。
我彎腰,拾起,驚覺這是初中畢業時同桌送給我的,背面上寫著「珍重,朋友!」不記得當時是否有種想哭的沖動,只是現在,枯黃的葉片上早已是滴滴淚痕。想起,這世上還有一種心情叫感動。
很長一段時間,我似乎已經忘了感動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還是我的心被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充斥得沒有了空間?
曾有朋友寫給我這樣一句話:「我們之所以會擦肩而過,不是因為無緣,而是我們的生活中少了兩個字——感動。」的確,我們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們不再用心收藏起身邊的一絲一毫感動,只有當我們錯過它,再回首時,才發現原來我們真的失去了很多。
總有人抱怨這世上可感動的事情越來越少。可是,只要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你就會發現,其實感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讀書累了,父母為我們削個蘋果,是感動;口渴了,朋友幫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動;沮喪時,得到一句寬慰的話,是感動;高興時,有朋友與你一起分享快樂,是感動;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樹葉,也是感動……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動著!或許,有時正是由於它們的平凡才讓我們視而不見。有這樣一句話:「人之所以會感動,是因為他生活在愛之中。」紅塵有愛,人間有情,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讓庸碌蒙住我們的眼睛而無法感受感動的滋味呢?
感動是什麼?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但,無論是誰,都無法對一個毫無感情的人說出感動究竟是什麼。因為感動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心品出來的。
感動,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變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動,如熏人慾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變得純凈而又寬敞。
感動,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變得安靜而又平和。
當這個世上已無感動的足跡的時候,那它也就隨之成了一個冰封的天地。冷酷,亦無情。
朋友,請把心從泥淖中拔出來吧!請騰出一點小小的空間來承載這足以讓我們回味一生的感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