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6年加強外匯管制的國家有哪些
第一類為實行嚴格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即對國際收支的所有項目,包括經濟項目、資本項目和平衡項目都進行較嚴格的管制。這類國家和地區通常經濟不發達,外匯資金短缺,為了有計劃地組織稀缺的外匯資源並合現運用,調節外匯供求,通過外匯管理達到穩定金融的目的,外匯管制措施都比較嚴格。凡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以及多數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緬甸、巴西、哥倫比亞、伊拉克、阿富汗、摩洛哥、查德、獅子山、葡萄牙等國家都屬此類。據統計,這類國家大約有90個。
第二類為名義上取消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即對非居民往來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收付原則上不進行直接管制,盡管事實上還存在一些間接管制。屬於這一類型的主要是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瑞士、盧森堡等,還有收支持續順差的國家,如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石油輸出國家。屬於這類的國家和地區約有20多個。
第三類為實行部分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這類國家包括一些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其對外貿易規模較大,有較雄厚的黃金外匯儲備,國民生產總值也較高,如法國、澳大利亞、丹麥、挪威等國。還有一些經濟金融狀況較好的發展中國家,如蓋亞那、牙買加、南非等國。目前,這類國家約有20--30個。
『貳』 人民幣為什麼不能自由兌換外幣,為什麼要進行外匯管制
中國不是不想人民幣自由兌換,而是還不敢,或者說不具備實力。
因為中國政府既追求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想控制對國際貨幣美元匯率的穩定。那麼,根據蒙代爾不可能定理,資本勢必無法完全自由流動,也就出現了外匯管制,俗稱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
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國內貨幣政策自主獨立性、匯率穩定性、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不可共存,又稱「三元悖論」
內貨幣政策:必須自主,尤其是核動力印鈔機不能停。另外,加息/降息(基準利率調整)、存款准備金率升降(貨幣乘數)、信貸政策松緊度等等,GOV都不忍心不牢牢把控,並隨心所欲、隨機應變的朝令夕改
匯率穩定性:美聯儲是世界人民的央行,而外匯儲備是中國人民的錢袋子,是購買中國不足物資和技術的保障,同時可以抑制國內同類型物資(尤其食品)的價格上漲。所以,外匯儲備必須保,匯率也必須保,若匯率崩,則意味著輸入性通脹,石油和食品價格上漲,威脅到工業生產和民生領域,是不可承受之重
三元保二棄一。即只能選擇限制「資本自由流動」,亦即如題「暫時幾年外匯管制」,「不能自由兌換外匯以防攜款潛逃勢態擴散」 。而 退一步理解這個邏輯,也可以認為是「中聯儲」(央行)的一片良苦用心吧
『叄』 埃及居民用寶貴外匯進口小麥去飼養動物,這是由於什麼政策造成的
埃及人口政策是通過降低生育率和增加向外移民的途徑控制人口增長。1965年,埃及成立了「人口和家庭生育計劃最高委員會」。這是一個跨都門機構,由總理任主席,成員來自國家各部。該委員會成立後,即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推行家庭生育計劃服務的運動。
1966年,由最高委員會公布了一項人口計劃。1972年,政府又規定,1972—1983年間,要使人口增長率每年下降1‰。
1977年,人口和家庭計劃生育委員會制定了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作為1972—1982年的十年全國行動方案的補充,規定了十年人口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和總人口數量等指標。
(3)埃及外匯管制2016擴展閱讀:
埃及1961年實行國有化政策,較大商業銀行被收歸國有,並建立埃及中央銀行,制定和執行貨幣信貸政策,管理監督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逐步形成了現行的銀行體制。
埃及中央銀行成立於1961年,是發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它負責發行貨幣; 代理國家財政金庫; 執行國家信貸貨幣政策,調節、管理貨幣與信用活動,干預國家經濟; 管制外匯,保管外匯和黃金儲備; 監督管理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
『肆』 萬那杜護照全球排名
排名第一的是日本免簽國高達190個,第二是新加坡免簽國189個。
萬那杜護照全球排名45位,可以免簽128個國家。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免簽
停留時間無期限的免簽國家:貝里斯、多明尼加、巴勒斯坦、愛爾蘭、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停留時間180天的免簽國家:多米尼克、安地卡及巴布達、巴貝多、巴拿馬、秘魯、英國
停留時間120天的免簽國家:吉里巴斯、斐濟
停留時間90天的免簽國家:丹麥、烏干達、以色列、俄羅斯聯邦、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甘比亞、冰島、列支敦斯登、匈牙利、波札那、盧森堡、瓜地馬拉、厄瓜多、哥斯大黎加、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馬利諾、坦尚尼亞、塞普勒斯、奧地利、安道爾、尼加拉瓜、巴哈馬、希臘、德國、義大利、拉脫維亞、挪威、捷克、摩爾多瓦、摩納哥、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格瑞那達、梵蒂岡城、比利時、模里西斯、法國、波蘭、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辛巴威、宏都拉斯、海地、愛沙尼亞、瑞典、瑞士、科索沃、立陶宛、羅馬尼亞、肯亞、芬蘭、荷蘭、賴索托、薩爾瓦多、葡萄牙、西班牙、尚比亞、中國香港、馬爾他、黑山
停留時間42天的免簽國家:聖露西亞
停留時間30天的免簽國家:印度尼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密克羅尼西亞、史瓦濟蘭、新加坡、白俄羅斯、菲律賓、馬來西亞
停留時間無期限的落地簽國家:維德角、加彭、吉布地、衣索比亞、奈及利亞、茅利塔尼亞、諾魯、蘇利南、印度
停留時間120的落地簽國家:亞美尼亞
停留時間90天的落地簽國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塞席爾、尼泊爾、索羅門群島、玻利維亞、馬紹爾群島、馬達加斯加
停留時間60天的落地簽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薩摩亞
停留時間45天的落地簽國家:葛摩
停留時間31天的落地簽國家:湯加
停留時間30天的落地簽國家:東帝汶、烏茲別克、伊朗、卡達、盧安達、古巴、吐瓦魯、埃及、塞內加爾、獅子山、孟加拉國、帛琉、柬埔寨、中國澳門、索馬里、寮國、莫三比克、越南、馬爾地夫、馬拉維、斯里蘭卡
停留時間15天的落地簽國家:泰國
停留時間7天的落地簽國家:多哥
『伍』 如何清算人民幣到埃及和阿爾及利亞
埃及沒有外匯管制,可以直接帶人民幣到埃及,有的銀行可以直接兌換。阿爾及利亞有外匯管制,不過帶進去沒什麼問題,不過官方不能兌換,只能通過黑市兌換,不過更劃算一些。
『陸』 中國的一塊錢等於非洲的多少錢
等於2.04南非蘭特,南非蘭特兌人民幣 1 南非蘭特 = 0.4902 人民幣,人民幣兌南非蘭特 1 人民幣 = 2.04 南非蘭特
拓展資料
1.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位於東半球西部,歐洲以南,亞洲之西,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縱跨赤道南北,面積大約為3020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時也是人口第二大洲(約12.86億)。
2.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對於Africa一詞的由來,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一種傳說是,古時也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長,於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後來人們便把這大片地方叫作阿非利加。另一種傳說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爾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這位女神是位守護神,據說早在公元前1世紀,柏柏爾人曾在一座廟里發現了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個身披象皮的年輕女子。此後,人們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為非洲大陸的名稱。還有一種說法是africa一詞來源於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與地中海北岸希臘、羅馬互相比,北非地區的陽光的確要灼熱得多。此外,afri在是北非和迦太基人常見的名字,通常認為這和腓尼基語afar,「塵土」有關。但是1981年又有新的說法是該詞彙是源於柏柏爾人的詞彙ifri,即「洞穴」,指代這一地區的穴居人。不過在古羅馬人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迦太基人以後,不斷擴張,建立了阿非利加行省,這個名字的含義才不斷地擴大。最初這個名稱只限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地區。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在非洲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里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作「阿非利加」,以後又泛指非洲大陸。中世紀開始在英語里也用作Affrike指代非洲。
3.考古學的材料證明,非洲各族人民很早就創造並發展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在遠古時代,當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故鄉還處在冰川封固階段的時候,在非洲大陸上就已出現了沸騰的生活。那時候,尼羅河流域還是不適於居住的沼澤,現在荒無人煙的撒哈拉沙漠,在那時卻是一片河流縱橫的森林和草原。大約距今一萬年以前,北非氣候發生了急劇變化,大草原逐漸乾旱而變成沙漠。
4.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出現了農業,懂得了栽培穀物和興修水利。埃及人很早就發展了天文學,早在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當精確的人類最早的太陽歷。太陽歷一年365天,分為三季,一季4個月,每月30天,最後一個月多加5天作為宗教節假日。它每年與回歸年的誤差僅約四分之一天。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紀就創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9世紀就知道如何計算正方形的邊長和截頭角錐體的體積,公元前21世紀左右埃及人就已經能夠近乎精確地確定圓周率為3.16。
『柒』 埃及可能人民幣結算嗎
埃及沒有外匯管制,
可以直接帶人民幣到埃及,
有的銀行可以直接兌換。
『捌』 2016中國外匯管制可以兌換美元多少錢
外管局的文件規定總則的第二條明確規定:對個人結匯和境內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年度總額分別為每人每年等值5萬美元。國家外匯管理局可根據國際收支狀況,對年度總額進行調整。(以上是原文)
也就是說你用人民幣向銀行購買外匯,金額是5萬美元/年。
你賬戶里有美金,換成人民幣,屬於結匯,也就是銀行將外幣賣給你,金額也是5萬美元/年,但是賬戶里有多少美金是沒有限制的。(數額特別巨大的話,外管局也會查一查究竟是什麼原因如此大的資金)
具體的如果高於這個5萬美金的部分,民間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處理的。今年國家開放溫州試點個人境外投資,結果很快就夭折了,可見國家對於這方面是非常謹慎的!
如果還有不明白,可以HI我
『玖』 埃及能直接給中國的農業銀行轉賬嗎求大神講解。
一般不行。
我國實行外匯管制,用戶境外無法直接轉賬,需要辦理匯款(如西聯匯款)。
『拾』 中東和北非的經濟合作組織
中東和北非是世界上油氣儲產量最豐富的地區,發達國家為了獲取這里的油氣資源不惜動用各種手段,為了捍衛石油利益和與發達國家相抗衡,中東北非的許多國家聯合成立並加入了許多該地區的多個組織。
一、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為了捍衛石油資源利益而與發達國家抗衡,1960年9月10日,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960年9月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1962年11月6日,歐佩克在聯合國秘書處備案,成為正式的國際組織。
它是一個自願結成的政府間組織,對其成員國的石油政策進行協調、統一。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最大限度地維護成員國的石油權益;確保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確保生產國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有效地、節約地和正常地向消費國供應石油,並使他們在石油業的投資中得到公平的收入。隨著時間的推移,歐佩克的政策重點也在一直發生變化,包括:協調歐佩克各成員國的石油生產立法,特別是在特許權制度和稅收方面要統一協調;組建國家石油公司與跨國公司相抗衡;通過國家公司購買股權在外國石油公司中獲得參股權;提高與石油有關的稅收;對外國石油公司實行國有化;與外國公司締結服務合同和供應合同;統一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為避免石油生產供過於求,確定各成員國的生產限額。歐佩克的成立不僅保衛了石油生產國的利益,而且在石油領域的每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都對世界政治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歐佩克大會是該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各成員國向大會派出以石油、礦產和能源部長(大臣)為首的代表團。大會每年召開兩次,如有需要還可召開特別會議。大會奉行全體成員國一致原則,每個成員國均為一票,負責制定該組織的大政方針,並決定以何種適當方式加以執行。大會審議通過對來自任何一個成員國的理事的任命,並選舉理事會主席。歐佩克理事會類似於普通商業機構的理事會,由各成員國提名並經大會通過的理事組成,每兩年為一屆。理事會負責管理歐佩克的日常事務,執行大會決議,起草年度預算報告,並提交給大會審議通過。理事會還審議由秘書長向大會提交的有關歐佩克日常事務的報告。
歐佩克組織條例要求該組織致力於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因此,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產油國減少了石油產量,歐佩克將增加其石油產量,以阻止石油價格的飆升。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也有可能依據市場形勢減少石油的產量。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其成員除原來的五國外,又增加了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阿聯酋、卡達、加彭、厄瓜多等13國。歐佩克總部設在維也納。1992年厄瓜多退出歐佩克,1995年,加彭退出歐佩克。經過2003年的美伊戰爭,薩達姆下台後,美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輸出權,實際上,目前歐佩克的真正會員國就剩下10個。
二、海灣合作委員會
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錢學文,2000)由沙特、阿聯酋、科威特、卡達、阿曼和巴林六國於1981年5月成立。旨在加強成員國之間各領域的協調與合作,推進一體化進程。總秘書處設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最高權力機構為最高理事會,由成員國元首組成,主席由各國元首輪流擔任,任期一年。
六國主要資源為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儲量500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45%,天然氣儲量25.6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16%。2001年GDP總值3300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2370億美元(中國外交部網站,2003)。六國政治、經濟體制相似,王室聯系緊密,在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方面有共同的利益,是中東地區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組織。
GCC六國處於東西兩半球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北與伊拉克、約旦接壤,南與葉門及阿拉伯海相鄰,東靠阿拉伯灣,西瀕紅海。境內絕大部分是沙漠,屬熱帶沙漠氣候。
GCC六國的自然條件和單一的資源狀況形成了單一的石油經濟結構。石油工業是六國的支柱工業,石油產值約占其GDP的30%,石油收入占其財政收入的70%。沙特石油儲量2615億桶,佔全球總儲量25%,居世界第一,年石油收入500億美元;阿聯酋980億桶,佔10%,居世界第三;科威特965億桶,佔9.6%,居世界第四。卡達天然氣儲量8.8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
為改變這種單一型經濟模式,GCC六國在經濟來源多樣化方面也取得一些進展。各國投巨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灌溉農業,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積極鼓勵發展加工業與金融、保險、旅遊等服務業。
對外貿易在GCC六國的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於其單一的經濟結構,除了石油和石化產品外,其他生活和生產所需大都依賴進口。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約2400億美元,主要出口國家為美國、日本、歐盟、韓國、東南亞等國,主要進口國家為歐盟、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國。
在GCC六國的出口產品中,石油出口佔90%以上,其餘為化肥、化工原料等;進口產品主要是機械設備、家用電器、糧油產品、紡織品、服裝、輕工產品等。
GCC六國貿易條件好,無外匯管制,關稅較低(一般關稅為4%~12%),進口無限制、無配額。
六國還決定於2010年發行統一貨幣。
三、中東北非經濟會議
1991年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後,中東和談取得了重大進展。巴勒斯坦和約旦相繼和以色列簽署了和平協議,阿以關系出現重要轉變。中東、北非地區國家普遍希望藉此機會加強彼此間的經濟交往與合作,振興國家經濟,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和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發起召開中東、北非經濟首腦會議。
第一屆中東、北非經濟首腦會議於199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美國和俄羅斯總統任名譽主席,摩洛哥哈桑二世國王任大會主席。61個國家的官方代表團以及1100多名企業家和經濟界人士共2000多人與會。大會議題為「中東和北非:和平與經濟發展新夥伴」。大會舉行了地區投資環境、資本市場、基礎設施、旅遊、水資源、農業和約旦河谷開發等專題小組討論會。會議通過了《卡薩布蘭卡宣言》。會議同意建立四個地區機構:①建立中東、北非開發銀行,設立專家小組研究建行等地區籌資機制。②建立地區旅遊委員會。③建立地區私人企業商會和商務管理理事會。④大會決定設立指導委員會和秘書處。
第二屆中東北非經濟首腦會議於1995年10月29日至31日在約旦海珊國王主持下在約旦首都安曼舉行。這次首腦會議是由美國和俄羅斯聯邦共同發起的,得到了歐洲聯盟、加拿大和日本的支持。54個國家的官方代表團和400多家各國公司企業的代表,共約140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就地區投資環境、地區貿易集團、經貿政策、人力資源、私有化、證券市場、經濟特區、資本市場、中小企業作用、旅遊、貿易資助和水資源等方面舉行了十五場專題小組討論會。會議通過了《安曼宣言》。《宣言》強調要促進擴大私營部門對地區的投資,增強國營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間能夠確保實現上述目標的合作,以及努力加強地區合作和發展。會議就建立中東北非開發銀行、地區旅遊委員會和地區實業委員會,啟用經濟首腦會議的行政秘書處等達成協議。作為對卡薩布蘭會議建議的地區機構的補充,多邊和平談判協調委員會決定在安曼建立一個常設性的地區經濟機構——地區經濟發展工作小組監控委員會秘書處,以促進和加強中東與北非地區的經濟合作。
第三屆中東北非經濟會議於1996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埃及開羅舉行。由於1996年5月內塔尼亞胡上台後執行強硬政策,使阿拉伯國家認為,以新政府缺少合作誠意,因此,對此次會議持消極態度。會議由首腦會議降格為經濟會議。此次大會的經濟色彩較前兩屆濃重。會議由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主持。來自中東、歐洲、美洲的87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團、52個國際、地區組織負責人及2600名企業家共4600人出席了會議。會議主題是建設未來、創造適宜的投資環境。以和平與發展、經濟氣氛、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投資和二十一世紀的中東北非國家等主題舉行了全體會議。就私有化、政府在發展經濟中的職能、水、BOT項目、金融貨幣等舉行了三十多場專題小組討論會。會議通過了《開羅宣言》。
第四屆中東北非經濟會議於1997年11月16日至18日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此次會議是在內塔尼亞胡政府繼續執行強硬政策,中東和平進程嚴重受挫,多數阿拉伯國家堅持在以不做讓步的情況下拒絕繼續同以進行經濟合作的形勢下召開的。埃及、沙特、摩洛哥等主要阿拉伯國家堅持將與會同巴以和談取得進展掛鉤,並最終抵制了此次會議。僅有阿曼等少數阿拉伯國家出席。各國與會級別較前降低。卡達埃米爾哈馬德主持了會議。會議主題為:「為2000年後的經濟、貿易發展建立一種新型公營、私營夥伴關系」。大會以中東北非地區21世紀展望、經濟政治改革、天然氣及基礎設施戰略、私有化為主題舉行了五次全會,還以水資源、石油及天然氣、巴勒斯坦經濟、糧食與農業等專題組織了三十九場研討會,並舉行了多次合作項目發布會。會議通過了《多哈宣言》。
四、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Union Maghreb Arabe-UMA)
1989年2月17日,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利比亞、茅利塔尼亞5國發起組織了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簡稱馬盟)。1994年11月,埃及正式要求加入馬盟,但馬盟迄今未審議埃及的要求。其宗旨是在尊重各成員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前提下,加強馬格裡布地區國家之間經濟互補合作,實現經濟一體化;在外交和國防領域協調立場,維護本地區利益,最終實現阿拉伯統一。
馬盟最高機構是元首委員會,由成員國元首組成,每年舉行一次例會,執行主席由各國元首輪流擔任,任期一年。會議主席由元首輪流擔任並在委員會休會期間任馬盟執行主席。外長理事會由各成員國外長組成,負責審議後續工作委員會和各部長專門委員會提交的工作報告,為元首會議作準備,並列席元首委員會例會。後續工作委員會由成員國負責馬格裡布事務的國務秘書組成,負責落實元首委員會的決議。部長專門委員會現有糧食安全、財政經濟、人力資源和基本建設4個專門委員會。
組織機構中常設秘書處:原為總秘書處,由各成員國一名代表組成,常設秘書處設在摩洛哥,秘書長任期為三年,可連任一屆。有咨詢委員會:即馬盟議會,設在阿爾及利亞,由成員國各20名立法代表組成,其主要職責是對元首委員會作出的決議、計劃提出意見,並就馬盟活動和實現目標提出建議。馬盟法院:由成員國各兩名法官組成,設在茅利塔尼亞。科學院和大學,將設在利比亞。馬盟與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馬爾他5國有對話關系(稱「5+5」會議)。
馬盟成立後至1994年共舉行6次元首會議,在地區一體化進程方面取得一定進展,通過了聯盟行動綱領,提出1995年實現關稅同盟和2000年建立經濟共同市場的發展戰略,並簽訂了大量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協議。但受諸多問題困擾,1995年以來,馬盟活動基本停頓,迄今未舉行過首腦會議。
盡管馬盟建設進展緩慢,但馬盟各國都認識到,唯有聯合自強才能應付國際劇變的挑戰,因此各國都不願放棄聯合。1998年2月馬盟成立9周年之際,各成員國元首互致賀電。1999年5月,馬盟後續委員會第35次會議在阿召開,會議確定10月在阿召開第18次外長理事會,並於年底前在阿舉行馬盟第7次首腦會議,但上述兩會至今尚未召開。
北非馬格裡布的石油天然氣的儲量也是十分豐富的,同中東、前蘇聯地區同屬於「石油心臟地帶」,在國際油氣版圖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
五、阿拉伯國家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LAS)
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議下,7個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阿拉伯聯盟憲章》,阿拉伯國家聯盟正式成立,簡稱阿拉伯聯盟或阿盟。其宗旨:密切成員國間的合作關系,協調彼此間的政治活動,捍衛阿拉伯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全面考慮阿拉伯國家的事務和利益,各成員國在經濟、財政、交通、文化、衛生、社會福利、國籍、護照、簽證、判決的執行以及引渡等方面進行密切合作。成員國相互尊重國家的政治制度,彼此之間的爭端不得訴諸武力解決,成員國與其他國家締結的條約和協定對其他國無約束力。
阿盟共有成員國22個(1999年),它們是:阿爾及利亞、阿聯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地、卡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沙特、蘇丹、索馬里、突尼西亞、敘利亞、葉門、伊拉克、約旦、葛摩。
阿盟憲章規定,阿盟總部的永久地址為開羅。阿盟的主要負責人為秘書長艾哈邁德·伊斯馬特·阿卜杜勒·馬吉德博士(Dr.Ahmed Esmat Abl Maguid),埃及人,1991年5月15日當選。1996年3月14日在阿盟第105次外長會議上蟬聯。從當年5月算起,任期5年。
阿盟組織機構:①理事會:最高權力機構,由全體成員國代表組成。②聯合防禦理事會。理事會致力於統一各成員國的防務計劃,為加強其軍事力量而開展合作。③經社理事會。致力於實現阿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定的目標,並有權建立或取消任何專項組織,負責監督其運作情況。④秘書處:它是阿盟的常設行政機構和理事會及各專項部長理事會的執行機構。⑤首腦會議:1964年起開始舉行,商討地區性重大問題。2000年10月21至22日,阿拉伯國家特別首腦會議在開羅召開,決定每年定期舉行阿國首腦會議。其他組織機構有:聯合防禦理事會,經社理事會,阿拉伯內政部長理事會,阿拉伯衛生部長理事會,阿拉伯社會事務部長理事會,阿拉伯住房部長理事會,阿拉伯青年部長理事會,阿拉伯新聞部長理事會,阿拉伯經濟統一理事會,阿拉伯教育、文化和科學組織,阿拉伯工業發展組織,阿拉伯農業發展組織,阿拉伯國家民航理事會,阿拉伯國家廣播聯盟,阿拉伯勞工組織,阿拉伯通訊衛星組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