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近期的貨幣政策調控及其效果
加息和提高准備金率,防通脹
② 中國當前的貨幣政策
穩健的貨幣政策。
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提法,它講的是制定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它不同於經濟學教科書關於貨幣政策操作層面的提法(如「寬松的」、「中性的」或「緊縮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與穩定幣值目標相聯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貨緊縮又防止通貨膨脹兩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礙根據經濟形勢需要對貨幣政策實行或擴張、或緊縮的操作。
③ 中國現在的貨幣政策
克魯格曼指出,中國和其它外國政府購買美元公債,暫時使美國經濟未感受到巨額預算赤字帶來的後果。從海外流入的資金使美國利率一直保持較低水平,而低利率反過來不僅創造了建築業的工作機會,而且令房產價格猛漲,同時鼓勵著美國人民的消費性支出,因為許多屋主通過為房屋抵押重新融資的方式,將上漲的房價轉換成了現金。
他認為,財政部的報告根本未提及中國貨幣政策如何在影響美國,相反,它卻大談中國政策對中國人自身的不利性。事實上,美國政府不關心中國經濟。它對人民幣抱怨,是因為來自美國製造業主的政治壓力,後者對中國貿易盈餘感到憤怒。因此,其中所涉及的全是政治。
克魯格曼警告說,一旦中國改變其貨幣政策,美國政府得不到外國的低息貸款,房產市場泡沫會破滅,建築業就業機會和消費支出都會減少,房屋價格下跌或許引發破產潮。他認為,美國人已對中國購買美元公債一事上癮,一旦這種情況不復存在,美國人將會感受到痛苦。
克魯格曼在文章最後指出,一旦中國改變貨幣政策,人們馬上就可能感受到其帶來的消極後果。作者斷言,目前美國當權者中,無人在考慮:一旦中國真地屈從於美國壓力而改變貨幣政策時,美國將如何應對這一棘手問題。
希望採納
④ 中國現在的央行有哪些常用的貨幣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如下:
常規工具
①存款准備金制度
②再貼現政策
③公開市場業務
被稱為中央銀行的 「三大法寶」。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選擇工具
①消費者信用控制;
貨幣政策工具
②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③不動產信用控制;
④優惠利率;
⑤特種存款
補充工具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
②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國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於2013年初創設這一工具。
所謂常備借貸便利就是商業銀行或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的流動性需求,通過資產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銀行申請授信額度的一種更加直接的融資方式。由於常備借貸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一對一」的模式,因此,這種貨幣操作方式更像是定製化融資和結構化融資。
常備借貸便利的主要特點:一是由金融機構主動發起,金融機構可根據自身流動性需求申請常備借貸便利;二是常備借貸便利是中央銀行與金融機構「一對一」交易,針對性強。三是常備借貸便利的交易對手覆蓋面廣,通常覆蓋存款金融機構。
⑤ 2020年中國貨幣政策
一、中國貨幣政策響應及時有力,總量合理適度,為保市場主體穩就業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經濟實現穩步復甦。在此過程中,在國務院金融委的悉心指導下,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相互配合,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為疫情防控、經濟恢復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持。
貨幣政策方面,今年以來,人民銀行通過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等方式,出台了規模可觀的宏觀對沖措施。2020年以來人民銀行3次降准,加權平均存款准備金率下降約1個百分點,降准釋放流動性1.75萬億元。2018年以來,人民銀行10次降准,加權平均存款准備金率下降約5.5個百分點,累計釋放流動性8.1萬億元。
今年貨幣政策根據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恢復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分層次、有梯度地出台,有內在的邏輯。疫情暴發初期,人民銀行於1月31日設立了第一批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支持銀行向醫療和生活物資重點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財政給予50%貼息後,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很低。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使用實行名單制管理,已基本用完,定向支持了7600多家直接參與防疫的重點企業,有力支持了醫療和生活物資保供任務。
在疫情蔓延勢頭得到初步控制、進入有序復工復產階段,人民銀行於2月26日增加第二批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商業銀行以不超過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當時為4.05%)+50個基點發放貸款,實際執行的平均利率約為4.4%。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已基本用完,支持了近60萬家企業復工復產。
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階段,人民銀行於4月20日增加第三批1萬億元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額度,支持銀行加大對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平均融資成本控制在5.5%以內,預計支持超過200萬家企業等市場主體。
貨幣政策實施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注重增強直達性、精準性。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人民銀行於6月1日發布了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通過適當提供央行資金支持,推動銀行積極辦理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截至8月末,銀行已累計對157萬家市場主體的貸款本金和81萬家市場主體的貸款利息實施了延期,共涉及3.7萬億元到期貸款本息;3月至8月,銀行累計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超過3000萬筆,共計1.8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6300億元。
同時,人民銀行扎實做好金融支持精準脫貧工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截至6月末,全國貧困人口及已脫貧人口貸款余額近7500億元,惠及人數超過2000萬。
總的看,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得積極成效,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有力支持了經濟穩步恢復。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速分別為10.9%與13.5%,前9個月人民幣貸款新增16萬億元,都明顯高於上年同期。普惠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製造業等貸款利率均降至歷史新低。信貸結構明顯優化,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100多萬戶。二季度以來,中國經濟逐月復甦,9月CPI同比漲幅為1.7%。金融管理部門通過深化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利率、實施兩項直達貨幣政策工具、減少收費等方式,推動金融部門向實體經濟讓利。據估算,截至9月末,已實現讓利超過1.1萬億元。預計隨著各項政策措施效果進一步體現,全年可實現讓利1.5萬億元目標。
從金融市場看,面對疫情沖擊,中國金融體系保持了穩健運行。股票市場波動幅度較小。前9個月債券發行42萬億元,同比增長25%。外匯市場運行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升值。
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和完善應對疫情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結構性金融政策,助力完成全年發展目標任務
中國前三季度GDP增長0.7%,預計全年正增長。全球經濟從最低點有所恢復,但疫情發展仍高度不確定,IMF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為-4.4%,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仍需時日。
新冠疫情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應對沖擊,金融部門推出了一些特殊政策措施。隨著疫情對我國經濟沖擊高峰過去,經濟活動逐步恢復正常,有的政策已經順利完成階段性任務,但支持小微民營企業、支持穩就業、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措施將繼續堅持,並進一步完善,促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
一是貨幣政策更好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貨幣政策應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更加註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提高金融機構長期支持實體經濟的積極性,為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提供持續支持。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9月22日聯合國大會上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金融政策要圍繞這一重大戰略部署,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完善政策框架,與財政、產業、就業、科技等政策密切配合,促進經濟綠色復甦和發展。
二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貨幣政策要把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既不讓市場缺錢,也不讓市場的錢溢出來,保持貨幣供應與反映潛在產出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基本匹配。盡可能長時間實施正常貨幣政策,保持正常的、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為經濟主體提供正向激勵,總體上有利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人民幣資產的全球競爭力,幫助我們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今年抗疫的特殊時期,宏觀杠桿率有所上升,明年GDP增速回升後,宏觀杠桿率將會更穩一些。貨幣政策需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適當平滑宏觀杠桿率波動,使之在長期維持在一個合理的軌道上。
近年來,人民銀行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支持北京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設,在北京市率先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本外幣賬戶一體化改革試點,有力助推了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今年,人民銀行對北京四次調增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三次增加再貼現額度,全力保障首都防疫和經濟恢復增長需要。
⑥ 中國的最新貨幣政策
寬松。
通過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
⑦ 中國近期趨勢怎樣影響貨幣政策
特點:
政策工具
公開市場業務
存款准備金
中央銀行貸款
利率政策
常備借貸便利
原因:
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提法,它講的是制定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它不同於經濟學教科書關於貨幣政策操作層面的提法(如「寬松的」、「中性的」或「緊縮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與穩定幣值目標相聯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貨緊縮又防止通貨膨脹兩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礙根據經濟形勢需要對貨幣政策實行或擴張、或緊縮的操作。
背景:
主要有這樣幾方面:一是經過90年代初的房地產和開發區熱,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的風險問題已相當突出,當時中國和中國人民銀行面臨化解金融風險和防範出現新的更嚴重金融風險的重要任務;二是當時盡管社會總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經暴露,但是最突出的還是結構性問題,實際有效貸款需求不足;三是由於過去我們長期實行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制,高負債經營,自有資金比例很低,再繼續大幅度增加貸款,不良貸款問題會更加突出;四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對貨幣政策的運用,財政增發國債,銀行參與購買,其本身就包含了運用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內容。
1998年以來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貨幣信貸總量平穩增長。1998~2001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間,與過去一些年代貨幣和信貸大起大落相比,近幾年我們終於把貨幣信貸的增長調控得比較平穩了。二是信貸結構有了大幅度的調整。在一系列信貸政策的推動下,個人住房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和農業貸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當年貸款新增額中上述三項貸款大體佔七成,信貸結構的這種調整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三是保持了國內金融穩定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開始出現支付問題,近幾年利用通貨緊縮時機增加再貸款,幫助地方關閉了部分中小金融,保持了金融穩定和社會穩定。人民幣匯率穩定不僅對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作出了貢獻,也符合我國國家利益,這幾年國際收支平衡,國家外匯儲備持續增加。四是基本實現了貨幣政策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1998年1月1日取消貸款限額控制後的這幾年,公開市場操作實際成為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幾年來,國民經濟成功實現了低通脹、高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基本保持在 7%~8%,物價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動。雖然我們還不能精確估計經濟的低通脹、高增長,貨幣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這幾年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物價的持續平穩,的確是與貨幣和信貸的持續平穩增長同時出現的。回顧建國以來(包括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我國經濟多次出現過較大幅度的波動,雖然每次原因都比較復雜,但每次經濟波動都同時伴隨著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無疑是經濟大幅度波動的重要條件。近幾年,貫徹穩健貨幣政策方針,我們堅定地將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作為重要目標,在具體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
第一部分貨幣信貸概況
2006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信貸總量增加較多,金融運行總體平穩。
一、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
2006年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32.3萬億元,同比增長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0.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11.2萬億元,同比增長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2.2個百分點。流通中現金MO余額2.3萬億元,同比增長12.6%。上半年累計現金凈回籠563億元,同比少回籠57億元。2006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高位運行、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現的廣義貨幣供應量與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之間差距加大的趨勢有所改觀。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擴張的影響,對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金融存款穩定增長
6月末,全部金融(含外資金融,下同)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3.1萬億元,同比增長17.2%,比年初增加3.3萬億元,同比多增6041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8.4%,比年初增加3.2萬億元,同比多增6324億元;外匯存款余額1610億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億美元,同比少增17億美元。
2006年以來,存款期限結構出現了活期存款增加較多、余額佔比上升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2005年出現的存款定期化趨勢。
6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10.4萬億元,同比增長15%,比年初增加8052億元,同比多增2564億元;其中,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億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億元。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15.5萬億元,同比增長17.1%,比年初增加1.4萬億元,同比多增1169億元;其中,活期儲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億元,定期儲蓄存款同比少增333億元。6月末,財政存款余額1.24萬億元,同比增長23.1%,比年初增加4375億元,同比多增558億元。
三、金融貸款增加較多
6月末,全部金融本外幣貸款余額22.8萬億元,同比增長14.3%,比年初增加2.2萬億元,同比多增6068.1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21.5萬億元,同比增長15.2%,比年初增加2.2萬億元,同比多增7233億元。外匯貸款余額1577億美元,同比增長5%,比年初增加75億美元,同比少增87億美元。
2006年以來貸款增加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經濟增長較快,項目較多,對貸款的需求較為旺盛;二是國際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續積累、外匯大量流入導致流動性充裕,給銀行擴張信貸提供了資金條件;三是商業銀行在資本補充後更加註重提升資產收益和股東回報,通過擴張貸款增加盈利的動機增強。
從投向上看,上半年用於流動資金的人民幣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合計增加1.14萬億元,同比多增3403億元。票據融資增加3421億元,同比多增913.2億元,其中二季度票據融資增加316.1億元。
中長期貸款增加1.02萬億元,同比多增3835億元,其中,基建貸款同比多增1553.7億元。上半年主要金融(包括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人民幣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9372.1億元,佔全部金融新增中長期貸款的93.1%。新增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投向上述行業的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億元。
分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銀行外,各類金融人民幣貸款均同比多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增加9185.3億元,同比多增4082.5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包括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分別增加4918億元、1641億元和3504億元,同比分別多增1724億元、745億元和587億元;政策性銀行人民幣貸款增加1444億元,同比少增274億元。
四、基礎貨幣平穩增長
6月末,基礎貨幣余額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0%,比年初下降1247億元,同比少下降246.3億元。6月末,金融超額存款准備金率平均為3.1%,比上年同期低0.62個百分點。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2.5%,股份制商業銀行為4.2%,農村信用社為5.7%。
五、金融貸款利率略有上升
中國人民銀行對全國金融2006年第二季度貸款利率浮動情況的統計顯示,二季度金融發放的全部貸款中,實行下浮利率的貸款佔比較一季度上升1.71個百分點,實行基準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貸款佔比較一季度分別下降1.66和0.04個百分點。
表1:2006年二季度各利率浮動區間貸款佔比表
單位:%
註:城鄉信用社浮動區間為(2,2.3]
數據來源: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備案表
受上調貸款基準利率影響,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略有上升。二季度,商業銀行人民幣1年期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05%,為基準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固定利率貸款佔比為85.16%,加權平均利率為6.05%,比上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浮動利率貸款佔比為14.84%,加權平均利率為6.01%,比上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
上半年,單筆金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人民幣協議存款利率有所上升。其中,二季度61個月期協議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64%,比上季度下降0.07個百分點,比年初上升0.39個百分點;37個月期協議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73%,比上季度上升0.27個百分點,比年初上升0.66個百分點。
受美聯儲連續加息、國際金融市場利率上升影響,境內外幣貸款、大額存款利率水平繼續上升。6月份,3個月以內美元大額存款(占金融美元大額存款全部發生額的73%)加權平均利率為4.39%,比年初上升1.11個百分點;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35%,浮動利率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23%,分別比年初上升0.9和0.71個百分點。
表2:2006年上半年大額美元存款與美元貸款平均利率表
單位:%
數據來源:商業銀行外幣利率備案表
六、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增強
上半年,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增強,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匯率聯動關系明顯,市場供求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5、6月份受我國貿易順差數據和國際外匯市場主要貨幣走勢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在8元上下振盪。6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956元,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0.94%。由於國際外匯市場歐元、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幣對歐元匯率有所貶值,對日元匯率升值幅度收窄,分別為貶值1.16%和升值5.17%。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達7.9956元,最低為8.0705元;共有118個交易日,其中有66個交易日升值、52個交易日貶值,最大單日波動幅度為0.21%;人民幣匯率日均波幅為35個基點,在匯改至2005年底日均波幅17個基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增強。6月末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一年期合約報價為7.74元左右,貼水在2500點左右,基本穩定在按利率平價計算的遠期貼水附近。
⑧ 中國現行貨幣政策
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開局良好,回升向好勢頭更加鞏固。內需保持較快增長,對外貿易加快恢復,工業生產快速回升,消費增長較快,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有所回落,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一季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8.06萬億元,同比增長11.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2%。中國人民銀行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根據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維護金融體系健康穩定運行。綜合採取多種措施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總量、節奏和結構,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總體看,各項措施取得初步成效,貨幣信貸增長正逐步向常態方向回歸,金融市場運行平穩。2010年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65.0萬億元,同比增長22.5%,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0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為22.9萬億元,同比增長29.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2.9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存款增長有所放緩,3月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同比增長21.7%,增速比上年同期低4.0個百分點。金融機構貸款增速穩步回落,中長期貸款比重較高。3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1.8%,增速比上年同期低8.0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2.6萬億元,同比少增2.0萬億元。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小幅回升,3月份非金融性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51%,比年初上升0.26個百分點。人民幣匯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8263元。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有利因素有:全球經濟總體保持復甦態勢,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更加鞏固,城市化和消費結構升級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加上各地發展熱情高,增長的空間依然較大。但也要看到,當前經濟發展環境仍極為復雜。世界經濟運行中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歐洲主權債問題凸顯,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尚不明朗,同時內需回升的基礎還不平衡,持續擴大居民消費、改善收入分配、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的任務艱巨,財政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一些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逐步顯現,強化了通脹預期。必須把保持我國經濟當前平穩較快發展和為長遠發展營造良好條件有機結合起來,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提高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維護金融體系健康穩定運行。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同時,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推動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⑨ 中國歷年貨幣政策
1987-1988年是一個經濟擴張的階段,物價指數在前一期經濟擴張的拉動下,持續走高,上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歷史高點。以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基點,1986年的物價指數上漲6.0%,1987年的物價指數上漲13.7%,1988年的物價指數上漲34.8%。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要求和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從1986年開始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政府財政赤字,特別是1988年實行財政的「包干」體制以後,社會的需求進一步猛增。與此同時,為了解決政府赤字問題,貨幣連年超經濟發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為2134億元,比上年同期上漲46.7%。由於貨幣的超量發行,市場貨幣的流通量劇增,引發了物價的猛烈上漲,貨幣貶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價補貼由暗補轉為明補,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決心克服價格改革的障礙,7月份政府嘗試著開放了名牌煙酒的價格。這一系列措施加劇了居民的不確定性心理預期,引發了1988年8月中旬的搶購風潮和擠兌銀行存款的現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上漲20.3%,8月份銀行存款減少了26億元,官方宣布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8.5%。為了整頓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央對經濟實行全面的「治理整頓」,其措施之嚴厲堪稱改革開放以來之最。到1993年上半年,通貨膨脹壓力又開始上升,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國內金融市場,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規定和監管,為房地產業大量融資,使得貨幣量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中央政府於1993年夏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朱鎔基總理親自任人民銀行的行長。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強金融紀律;使國有銀行與其隸屬的信託投資公司分離;所有專業銀行必須立即取消計劃外貸款;限制地區間貸款;派出工作組到各省檢查執行情況等等。與此同時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大幅度貶值,人民幣兌美元比率由1:5.64驟然下降到1:8.27,國際收支惡化。由於國內巨大的需求壓力,在高漲的投資需求下,財政赤字和貨幣供應超常增長,使得通貨膨脹全面爆發。
由於1992-1993年我國經濟中出現的嚴重的泡沫現象(例:海南發展銀行被並購)和高通貨膨脹率以及潛在的金融風險,中央從1993年夏開始實施「軟著陸」的攻關調控,在貨幣政策方面出台了13條壓縮銀行信貸規模的措施,使新增貨幣供應量M0從1993年的1528.7億減少到1994年的1423.9億和1995年的596.8億。由於這次調控吸取了以前貨幣緊縮過度造成經濟過冷的教訓,這個貨幣政策的實施中一直遵循著「適度從緊」的原則,最終於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但是實際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信貸狀況的收緊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綜合信貸的平衡;限制地區間的信貸大大降低了貨幣的流通速度;緊縮措施很大程度上損害了非國有企業,對國有企業影響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出現巨大差額,1993年夏沿海專業銀行的貸款利率為10%~16%,而市場利率卻達到20%~35%。2003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2%。城市上漲0.9%,農村上漲1.6%。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上漲3.4%,服務價格上漲2.2%。商品零售價格下降0.1%。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2%。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4.4%,其中,穀物上漲2.3%,棉花上漲35.3%,油料上漲19.4%,畜產品上漲1.8%。當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自對投入工廠,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龐大需求。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劇增加。2003年中國的原油進口比2002年增加31.2%,達到創紀錄的9110萬噸。我國主要採取了穩健的貨幣政策。
⑩ 中國今年貨幣政策會怎樣
央行2016年第四季度報告為後期貨幣政策指明了方向,包括明確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突出強調防控金融風險、提出「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政策框架。而除了貨幣政策,報告中關於中國經濟預期的積極變化也特別值得關注,這既為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提供了基礎,也為中國經濟企穩向好提振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