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貿易逆差為什麼可以用外匯儲備來平衡
外匯儲備最初始得目的就是為了彌補貿易逆差
就和一個人一樣 你給出去得錢比收得錢多 那肯定得從另外的地方弄點錢來彌補
2. 外匯儲備用於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即欠債還錢,請具體解釋一下,不太明白
首先要明白國際收支逆差的概念 即指某一國在國際收支上支出大於收入。國際收支逆差會導致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減少,需求增加 國際收支逆差是由經常項目的逆差所引起的 也就是在某一時期出口收入的外匯少於進口所花的外匯 在這個時候外儲就發揮了作用 用於彌補不足 也可稱之為「欠債還錢」
3. 貿易逆差時,如何用外匯儲備去平衡
給你回答了貿易順差,你怎麼不一起問呢!
貿易逆差就是從國外進口商品大於從國內出口商品。這樣的話就會導致資金的外流,解決的方法呢可以是進行國外投資,因為國內生產可能因為勞動力昂貴等因素競爭力弱。就是自己到國外去生產東西,然後再進口回來賣,這樣的話流出的資金還是流到自己人手裡了。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發行政府債券,讓國外政府來購買。也就相當於給賺取大量順差資金的國家寫個條子,讓資金回籠,以平衡資金流動
4. 為什麼外匯儲備過多會有利於彌補國際收支逆差,有利於擴大進口,有利於維持國際信譽,增加本國貨幣升值壓力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總量平衡不僅與儲蓄投資有關,還與外貿有關。當財政有赤字時,在儲蓄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增加進口彌補財政赤字,以保持經濟總量供求平衡,那樣,容易出現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並存的雙赤字現象。當財政有赤字時,在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減少進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凈出口)來彌補財政赤字,以保證經濟總量供求平衡。我國的現實是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從1998年以來,連年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逐年遞增,因而國際收支順差的增加,特別是凈出口增加部分地彌補了財政赤字。以國際收支順差彌補財政赤字,不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總量平衡,而且避免了雙赤字現象。
5. 貿易逆差怎樣用外匯儲備來平衡
給你回答了貿易順差,你怎麼不一起問呢!
貿易逆差就是從國外進口商品大於從國內出口商品。這樣的話就會導致資金的外流,解決的方法呢可以是進行國外投資,因為國內生產可能因為勞動力昂貴等因素競爭力弱。就是自己到國外去生產東西,然後再進口回來賣,這樣的話流出的資金還是流到自己人手裡了。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發行政府債券,讓國外政府來購買。也就相當於給賺取大量順差資金的國家寫個條子,讓資金回籠,以平衡資金流動。
6. 外匯儲備怎麼作用於國際收支平衡
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的一種,而國際儲備的定義中就明確指出其可用於彌補國際收支逆差。
外匯儲備就如同一個大水庫一樣,當國際收入大於國際支出時(如貿易順差發生),多餘的外匯就能放到外匯儲備的水庫中;當國際支出大於國際收入時(如貿易逆差發生),就可以從水庫中調水支付短缺,也就是用外匯儲備中的外匯來彌補貿易逆差中損失的外匯。
7. 國際收支逆差時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去調節
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的政策可以分為資助和調整兩大類。
1、資助政策
資助政策由減少外匯儲備和國際借款政策組成。資助政策僅適於短期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逆差受貨幣供給和利率的影響,而它們是由基礎貨幣所
決定的
基礎貨幣由國內信貸水平和外匯儲備組成。採用資助政策時,金融當局一方面賣外幣,買本幣,使外匯儲備下降,引起基礎貨幣減少;另一方面盡量買本幣資產,放
本幣,使國內信貸水平提高,
引起基礎貨幣增加。這樣,在彌補逆差過程中,基礎貨幣的減少和增加互相補償。簡而言之,資助政策通過提高國內信貸水平的補償過程,平衡基礎貨幣的增減量,使貨幣供給和利率保持在原來的水平上,並不改變逆差產生的環境。因此,它並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提倡。但在具備外匯儲備能力和國際借款可能性的條件下,資助政策的執行更加簡易,代價和阻力更小。
2、調整政策
對於長期根本性國際收支逆差,一般要聯合採取資助政策和調整政策。調整政策有三個組成部分:支出下降政策(包括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支出轉移政策(包括貶值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包括關稅、限額、多重匯率、補貼等措施)。支出下降政策本身可以彌補逆差。它通過降低國內收入和國內貿易品、非貿易品的總支出,首先減少了進口需求,其次降低了國內價格以提高國內外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支出下降政策成功的關鍵在於將降低國內總支出而產生的剩餘資源用於滿足對國內超額產出的需求。支出轉移政策是通過改變國內外相應產出的比價,減少進口需求,來提高國內外對本國產品的需求 在不充分就業情況下, 由國內產出價格下降引起的對出口和進口替代的超額需求可以得到滿足;而在充分就業條件下,如不採取控制資源以滿足這種超額需求,支出轉移政策只會引起通貨膨脹。
8. 外匯儲備如何彌補國際收支逆差 請具體回答 謝謝
通過外匯儲備的增減來調節國際收支。一國外匯儲備的盈餘和赤字會影響一國的貨幣供給結構,從而導致國際收支不均衡。因此,各國可以通過外匯儲備的增減,並採用中和政策,在不影響貨幣供應量的情況下,相應改變貨幣供應結構,以調整國際收支。
9. 外匯儲備如何彌補外匯流入和外匯就出導致的逆差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比如A國生產商品便宜賣給B國,從某種程度上說,是B國「剝削」了A國。可是,為何各國都競相壓低本國匯率,已使得出口到國外的商品更具競爭力呢(便宜)?
這里用到在《從貨幣、金融危機談開去》中舉到的一個例子:
假如A行業生產了產品1000億元,這1000億產品能獲得50億元的利潤(利潤率5%),但是國內只能消費800億。假如不能出口,那麼A行業就「生產過剩」價值200億的產品。A將不得不通過降價來刺激消費,「走量」,但這時消費量可能只能提高10%,一番慘烈廝殺,A行業虧損可能還不止150億元。
而在可出口的條件下,這一情況就迎刃而解了。200億元銷往國外,美元結算,再換匯回人民幣。這一過程中,換匯使得國內的人民幣增加了200億元,同時也增加了等值的外匯儲備。
同樣的,無數筆交易疊加,得出了整體的國際收支是順差,還是逆差。
長期外貿順差,其實是向外輸出了「生產過剩」,而同時又增加了本國的貨幣供應量,以及外匯儲備。
可是,這種方式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么?最終的結果會怎樣?
結局很可能是債務國破產,不得不採用惡性通脹來償還債務;而債權國收不回的資金,也變成廢紙,一番金融動盪難免。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變成債權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如今美國反身已經變成了世界最大的債務國。而日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由於長期的貿易順差,逐漸變成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經過一場貨幣戰爭(匯率之戰),卻面臨「失去的二十年」。
如今,中國也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今後的路該怎麼走,會否重蹈日本的覆轍?
來看看美國和日本發展經歷的不同:
美國變為世界最大債權國,主要是受惠於兩次世界大戰。由於當時歐洲物資短缺,只能從美國進口東西。而美國通過這短期間出口的物資及軍火,換回歐洲國家的黃金。由此美國的黃金儲備曾一度達到全球儲量的70%。後來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更確立了美元掛鉤黃金的金本位制,奠定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後來美國的貿易逆差,導致美國的黃金儲量一度下降到全世界的40%左右,不得不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的自由兌換。
這一次的金本位制脫鉤後,各國採取以美元為主的一攬子貨幣作為外匯儲備。日本很不幸運,在後期無法自由將外匯儲備兌換回黃金,而只能大量持有美元。在廣場協議以後,日元被迫升值,也即意味著這些外匯儲備相對貶值。
另外,美國在變成債權國後,擴大了其對全世界的投資。使其資本輸出觸及到世界各地。其實現在說美國是最大的債務國,只是因為大量的美元及美國國債在他國手裡,但並沒有算上這些外流資本的投資增值部分。如果兩相抵消,結果如何尚未可分。
日本在成為最大債權國之後,也加大了對外國的投資,但由於時間太短,加上那時匯率之戰導致本國資本價格高漲,這一點對於對沖巨額外匯儲備並未起到太大作用。反而被境外流入的熱錢賺一把走了,白幹了二十年。
目前中國也握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有說控制了別人的,也又說被別人綁架的,不管怎樣,路總要走的。
10. 國際儲備怎樣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呢
一國國際收支呈逆差時,本國貨幣面臨貶值。
貨幣當局通過拋售外匯、買進本幣的方式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從而提高對本國貨幣的需求: 一方面可以表現為對本國貨品(需要用本國貨幣)需求的增加; 一方面可以表現為對本國投資的增加,同需要本國貨幣,商品輸出增加,使得貸方賬戶增加,逆差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