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MetaQuotes公司和吉匯時代Gefi Time有什麼關系
樓主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邁達克軟體公司是一家為金融市場提供軟體產品的公司。他們專注於為金融機構在外匯,CFD 及期貨市場中發展系統軟體。吉匯時代(Gefi Time)選擇了它們公司的軟體系統來滿足客戶的交易需求,兩方共同開發了GT Trader交易系統,做到了真正與國際各大銀行對接,使吉匯時代的客戶可以進入真實的外匯市場。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求採納。。。
㈡ 吉匯時代的持倉利息是怎麼算的為什麼多單和空單不一樣
黃金是實物,持有黃金不會獲得利息,黃金也不會變多。
美元是貨幣,持有美元可以獲得利息。
當客戶做多,買入黃金的時候,是支付美元,獲得黃金。那麼客戶會損失美元的利息,獲得黃金的利息。由於黃金的利息為0,所以最終客戶獲得一個負利率,即「持有多單會被抽取隔夜費(倉息)」。
反之,當客戶做空時,相當於拋售黃金,獲得美元。那麼損失了黃金的利率,獲得了美元的利率,所以最終利息為正。在做空時,客戶持有的空單會獲得隔夜費。
隔夜費計算公式:
黃金價格*100盎司*1手*利率/365
利率可以在吉匯時代的官方上查到的。
㈢ 國際期貨各大平台公司的價格區間是根據什麼來定的
價值尺度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即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於它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在這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價值的內在尺度。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量的大小無法用勞動時間來直接表現,而只能通過作為價值代表的貨幣來簡介表現。課間,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實際上是充當商品價值的外在價值尺度。而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就是商品的價格。換句話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從而可以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通過價格標准來實現的。為了衡量各種商品的大小,貨幣自身必須先確定一個計量單位,即在技術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銀確定為一個貨幣單位,如斤、兩、錢、分等。這種包含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就叫做價格標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貨幣計量單位,從而有不同的價格標准。如在我國歷史上,「兩」、「銖」、「文」成為主要的貨幣單位,即價格標准。而在英國,貨幣單位則主要是「鎊」。價格標准不是貨幣的一個獨立職能,而是從價值尺度職能派生出來的一種技術規定。雖然貨幣的價值尺度的職能要藉助價格標准來實現,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疇。區別在於:作為價值尺度,貨幣是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勞動的化身,而價格標准則是貨幣的計量單位。
最早,一個國家的貨幣(紙幣)的相對價值是由這個國家的黃金儲備量來決定的,我們稱為金本位體制 。這種狀況從15、16世紀,世界上出現紙幣開始 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那時候,那個國家的黃金多,那個國家的貨幣就值錢--無論是金屬鑄幣還是銀行券、紙幣。事實上當我們的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後,那個國家的能源多,那個國家的貨幣也會變得比較值錢,中東那些產油國的貨幣幣值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最強大 ,美元和黃金強制掛鉤固定,約定其兌換率為1盎司黃金兌換28美元,其它貨幣也和美元掛鉤(實際上都是和黃金掛鉤了),這形成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以美元為主體的全球貨幣體系。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的回復,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體制。一開始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是根據國際貿易的需求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價格上變動的 。後來,大家認為這樣也不符合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採用購買力平價來確定貨幣的匯率,當然購買力平價理論只能從理論上來闡述貨幣應有的匯率,市場匯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購買力平價理論被新古典貿易理論所代替(貿易、利率差、央行票據量綜合評判)所代替。
這上面說的都是從理論上對匯率的定價。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金融市場交易理論被迅速建立起來,這包括了對效率市場理論(市場包容一切理論)的重新定義和實踐驗證,期權定價理論模型的建立和實踐驗證,也包括了現代銀行和全球金融的管理理論,這個時候市場匯率的決定,往往取決於兩個方面:
1、貨幣發行當局對貨幣的強制匯率定價以及在這個定價上許可的波動范圍,如人民幣、新台幣、港幣、馬來西亞林吉特、阿根廷比索等等,雖然這些貨幣不可流通,但是在貿易條件下他們還是要有兌換的;至於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例如日元、歐元、英鎊等等,雖然他們的發行當局沒有強制制定匯率以及匯率的波動區間,但是他們都會有個底線,該貨幣的匯率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超出了底線,貨幣發行當局或最親密的貿易夥伴政府就會出面干預,最明顯的就是日元,當日元在接近100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會出面干預,而當日元超過130的時候,亞洲其它國家就會不高興,會去和日本政府談判,甚至於自己悄悄地大量買入日元。
2、在市場上,大的機構、銀行是根據自己所持有的外匯資產和負責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政策風險等因素來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這是因為金融機構要保障其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至於盈利性,只有在保障了安全性和流動性之後才考慮盈利,而小機構、銀行則是根據自己在規避風險的時候向大銀行平盤時的價格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
銀行的報價依據是自己的外匯負債(就是大家的存款了)和外匯資產的風險控制標准來決定的。為了防止擠兌或者其它的風險,銀行的外幣儲備必須有多樣性,這給銀行的經營帶來了極大的市場風險,所以一般的銀行針對其持有的每一種外幣都會有一個風險控制額度,比如說一億美元(風險控制額度±10%),8000萬歐元(風險控制額度±5%),一億瑞士法郎(風險控制額度±15%)……當某種貨幣的持有量高出或者少於風險控制的允許范圍的時候,銀行就必須對外平盤,使得該貨幣的持有量處於可控風險的額度內,這時候銀行會根據當時的市場價格以及自己說希望的市場價格和自己所需要的數量來制定自己對於該貨幣的報價,這個報價可能會和其它銀行的報價相近,也可能會和其它銀行的價格相差很遠。
當某種貨幣的匯率對於銀行非常有利的時候,銀行會考慮以這個價格來交易這種貨幣,但是由於存在數量、期限等諸多問題,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在路透社和Bloomberg看見的報價都是協議價,或者意向價,是否能夠按照這個價格成交,還是未知數。
銀行向自己的客戶的報價,往往是銀行可以接受的、又容易立刻對外平盤的價格,並且在數量上,遠小於自己在這種貨幣上的風險控制額度,一旦出現客戶的交易過大的時候,交易員會告訴你另外一個價格。
外匯的交易是訊價交易,也叫協議交易,銀行對外的報價也是獨立的,銀行針對每一個客戶的報價也都是獨立,我們所看到的報價,大多是綜合多個銀行的報價集中體現出來的,對於交易的獨立個體,銀行可以單獨向這個個體報價,當然銀行也可以針對某個特定的群體報價。如果你使用路透社的報價終端的話,你就可以看見,每一個報價後面都有一個銀行簡稱,這表明,這家銀行在上一時刻向市場報出(問詢)了一個該貨幣的該價格的報價,如果有人回應,這個人會直接與該銀行聯系,而不是和路透社聯系。有的時候,在和銀行進行了交易之後,在很短時間內,你就可以看見和你交易的銀行在路透社的終端上報出了一個和你的交易價格一樣的(或者是相差1~2個點的)價格,這說明,該銀行可能是由於和你進行了交易,要對外平盤,當然也可能是某個其它銀行向該銀行平盤時,該銀行頭寸不夠,需要再做一筆和你剛才的交易價一樣(或差不多)的交易,補足頭寸。由於大宗交易的交割期往往會是48小時 ,有很多時候,我們還能再路透社終端的通訊系統中看見銀行和銀行之間的詢價信息,有的時候她們的詢價很搞笑的,動不動就會說"這個價能幫我留一天(或幾個小時、一段時間)嗎?"而她的詢價對手有時候會回答"只能留12個小時,過後請重新詢價"冷冰冰的回過去,總給人以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相對而言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大,但是其每一筆交易都是暗箱操作,你並不知道你的交易行實際的、可以接受的價格時什麼,你也不知道你的交易行實際的、可以接受的交易量時多少,所以我們無法通過一個合理的機制來統計交易量。另一個方面,雖然整個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超過2萬億美元 ,但是絕大多數交易員或者報價員在交易的時候時有交易額度授許可權制,一旦他在這個時間段的交易額度不夠了,她還會冷冰冰的告訴你,"現在沒有價",而你過5分鍾再向她詢價的時候,她會非常熱情的告訴你現在的價格是多少,有時候還會告訴你,如果你交易若干美元的該貨幣的話,還可以給你優惠N個點(老外的辦事效率就是高,這么快就申請到授權不說,還有人找他的平盤)。
㈣ 中國與日本銀行體系的區別
職能
日本銀行根據日本銀行法執行以下職能:
發行紙幣現鈔並對其進行管理
執行金融政策
作為政府的銀行的同時,擔任「最後的貸款者」這個銀行的銀行的角色
執行與各國中央銀行和公共機關之間的國際關系業務(包括介入外匯市場)
搜集金融經濟信息並對其進行研究
編輯本段
日本銀行總裁一覽表
代 總裁姓名 就任時間 出生地區
1. 吉原重俊 1882年10月6日 鹿兒島縣
2. 富田鐵之助 1888年2月22日 宮城縣
3. 川田小一郎 1889年9月3日 高知縣
4. 岩崎彌之助 1896年11月11日 高知縣
5. 山本達雄 1898年10月20日 大分縣
6. 松尾臣善 1903年10月20日 兵庫縣
7. 高橋是清 1911年6月1日 東京都
8. 三島彌太郎 1913年2月28日 鹿兒島縣
9. 井上准之助 1919年3月13日 大分縣
10. 市來乙彥 1923年9月5日 鹿兒島縣
11. 井上准之助 1927年5月10日 大分縣
12. 土方久征 1928年6月12日 三重縣
13. 深井英五 1935年6月4日 群馬縣
14. 池田成彬 1937年2月9日 山形縣
15. 結城豐太郎 1937年7月27日 山形縣
16. 澀澤敬三 1944年3月18日 東京都
17. 新木榮吉 1945年10月9日 石川縣
18. 一萬田尚登 1946年6月1日 大分縣
19. 新木榮吉 1954年12月11日 石川縣
20. 山際正道 1956年11月30日 東京都
21. 宇佐美洵 1964年12月17日 山形縣
22. 佐佐木直 1969年12月17日 山口縣
23. 森永貞一郎 1974年12月17日 宮崎縣
24. 前川春雄 1979年12月17日 東京都
25. 澄田 智 1982年10月6日 群馬縣
26. 三重野康 1989年12月17日 大分縣
27. 松下康雄 1994年12月17日 兵庫縣
28. 速水 優 1998年3月20日 兵庫縣
29. 福井俊彥 2003年3月20日 大阪府
30. 白川方明 2008年4月9日 福岡縣
編輯本段
丑聞
2004年11月25日,該行前橋支店的幾名職員趁上司等管理人員不在的時候,在該年11月1日新發行的紙鈔中,將其中認為具有稀少價值的四枚連碼鈔票取出,並將自己的非連碼替換的事件,在基於民眾告發的內部調查中得以確認。該行職員被處以最高一個星期的停職等的處分,日本銀行也以機構的形式公開道歉。在報道中卻稱這是「非營利目的」「並非盜竊是替換,無金額上的實際損害」,強調這只是一件輕微事件,這缺少站在「金融機關的人在上司背後以個人的目的接觸『公家的錢』」的立場,最終以較輕的懲處收場。
2.獨立性受到置疑
日本政府對日本銀行決策的干涉由來已久,特別是在2000年日本經濟出現走出緊縮的跡象,日本銀行貿然加息導致經濟重新步入衰退的情況下,政府的干涉更加頻繁。2006年8月日本政府甚至違反常規,修改物價指數計算方法以壓低通貨膨脹率,從而降低日本銀行再次加息的必要性。雖然日本政府雖每五年一次例行調整CPI編制方式,但這一次在時機上卻令人懷疑,因為修改時間發生在貨幣政策出現歷史性轉折和CPI年增長率轉為正值後不久。
3.2007年1月18日日本銀行貨幣政策會員會會議前,市場曾普遍預期該次會議上日本銀行將加息25個基點。但是隨著日本政府官員的輪番口頭勸導和派代表出息貨幣政策會議,日本銀行終於屈服,以6:3的投票結果維持利率在0.25%的超低水平不變。
4.在發達國家中,一直信奉政府不能幹預中央銀行的原則,日本銀行也標榜自己具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但這次維持利率不變清楚地表明,日本銀行的獨立性遠遠不及其他西方國家,甚至有淪為政府附庸的嫌疑。
編輯本段
資本過剩
日本經濟持續增長,銀行在國內市場經營前景樂觀,風險承受能力較強,有實力開拓國際市場。1985-1989年,日本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4.1%,通脹率1.2%。央行為刺激經濟,緩解日元升值的影響,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國內儲蓄率16%以上,為同期英美國家的兩倍,但生產性投資飽和,資金嚴重過剩。
經常項目盈餘持續增加,加劇國內資金過剩格局,出現兩個後果:一是國內非生產領域投資增加,資產價格高漲。據有關分析,1985—1990年間日本土地價格增長了2倍以上,新房價格接近居民年收入的10倍,股指增長率31%。這又導致銀行資產規模和市值大增,通過股市融資便利,擴張加快。二是海外投資增加,日本成為最大債權國。1980年代前期以本國政府和非銀行金融中介購買美國國債、房地產等資產為主,後期海外銀行擴張,貸款投資大增。
編輯本段
監管和保護政策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後,全球貨幣走向自由浮動匯率時代。本國貨幣的國際地位一向被認為是影響跨國銀行競爭力的一個因素。日元匯率隨著日本經濟高增長、外貿聯系增多、匯率體制改革以及美國政府施壓,進入持續升值的軌道。
1970年日元匯率為1美元兌360日元,1988年為135.5日元,升值接近3倍。日本銀行和企業對外投資購買力大增。基於匯率分析,在外匯儲備大增、日元升值和銀行資金過剩的背景下,對外投資收益增幅大於日元升值增幅,日本銀行積極尋求對外擴張,基於利率分析,假設日元資金成本與歐元利率大致相當,企業可隨意獲得兩種貨幣資金,那麼日元銀行的貨幣優勢很小甚至可以說不存在。
1980年代,上述兩個條件都不具備,日元優勢明顯。同時,日元升值尤其1985年以後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銀行的資本賬面值大幅增加,國際評級提高,使得銀行可以獲得廉價資金,海外資產快速擴張。這是間接效應。1990年以後,隨著利率自由化,上述兩個條件逐漸成立並發揮作用,日本銀行的日元優勢下降,但日元升值的間接效應仍不容忽視。
1980年代,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日本銀行逐漸放鬆管制,如放寬了銀行參與外匯交易業務、海外機構向境內客戶提供歐洲日元貸款等限制,國際業務增加。但是利率管制、分業經營等監管政策維持,迫使一些銀行為規避管制,到海外市場尤其離岸市場設立機構,開展國內限制性業務。實行利率管制,國內利率低於歐美市場利率,為日本銀行在國內融資,在美國放貸,全球配置資源,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日本政府的保護支持,消除了日本銀行國際化的後顧之憂。刺激其實行規模擴張戰略。據統計,1984年日本銀行海外資產3411億美元,1993年達到21810億美元。
紐約、倫敦、瑞士、盧森堡、香港等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各具特色,對外資銀行有較大吸引力(pulleffect),日本銀行進入這些地區設立機構,開展債券交易等業務,形成全球24小時連續交易系統。1980年代,歐美國家銀行業市盈率普遍相對較低,而日本銀行市盈率較高,日元購買力較強,海外收購成本低。
在外資政策上,歐洲市場管制較嚴,日本銀行在歐洲市場收購較少,以新設機構為主;美國市場相對寬松,美國銀行為提高資本充足率,向外資銀行大量出售貸款,使得日本銀行得以合理的價格接手許多美國銀行。美國市場規模大,當時美國銀行法禁止跨州經營、銀行與證券保險混業經營,銀行規模普遍不大,分割於不同城市,不能向客戶提供全面金融服務等,也為日本銀行進入開展相關業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編輯本段
資源優勢
日本銀行的資源優勢包括規模較大、融資成本低、客戶關系穩定以及日本政府保護等,抓住時機,全面出擊,實現超常規增長。長期以來,日本國內市場開放度不高,監管政策嚴格,政府對銀行提供隱性保護,銀行破產率低,同時銀行與企業相互持股,股權相對穩定,股價波動不大,銀行缺乏市場競爭創新的壓力和動力,國際競爭力不足,但是,由於當時經濟環境大好,日本銀行全球化擴張擁有豐富的資源優勢。
客戶關系優勢
一是客戶關系優勢,即日本銀行與企業相互持股,並實行主銀行制度,關系穩定,企業全球化推動了銀行全球化。所謂主銀行制度(mainbank)就是每個企業都有一個主銀行,該行不僅是企業資金的主要供給者,而且主導企業的經營活動。許多研究表明,日本銀行的國際化符合追隨客戶戰略,企業國際化與銀行國際化相互推動,日本海外企業所需短期資金主要由日本銀行海外機構提供,所需長期資金日本銀行貸款佔25%左右。
資金低成本優勢
二是資金低成本優勢。在國內,由於儲蓄率高,貨幣政策寬松(主要目的是抵消日元升值的負面影響),存款利率水平低於歐美國際市場利率,銀行負債成本較低。在國外,由於銀行規模及市值較大,國際評級較高,融資利率低於英美銀行同業。基於此,許多日本銀行採取廉價擴張政策,與當地銀行競爭,對當地銀行產生了較大沖擊。
規模效率優勢
三是規模效率優勢,即日本銀行規模較大,成本效率較高。資產方面,日本銀行規模較大,資產增長最快。1990年,全球5大銀行均為日本銀行。1985-1989年,日本前11家銀行平均資產增長率達12.6%,高於德國銀行、英國銀行、法國銀行、瑞士銀行、美國銀行等。收入方面,1986-1989年日本銀行年均收入增長率達16%,高於英國銀行、德國銀行、瑞士銀行、法國銀行、美國銀行。經營上,日本銀行以資產和市場份額最大化為目標,實行廉價擴張策略,與其他國家的銀行相比,資產回報率、股本回報率較低,但成本收入比較低、單位人均收支增長率較高、收入增幅大於支出增幅,管理高效。
編輯本段
衰落的根源
自1991年開始,日本銀行被迫調整國際化戰略,從過去的全球出擊轉向對美國市場的重點防禦,有選擇退出。1991年,日本城市銀行海外分行的資產下降了13%,銀行總資產下降了5%,這是二戰以後銀行資產首年下降。1990年代,日本銀行全球化衰退是外部市場條件變化,內部資源優勢削弱的自然結果。但深入分析,日本銀行沒有利用有利時機,提高國際競爭力,片面追求規模最大化,未能成為當地本土化銀行,是其國際化發展不可持續的根源。
在國內市場方面,1990年以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崩潰,經濟一蹶不振,陷入長達十年的衰退和通貨緊縮之中,對銀行經營發展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隨後在美國的壓力下,逐漸放鬆利率管制,實行利率自由化,國內利率與國際市場利率趨於一致,銀行低成本資金優勢消失。日本銀行資本充足率較低,股市泡沫破滅前可以通過股市融資,泡沫破滅以後,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市值嚴重縮水,股市融資困難,只好通過發行次級債補足,資金成本增加,資產負債表擴張能力受限。
總之,隨著市場環境惡化,銀行資源優勢只剩下客戶關系優勢和政府的保護政策,但不足以彌補銀行國際化擴張的成本損失,從而被迫削減海外資產和負債,調整擴張戰略。
編輯本段
全球化發展戰略失誤
銀行全球化發展戰略失誤,以資產規模增長而不是能力提高為目標。首先認識上疏忽,不重視研究海外市場,以為進入國際市場開展業務,與國內市場沒有太大的差別,可以輕易佔領海外市場,獲得規模經濟優勢以及外資銀行在零售業務方面的技術經驗。
在美國房地產泡沫嚴重的情況下,日本銀行繼續參與對大不動產開發商發放的銀團貸款,大力支持日本企業對美國房地產投資和收購,有的甚至直接投資美國房地產,隨著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而遭受巨額損失。1977年到1992年間,大多數日本城市銀行的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增長了近乎3倍,達35%。但國際業務利潤占總利潤的比重不過20%左右。而美國、德國和英國銀行的國際業務利潤佔比居1/3和1/2之間。
開拓當地市場完全依靠資金成本優勢,實行廉價競爭策略,與非日本客戶建立了業務關系。但是,除了貸款,其他業務產品較少,不能向海外客戶提供復雜的增值服務,沒有建立起深層次的合作關系。隨著泡沫經濟破滅、銀行低成本資金優勢消失,新客戶流失。Nolle對1983-1992年間日美銀行的盈利能力、效率和信貸質量做了比較分析,發現日本銀行資產回報率、股本回報率很低,客戶授信評級管理水平低,完全依靠低利率政策吸引客戶,沒有發揮成本效率優勢。而美國銀行盡管資金成本相對較高,但是憑著高價值的產品服務和良好的風險管理能力,始終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定收益,體現出較強的競爭發展能力。
編輯本段
人力資源機制缺陷
大家知道,人力資源機制是決定銀行核心競爭力高低的關鍵因素。對外資銀行而言,身處陌生的市場,人力資源管理更加重要,直接決定了銀行經營的成敗和發展潛力。收購當地銀行,外籍員工掌握著大量的信息、知識、經驗和客戶關系,是真正的價值所在。日本銀行對海外機構沿用國內管理機制,不重視本土化經營管理,決定了其不可能在當地市場生根開花,取得成功。首先,對有知識、有能力的當地員工重視不夠,海外機構管理層都是日本人或者日裔美國人,當地員工常常被認為是外來者,被排除在核心管理層之外,積極性不高,歸屬感較差。日本銀行外派員工與當地員工一起工作,但由於沒有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機制,當地員工沒有動力也不願意浪費時間指導日本員工。日本員工獲得有關技術知識困難,能否獲得取決於自身是否機靈,能否向當地員工提供某些可以交換的東西。而來自他國的外資企業都僱用美國人或者講英語的歐洲人,注重本土化,更為當地公眾所接受。
日本銀行對了解海外市場,有一定國際知識經驗的本行外派員工,重視不夠,對他們掌握的技術信息沒有充分利用,轉化為價值增值和新的競爭力。銀行派員到境外培訓,是了解國際市場、更新員工知識結構的重要方式。許多日本銀行也常常派員到境外培訓,但是所看重的往往是培訓的方式。就是說,將培訓作為對優秀員工的一種獎勵,對其他員工的激勵和對外宣傳的招牌,沒有建立國外技術知識信息應用創新機制。此外,國內外市場環境差異較大,國外技術經驗應用空間有限,加上領導不了解、不重視,進一步限制銀行競爭力的提高。
編輯本段
外機構組織管理不力
還有,日本銀行對海外機構組織管理不力,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作用。收購當地機構是銀行獲取並增強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但能否實現預期目的,取決於能否建立有效的組織管理架構,發揮海外機構的特有功能,確保國外技術信息的及時傳遞、合理應用。日本銀行收購銀行從屬於規模最大化目標,機構整合不到位,信息傳遞不暢,管理失控,既不能發揮協同效應,也未能實現獲取國際市場先進技術經驗提高母行競爭力的目標。
㈤ 吉匯時代(Gefi Time)的STP直通處理技術是什麼意思
我來回答吧,STP 直通式處理系統,讓客戶的下單發送到銀行,按銀行的價位接近即時交易。是和傳統的做市商模式完全不同的交易模式。傳統的做市商由於和客戶的利益存在沖突,所以往往會對客戶的交易進行限制與干預。而STP模式則和客戶的利益保持一致,所以是更好的選擇。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求採納。。。
㈥ 萬世吉短線外匯交易怎麼獲利
很多人不明白關於二元期權錢從哪來?
我們都賺錢,誰虧錢?
誰是莊家?二元期權沒有莊家。
互聯網時代,沒有謊言。
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金融知識吧。
什麼叫外匯?什麼叫撮合交易?
比如你要出國旅遊,需要10000美金,現在的匯率1:6.5,你要拿65000元人民幣去換,在美國玩了一個月,你乾爹在美國,你一分錢沒花,回到中國,要不要把美金換回人民幣?換,現在的匯率是1:7,那10000美金可以換到70000元。你什麼也沒干,就白白賺了5000元。如果匯率是1:6呢?你只能有60000了,你65000元,一分不花還是要虧掉你的5000元,無論你賺錢還是虧錢,你都得換,買進美元,賣出美元,這就形成了兩筆外匯交易,這就是外匯。虧的錢在外匯市場里,賺你也是賺外匯市場里的錢。每天全世界外匯市場的交易量有六萬億6000000000美金,你擔心你賺了那20美金撮合不到嗎?全球兩百多個國家,銀行,進出口貿易,分分秒秒都在進行著外匯交易,只要世界上存在兩個國家,就會有貨幣兌換。
惠普雲交易是一家外匯經紀商,他採用撮合交易方法。如:同樣是做5分鍾的期權,你認為會漲,別人認為會跌,5分鍾後漲了,你賺錢別人虧錢,說明別人被你撮合了。這里我們要知道都是什麼人在參與外匯交易,舉例:今天你去美國旅遊那你一定會把人民幣換美元,目前匯率6.5也就是說你要花65000元買10000美金,10天後旅遊回來,還剩下5000美金、你去銀行把美金換成人民幣,此時美元貶值了,同理人民幣會升值,你只能換到30000人民幣,那麼你虧多少呢?2500元,這2500虧給誰了呢?銀行通過外匯交易所和別的機構或個人進行撮合,你虧2500就是被別人撮合了。再如你是日本的外貿商我是美國的外貿商,按照合約你明天必須給我打10萬美金的貨款,按今天匯率1:114,那你需要支付1140萬日元、明天打款的時候發現,日元貶值了,變成1:120了那你需要支付1200萬日元,你虧了60萬日元、虧給誰了?說明你被別人或別的機構撮合了!
網路給出的解釋如下:
撮合交易是指賣方在交易市場委託銷售定單/銷售應單、買方在交易市場委託購買定單/購買應單,交易市場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原則確定雙方成交價格並生成電子交易合同,並按交易定單指定的交割倉庫進行實物交割的交易方式。
計算方法
撮合價格計算方法:
撮合成交的前提是:買入價(A)必須大於或等於賣出價(B),即A>=B。
計算依據:計算機在撮合時實際上是依據前一筆成交價而定出最新成交價的。
假設:前一筆的成交價格為C,最新成交價為D;
則,當
A<=C時,D=A;(如果前一筆成交價高於 或等於買入價,則最新成交價就是買入價)
B>=C時,D=B;(如果前一筆成交價低於或等於賣出價,則最新成交價就是賣出價)
B<C<A時,D=C;(如果前一筆成交價在賣出價與買入價 之間,則最新成交價就是前一筆的成交價)
撮合價的優點:既顯示了公平性,又使成交價格具有相對連續性,避免了不必要的無規律跳躍。
撮合成交價
撮合成交的前提是買入價必須大於或等於賣出價。當買入價等於賣出價時,成交價就是買入價或賣出價,這一點大家是不會有疑義的。問題是當買入價大於賣出價時成交價應該如何確定?
計算機在撮合時實際上是依據前一筆成交價而定出最新成交價的。如果前一筆成交價低於或等於賣出價,則最新成交價就是賣出價;如果前一筆成交價高於或等於買入價,則最新成交價就是買入價;如果前一筆成交價在賣出價與買入價之間,則最新成交價就是前一筆的成交價。
舉例說明:
比如,買方出價1399點,賣方出價是1397點。如果前一筆成交價為1397或1397點以下,最新成交價就是1397點;如果前一筆成交價為1399或1399點以上,則最新成交價就是1399點;如果前一筆成交價是1398點,則最新成交價就是1398點。今日收入300美金合人民幣1950元
㈦ 吉匯時代為什麼可以使投資者決定價格黃金與外匯市場的價格是如何形成的
MM模式(做市商) - 由做市商決定價格。STP模式 -由報價銀行決定價格。
ECN模式–由多家銀行決定價格(投資者可在多家銀行間選擇最優報價)。MTF模式–吉匯時代採用的MTF系統中,銀行與個人投資者間的地位相等,按照價格和時間的最優化公平的相互撮合成交,所以MTF上的價格是真實的市場價格。在這個過程中,個人投資者也對市場價格產生了影響。但是當然,通常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量是非常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