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匯率風險怎樣規避
選擇貨幣法。選擇貨幣法是指選擇可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便於根據匯率變化的趨勢,隨時在外匯市場上兌換交易,規避貨幣的匯率風險。 合同中增加貨幣保值條款。貨幣保值是指選擇某種與合同貨幣不一致的,價值穩定的貨幣,將合同金額轉換為由所選貨幣來表示,在結算或清償時,按所選貨幣表示的金額按市場匯率折算成合同貨幣來完成收付,通常採用的貨幣保值條款主要是「一籃子」貨幣保值條款。 提前與滯後支付。提前與滯後支付是按未來貨幣變動的預期調整收進應收帳款與支付應付帳款的時間,以減少外匯風險的技術。其一般原則是,對於預計將貶值的貨幣加快資金收取,拖延資金支付;相反,在預測外匯匯率將上升時,延期收取外匯債權,提前支付外匯債務。 投保貨幣風險。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府對某些外匯風險提供保險服務,當保險標的因匯率變動而蒙受損失,由保險公司給予適當賠償。因此,外國並購方可以在本國進行貨幣風險的投保。隆安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費國平律師
⑵ 企業並購有哪些風險
一、支付風險
企業並購通常的支付工具包括公司現金、股票、債券、銀行借款等,涉及巨大的資金金額,存在很大的融資風險。如購並方選擇現金支付工具,將導致公司現金流的大量減少,企業將要承受巨大的現金壓力,如果一點現金流出現問題,對企業將會是一種災難性的後果。而從被購並者的角度來看,會因無法推遲資本利得的確認和轉移實現的資本增益,從而不能享受稅收優惠,以及不能擁有新公司的股東權益等原因,而不歡迎現金方式,這會影響購並的成功機會,帶來相關的風險。
二、營運風險
營運風險是指購並者在購並完成後,無法使整個企業集團產生經營協同效應、財務協同效應、市場份額效應以及實現規模經濟和經驗共享互補等效果,甚至整個企業集團還遭受被購並進來的新公司的業績拖累。
三、信息風險
並購的前提是對目標公司有相當的了解,並購雙方信息完全對稱。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在實際購並中,因貿然行動而失敗的案例不少。
四、反收購風險
在通常情況下,被收購的公司對收購行為都是持不歡迎和不合作態度的,他們使用的對收購方構成殺傷力的反收購措施有各種各樣的「毒丸」。這些反收購的行動,無疑對收購方構成了相當大的風險。
五、體制風險
體制風險主要體現在:1、企業並購人才缺乏,並購重組的規模和質量受到嚴重製約。2、政府依行政手段對企業並購所採取的大包大攬的方式,給企業帶來一定的風險。3、被並購企業人員安置因體制政策要求而耗費資力,常給並購者背上沉重的包袱。
六、法律風險
如我國目前的收購規則,要求收購方持有一家上市公司5%的股票後即必須公告並暫停買賣(針對上市公司非發起人而言),以後每遞增2%就要重復該過程(將公告14次之多),持有30%股份後即被要求發出全面收購要約,這套程序造成的收購成本之高,收購風險之大,收購復雜之程度,使得收購幾乎不可能,足以使收購者氣餒,反收購則相應比較輕松。
⑶ 海外並購中的被並購企業賬面現金是怎麼拿走的
海外並購中的被並購企業賬面現金是怎麼拿走
被收購公司的貨幣資金怎麼處理
公司被收購的,公司產生的貨幣資金一般是由於收購的內容之一,怎麼處理貨幣資金由雙方簽訂的收購協議而定。
《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
第三條上市公司的收購及相關股份權益變動活動,必須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上市公司的收購及相關股份權益變動活動中的信息披露義務人,應當充分披露其在上市公司中的權益及變動情況,依法嚴格履行報告、公告和其他法定義務。在相關信息披露前,負有保密義務。
信息披露義務人報告、公告的信息必須真實、准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監管層為什麼出手?為什麼選擇這幾家企業出手?
背後實則是對以萬達、海航、復星、安邦等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海外並購 「狂飆突進」以及由此而來的風險隱患的擔憂。
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已經宣布且有資料可查的海外投資並購交易達到438筆,較2015年的363筆交易增長了21%,累計宣布的交易金額為2158億美元,較2015年大幅增長了148%。這直接而來的結果是外匯儲備的驟降。中國的外匯儲備在2014年6月達到39932.13億美元的高點後一路下降,截至2016年年末已縮水近1萬億美元。也正是從2016年年末開始,伴隨海外並購而來的資本外流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⑷ 美聯儲3000億收購國債是什麼意思對中國的外匯會造成什麼影響
從貨幣銀行學上講,一國央行是不允許直接購買該國政府發行的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的。因為一旦開了這條口子就意味著一國的財政赤字被直接貨幣化了,這無疑等效於發行基礎貨幣。而央行直接購買國債意味著國債收益率的市場化定價機制將被徹底打破,收益率更多地取決於美聯儲而非市場;由於國債收益率曲線是整個金融市場的定價基礎,收益率曲線的扭曲也意味著整個金融市場的定價基礎被扭曲,導致金融市場風險資產無法有效定價,並加劇市場的信貸緊縮和債務緊縮壓力。
美聯儲直接從財政部購買國債,將使中國的外匯儲備投資處於兩難之中。一方面,若為了規避美聯儲這一舉動對市場的不利影響而減持美國國債或其他美元資產,則減持帶來的連鎖反應將增加中國外匯儲備的損失。但如果繼續持有國債,則意味著這些美元資產的未來不確定風險正在加劇。
同時,財政赤字貨幣化將加劇美元的貶值。就中國外匯儲備存量資產而言,美元的貶值將不可避免地使得中國大量以美元計價的資產面臨著明顯的匯兌損失,從而導致中國外匯儲備的進一步縮水。美元的貶值也將在客觀上惡化中國的貿易條件,反映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以美元計價的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又將上漲;在外需持續萎縮和中國出口產品議價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美元的貶值將抬高中國的進口成本和變相壓低出口價格(中國貿易部門無法完全轉移美元貶值所帶來的匯兌損失),從而加劇中國外需市場的不確定風險和中國福利的進一步外溢。
⑸ 論述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 我國外向型企業面臨的外匯風險變化
匯銀行的外匯資金來源緊張和需求旺盛的局面,中長期存在一定的外匯風險。另一方面會使我國的出口減少,使得外匯銀行的出口結算業務的發展受阻。國內銀行應該樹立本外幣一體化意識,加強對外匯資本金的保值管理,全面提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首先,商業銀行要對貸款者進行信用評估和風險預測;。各家商業銀行,要根據自己的風險管理水平和業務戰略,確定自己的風險容忍度和風險限額;積極制定並實施完善外匯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的方案。商業銀行應密切關注外匯存款結匯後的資金流向,及時拓展新興市場,通過發展國際卡及外匯理財產品和提供高效的外匯現金管理服務等措施穩定外匯存款,同時大力開拓風險相對較小的貿易融資,海外並購貸款等。完善為優質客戶全球統一授信用、結算和現金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利用跨境並購等資本運作方式,實現國際化的跳躍式發展。
在這個開放型經濟的社會,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趨利避害,將成為我國不斷追尋和探索的方向。
⑹ 企業並購風險的特徵是什麼寫論文總急
(一)企業並購實施前的決策風險
目標企業的選擇和對自身能力的評估是一個科學、理智、嚴密謹慎的分析過程,是企業實施並購決策的首要問題。如果對並購的目標企業選擇和自身能力評估不當或失誤,就會給企業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在我國企業並購實踐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企業忽略這一環節的隱性的風險而給自身的正常發展帶來麻煩和困境的情況。概括而言,企業並購實施前的風險主要有:
1、並購動機不明確而產生的風險
一些企業並購動機的產生,不是從企業發展的總目標出發,通過對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進行研究,在分析企業的優勢和劣勢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需要形成的,而是受輿論宣傳的影響,只是在概略的意識到並購可能帶來的利益,或是因為看到競爭對手或其他企業實施了並購,就非理性地產生了進行並購的盲目沖動。這種不是從企業實際情況出發而產生的盲目並購沖動,從一開始就潛伏著導致企業並購失敗的風險。
2、盲目自信誇大自我並購能力而產生的風險
有的企業善於並購,有的企業不善於並購,可以說是基於提升和完善核心競爭力的的要求,但並購本身也是一種能力。既然是一種能力,很少企業是生而知之的。從我國一些實例看,一些企業看到了競爭中劣勢企業的軟弱地位,產生了低價買進大量資產的動機,但卻沒有充分估計到自身改造這種劣勢企業的能力的不足,如資金能力、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等,從而做出錯誤的並購選擇,陷入了低成本擴張的陷阱。
(二)企業並購實施過程中的操作風險
企業實施並購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協同效應,具體包括:管理協同、經營協同和財務協同,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協同就如同鼓動,非常罕見。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並購企業沒有對企業實施並購過程中的風險加以識別和控制。這些風險主要包括:
1、信息不對稱風險
所謂信息不對稱風險,指的是企業在並購的過程中對收購方的了解與目標公司的股東和管理層相比可能存在嚴重的不對等問題給並購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由於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的存在,被並購企業很容易為了獲得更多利益而向並購方隱瞞對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杜撰有利的信息。企業作為一個多種生產要素、多種關系交織構成的綜合系統,極具復雜性,並購方很難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全面了解、逐一辨別真偽。一些並購活動因為事先對被並購對象的盈利狀況、資產質量(例如有形資產的可用性、無形資產的真實性、債權的有效性)、或有事項等可能缺乏深入了解,沒有發現隱瞞著的債務、訴訟糾紛、資產潛在問題等關鍵情況,而在實施後落入陷阱.難以自拔。
2、資金財務風險
每一項並購活動背後幾乎均有巨額的資金支持,企業很難完全利用自有資金來完成並購過程。企業並購後能否及時形成足夠的現金流入以償還借入資金以及滿足並購後企業進行一系列的整合工作對資金的需求是至關重要的。具體來說,財務風險主要來自幾個方面:籌資的方式的不確定性、多樣性,籌資成本的高增長性、外匯匯率的多變性等。因此,融資所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
(三)企業並購後整合過程中的「不協同」風險
企業並購的一大動因是股東財富最大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並購後的企業必須要實現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協同,然而在企業並購後的整合過程中,未必一定達到這一初衷,導致並購未必取得真正的成功,存在巨大的風險:
1、管理風險
並購之後管理人員、管理隊伍能否的得到合適配備,能否找到並採用得當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能否具有一致性、協調性,管理水平能否因企業發展而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些都存在不確定性,都會造成管理風險。
2、規模經濟風險
並購方在完成並購後,不能採取有效的辦法使人力、物力、財力達到互補,不能使各項資源真正有機結合,不能實現規模經濟和經驗的共享補充,而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這種風險因素的存在必將導致並購的失敗。
3、企業文化風險
企業文化是在空間相對獨立、時間相對漫長的環境下形成的特定群體一切生產活動、思維活動的本質特徵的總和。並購雙方能否達成企業文化的融合,形成共同的經營理念、團隊精神、工作作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同樣會帶來風險。企業文化是否相近,能否融合,對並購成敗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特別是在跨國、跨地區的並購案中。
4、經營風險
為了實現經濟上的互補性,達到規模經營,謀求經營協同效應,並購後的企業還必須改善經營方式,甚至生產結構,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嚴格控制產品質量,調整資源配置,否則就會出現經營風險。
總而言之,企業並購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是多方面的,關乎到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執行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僅涉及到資本交易,還涉及到並購的法律與政策環境社會背景等諸多因素,因此,對於企業來說在並購前要認真分析並購過程中所存在的潛在風險,並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
⑺ 巴西向中國出口礦石,如何轉嫁匯率風險
轉嫁匯率的風險的辦法很多,包括選擇貨幣、遠期結售匯、提前或滯後政策、合同中增加貨幣保值條款、投保貨幣風險等方法,也可以通過套期保值、匯率風險分擔條款等金融工具,轉嫁或鎖定風險。
選擇貨幣法:選擇貨幣法是指選擇可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便於根據匯率變化的趨勢,隨時在外匯市場上兌換交易,規避貨幣的匯率風險。
提前與滯後支付:提前與滯後支付是按未來貨幣變動的預期調整收進應收帳款與支付應付帳款的時間,以減少外匯風險的技術。其一般原則是,對於預計將貶值的貨幣加快資金收取,拖延資金支付;相反,在預測外匯匯率將上升時,延期收取外匯債權,提前支付外匯債務。
投保貨幣風險: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府對某些外匯風險提供保險服務,當保險標的因匯率變動而蒙受損失,由保險公司給予適當賠償。因此,外國並購方可以在本國進行貨幣風險的投保。
合同中增加貨幣保值條款:貨幣保值是指選擇某種與合同貨幣不一致的,價值穩定的貨幣,將合同金額轉換為由所選貨幣來表示,在結算或清償時,按所選貨幣表示的金額按市場匯率折算成合同貨幣來完成收付,通常採用的貨幣保值條款主要是「一籃子」貨幣保值條款。
⑻ 某跨國企業子公司財務報告與母公司合並,過程中遭遇的匯率風險屬於什麼風險
D。因為,匯率風險分為會計風險、經濟風險、交易風險。其中會計風險是指匯率變動造成合並財務報表的變動程度。資料來自跨國財務管理課本。
⑼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匯率和資本市場的影響
我國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儲備著大量的美元,美元的貶值對我過資產來說是一種無形的損失。。。這就是為什麼這次美國次貸危機會將加大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