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先秦時期和秦漢時期貨幣體系的不同點,並說明造成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
貨幣文化包括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具體表現在貨幣的材料、形狀、文字、價值等方面,從而反映貨幣的全貌與本質。貨幣文化是貨幣分類的全面標准。按此標准考察,先秦時期各國貨幣存在黃河流域的和長江流域的兩種體系。楚國的貨幣是長江流域貨幣文化的代表。
在有關先秦的論著中,往往將貨幣分為刀、布(鎛)、圜、貝四系。如果僅僅按銅(青銅。下同)幣的形狀而言,這種分類是有依據的。但銅幣只是貨幣體系中的一種,形狀又只是銅幣的特徵之一。這就決定了此種分類的標准不全面,結果不合理。貨幣分類的全面標准應是貨幣文化,因為它包括貨幣的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反映貨幣的全貌與本質。如果按貨幣文化區分,將視線從銅幣擴大到貨幣的整體,從外形深入到本質的層次,就會發現這個時期有兩個貨幣體系:黃河流域(北方)的和長江流域(南方)的。楚國的貨幣是長江流域貨幣文化的代表(註: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有吳、越、楚等國,至今未見可以肯定是楚之外的吳、越等國的貨幣。)。本文從幣材、幣形、幣文、幣值四個方面簡析楚國與同時代黃河流域諸國貨幣文化的異同及其相互影響。
一、幣材:貴金屬型與賤金屬型
幣材是貨幣文化的物質載體,屬於貨幣文化的物質層面。就幣材而言,楚國與黃河流域諸國相同之處,在於都用布帛與金屬。楚國的特點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用銀鑄幣,「金三品」齊全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楚有「三錢之府」。「三錢」,即金、銀、銅三種金屬貨幣。出土文物證明楚國確有金幣、銀幣和銅幣。據先秦、秦漢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黃河流域各國用金為幣,鑄有銅幣。不同的在於,楚國用銀為幣已可肯定;黃河流域諸國是否用銀,有待新的出土文物證實(註:見拙撰《楚國的貨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210頁。)。迄今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用銀為幣材,可能唯楚一國。這使楚國金幣、銀幣和銅幣齊全,即「金三品」俱全(註:《書·禹貢》:荊、揚二州「劂貢惟金三品」。《史記·平準書》:「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以往對金三品有兩種解釋。一是釋「金」為「五金」之金,泛指金屬,「黃」金為黃金,「白」金為銀,「赤」金為銅。一是釋「金」為銅,「黃」金為黃銅,「白」金為白銅,「赤」金為紅銅。從出土物看,楚國的金屬貨幣種類有金幣、銀幣、銅幣。據此,第一種解釋可能符合歷史實際。)。 在幣材的嚴格意義上,「金三品」這種說法並不完全。因為若就這些金屬貨幣的材料元素來分析,銅幣的材料為銅、鉛、錫。加上製造金幣的黃金,製造銀幣的白銀,則是銅、錫、鉛、金、銀五種金屬。說楚國金屬貨幣的幣材是「金五品」俱全,則更為准確。 (二)黃金在幣材中占重要地位
從文獻上看,秦、周、韓、魏、趙、燕、齊、宋、越、吳、楚諸國都有使用黃金為幣的記載。下述事實說明,相對而言,黃金在幣材中的地位,以楚國最為突出。
1.從出土的貨幣實物看,黃河流域各國的均為銅幣,可以確認是這些國家的金幣至今竟無一見(註:除楚國外,其他各國是否鑄造過金幣,至今尚難肯定。浙江紹興戰國初期墓葬中出土過金餅,其國屬未見論證。對河南扶溝等幾處出土的無印文的金幣和銀幣,部分學者認為是韓國或鄭國鑄造的。另一部分學者卻斷定為楚幣。從幣文、出土地點等多個方面確鑿證明鑄有金幣和銀幣的,唯有楚國。參見拙撰《楚國的貨幣》第135、201頁。);楚國則不然。已發現楚國金幣的地方,遍及當時楚境。在黃河流域的秦、齊等國境內出土的、可以確定鑄造國別的金幣,也是楚國的。 2.從金幣的職能看,黃河流域各國的黃金,當作為貨幣使用時,或用於朝貢、禮聘、賞賜、饋贈,作為支付手段;或用於作價值尺度;或用於作儲藏手段;用作商品交換中流通手段的僅見於《管子·輕重篇》,而此篇的著作年代,或謂春秋戰國之際,或謂戰國,或謂秦末漢初,或謂西漢前期,也有認為是西漢後期的,尚無定論。楚國的情況大不相同。黃金具有貨幣的全部職能,且大量用於商品交易。包山楚簡文書類194簡中,涉及用金的29簡,占總簡數的15%;僅用於翟穜(糴種)的有11簡,占總簡數的5.7%,佔用金簡數的37.9%。 (三)錫的作用突出
在楚國的幣材中,錫的作用突出。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錫作為獨立的幣材。出土的楚國文物中有錫餅、鉛餅。其性質,或謂冥幣,或稱金屬塊。從《史記·平準書》記載秦統一幣制時宣布「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來看,先秦時期錫是幣材之一。這些錫餅很可能是貨幣。
2.錫在銅幣中占的比重大。錫在銅幣中占的比重,以楚國龜貝(即蟻鼻錢。下同)為最高(其次是齊國的刀幣)。銅幣的含錫量如達6%以上,鑄造時體積收縮小,易形成(α+δ)共析體,可提高錢幣的強度,且適於澆鑄,使錢幣輪廓字跡清晰,品相優美,經久耐用(註:楚國龜貝含錫量高,含銅量也高(達70%左右),這使它的金相組織均勻,機械質地較好。龜貝錢的體形特徵是輕小,它所以能採取如此之輕的實體,如此之小的形式,能取象於貨貝(cypraea monete),主要是由於幣材中銅、錫比重大。在先秦銅幣中,楚國高錫龜貝的質量居第一位。)。
楚國的幣材在種類上多一種白銀,在結構上金和錫的地位突出。這兩個方面使楚國的幣材具有兩個特點:第一,種類多一點,因而更加豐富,色彩更加斑斕,更加耀眼。第二,價值含量高一些。金與銀是貴金屬,價值含量高固不待言。在賤金屬幣材錫、銅、銅中,銅的價值高於鉛,錫的價值又高於銅。因此,楚國幣材價值結構高於黃河流域各國。
楚國幣材的這些特點,是由它的自然資源、金屬采煉業技術水平與地理環境、貿易狀況決定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楚地有金、銀、銅、錫、鉛礦藏,且采煉技術甚高,故以出產這些金屬著稱。《書·禹貢》:荊、揚二州「劂貢惟金三品」;「九江納錫、大龜」。李斯上秦王書敘述秦國所用國外之材中有「江南金錫」(註:《史記》卷87《李斯傳》。)。幣材反映一國的自然蘊藏和社會生產力水平。
二、幣形:取象自然物與取象生產物
每一種貨幣必有其特定的形式。幣形是貨幣文化的外在表現。它涉及貨幣文化內含的三個層面,形象地體現出一國貨幣文化的特徵。 楚國金屬貨幣形式的特點是: (一)形狀多
1.鑄造多種金屬貨幣。黃河流域各國使用黃金為幣,但至今未見它們鑄造的金幣。由此推測,它們很可能是使用生金塊或楚國鑄的金幣(秦、齊境內出土楚國金幣,以及上引李斯說秦國使用「江南金錫」,說明了這種可能性)。黃河流域各國只鑄造銅幣,楚國既鑄造銅幣,也鑄造金幣和銀幣。
2.每一種金屬貨幣鑄造形式多樣。楚國的金幣、銀幣、銅幣都有幾種形狀。金幣的形狀有版形與餅形兩大類。銀幣有鏟形、餅形、版形三大類。銅幣有貝形、鎛形、長方形、方形、圓形五大類。這些大類中又有若乾式樣。
從現有的實物看,貨幣的種類與形狀之多,以楚為最。
貨幣種類和形狀的多樣性,是商品交換關系發育程度低情況下的產物,它帶來使用上的某些不便。隨著商品交換與貨幣交往的增多,必然會產生普遍使用的、佔主要地位的貨幣。戰國時期,在楚國的金幣、銀幣與銅幣中,使用最多的是金幣和銅幣。在金幣中,大多數是龜版形。在銅幣中,貝形的占絕大多數。版形金幣與貝形銅幣是楚國金屬貨幣中的兩種主要貨幣,它們是楚國貨幣形狀的代表。 (二)取象於外來交換品中的自然物
楚國主要金幣的形式取象於龜,主要銅幣的形式取象於貝。這不僅有出土的實物及它們演變的軌跡為據,還可以從其名稱上得到佐證。
楚之銅幣,最初形態與貨貝殼一樣,空心,有齒。後演變為實心,無齒。腹部似貝腹,背部似貝背,亦似龜背。「龜貝」之名可能由此而來。從秦在統一六國後關於建立統一貨幣制度的命令中,可以知道戰國末年各國銅貨幣的通稱是:「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註:《史記》卷30《平準書》。)。其中,「錢」指流行秦、周、韓、趙、魏、燕、齊等地的圜形銅幣。「刀」指流行於齊、燕、趙、中山等地的刀形銅幣。「布」指流行於周、鄭、衛、韓、趙、魏、燕、楚等地的鎛(錢、鏟)形銅幣。「龜貝」指流行於楚國的銅幣。古代文獻與出土文物都證明,戰國末年中國境內的銅幣就是這四種。
楚之金幣,初期的並始終佔多數的是龜版(龜的腹甲)形的。龜版簡稱版(註:韓愈:《月蝕詩效川子作》:「烏龜怯奸怕寒,縮頸以殼自遮,終令誇娥抉女出,卜師燒錐灼,滿板如星羅。」此處之板即龜腹甲。),版亦作板。故其名稱為黃金,簡稱金;又稱金版,簡稱版(板)。
㈡ 貨幣的演變歷程各個時期都有什麼樣的特徵
貨幣的演變過程都有著相同的特徵,那就是從定性到定量、從實體到虛體的一個過程。
最初是沒有貨幣的,人們都是以物易物,這種方法存在局限性,因為交換講究雙方共同願意,所以可能面臨換不到東西的情況。
然後因此便出現了最早的貨幣,這種最初貨幣通常是貝殼,是一種貨物交換的中間介質,雙方共同承認這種貨幣,但是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貝殼沒有定量,有的大、有的小,因此無法確認。
也因此貨幣開始走向了定量,規定了貨幣的大小、形狀、每個貨幣代表的價值,所以貨幣開始被所有人承認,此時的貨幣也多由貴重金屬製成,因此不易帶太多,太重了。
於是因此出現了銀票,一種介於紙幣與貴重金屬貨幣之間的介質,但是只能去指定行當兌換這種銀票,因此很不方便。
後來便出現了紙幣,是國家發行,國家控制,所有人都承認的一種貨幣形式,但是紙幣的完善是在近現代完成的。
近現代人們普遍接受紙幣,但是為了出行的方便,因此出現了銀行卡,可以隨時取錢和用錢。而如今面臨網購的高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進步,虛擬貨幣也隨之出現,同時實體貨幣也開始走向數字化。
㈢ 先秦時期貨幣是什麼樣的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至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1)中原地區
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
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擴展至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
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兩大類型。刀幣形狀取像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幣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
獨用環幣,其形製取像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
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兩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㈣ 指出先秦時期和秦漢時期貨幣體系的不同點,並說明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
先秦時期貨幣眾多,有刀幣,貝殼,圓形方孔錢等,秦統一貨幣,之後就是我們所見的銅錢。而且先秦時期的金並不是真正的金,而是銅
㈤ 分析先秦時期貨幣使用的特點,並概況秦朝時期貨幣使用的特點!西漢時期反擊奴隸的情況分析原因!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政權,它是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掉關東六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齊國,而完成了統一大業。秦朝建立以後,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嬴政確定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為皇帝,廢謚法,以世計,自稱始皇。國家一切政務皆取決於皇帝,取消分封制度,推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秦始皇於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統一了全國的貨幣。秦始皇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制度。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半兩其形制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制而來,方孔圓形,逐漸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
秦始皇不僅對貨幣的質、量、形、用有明確的規定,而且集中了錢幣的鑄造權,嚴禁私人鑄錢。實際上秦半兩在鑄造技術方面並沒有超過先秦各國的銅鑄幣,它的流通信譽是*國家的法律來維護的。雲夢竹簡《金布律》記載:「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以丞、令印印,錢善不善,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錢的時候就把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錢不鑄地名,正是鑄幣發行權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幣制,一方面廢除各大小諸侯的舊幣,另一方面嚴禁民間私鑄,鞏固加強國家的鑄幣權和發行權,這也是秦始皇統一貨幣最重要的措施。
劉邦和項羽都曾率軍進入過秦都咸陽。項羽還燒毀了秦代的宮殿,在與劉邦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後,被劉邦打敗。這兩個人在這一時期還都使用秦半兩。秦半兩這種方孔錢,是秦始皇削平戰國諸侯以後,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結束紊亂的幣制,而統一施行的錢幣。這種外圓內方的錢,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從而也就奠定了我國歷朝銅錢的基本形式。這種半兩錢重為古代的十二銖,古代以十黍為絫,十絫為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其實,它的重量沒有那麼准確。雖說貨幣由王室專鑄,但往往隨時而變,輕重無常,大小不一。如嚴格要求,許多半兩錢是不夠標準的。可見秦始皇頒布的度量衡,一時尚難以統一實施。史書記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項梁,就曾自鑄秦半兩大錢。秦始皇時半兩錢直徑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傳下來的實物直徑也有大於4厘米的,最大的為6.8厘米,後者有人認為是假錢,有人認為是樣錢。
戰國後期到秦代的物價是很低的,正常的粟價每石大約只有幾十個錢,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兩就夠了。可見當時物價很便宜,錢價是貴的。有記載說,縱橫家蘇秦到燕國去,只要百錢就過了。還有記載說,蕭何多送了兩枚秦半兩給劉邦,劉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後來為蕭何增加了封地。
當漢高祖劉邦還是一個平民的時候,在他的家鄉沛縣(今江蘇沛縣)有個秦朝的屬官蕭何,就有幾次用他的身份庇護過劉邦。等到劉邦當上了亭長,蕭何還常常幫助他。當陳勝起義,各地響應,劉邦聚集了數十人,殺了秦朝的沛縣縣令。這時蕭何、曹參等輔佐劉邦起義,推劉邦為沛公,征發沛縣子弟,得兵三千,投奔項梁,項梁又給劉邦兵五千,將十人。劉邦就成為項梁部下的主力軍。
當劉邦率眾軍進駐咸陽時,有些官吏每人送他三枚錢,唯獨蕭何送了五枚。這時通行的錢當然是秦半兩,三枚、五枚都指的是秦半兩錢。可見當時鑄錢不多,也不是任何事非錢不能辦。大概當時取與之間常常就是幾個錢。《史記》還記載: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既殺項羽,天下已定,接著便論功行賞。群將爭功,一年多還不能決定。劉邦以為蕭何功勞最大,封為酇候,食邑也多。其他的武將有點不服氣。說蕭何光用筆墨談兵,並不去作戰,為什麼反而高升?劉邦說,你們知道打獵嗎?知道獵狗嗎?打獵,追野獸的是狗,而發指示的是人。現在各位能得野獸,只是「功狗」,至於蕭何是發指示的,是為「功人」。這時武將們也不敢再爭了。於是劉邦又封蕭何父子十餘人,皆食邑。並且蕭何本人多增加2000戶。這也有他當初多奉送二枚錢的緣故。
秦始皇統一幣制後,「半兩」錢就成了全國統一的法定貨幣。「半兩」錢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兩側,錢文凸起,據說是丞相李斯所創,布局嚴謹,筆劃方折,雅卓剛健。「半兩」錢圓中有方,方外有圓,剛柔並濟,靜動結合,達到了勻稱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 半兩」錢的造型極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徵。《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下一上,圓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形皆有分職 ,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圓,臣主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秦代的統治者認為外圓象徵天命,內方代表皇權,把錢做成外圓內方的形狀,象徵君臨天下,皇權至上,秦「半兩」流通到何處,皇權威儀就散布到何方。
㈥ 先秦時期錢幣
中國歷代古錢幣參考價格表一
你有收藏嗎?
在商和西周時期,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貨幣形態趨於成熟。除了貝類外以青銅生產的工具及青銅錠充當的金屬稱量貨幣已在流通領域中佔有主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金屬幣出現並迅速獲得廣泛的流通。這一時期的錢幣式樣往往淵源於青銅工具。空首大布的造型與青銅有關,齊和燕國的貨幣樣式類於青銅刀削。流通於不同地區的錢幣構成各自的體系,多有紀地或紀重的面文,其紀量單位和形式各不相同,貨幣體制相當復雜,當時的布幣以三晉為中心流通地區,刀幣則以齊和燕為行用中心,同時還並用圓孔錢和方孔圓錢。蟻鼻錢的流通主要以楚地為范圍。戰國晚期,由於政治地理的變化和各地經濟的交流的日益密切,各種鑄幣在流通中必然超出原來的地域,並在形式和計量單位方面呈現逐步融合的趨勢。行用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圓錢和方孔錢,是當時最為進步的鑄幣形式。秦國鑄行的圓錢,使用銖兩記重。這為以後貨幣形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先秦-秦
名稱形制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貝幣天然貝 10元使用海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產一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曾亦行使貨幣之功能;銅貝--始鑄於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時期。此當人類史上最早之金屬鑄幣。
貝幣骨貝 25元
貝幣銅貝 5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武 1300元春秋早期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按今發現,空首布尚有鉛質,以及銀質者鑄。形狀為平肩平足,附註於此不另載。鏟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冊 18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南 15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 1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東周 5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 3200元
斜肩弧足空首布盧氏 1050元 春秋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鏟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 1100元
聳肩尖足空首布八 4000元 春秋至戰國初。晉。青銅。起源於生產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狀,有銎。
聳肩空首布無文 2600元
釿布梁半釿 2600元 戰國早、中期,以魏國為主,另趙,楚諸地亦曾鑄有。青銅,平首,一般為圓檔方足。
釿布梁一釿 2000元
釿布梁二釿 8000元
釿布晉半釿 15000元
釿布晉陽二釿 8000元
釿布晉陽一釿 2500元
釿布安邑一釿 600元
釿布晉陽半釿 6000元
釿布虞一釿 2000元
釿布虞半釿 22000元
釿布氏半釿 22000元
布幣山陽 10000元
布幣分布 3000元
布幣四布當釿 30000元
布幣殊布當釿、十貨 1400元
銳角布公 100元 戰國中、後期,韓,魏等地,青銅,首部兩端呈銳角,平肩方足。
銳角布垂 220元
銳角布涅金 200元
布幣盧氏涅金 6000元戰國中、後期。三晉地區、燕國,青銅。平首、平肩、方足。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最多的一種布幣,歷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藺 100元
方足布平陽 35元
方足布安陽 120元
方足布齊備 120元
方足布襄坪背左 80元
方足布同是 150元
方足布高都 180元
方足布奇氏 280元
方足布烏壤 300元
方足布長安 700元
方足布 550元
方足布東周 1600元
方足布右明新治 1500元
尖足布邪山 1200元 戰國中、後期,趙、燕等地,青銅。平首、聳肩,尖足。
尖足布茲氏半 150元
尖足布武安 150元
尖足布中陽 400元
尖足布商水 900元
尖足布壽陰 350元
圓足布藺、五 1300元 戰國後期,趙國,青銅,圓首,圓肩,圓檔、圓足。
圓足布離石 3000元
圓足布離石、三十五 2200元
三孔布北九門 50000元戰國晚期,趙國,青銅,由圓足布演化之別種;首與兩足部各有一小圓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兩」紀重,首開「銖」、「兩」紀重製,對後世影響極大。
三孔布宋子 50000元
三孔布下專 50000元
刀幣針首刀 700元 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燕國一帶,青銅,首部尖狀,面文為記號、符號或單字。
刀幣尖首刀 1200元
刀幣博山博山刀 1500元
刀幣八明刀圓折 70元 戰國中、晚期,燕國,青銅,有圓折和磬折兩種。
刀幣左二明九磬折 40元
刀幣明、齊化齊明刀 8000元 戰國晚期,齊境內,青銅,刀身多輕薄,「明」字為方折,細長。
刀幣甘丹直刀 250元 戰國中晚期,趙、中山國,青銅,圓首,刀身平直,大者微帶弧意,形體皆輕薄。
刀幣晉匕直刀 10000元
刀幣即墨之法化齊大五字 2500元
刀幣齊造邦長法化齊六字刀 8000元
刀幣即墨法化齊四字刀 2200元
刀幣齊法化齊三字刀 400元
環錢離石 1500元戰國中後期,周王畿、魏、秦、趙等地,青銅,圓形圓孔,制古拙,而背無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錢背呈平面狀,背徑大於面徑。背緣上及穿眼肉多能觀察到范線,而錢體外緣亦能找到澆口痕跡。字文大篆,筆劃鋒勁,俊灑不羈。
環錢藺 10000元
環錢共屯赤金 15000元
環錢東周 1500元
環錢西周 1200元
環錢共 1000元
環錢半環 10000元
環錢長垣一釿 2500元
圓錢幣貝益四化 150元 戰國中晚期,秦、齊、燕等地。鉛,銅,圓形方孔,分無郭,有兩種,後世相沿之方孔圓錢定製即源出於此。
圓錢幣貝益六化 180元
圓錢幣貝益化 600元
一化方孔幣 10元
明化方孔幣 10元
兩甾方孔幣 1200元
蟻鼻錢君 800元 戰國,楚,青銅,貝形,凸形,平背,一端有孔,錢面鑄陰文。
蟻鼻錢金 200元
蟻鼻錢行 400元
文信方孔幣 5000元
半兩秦鑄(小平) 30元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於中央政權統一鑄幣,至末年,社稷動盪,各地方鑄、私鑄錢出焉,青銅,規范秦半兩製作精好,錢文整,挺拔,一般直徑在3.2厘米上下,重約8克左右。
半兩大型(小平) 50元
半兩秦鑄36mm 200元
兩兩秦鑄小平 600元
半兩秦精鑄傳形 500元秦並六國統一鑄幣,名曰半兩,方孔圓錢從此成為定製,古以廿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錢文半兩二字高挺,兩中人字偏下,上橫較短,半字下橫較長,據咸陽出土:徑2.3--3.8厘米,重2.8--8.1克,傳世徑3.5厘米以上者少見。
半兩秦特大型
中國歷代古錢幣參考價格表均出自: 世界同盟網
㈦ 貨幣的形態在演變過程中經歷了哪些階段
貨幣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實物貨幣階段、貴金屬貨幣階段、代用貨幣階段、信用貨幣階段、電子貨幣階段;實物貨幣階段就是在剛剛開始時人們使用物品進行交換作為貨幣,基本上任何實物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比例進行交換。
到了貴金屬貨幣階段人們開始使用各種比較貴重的金屬製作貨幣進行流通,比如銀幣、銅錢、黃金等,這些都屬於貴金屬貨幣階段;由於貴金屬攜帶不方便,後續出現了代用貨幣階段,在這個階段最常見的就是紙幣。
這里紙幣的發行都是國家進行製作發行的,不過在發行紙幣時必須有相應的貴金屬儲備,這里比較常見的就是黃金儲備。後續出現了信用貨幣,信用貨幣是代用貨幣進一步發展的產物,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採用的貨幣形態。
現在進行支付時已經擺脫了紙幣的約束,也就是電子貨幣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通過手機或者銀行卡就可以完成支付,而且在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這種支付現在已經覆蓋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㈧ 中國古代貨幣的種類樣式特點象徵意義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種類樣式:
1 起源貝幣
2 法定形態
3 寶文幣制
4 紙幣出現
5 白銀流通
象徵意義
㈨ 戰國時期貨幣到秦半兩的變化反映了什麼特徵
貨幣的統一促進了當時的經濟貿易發展,利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
㈩ 指出先秦時期和秦漢時期貨幣體系的不同點,並說明造成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
先秦時期貨幣五花八門,個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貨幣,其中銅錢,刀幣,珠寶首飾等是先秦時期貨幣的代表,且購買力也不一樣。
原因:由於先秦時期諸侯割據,權利分散
而秦漢時期實現的大一統,不管是從經濟發展角度還是政治上的一統都需要實現貨幣的統一,有了統一的貨幣,就能在經濟上到達統一,有利於鞏固政權,所以在秦漢時期貨幣有國家統一製造、且規定了貨幣的購買力。
原因:為了防止經濟動盪,有利於政權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