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日本戰國時代貨幣單位
1、 貨幣一個基本的假設:在日本幕末明初與日本戰國時期白銀價值不變(銀本位)。1609年幕府官方比價:金1兩=50匁=4000文=4貫「金一兩」在此處應當指相當於純白銀(指中國的官銀,純度較高)1兩的黃金,而非1兩(37.5克純金)。當時幕府的銀幣是銀8銅2,那麼50匁銀等於40匁白銀。那麼1匁實際上相當於四分之一錢。那麼所說匁是兩的簡體字,但實際上指四分之一錢白銀,實重0.625錢。 另日本戰國時期銅錢製作比較差。一文永樂錢當4枚日本銅錢使用,所以這個實際上是白銀一兩=1000文的中國法定兌換比例。因此銀1匁=100枚永樂錢=1疋。 古今貨幣的價值比較:按慶長大判重44錢,含金67.3%。銀29.4%計算,實際含金29.612錢,銀12.93錢,則大判1枚=銀10兩=400匁白銀=160錢,其中銀12.93錢,金29.612錢,則金銀比價為(160-12.93):29.612約1:5。這個也是大明朝的官價,可見幕府也是銀本位的。當然日本的重量錢比中國的錢要輕1.3%。,到了明治初年,大判1枚(銀10兩)=74.7186日元(《日本國志》上P489),則銀1兩=7.47186日元,1日元=540.5文=永樂錢135文。而根據幕末明初20元金幣與1元銀幣金銀含量的比《日本國志》上P490),得出當時金銀比價為1:16.18,比當時國際的1:15要高。
2. 日本戰國時 一石是多少貫
1石=10斗=100升=1000合,一石摺合大米約30千克;石是重量單位。
一石不能與貫換算,「貫」是貨幣單位,古代將若干錢幣(大概是一千銅錢)串在繩索上,稱為一貫。
一石的重量,日本古代使用秦漢舊制,銅與米的價值在狹小的時空里,沒有任何因素干擾的情況下,比價非常穩定。
所以1石的重量基本是在30kg上下浮動(直到明治維新)。
太閣檢地時期,(日本)一反稻米產量,公元1594年上等水田平均為1石3斗,到1686年則為1石5鬥了。」1反(段) = 10畝(日本畝) ≈991.7平方米。
991.7平方米水田的產量,不可能只有1石3斗,所以太閣檢地的石高應該是根據田地質量制定的稅基,而不是田地的總產量。
一反水田的總產量正常情況下至少在6、7石以上,年產10石以上的水田應該普遍存在。
(2)日本戰國時期貨幣擴展閱讀:
江戶時代大名的石高:
1、加賀藩前田家外樣領地:加賀國 能登國以及越中國大半 134萬石,
2、薩摩藩島津家外樣領地:薩摩國 大隅國以及日向國部分 75萬石,
3、仙台藩伊達家外樣領地:陸奧國部分 99萬石,
4、尾張藩德川家親藩領地:尾張國 美濃國和信濃國部分 88萬石,
5、紀州藩德川家親藩領地:紀伊國以及伊勢國南部 大和國部分 58萬石,
6、熊本藩細川家外樣領地:肥後國大部分 69萬石。
3. 為什麼日本戰國時期的貨幣叫永樂錢
永樂通寶是明成祖朱棣鑄造的年號錢。永樂通寶錢書法絕倫,鑄工精湛,整齊劃一,是中國貨幣史上精美的貨幣之一。這些鑄造精整的永樂通寶錢主要用於對外貿易,為明初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600年前的國際貿易硬通貨。鄰國日本、越南等也曾大批仿鑄使用永樂通寶錢,現在所見永樂通寶錢背「治」、「木」等字的皆為日本所鑄。正因永樂通寶在東亞地區的廣泛使用,日本戰國時代以及安土桃山時代的多名武將將其繪於自己的軍旗之上。如織田信長、黑田孝高、仙石久秀等。
4. 日本戰國時代
歷史書有《日本史話》《宛如夢幻》
小說有司馬遼太郎的《二軍師》《豐臣家的人們》等,山岡庄八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伊達政宗》等
還有《幕府大將軍》 山莊岡八的《德川家康》《最後的武士》 《軍國幕僚》
漫畫角度? 感覺《戰國》更好點 還是從一個小武士方面分析歷史 可惜好像tj了....
5. 在日本首次被製造的貨幣名稱為
和同開珎(わどうかいちん、わどうかいほう),於和銅元年(708年)在日本奈良鑄制,這是一種模仿唐代開元通寶所製造的銀、銅幣。直徑24mm,孔徑7mm,方形,字體與公元621年唐代所鑄開元通寶一致。
銀幣於708年5月發行,銅幣在7月鑄造,8月發行,次年8月停止發行。而在此之前,《日本書紀》(683年)曾有稲斛銀一文錢(486顯宗2年)的相關記載。另外日本曾大量出土過一些無文銀錢(667年)和富夲Ben錢(683天武十二年),以及時間年代不詳的厭勝錢(護符錢、死人錢)和平安通寶,但似乎在我了解的時候,這些錢尚存在爭議,並未替代和同開珎的地位。
從此時開始,出現了皇朝十二錢,分別是
和同開珎(元明708)
萬年通寶(淳仁760)
神功開寶(稱德765)
隆平永寶(恆武796)
富壽神寶(嵯峨818)
承和昌寶(仁明835)
長年大寶(仁明848)
饒益神寶(清和859)
寬平大寶(宇多 890)
延喜通寶(醍醐907)
乾元大寶(村上958)
後因皇室信用度及銅料不足等原因,停止發行。至平安時代開始,便改為使用宋錢,即永樂通寶。當然還有各地豪族私鑄的鐚錢,常見仿製樣式有永樂通寶、元豐通寶、中國錢(鐵)等。
至十六世紀末(1588)年,天正十六年時,豐臣秀吉命令後騰德乘鑄造天正大判,此後並小判、文祿通寶等貨幣,才開創了日本使用金銀錢的貨幣制度。
+++++++
所以,如果說首次被製造的貨幣,應該是和同開珎,而首次形成完整貨幣制度的,則應該是大小判及文祿通寶
6. 日本戰國經濟問題
1,貨幣經濟。
農業技術的提高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物資增加,交換經濟獲得廣泛的發展。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初期,國家曾發行一種稱作皇朝十二錢的貨幣。但這種貨幣只在京都,奈良周圍極小的范圍內流通,到了11世紀前後,大米和絹布等反而代替了貨幣。但到了平安時代末期,同宋的貿易興旺,輸入了大量的宋錢,這些宋錢在全國各地逐漸流通起來。當時的農民栽種桑,藍,胡麻等,加工成絹布,生絲和麻布,繳納給領主,領主把多餘的部分拿到市場上出售。邊境地區的商業也發展起來,在主要的河流,港灣和交通要地出現了一種稱為「問丸」或「問」的行業,承辦商品的中轉和委託販賣運送等業務,而貸款的結算的辦法,不是用現金,而是發行一種稱作「為替」的支票。另外還出現了專門從事貨幣的交換和借貸,叫做「借上」的高利貸行業者。各地的領主從農民手上收取實物,拿到市場上換得貨幣,再呈上中央作為年貢。
2,貨幣的變更。
南北朝到室町時代,年貢以及地稅,戶稅,夫役稅和地租等捐稅都逐漸以錢來繳納。結果所領有的土地大小不再象過去那樣用町,反,步等面積來表示,而是廣泛地採用把該土地的年貢換算成永樂錢(明朝的貨幣)的貫數(1貫=1000文)來表示。當時日本通用的貨幣除了宋錢和元錢外,以這一時代大量輸入打入明錢「永樂通寶」作為標准錢。但在各地也出現了國內私造的劣質銅錢,因而在應仁之亂後,在做交易時進行「選錢」--選擇優質的銅錢接受,發生了混亂。幕府以及以後的戰國大名為了防止經濟混亂,曾數次發布「選錢令」,規定各種貨幣之間的交換率,限制可流通貨幣的種類,以便交易順利進行。
3,太閣檢地。
太閣檢地中,6尺3寸(約191厘米)的平方為1步,30步為1畝,10畝為1反,10反為1町,36町為1里(約現今4公里)。對土地中的土地和房宅規定了等級,如:上田1反為1石5斗,中田1反為1石3斗,下田1反為1石,用米來表示其生產力,規定其產值的比值,然後按其產值來徵收租稅。斗的容量也作了全國統一的規定。
三。最後:
江戶時代,由於灌溉工程的發展,開發了很多新田。日本的耕作面積估計在16世紀末約150萬町步(1町步約為1公頃),到18世紀中期為300萬町步,明治初期的地租改革時已為450萬町步。
貨幣制度方面,幕府壟斷了全國的貨幣鍛造權,設立金座,銀座和錢座,發行金幣,銀幣和銅錢三種全國共用的貨幣。金幣的單位是兩--分--侏,按四進法計算;銀幣按重量計算,以1000刃(1刃=3.75克)為1貫;銅錢以1000文為1貫。按當時的制度,三種貨幣之間的換算率根據當時的經濟情況,貨幣的質量以及供給量而有所變化。1609年(慶長14年)標準的換算率是金1兩換銀50刃,換銅錢4貫。
7.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錢幣、度量衡均不同,各國如何交流
各國的文字,錢幣,度量衡不同,文字問題不大,字形各國大同小異,讀音有所差別。在交易時就以當時重要的物資,像鐵,糧食,鹽,為中介。一定數量的糧食用各國貨幣買的一般多少錢這樣的,大概估算,要是不能這樣,就的雙方各取所需了。就是以物易物了
8. 秦始皇統一貨幣前的戰國時代,人們用的是什麼樣的貨幣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之前,就是比較紛亂的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各國爭霸,所以說每個國家都是有自己的專屬貨幣的。就像我們現在出國一樣,到了另一個國家就要先去進行貨幣兌換才可以。根據史書上的記載,戰國時期流傳較廣的就有四種貨幣。分為布幣,銅貝,方孔錢,刀幣。
最後一種就是刀幣,刀幣顧名思義就是形狀比較像一把刀。而刀幣就主要流通於齊國和燕國這兩個國家。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9. 戰國時代各國都用什麼貨幣秦朝統一以後秦始皇統一使用什麼貨幣
戰國時期各國貨幣不盡相同,都已失傳。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貨幣是同一圓形中間有方形漏洞,叫銅錢
10. 為什麼戰國時期齊國和燕國的貨幣是一樣的,而戰國七雄其他國家的貨幣都不一樣
一、戰國時期齊國和燕國的貨幣都是刀幣,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最初流通在東方的齊國,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范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
二、戰國時期貨幣的最大特點是貨幣鑄造的種類繁多,幣制混亂。由於當時周王朝的勢力漸弱,列國均各自為政,經濟也自成體系,所以各國自行鑄造貨幣,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幣制和多幣型長期共存並用的特殊局面。這一時期的貨幣從形狀和分布上分為布幣、刀幣、圜錢和蟻鼻錢(鬼臉錢)四種。
1、布幣:
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春秋早期出現,
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
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後來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幣。
中國東周時期的青銅鏟形貨幣。春秋晚期出現,戰國中期後廣泛流通。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從鎛得音稱布;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
最早的布幣首部中空,保留著作為工具時安柄的銎,稱作空首布。後變為平首布,無銎,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平首布上面常鑄有文字,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銖)」等幣值單位。把錢幣作成鎛形,說明這一地區曾以此種農具作為交換媒介。後王莽復古,一度重造布幣。
布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而得名。
2、刀幣:
刀幣是商周時期的工具青銅削演變而來的,所以刀幣的柄端均有環,柄上有裂溝,形狀上有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東方的齊、燕等地,後來又發展到趙、中山等國與布幣並存。種類很多,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鑄有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幣制,廢貝、刀、布等幣。其後,王莽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圜錢:
圜錢也稱圜金、環錢,是一種中國古代銅幣。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圓性,中央有一個圓孔。錢上鑄有文字。一說由紡輪演變而來;或由璧環演變而來。是方孔錢的前身。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4、蟻鼻錢:
蟻鼻錢是江淮流域楚國流通的貨幣,是從仿製貝轉化而來的。由於楚國的經濟、文化比中原各國落後,鎛、刀、紡輪的使用也較遲,銅鑄幣就沿用了仿製貝的形態。蟻鼻錢的形制,為橢圓形,正面突起,背磨平,形狀像貝但體積較小。
建國以來,蟻鼻錢多出土於河南、江蘇。鬼臉錢則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發現,1963年湖北孝感野豬湖一次出土鬼臉錢5000枚面文為「咒」字,平均約重4.37克。以出土的地點墓葬和數量上看。蟻鼻錢鑄行於戰國早期(公元前5世紀),鬼臉錢則鑄行於大約公元前4—3世紀的戰國中晚期。楚國疆土開始時並不算大,以後疆土逐漸擴大,蟻鼻錢和鬼臉錢的流通范圍也隨之擴大,逐漸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形成了獨立的貨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