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79年 哪個銀行成為國家制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按當時的業務分工,中國銀行是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⑵ 哪家銀行可以接受外匯
您好,工行是可以的。
您可以本人持有效身份證件在工行儲蓄所開立活期一本通帳戶,(起存金額為人民幣10元)即可接收外幣匯款,不需支付手續費。
接收匯款時,您可將收款帳號、戶名、開戶行全稱等情況通知匯款人,如果為境外匯入匯款,還應將開戶行的英文名稱、地址、swift代碼以及工商銀行境外代理行情況通知匯款人。
⑶ 我國現在有哪些專業銀行
中國的銀行,基本可以分為:
1、中國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
2、中國政策性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
3、十六家代表性的商業銀行:(北京的8家)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國民生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煙台1家)恆豐銀行;(上海2家)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交通銀行;(杭州1家)浙商銀行;(福州1家)興業銀行;(深圳2家)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廣州1家)廣東發展銀行。
4、其它中資銀行、信用社、郵政儲蓄所等。
比如:很多的城市商業銀行,住房銀行1家(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其它等等。
⑷ 中國銀行是四大行之一嗎
是四大行之一。中國四大行有: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這四家國有銀行後來都經過了股份制改造,成為了股份制銀行,但由於是國有控股成為國有控股的股份制銀行,簡稱國有銀行。
1、中國銀行是中國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銀行,最早是代表中國政府對外開展國際金融業務和外匯業務,是國際業務和外匯業務專業銀行。中國銀行的業務優勢是外匯業務和國際業務,缺點是在國內業務方面仍然比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要弱一些,即人民幣的業務相對較弱,在國內銀行員工也比較偏重國際業務。
2、中國銀行長期作為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統一經營管理國家外匯,開展國際貿易結算、僑匯和其他非貿易外匯業務。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銀行成為國家利用外資的主渠道。是中國銀行作為傳統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在外匯業務和國際結算業務中有著獨特的優勢和豐富的專業經驗,利用完善的國際交易網路系統,為客戶提供優質的國際結算服務和外匯保值、增值、投資理財和以規避匯率風險為目的的業務。包括資金業務:外匯買賣、外匯金融衍生產品和人民幣資金交易;投資理財:匯聚寶、債券寶、外匯寶、期權寶、兩得寶、黃金寶、春夏秋冬和外匯理財以及國際結算。
拓展資料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 機構遍及中國內地及61個國家和地區, 旗下有中銀國際、中銀投資、中銀基金、中銀保險、中銀航空租賃、中銀消費金融、中銀金融商務、中銀香港等控股金融機構。2017年,中國銀行成為中國唯一的「雙奧銀行」。2019年,中國銀行再次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成為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唯一連續9年入選的金融機構。 2021年6月,《銀行家》公布2021年全球銀行1000強,中國銀行排名第4位。現在中行的沿海行待遇不錯,因為是在外貿地區,可以最大程度發揮中行國際結算的優勢(國際結算是中行的招牌業務,而且海外機構眾多)。
⑸ 外匯銀行有哪些
農業,中國銀行,建設,工商銀行都開通了個人外匯業務。但是做外匯交易的話,一般都會選擇在國外的外匯平台做,銀行的手續費比較高。
⑹ 我國經營外匯業務的專業銀行是什麼銀行
中國銀行原是外匯的專業銀行
⑺ 中國有哪些指定外匯銀行
中國銀行是國家指定的外匯專業銀行。
外匯銀行為專門辦理外匯業務和國際結算的銀行。其主要業務是: 經營外匯買賣和外幣兌換,辦理對外貿易結算,為國內進出口商提供外匯信貸和擔保,在國外發行證券等。
外匯銀行起著組織和創造外匯市場的作用。外匯銀行通常是商業銀行,可以是專門經營外匯的本國銀行,也可以是兼營外匯業務的本國銀行或者是在本國的外國銀行分行。外匯銀行是外匯市場上最重要的參加者,其外匯交易構成外匯市場活動的主要部分。
(7)曾經是我國專業外匯銀行擴展閱讀
外匯指定銀行經辦的外匯業務包括:
1、匯兌業務,如匯出匯款、匯入匯款、代售旅行信用證、購買各種光票、兌付旅行支票等。
2、結匯業務,如出口押匯、開發信用證、出口托收、進口托收等。
3、外幣存款、放款業務,如收受外匯存款、透支同業、外匯貸款與保證。
4、外幣買賣業務,如買賣外國硬幣或紙幣、買賣外國有價證券、買賣即期遠期外匯等。
5、中央銀行指定及委託辦理的其他外匯業務,如進出口簽證、出國旅費匯款、新聞事業匯款、留學生匯款等。
外匯指定銀行亦稱「外匯授權銀行」。經中央銀行指定辦理外匯業務的銀行。是外匯市場的中介,除了代客買賣外匯、提供服務外,亦可以本身利益買賣以獲取外匯利潤。在外匯管制的國家,外匯銀行辦理外匯業務須經外匯主管機關的授權。
⑻ 中國銀行的前身叫什麼銀行
中國銀行的歷史沿革
中國銀行正式的說法是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的。筆者所在的山東,也於1913年成立了魯行,而筆者服務的中國銀行煙台分行,則成立於1913年12月1日,去年剛剛度過了她的九十年華誕。
其實中國銀行的前身是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戶部銀行。在1908年的時候改為大清銀行,負責整理幣制,造幣,發行紙幣,整理國庫,行使中央銀行權利,並添股招商。這是清政府「與國際接軌」的嘗試。
但在一般公開發布的資料上,很少提及這一段歷史,中國銀行本身也否認與大清銀行的歷史沿革和承繼關系,其中有一條原因就是,清政府曾經通過大清銀行對外借了很多債,而國民政府不打算繼承這些債務。
中國銀行成立後,繼續擔負中央銀行職責,到了1928年,國民政府另立央行,特許中國銀行為國際匯兌銀行。中國銀行一開始就走國際化道路,先後分別在香港,倫敦,大阪,新加坡,紐約等地設立海外分支機構。
舊中國的中國銀行是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早期的中國銀行在限制北洋軍政府開支,抵制袁世凱停兌令,支持民族經濟發展,組織愛國華僑支援國內抗戰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35年之後,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已經落到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是中行歷史上的一個污點。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中國銀行,1950年1月,周恩來總理向我國駐港機構發布保護財,聽候接管的命令。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響應周總理的號召,率先起義,宣布接收北京總管理處的領導,不久,倫敦,新加坡,雅加達,吉隆坡,卡拉奇,孟買,加爾各答,仰光等分支機構紛紛宣布接受國內總管理處的領導,為新中國保存了大量的海外資產。此後,中國銀行成了新中國金融體系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50年四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
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作為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社會主義革命合建設時期,中行作為人民銀行領導的一個職能部門,(沈陽先生看清楚了),利用信貸、結算、匯率等多種手段促進外貿的發展,使我國外匯收入不斷增加;積極參加反對凍結美元資產的斗爭,地址美國政府對我國實行的經濟封鎖;支持交通部門逐步建立遠洋船隊,支持企業通過進口設備合遠材料來增加產量合質量;認真履行國家外匯專業銀行的職責,加強外匯管理發展與國際金融界的交往。
79年3月,中行從人民銀行分設,成了了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兩塊牌子,內部一套機構,直屬國務院領導,由人民銀行代管。
83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央行職能,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分設,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人民銀行領導下的國家四大專業銀行之一,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到此時中國銀行的身份才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由人民銀行的一個分支部門,由國家金融管理機關,向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轉變。同樣人民銀行也在這時身份發生的轉變,由即辦業務又承擔管理的綜合銀行向專職的中央銀行轉變。剝離的經營部分,就是今天的中國工商銀行。
隨後,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家放寬對各家銀行經營領域的控制,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管局經營,各外匯指定銀行在外匯業務經營方面享有平等地位,這打破了中國銀行在外匯業務方面的壟斷地位,這也標示中國銀行正式結束了國家外匯管理機構的歷史使命,完成了向綜合性商業銀行的轉型。
從94年到2004年這10年間,中國銀行憑借悠久的歷史,廣泛的海外網路,出眾的實力合國際金融,外匯業務優勢,使中國銀成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盈利總額在國內銀行中一直居於首位。許多權威的國際金融雜志一致認為,中國銀行使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中員工數量最少,盈利能力合抗風險能力最強的銀行,人均利潤,人均資本合人均資產各項指標均居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之首。
中國銀行的榮譽:
一、連續14年入選《財富》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2003年排名332位。
二、英國《銀行家》雜志2003年7期,按核心資本排名全球1000家大銀行中,中行以219.16億美元核心資本列第15位。
三、英國《銀行家》雜志評為「2003年度中國最佳銀行」
四、《歐洲貨幣》雜志評為2002「中國最佳銀行」
五、美國《環球金融》雜志「2002年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2002年中國最佳外匯銀行」
⑼ 什麼是外匯銀行
外匯銀行亦稱「匯兌銀行」。專門辦理外匯業務和國際結算的銀行。其主要業務回是: 經營外匯買賣和外幣兌答換,辦理對外貿易結算,為國內進出口商提供外匯信貸和擔保,在國外發行證券等。該行一般在國外設有較多分支機構。有專營的,也有兼營的;有本國銀行,也有外國銀行的分行。在實行外匯管制的國家,為達到有效的管制目的,大都規定經授權的外匯指定銀行方能辦理外匯業務。在經營方式上主要有國際總分行制度和國際銀行代理制度。我國的中國銀行是國家指定的外匯專業銀行。
⑽ 我國的專業銀行到底包括哪些銀行呢
這些內容明顯已經過時了,所以會出現這樣前後矛盾的內容。
所謂專業銀行,是指有特定經營范圍和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的銀行。歷史上,傳統的四大行,就是工農中建,都曾經是專業銀行,分別在工商業、農業、外匯、基礎設施建設四大領域行使著專業銀行的職能。但是現在,四大行的專業銀行身份都已經被剝離,成為完全意義上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類似的情況還有中國投資銀行和郵儲,以及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投資銀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國外籌集建設資金辦理投資信貸的國家專業銀行。該行在1994年先是成為建行全資附屬的商業銀行,1998年又並入國家開發銀行。1999年,國家開發銀行與中國光大銀行達成協議。由中國光大銀行整體接收原中國投資銀行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以及設在北京、深圳等29個地區的137家營業機構。所以,中國投資銀行如今已經不復存在了。
再說郵儲。1986年,中國大陸恢復了郵政儲蓄業務。當時並沒有一個獨立的法人機構叫郵政儲蓄銀行,而是由中國郵政在辦理郵政業務的同時兼理儲蓄業務。當時郵政儲蓄恢復辦理的初衷是利用郵政的網路體系,有效吸收存款,控制流通貨幣數量,以抑制通貨膨脹。當時郵儲吸納到的存款也不像一般商業銀行那樣用來發放貸款,然後吃存貸差,而是全額存到中國人民銀行的專有賬戶中。所以當時郵儲是作為專業銀行業務性質而存在的。但是現如今,郵儲業務已經轉型為獨立的郵政儲蓄銀行,後者是一家商業銀行,因此郵儲也不再帶有專業銀行的性質。
還有國家開發銀行。1994年,我國組建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即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均直屬國務院領導。國家開發銀行主要承擔國內開發型政策性金融業務,中國進出口銀行主要承擔大型機電設備進出口融資業務,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主要承擔農業政策性扶植業務。這三家屬於比較典型的專業銀行。
200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開發銀行整體改製成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由專業銀行轉變為商業銀行性質。因此,我國現有的專業銀行已經只剩下農業發展銀行和進出口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