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啥唐朝要神化老子道教是如何成為國教的
《道德經》真的是老子寫的嗎?《易經》的作者到底是誰?在全球化的今天,無論是人才、技術、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為何這些「文化隗寶」卻像武術一樣很難在國際上發揚光大呢?
而像中醫、中葯、針灸、漢文化卻已經在海外成為了熱門,甚至日本、韓國的中葯貿易額早已領先世界多年。即便是我國的歷史和漢文化其重要資料也是日本保留得最為完整。其實,好的東西,例如茶、瓷器、絲綢等技術是藏不住的,而華而不實的東西無論怎麼吹噓都是沒有市場的。在文化最為開放個唐朝,李氏家族為何神化老子,並將道教奉為國教呢?
B.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關於道德講座後的聽後感
這次的講座讓我對自己今後的就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我們大學生要對自己的大學活有合理的規劃。在大學生活規劃中確立目標是最關鍵也是最難把握的一步。能不能正確地確立大學期間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直接關繫到能否在大學取得成果的大小。所以在確立目標的過程中一定要慎重行事,通過了解自己的專業知道信用管理這個專業在國內就業,說得簡單些,就是成為銀行信用卡、借貸款,企業品牌價值、風險評判等方面都用得上的「把關人」。這是一個適應我國社會向建立誠信社會邁進而設立的專業,所以這個專業就業前景還是很好的。既然決定以後從事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工作,就要認真學好專業知識。
如今就業競爭不僅看文憑、證書,更重實際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要靠我們在大學生活中培養的。因此,我們從現在起,就要充分利用空餘的時間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寒暑假就是我們提高這些能力的好時機,我們可以通過社會實踐去進一步接觸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為我們今後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第三場講座講到關於銀行應聘的問題,像我們這些整天待在學校里的學生來說我們對外面的競爭並不了解,所以在大學里我們要努力打好基礎。盡管現在才大二但也要開始為以後的就業做准備。我總結出三點:一方面是專業知識的學習,大二開始我們要開始接觸與專業有關的東西,我們要把專業知識學扎實了,因為只有有了好的基礎也厚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以後才能進一步的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另一方面是能力的拓展,假期的時間可以充分利用,多做一些社會實踐,融入大社會,只有那樣我們才能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並且可以進一步提高自己溝通,實際操作等各個方面的能力。最後就是人際交往,進入社會我們面對的不再是老師和同學而是各種不同領域的人,要生活我們必須學會與他們交流。我們在校大學生時間還是很充裕的,所以我們要好好利用這些寶貴的時間努力提升自己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通過這次講座的學習,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了更明確的規劃,也對就業方向及公司應聘時應注意的問題有了了解,從中獲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可是說是受益匪淺。
C. 對《老子》這本書的見解
現在人註解老子 都肯定老子的樸素辯證法 但卻有不少人認為老子的"用"不好
原因就在第八十章 老子說的那段話: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大家認為 老子的這種方法不尊重發展 不尊重以強勝弱的的規律 並且引出不少歷史"事實"證明老子是不對的
其實我們這事需要反過來想想自己 我們用的那些所謂能推翻老子的道理 其實十幾歲的孩子都能懂 試想老子作為史學家 站在中國已有的兩千年多年的歷史上 他會不知道"大魚吃小魚" "富人活的好,窮人要挨餓" "落後的弱國要被強國吞並"這些再淺顯不過的道理?那我們未免也太小瞧老子了
那麼大家又會問了 既然如此老子為何還能把這些道理提出來?其實只要我們再認真讀一下老子的那段話就能明白「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沒錯,前提是你有了什伯之器,卻不用。而不是你還什麼都沒有呢,就什麼都不想要那種消極的做法。這就像現在的西方國家 國小人少 要麼就是地廣人稀 而且現在人家最重視的就是環保 人們的生活流行原生態 城市向農村發展。再看看我們身邊的人 沒錢的時候我們就想著發家致富 可真正有錢了很多人有忙著捐款做善事。你挨餓的時候,就想者吃,真正吃「撐」了,又想著減肥。再更深一步說,道教的修真,佛教的參禪。都遵循一個規律;無------有------無。最後那個無叫反樸歸真,反本歸原。但它是建立有之上的,就像你要練成金丹,需要築基一樣,這一築就要十年。才能采小葯,之後再得大葯。而道德經共八十一章,把這一章放在最後,就是要我們先強國了,再來小國寡民。否則你如果執意「強」下去,就會應了老子的另一個思想 盛極必衰!歷史上的大唐 大元 大清無不是如此。至於有人認為這是老子叫我們不要發展,我也只能一笑置之了。
可見老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對後世幾千年的事都有如此高的預測及判斷,我們這些他兩千年後的學子學孫,也只能贊其學究天人,深不可測
D. 老子出了函谷關出了什麼地方
這是一個謎,這里提供一些說法:
1.去了李氏發家之地,羌地,隴。 老子人稱人中之龍,起有名耳。隴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耳龍之地。 李氏後來在此發家,也進一步證明了老子隱居於此。
2.出函谷觀後在成都青羊宮小住,隨後和他的青牛一起成仙(失蹤)。
後有「老子化胡」一說(《後漢書》),說老子西入流沙化為胡人,甚至是化為佛祖。後世有人還杜撰了一本《老子化胡經》
3.老子去了印度,當然這是以後佛教傳入中國後,流行很快,道教覺得要壓過佛教,便這么說,認為老子是印度佛教的創始人
4.班固在其《漢書·藝文志》中指出:老子入關西去,尹喜「去吏而從之」且「俱之游流沙之西。」這說明老子在尹喜的陪同下,一直到了甘肅河西的居延地區。
老子在甘肅的大致線路:出函谷關、過大散關、由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游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去世。
5.老子出關之後,根本沒有繼續往西走,而是調整方向,經盧氏,到欒川,最後在洛寧去世,並葬於洛寧壽安山。
6.欒川人也認為老子出關是虛晃一槍,出關後馬上掉頭,沿虢國古道,從靈寶、盧氏輾轉至欒川隱居,故有老君山。如今的老君山,確有殘碑文物為證,還有老君河、老君廟以及四月初八的廟會,都是紀念老子的。
7.洛寧人李德龍卻認為:老子最後落腳洛寧,並在此病死,安葬此地。理由是洛寧縣城東5公里壽安山南麓有祖師墓,其實就是老子墓。依據其一是古竹書《老子葬其造》中載「老子葬壽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龍圍繞」。如今,祖師墓周圍果然有四條深谷,宛若四條游龍。其二是北宋林靈素《水鏡相術論》前言中載「老君者李耳,卒葬於永寧(洛寧)之壽安山」。
E. 我記得《武俠故事》里有一篇評老子的文章,有人知道嗎求………………
與先聖先賢並肩論道 之
太上老君——老子
文/郭競雄
很多人看到這個題目都會想,「太上老君」?莫不是《西遊記》裡面那個整天煉丹,還把孫猴子關在八卦爐裡面燒成了火眼金睛的那個老頭兒?是《封神演義》裡面大破誅仙陣那個騎青牛的老先生?是,也不是;「太上老君」指的是什麼?其大無邊,所以稱之為「太」;其高無極,所以稱之為「上」;其尊無比,所以稱之為「老」,為宇宙之手,所以稱之為「君」。由此便不難看出太上老君的地位了,這個太上老君,就是我們要說的老子,我國春秋時期的著名智者,至於《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的傳說,那屬於文藝作品,也許是來源於生活,只是今天的我們暫時還無據可考。
我們人類居住在分子和星球之間這片遼闊的空間當中,這里有銀河星斗、恆星行星、天體隕石、風雨雷電、還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湖泊、四季更迭;他們在這里循環往復,生生不息,一片生機盎然,繽紛萬千的景象。這所有的一切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再正常不過而又缺一不可的元素了,他們為什麼會存在,又為什麼會死亡呢?為什麼會運動又為什麼會靜止呢?這所有看得見的一切是在遵循著一個怎麼樣的游戲規則呢?有些人不相信有,但是絕大部分人相信有,他們站在這顆叫做地球的行星上不斷思索,也不斷暗合並且遵循著這個規則,例如科學家,例如哲學家,例如神學家,例如宗教人士;這其中就包括一位卓越的智者,或者說一個非常的人,他就是老子,他認為這紛繁蕪雜世界的存在就是一個字,那就是「道」。
老子神話
讓我們從一個故事開始吧。
據說天地開辟之前,整個宇宙混沌一團,無所謂東西,無所謂南北,無所謂上下,無所謂高低,無所謂方圓,無所謂曲直,無所謂遠近,無所謂明晦;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沒有形象,沒有臭味,沒有差異,沒有分界,沒有邊際,沒有起始;朦朦朧朧,浩浩盪盪,好似茫茫霧海,猶如漭漭雲煙;沒有名稱可以稱呼它,如果一定要為它起個明稱,因為它混為一體,沒有形狀,沒有分界,所以稱之為「一」;因為它飄忽不定,如霧如雲,所以稱之為「氣」;因為它先天固存,為萬物之始,所以稱之為「元」;因為它產生天地,化生萬物,猶如一條從無到有的童趣,所以稱之為「道」。混而稱之,又有「一氣」、「元氣」、「混氣」「大道」等等多種名號。元氣之中蘊有精華,精華純真,所以稱之為真精,真精即老子之本相。真精靈妙,蘊二神於自身,一者為陰,一者為陽;陰神性柔,陽神性剛;陰神主殺,陽神主生;陰神求縮,陽神求伸;陰神喜晦,陽神喜明;二神常斗與元氣之中,使得混沌中氣浪翻滾,激盪不息;元氣聚積處混濁沉滯,元氣鬆散之處清明浮揚;沉重者愈益集結而下降,浮揚者愈益蒸騰而上升。伴隨閃電與巨響,清濁終於分離,天開地辟,混元一氣化而為三,清揚者在上而為天,濁滯者在下而為地,中和者居天地之間為萬物與人類,這個伴隨著開天闢地而存在的人就是老子,老子可以說是和這個宇宙一同存在的,也可以說這個宇宙就是他。
既然老子為混元一氣之真精,無色無味無臭無聲,可謂之「無」,待由一而分三,變成天、地、人,則有形有象有臭有聲,可謂之「有」。天地已開,萬物以生,老子遍存而不見其形,又可謂之「無」,雖然無形,隨事感應,違者遭禍,順者避凶,又可謂之「有」;老子聚精於太極之宮,凡人視而不得見,聽而不得聞,觸而不可得,可謂之「無」,他又順自然之變化,化形於人世,教化民生,度人得道,隨時顯身,可謂之「有」,因此老子又有「常有」「常無」之名。
聽起來,看起來,想起來,這些對於今天的人類來說似乎都有點玄,甚至很多人望而卻步,太離譜了吧?這不是在吹牛嗎?這不是在宣揚封建迷信嗎?今天的絕大部分人不相信是真的,其實想來也沒有什麼不可能,萬事萬物都有其特性存在,例如水是液體的,空氣是氣體的,土壤是松軟的,石頭是堅硬的,有機物在運動,無機物也在時間中風蝕,那麼大而觀之,我們生存的宇宙難道就是一盤散沙,無拘無束,沒有道理和規律可循嗎?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應該是存在的,只是就目前的科學水平而言還解釋不了,可這又與我們有什麼關系呢?我們是著宇宙的一分子,這個宇宙由它自己的特性和衡量標准存在,符合它的特性的就會自然存亡,不符合它的特性的就會被分解消滅,而這個宇宙的特性又究竟是什麼呢?老子說得很模糊,他說那是「道 」,「道」又是什麼呢?說不出來,也形容不出來,如果「道」可以說出來,用文字具體化,抽象化,那就是文字,而不是「道」了,正如《道德經》開篇那句膾炙人口的「道可道,非常道」,用手指指月亮,你會看見並且感知月亮的存在;沒有手指的指向你就不知道月亮,而手指卻絕不是月亮,月亮也不會因為你的感知或者承認與否而存在或者不存在;你有一個名字,而名字並不是你,那是你的符號;看起來很淺顯的道理,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能夠分清和明白呢?很多人,或者說大多數人,不是都在這個由名字、由手指構成的表象世界裡生存、奮斗、忙碌、掙扎嗎?
還是回到老子的傳說中去吧,老子與這個宇宙一同誕生,又為這個世界形成了五行相生相剋的變化規律,金、木、水、火、土相配使萬物生滅,故世上之物可養物,譬如母可生子,果可結實;世上之物又可制物,譬如利者可破堅、銳者可穿韌;又有傳說說三皇五帝時候,老子多次出世,授禍福之玄機,現八卦之深理,演河圖洛書之奧妙,揉來制耜教民稼,治本修身得長生。
當然,今天讀起來,這些都是傳說,是神話演義中的故事,可是如果你真的參悟了《道德經》的真髓,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不然後世也不會有那麼多求仙修道的故事流傳下來。
老子的生平
說說現實歷史中記載的老子,為了不讓上面的故事太過唐突,而使讀者在心理上產生太大落差,我們還得從傳說中講起。話說老君端坐太極之宮,轉眼之間人世已歷夏、商八百年,時值商代十八世陽甲繼位。老君觀宇宙變化之機,自然演化之勢,已至陰陽同歸之時,初,天帝舀大海之陰水,和土為泥,捏之成女;接天雨之陽水,和土為泥,塑之為男,從而造出人世,至此時,已歷數十萬年,人世繁衍,陰陽之氣在天地間積聚,死後歸陰曹地府者極多,返陽天帝宮者極少,致使地下陰氣漸濃,上天陽氣漸稀,因此,導人向善,勸人修仙,使人化回陽氣,歸位天界乃大勢所趨。自開天闢地以來,由人身覺悟而修行升天者,有黃帝一行七十二人,人間聽由天命著多,信仙可修者少,須現身說法,以堅人信念,於是老君決意下凡投胎,以己修煉成仙為例教化百姓。
話說陳國苦縣有一李姓人家,父名慶賓,子名靈飛。慶賓妻早喪,與子相依為命,靈飛十九歲時與天水尹氏女結為夫妻,尹氏女對鄰親和,對父孝敬,對夫溫柔體貼,鄉里之人無不誇贊。
一天夜裡,靈飛一覺醒來,尹女有孕,然而八十一年過去絲毫沒有臨盆的徵兆,尹女面色仍與少年時無異,一日忽然左肋撕裂,嬰兒落地,有九龍自地下躍出,騰至空中,口吐清靜之水為嬰兒沐浴,龍處之地化為九井。
嬰兒浴畢,起身站立,口可言,足可行,指李樹曰:「此吾姓也。」因其耳大,故名李耳,字聃。
老子少時聰慧,常聽家人講述國家興衰、戰事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養成靜思好學之性;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來一位陳老先生教授老子,陳老先生博古今,通禮儀,對天文地理都有所學,李氏一家對他都很敬重,後來,陳老先生覺得自己的學問已經不能讓老子再提高一步,於是老子便一邊自學,一邊擔任東周的守藏室史,等於是國家博物館的負責人,在此期間,老子幾乎博覽了所有的典籍、文獻,成為一名學識淵博,社會經驗豐富,精通古代禮制而性格又多少有些古怪的老者。至於說老子是如何修煉得道的,恐怕就無人能知了,老子得道,自然是看穿了世事,因此也沒有什麼可留戀的,覺得自己應該走了,這時候有一位年少氣盛、躊躇滿志的孔丘在周遊列國,倡導仁義治國,有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忍,孔子去拜見老子的時候,老子告訴他,世上已經再沒有治世的良方,仁義能治國?只有婦道人家才會有這么幼稚的想法;可是那時候的孔子是聽不進去這些的,他固執的堅持著自己的做法,不經意間當了聖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在老子的眼中,世界變得越來越壞,就是因為很多自以為高明的聖人制定了林林總總的是非標准,才致使單純的人起了別心吧。
這天,老子騎著他那頭青牛來到函谷關,守關的人名叫尹喜,他知道老子不是一般的人,隱隱約約感覺老子是一個好像能解開自己每天晚上睡不著覺時候琢磨個不停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那些問題的人。當他知道老子就此要遠辭凡界,再也不可能見到,就請求老子把得道的秘旨留下來,老子想了想,覺得也是,就這么走了,不留下點什麼也不好,世上日後說不定還有真心修行的人,給他們留下一把開門的鑰匙,也就省下他們摸索的工夫,於是洋洋灑灑五千言著述下千古聞名的《道德經》。
老子學說
老子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人的本性也是這樣,他說「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在老子看來,要保持人性的樸素真實,就得減少為己的私心,去掉多餘的慾望,五色、五味、五音、田獵、奇貨等等都會損害純朴的人性,所以,真正的聖人應該以沒有慾望為慾望,以沒有學問為學問,一切都順從「萬物之自然」,而不要勉強去作為。
老子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慾望是造成人們道德下滑的根源,慾望是阻礙人們認識事物的原因,為「使民不亂」,為了能觀萬物之奧妙,老子主張要讓人民存在於「無知無欲」的自然狀態中,老子所說的「無欲」,並非要徹底滅除人慾,而是要人們安與自然賜予的生活,在他追求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而不能在意念上追求物慾的滿足,當然老子也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的生活,他把那種不顧田蕪倉虛,只想著自己享受的君主斥為盜匪,斷定他們是不會有好下場。在政治上,老子主張尊重自然,復古,無為而治;在道德上,老子崇尚謙和卑下,淳厚樸素,知止知足,清靜自正。老子所說的「德」是內心具有、不受外物誘惑的,這種「德」,「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如果「為之欲之」「用而思之」,就會喪失自然純朴的德性,自以為有德就是無德的表現,不自以為有德才是真正的有德,所以老子認為,到的最高尚的人並不自以為有德,而這才是真正的有德。「尊道貴德」是老子道德思想的根本原則,作為客觀精神的「道」,是老子哲學中最基本的概念,「道」是宇宙的絕對本體,而老子所謂「德」是絕對保持既然純朴狀態的人性,它「唯道是從」,因而是從屬於「道」的。
在《老子》書中,雖然包含著樸素辯證法思想,但是已經具有相對主義的因素,其中提到的「禍福相倚」,「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等等,實際上把「禍」與「福」,「正」與「奇」,「善」與「妖」這些對立面的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這種把相對的東西絕對化,正是相對主義的一種表現。
老子的處世哲學,具有攝生養神、柔弱清虛、以曲求全的特點,他認為「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必然法則,將這種法則運用於為人處世,就是「不自視故章,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才!誠全歸之。」也就是說委曲反而能保全,少取反而能多得,謙遜反而贏得尊重,不爭反而成為標纓;這種處世態度,表面看起來是消極的,而內涵卻是很積極的。
老子哲思
那麼,「道」到底要怎麼才能說得清呢?人們要探知這個實有的世界,你只要運用現有的概念就可以了,現有的不夠用,還可以再造,每個時代會有每個時代的語言,每個時代也會產生每個時代的概念,現代人不是已經被電腦限制住了嗎?不是說人類已經景如數字化時代了嗎?在21世紀,不掌握電腦恐怕就會被別人以異樣的目光注視,好像已經不是一個「現代人」,起碼不是一個「合格的現代人」,真不好說現在電腦是人類的工具還是人類是電腦的工具了。
古人絕不會懂得什麼叫「K歌、蹦迪」,也不會知道什麼「期貨、炒股」,這不代表古代人知道的就比現代人少,那個時候的人椰油那個時候的樂趣,與現代人很少把眼光離開案頭,很少關注除了用經濟地位判斷自己社會價值之外的事物不同,古代人更到的是天與人的關系,如何順應自然,如何明了生之奧妙;老子告訴他們說:你要想了解現實中事物的變化,研究概念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還想研究概念產生之前那個無名宇宙的實象,就得採用另外一套語言系統了,這套語言是什麼?又是一個三言兩語說不清的問題,宇宙中的語言——姑且稱之為語言,其實就是一種傳播和表達的方式途徑——不止一套,因為畢竟人類不是宇宙中唯一高級生命,一般人用的是一套,真正探索學問的科學家用的是一套,他們這一套,一般人已經不太能理解,再有就是神仙用的那一套,一般人就更不懂了,老子告訴人們的,就是神仙,或者說得道的人採用的那一種語言,可以說,這種語言就是「無語言」,不但沒有語言,連慾望都不能有,所以叫「常無欲以觀其妙」,是無心得之。
從有概念開始,也就是從有了語言開始,這個世界分成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這個在可見光下看得見摸得著的這個三維實有世界,另外一個就是這個世界之外廣袤無垠的虛無宇宙,一個用肉眼就能感受到,另外一個卻只有真正純凈的心靈才能感受得到,但是這個世界存在於周圍每個人的心裡,感受不到,是因為被眼前這個三維時空絢麗浮華的表面所迷惑了而已。老子說:這兩大部分,雖然完全不同,卻是來源於一個地方。莫非老子那時侯已經看出來宇宙是從一個小顆粒爆炸而產生出來的?要不然怎麼會有這樣的論斷?據現代的物理學家研究發現,宇宙雖然很大,最初卻是從一個比芥菜籽還小的微型顆粒爆炸而來,從而產生太陽系、銀河系,並且直到今天還在不停的爆炸著爆炸著;老子並沒有說爆炸,老子只是說它們產生於同意個地方,聽起來比爆炸這種表象更加蘊涵了玄妙的道理吧,玄妙就是這個現實世界與那個虛無世界之間的門環。
既然看見了,明白了,總是得用一種大家都能夠接受得了的標准表達出來,老子也給當權者開了個葯方:別去因為地位提高或者降低這種變化去貶低人或者事物的價值,也不要去用外物刺激人們的慾望,而應該讓人們頭腦盡量簡單些,四肢盡量強健些;心裡頭的事兒少一點,胃裡頭的吃的多一點,這樣肯定是個不錯的狀態。沒有了高,也就沒有了低;沒有了前,也就沒有了後;沒有了上,也就沒有了下。珍珠不貴,泥土不賤;官員不高,百姓不低;小偷失蹤,差役失業;狗叫天黑,雞叫天亮;仙鶴腿長,野鴨腿短;桃花自紅,梨花自白。老子設問,這種境況比你們後來理想中的烏托邦如何?
有知識有文化的現代人會說,老子的設想,無非是原始的自然經濟時期經營者的小田園而已,後來到了東晉,喜歡「採菊東籬下」陶老先生也在他的《桃花源記》里構建出這樣的夢想國度,這樣的設想,還有可能實現嗎?
說的好,老子的設想要是能夠實現的話,他也就用不著西出函古關,正是因為他透過種種社會現狀看見人類的道德已經開始急速下滑,心裡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並且明白這會帶來什麼,才感慨了一下之後遠離世俗閉門修煉的,之前他一直在思考,這個社會是怎麼了?禮崩樂壞,人心不古,惡盜橫行,戰亂不斷;墨子講「非攻」,為什麼要講「非攻」,如果本來就沒有徵伐,還從哪裡來的「攻」呢?孔子播「仁義」,為什麼要播仁義?仁義本來就在人的心裡裝著,是誰把仁義這東西弄丟了?世風到了今天這樣,不是換哪個君主就能改變得了的,所以老子要從根本上找出是哪裡的症結,所以他要體悟一下這個宇宙從誕生開始之後的每一個步驟,這大概就是來自潛心修行,要得天下大道最原始的動機吧。至於那個葯方,老子已經知道,是沒有人會用的,他只是把它開出來而已。「道」這個東西,深遠啊,玄妙啊,看不見,卻切切實實存在著,存在著又不能讓一般人看見,沒人知道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它的產生似乎應該追溯到造物主產生之前,就是說,連創造世界的偉大生命也是「道」的產物。
歷史上能夠真正讀懂老子的人不多,到今天這個時代,如果按照老子的觀點衡量,可以說已經就沒有了。而老子的《道德經》最終被奉為道教的經典,在這條路上尋道、求道、得道的也不乏其人,翻翻史書,恐怕也有很多。如果有人說老子的故事都是神話,那神話也就是神話了,老子沒有說過自己是神仙,他只是在講一個道理,信了,懂了,那你可能就是成仙了道,不信,不懂,那麼就當成一個茶餘飯後的神話傳說罷了,什麼叫「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呢?況且,老子的本意也不是需要所有人都相信他,那,其實也是不可能的。
近代,有很多大科學家通過自己的摸索,也發現了很多新的科學現象,成不成理論姑且不說,但是如果收集整理起來,可能就會打破科技界形成的一切概念、觀點和定義。牛頓和愛因斯坦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科學家,但是他們晚年的時候走入了宗教,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終其一生得出的結論都只能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應用,跳出這個范圍,就沒有辦法解釋,所以與其說他們進入了宗教這種形式,不如說他們承認和接受了更高級生命主宰和創造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理論。人類的科學似乎總在一個怪圈裡面悖論,不停的下定義最後唯一的結果就是人的思想被限製得越來越狹隘。而茫茫宇宙之中,人類掌握的這點科技知識算什麼呢?如果用微不足道來形容,那麼人類歷史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張揚輝煌的文治武功和浩瀚的宇宙歷史相比,又能算什麼呢?
老子的《道德經》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盞明鏡,也有人把它認為是上天的梯子,是與不是,是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之,它作為一種哲理也好,一種藝術也好,畢竟流傳下來了;站在文化價值的角度,《道德經》散發著永恆的光輝,其中蘊含的奧妙,西方人難懂,受近代西方影響而被異化的東方人恐怕也看不懂,但是最可怕的不是不懂的時候去找借口或者隨便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解說,而是理直氣壯的發問:「我們為什麼要懂?」
老子是中華民族的一位先聖,聲望之高可以與黃帝齊同,中國人崇敬黃帝,贊譽黃帝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老子和黃帝不同,他只是一個春秋末年東周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而已,年老之後又歸隱不出,既沒有權勢和地位,又不曾創造出宏圖偉業,為什麼人們要像尊奉黃帝一樣敬仰他呢?除了史書記載的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世,精通自然變化,明曉世運起伏之外,他留給人間的五千言《道德經》蘊含乾坤之理,變化之機,一代一代,一朝一朝,人們從中間汲取、參悟,卻怎麼也取之不盡,參悟不明,好似一個深沉的智慧之淵,堪稱博、大、精、深。從漢代以來,關於老子學說的著作有一千六百餘種,近代被譯為日、朝、英、法、德、俄、意土、荷多國文字,其中僅德文就有九種譯本,英文則有十五種譯本;美國前總統里根也得其三味,他在1987年《國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一句「治大國若烹小鮮」 而導致《老子》一書暢銷美國,一時間「紐約紙貴」,也在歐、亞其他國家掀起了一股「老子熱」,讓誕生在與老子流淌一樣血液的這片偉大土地上,卻忙於攪拌在情色生活里的現代人也有機會從新審視一下「生命到底是從哪裡來,我們是要往哪裡去?」的永恆話題。老子指的死而不亡,其中恐怕也有形體消散但是智慧永存的這層意思吧。
是這個嗎?...嘿嘿我瞎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