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匯儲備是如何由來的呢
外匯儲備只有三個來源
1.經常帳(貿易帳)
指的就是進口跟出口。「經常帳」主要就是指貿易的進出口,你比方說你是外國我是中國,我對你出口我就可以賺到外匯,我從你那邊進口我就得花掉外匯。
2.資本帳指的就是投資,
什麼叫投資呢?就是外國不是常常到中國來投資嗎?我們把它叫
FDI,叫「外人直接投資」。外國人來中國投資用的是外幣,需要由銀行兌換成人民幣,相對的中國也有對外國投資。那麼這兩者如果平衡,外匯儲備不會動,如果外國對中國的「外人直接投資」FDI,超過中國對外國的投資,那麼我們的外匯儲備就增加了。
3.熱錢
人民幣升值有預期,很多熱錢就流入中國兌換人民幣來進行炒作。
總共來講就這三個基本的來源。外匯這么多,好處是對經濟的小震盪有一定的穩定的作用,壞處是在人民幣升值這一既有規律安排下,央行苦苦求解「外匯占款對沖難題」。嚴重點說央行的資產幾乎全部要變成外匯資產,債券市場幾乎都是央行發行的票據;貿易順差一年至少3000億美元,反傾銷問題難以想像。再多說一點:外匯儲備實際上不是什麼央行額外的資產,也不是無代價獲得的,而是央行用人民幣買來的。為購買以各種形式而湧入國內的外匯,央行必須發行債券或多印鈔票,從而大量放出基礎貨幣。因此,盡管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資產,但這一資產是通過央行的負債形成的。無論是將這筆錢用於農村教育還是創建和平隊,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減少了,因為央行無法回籠等額的資產,而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卻依舊是那麼多。無論是哪種情況,其結果實際上都相當於央行或中國政府的其他部門舉債消費。
2. 外匯儲備是怎麼形成的
首先是企業收到錢,然後根據外匯管理制度,企業是要把這錢換成人民幣的,所以最後就是商業銀行拿到了這錢。國家計算外匯儲備的時候,都是把商業銀行的外匯資產加總起來的。
3. 外匯儲備怎麼形成的
不錯,結匯後,外匯為商業銀行持有,中央銀行通過用本幣向商業銀行買入外匯,就成為國家外匯儲備.這也是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會引起貨幣增發的原因.
4. 外匯儲備是如何形成的
國際貿易中,賣出貨物或服務,賺回外匯。
越積越多,沒有人會花 以後沒准兒都是廢紙
5. 央行兌換外匯儲備的錢哪來的
央行有發行鈔票的權利
6. 為什麼中國人民銀行的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外幣公開市場業務
額覺貿易順差創造了我國境內外匯的來源,如果這部分外匯以銀行存款形式留存,就不屬於外匯儲備。巨額的貿易及資本順差,在境內市場需要兌換成人民幣,在市場中如果沒有人接盤,外幣就要大幅下跌,人民幣就大幅上漲,這時,央行作為最大的交易主體買入了市場拋售的外幣,釋放出人民幣,這個過程就是外幣公開市場業務。央行買入的外幣就成為外匯儲備,成為央行的負債,央行釋放的人民幣就是對市場的貨幣投放,屬於央行的資產。
因此,貿易順差流入的外匯並不就是外匯儲備,只有被央行買下的外匯,才是外匯儲備。
7. 請問外匯儲備來源於哪裡
主要是通過我們的貿易順差,因為我們中國持續十餘年保持了外貿逆差,出口收入大於進口收入。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實施針對FDI流入的優惠政策,所以導致FDI大量流入,FDI流入之後轉換成人民幣過程中也會形成外匯儲備。由貿易順差FDI之外的資本流動。大家知道我們中國現在還沒有全面開放我們資本帳戶,所以外資投資中國資本市場,現在只能夠通過QFII,而QFII目前規模只有100多億美元,所以絕大部分通過貿易合FDI流入的資本都不是通過QFII的正規渠道,而是通過各種地下錢庄或者虛假的貿易順差,或者虛假的外資流入進來的。是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順差。部分外匯儲備其實是通過「通貨膨脹稅」獲得的;央行購買外匯所使用的人民幣中有一部分貨幣屬於「經濟發行」。而這樣過多的外匯儲備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年積累的經常項目贏余,另一方面是多年流入的外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