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匯儲備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 外匯儲備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B. 淺析高額外匯儲備對我國的消極影響(論文)的分析部分該怎麼做啊
(一)國內原因
1、長期以來政府的政策導向。
中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根本上說是過去25年來的出口導向政策和外資優惠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國際收支問題上,中國政府長期確定的方針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年裡,我國的外匯儲備僅為1.57億美元,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外匯短缺在我國幾乎都成為一種常態。所以長期以來比較看重外匯儲備的功能,認為我國外儲備越多越好,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易動用。在外匯政策上表現為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同時由於我國自改革開放長期以來實行出口導向、外資導向和外匯政策「寬進嚴出」取向的結果,資金流人較為容易,而流出則需層層審批,導致經常項目大量順差和FDI流人的不斷增加。具體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國家對外貿企業經營統負盈虧,以財政補貼支持外貿發展。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效率低下,為了配合引進外資政策,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 為鼓勵和支持企業出口,政府對外貿企業實施了出口卒 貼政策。
(2)1988-1993年,補貼政策與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並舉,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國務院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當時尚未建立外貿的自負盈虧機制,實施承包制的同時仍然保留中央財政對外貿的補貼。
(3)1994至今,國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尤其是人世後,國家對外貿的支持逐漸由直接與間接的財政補貼,轉向與國際規則接軌,逐漸以關稅、稅收、利率等手段來調節與推動對外貿易發展。
此外,放開外貿經營權,擴大對外貿易主體;對外商投資實行許多包括稅收減免,免稅進口以及其他優惠在內的優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4)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外貿發展。我國從1985年4月開始實施出口退稅政策。不過從2007年7月份開始,該政策逐漸減弱。繼7月1日出口退稅新政實施後,商務部及海關總署於8月23日聯手推行《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公告44號,共計2247個海關商品編碼被列入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同時要求對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實行銀行保證金台賬「實轉」管理。
2、經濟快速發展與結構調整滯後之間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吳曉靈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匯率政策研討會上發表演講稱,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順差是中國內部經濟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在過去20多年裡,在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支持下,中國經濟的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了9%。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結構調整步伐經常處於落後狀態。特別是在近些年裡,國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工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之後,商品、資金和勞動力市場都出現了過剩。生產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法滿足多種類、多層次的需要,導致有效總需求不足,並進一步造成就業困難和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
同時我們還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差、產品附加價值少、地區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問題。這些都影響到內需的擴大和內部平衡的實現。經過多次利率調整而我國的居民儲蓄仍然很高。一國儲蓄多,而有效投資和消費相對較少,其結果只能是過剩儲蓄轉移到境外,必然進一步擴大國際收支順差,從而使外匯儲備持續增加。據統計,我國投資率由2001年36.5% 增長到2006年42.7% ,同期,消費率則由61.4%下降至50%。據世界銀行{2006世界發展指標》,2004年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消費率為62% ,投資率為21%。其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69% ,投資率為23% ;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58% ,投資率為26% ;高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63%,投資率為20%。可見,我國投資率比全球平均高20多個百分點,消費率則低10多個百分點,而且,消費率還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我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等三大需求對GDP的貢獻率分別從2001年的50% 、50.1%和一0.1%變為2006年的38.9%、40.7% 和20.4% ,可以看出,投資和凈出口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兩大主要因素。
此外,貿易品部門的生產能力和增長速度,以及對外開放程度明顯快於非貿易品部門,成為出口增長和貿易順差、外匯儲備持續擴大的基礎。非貿易品部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正是國內消費需求增長較快的領域,但相對於貿易品部門而言,我國非貿易品部門生產效率提高較慢,開放程度較低,不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增長的需要,也就成為抑制國內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3、國內匯率制度缺乏充分彈性。
從1994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改革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人民幣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阻礙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進程,人民幣匯率遭遇了強烈的貶值壓力,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被迫偏離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設計初衷,逐漸變相成為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外匯管制較嚴,根據IMF的匯率制度分類,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匯率制度仍是缺乏彈性的(如表1)。
而國際收支出現雙順差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非彈性匯率制的存在,因為在浮動匯率制下,政府不幹預外匯市場,經常收支順差(逆差)必然等於金融、資本收支逆差(順差),外匯儲備原則上不發生變化。但在非彈性匯率制下,為維護某一基本不變的匯率水平,政府必須買人超過需求的外匯供給,否則外匯匯率要下跌,本幣匯率要上升,其結果貿易順差和資本流人就轉化為外匯儲備。當前中國面臨熱錢的涌人,必須加強對熱錢的監督,穩定市場預期,實現有序調整。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熱錢涌人,「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國際資本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根本的原因則在於中國貿易結構的不平衡和匯率機制的相對不靈活。」於是,在不靈活的匯率機制下,「預期升值一本幣升值一進一步預期升值一本幣繼續升值」會形成一個惡性本幣升值周期。因此,要改變或者說有序化熱錢的流動,最關鍵的措施就是增加匯率機制的靈活性,加快匯率改革步伐,實施合理的外匯管理制度。
(二)國際原因
1、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
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是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紛紛將紡織制衣、塑料玩具以及電子裝配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我國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高科技泡沫破滅,進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與此同時,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從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國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2.9% ,但是一般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僅為7.7% ,均低於GDP年均增長率,而加工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高達29.5% ,加工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4.8% 分別上升到56.9% ,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2005年中國的總出口是7620億美元,加工貿易佔了55%左右。2006年中國貿易順差總額是177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將近1900億美元。
大量貿易順差使外匯儲備逐年增加,以至目前處於高額狀態。李揚先生說:從總體上看,中國貿易順差很大,但是,從結構上看,中國只是對兩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和歐盟)順差,而對其他國家都是逆差。中美貿易順差不是匯率問題,而是經濟結構問題。因為中國是後發國家,而且正在進行劇烈的經濟結構調整,所以很快成為全球製造中心。
2、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
近些年來,美元持續大幅貶值,給釘住美元或貨幣籃子中美元比重過高的很多亞洲貨幣以巨大的升值壓力,尤其是人民幣,施壓其升值會對亞洲貨幣升值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近些年來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還在不斷擴大,從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慮到不同國家之間的物價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為調節機制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正不斷釋放著它的彈性。兩年中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了10%.
有鑒於此,巨額國際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市場,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人民幣投機狂潮。人民幣升值預期與外匯儲備的聯系表現為:一方面,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形成又助長了外匯儲備的增加。因為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有很強的預期,所以很多的熱錢流入了資本市場,造成了現在的股市泡沫。同時由於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投資都是向內流動,而境內的投資者本該對自己的資產組合進行多元化投資,可以把資本流向日本、美國、歐洲等地,但是人民幣升值導致了國內股市的回報預期的提高,加上投資境外的限制,國內股市成了主要的投資目標,這也就加劇了國內資產泡沫的形成。l8 多年來,我國結售匯順差遠大於貿易順差,轉移收入明顯增多。
3、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
現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逐漸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狹隘的國際金融霸權和國際金融資本無序流動等三個方面。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和狹隘的金融霸權是國際金融體系無序性的主要表現,也是當代國際金融體系持續動盪的根源。
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下,由於沒有真正的最後貸款人,一國發生金融危機,事實上無人可以救助,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更是如此。因此,發展中國家為防範金融風險,不得不積累大量的外匯儲備。到2007年7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超過1.4萬億美元。如果說這種格局可能會造成某種資源不合理配置問題的話,那麼其根源正是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經濟格局。
C. 畢業論文題目《外匯儲備規模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導師說太大了 不好寫 求修改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7 年發布的數據來看,我國2006 年的 GDP 總額是209,407 億元,外匯儲備額已佔其比重的 40%;(3) 從短期外債比率測算。短期外債余額反映一個國家快速清償的能力,按國際慣例以100%,其必須保證外匯儲備能全部清償短期外債。這一指標又以500%為上限,因為當外匯儲備超過短期外債過多,會導致大量資源的閑置造成資源的浪費。2007 年我國短期外債余額為 1,662.94 億美元,早已遠遠超出了 5 倍的上限。
其次,從現實需要來看。我國的外貿進出口總額2004 年突破 1 萬億美元。盡管貿易順差的數額不大,2004 年上半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 74.7 億美元,但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順差達到了 668 億美元,目前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還在繼續增長。2004 年前 9 個月,外匯儲備以月均120 億美元的速度增長。進入2004 年 10 月,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當月的貿易順差達到了 71 億美元。而且,除了正常的資本流入外,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驅動下,國際游資大量向我國湧入,盡管我國實行比較嚴格的資本項目管制,但部分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了國內,使得超額外匯儲備的問題愈加突出,超出了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正常需要。這種持續的以較大順差形式出現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同樣不利於經濟發展。
二、我國超額外匯儲備的弊端一國外匯儲備本質上意味著國家在國際上可換取的各種資源和物資的權利,是國家財富的積累。保留適度的儲備規模,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但儲備過多,既不利於一國國內貨幣穩定和經濟穩定,也是資源浪費和國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一)高額外匯儲備帶動了國內物價上漲。
由於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外匯集中管理體制,企業和個人從境外獲得的外匯收入都必須兌換成人民幣,這些外匯也就變成了央行的外匯儲備。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央行對外投放的人民幣也逐步增長。按照我國近年的外匯儲備每年 2,000 多億美元的增長速度,每年央行除了按經濟需要投放人民幣外,還要額外投放1.6 萬億人民幣左右。這些超額投放的貨幣帶來了物價上漲,持續下去,將不可避免地發生通貨膨脹危機。
(二)巨額外匯儲備加劇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匯率取決於外匯對本國貨幣的需求。外匯上升,實際上是對人民幣的需求增加,為了同時穩定國內經濟形勢,人民幣供應量不可能快速增加,這就使人民幣匯率上升,增加了升值的壓力。人民幣升值給我國的出口貿易帶來了嚴重影響,特別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以「價廉」
取勝的國家,眾多出口商是靠著相對較低的生產成本在國際市場上佔有著一席之地。人民幣升值相對提高了產品的價格,削減了我國的優勢。而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四處碰壁,各種關稅、反傾銷、貿易壁壘層出不窮。人民幣升值無疑給對外出口雪上加霜。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給我國的整體經濟形勢又蒙上一層陰影。
(三)持有巨額外匯儲備要冒著巨大的資產縮水的風險,增加了外匯的管理成本。我國的外匯以美元和歐元為主,這其中又以美國債券為主。這種單一的結構增加了外匯儲備的匯率風險。美國政府為了振興經濟,削減國債,實行弱勢美元政策,即放任美元貶值。美元持續走低,已經使我國損失慘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如果美元貶值 25%,則美元的持有者的損失會達到美國GDP 的 10%。也就是說,越多的美元外債,會讓我國成為美國經濟損失的真正買單人,美元一旦失手,損失慘重的將不是美國而是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我國。
(四)持有過量的美元資產要承擔巨大的機會成本。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往往面臨著資金不足的問題。
從國際市場上籌措資金時往往要被強加風險溢價。與此同時,我國把外匯儲備投向流動性很高,收益率不足的美國國債,放棄了把儲備投入國內或者國外那些收益率更高的機會。
這樣一來,相當於以低價將國內資金帶給國外,一方面又高價從國外帶入資金,損失是顯而易見的。
(五)巨額外匯儲備增加了我國的長期負債。因為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並非貿易創造,而是來自直接的投資或者是投機性游資的增加,應當看作是對國際金融市場的一種負債。
直接投資的資金取決於被投資國的政策是否有利於投資人,如果有利可圖,資金會留下來,如果政策並不對其有利,則有可能隨時撤走。
而國際游資的穩定性更差。一旦這些資金撤離我國,央行將因結匯過多而面臨巨大挑戰。
三、如何運用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對於目前如何運用外匯儲備的問題,各經濟學家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主要有:
購買海外資源及其他稀有資源;認真參股收購重要領域的國外企業包括跨國公司;增加我國的黃金儲備;支持企業「走出去」;支持居民對外投資與理財,從而達到藏富於民或蔵富於企的目的。鼓勵國內借債企業和機構,盡可能用人民幣購匯或銀行貸款購匯,提前償還外債。
鼓勵企業在境外發行美國債券和申請外幣貸款,等等。
筆者認為,利用這個機會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我國應該抓住自身經濟快速增長,人民幣匯率具有較強升值預期這一黃金時期,順勢開放我國的資本賬戶,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向外輸出貨幣。並且按照 6.5 元人民幣兌 1 美元這一比例計算,我國的外匯儲備可以應付 13 億人民幣的部分迴流。只要建立一個國際化的交易平台,我國就完全有可能做到這一點。
D.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論文3000字
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在2008年以來沒有出現任何緩和的跡象。美國部分金融機構經營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動盪,次貸危機向全球范圍內擴散的速度也開始加快。為了緩解市場危機,一些國家央行通過注資、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統緊急注入流動性,一場全球范圍的救贖行動正在上演。在這一背景下,此次危機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關於「次貸」形成的背景、表現和原因、損失及影響,以及一些國家應對危機的政策干預和效果評價等問題,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熱點話題。 美國次貸危機是指由於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違約增加,進而影響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導致的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和流動性危機。在這一危機中,高度市場化的金融系統相互銜接產生了特殊的風險傳導路徑,即低利率環境下的快速信貸擴張,加上獨特的利率結構設計使得次貸市場在房價下跌和持續加息後出現償付危機,按揭貸款的證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發展,加大了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資產價格下跌風險的傳染性與沖擊力,而金融市場國際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動盪從一國向另一國傳遞的速度。在信貸市場發生流動性緊縮的情況下,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波。 與傳統金融危機不同的是,次貸危機中風險的承擔者是全球化的,所造成的損失是不確定的。次貸的證券化分布以及證券化過程中的流動性問題,使得經濟金融發展中最擔心的不確定性通過次貸危機集中體現出來。也正是由於上述不確定性造成了次貸損失的難以計量和對市場的巨大沖擊。既然如此,那麼次貸危機會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有哪些有用的啟示呢? 由於我國仍然存在一定的資本管制,次貸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中國經濟的穩定與健康的直接影響比較有限,對中國經濟的短期直接影響總體上不會太大。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與美國、全球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長期發展中的間接影響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響:比較有限 1、國內金融機構損失有限 國內一些金融機構購買了部分涉及次貸的金融產品。由於我國國內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從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較嚴格,這些銀行的投資規模並不大。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虧損數據,但這些銀行的管理層普遍表示,由於涉及次貸的資金金額比重較小,帶來的損失對公司整體運營而言,影響輕微,少量的損失也在銀行可承受的范圍內。 2、國內金融市場動盪加劇 隨著國內外金融市場聯動性的不斷增強,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持續動盪,必將對我國國內金融市場產生消極的傳導作用。一方面,會直接加劇國內金融市場的動盪;另一方面,外部市場的持續動盪會從心理層面影響經濟主體對中國市場的長期預期。以2008年年初為例,部分國際知名大型金融機構不斷暴露的次貸巨虧引發了一輪全球性的股災。1月份,全球股市有5.2萬億美元市值被蒸發,其中,發達國家市場跌幅為7.83%,新興市場平均跌幅為12.44%,中國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續動盪所導致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到市場的資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的互動關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場的持續動盪很可能對內地市場形成實質性的壓力。在直接融資比例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國內金融市場的動盪很可能會引起國內資產價格的調整,從而進一步影響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 (二)間接影響:不可低估 1、出口增長可能放緩 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從經濟總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斷升高,2006年超過1/3,2007年雖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長了25.7%。從就業上看,外貿領域企業的就業人數超過8000萬人,其中,加工貿易領域就業近4000萬人。2001年以來,在所有的對外出口中,中國對美國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長速度也很快。 由於外貿對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國又是中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之一,因而美國經濟放緩和全球信貸緊縮,將使我國整體外部環境趨緊。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經濟增長存在較大的下行風險,消費者信心快速下滑。盡管中國出口結構的升級和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美國需求變化對出口的影響,但事實上,中國出口增速從未與美國經濟增長脫節。只要美國經濟出現衰退,中國出口就有可能明顯放緩。2007年第四季度的數據也顯示,中國的出口增速較前三個季度下降了6個百分點,低於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貸危機可能會對我國未來的出口產生不利的影響,而對出口的影響一方面會直接作用於我國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會通過減少出口導向型企業的投資需求而最終作用於整個宏觀經濟。 2、貨幣政策面臨兩難抉擇 全球經濟的復雜多變,嚴峻挑戰著我國的貨幣政策。一方面,美歐等主要經濟體開始出現信貸萎縮、企業獲利下降等現象,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產、股票等價格震盪加劇,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糧食、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所以,我國不但要面對美國降息的壓力,而且要應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這些都使貨幣政策面臨兩難的抉擇。 3、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劇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運行的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上升。一方面,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凈流入規模加大。隨著次貸危機的不斷惡化,美國可能採取放鬆銀根、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來防止經濟衰退,而這些政策可能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加劇全球的流動性問題,國際資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市場的持續動盪、保守勢力的抬頭、我國企業自身競爭力不足等因素可能會對我國的資本流出產生影響,導致資本凈流入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加劇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於發達國家的金融優勢,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可能向發展中國家轉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境外市場的動盪可能會影響到跨境資金流動的規模和速度,加大資金調節的難度,而且一旦出現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可能會加大我國國際收支波動的風險。 4、人民幣升值預期可能加大 在美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可能會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來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這些都可能加劇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一方面,在美國採取寬松貨幣政策同時,中國趨緊的貨幣政策會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近幾年,在國際收支不平衡和流動性偏多的情況下,為了緩解國際游資投機人民幣的壓力,我國央行傾向於把人民幣存款利率與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離。自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為應對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採取了減息等貨幣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聯儲分別宣布,降低聯邦基金利率75個、50個和75個基點,減息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經形成了倒掛。如果中美貨幣政策繼續反向而行,擴大的利差將增大熱錢流入的動力,人民幣將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央行的對沖也將變得更加困難。另一方面,弱勢美元政策在不斷向全球輸出流動性的同時,會直接影響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的貶值。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07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13.31%,對歐元匯率累計貶值6.12%,對日元匯率累計升值14.04%。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對大部分非美元貨幣貶值的結構性差異一直伴隨著匯改,並在最近幾個月的國際金融震盪中更趨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非美元貨幣地區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會加大,不對稱的匯率結構體系給人民幣升值帶來新的壓力。 5、境外投資風險加大 從企業「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影響可以分為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有利的是,次貸危機有助於我國金融機構繞過市場准入門檻和並購壁壘,以相對合理的成本擴大在美國的金融投資,通過收購、參股和注資等手段加快實現國際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發展水平的同時為「走出去」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目前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和貨幣緊縮,無疑加大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融資風險和投資經營風險。而且,隨著次貸危機的不斷深入,投資者的風險厭惡和離場情緒會引起更高等級的抵押支持證券的定價重估,從而危及境內金融機構海外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目前,次貸危機還沒有結束,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有待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觀察。然而,可以明確的是,在現階段必須高度重視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影響,防止外部環境惡化作用於國內整體經濟運行。尤其是要重視觀察前期宏觀調控政策的累積效應,結合外圍和內部情況的變化適時作出靈活反應,熨平經濟波動,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E. 中國外匯儲備過大的利與弊論文
中國外匯儲備過多的利弊分析
摘要:外匯儲備對於平衡國際收支、干預外匯市場,維護本國匯率穩
定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外匯儲備還是舉債和償還外債的保證。截止
2008年3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1.6萬億美元,面對如此巨額的
外匯儲備數字,中國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之將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問
題。本文用幾種外匯管理理論分析判斷得出中國是外匯儲備已經過多,
文章同時分析了外匯儲備過量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利弊影響。
關鍵詞:外匯儲備;外匯成本;通貨膨脹;外匯管理
外匯儲備是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使用的外國貨幣資產,也是
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平衡國際收支、干預
外匯市場,維護本國匯率穩定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外匯儲備還
是舉債和償還外債的保證。國家外匯局公布截止2008年3月底,
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1.6萬億美元,面對如此巨額的外匯儲備數
字,中國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之將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問題。適
量的外匯儲備應因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經濟規模和所處不
同經濟時期等不同而不同,因此很難用一個國際統一的標准來判
斷一個國家在某一個時期的外匯儲備是否過量。事實上,大量的
外匯儲備公認有維持本幣穩定,彌補收支逆差,增強本幣信心,並
為中國對外投資和公民旅遊等提供了外匯保障作用,是一國對外
進行對外經濟活動的堅強後盾。
一、外匯儲備增多對我國經濟的有利方面
外匯儲備在維持本幣的穩定上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在經濟運
行常態時期,外匯儲備的作用不明顯,但當危機來臨時,外匯的威
力就顯示出來了。亞洲金融風暴時,因為中國有強健的外匯儲備,
通過公開外匯市場上拋出外幣買進人民幣的方式,提高了市場上
對人民幣的需求,從而捍衛和維持了人民幣幣值的穩定。穩定的
人民幣幣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信譽。20
世紀90年代之前,人民幣不為其他經濟體所接受,近幾年,在亞
洲同中國相毗鄰的國家都大量接受人民幣就是人民幣信譽提升
的標志。
大量的外匯儲備還能彌補中國國際收支的逆差。一般情況
下,外匯來源有兩個,一個為貿易順差得來,為債權;另一個為外
國資本流入,為債務(以FDI為主)。如今中國的FDI的引進已經
從1985年的20個億美元激增到2007年的826.58億美元,代替
美國成為世界上接收FDI最多的一個國家。FDI的流入增加了中
國的資本外債,同時跨國公司的利潤匯回也成為我國資本逆差的
一個來源。據海關總署發布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4~2006年
中國的貿易順差分別為319.8、1019、1774.7億美元,2004~2006年
FDI在中國的投資收益分別為697、849、1050億美元,僅貿易順
差賺取的外匯在2004年和2006年都不能償付全部外商投資受
益必須靠外匯的進一步流入來彌補收益支出的缺口。值得慶幸的
是這幾年的外商直接投資以利潤再投資的形成留在了國內,緩減
了投資受益逆差的擴大。但經統計,尚有3863億美元的利潤未匯
出,掌握在外商手中,若遇國內政治經濟或其他因素沖擊,積累的
巨額利潤流出就會給我國帶來巨大的沖擊。在這種經濟態勢下,
巨大的外匯儲備無疑成了彌補外匯資本不足,保證經濟穩定發展
的的堅強後盾。
大量的外匯儲備還能滿足中國對國外先進技術的購買的需
求。中國改革開發才30年,在技術方面和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國
家相比有很多劣勢,大量的外匯儲備為中國購買這些先進裝備提
供了經濟基礎。還可利用外匯儲備購買黃金,石油,重金屬等戰略
性物質,以備我過經濟發展的不時之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到
外國直接投資和居民出國受教育、出國旅遊等對外匯的需求越來
越大,大量的外匯儲備也為我國居民用匯提供了方便。
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是一國的綜合國力增強的標志,有利於
維護國家和企業的信譽,有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商投資、降
F. 外匯儲備對經濟的影響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外匯儲備是該國出口商品不能收到黃金白銀等貴金屬資源產生的對外債權,是出口國對進口國的商業信用。
外匯儲備的積累將使出口企業的成本開支無法彌補而倒閉破產。同時大量持有紙幣形態的外匯儲備,給外匯發行國通過通貨膨脹逃脫債務打開了方便之門,會形成持匯國巨額的匯兌損失而導致銀行破產。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該國國際收支逆差,抵禦金融風暴,穩定該國 匯率以及維持該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
2.帶來利差損失;
3.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
4.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
5.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
6.加速熱錢流入,引發或加速該國的通貨膨脹;
7.大量囤積外匯,會引起國內有形經濟資源的流失,無論是出口創匯還是發行本國貨幣購買外匯,都會形成對本國有形經濟資源的購買能力,造成國內有形經濟資源的流失;
8.推高本國貨幣的通貨膨脹,資源的流失和大量發行本國貨幣所換來得外匯如果不能實現購買,則會推動國內通貨膨脹的持續上揚;
9.迫使國內生產企業和銀行系統倒閉,出口創匯不能回購資源,在國內以發行本國貨幣虛增企業利潤來實現,實質上是生產企業的出口成本以通貨膨脹消化,長期運做,使所有生產企業總體上收不抵支,使這些企業所持有的生產資料轉化為外匯儲備的貨幣形態,造成倒閉,而以企業經濟贏利為基礎而生存的銀行也會因企業的倒閉使放出的貸款不能收回而發生倒閉;
10.使中央銀行產生巨額的匯兌損失;
11.給外匯發行國通過大量發行鈔票,稀釋其貨幣購買力,掠奪持匯國的財富以逃避債務創造條件;
12.蒸發本國貨幣的積蓄,大量通貨膨脹本身是中央銀行稀釋本國貨幣購買力的表現,但中央銀行在稀釋購買力時沒有補貼持幣人等比的新增貨幣,從而是百姓財富蒸發;
13.螞蟻搬家式的將本國貨幣的發行准備移出國外,造成本國貨幣主權的喪失。
G. 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的論文
《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在美國金融危機向更深層次、向全球演進的背景下, 中國 經濟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由於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高達60%,我國是世界第三貿易大國,出口的快速增長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0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21738億美元,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7.5%,拉動經濟增長1.5到2個百分點。歐盟、美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是我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此次金融危機的發生勢必降低它們對我國的進口需求,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我國的外貿出口,進而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整體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有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直接影響,即金融危機對中美雙邊貿易的影響,尤其是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影響。二是間接影響,即金融危機可能會對歐盟、日本,以及,世界經濟貿易產生影響,從而進一步影響中國對歐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出口增長。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金融危機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使其生存環境更加惡化。
1.金融危機導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金融危機引發美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指數不斷下降,失業率上升,消費能力迅速萎縮,據統計,美國2007年1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終值曾經下降到76.1,創下自199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國平均失業率達到4.6%,2008年3月達到5.1%,是2005年以來的最高點。美國是我國的第一出口大國,美國的經濟蕭條直接導致了我國出口的大幅減少。
金融危機還通過對歐盟、日本,以及世界經濟貿易產生影響,進一步減弱中國對歐盟、日本的出口增長。由於德國和日本的經濟 發展 與美國的經濟發展正相關程度很高,美國經濟的放緩也導致了德國和日本經濟的放緩。 目前 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趨淡,日本經濟再度陷於停滯,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和日本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數量也相繼減少。
據統計,2008年前三個季度,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長11.2%,比去年同期回落4.6%。我國對以轉口貿易為主的香港地區出口僅增長8.9%,回落了12.7%;對歐盟出口1月~7月累計增速27.1%,8月份增長22%,9月份增長20.8%。
2.金融危機嚴重地沖擊了勞動密集型產品
在出口商品結構中,由於受到經營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減弱等因素的共同影響,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鞋類出口增長15.1%,玩具出口增長3.7%,服裝出口增長1.8%,分別比去年同期回落13.1%、16.3%。和21.2%。例如在對美國的出口產品中,紡織品、鞋襪、低端生活用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而這些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是美國的中低收入階層,他們在金融危機中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大大削弱了購買力,這必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這些產品的對美出口。
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主要依靠價格優勢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競爭,由於金融危機帶來的美元疲軟和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企業的價格優勢不在,出口進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機導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下滑,無疑給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企業帶來了「重創」。
3.金融危機使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惡化
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大多數中小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境,生存狀況變得更加惡化。今年上半年,東部沿海地區的不少中小企業倒閉,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紡織服裝行業,且多數是私營企業。究其原因,中小企業的技術水平落後、生產經營成本較高,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差是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雖然我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放鬆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額度,提高了部分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進一步蔓延,中國的出口商仍將迎接來自海外的新一輪打擊。
二、金融危機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了更大的貿易風險
金融危機加劇了各國的貿易摩擦
金融危機使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失業率上升,必將會加劇國際市場競爭激烈。有些國家和地區會採取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將進一步增大,形成新的貿易壁壘。例如美國政府的強勢財政貨幣政策雖然有望使美國經濟免於衰退,但很可能引發經濟停滯,當美國經濟增長減速時,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就會抬頭。據我國海關總署統計,今年美國新發起的針對貿易夥伴的18項調查中,有15項是針對我國,佔83.3%。目前,美主要紡織團體已經提出了包括反補貼調查、反傾銷調查、針對具體產品的保障措施等多種方案,美國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實施的特保措施將於2009年1月1日取消。
一、前3季度外貿繼續快速增長
2008年前3季度,盡管受到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能源資源價格上漲和國內生產成本大幅升高,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等不利因素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加快結構調整,仍然實現了持續和快速增長。主要特點是:
1.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長加快,外貿順差減少。前3季度商品進出口總值為19671.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第1季度出口增長30.3%,第2和第3季度增速回落。前3季度總計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個百分點。進口增長自年初開始加速,總計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9個百分點。外貿順差1809.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
2.機電產品出口增長較快,能源資源進口量增價漲。前3季度中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機電產品出口6170.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0%。受經營成本升高和需求疲軟的影響,傳統大宗商品中的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僅增長1.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1.2個百分點。其他大宗商品出口增長速度均有所回落。進口商品中增長最快的仍然是能源資源類商品。原油進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長8.8%,金額增長85.5%;鐵礦砂進口量增長22.0%,金額增長116.0%;大豆進口量增長32.3%,金額增長137.4%。
3.一般貿易保持強勁增長,加工貿易增速繼續回落。前3季度中國一般貿易繼續強勁增長,進出口總值達到9565.7億美元,增長35.9%。其中,出口5007.8億美元,增長26.9%;進口4557.9億美元,增速高達47.3%,比去年同期加快22.7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增長進一步趨緩,進出口總值8034.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8%。其中,出口增長15.6%;進增長10.7%。
4.對美出口增速大幅放緩,對新興市場出口增長較快。前3季度中國對發達市場出口增長放緩。對歐盟出口2204.7億美元,增長25.6%,對美國出口1891.3億美元,增長11.2%,對日本出口858.5億美元,增長16.0%。與一些新興經濟體雙邊貿易繼續快速增長,例如對印度出口增長了43.1%,對韓國出口增長了28.4%,對巴西出口增長了90.2%。
二、全年出口增幅可能低於20%
當前金融危機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由於個人消費開支和出口增長低於預期,美國第2季度GDP增長率已經由此前的3.3%修正至2.8%。一些研究機構預測第3、4季度美國的個人消費將出現負增長,相應地美國經濟將至少步入溫和負增長。歐元區和日本第2季度已經陷入負增長。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增長也都開始放慢。第4季度主要發達國家進口量可能萎縮,全球商品貿易也將顯著放緩。因為金融危機,部分地區和企業出現支付困難。中國進出口企業已經明顯感受到出口新訂單減少和支付風險的增大。
國際市場主要初級產品的期貨價格從7月份開始回落。近期金融市場的混亂和對未來全球經濟下滑的擔心,進一步擠壓了期貨價格虛高成分。但是以美元計價的初級商品價格目前仍處於歷史高位,同時也不排除由於投機因素大幅波動的可能性。中國國內通脹率仍不算低,出口產業將繼續受到成本上漲困擾。
自匯率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20%,對歐元和日元升值也都在8%以上。近期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與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採取措施穩定金融市場,匯率大幅波動受到一定抑制有關。這暫時緩解了人民幣快速升值給出口企業帶來的困難。
綜合上述因素,預計第4季度中國出口增長將進一步放緩,全年出口增速可能回落至20%以下。
三、2009年外貿形勢很不樂觀
第一,世界經濟將陷入低迷,不排除危機加深可能
盡管各國政府正採取協調行動築起防波堤,使得這場金融海嘯還不至於引起1929年那樣的大蕭條,但是市場信心的恢復、體制和結構問題的解決預計將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樂觀地估計,發達國家經濟至少要等到2009年下半年,甚至更晚時候才能開始復甦。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還難以確定。整個世界經濟將進入一段較長的低迷時期。目前美國房地產市場還沒有顯現出整體回暖跡象,次級貸款問題仍有可能惡化,使更多金融機構的不良信貸浮出水面。因此,不排除金融危機加深的可能性。
第二,初級產品價格將繼續處於高位並劇烈振盪
如果初級產品價格能夠回落至較低水平,對於減輕廣大進口國成本負擔,刺激經濟回升顯然是利好消息。但是,導致近年來能源、資源類商品價格飆升的主要因素——來自新興市場的龐大需求,以及美國生物能源政策等並沒有改變。而能源、資源類商品供給受到開采難度增大、生產國投入不足、以及農業生產耕地面積減少的制約,供給量的增長並非易事。為了維持高價,近日OPEC已醞釀調減全球石油產量。各國為拯救金融市場而注入的大量流動性,對美元等貨幣幣值下跌的擔心,將使得更多國際游資把大宗商品期貨作為保值避險工具。這些因素都將加劇國際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波動。
第三,多哈回合前景暗淡,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
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隻影響部分市場不同,這次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陷入金融危機,影響到了全球貿易的穩定運行。7月份多哈回合談判破裂後,雖然許多成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希望重啟談判,但是一些根本分歧短期內很難彌合。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看上去更加黯淡。不僅如此,貿易量萎縮和失業率的上升,還將使一些國家和地區轉而採取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全球范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
總體看來,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主要貿易夥伴經濟下滑、進口需求銳減、國際商品市場價格大幅波動、主要貨幣可能出現的貶值,都將進一步波及中國。預計2009年外貿形勢應很不樂觀。進口和出口增長都將回落。
四、中國應對沖擊有一定空間
中國對外貿易已經連續七年實現較快增長。近幾年政府大幅調整外經貿政策,包括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已經讓企業提前適應在趨緊的環境下生存發展。許多地方和企業都積極轉變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加快技術進步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開拓新興市場,並且取得了積極成效。少數僅靠低價競爭的企業被淘汰,具有一定技術、品牌和客戶渠道優勢的企業則獲得了更大發展。大部分出口商品賣價有所提高。應當說,中國出口產業總體競爭力仍然是比較強的,低成本優勢並沒有失去。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下滑將催生新一輪國際產業調整。對於中國進出口企業來講,既面臨很大的挑戰,但是也可能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2009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能依然充足。國民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調整和優化結構,統籌城鄉發展將帶來巨大和長期的投資與消費需求。依託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堅實物質基礎,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積極和有效地擴大內需,將支撐並推動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中國政府近日已經決定提高服裝、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未來在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口方面還有相當可操作空間。各地方、部門將加大對進出口企業信貸支持,加快出口退稅進度,鼓勵和幫助企業克服困難,開發適銷對路產品,拓展新的市場。同時,中國外匯儲備充足,將繼續積極擴大進口,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這有利於改善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系,減輕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中國投資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增長潛力很大,迄今為止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熱情不減。所以,從中長期看,中國外貿發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H. 外匯儲備對於經濟的影響
外匯儲備就是對外幣或者外國有價證券的儲備。這是經濟中一個很關鍵的要素,對經濟產生各種影響。
1 對外貿易需要外匯儲備。
進口商品,必須用外幣支付(一般是美元,因為美元是國際貨幣),外匯儲備不足,進口受限。
出口商品,順差時,美元流入國內。企業就會去銀行兌換一部分美元,用於國內的購買或投資。當需要兌換的數額巨大時,央行不得不多發行人民幣以供兌換。人民幣發行過多,會引起通脹。
2 國家的財政收入有一部分是用於投資的,其中一部分就是投資外國的貨幣或有價證券。比如說購買美國國債,這就增加了我們的外匯儲備。美國金融危機,這就加大了其國債的償還風險。此時,我國的外匯儲備面臨如此風險。
3 外幣升值會引起外匯儲備升值,外幣貶值會引起外匯儲備縮水,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比如美國為還債,大量印發美元,美元貶值,這樣雖然錢拿回來了,但購買力已大打折扣,外匯儲備縮水,國有資產流失。
4 國有資產流失,會導致一系列經濟問題。一些公共事業難以進行,比如本來投資美國國債的錢拿回來,要加入醫保基金,現在賠了,老百姓醫保就將就點吧,諸如此類的事情吧,都是。
5 而公共事業滯後,會是人民福利減少,百姓不得不再掏腰包支付這些費用,比如醫療、養老、上學、交通、通訊等等。這樣就減少了其他商品的消費,企業利潤不多,而工人的工資也就更少了。
6 消費、投資、外貿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兩架瘸了腿,我國gdp也只能靠投資來挑大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