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分!!我國歷年外匯儲備額及其動態分析
中國外匯儲備分析
一、外匯儲備的經濟意義
外匯儲備是當今國際儲備的主體。國際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能隨時用來干預外匯市場、支付國際收支差額的資產。國際儲備代表一國的國際清償力,其數量多少反映了該國清算國際收支及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而外匯儲備在所有類型的國際儲備中規模最大,使用頻率最高,發揮的作用也最大。因此外匯儲備就具有了不尋常的經濟意義。對一國來講,外匯儲備的經濟意義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講:
第一、外匯儲備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三:1.清算國際收支差額,維持對外支付能力;2.干預外匯市場,調節本國貨幣的匯率;3.是一國國際借貸和支撐本幣幣值穩定的信用保證。因此,合適的外匯儲備,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保持正常的外貿、穩定本國貨幣幣值、抵禦外匯風險和防範金融風險的必要保證。
第二、外匯儲備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外匯占款,佔用貨幣當局的基礎貨幣投放量,會通過乘數放大到經濟運行中,這樣外匯儲備的規模就會影響到一國的貨幣供給,進而影響到其他的經濟變數,比如通貨膨脹、利率等。
第三,外匯儲備數量的變化往往代表外匯市場上本幣與外匯的供求情況,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或減少,意味著本幣的升值或貶值壓力,進而可能對經濟體的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
第四、外匯儲備以外幣資產存在,這意味著將本國資本輸出到外國進行投資,在獲取一定收益的同時也會承擔機會成本,即動用儲備進口物資所帶來的本國經濟增長及投資收益率。
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2004年年末已經達到6099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外匯儲備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經濟運行,我國外匯儲備無疑應成為值得大家關注的熱點。本文將從數量和幣種結構兩個方面,對我國外匯儲備進行分析。
二、從數量變化看中國外匯儲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外貿易持續保持順差,與此同時,我國的外匯儲備也在不斷增長。1985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26.44億美元,1990年超過100億美元,到1996年突破1000億美元 2003年已達到4032.51億美元,到2004年年末更是高達6099億美元。表1為我國外匯儲備數量的統計,體現了近 20年來我國外匯儲備的變化情況。
(一)、中國外匯儲備數量變化原因分析
理論上講,外匯儲備的變化主要取決於進出口和外資引進凈額。在會計上,經常項目余額,資本項目中非儲備部分的余額和凈誤差與遺漏三者之和,需要用官方交易進行彌補和平衡,而交易的結果體現為官方儲備資產的增加或減少,其中變化最大的便是外匯儲備。外匯管理制度的變化也往往是導致外匯儲備變化的重要原因。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外匯儲備變化可分兩個階段,這正與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變化相符。
1、1985年到1993年
這一時期中,我國外匯儲備波動幅度較小,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當時為了調動創匯單位積極性,增加企業活力,國務院確定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在外匯由國家集中管理、統一平衡、保證重點的同時,對有收匯的部門、地方、企業,按照收匯金額及規定的留成比例,分配給相應的外匯使用指標,由其自行安排使用。分配下去的外匯國家無法自由支配,不佔用基礎貨幣,也不體現為外匯儲備,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變化也就相對穩定,增長比較緩慢。同時,當時我國國際貿易逆差積累較多,國際資本流入規模也相對較小,客觀上也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緩慢增長。
此期間內外匯儲備總體處於緩慢增長,但1992與1993兩年都比1991年稍少些,這是因為1991年以前,我國國家外匯庫存與中國銀行外匯年終余額都記人外匯儲備.而1992年開始,由於中國銀行的商業銀行化,不再負責管理國家外匯儲備,其外匯年終余額也不再記人國家外匯儲備中,因此為體現為外匯儲備的減少。
2、1994年及以後至今
此期間內,我國外匯儲備呈高速增長,每年平均增長約為450億美元,而且增幅呈增長態勢,到2004年底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099億美元。筆者以為這同樣有兩大原因。
一是制度原因。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業外匯留成,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實現匯率並軌,建立了銀行間統一的外匯市場,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禁止指定金融機構以外的外匯買賣,1996年7月起對外商投資企業也開始實行結售匯制度。於是所有進出口和外資引進凈額都需要國家以人民幣收購,變成外匯儲備,這構成了我國外匯儲備呈高速增長的制度基礎。
二是國際收支持續的「雙順差」,這是我國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物質原因。
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自1994年以來,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基本全部形成順差,只有1998年資本與金融賬戶逆差63.21億美元,而同期經常賬戶順差則達到了293.24億美元,因此,自1994年至今,我國國際收支中,雖然每年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各自變動幅度較大甚至出現逆差,但總體一直保持「雙順差」的態勢,尤其兩者合計更是呈高額順差,2003年為986.01億美元,而2004年僅上半年即達到742.68億美元。排除誤差與遺漏因素,這與每年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幅度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國際收支持續的「雙順差」正是我國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的物質基礎,而這其中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一直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
促成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則是多種多樣的。首先經常賬戶順差,這主要是由於我國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的高額順差。經常賬戶包括貨物、服務、收益和轉移支付。其中我國服務與收益項下常年為逆差,而轉移支付雖然保持順差,但涉及金額太小,不構成大的影響,只有貨物項下即通常所說的進出口貿易則在1994年以後持續保持高額順差。因此,進出口貿易的持續高額順差使經常賬戶體現為順差,同時造就了我國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而我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1994年匯率並軌導致的人民幣貶值則事實上刺激了出口的高速增長,使我國國際貿易持續保持順差。
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則主要體現在外商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兩項目中,這主要得益於外資引進的迅速增加。一直以來,我國都保持著對外資的強大吸引力,1994年至 1995年的高利率及1996年開始實行的優惠外資政策都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增長率長期為全球之冠,這才是對外資最實際最有力的吸引。
(二)、探求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嘗試
對一個國家來說,如果外匯儲備不足,形成外匯短缺,導致國際清償力不足,引起國際支付危機和本幣信用危機,進而將導致債務危機及貨幣危機的爆發;而如果外匯儲備過多,雖然可以提高國際清償力,增強干涉外匯市場,維持本幣匯率穩定的能力,提升在國際借貸和支撐本幣幣值穩定方面的信用保證,但同時也會推動國內通貨膨脹,積累本幣升值壓力,增加持有外匯資產的成本,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因此面對目前我國持續迅速增長的高額外匯儲備,找到一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顯得尤為重要。所謂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即是外匯儲備的規模既能滿足國家外匯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而又不對經濟的健康平穩運行造成大的影響。
面對目前我國持續迅速增長的高額外匯儲備,有許多學者依據傳統理論計算得出我國持有的外匯儲備已經過量。黃有光(2004)通過計算外匯儲備與GDP佔比這一指標得出,中國超過30%,日本為12%,認為中國現在完全不是外匯不足,而是持有太多低息美元債券.並蒙受美元貶值的損失。余林、梁志堅(2004)綜合考慮年進口額、外債規模和外商直接投資利潤匯出等因素,計算得出2003年時我國外匯儲備已經明顯過多。高豐、於永達(2003)利用阿格沃爾模型分析得出,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實際規模要大於根據模型計算出來的適度規模,而且差值不斷增大。
不過鑒於這些傳統方法,總是偏重於考慮經濟中的一個或幾個因素對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影響,具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因此由其得出的結論並不全面。我國外匯儲備究竟是否過多,還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進行分析。
由於現階段國際交往的深入發展,影響和決定一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因素日趨復雜,很難簡單地通過某一模型,得出一個比較准確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下面結合各種因素對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進行分析。
第一、我國實行結售匯制度,因此國家外匯儲備代表著全社會的國際購買力,並不僅僅是官方儲備的含義。因此我國的外匯儲備保持在較高的水平是合理的。
第二、進出口貿易。我國的出口貿易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較高,很容易受到國際物價水平及匯率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外匯收入可能會有較大波動。而我國目前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在技術、能源、原材料等方面都需要很大的進口規模。因此,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是很必要的。表2中的數據很能說明這一點,1994--1996年經常賬戶順差都低於100億美元,而繼.1997--2003年的較高順差後,2004年上半年順差卻只有74.65億美元。
第三、外資流人並不穩定。我國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資的大量流入,但外資流人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表2顯示,在我國實行極優惠的外資政策的同時,外資流人也會受國際環境的影響而有很大的波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1998年出現逆差63.21億美元,其後的1999年和2000年順差水平也很低。當今世界,風雲變動,國際貨幣體系更是蘊涵著很大的內在不穩定性,國際環境不會永遠風平浪靜,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有利於防範這方面的風險。
第四、外債余額。我國外債余額歷年來都處於很高的水平,由此產生的還本付息壓力,要求我國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規模。表3為1994-- 2003年我國外債情況表。
第五、我國人民幣還不是完全
可兌換的貨幣。人民幣正逐步走向國際化,完全自由兌換是人民幣的當然目標。而即使在現在資本項下不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仍有巨額的國際游資熱炒人民幣升值,因此實現自由兌換後,為抑制針對人民幣的投機活動,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增強市場對人民幣幣值的信心,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有充足的外匯儲備。
第六、我國實行事實上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為保持匯率的穩定,防範外匯市場上的大規模投機,需要我國持有較多的外匯儲備。
第七,我國金融市場不夠發達,缺乏靈敏的調節政策傳導機制,無法提供較高的誘導性儲備,因此我國國際收支的調節對國家外匯儲備的依賴程度較高。落後的金融市場客觀上要求我國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
第八、著名華裔經濟家錢穎一教授和IMF高級經濟學家黃海洲教授 (2002)研究認為,在未來若干年內中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幾乎為1001事實表明,此觀點似乎過於悲觀但確有可信的成分。大量的外匯儲備可以防止中國陷入金融危機,不用擔心經濟危機的出現。
第九、外匯儲備過多對經濟的最顯著不利影響是推動通貨膨脹。但從表4可以看出1994年以來我國通貨膨脹基本處於溫和水平,並且一度出現過通貨緊縮,即使在外匯儲備規模達4032.51億美元的2003年,當年通漲率也只有1.2%。2004年雖然CPI一度高位運行,6--9月份與去年同比增長超過5%,但隨著中央確定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進一步落實,以及今年的糧食豐收,經濟生活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逐步減弱或者得到抑制。物價總水平趨於穩定,CPI出現回落,11月份的同比增長就已經下落到了2.8%。因此,高額外匯儲備產生的通貨膨脹壓力基本處於控制之下,未對經濟的健康平穩運行造成大的影響。
綜合上述因素,而且在外匯儲備規模較高且迅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經濟一直在健康平穩運行,並保持著全球最高的增長速度,因此總體看來,我國目前高企的外匯儲備還是處於適度規模的范圍內的。但問題在於1994年實行外匯管理
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實行嚴格的結售匯制度,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和增長速度基本上是被動式形成的,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我國外匯儲備很可能會增長到超出適度規模,造成更大的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減緩我國外匯儲備被動式高速增長的建議
雖然我國目前高企的外匯儲備規模仍在適度規模之內,但由於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是被動式的,長此以往難免會增長到一個不合理的程度。因此必須未雨綢繆,採取一定措施改變這一局面。
第一、結售匯體制需要適當放寬。歷史證明,1994年以來實施的結售匯體制,使得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增加了我國國際清償力,提高了國際支付的能力,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借貸和支撐本幣幣值穩定方面的信用保證,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結售匯體制也客觀上造成了我國外匯儲備的被動式高速增長,適當放寬結售匯體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放緩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速度。而且在新形式下,嚴格的結售匯制度體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弊端。首先,結售匯制度使得我國外匯儲備包含一部分民間外匯儲備,同樣佔用著基礎貨幣,增加了外匯儲備規模的同時也產生了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其次結售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我國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積累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最後,我國將走向更具彈性的匯率制度,為尋找更有效的匯率形成機制,也需要適當放寬結售匯體制。
第二、加強對戰略性物資的采購。外匯增長太快就花掉一些,增加采購我國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海外的能源,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資源,加強我國戰略性物資的儲備,這無疑也是控制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速度的一條有效途徑。
第三、完善我國金融市場,提高公開市場的容量,提高央行對沖性公開市場操作的效力,沖銷外匯儲備增長對經濟的不利影響。對此,李揚(2003)認為為了收回因購買外匯而增加發放的基礎貨幣,我們的貨幣當局必須賣出些什麼。但我們現在沒什麼東西可賣,貨幣當局沒有足夠的金融工具可供使用,沒有有效的資產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他提出要發展我國的債券市場,提高國債市場規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三、從幣種結構看中國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管理的另一個方面是外匯儲備的幣種管理。70年代以前,外匯儲備只有美元,但70年代之後,國際貨幣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多元化的儲備貨幣幣種,波動較大的浮動匯率制度,各國不同的利率,通貨膨脹率,以及迅速發展的國際金融市場,都加強了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管理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外匯儲備管理應遵循的原則是:1、根據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的走勢,合理搭配幣種,在各種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化中保持外匯儲備的幣值穩定;2、適當地搭配幣種和投資方式,以求達到風險和收益的合理組合,保持外匯儲備的贏利性;3、為方便國際經貿往來,進口商品、勞務或其他支付的結構分布需要,應該是幣種結構選擇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應該說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較好的遵守了上述原則, 2002年我國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曾有5%左右(李楊2003)。但2002年以來,美元的持續貶值向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提出了挑戰,香港《明報》2004-年11月29日報道,在我國現有的S000多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美國國債和其他美國債券)大約至少佔3000多億(60%以上)。根據美國經濟學家估計,美元至少要貶值20%,最多可能貶值 40%。這意味著中國會損失600億到 1200億美元的外匯購買力。雖然實際情況可能沒有那麼壞,但毫無疑問,我國外匯儲備正因為美元的貶值而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不過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外匯管理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余永定(2004)中國外匯儲備2003年底為4033億美元,其中持有的美國國債為1580.89億美元,占外匯儲備的39.22。截至 2004年9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創下了 5145億美元的新高,而1744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佔比為33.9%,較2003年底下降了5.3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外匯儲備減緩了購進美元資產的速度,降低了美元資產的比例,定程度上減少了可能的外匯損失。
Ⅱ 關於外匯儲備
中國外匯儲備太多還是太少?官員學者暢談利與弊
[ 2004-03-05 14:00 ]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從1993年到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12億美元,增加到4033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近20倍。僅去年一年,中國新增外匯儲備,包括向中行和建行注資的450億美元,超過了1600億美元,與建國到1999年50年間的積累相當。
外匯儲備充足,無疑有助於抵禦金融風險。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它是保衛中國金融業的一道"長城"。然而,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注意到,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4000億美元,是這兩天政協委員們和記者交談中頻率較高的一個數字。大家都在試圖破解一個疑問:4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對於中國來說究竟多還是不多?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郭樹清說,外匯儲備是否太多,不能從數字上一概而論。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量,都會考慮到如果出現對國家經濟安全嚴重不利的情況。如果出現像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事件,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國家就很難度過。從抵禦風險的角度來看,不能簡單地講一個國家擁有多少外匯儲備就夠了。郭樹清把保證充足的外匯儲備量比作"大樓防火"。一座大廈可能永遠不會起火,但防火的任務卻要時刻牢記心頭。
的確,外匯儲備是國力的象徵。沒有一定量的外匯儲備,既影響進出口,也影響引進外資、舉債。而且,中國人口基數龐大,4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平均到每個人頭上,也的確不用擔心會太多。
然而,"兩會"的一些代表、委員卻對目前的外匯儲備量表示了憂慮。
全國人大代表尹繼佐就外匯儲備問題,專門向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交議案。他告訴記者,巨額外匯儲備構成了高成本低效率佔用資源,導致了經濟結構的失衡。他說,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的各項指標已經高於國際警戒線。盡管這些警戒指標並不具備絕對的可靠性,但如果外匯儲備仍然保持1990年至2003年間約140%年均增幅的話,顯然弊大於利。
尹繼佐代表在議案中則用數據說明了這一觀點。國際上通常把外匯儲備支持外貿進口、外匯儲備支付外債和外匯儲備與GDP比率作為衡量外匯儲備水平的三個重要指標。依照此參照,按三個月進口額計算,中國需外匯儲備約600億美元;按15%的外債備付金計算,約需300億美元,再加上2.4%的GDP,約需200億美元。綜合三項,中國的理想外匯儲備規模約在1100億美元左右。因此,目前的外匯儲備額大大高於"最優規模"。
尹繼佐的建議則是要在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確立合理管理外匯儲備的理念,同時,制定外匯儲備調整規劃,完善運營機制,從而實現外匯儲備的有效管理。(來源:中國新聞網)
Ⅲ 美國又同意發新債還舊債了,中國還會買么
中國一定會買新的美國國債
外匯(foreign exchange)是國際貿易的伴生物:國家之間進行貿易,必須要進行國際支付,以清償債權和債務。
各國的貨幣不同,除了極特殊情況,如巴拿馬(除了硬幣)使用美元作為法定貨幣,每個國家都只允許在本國境內使用本國發行的貨幣,不能用他國貨幣。因此,兩個國家之間發生貿易後用何種貨幣支付,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比如,中國賣給巴西電視機,巴西人要支付中國人貨幣,巴西只有自己的貨幣「雷亞爾」,而中國人拿著雷亞爾沒用。問題就來了:巴西給中國什麼貨幣或者其他等價物呢?
開始的時候,多用黃金。因為不用任何人或者物作保證,黃金本身就有價值,大家都可以接受。後來,因為用黃金支付風險太大(比如容易被搶),更主要的是,黃金的量畢竟有限,而國際貿易的規模越來越大,靠黃金不足以滿足龐大的支付要求。
於是,外匯應運而生,並逐漸取代黃金,成為主要的國際貿易支付手段。外匯市場的出現,更加速和確立了外匯成為國際支付手段的過程。
外匯是「國外匯兌」或者「國際匯兌」的簡稱。「匯」的意思是把貨幣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比如我們去郵局「匯」款,就是這個意思。「兌」的本義是交換,用一種貨幣交換另一種貨幣,平時我們說的「兌換」,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把「外匯」看成一個動詞時候的理解,是外匯的溯源意義。
現實經濟生活中,「外匯」的意思是靜態的,是個名詞。此時,一個國家的外匯,就是用外幣表示的可用於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
各國外匯無論是內容還是名稱都有差異,按照中國現行外匯管理制度,中國的外匯,主要是指外國貨幣。外幣支付憑證、外幣有價證券,以及「特別提款權」等支付手段。
理解外匯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外匯是其他國家的貨幣,不是本國的貨幣。比如美元不是美國的外匯,英鎊也不是英國的外匯,但是它們都可能是中國的外匯。
其次,外匯必須被許多國家,最好是所有國家能接受。如果一種外幣只被少數國家接受,其使用就非常受局限,不能作為一種普遍的清償國際債權債務的手段,太不方便,也就不成其為外匯。比如伊朗、委內瑞拉和美國的關系不怎麼友好,但是,伊朗和委內瑞拉也要接受美元,這是出於現實的考慮。而伊朗和委內瑞拉的貨幣,卻很少作為其他國家的外匯。
再次,外匯也是貨幣,盡管是特殊形式的貨幣。而貨幣是一種「被要求權」,你手裡的美元鈔票,就是你對美國政府的一種要求權,從理論上說,你總可以拿著它去跟美國政府或者貨幣當局,索要價值相當的商品或者服務。如果人們對於美元沒有信心,認為美國會賴賬,不會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就不會持有它。在這個意義上,一種貨幣成為外匯,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而成為別國的外匯,對其發行國自然有很多好處和便利,省了匯兌的麻煩不說,更有提升國家信譽的巨大作用。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當然希望人民幣盡早成為其他國家的外匯。
最後,外匯的作用是清算國際債權債務。如果巴西要償還進口電視機的債務,用美元就可以了,不一定用黃金,因為中國也接受美元,中國可以用美元償付自己對其他國家的債務或者進口商品。
外匯除了貨幣的所有的功用外,還有一個一般貨幣沒有的作用:政府可以在外匯市場上買進或者賣出外匯,達到干預匯率、影響國際收支和調節對內經濟的目的。
為應付不時之需,個人必須要有儲蓄,國家也要有類似的儲蓄。外匯儲備,也叫「外匯存底」,就是一個國家的儲蓄,是一國貨幣當局或者中央銀行持有的,可以隨時兌換成外國貨幣的各種資產。
外匯儲備的形式很多,貨幣只是其中一種,而且只佔較小比例,外匯儲備主要不是貨幣形式,而是資產形式。如中國外匯儲備的大約70%就是美國國債。中國2008年9月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持有大約8 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
一國的外匯儲備包括:在國外的外匯短期存款;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國外的有價證券,如外國政府債券、股票等。
注意,外匯儲備跟國家官方資產是有區別的,除了外匯儲備,一個國家的官方資產還包括黃金儲備等。
以中國為例,外匯儲備的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經常項目下的貿易盈餘。如果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多於從美國的進口,其間的差額,美國必須用美元進行彌補,形成中國的外匯儲備來源;二是資本項目下的各種資本流入,如外國直接投資(FDI),以及各種短期的游資,包括非法進入的熱錢等,都屬於這一類。
每個國家都要有外匯儲備,這至少有兩個理由。
其一,任何國家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都可能出現國際收支赤字,通俗地說,就是欠外國人錢。如果沒有外匯儲備,國際收支赤字就沒法彌補,國家的信譽就要受到損害,今後的國際貿易就會受到影響,該進口的東西進不來,該出口的也出不了,人民的福利將會因此下降。有了外匯儲備,就避免了這些尷尬。
其二,匯率的穩定對一個國家的對外經濟活動,以及國內的經濟穩定,至關重要。匯率若頻繁變動,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就會紊亂。
伴隨經濟和金融的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國際金融投機活動越來越頻繁,保持匯率的穩定也越來越困難。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東南亞、阿根廷、巴西發生的金融危機,就是投機資本惡意炒作的結果。
有了外匯儲備,政府就能在外匯市場上對投機資本進行反擊。1997年國際游資瘋狂狙擊港幣,意圖破壞港幣與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而這一制度是香港經濟穩定的支柱之一,幸好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自己的外匯儲備,拋出美元,大量買入港幣,維持住了聯系匯率制度,取得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港幣保衛戰的勝利。
相反,1997年,泰國政府只有很少的外匯儲備,根本無法阻止國際游資(著名國際炒家索羅斯等)對泰銖的猛烈攻擊,不得不放棄了固定匯率制度,泰銖匯率直線下瀉,泰國經濟從此一蹶不振。
但是,凡事過猶不及,外匯儲備的規模也不是沒有限度。儲備過多,對於一國未必是好事,任何事情都有代價。
外匯儲備的第一個成本是利差損失。購買美國國債可得到美元利息,但是,買國債這筆錢換成人民幣,用於國內投資,其收益率一定高於美國國債的利息率,一般估計這個差額至少是2個百分點。8000億美元美國國債,2個百分點的利差就是160億美元!
外匯儲備的第二個成本是匯率變動帶來的損失。中國無法影響美元的匯率,甚至無從預測美元匯率的變動,如果美元貶值,所有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的價值都要縮水,外匯儲備的價值相應減少。2009年10月,中國的外匯儲備余額超過2萬億美元,大於G8外匯儲備的和,如果美元貶值,我們的損失有多大?
外匯儲備過多,還會給政府調控經濟掣肘。中國仍在實行外匯管制,不允許企業和個人隨意持有美元,當企業獲得美元後,必須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匯率,賣給中國人民銀行,而且中國人民銀行負有無限的回購義務,企業有多少美元就買進多少。所以,所有的美元流入,都必然變成國內的人民幣供應量,這部分增加的人民幣叫「外匯占款」,是中國特有的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的被動增加,加大了通貨膨脹壓力,增加了央行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抵沖了貨幣政策的效果。這就是保羅·克魯格曼的「三元悖論」:固定匯率、資本自由流動和獨立貨幣政策三者不能同時存在,最多隻能存在兩個的道理。
外匯儲備最優規模究竟如何,經濟學家們至今未討論清楚。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曾經給出一個標准:一國外匯儲備的最佳規模,是其進出口總額的40%。
不論以什麼理論為標准,我國現有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規模都嫌太大,現在是考慮如何分流的時候了。比如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強制結售匯制度,允許個人和企業按意願持有外幣,增加進口,鼓勵中國企業到海外並購和投資,買入長期增值的黃金等。
有部分經濟學家提出,可以把大筆的外匯儲備平均分給居民,讓人們享受自己創造的財富。這個主張,並非開玩笑。
以上說的是外匯儲備的規模,除了規模,外匯儲備還有結構問題,即儲備何種外幣資產,各自的比例如何。
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是國家機密,從不對外公布。不過,從美國財政部公布的中國在美投資數據,以及國際清算銀行對我國外匯清償能力的分析報告等渠道,可以大略知道,中國外匯儲備大約70%為美元資產,15%為歐元資產,10%左右是日元資產,還有5%是英鎊資產。
為什麼以美元為主?
首先是因為美元穩定。雖然短期的波動不可避免,但是從過往的長期歷史看,美元是最穩定的貨幣。如果一種貨幣價值變動不居,哪個國家也不敢把它作為儲備貨幣。美元最初與黃金掛鉤,幣值穩定有堅實基礎,後來美元與黃金脫鉤,成為理論上可以隨便印刷的紙片,但是,正如特里芬所說的,美國不敢濫印美元,那樣,美元將被拋棄,不能再作為國際貨幣。
金融危機之後,美元被普遍看跌,可是,情況並非如此。事實證明,美元仍是世界最穩定的貨幣,世界仍對美國經濟和美元有信心,也沒辦法沒信心。
其次,美元是最主要的國際支付手段。現在國際貿易的2/3是用美元計價和結算的,石油、黃金等最重要的商品,糧食等大宗產品的期貨交易,都是用美元計價和交易的。
最後,美元是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幣種。美國是世界上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力量最強大的國家,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人們對美國有信心,才儲備美元和美元資產。短期內,這個格局不會改變。
所以,我們買美國國債,是理性的選擇。
Ⅳ 中國大量外匯儲備的利與弊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
中國外匯儲備太多還是太少?官員學者暢談利與弊
[ 2004-03-05 14:00 ]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從1993年到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12億美元,增加到4033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近20倍。僅去年一年,中國新增外匯儲備,包括向中行和建行注資的450億美元,超過了1600億美元,與建國到1999年50年間的積累相當。
外匯儲備充足,無疑有助於抵禦金融風險。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它是保衛中國金融業的一道"長城"。然而,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注意到,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4000億美元,是這兩天政協委員們和記者交談中頻率較高的一個數字。大家都在試圖破解一個疑問:4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對於中國來說究竟多還是不多?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郭樹清說,外匯儲備是否太多,不能從數字上一概而論。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量,都會考慮到如果出現對國家經濟安全嚴重不利的情況。如果出現像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事件,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國家就很難度過。從抵禦風險的角度來看,不能簡單地講一個國家擁有多少外匯儲備就夠了。郭樹清把保證充足的外匯儲備量比作"大樓防火"。一座大廈可能永遠不會起火,但防火的任務卻要時刻牢記心頭。
的確,外匯儲備是國力的象徵。沒有一定量的外匯儲備,既影響進出口,也影響引進外資、舉債。而且,中國人口基數龐大,4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平均到每個人頭上,也的確不用擔心會太多。
然而,"兩會"的一些代表、委員卻對目前的外匯儲備量表示了憂慮。
全國人大代表尹繼佐就外匯儲備問題,專門向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交議案。他告訴記者,巨額外匯儲備構成了高成本低效率佔用資源,導致了經濟結構的失衡。他說,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的各項指標已經高於國際警戒線。盡管這些警戒指標並不具備絕對的可靠性,但如果外匯儲備仍然保持1990年至2003年間約140%年均增幅的話,顯然弊大於利。
尹繼佐代表在議案中則用數據說明了這一觀點。國際上通常把外匯儲備支持外貿進口、外匯儲備支付外債和外匯儲備與GDP比率作為衡量外匯儲備水平的三個重要指標。依照此參照,按三個月進口額計算,中國需外匯儲備約600億美元;按15%的外債備付金計算,約需300億美元,再加上2.4%的GDP,約需200億美元。綜合三項,中國的理想外匯儲備規模約在1100億美元左右。因此,目前的外匯儲備額大大高於"最優規模"。
尹繼佐的建議則是要在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確立合理管理外匯儲備的理念,同時,制定外匯儲備調整規劃,完善運營機制,從而實現外匯儲備的有效管理。
Ⅳ 如何評價我國外匯儲備規模
在經濟新常態下,需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促進對外投資,並保持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徵。從內部看,經濟增速換擋、內需逐步釋放。中國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空間、為數眾多的人口,地域差異較大,釋放內需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投資機會。從外部看,我國正從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轉變。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對外投資的進程有所加快,國內居民亦有著對國外資產配置的切實需求。隨著經濟和匯率企穩,我國又將迎來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的新的歷史機遇。
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為我國對外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對外投資也有利於更高效地配置國民財富。此外,隨著人民幣國際地位提高,我國對外匯儲備的依賴性和維持較大規模外匯儲備的必要性都會下降。我國持有的外匯儲備規模也應與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相適應。
從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的轉變
我國曾經是外資凈流入的國家,而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經超過同期吸引外資規模,逐步進入對外輸出資本的新階段,從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轉變。
第一,作為全球貿易大國,中國已經是貨物貿易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佔世界貿易的份額很難再提高。2015年中國貨物出口佔全球的13.8%,較2000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左右,比外匯儲備排名第二的日本高10個百分點。中國經常賬戶差額與GDP之比為2.1%,較日本高1.3個百分點;我國國際貿易與GDP之比為22.3%,比日本高3.4個百分點。第二,隨著經濟增速換擋,投資回報率有所下降,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難以再達到以往的水平。1990~2007年,我國FDI與GDP之比從0.97%上升到4.4%;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FDI相對於GDP的規模總體趨於下降。2015年,FDI與GDP之比回落至2.27%。
從對外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的逐步轉變,是很多發達經濟體曾經走過的道路。對外投資也與一個國家所處的經濟階段密切相關。以2010年美元不變價計算,1978年,我國人均GDP僅308美元,屬於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無從談及對外投資。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經歷了高速增長,20多年來的絕大多數年份中,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貿易項和投資項呈現「雙順差」的局面。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同時,外匯儲備管理的壓力也比較大。相關理論研究表明,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和企業優勢積累,人均GDP在4750美元以上的國家對外凈投資一般為正值。2015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6000美元,對外投資流量達1456.7億美元,超過吸引外資規模。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累計為4670億美元左右,是同期金融賬戶累計凈流量的3.5倍。
此外,中國的對外金融資產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以外匯儲備為主,而非政府部門的財富主要以國內資產為主,確實有增加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從對外資產的結構來看,截至2016年末,外匯儲備占我國對外資產的近一半(47.9%);相比之下,日本居民部門則持有80%以上的對外凈資產。因而我國居民部門有較大的海外資產配置需求。2016年,通過QDII、RQDII和港股通等對外證券投資凈增加近1000億美元,比2015年多增約30%;存貸款和貿易信貸等資產凈增加3000億美元左右,同比多增約1.5倍。G20國家私人部門持有對外資產與GDP之比平均達到124%,以此為參照,則中國居民逐步增加對外資產仍有較大空間。截至2015年末,我國私人部門持有的對外資產與GDP之比僅為25.9%。
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和前景依然向好
第一,我國經濟實力已躋身世界前列,綜合國力是國家信用最好的背書。截至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的15%,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33.2%,當前經濟增速仍然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並且,我國的經濟改革還將釋放更多潛力,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具備很有價值的投資機會。從內部看,中國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為數眾多的人口,地域差異較大,釋放內需為未來中國經濟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從外部看,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和對外投資的進程有所加快。
第二,人民幣已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2017年第一季度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次披露了人民幣外匯儲備持有情況。在IMF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季度調查中被單獨列出的幣種往往被公認為儲備貨幣。截至2016年末,各國持有的外匯儲備中,人民幣儲備約合845.1億美元。根據IMF於2014~2015年度開展的調查,持有人民幣資產的國家數量較2011~2012年度有所上升,與持有瑞士法郎作為儲備資產的國家數量相當。
第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正逐步向更加市場化的方向發展。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要增強匯率彈性、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打破人民幣單邊預期,實現匯率雙向波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經濟應對外部沖擊的彈性,有利於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公布的三年度調查,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市場的交易量有所增加。截至2016年4月,人民幣日均成交量從三年前的1200億美元升至2020億美元,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佔比提高至4%,較先前的2%提高了2個百分點。
第四,隨著資本項目開放逐步推進,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度不斷提高,人民幣跨境使用的主體正在由傳統工商企業向境外主權機構、境外個人等各類主體拓展。
我國外匯儲備充足
我國外匯儲備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初的艱難積累期後,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迅速增長。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當年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在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外匯儲備大量增加。2006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當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高達15.1%,外匯儲備達到10663.4億美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在外需疲弱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2009~2014年GDP增速的均值達8.8%。2009年4月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2011年3月超過3萬億美元,並於2014年6月達到3.99萬億美元的歷史峰值,較五年前(2009年)翻了一番。自2014年下半年起,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開始下降。2015年,我國外匯儲備減少了5126.56億美元。201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連續數月下降,2017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結束了長達7個月的連續下降。2017年3月末,外匯儲備余額恢復至30090.9億美元,環比繼續增加39.6億美元。
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變化,無論是曾經的快速增長,還是近年來的下降,都是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正常現象。由於外匯儲備本質上是國家信用的背書,不斷積累外匯儲備可以滿足進口和穩定金融市場的需要,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我國對外匯儲備的依賴性還可能進一步下降。
從外匯儲備的絕對規模和國際上通常的標准來看,我國外匯儲備都是充足的。
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世界第一
從外匯儲備的規模看,截至2015年底,排名前五的國家分別是中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瑞士和韓國。作為外匯儲備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約佔全球的30%,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烏地阿拉伯的2.8倍和5.4倍,是印度、巴西的近10倍。而作為目前全球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美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則剛剛超過1000億美元。
我國長期穩定的經常項目順差仍然是外匯儲備增長的基礎。2016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2429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4852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2423億美元。此外,不斷增加的對外投資所帶來的投資回報在日後也將成為國際收支順差的新來源。201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躍居全球第二,創下了1456.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佔全球流量份額的9.9%,同比增長18.3%,金額僅次於美國(2999.6億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第三位是日本的1286.5億美元)。201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增加2112億美元,較上年多增12%。
外儲余額足以滿足我國的預防性需求
進口支付能力(Import Cover)和短期外債償還能力(外匯儲備/短期外債余額)是度量外匯儲備充足性的兩個經典指標。進口支付能力指標對於資本賬戶開放度不高的國家來說較為適用。短期外債償還能力對於應對危機十分重要,適用於新興市場國家。
從進口支付能力來看,截至201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可以支持22.8個月的進口,遠高於國際警戒標准(3~4個月)。從短期外債償還能力來看,截至201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是短期外債(本外幣)的3.2倍,而國際警戒標准為不低於1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給出了評估外匯儲備充足性的分析框架。在這一框架下,外匯儲備的充足性標准要視不同經濟體的具體情況而定,合意的外匯儲備規模與一國的經濟金融結構有關。對於新興市場國家而言,綜合考慮出口額、短期外債、其他負債和廣義貨幣,並賦予上述四項不同的權重(可根據資本賬戶開放程度和匯率安排等對權重進行一定的調整),來衡量外匯儲備的充足性,以應對出口收入下降、債務展期風險和資本外逃等風險。表1的測算結果給出了不同情形下我國所需要保有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這一結果可以作為我國外匯儲備充足性的情景分析。綜合考慮我國當前的經濟狀況和金融安排,我國外匯儲備合意規模大約在1.6萬億~1.8萬億美元,換言之,我國當前外匯儲備相當於IMF標準的170.0%~177.8%。此外,未來人民幣匯率彈性將進一步提高。在浮動匯率安排下,我國所需要保持的外匯儲備規模還將進一步下降。
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至今依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因為除了滿足預防性的需求之外,也需要考慮持有外匯儲備成本。Jeanne 和Rancière將持有外匯儲備的益處、機會成本以及風險厭惡程度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試圖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初步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最優的外匯儲備規模大約需要覆蓋短期外債的80%~100%與一國的經常賬戶赤字的總和,或需要滿足基於IMF框架的合意外匯儲備規模(ARA EM metric)的75%~150%。根據這一標准,我國所擁有的外匯儲備完全能滿足需要。
妥善管理和運用外儲,促進我國對外投資
妥善運用和管理外匯儲備、合理配置對外資產,是事關國民福利的大事。由於保持流動性的需要,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不可能很高。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的對外資產收益率只有3%左右,而對外負債的收益率有6%左右。超過需要的外匯儲備還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因此,維持過高的外匯儲備規模不利於國民財富的增加,應考慮將外匯儲備用於支持我國的對外投資,並重新審視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合理性。
隨著人民幣越來越多地用於國際支付,加之我國已開始實行意願結售匯,我國的貿易順差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由居民部門持有的對外資產。此外,我國的外匯儲備也將用於支持我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與並購。外匯儲備用於成立如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多邊金融機構和基金,也會使外匯儲備余額下降。當然,這部分資產仍然屬於中國政府的「彈葯庫」,或者稱為「影子外儲」。
盡管外匯儲備積累有所放緩,我國的對外資產卻在向更有效率的配置方式轉變。正如樊綱所言,外匯儲備下降並不意味著美元流出了中國,而是留在了商業銀行的賬戶上,這意味著,中國官方的外匯儲備減少了,但中國的商業銀行可以用這些美元去投資高收益的債券等其他金融資產。這一配置方式的轉變也有利於改善我國對外資產負債錯配嚴重的問題,使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更加健康。過去兩年來,我國銀行業和非金融企業部門經歷了資產負債表的調整,短期外債余額大幅下降。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同時,我國居民部門的對外凈資產是增加的,且增加的規模大於外匯儲備下降的規模。
最後,關於外匯儲備的合意規模,參考國際上通常的標准,支持3~4個月的進口僅需要我國當前外匯儲備量的不到五分之一,即不到6000億美元;從滿足短期外債償還需求的角度,截至2016年底,我國短期外債余額8709億美元,需要的外匯儲備亦不到10000億美元;根據IMF評估外匯儲備合適水平的框架,對短期外債、其他負債、廣義貨幣和出口規模加權計算,我國合適的外匯儲備下限應不低於1.6萬億美元。因此,我國當前持有的外匯儲備遠遠多於需要。當然,考慮到我國的國情、產業結構,我國在世界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我國的外匯儲備應該高於這一國際標准,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總之,需要重新審視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合理性,更科學地持有對外資產,更高效地配置國民財富。
Ⅵ 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結構(各種外匯儲備所佔GDP比例、數額)再者分析一下此種結構的合理性!
我國外匯儲備的結構,包括幣種的權重以及資產配置情況,都是國家的高級機密,怎麼可能打聽到。更談不到分析這種結構的合理性。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尤其是美國國債)占很大幣種。美元資產佔比超過50%。
Ⅶ 外匯儲備的相關介紹
商業信用。
外匯儲備的積累將使出口企業的成本開支無法彌補而倒閉破產。同時大量持有紙幣形態的外匯儲備,給外匯發行國通過通貨膨脹逃脫債務打開了方便之門,會形成持匯國巨額的匯兌損失而導 致銀行破產。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
外匯儲備排名
據2009年4月底數據,中國大陸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日本居第二,俄羅斯居第三。 據估計,1899年官方世界外匯儲備64%主要為英鎊。到了1913年該值下降到48%。正如下面圖表所示的,縱觀外匯儲備史,我們不難發現外匯儲備的變化基點為100年,而作為全球外匯儲備的美元也從1999年的72%下降到當今的62%。外匯儲備的變化趨勢沒有永遠。
下面的圓形圖展示了官方從1999年開始世界外匯儲備變動狀況。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
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所持有的用於彌補國際收支赤字、維持該國貨幣匯率穩定的國際間普遍接受的外國貨幣,是國際儲備的一部分。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外匯儲備在儲備資產中最為重要。
回顧中國外匯儲備的 發展變化:199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此後四年,儲備上升相對平穩。自2000年起,中國外匯儲備呈快速增長趨勢。2005年末增至8188.72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2月,中國外匯儲備達8537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至2010年3月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達24470.84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一位。
中國人民銀行2014年7月15日發布數據,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99萬億美元。還差0.01萬億美元就躍上新的整數關口的微妙數據,折射出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正在發生悄然而重大的新變化。 國家外匯儲備規模(2000年~2009年)單位:億美元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外匯儲備 1655.74 2121.65 2864.07 4932.51 6099.32 8188.72 10663.44 15282.49 19460.30 23991.52 中國高額外匯儲備帶來的問題
(一) 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過大,提高機會成本:高額外匯儲備使機會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資本的有效使用率。外匯儲備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國銀行的,如果不是用於儲蓄而用於對外投資的話,可以用於進口或投資,那麼收益率則要遠遠高於儲蓄收益,這樣就構成了外匯儲蓄的機會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越多的外匯儲備,就有更多的機會成本。
(二)高漲的外匯儲備影響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的外匯儲備變動是貨幣供給的重要渠道。一國的貨幣供應量是由中央銀行發行,再通過各種渠道向市場投放的貨幣數量。外匯占款是中央銀行持有外匯儲備所對應的貨幣投放。同時,外匯儲備占款具有高能貨幣的性質,通過乘數效應可以對貨幣供應產生成倍的放大作用。當中國國際收支持續出現順差時,外匯市場上供過於求。
(三)現行的外匯管理制度,增加通貨膨脹壓力:1994年初,中國實行了單一匯率制度,在對資本與金融項目實行嚴格管制的同時,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的結售匯制度。該制度規定,除了允許部分外商投資企業開設外匯現匯賬戶外,對中資企業實行強制結匯,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除少數非貿易非經營性收入外,都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而外匯指定銀行的結算周轉頭寸等都是有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實際情況核定的,也就是說,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外匯市場最大的買入者。隨著中國連續貿易順差,中國人民銀行只能購買超額的外匯,這就造成了基礎貨幣投放量的增大,加上貨幣乘數的作用,形成過分寬裕的貨幣供給,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人民銀行對國內的宏觀經濟進行調控。
(四)中國巨額外匯儲備面臨著巨大的匯率風險:從國際金融體系角度觀察,中國外匯儲備快速上升,但結構仍以美元為主。這使得中國經濟增長已有成果和未來命運承受著巨大的匯率風險,特別是美元匯率風險。
(五)結構相對單一,增大了儲備風險:當今,在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所佔的比例較大,每當美元貶值或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時,中國外匯儲備都會隨之貶值,從而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由於國際資本迅速大規模地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與匯率波動也將十分激烈,因此匯率風險增大。另外,一國大量地持有另一國的貨幣資產,勢必會帶來一定的政治風險。假使中美關系惡化,中國很可能面臨持有的美元資產被凍結的風險,使中國的外匯儲備遭受重大損失。
(六)巨額外匯儲備給人民幣帶來巨大的升值壓力,使央行需要使用更多的手段來維持幣值的穩定:持續擴大的國際收支順差,造成了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明顯失衡,在中國的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政策操作下,其結果就是外匯儲備的不斷積累,這使人民幣處於不斷增大的升值壓力下。事實上,盡管人民幣升值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經濟利益的矛盾和沖突,但必須承認,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存在是人民幣升值壓力形成的關鍵和根源所在。而人民幣的升值勢必給中國的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從而對促進就業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Ⅷ 中國力圖擺脫對美元的依賴 中國應該如何進行外匯儲備的結構管理
1.來源結構:一國的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以下三個方面:國際收支順差、國際信貸中的債權、干預外匯市場所得外匯。我國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順差;國際信貸中,我國現階段還主要處於債務人的角色;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干預外匯市場主要帶來的是外匯儲備的減少。
2.幣種結構:現在的研究普遍認為,我國外匯儲備中,佔比最大的是美元,其次是歐元,此外還有少量日元和其他貨幣。對幣種結構的分析,首先外匯儲備應是世界貨幣,還要重點考慮幣值的穩定性和外匯風險的分散效果。
3.投資結構:我國現階段外匯儲備的主要投向是美國的債券市場,尤其是國債市場。穩定性雖強,但是收益極低。可以借鑒新加坡等國的投資經驗。
4.期限結構:這個主要考慮外匯儲備能否滿足償還外債的需要,要求外匯儲備要有與外債相似的期限結構。但是我國現在不需要過多的考慮這個問題,因為過量的外匯儲備已經能夠保證外債的償還。
國內絕大多數的外匯投資者參與的是國內銀行的實盤交易,而保證金交易,由於國內尚未開放,以及國家的外匯管制政策,國內投資者尚需待以時日。
Ⅸ 試根據國際金融的基本原理,對近年來中國的國際收支進行分析。(附折線圖更佳)
一、國際收支概況
2007年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增長較快、效益較好、運行較穩的基本態勢,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格局。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增長132%。
(一
)國際收支主要特點
1. 國際收支順差增幅較大
2007年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同比增長78%,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個百分點。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同比增長1.3倍,改變了2006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下降的局面。
2. 貨物貿易順差再創歷史新高
2007年上半年,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貿易平衡,但國內儲蓄率高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投資增長帶來產能過剩和進口替代能力增強,加上部分企業在出口退稅調整、對部分產品加征出口關稅等政策執行前搶先出口,貨物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貨物貿易出口5472億美元,進口4115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8%和18%;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
3. 收益項目順差顯著增加
隨著我國海外務工人員的增多,勞務收入有所增加,加上我國對外資產規模持續擴大,利潤、利息等投資收益不斷增長。2007年上半年,收益項目順差129億美元,同比增長2.5倍。其中,職工報酬凈流入17億美元,增長1.1倍;投資收益凈流入112億美元,增長2.9倍。
4. 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持續增長,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繼續增加
當前,我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生產要素價格較低,國內市場發展迅速,外商投資我國市場的熱情不減。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7年上半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流入62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逐步實施,對外直接投資較快增長,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出80億美元,增長21%。
5. 證券投資逆差下降明顯
2007年上半年,證券投資逆差4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44億美元。其中,我國對境外證券投資凈流出15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97億美元;我國從境外證券市場融資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流入10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境內機構調整境內外資產擺布,對境外證券投資規模大幅減少,是證券投資逆差下降的主要影響因素。
Ⅹ 關於我國巨額外匯儲備
1.我國巨額外匯抄儲備的形成
主要是通過貨物、服務、收益、經常轉移等獲得。
2.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的結構?
包括外國貨幣、外幣支付憑證、外幣有價證券、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其他外匯資產。
3.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影響?
持有外匯過多,一方面意味著國際支付能力強和有可能對外匯發行國施加影響;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大量該有本國享受的資源,被借給外國利用,並要承擔外匯貶值的風險。
4.如何利用我國巨額外匯儲備
國家外債投資、戰略投資、硬通貨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