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解釋匯率決定的哪一種理論更有說服力,如何看待不同的匯率理論
匯率決定理論很多,主要的理論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學說、資產市場學說。它們分別從貨幣因素、宏觀基本面因素、實際市場因素、存量因素和流量因素等不同的角度對匯率的決定和變動進行了研究。這些理論都有優點,但也都有不足。一種理論只能針對匯率決定的某一方面進行深入詳盡的闡述。同一種理論在不同時期的解釋能力也是不同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全能的匯率決定理論。但是已有的匯率決定理論是相互補充、相互替代的,它們一起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匯率決定理論體系。
固定匯率制下匯率理論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把匯率調整融入到政策優化分析的框架中進行研究。浮動匯率制下匯率理論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將現代經濟學的最新發展應用到匯率決定理論研究中,如將預期、不完全信息、博弈論、有效市場理論、GARCH模型、行為金融學及微觀市場結構理論等引入到匯率決定理論研究中。
國際借貸學說
國際借貸學說(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現和盛行於金本位制時期。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4世紀,1961年,英國學者G.I.Goschen較為完整地提出。該學說認為:匯率是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而外匯供求又源於國際借貸。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兩種。前者指借貸關系已形成,但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後者指已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只有流動借貸的變化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這一理論的缺陷是沒有說清楚哪些因素是具體影響到外匯的供求。
2. 購買力平價學說
購買力平價學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6世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金本位制崩潰,各國貨幣發行擺脫羈絆,導致物價飛漲,匯率出現劇烈波動。1922年,瑞典學者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後的貨幣和外匯》一書,系統地闡述了購買力平價學說。該學說認為,兩種貨幣間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所具有的購買力之比(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匯率的變動也取決於兩國貨幣購買力的變動(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假定,A國的物價水平為PA,B國的物價水平為PB,e為A國貨幣的匯率(直接標價法),則依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e = PA / PB。
3.利率平價學說
利率平價學說(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1923年由凱恩斯系統地闡述。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兩國之間的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與兩國的利率有密切的聯系。該理論的主要出發點,就是者於國內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應該與按即期匯率折成外匯在國外並按遠期匯率買回本國貨幣所得到的短期收益相等。一旦出現由於兩國利率之差引起的收益的差異,者就會進行套利活動,其結果是使遠期匯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匯率相比,利率低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下跌,而利率高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上升。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的差價約等於兩國間的利率差。利率平價學說可分為套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4.國際收支學說
1944年到1973年布雷登森林體系實行期間,各國實行固定匯率制度。這一期間的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是從國際收支均衡的角度來闡述匯率的調節,即確定適當的匯率水平。這些理論統稱為國際收支學說。它的早期形式就是國際借貸學說。這一期間,有影響的匯率理論主要有局部均衡分析的彈性論、一般均衡分析的吸收論、內外均衡分析的門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以及注重貨幣因素在匯率決定中重要作用的貨幣論。
5. 資產市場說
1973年,布雷登森林體系解體,固定匯率制度崩潰,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匯率決定理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資本市場說在2O世紀7O年代中後期成為了匯率理論的主流。與傳統的理論相比,匯率的資本市場說更強調了資本流動在匯率決定理論的作用,匯率被看作為資產的價格,由資產的供求決定。
依據對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兩者可完全替代。而資產組合分析法假定兩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貨幣分析法內部,依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❷ 什麼是外匯匯率市場
外匯
1. 外匯界說再釋
外匯是以外幣表示的金融資產,可用作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根據是否存在兌換其他貨幣的限制性規定,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完全可兌換貨幣。
2. 我國的外匯管理和人民幣可兌換問題
歷史上我國長期實行嚴格的外匯管理制度。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在改善宏觀調控的同時逐漸放鬆了對微觀主體的諸多限制。1996年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
匯率與匯率制度
1. 匯率
匯率是不同貨幣間的折算比率,也可以理解為以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2. 匯率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是兩種基本的匯率標價方法。美元標價法是國際外匯市場上通行的匯率標價方法。
3. 根據不同的標准匯率可以分為不同種類
根據經濟生活中使用的匯率數量,有「單一匯率」或「復匯率」制度;根據匯率形成機制,有市場匯率、官方匯率和黑市匯率;根據匯率能否隨市場供求變化而自由波動以及波動范圍是否存在限制,有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等等。
4. 人民幣匯率制度
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匯率與幣值、匯率與利率
1. 貨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
對內價值指貨幣購買力水平,相當於國內物價的倒數。對外價值則用另一國貨幣與之兌換比率表示。根據是否經過通貨膨脹因素的調整,貨幣對外價值有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
2. 匯率與利率
開放經濟下,除非貨幣當局主動調節外匯供求,或實行嚴格管制,否則高利率會吸引貨幣資本流入,利於本幣升值;低利率則可能使本幣貶值。
匯率的決定
1. 古典匯率理論
(1)鑄幣平價說。指金鑄幣本位制時期,各國貨幣之間以鑄幣平價決定兌換基礎,並受外匯供求影響在各國黃金輸出入點之間小幅波動。
(2)國際借貸說。強調國際收支差額通過外匯市場影響匯率變動。
(3)購買力平價說。認為各國貨幣購買力之比決定匯率。以絕對購買力平價解釋匯率的決定基礎,以相對購買力平價解釋匯率變動的內在規律。
(4)匯兌心理說。強調心理判斷及預測對匯率變動的影響,適宜解釋短期匯率波動。
2. 現代匯率理論
以新的國際經濟形勢為背景,著重從資本流動和貨幣供應角度展開分析。
(1)貨幣分析說。認為匯率要受兩國貨幣供給量的制約,將匯率與貨幣政策聯系起來。
(2)金融資產說。將視野擴大到貨幣以外的其他金融資產的供求分析,充分反映了客觀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匯率的作用與風險
1. 匯率與進出口
若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大於1,本幣貶值有促進出口、抑制進口並改善國際收支的作用。
2. 匯率與物價
本幣貶值會導致進口商品的國內價格上漲;同時有利於出口增加,可能抬高出口商品的國內收購價格,對物價總水平造成上漲壓力。本幣升值對物價的影響相反。
3. 匯率與資本流出入
短期資本流動受匯率變動影響較大。若預期本幣將貶值,外匯市場上就會拋售本幣、搶購外匯,發生資本外逃,引起本幣貶值;若預期本幣升值,則大量資本流入,促使本幣升值。
4. 匯率與產出和就業
由於改變了資源的流向與配置,匯率變動會間接影響國內生產結構和就業水平。
5. 匯率發揮作用的條件
匯率能否發揮作用,還取決於各國的經濟體制、市場條件、對外開放程度等因素。同時,匯率制度選擇和經濟政策配合也有重要影響。
6. 匯率風險
因匯率波動而給外匯交易者帶來的損益不確定性,稱為匯率風險。進出口貿易、對外舉債和外匯儲備管理等都容易遭遇匯率風險。可以藉助金融衍生工具來進行管理。
人民幣匯率問題
1. 人民幣匯率決定的歷史回顧
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經歷了一個不斷市場化的過程。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進入「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的規范軌道。
2.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
應將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理解為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這一終極目標的關鍵環節
❸ 外匯匯率變動的原因是什麼
1、國際收支狀況。在間接標價法下:當一國對外經常項目收支處於順差時,在外匯市場上則表現為外匯(幣)的供應大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外國貨幣匯率下降;
反之,當一國國際支出大於收入時,該國即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在外匯市場上則表示為外匯(幣)的供應小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下降,外國貨幣匯率上升。
2、通貨膨脹率的差異。當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時,其商品成本加大,出口商品以外幣表示的價格必然上漲,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會削弱,引起出口減少,同時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競爭力,造成進口增加,從而改變經常賬戶收支。
3、利率差異。當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時,表示使用本國貨幣資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國際短期資本由此趨利而入,
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相對增加。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導致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時,外匯市場上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則會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
4、財政、貨幣政策。一般來說,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造成的巨額財政收支逆差和通貨膨脹,會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會減少財政支出,穩定通貨,而使本國貨幣對外升值。
5、匯率預期。對匯率的心理預期正日益成為影響短期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因素只有在一定的市場條件下才會產生並起作用。
6、外匯投機力量。投機者如果預期某種貨幣將升值,就會大量購進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上升;反之,投機者若預期某種貨幣將貶值,就會大量拋售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即刻下跌。投機因素是外匯市場匯價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
7、政府的市場干預
8、經濟增長率。一般來講,高經濟增長率在短期內不利於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行市,但從長期看,卻有力支持著本幣的強勁勢頭。
9、宏觀經濟政策。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對匯率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各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松與緊的搭配上。
(3)外匯市場匯率三大理論擴展閱讀
影響
一、 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
匯率變動會引起進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到一國的進出口貿易。一國貨幣的對外貶值有利於該國增加出口,抑制進口。
反之,如果一國貨幣對外升值,即有利於進口,而不利於出口;匯率變動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如同其對貿易收支的影響。
二、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一是對貿易品價格的影響;二是對非貿易品價格的影響。
三、匯率變動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匯率變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
1、本幣對外貶值後,單位外幣能摺合更多的本幣,這樣就會促使外國資本流入增加,國內資本流出減少;
2、如果出現本幣對外價值將貶未貶、外匯匯價將升未升的情況,則會通過影響人們對匯率的預期,進而引起本國資本外逃。
四、匯率變化對外匯儲備的影響。貨幣貶值對一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影響;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會影響一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影響儲備貨幣的地位。
五、匯率變動對一國國內就業、國民收入及資源配置的影響。當一國本幣匯率下降,外匯匯率上升,有利於促進該國出口增加而抑制進口,這就使得其出口工業和進口替代工業得以大力發展,從而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國內就業機會因此增加,國民收入也隨之增加。
反之,如果一國貨幣匯率上升,該國出口受阻;進口因匯率刺激而大量增加,造成該國出口工業和進口替代業萎縮,則資源就會從出口工業和進口替代業部門轉移到其他部門。
六、匯率變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小國的匯率變動只對其貿易夥伴國的經濟產生輕微的影響,發達國家的自由兌換貨幣匯率的變動對國際經濟則產生比較大的,甚至巨大的影響。
❹ 假設有三個外匯市場,匯率分別為
這個你很簡單那你就要具體的看,是美元 還是英鎊兌人民幣的匯率了。
1英鎊=8.7889人民幣
1美元=6.4851人民幣
你自己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❺ 根據3個外匯市場的匯率,回答如何判斷3個外匯市場間是否有套匯機會
這是三角套匯問題。
例如:a市場里1/2是一個匯率、b市場里2/3一個匯率,c市場里1/3一個匯率。在不考慮手續費的情況下,找到是否存在套利機會。
第一步,選擇一個市場作為標的,轉換其它市場的匯率。比如,把b和c市場的匯率通過計算轉換成1/2的匯率。
第二步,把a市場的1/2和b、c市場里算出來的1/2進行比較。
第三步,在價格低的市場內買入低價位的貨幣,然後去高價格的市場進行拋售,賺取差價。
主要就是上面這些步驟。
❻ 用匯率決定理論解析人民幣升值
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升值。
匯率決定理論(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是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主要分析匯率受什麼因素決定和影響。匯率決定理論隨經濟形勢和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為一國貨幣局制定匯率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
國際借貸學說(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現和盛行於金本位制時期。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4世紀,1861年,英國學者G.I.Goschen較為完整地提出。該學說認為:匯率是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市場上外幣供過於求,本幣升值,外幣貶值。
購買力平價學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6世紀。該學說認為,兩種貨幣間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所具有的購買力之比(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匯率的變動也取決於兩國貨幣購買力的變動(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相對購買力平價意味著匯率升降是由兩國的通脹率決定的。相對通貨膨脹率相對較高的國家,本幣貶值。
利率平價學說(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1923年由凱恩斯系統地闡述。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兩國之間的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與兩國的利率有密切的聯系。一旦出現由於兩國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資收益的差異,投資者就會進行套利活動,利率相對較高的國家,外匯市場上對其貨幣需求大,貨幣升值。
國際收支學說通過說明影響國際收支的主要因素,進而分析了這些因素如何通過國際收支作用到匯率上。國際收支順差,外幣供大於求,本國貨幣升值,外國貨幣貶值。
與傳統的理論相比,匯率的資本市場說更強調了資本流動在匯率決定理論的作用,匯率被看作為資產的價格,由資產的供求決定。
❼ 在金融課本里,外匯市場均衡坐標軸上,Y軸代表匯率E(美元/人民幣)
這里美元/人民幣 指的是本幣匯率還是外幣匯率?
一般指的是外幣匯率.
延伸學習,如果你學的是LM曲線知識,我給你以下資料參考.
LM曲線代表了貨幣市場的均衡。
橫軸是Y收入,縱軸是r利率,這是由貨幣供求均衡的圖形推導來的。
貨幣供求均衡的坐標軸上,橫軸是M貨幣量,縱軸的r利率。貨幣供給是由央行決定的,因此在坐標軸上是條垂直的線,貨幣需求按照凱恩斯的理論,有三大需求,其中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與Y正相關與r無關,投機需求與r逆相關,反映在坐標軸上是一條向右下傾斜的曲線,且當r足夠低時,貨幣需求變為水平,這就是流動性陷阱。當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就意味著貨幣市場達到均衡,這個時候的交點就是LM曲線的一個點;當Y不同的時候,貨幣供求都會變動,在不同的Y上會有不同的均衡點,反映在Y-r坐標軸上就是LM曲線。
❽ 外匯匯率決定的三大理論。並簡要分析這三大理論的利弊
購買力平價說,利率平價說和國際收支說
利弊分析可見網路知道和相關資料
❾ 急求!匯率決定基本理論四個內容
(一)國際借貸說
國際借貸說,也稱外匯供求論,由英國經濟學家葛遜(G•L•Goschen)於1861年在其出版的《外匯理論》(The 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一書中提出的。這一理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較為流行。
該理論認為,外匯和其他商品一樣,價格的變動取決於市場的供求,即將外匯匯率看作是外匯的價格,其波動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而外匯的供求又是由國際收支所引致的國際債權債務關系,即國際借貸決定的。國際借貸的差額是決定匯率變動的基礎。如果一國的債權大於債務,國際市場上對該國貨幣供不應求,該國貨幣匯率上升;反之則下降。在國際借貸中,只有那些已經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即流動借貸,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關系。對於那些雖然形成了借貸關系但沒有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也叫固定借貸,並不會馬上對外匯市場的供求產生影響。一般認為該理論只能解釋短期匯率的變動,但無法解釋長期匯率的決定。
(二)購買力平價說
購買力平價說(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稱PPP理論,起源較早,後來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在《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書中加以系統闡述,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
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三)匯兌心理說
匯兌心理說是國際借貸說與購買力平價說的結合,由法國學者阿夫達里昂(A•Aftalion)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提出的外匯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們需要外匯是因為要購買商品與勞務以滿足人們的慾望(具有效用)。效用是外匯的價值基礎,真正的價值在於其邊際效用。而這又是人們主觀心理決定的。人們主觀上對外匯的評價不同,造成了外匯供求的變化,導致匯率的變動。它說明了客觀事實影響主觀評價,而主觀評價又反過來影響客觀事實。如外匯供給增加,邊際效用下降,心理評價降低,匯率就會下跌。這種主觀評價下外匯供求均衡時形成的匯率,就是外匯市場上的實際匯率。該學說的基礎是主觀效用論,主要解釋了短期匯率的形成,但是不能說明長期匯率的決定基礎。
(四)利率平價說
利率平價說,又稱遠期匯率論或利率裁定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M•Keynes)於1923年提出,後由其他的經濟學家如愛因齊格(Einzig)等發展而形成。
該理論認為,在兩國間利率存在差異的情況下,資金將從低利率國流向高利率國去獲取較高的收益。但是投資者在比較金融資產的收益率的時候,不僅考慮兩種資產利率提供的收益率,還要考慮兩種資產由於匯率變動所造成的收益變動。套利者為了規避匯率風險,往往將套利業務與掉期業務同時進行。即投資者將資金調往高利國獲取利差的同時,賣出遠期高利率國貨幣,買進遠期低利率國貨幣。結果造成遠期外匯市場上高利率貨幣貼水,而低利率貨幣遠期升水。隨著這種套利活動的不斷進行,遠期價差就會不斷擴大,直到兩種資產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這時遠期匯差正好等於兩國利差,利率平價成立。利率平價說在描述匯率與利率之間的關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視了外匯管制、交易成本、投機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按照利率平價去預測遠期匯率往往與實際情況有一定程度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