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球經濟危機下中國對外貿易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深化改革;科學發展觀
論文提要:本文從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改革困局入手,提出深化改革的思路與方式。並提出用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來解決目前的經濟問題,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既符合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時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精神。
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的這場目前還不曾見底的全球經濟衰退,給各國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場金融災難,雖然說肇始於華爾街,又延伸至歐洲日本,並波及到新興世界,但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是「別人的危機」、「外部的危機」,而是一場全球金融體系的危機,正如中國古語所言,「覆巢之下難有完卵」。
從本質上說,這場危機的根源在於全球經濟嚴重失衡。以不受約束的美元主導體系為支撐,美國通過過度負債的模式維持投資和高消費,通過長時間擴張性貨幣政策支持資本市場,給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帶來了長期的繁榮和穩定,也給格林斯潘戴上了一頂「聖人」的帽子;同時,通過美元發行、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膨脹發展,在全世界金融體系中吹起了巨大的泡沫。次貸和CDO等衍生工具只是泡沫破裂的導火索。在耗時一年有餘、華爾街五大投行傾覆、全球金融市場陷入危機、世界經濟廣受危害之後,人們才漸漸意識到,這一場泡沫破裂的後果竟然如此之嚴重。
一、中國經濟的困局
經歷了30年的改革開放以及多年的「入世」之後,中國經濟一方面深具對外依賴性,對外貿易依存度極高;另一方面也因自身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而傷痕累累,弊端叢生。在自身問題還未來得及解決之時,外部環境急劇惡化,使中國本來就存在的經濟困局迅速加深,使本來有可能主動進行的調整轉為難堪的被迫應對,使本來可以承受的經濟波動演變為難以承受的社會痛楚。
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在全球經濟失衡釀成的這場危機面前,經濟轉型已經成為走出困局的唯一機會和選擇,中國已經為這一步走得過於遲緩付出了代價,如果不主動轉型,未來的被動轉型只能更加痛苦,難以承受,再不可存有僥幸心理。
二、深化改革方解困局
1、需警惕上輪擴張性政策的負面影響。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央政府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有效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而且還推動了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但那一次採取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的舉措,也使得投資率逐年上升。
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沖擊,中央又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確定今後兩年內4萬億元的投資安排。這次歷史上更大規模的建設和投資,如何避免以往的問題再度發生,是必須思考的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能否妥善應對這場危機的關鍵。
2、改革滯後導致經濟增長方式始終無法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最重要的經驗有三條:一是改革始終是圍繞著解決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展開的;二是始終堅持用經濟的辦法,用市場化的辦法來解決這些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三是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按經濟發展規律辦事。從這些基本經驗出發,應對此次危機,仍然要用市場化改革的辦法來化解矛盾。既要通過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更要加快體制改革,必須把擴大投資與深化改革結合起來。如果我們利用這次危機,加快改革進程,理順幾大關系,我們就有可能成為此次經濟危機的受益者。否則,只會進一步加劇結構不平衡的矛盾,給未來的經濟發展埋下更大的隱患。
3、需要在價格形成機制、壟斷行業、政府管理體制以及收入分配體制上加快改革步伐。在加快體制改革上,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尤其要實實在在地推進:
(1)必須加快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盡管價格改革邁出了很大步伐,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有一些領域的價格改革滯後於市場發育的需要,典型的是能源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加快能源價格改革,首先,要下定決心,不能因利益集團的反對和一些短期因素的考慮(如CPI等)就停滯不前。只有理順了能源價格,才能真正步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社會。稀缺是由自然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的,但短缺是由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造成的。沒有能源價格的理順,「煤荒」、「電荒」、「油荒」將會反復上演。其次,能源價格改革要與能源領域的打破壟斷,要與政府監管能力建設結合起來。在壟斷條件下,簡單的價格放開,不僅不會帶來資源的優化配置,反而會犧牲社會整體福利。價格改革,政府監管也必須跟上;否則,會造成整個市場失序,達不到預期效果。
(2)放開准入、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近些年實際處於停滯狀態。鐵路最突出,依然是政企不分。面對壟斷領域的改革滯後,必須按照市場化方向,打破壟斷,降低行業准入門檻,大力開放民間資本進入,形成競爭機制。這樣才能帶動私人投資,經濟的整體效率才會得到不斷改善。
(3)加快政府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改革。經過多年的改革,特別是經過五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職能已經有了很大轉變。但總體上講,政府對經濟活動的行政干預仍然較多,並掌控了過多的資源。首先,要改革靠行政管制來分配資源的方式,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其次,切實把精力轉向公共領域,真正履行好對市場的監管職能,尤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如食品、葯品的監管。再次,要加強政府對社會經濟的綜合協調,抓好中期發展規劃。最後,要加強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這次危機可能會使經濟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但是環境保護工作不能減緩,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不能以更嚴重地犧牲環境為代價。環保具有外部性,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有限,政府必須承擔起這個責任。
(4)加快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民生改善了,內部需求才能持續拉動。目前,消費拉動經濟的比例還不夠,要讓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這就要求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普通城市居民和農民的收入水平。要加大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力度,真正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同時,要加快社會保障體制建設。建立全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中央早已作出的重大決策,關鍵是要下決心盡快付諸實施。中國有13億多人口,居民保持著相當高的儲蓄率,因此居民消費還有很大的釋放空間。只有讓居民的收入實現增長,生活有所保障,才能真正把消費刺激起來。
三、解決社會問題與應對經濟危機
美國經濟學家伯恩斯坦的《同舟共濟——公平經濟共識》從一個全新的,但又深深根植於美國歷史和文化價值視角來審視美國經濟,並對美國經濟中的不公平現象,諸如醫療衛生私有化、貧富差距擴大、失業率不斷攀升等進行了批評。他認為,以人為中心和保證人人能夠分享發展成果的公平經濟應當是發展政策的核心。他問道:「我們當代經濟最需要的是什麼?」回答是:「最需要的是新思路,最需要的是那些理解經濟學人們公正的聲音,最需要的是經濟學家對於社會大眾的激情。」他引用了一個寓言來說明這個所謂的「激情」:
「我曾經聽人們講過一個發生在天堂和地獄中的故事:分別在天堂和地獄的人們,圍坐在盛滿美味大餐的餐桌旁,食物遠離他們,他們每人手握真正的、可以觸及那些食物的長長餐叉。在地獄,人人都挨餓,因為盡管每個人都可以用手中的餐叉去取到食物,但是餐叉長於他們的手臂,以至於使他們不能彎過手臂把食物送到嘴裡。在天堂,人們也面臨餐叉太長問題,但是大家吃得很好,怎麼回事?因為他們互相餵食。」
面對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從科學發展觀出發:第一,有效擴大內需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滿足人本身的多方面需要;第二,協調發展是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三,可持續發展是體現國家和地區長遠發展的最終需求,這在當前尤為重要。
當前,面對全球經濟動盪,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家竭盡全力尋求良方。我們是不是可以用社會解決方案去應對一下挑戰?這里的社會解決方案就是,在平等和公正目標下,通過完善收入分配體制和機制來實現財富和產品的合理配置,使最廣大的消費群體共同參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在發展中相互受益。在這里,我們確定經濟問題解決方案的社會內涵有兩個標准:或是目的的社會性;或是福利供給必須是個人之間的相互貢獻或者是義務參與。社會解決方案猶如中醫和中葯,雖然可能不會葯到病除,或許可以治根治本。
參考文獻:
[1]胡舒立.找准改革突破口.《財經》,2008.26.
[2]邵秉仁.深化改革方解中國之困.《財經》,2008.26.
[3]丁元竹.《用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應對經濟危機》.《讀書》,2009.1.
[4]《同舟共濟——公平經濟共識》,2006.
[5](美)格列高里曼昆.《宏觀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Ⅱ 外貿行業面對金融危機的對策思考
金融危機對外貿出口企業的影響及對策
【世貿人才網:國際貿易人才門戶 更新時間: 2009-02-23 】【來源:互聯網】
隨著 金融危機 的蔓延,我國外貿出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受 金融危機 影響,美、日、歐三大貿易夥伴需求急劇減少,國際市場萎縮。根據近幾年的統計,美、日、歐市場占我國出口份額的60%以上。但由於美、日、歐由於 金融危機 導致的經濟滑坡,必然導致需求的減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繼續回落1.5個百分點,美國經濟2009年將下降0.7%,歐元區2009年經濟將下降0.5%,日本將下降0.2%,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增長5.1%,比2008年回落1.5個百分點。此外,據IMF初步預測,2009年世界貿易將增長2.1%,比上年的4.6%回落2.5個百分點;發達經濟體進出口貿易均出現大幅回落,進口將比2008年下降0.1%,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出口增速將達到1.2%,比上年回落2.9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將增長5.2%,增速比上年回落5.7個百分點;出口將增長5.3%,增速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外貿出口企業將受到極大影響。
其次,貿易保護主義猖獗,貿易摩擦將加劇。貿易摩擦與全球或一國經濟的發展狀況有很大關系,但經濟發展良好時,貿易摩擦會減少,當經濟發展減弱時,貿易摩擦將加劇。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遭遇了大量貿易壁壘,貿易摩擦加劇。以貿易救濟調查為例,2008年,美國對中國的不銹鋼壓力管、管線管、檸檬酸、後拖式草地維護設備、廚房器具置物架和掛物架等產品發起5起 反傾銷 反補貼合並調查,涉案金額5.1億美元。同時,美國對中國的床用內置彈簧組等產品發起5起 反傾銷 調查,涉案金額2.8億美元。另外,美國還對中國的定尺碳素鋼板發起1起反規避調查。2008年,歐盟先後對華冷軋不銹鋼板、蠟燭、鋼絞線、盤條、無縫鋼管、鋁箔發起6起 反傾銷 調查。此外,歐盟還對華鋼鐵管配件、皮面鞋靴、糠醇、活頁環發起4起反傾銷日落復審。另外我國還遭受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據統計,近幾年,我國因遭受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損失至少幾百億美元,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是美國、歐盟、日本、東盟和俄羅斯,主要貿易夥伴影響我國工業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認證要求、技術標准要求、產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環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和包裝及材料的要求等六個方面;影響農產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食品中農獸葯殘留要求、細菌等衛生指標要求、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加工廠和倉庫注冊要求,以及食品標簽要求等五個方面。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行業排在前五位的是機電儀器、橡塑皮革、農食產品、紡織鞋帽和化礦金屬。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省份排在前五位的是廣東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河南省。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遭受貿易摩擦將更加嚴重,增加出口的困難。
最後,我國的外貿出口企業還將受到生產成本升高、外貿出口企業融資困難與融資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調整不確定性、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影響,上述影響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大部分都是外部的。同時外貿出口企業遭遇的困境也與企業或行業自身的問題有關,如缺乏行業自律,企業間惡性競爭;缺少研發、技術、設備的投入,大部分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缺乏誠信、不注重企業自身的形象。這些因素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企業產品出口。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外貿出口企業面臨著上述困境,它使外貿出口企業銷售困難,盈利水平降低,甚至虧損,開工率下降,停產或倒閉,工人失業。同時,外貿出口企業面臨著貨款回收風險。由於進口國經濟衰退,企業和個人支付能力下降,信用降低,出現支付困難,產品出口到貨後不能及時收回貨款,或根本無法收回貨款。在這種形勢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下出口困境,政府、企業應當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採取多項措施,增加國內需求。目前,擴大內需是當務之急,只有增加國內需求,國內的過剩的生產能力才會被消化,從而也消除了製造巨額外貿順差的根源。擴大內需的關鍵在於推進金融、教育、交通、環境等現代服務業部門的市場化改革,即通過增加有效供給來擴大內需。
第二,繼續加大出口促進政策力度。推進出台的提高部分產品 出口退稅 率的政策,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中西部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的發展,促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協調金融部門改善出口的金融環境,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改善企業融資擔保條件,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
第三,開拓新市場。我國外貿出口企業一方面應該及時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努力尋求新的出口市場,開發多元市場,走市場多元化戰略,如企業應當努力開拓南亞、中東、中亞、南美、東歐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出口市場。
第四,轉變經濟增長模式,促進結構升級,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注重開發高技術、環保產品,推動自主品牌產品和大型機械、成套設備以及優勢農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扶持力度。
第五,大力發展外向型服務貿易。完善服務貿易促進政策,支持軟體、文化和中醫葯等重點領域服務出口。在航空、運輸、金融、旅遊等優勢行業,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企業,鼓勵中小型服務企業開展對外交流和合作,培育服務貿易品牌。
第六,為了防範出口貨款回收風險,企業應該重視對進口商資信的採集和評估,重視出口信用保險,完善企業財務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
第七,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當注重引進和培養金融人才,防範匯率風險。在全球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中,各國所受影響不盡相同,匯率變動不可避免。如果人民幣升值,出口所收外匯貶值,會造成出口商的實際損失。通過金融人才的引進,企業才能避免因匯率變動造成的不必要損失。
Ⅲ 外貿企業面對人民幣升值應採取的對策有哪些
人民幣升值是相對於其他貨幣而言的,就是人民幣的購買力增強。
一些出口企業為應對匯率的不穩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已經採取了各種積極應對措施。一些企業在與外商簽訂合同時,匯率因素會考慮在內。雙方會規定一個互相都能接受的風險比例作為合同的附加條款。通常雙方各自承擔50%的風險,如果碰到較強勢的國外客商,國內企業所承擔的風險會更大一些。目前企業使用較為普遍的匯率避險方式包括:貿易融資、運用金融衍生產品、改變貿易結算方式、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增加內銷比重和使用外匯理財產品等。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2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Ⅳ 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問題
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在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中國的很多生產型外貿企業利潤驟減甚至紛紛倒閉。那麼,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到底呈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在這樣的特點下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什麼樣的問題,面對問題生產型外貿企業到底應該如何應對?本文從上述三個方面給出了生產型外貿企業的對策。
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對外貿易呈現出口下降、進口上升,順差減少的局面,正沿著此前扭轉順差過大的調控目標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也呈現出減速過快的跡象,對於國民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雖然上半年國家統計局公布GDP同比還是增長了10.4%。從5、6月份看,出口呈快速下降趨勢。6月份,我國貿易順差達213.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0.6%,凈減少55.4億美元。從海關統計數據看,今年上半年,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增長明顯放緩。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同比回落18.3%,鞋類出口同比回落4.7%。受出口大幅下降的影響,國內很多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諸多問題,甚至倒閉也常有發生。《第一財經日報》采訪得知,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宏觀調控緊縮、用工成本上漲、招工難等諸多因素影響,晉江——這個年產10億雙運動鞋,市場份額佔全國40%、全球20%的中國最大鞋業基地,2007年陸續倒閉了數百家出口型中小鞋企,而今年的日子更為艱難。那麼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產性外貿企業面臨什麼樣的問題?有什麼樣的對策來應對?
一、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特點
1.能源資源價格猛漲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屢創新高,由年初的突破100美元大關節節攀升至目前的140美元,而且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隨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已成為現實,高盛認為在有「突發事件」時,油價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上漲至每桶200美元。隨著全世界對石油需求的不斷上升,而石油供給卻有可能在未來有減少的趨勢,油價上漲已經變成一個大家公認的事實。
除了油價外,今年鐵礦石價格比去年大漲了65%,鐵礦石大漲了刺激銅價突破8000美元高位,並刺激銅礦股大漲。受鐵礦石大漲65%影響,倫敦期貨交易市場金屬價格全面上漲。尤其是倫銅一舉突破8000美元/噸大關。
2.貨幣政策繼續緊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07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舉行。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貨幣政策如今將由「穩健」直接改為「從緊」,從緊的貨幣政策由此「全新登場」,並將在明年的宏觀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銀行貸款增速過快以及銀行流動性偏多是目前我國經濟比較突出的兩大問題。為抑制流動性過剩和緩解貸款增速過快,央行除六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之外,還三次運用加息、減征利息稅等手段,連續出台多項政策,打出宏觀調控組合拳。
3.CPI高企和工資上升
從2008年年初開始,受雪災影響,CPI已經成為一個熱點的名詞。2008年前4個月都保持8%以上的上漲,5月份同比上升7.7%,6月份同比上升7.1%。CPI不斷上升引發了普通民眾對通貨膨脹的擔心。引領CPI上漲的諸因素中,食品類上漲仍是主因。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11日在此間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地區、規模、經濟類型以及不同行業企業的物料采購價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認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業家占調查總量的85.6%,比認為「下降」的多85個百分點。
4.人民幣升值
統計顯示,進入2008年以來,人民幣升值步伐明顯加快,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幅度已經超過4%。而按照2005年7月匯改時8.11的匯率計算,累計升值已超過15%。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兌美元首度升值「破8」,而這之後用了近一年半時間,也就是在2007年10月24日,首次漲到7.5元。而這次人民幣再升值0.5元,卻僅用了不到6個月時間。
二、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的問題
本文中生產型外貿企業定義為本身有自己的生產基地的外貿企業,出口的產品都是由自己生產的。面對上述宏觀經濟的特點,生產型外貿企業將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1.由於原材料漲價,生產成本上升
近幾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一路飆升,不斷創出新高。高漲的油價經過一段時間的傳導後,現已逐步反映出來,成本的逐步提高正蠶食著企業利潤。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2004年10月,全國142個城市378家企業的24種主要生產資料產品出廠價格平均比9月下旬上漲3.5%,漲幅增加3.2個百分點。在油、煤、有色金屬等24種主要生產資料中,15種產品出廠價格呈上升態勢。石油價格上漲帶動了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從而引發了交通運輸、冶金、石化、輕工、漁業、農業等各相關產業大范圍的企業成本增加。油價的上漲也拉動了石油中下游相關產品價格的上漲。塑料、化纖等製品以基本石化產品為原料,由於原料成本占生產成本比重大,對原油價格變化較為敏感。
2.貨幣政策進所導致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生產外貿企業融資困難
在國內,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老大難」問題。而在2008年,由於央行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各家銀行紛紛收緊信貸規模,銀行信貸緊縮,致使本來就存在貸款難、擔保難的中小企業融資更加困難。今年浙江省工行、農行、中行、建行新增貸款由2007年的1487.27億元縮減為1093.69億元,減少了四分之一。
據《小康·財智》記者調查,受信貸規模緊縮影響,很多銀行傾向於支持安全系數較高的大企業,致使中小企業「融資焦渴」症狀更加嚴重。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針對100戶小企業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2008年1-3月份,南京市反映資金「緊張」的小企業達35%;部分自有資金比例偏低的企業稱,如果得不到增量資金的支持,或者貸款被壓縮,生產經營將陷入困境。
3.CPI高企導致生活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
由於CPI的上漲,特別是結構性上漲,主要是食品,特別是肉、禽、蛋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物品的上漲,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導致人們的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成本上升必然要求工資上升,最終會引起企業用工成本上升。同時,因為近幾年我們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企業預計到未來的效益會比較好,再加上國家機關的制度改革,導致整個全社會工資增長的水平應該這兩年有加快的趨勢,已經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勞動合同法》實施後,企業用工成本普遍上漲了5%-10%,其中勞動密集型企業尤甚。
4.人民幣升值導致生產型外貿企業不堪重負
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對外貿企業的影響比較大(因為外貿多數是以美元計算的,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以後),出口企業的利潤因為美元貶值而減少。雖然貨幣升值實際上並不影響進出口商品本身價值, 只是改變了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相對價格, 削弱了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人民幣升值3%相當於出口產品成本提高了3%, 出口競爭力降低了3%。一國貨幣升值後, 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 經濟學中存在替代效應, 外國消費者在同樣價格下購買進口商品的需求下降, 從而使企業出口受到制約。進口規模得以擴大。
三、生產型外貿企業的對策分析
面對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特點,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很多問題,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本文認為應該從三個層次,即國家、行業和企業本身來解決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的問題。
1.國家層面
對於國家來說,面對外貿企業的嚴峻形勢,可以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個方面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扶持力度。
1)財政政策方面
為了應對今年下半年嚴峻的出口形勢,我國可以通過提高出口退稅率政策保持出口增長。宏觀經濟理論對經濟增長真正有貢獻的不是總出口,而是貿易順差。今年上半年,進出口貿易順差又達226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8億美元,增長 26.6%。這種外匯供大於求的狀況,使人民幣不但沒有貶值的可能,反而有升值的壓力。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認為,出口退稅提高8個百分點,對出口的刺激作用相當於人民幣貶值16%。林毅夫認為,要刺激對美、歐、非和其他沒有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的出口,可供選擇的途徑很多,提高出口退稅率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辦法。如果出口退稅進一步增加,對出口的刺激也會相應增加。目前我國的出口退稅率和增值稅法定稅率基本吻合,但我國平均退稅率已調整到12%左右,大大低於17%的平均征稅率,這樣不利於我國出口商品以不含稅價格公平地參與國際競爭。根據有關機構計算,出口退稅率下降幅度與出口成本上升幅度大致相等,出口退稅率每下調1個百分點,就相當於一般貿易出口成本增加約1個百分點,出口退稅率與一般貿易出口成本呈負相關效應。
2)貨幣政策方面
貨幣政策方面,除直接增加低息外貿貸款,扶植生產型外貿企業出口以外。主要是要解決長期困擾中小型外貿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大銀行雖在中小企業信貸領域推出了不少服務品牌,受政策影響較前更關注中小企業客戶;但在具體執行層面,中小企業希望從大銀行得到貸款並非易事。一方面,無論從長期「壘大戶」形成的業務慣性看,還是從目前信貸額度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看,大銀行都更樂意選擇大企業作為放貸對象;另一方面,盡管政策提倡,融資環境日益改善,但中小企業風險較高,貸款額度小導致的規模不經濟情況,短期內很難有太大變化,所以從成本收益分析,排除掉政策性原因,大銀行往往不關注中小企業貸款業務。造成對中小型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不僅需要靠市場競爭導致小銀行分化被迫進入這一領域,還需要擁有網路、資金等方面優勢的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發揮作用。在國家層面上,應該鼓勵「大銀行」要從過去緊盯大企業、大集團,開始調整信貸結構,轉向小企業。與那些大銀行相比,國家更應該鼓勵眾多小銀行貸款政策向中小企業的傾斜,則更具實質性意義。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應該出台具體的中小企業貸款政策,在貸款額度、執行過程中的存貸比例等方面給與適當的優惠。同時,應該大力發展民營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加快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完善的中小企業服務組織體系,積極推動中小型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中小型企業擔保機構的作用,也有助於克服信息不對稱因素,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信息支持。[2.行業層面
人民幣升值、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成本等原因造成工廠成本上升,但成本上升並不一定就導致工廠倒閉。耐克鞋的成本也在上升,為什麼就沒有倒閉?如果這些都不足以解釋生產型外貿企業倒閉,那生產型外貿企業倒閉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這些鞋廠沒有定價權,在人民幣升值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勞動合同法》實施後,鞋廠不能提高產品價格,因為這樣的企業根本沒有任何實力談定價權,定價權幾乎完全掌握在外國人手裡,產品成本的增加無法得到轉嫁,而成本一旦成本超過價格,倒閉就在所難免。
以東莞製鞋業為例,不能提高價格,是由製鞋業的內在屬性決定的。製鞋業屬於完全競爭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上,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有定價權,鞋的市場價格是全世界所有鞋廠和消費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像糧食的價格由所有生產者和消費者決定一樣。在這個意義上,製鞋和種糧食沒有區別。 所有的鞋廠只能接受這個市場價格,而無力改變這個價格。雖然東莞號稱「世界鞋都」,產量佔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這是就總量而言,就單個鞋廠來說,沒有任何一家鞋廠的規模大到能影響價格的程度,就如世界最大的農場都不足以影響世界糧食價格一樣。核心的問題在於,東莞的鞋不是耐克,不是阿迪達斯,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鞋,每個國家如果願意都能生產。東莞能生產,越南、以色列、墨西哥等也都可以。在人民幣沒有升值的時候,在人工成本還比較低的時候,東莞的鞋比其他國家的鞋有優勢,也就是價格一些便宜。
在中國,不僅是大型的外貿公司,還是小型的製鞋廠,在成本壓力不斷上升的今天,都缺失定價權。為什麼缺失定價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單個公司的力量太薄弱,所佔的市場份額較少,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同質化現象較嚴重,當一家企業提高價格後,外商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的企業作為他的供貨商。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如果從行業層面,則需要行業出面,整合行業內生產型外貿企業的力量,集體和外商進行價格談判。只要提出的價格仍然低於中國市場以外的廠商的價格,中國製造還是具有充分的吸引力的。
3.企業層面
1)面對能源上漲,降低能耗成為首要選擇
面對能源資源價格不斷上漲,對於普通的生產型外貿企業來說,降低能耗是緩解能源資源約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建立節能降耗的長效機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生產型外貿企業要大力進行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建立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相適應的產業體系,通過本身企業結構調整逐步降低企業發展對能源的依賴程度。
2)面對融資困難,拓寬融資渠道
作為生產型外貿企業不能只盯著銀行,應該著眼於構建有效的、多層次的融資系統,從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兩方面同時著手。貸款難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信息不對稱。我國眾多的中小企業屬於非國有企業,並且很多中小企業存在管理不規范、賬物混亂等現象,致使貸款的管理成本高、風險大,從而使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信用相對低下,這些都導致了所謂的所有制歧視現象。因此從自身來講,中小型企業要加強自身的管理,特別是財務管理和長遠規劃,爭取盡可能的融資機會。同時,在拓展間接融資渠道的同時,要充分重視直接融資渠道的拓展,這是當前解決中小型企業融資瓶頸的根本出路。企業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融資方式,比如,權益性融資比較適合企業初創和成長時期,對進入穩定期的企業更適合債務型的融資。
3)面對人民幣升值和用工成本上升
(1)塑造大品牌,提高產品科技含量
我國是一個製造大國, 若某種產品暢銷, 一夜之間就會有眾多名目繁多的同質化產品出現, 出口企業更是如此, 我國的很多企業都處在求生存的階段, 缺乏品牌長遠規劃, 出口產品大多以低價取勝。生產型外貿企業要加大技改投入, 加快產品升級換代, 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減少價低利薄的低檔次產品出口, 擴大質量效益和有自有品牌的產品出口, 提高出口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走差異化、品牌化之路。人民幣升值有可能迫使一些企業進行產品的升級換代, 從質量上和品牌上提升出口競爭力。目前,很多產品特別是輕工業出口產品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產品仍然較少, 企業應該逐步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大力開拓國際市場, 實施出口的多元化戰略, 實現由產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品牌輸出, 調整產品結構, 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加大出口商品結構調整力度。抓住人民幣升值, 進口成本降低的有利機遇, 積極進口先進設備和技術、關鍵零部件, 促進出口產業結構轉型和技術升級,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2)從外向走向「內需」
在中國經濟由外向內的轉型進程中,人民幣升值只是其中一個環節。據悉,從2007年開始,國家不斷從宏觀方面出台環保、利用外資、調整進口結構等多項政策促進我國經濟由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而新勞動合同、兩稅合並、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以及對相關產業降低出口退稅等政策都使外向型企業逐漸將目光鎖定國內市場。隨著生產型外貿企業利潤微薄,企業本身必須調整相應的戰略部署。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影響迫使企業加速調整節奏。中國本身就是一個需求旺盛的巨大市場,企業進行國內貿易時,容易避免匯率波動的影響。對生產型外貿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不是個好消息,但客觀上也逼迫這些「中國製造」們開始考慮向「中國品牌」靠攏。
(3)對外結算工具改用其他貨幣
面對美元持續貶值,OPEC成員國的做法值得借鑒。由於石油交易是以美元來計價美元不斷貶值,直接影響著OPEC成員國以及俄羅斯、安哥拉等石油輸出國的石油美元收入,而其他產品進出口交易以非美元貨幣來結算,使得石油輸出國承受因美元貶值而帶來的出口收入減少、進口成本增加的損失。為此,在2007年11月OPEC組織利雅得會議上,伊朗和委內瑞拉提議用一籃子貨幣取代美元,作為該組織各成員國石油交易貨幣的計劃。伊朗目前已經完全停止使用美元,改用非美元貨幣進行石油交易結算。生產型外貿企業在進行對外貿易時,由於美元貶值的影響,建議不用美元議價和結算,為避匯率損失,應該採取非美元結算方式(歐元)或人民幣議價和結算。即便以美元議價,有效期也應由過去的1-2個月縮短為現在的一星期,甚至生產型外貿企業在簽三個月以內的訂單時,可以把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確定為某一個固定比例。
四、 小結
國際宏觀經濟形勢天天在改變,作為生產型外貿企業所面臨的困難會有很多,不管有什麼樣的對策,企業本身做大做強仍是生產型外貿企業永久唯一的出路。◆
Ⅳ 急求外貿企業應如何防範外匯風險
樓上的都是紙上談兵,現在國際貿易中人民幣的使用還很窄,根本不是主流;現實中的外貿操作都是在香港或者在中行購買遠期的外匯合同,作為風險對沖
Ⅵ 人民幣升值對外貿出口的影響及對策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進口成本的降低
人民幣升值,國外的能源、原料與生產資料價格都相對便宜了,這就降低了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以及很多重要戰略物資的購買成本,增強了購買力。在我國,進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主要有石油、天然氣、航空、電力設備等,人民幣升值將使大宗交易的進口成本降低,進而增強相關行業部門的盈利能力,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長期以來,我國推行「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工貿易總額超過一般貿易額,加工貿易順差已成為我國外貿順差的最重要來源。加工貿易中產品復出口成本中其進口成本比例一般都在50% ~100%之間,在短期內對進口商品的價格比較敏感。如果人民幣升值,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降低,這樣導致加工貿易的生產成本降低,自然以加工貿易方式的出口商品外幣價格下降,因此,這部分依賴進口原料的復出口商品仍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可見,人民幣升值會促進進口的增加,並以進口帶動出口,其關聯性得到加強。
2.有利於促進貿易結構優化升級
長期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實行的是以「重出口,輕進口」為主要特徵的出口導向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對出口的依存度過高,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面臨著潛在的風險,而且也產生了企業過度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價格優勢出口,單方面的貿易順差引起其他國家反傾銷訴訟頻繁;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的低成本、低市場准入引起的投資過度供給所導致的企業低價惡性競爭;以及只重視價格,不重視國際市場需求而引起的出口貿易和就業易受到國際經濟形勢波動影響等一系列問題和矛盾。可見,這種長期依賴於出口單一增長的對外貿易結構很不合理。而人民幣的升值,必然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這樣就能夠改變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均衡的局面。
在我國,外貿增長方式主要靠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真正體現技術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高新技術設備和中間投入品等生產要素要從國外進口,導致經濟效益低下。人民幣升值將激勵出口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附加價值,而不是低價競銷佔領市場。人民幣升值將使一部分只靠低成本競爭,技術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被擠出市場。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有助於我國外貿增長方式從原來的粗放型轉向高質量和高效益的集約型,這會帶來出口結構的改善,這符合中國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方向。同時,人民幣升值會引起行業內更加激烈的競爭,激勵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來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可見,人民幣升值對於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激發國內企業自主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有利於緩解貿易摩擦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2007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達到2 622億美元的歷史高位,較2006年的1 774.7億美元增長了47.7%,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對外貿易總量則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達到21 738億美元,較2006年增長23.5%。其中出口為12 18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5.7%;進口9 558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20.8%。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已連續六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7年的對外貿易總值比2001年總值增長了4.26倍。然而,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增速遠遠超過了貿易總值的增速,2007年的貿易順差額比2001年增長了11.6倍。外貿順差增長過快,加劇了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如歐盟及美國的貿易摩擦。歐盟在2007年已多次表態希望中國加快人民幣的升值步伐,以減少中歐之間的貿易順差;美國國會則在2007年提出了50多項對華貿易保護議案,盡管這些議案大都由於美國政府的反對而未能變為法律,但仍增加了兩國貿易關系的緊張氣氛。
人民幣升值可增加我國的進口總額,從而有利於減少貿易順差的數值。通過人民幣升值,適當提升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有助於減少其他國家對我國產品的低價傾銷訴訟。低價競銷和出口受到抑制,放慢出口,增加進口,有利於減弱我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勢頭,減少一些貿易夥伴對我國進行保護主義貿易攻擊的借口。人民幣的適當升值,有助於緩和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系,減少經貿糾紛,促進我國經濟和貿易的和諧發展,創造和保持更加平穩的貿易環境。
4.有利於改善貿易條件
國際經濟學中,貿易條件=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貿易條件的改善意味著同等數量的商品出口可以換回更多的進口商品。我國雖然每年的貿易順差很大,但由於出口商品價格不斷下降而導致貿易條件持續惡化,需要出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才能換回少量的國外高科技產品或稀缺資源。人民幣升值以後,出口產品的價格相對提高,就可以用較少的出口產品換回本國所需要的各種產品。出口利潤不斷增加,就可以改善我國目前的貿易條件。同時,人民幣升值也將會降低進口產品價格,特別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設備的價格。企業將會加速技術引進,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產品動態比較升級。同時,由於進口產品絕大部分用於復出口,故隨著企業生產率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得到提高,有助於我國企業從產品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貿易條件得到改善。
5.有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
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的成本相對來說比以前下降,這使得他們能以較低的成本在國外投資設廠,從事跨國經營。根據投資地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全球資源,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建立全球性的生產、營銷網路。所以說,人民幣升值有利於那些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實現其全球發展的戰略,造就出中國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消極影響
1.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於我國外貿出口增長
人民幣升值將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直接削弱我國出口的價格競爭優勢。人民幣升值後,出口企業為維持一定的利潤,必須提高商品在國外市場的銷售價格,而這樣做的後果勢必會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於出口持續擴大和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率的提高;尤其是我國出口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低,一旦提高出口商品在國外市場的價格,將造成這些低端產品低價格優勢的喪失,極易被一些東南亞國家所取代,從而影響到出口規模的擴大。然而,假如保持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不變,則勢必要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出口利潤的減少又將嚴重打擊國內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從而造成出口數量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我國外貿出口造成沖擊。但是,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它還受到一些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約,如國內外經濟形勢、出口商品結構以及貿易方式等。
2.嚴重沖擊科技含量較低、以低價格取勝的出口行業
顯然,對出口貿易依存過大、出口價格彈性較低和科技含量較低的出口行業,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將受到較大的沖擊,如果沒有提前做好應對的准備,甚至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我國的紡織、服裝、家電、化工、電子機械製造業等主要出口型行業都屬於這一類型,其中紡織服裝業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高達50%,附加值和出口價格彈性都很小,因此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最大。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分別下降3.19%、2.27%和6.18%。以服裝行業為例,目前絕大多數外貿服裝訂單的毛利在0.5元人民幣,即出口1美元的產品,毛利在0.5元人民幣。如人民幣對美元小幅升值2%,則意味著外貿企業每出口1美元的產品,毛利將損失0.15元人民幣。可見,加速我國外貿出口結構的優化升級意義重大。
3.國外商品的進口增加,競爭加劇,不利於國內企業的發展
人民幣升值後,進口商品在國內的銷售價格將降低,國內消費者用同樣的貨幣可以購買更多的進口商品。這將嚴重影響到國內相關生產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尤其是那些在質量、品牌、技術含量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距離的企業,甚至有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短期內不利於國內企業的經濟增長和市場佔有率的提升,但從長期看競爭對國內企業的長足發展不無裨益。
4.加大我國國內就業壓力
目前,由於我國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削弱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致可以吸納眾多勞動力的加工型出口企業利潤下降,這些企業投資轉向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業後,必然會使許多素質較低的就業者面臨失業危機。並且當前我國很大部分的新增就業機會主要是由出口和外貿企業提供的,人民幣升值影響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進而對當前就業環境的改善帶來一定的沖擊。在目前的中國,勞動力資源尚未轉化為人力資源, 具有優勢的僅僅是熟練工人。所以,發展加工貿易,著重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依靠我國勞動力優勢發展加工貿易仍將是我國長期的經濟內容。
三、針對人民幣升值的應對策略及措施
鑒於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我們應該採取相應的措施,以強化和擴大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貿發展的積極影響,緩解和減少其消極影響。
(一)要有步驟地推進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在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前,由於人民幣匯率低估,導致國內外商品價格的扭曲,出口商品價格低廉,進口商品價格高昂,致使我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出口額不斷攀升,貿易贏余不斷增加,連年持續出現巨額貿易順差,引起了與貿易夥伴之間的頻頻貿易摩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一新的匯率形成機制在短期內會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產生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利大於弊。我們應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要逐步提高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使人民幣匯率浮動更具彈性,匯率波動能夠更加顯著地反映出市場供求的變動,並要加強本外幣政策的協調,充分發揮匯率在平衡國際收支、抵禦國際資本流動沖擊方面的作用,以適應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總之,人民幣匯率改革應該從我國的經濟需求面出發,考慮與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往來與相互之間的經濟利益,實現雙贏。
(二)積極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減少外貿出口依賴
在過去很長時期內,由於人民幣匯率的相對低估,導致出口強勁增長,我國外貿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很多企業對出口貿易趨之若鶩,致使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大量湧入出口部門,社會資源不能根據市場實現優化配置,從而造成我國經濟內需不足卻過分依賴外貿出口的局面,這對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國有13億人口,龐大的人口背後隱藏的是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要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調整經濟結構,減少對外貿出口的依賴,盡快實現由「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向「以內需為主」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發展觀。同時,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各種配套改革,積極培育、擴大國內消費市場,鼓勵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重點扶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三)優化升級我國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長期以來,在我國出口產品中,附加值較低、技術含量低的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占據著主導地位。由於我國的出口企業大多從事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加工貿易,工人亦多從事重復、熟練勞動,盈利空間受到極大限制。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難以發揮,出口企業很難再以單純依靠低廉勞動力和國家制定的低匯率政策開拓海外市場。為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足發展和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們必須調整對外貿易結構,通過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促進我國外貿結構優化升級。有資料顯示,許多歐美跨國公司都已經把技術創新和研發融入其企業發展戰略,並且有自己完備的研發中心,且投入大量研發資金。而在中國很多企業甚至連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的意識還沒有。他們所謂的核心技術和裝備基本依賴國外進口。
可以說,匯率機制的改革和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有一些壓力, 作為出口企業,應該積極調整經營理念和出口戰略,加大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的力度,應以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為目的,進行產品概念創新、產品功能創新、產品形態創新、產品包裝創新、產品運用創新等,以人民幣升值為契機,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速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出口產品檔次, 提升產品的品牌內涵和設計能力, 創建出口產品品牌優勢,從而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以積極的姿態應對人民幣的升值,在對外貿易中贏得主動。同時,出口企業應重視開發新產品、引進新技術、進口新設備,加快對引進技術的吸收、消化和再創新的步伐,減少高科技新產品,如光學、醫療、精密儀器和設備等對國外的依賴,通過在進出口兩方面的努力來調整我國貿易結構,減輕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的不利影響。
Ⅶ 匯率風險的應對措施
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方法措施:
約定互相能接受的風險比例
據了解,一些出口企業為應對匯率的不穩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已經採取了各種積極應對措施。一些企業在與外商簽訂合同時,匯率因素會考慮在內。雙方會規定一個互相都能接受的風險比例作為合同的附加條款。通常雙方各自承擔50%的風險,如果碰到較強勢的國外客商,國內企業所承擔的風險會更大一些,通常情況下,中國燈飾企業都處於弱勢。此外,部分燈飾企業負責人甚至提出以人民幣作為結算單位的想法,但能夠採取這一方式的企業少之又少。企業使用較為普遍的匯率避險方式包括:貿易融資、運用金融衍生產品、改變貿易結算方式、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增加內銷比重和使用外匯理財產品等。
貿易融資工具較為普遍
貿易融資是目前企業採用最多的避險方式。在被調查的樣本企業中,約有31%的企業使用該類方式。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貿易融資可以較好地解決外貿企業資金周轉問題。隨著我國外貿出口的快速增長,出口企業競爭日益激烈,收匯期延長,企業急需解決出口發貨與收匯期之間的現金流通問題。通過出口押匯等短期貿易融資方式,出口企業可事先從銀行獲得資金,有效解決資金周轉問題。同時,企業也可以提前鎖定收匯金額,規避人民幣匯率變動風險。二是貿易融資成本相對較低。在貿易融資方式構成中,進出口押匯使用比重較高(約為80%),原因主要是出口押匯期限較短(一般在1年以內),可以較好地緩解外貿企業的流動資金短缺問題。另外,一些企業還使用福費廷等期限較長的貿易融資方式。
金融衍生產品的使用增多
匯改後,我國外匯市場發展加快,完善和擴大了人民幣遠期交易的主體和范圍,推出了外匯掉期等金融衍生產品。同時在外匯管理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為企業拓寬了匯率的金融避險渠道。
企業使用金融衍生產品的主要特點如下:一是使用遠期結售匯工具較多。匯改後,遠期結售匯業務范圍和交易主體擴大,銀行間人民幣匯率遠期交易推出,商業銀行擴大對企業匯率避險服務,在較大程度上方便了企業遠期結售匯交易,進一步滿足了企業的避險需求。調查顯示,遠期結售匯工具的使用在金融衍生工具中佔比高達91%。二是部分企業運用外匯掉期和境外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工具。自匯改後推出外匯掉期業務以來,福建、廣東、江蘇、山東和天津等省市的部分企業已開始嘗試使用這一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盡管業務量佔比相對較小,但發展勢頭良好。一些外資企業和在國外有分支機構或合作夥伴的中資企業還通過境外人民幣NDF工具進行匯率避險。
匯率鎖定
與匯率鎖定公司(出口寶)簽訂合同,匯率鎖定是指出口企業與出口寶簽訂遠期匯率鎖定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的人民幣兌外匯幣種、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當天,如出現人民幣升值造成企業利潤損失,出口企業可按照遠期匯率鎖定合同所確定的幣種、金額、匯率,向中利保辦理結匯虧損金額的賠付業務。
其模板猶如銀行的遠期結售匯,但是在金額鎖定、確認條件、手續上都有一定的化繁為簡,同時,出口寶人性化的只收取相應手續費,匯率鎖定交割期,匯價上升,額外部分也同時規企業自身所有。
該方式適合大多數企業,並且操作簡單。 日本企業應對外匯風險的措施:
短期措施
1、外匯期貨交易
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直接促使美國推出外匯期貨。在日本,通過外匯期貨交易來迴避金融風險已經為大部分企業所採用。據日本經產省統計,約有44%的日本企業會選擇採取外匯期貨交易來規避風險。
2、擴大日元結算
外匯風險主要存在於對外交易使用外幣時,如果使用本國貨幣來結算,則可以避免外匯風險。因此,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企業採用日元結算的交易不斷增加,特別是在進口方面,日元結算率已由1986年的10%上升到2004年的25%。
3、外匯資產平衡
上世紀80年中期,日本許多跨國企業開始在歐洲等地設立金融運營公司,通過對沖和債權、債務調整等,從公司全局考慮,對外匯資產進行管理和平衡。但這種措施僅限於跨國企業,對中小企業則難以適用。日本也只有4%的企業採取這種措施。
4、反向交易平衡
日元升值有利於進口而不利於出口。因此,日本既有出口又有進口業務的大公司,主要是綜合商社,採取了減少出口,擴大進口的措施來規避日元升值帶來的風險,維持公司的盈利。但這種方法適用企業也較少,只有約4%。
5、價格轉嫁
將日元升值帶來的出口成本增長部分,轉嫁到出口商品價格上,由海外進口商承擔部分風險。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種方法存在較大難度。
中長期措施
短期的金融措施並不能完全迴避外匯風險,因此必須從中長期的產品結構調整入手。日本企業正是採取了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競爭力等措施,才真正克服了日元升值帶來的不利影響。
1、調整產業結構,提高附加值,增強產業競爭力
一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差別化戰略,提高產品附加值。例如,日本電視機就經歷了黑白電視、彩色電視、平面電視、數碼電視等不斷升級換代的過程,汽車也實現了由大眾車向高級車、混合動力車的轉變。二是要通過技術革新、增加廉價零部件進口、減少能耗等措施,降低生產成本。
2、加快海外轉移,強化海外生產體制,擴大多邊貿易
充分利用日元升值帶來的優勢,建立全球化生產體制,同時提高當地零部件采購比例,培育當地協作企業,擴大多邊貿易。這樣既可以提高對匯率變動的抵抗能力,又能夠確立全球化的內部分工體系,還可以帶動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日本汽車業在這方面有出色表現。從80年代開始,豐田等日本汽車企業開始在美國本土進行生產,既解決了日美兩國貿易摩擦問題,同時又擴大了日本汽車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到1995年日本汽車企業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汽車已佔到了美國市場份額的20.7%,而在1985年這個數字僅為2.0%。
Ⅷ 如何應對外匯管理新規對中國外貿企業的影響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副司長王允貴日前在2007中國金融衍生品高峰論壇上表示,外匯局通過深入研究發現,外貿順差是外資流入中國的主要途徑,不過一小部分投機資金可能也隨之流入。
王允貴認為,不排除有些境外資本通過境內企業把一些非貿易的資金流入中國市場,但這個量非常小。如果沒有嚴格的資本管制,中國這么高的收益率,非法流入的資金規模可能是不可想像的。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外匯儲備增加2663億美元,同比多增1440億美元。而同期我國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FDI)實際使用金額分別為1125.3億美元和319億美元。
對此,雖然前段時間外匯局在通報外匯檢查情況時也承認,一些境外投機性資金假借貿易或投資等渠道流入,甚至變相進入國內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等,但他們稱,非法進入的資金規模十分有限。
Ⅸ 外貿企業應如何防範外匯風險
首先是盡量採用本國貨幣作為計價貨幣。這樣就避免了貨幣的兌換問題,也就不存在匯率風險。但這在我國是很難實現的。因為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在國際上還不是自由兌換的貨幣。其次是出口商品、資本輸出時爭取選用幣值穩定、堅挺的「硬幣」;進口商品、資本輸入時爭取選用幣值疲軟的「軟幣」。這樣,出口商和債權人以「硬幣」作為合同貨幣,當結算和清償時,這種貨幣匯率上升,則會以同樣多的外匯兌換更多的本國貨幣;而進口商和債務人以「軟幣」作為合同貨幣,當結算和清償時,計價貨幣匯率下跌,則會以較少的本國貨幣兌換更多的外匯以用來結算貨款和清償債務。但這種方法有其局限性,一是貨幣的「軟」和「硬」都是相對的,而且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即使很受歡迎的「自由外匯」的匯率也有可能發生波動,其軟硬局面會發生改變;二是這只是作為涉外經濟主體在實際涉外經濟活動中力爭的一種可能性。因為進口和出口、資本輸出和輸入都是相對的。在出口時爭取使用「硬幣」,而同時對方作為進口商肯定也會盡量爭取使用「軟幣」,關鍵看雙方的洽談結果。
(三)以遠期外匯交易彌補風險。通過預先決定匯率和金額的遠期交易是一種最直接的彌補風險手段。假定中方一出口企業,預定在三個月後收進以美元計價的出口貨款,可與銀行預先約定在三個月後賣出美元。當美元資金一入賬就進行交割,也就是以約定的匯率將美元賣給銀行,換成人民幣,這樣通過遠期外匯交易對可能產生的交易結算風險進行有效防範。這里需要考慮彌補風險的成本,可以通過現時的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比較來決定彌補風險是否有利。如果對結匯期到期時的即期匯率的估計與現在的遠期匯率差別不大,現時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之差就是一般的彌補風險成本。
對進行的資本交易,通常也通過預先進行遠期預約來起到彌補風險的作用。一般的資本交易有兩種:套息交易和籌資交易。所謂套息交易是指通過資金調撥賺取利差的交易,它是伴隨著外匯交易的資金移動和為避免在將來特定時候發生反方向資金移動時的外匯風險所進行的遠期外匯交易的組合。籌資交易是以籌集資金為目的的資本交易,如借進外幣貸款或發行外債等,在還款時也會因匯率變動而產生風險,通常也採用遠期外匯交易進行彌補。
(四)慎重考慮出口收匯的結算方式。外貿企業還應根據業務實際,慎重考慮出口收匯的結算方式,做到安全及時,這是對外貿易出口收匯應貫徹的一個原則。一般而言,即期信用證結算方式最符合安全及時收匯的原則;遠期信用證結算方式收匯安全有保證,但不及時,因此匯率發生波動的概率就高,從而削弱了收匯的安全性。至於托收結算方式,由商業信用代替了銀行信用,安全性大大降低。所以,為達到安全及時收匯的目的,要根據業務的實際情況,在了解對方資信的前提下,慎重靈活地選擇適當的結算方式。如出口商出售的商品庫存積壓,並且在國際市場價格疲軟,在進口商資信可靠,而且該商品在進口國有一定的銷路,進口國對付匯控制相對不嚴的情況下,出口商也可接受託收方式。
我國還要健全信息網路,對匯率變動進行及時預測和分析研究。對外經濟貿易部門、金融部門、涉外企業等具備條件的設立專門機構或指派專人負責國際金融、貨幣的研究及防範匯率風險工作。對外經濟貿易部門、中國銀行利用現代化的通信設備網路,及時掌握國際市場上外匯變動信息,向涉外企業提供情況和資料。目前,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商務部都先後成立了匯率趨勢研究小組,從事研究西方各國的主要貨幣匯率的變化,預測中、長期匯率變動走勢,分析對我國外貿、外匯、外資工作的影響,提出對策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