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我國外匯儲備1970

我國外匯儲備1970

發布時間:2022-03-26 21:07:24

① 新中國成立後至1970年與我國建立外交關系的資本主義國家

列寧
我國對外開放的歷史與成就

2001年06月27日 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

建國以來,中國各方面突飛猛進地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驚人成就。這一方面主要歸功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另一方面也依賴於世界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發展和我國採取的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政策,在世界經濟技術日益一體化的進程中,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是加強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一條重要的強國之路,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一、1949-1978年對外經貿往來取得的成就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代表中國人民表達了願意同世界各國開展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的願望。但是,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採取了封鎖政策以及我國自己政策上的失誤和其他歷史條件的限制,1978年以前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往來的規模和力度都無法與今天相比。

(一)對外貿易的發展
新中國的對外貿易,是在解放區已經開展的對外貿易的基礎上,經過摧毀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沒收官僚資本、對民族資本外貿行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而逐步建立起來的。
20世紀50年代,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採取敵視、封鎖的政策,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際市場是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當時,我國根據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需要,本著"積極協作,平等互利,實事求是"的方針,積極開展對蘇聯、東歐國家和其他友好國家的貿易和經濟合作,不斷突破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對醫治我國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1950年2月,中蘇雙方在莫斯科簽訂了關於蘇聯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供3億美元貸款的協定。此後,1951-1955年,中蘇兩國又簽訂了10筆貸款協議,總金額達12.74億新盧布(摺合人民幣53.68億元)。為了吸收外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中國還與蘇聯、波蘭共同投資創辦了5個合資企業,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當時我國通過貿易和使用蘇聯政府貸款,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156項建設項目的成套設備和技術,建設了一批鋼鐵、電力、煤炭、石油、機械、化工、建材等骨幹企業,為我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那時,我國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額佔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1951年為52.9%,1952年到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對蘇聯的貿易額約佔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0%。
20世紀50年代期間,我國還為逐步發展同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的貿易關系、發展祖國內地同港澳地區的貿易和開拓對西方國家的民間及政府貿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增進了同亞非國家的友誼,促進了亞非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保障了對港澳地區的供應,擴大了對港澳出口及經港澳轉口貿易,開辟了反封鎖、打破禁運的新戰線;我國繼1950年同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立外交和貿易關系後,又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爭取和團結其他西方國家工商界及開明人士,以民促官,推動我國同日本、西歐等西方國家和地區的民間貿易以至官方貿易。
1960年,隨著中蘇關系的變化,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開始轉向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經過努力,我國同日本和西歐的貿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日貿易由20世紀50年代的民間貿易轉入20世紀60年代的友好貿易和備忘錄貿易;1963年我國同日本簽訂了第一個採用延期付款方式進口維尼綸成套設備合同,打開了西方國家從技術上封鎖中國的缺口。1964年,中法建交,兩國政府間貿易迅速發展,帶動西歐掀起了發展對華貿易的熱潮。到1965年,我國對西方國家的貿易額佔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20世紀60年代,中國利用西方國家銀行的賣方信貸,以延期付款方式從法國、英國、聯邦德國、瑞典、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和日本等國引進了65項先進技術設備,主要用於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輕紡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總金額(包括利息)為2.8億美元。
雖然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我國的對外貿易遭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對外貿易自1967年起連續3年出現停滯和下降,但在周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關心和直接領導下,經過艱苦努力,我國的對外貿易從1970年開始逐步好轉。20世紀70年代前期,國際環境發生了有利於我國的變化。1971年聯合國恢復我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聯合公報》,並在正式建交前恢復了貿易關系。之後,我國的對外關系取得了重大的進展,西方國家紛紛同我國建立外交關系或使外交關系升格。中日邦交實現了正常化,中國同歐共體建立正式關系,使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環境明顯改善,對外貿易額迅速增長。我們確定了"保持和擴大港澳、日本、新馬市場,千方百計打開西歐、北美、大洋洲和其他市場"的方針,到1973年冬,我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已佔我進出口貿易的75%。1973年1月,毛主席、周總理批准了國家計劃委員會《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決定從國外引進43億美元成套設備和單機。至1979年底,實際對外簽約成交39.6億美元,引進了包括13套化肥、4套化纖、3套石油化工、3個火電站、43套綜合採煤機組等大型成套設備,除單機付現匯外,大部分是利用西方國家銀行的賣方信貸,採用延期付款方式采購。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在幾經曲折中向前發展。1950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為11.35億美元,其中出口5.52億美元,進口5.83億美元;到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發展到206.38億美元,其中出口97.45億美元,進口108.93億美元。我國對外貿易的經營和管理也由建國初期的國家統制對外貿易政策到1957年後適應國民經濟轉入計劃經濟,形成了國營外貿公司集中統一經營,國家對外貿公司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和統收統支、統負盈虧、管理和經營一體化的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對外貿易被看作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補充手段,局限於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二)對外援助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一直把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作為履行國際主義義務的重要內容。我國的對外援助是與我國的對外關系的發展和國內經濟狀況密切相關的。大體說來,1978年以前我國的對外援助可分為3個階段:1950-1963年為初始階段;1964-1970年為發展階段;1971-1978年為急劇增長階段。援助的內容是向受援國提供貸款或無償援助。那時我國提供的貸款一般都是無息貸款。對外援助的方式包括成套項目援助、技術援助、物資援助及現匯援助等。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底,我國共向66個國家提供了援助,幫助其中38個國家建成了880個成套項目。我國的對外援助創立了國際關系中真誠合作的典範,博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廣泛贊揚和高度評價。此間,我國援建的坦贊鐵路被譽為"解放之路"、"南南合作之路",在非洲乃至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增進了我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了解和信任;我國援外專家和醫療隊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突出的工作成績成為聯系中國人民和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友誼的紐帶,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高度贊揚。

二、1978年後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成就

1978年以來,我國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有層次、有重點,由沿海向內地、自東向西、由南向北逐步推進的全方位開放格局,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對外開放的政策和實踐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外向型經濟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促進了我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加入到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之中。回顧對外開放的歷史,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成就是十分巨大的。

第一,對外貿易發展迅速。
在197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值僅有206.4億美元,1986年達738.5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3250.6億美元,19年增長了15倍多。其中,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以來的6年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最快的時期。1992-1997年間,我國對外貿易總值達14938億美元,比從新中國成立到1991年的總和還要多,年均增速為15.7%,這個速度不僅高於同期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而且比世界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高出近8個百分點,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位次排列由1978年的第32位躍升為1992年的第11位,並在保持5年後,1997年又躍升至第10位。截至1998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從1979年的8.4億美元增加到1400多億美元,在世界居第2位。
出日商品結構明顯優化。1997年,工業製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45.2%上升到1997年的86.9%,在出口總額1826.97億美元中工業製成品為1587.67億美元,實現了由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製成品的歷史性轉變。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機電產品出口迅速增長,1997年當年機電產品出口額達到593.2億美元,占當年出口總額的比重達32.5%,連續3年超過紡織品,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商品類別。
貿易夥伴遍及世界各地,對外貿易走向全球。目前,我國的貿易夥伴由1978年的幾十個發展到227個國家和地區,與傳統市場的經濟貿易關系穩步推進,與新開拓市場的經濟貿易關系不斷增強。

第二,利用外資迅速發展。
從197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80年批准3家外商投資企業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經過1979-1986年的起步階段、1987-1991年的持續發展階段和1992年以來的高速發展階段。
在起步階段,我國吸收的外商投資主要來自港澳地區,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項目和賓館、服務設施等第三產業項目居多,並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和其他沿海省市。
在持續發展階段,我國吸收外商投資的結構有較大改變,生產性項目及產品出口企業大幅增加,賓館、旅遊服務項目的比重大大降低,外商投資的區域和行業有所擴大,我國台灣廠商的投資開始進入祖國內地並迅速增加。
在高速發展階段,隨著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國的投資環境得到更大改善,吸收外資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大發展。外商投資的規模和領域進一步擴大,外資的來源國家和地區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大跨國公司進入我國。資金、技術密集的大型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增加較多,平均單項外商投資規模不斷提高。在沿海地區外商投資迅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有了較快發展。此外,我國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以及國際證券投資等也獲得很大發展。
截至1997年底,我國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30.48萬家,合同外資金額達5211.64億美元。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已開業23.57萬家,總投資達7534.7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3029.87億美元。我國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貸款、證券投資等其他形式的外資也達到一定規模,累計達1400多億美元。1993-1997年,我國連續5年成為利用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僅次於美國,列第2位。

第三,對外援助在調整與改革中不斷發展。
1979-1990年,我國對援外方式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與調整:通過統籌安排,擴大了援助面,使受援國由1978年底的66個增加到1990年的93個;將我國援助同聯合國多邊援助、受援國自籌部分資金、國際金融組織或第三國援助等相結合,在投入較少援款的情況下推動互利經貿業務,促進援外與互利合作相結合;因地制宜地對不同項目採取技術合作、管理合作、代替經營、租賃經營、合資經營等方式,改善和提高援助效益。
1991-1994年,圍繞著主要幫助受援國發展當地有需要又有資源的中小型項目,並與發展多雙邊互利合作的經貿關系相結合,促進受援國和我國共同發展:調整援外結構,成套項目佔60%,重點建設生產性項目,適當援建人員培訓和社會公益性項目,也援建受援國有特殊需要、規模適當的個別社會公共建築;大力推動我國企業與受援國企業合資、合作經營生產性援助項目;設立多種形式援助專項資金;增加形式多樣、靈活、及時的小額贈送;將一部分援外資金與聯合國發展機構的資金相結合,開展發展中國家間的技術合作;進一步調整、改革援外項目的管理體制。
1995年以來,為使有限的援外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我國對外援助主要採用以下方式:一是積極推行政府貼息優惠貸款,國家用援外經費貼息,以擴大對外援助的規模,提高援外資金的使用效益,推動雙方企業的投資合作,帶動我國設備、材料和技術出口;二是積極推動援外項目合資合作,以利於政府援外資金與企業資金相結合,擴大資金來源和項目規模,鞏固項目成果,提高援助效益。到1997年底,我國對外援助的國家累計達114個,援助成套項目1531個。

第四,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快速發展。
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事業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生事物,經過不斷努力,迅速發展成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大體經歷了1976-1980年的起步階段、1981-1986年的逐步發展階段和1987年以來的穩步發展階段。
在起步階段,我國共批准了29家企業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業務,我國的對外承包勞務隊伍第一次走向國際舞台,主要市場集中在西亞、北非。經過創業之初的艱難開拓,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取得了初步發展,在此期間,共與1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171項承包工程和44項勞務合作的合同,合同金額為2.3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7億美元。
在逐步發展階段,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業務在國際承包勞務市場萎縮、條件苛刻的困難條件下,經過奮力開拓,取得了持續發展。在此期間,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隊伍不斷壯大,初步形成了一支活躍在國際承包勞務市場上的骨幹隊伍;業務量不斷增加,6年間共簽訂承包勞務合同3744份(其中承包合同2020份),合同金額為62.9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32.31億美元,在國際承包勞務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市場逐步擴大。
在穩步發展階段,我國對外經濟合作迎來了健康、穩定、快速發展的新時期。經營對外經濟合作業務的企業由流通領域的窗口型公司為主逐步轉向生產領域的實體公司為主,企業的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在外承攬的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檔次不斷提高,市場多元化戰略初見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到1997年,我國與181個國家和地區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28442份(其中承包合同2085份、勞務合作合同25743份),金額已達113.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83.8億美元。
改革開放之初,僅有幾家企業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業務,到1997年已發展成為一支由近700家企業組成的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業務范圍向技術性較強的領域不斷擴展,項目越做越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在1997年美國《工程新聞雜志》(ENR)評選出來的世界最大的225家國際承包商中,有27家中國企業,其業務范圍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1997年底,我國累計簽訂對外經濟合作合同額716.9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82.37億美元,外派勞務超過154萬人次。

第五,多雙邊經貿合作成就矚目。
我國主張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和平協商解決經濟貿易爭端,使得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取得較大進展。我國積極參與亞太經濟組織會議和亞歐會議,推進亞太地區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和亞太、亞歐經濟技術合作。國家和政府的領導人多次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亞歐會議並發表講話,體現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重視同各國和地區發展經濟貿易關系的基本立場,得到了亞太、亞歐地區及至全世界的病房關注和贊賞;我國與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經濟貿易夥伴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雙邊關系也不斷加強,贏得了發展國民經濟、加快現代化進程的良好國際環境。(《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② 1978年中國GDP世界排名是

1978年中國GDP佔世界排名第9名,當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45億元,人均GDP為381元,外匯儲備是1.67億美元。

同在1978年其它國家的GDP排名依次為美國、日本、蘇聯、西德、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中國、巴西、西班牙、印度、澳大利亞、墨西哥、韓國。

(2)我國外匯儲備1970擴展閱讀:

中國GDP是指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1985年之前,中國大陸對國民經濟核算源於前蘇聯與計劃經濟相配套的物質平衡表體系(MPS),1985-1992年逐步與聯合國推薦的源於市場經濟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接軌。

1992年8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實施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的通知》,正式開始在中國實行SNA體系,GDP成了中國最為重要的經濟指標。1993年起,國家統計局完全擯棄MPS核算體系徹底轉向SNA,這樣中國經濟增強了與市場經濟國家經濟的可比性。

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指標GDP大致經歷幾個階段:

按本幣計算:

1956年突破1千億元,1982年突破5千億元;

1986年中國GDP過萬億元,達到10,309億元;

2001年過10萬億元,達到110,270億元;

2012年過50萬億元,達到534,123億元;

2014年,中國GDP總量達到636,139億元(初步核實數);

2015年,中國GDP總量達到676708億元(初步核實數);

2016年,中國GDP總量達到744127億元;

2017年,中國GDP總量達到82.71萬億元,同比增長6.9%。

GDP總量按美元折算:

1972年首次破千億美元;

1993年破5千億美元;

1998年破1萬億美元,達到10,253億美元;

2009年中國GDP破5萬億,達到50,597億美元;

2010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2位;

2014年破10萬億,達到103,588億美元(初步核實數)。

③ 外匯儲備是什麼意思,了解這個的朋友請說說!

講得淺顯易懂一點,就是一國能買外國商品或償還國際債務的需要支付的外國貨幣(又稱外匯)的總儲量。外匯的由來:一是你向國外出口商品或提供勞務,人家付給你的外國錢幣呀。二是境外匯錢進來,或者境外遊客在一國內消費,花了外幣。
國家要有外匯儲備的最直接意義在於,要購買外國商品。例如要進口波音飛機,人家不願意收你的人民幣,你得付美元(外匯的一種)給波音公司啊。人家為什麼不收?因為你的錢在國際上不能被認可流通。
如果中國足夠強大了,則人民幣就成了全世界都認可流通的國際貨幣。中國就不需要外匯儲備了。你直接付人民幣給老外就是了。人家收的。
深入一點,不是簡單地認為一國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該量越多,說明該國的貿易順差越大(賣給人家商品多,買人家的商品少口),會引起國際爭議,別國會採取措施限制你的出口。再則,你手裡拿著的外匯,還有貶值的風險。中國擁有許多美國國債,美元對歐元、對人民幣的貶值,相當於美國政府「賴掉了」部分的欠中國人民的「錢」。

④ 我國外匯儲備的多少與人民幣升值有什麼關系

外匯儲備和匯率

從外匯的含義中可以看出,外匯儲備和匯率關系時非常緊密。外匯儲備變多了,相當於本幣購買力增強,而且本幣需求增加,這樣根據本幣外幣的供給需求曲線,可以得到本幣升值的趨勢。從貨幣政策來說,外匯儲備變多,代表央行用大量本幣購買了外國資產。

從而使得市場上流動性過剩,這樣提高了利率,不過對外可能是升值的,但是實際上可能對內是貶值的,因為大量本幣供給,推高了物價指數。實際物價的上抵消了貨幣的供給。

一國選擇儲備貨幣總是要以儲備貨幣的外匯匯率長期較為穩定為前提。如果某種儲備貨幣其發行國國際收支長期惡化,貨幣不斷貶值,匯率不斷下跌,該儲備貨幣的地位和作用就會不斷削弱, 甚至會失去其儲備貨幣的地位。

(4)我國外匯儲備1970擴展閱讀:

主要組成

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

1、主要用途

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2、主要形式

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19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

3、儲備比例

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⑤ 金融頭寸是否屬於國家外匯儲備

金融頭寸並不算國家外匯儲備得!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功能: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外匯儲備
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
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現狀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所持有的用於彌補國際收支赤字、維持該國貨幣匯率穩定的國際間普遍接受的外國貨幣,是國際儲備的一部分。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外匯儲備在儲備資產中最為重要。
回顧中國外匯儲備的 發展變化:199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此後四年,儲備上升相對平穩。自2000年起,中國外匯儲備呈快速增長趨勢。2005年末增至8188.72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2月,中國外匯儲備達8537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至2010年3月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達24470.84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一位。
中國人民銀行2014年7月15日發布數據,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99萬億美元。還差0.01萬億美元就躍上新的整數關口的微妙數據,折射出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正在發生悄然而重大的新變化。

原則:
各國政府管理和經營外匯儲備,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個原則。
安全性是指外匯儲備應存放在政治穩定、經濟實力強的國家和信譽高的銀行,並時刻注意這些國家和銀行的政治和經營動向;要選擇風險小、幣值相對穩定的幣種,並密切注視這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和經濟狀況,預測匯率的走勢,及時調整幣種結構,減少匯率和利率風險;還要投資於比較安全的信用工具,如信譽高的國家債券,或由國家擔保的機構債券等。
流動性是指保證外匯儲備能隨時兌現和用於支付,並做到以最低成本實現兌付。各國在安排外匯資產時,應根據本國對一定時間內外匯收支狀況的預測,並考慮應付突發事件,合理安排投資的期限組合。現金和國庫券流動性較強,其次是中期國庫券、長期公債。
盈利性是指在保證安全和流動的前提下,通過對市場走勢的分析預測,確定科學的投資組合,抓住市場機會,進行資產投資和交易,使儲備資產增值。
但是,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者不可能完全兼得。一般高風險才能有高收益,盈利大的資產必然安全性差,而安全性、流動性強的資產必然盈利低。所以,各國在經營外匯儲備時,往往各有側重。比如富國多重視流動性,以隨時干預外匯市場或用於對外支付,小國和資源貧乏國家多看重價值增值和財富積累。一般來說,應盡可能兼顧這三項原則,採用投資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實行外匯儲備的多元化經營,降低風險,實現增值。

積極影響:
1.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資信。外匯儲備是體現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標志著我國對外支付能力和調節國際收支實力的增強,為我國舉借外債以及債務的還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證,對維護我國在國際上的良好信譽,吸引外資,爭取國際競爭優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充足的外匯儲備可以使我國中央銀行有效干預外匯市場,支持本幣匯率。充足的外匯儲備可以保證我國能夠從容應對突發金融風險,滿足有效干預外匯市場、維護本幣匯率穩定的需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人民幣的良好表現再次證明,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於穩定人民幣幣值、維護投資者信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充足的外匯儲備有力地促進了國內經濟發展。一是充足的外匯儲備能夠提高我國對外融資能力,降低境內機構進入國際市場的融資成本,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尋求更優的投資環境和更大的利潤空間;二是充足的外匯儲備在深化經濟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技術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貿易的發展大大加速,充足的外匯儲備可以滿足進口先進技術設備的需求;三是能夠更大程度地滿足居民正常用匯需求。
4.充足的外匯儲備也是人民幣最終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的一個必備條件。
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是我國外匯體制改革的首要目標。我國在1996年底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我國擁有雄厚的外匯儲備確保了我國能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兌換要求,維持外匯市場匯率的相對穩定,抵禦貨幣兌換所帶來的風險,削弱其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經常項目可自由兌換後,我們的目標便是取消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外匯管制,對國際間正常的匯兌活動和資金流動不予限制,從而實現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充足的外匯儲備使中央銀行能有效地調節外匯市場,保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使人民幣在邁向自由兌換的過程中保持匯率的基本穩定。
負面影響:
1、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影響貨幣當局獨立制定貨幣政策。近年來外匯占款形式的基礎貨幣投放已經成為中央銀行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由於外匯儲備逐年增加,央行為了維持外匯市場的穩定,必須在外匯市場上買入外匯拋出本幣。通過貨幣乘數效應的作用,貨幣供應量被放大,不僅影響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而且造成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央行進行對沖操作的工具還比較有限,對沖效果也不明顯,因此如果外匯儲備持續以較快的速度增長,那麼通貨膨脹的壓力就會繼續增加。
2、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於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形成,是政府鼓勵出口、鼓勵招商引資等政策因素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在起主要作用。繼續維持這種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僅有礙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良好型社會的目標的實現,而且會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後勁,不利於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3、增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不利於對外貿易順利開展巨額外匯儲備加大了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且使我國在相當程度上陷入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與抑制貨幣供給增長難以兼顧的兩難境地:要減輕外匯占款造成的過多基礎貨幣發行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人民銀行必須加大回籠現金力度或提高利率,但這些操作將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如果為了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而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利率,本來就已經極為寬松的貨幣市場將因此變得過度寬松,從而刺激國內資產市場泡沫膨脹。我國有可能陷入「外匯儲備增長較快—人民幣升值預期—資金流入—外匯儲備繼續增長—進一步的升值和資金流入」這種惡性循環。此外,不斷高漲的外匯儲備還會進一步加劇貿易摩擦,惡化國際收支失衡,不利於我國外貿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帶來高額的機會成本,加大資金收益風險,加大了匯率風險一個國家持有外匯儲備,就是把這些資源儲存起來,而放棄和犧牲利用他們投資的機會,在經濟上就形成了一種損失,這種損失也就是機會成本,一國外匯儲備越多,機會成本也就越高。美元作為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資產,匯率波動較為頻繁,高額外匯儲備有可能承擔美元貶值的風險。
5、成為導致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影響了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加劇了經濟結構失衡。巨額貿易順差通過結匯轉換成人民幣資金進入商業銀行,外匯占款作為基礎貨幣大規模投放在貨幣乘數作用機制下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多倍擴張,使市場流動性急劇膨脹。商業銀行的存差規模日益擴大,貨幣市場流動性泛濫等問題,都與這一因素有關。或許更嚴重的問題還在於,流動性過剩還會引發企業利潤下滑、投資過熱和通貨膨脹等一系列消極後果。

主要組成:
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

主要用途
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主要形式
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19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

儲備比例
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⑥ 外匯儲備和本國貨幣供給有什麼關系

外幣在中國是不能流通的,所以只能兌換成人民幣。外幣的進入就意味著銀行需要為對應的外幣印發等值的人民幣,這樣人民幣就增加了。假設今年1月外匯儲備增加400億,就意味著,中國人民幣增加了2100億,這就意味著流動性增加了2100億。這就是這就是外匯儲備和本國貨幣供給的關系。

(6)我國外匯儲備1970擴展閱讀

主要用途

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主要形式

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19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

儲備比例

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匯儲備

⑦ 請問為什麼一個國家外匯儲備的增加會讓該國央行增加發行相同價值的本幣呢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外匯儲備的組成】
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19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中國外匯儲備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巨額貿易順差;二是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估計2008年年初已超過500億美元,2009年年初超過1000億美元)。
因為,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是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又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國家外匯儲備的增加,意味著國家的實物資產減少了,獲得了資本效益即利潤,那麼,國家為了平衡國家內部的收支平衡,就必需發行相同價值的本幣(該國貨幣),以至於符合世界范圍內統一採用的國際財務會計准則。

⑧ 美幣1970年換人民幣多少錢

1970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0.88億美元;197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⑨ 中國龐大外匯儲備有什麼用

1、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

2、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當本國的外匯市場由於各種因素產生波動的時候,國家可以使用充足的外匯,防止外匯波動過大,影響經濟發展。

3、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充足的外匯儲備,那麼經濟就會容易受國際市場影響。

(9)我國外匯儲備1970擴展閱讀:

外匯原則

1、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

2、根據進口商品、勞務和其它支付需要,確定各種貨幣的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

3、密切注意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調整不同幣種儲備資產的比例。

⑩ 中國外匯儲備的構成

構成: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

中國外匯儲備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掌控,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10)我國外匯儲備1970擴展閱讀:

面臨風險

歐美等發達國家近幾年來猛開印鈔機大量投放貨幣,例如美國持續不斷的量化寬松政策,歐洲保持的超低利率和無限量購買國債政策等等。專家指出,歐美量化寬松政策的實質是大量增發貨幣,此舉對中國而言不僅增加了輸入性通脹壓力,還令龐大的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風險。

美歐現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將使美元歐元貶值,造成中國外匯儲備購買力下降,資產遭受損失。

專家建議,針對新的形勢,我國央行應該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及時調整外匯儲備資產結構,逐步減持美國國債和其他美元債券,鼓勵商業銀行向央行申請外匯貸款,用於支持國內企業擴大對歐洲、美國的直接投資和高科技產品進口,從而為世界經濟擺脫困境做出更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我國外匯儲備197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盤面圖解 瀏覽:596
浙江磐石集團老闆 瀏覽:394
金山辦公股票號 瀏覽:578
抵押和質押貸款的例子 瀏覽:382
有人說外匯理財保底20收益 瀏覽:798
滬指是什麼交易所 瀏覽:522
公司理財收益需要交印花稅嗎 瀏覽:308
選出來的都是強勢股選股指標 瀏覽:447
菲莫國際股票今日價格 瀏覽:245
中小企業融資難調查問卷 瀏覽:218
固定匯率制度導致本幣幣值高估 瀏覽:143
飛牛網傭金怎麼拿 瀏覽:182
固定收益證券組合 瀏覽:203
人民幣對盧布銀聯匯率 瀏覽:756
新疆創博融資有限公司 瀏覽:387
上海魚耀金融服務公司 瀏覽:788
壹方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496
現在的一克黃金的價格是多少 瀏覽:117
1升原油價格 瀏覽:415
西安有哪些期貨公司 瀏覽: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