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西藏申扎縣羌塘貴金屬開發

西藏申扎縣羌塘貴金屬開發

發布時間:2022-03-27 19:48:30

1. 西藏那曲地區申扎縣雄梅鎮海拔是多少

申扎縣屬南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帶,地勢較緩,丘陵、高山與盆地相間,丘陵與山地的相對高差一般在300至500米之間,坡度較大,地表多為風化破裂碎石堆和岩屑坡。地質結構分為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岩漿帶和北部大湖拗陷帶。地勢南高北低,由海拔5900米以上的念青唐古拉山向海拔4530米的色林措湖傾斜,最高峰甲崗山突居中南部,海拔6448米,終年積雪。最低處為色林措湖面,與最高峰相差1900多米。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縣城所在地海拔4672米。

2. 研究區以往的地質礦產工作概況及評述

研究區位於青藏高原藏北腹地,涉及班公湖—怒江結合帶、北岡底斯、南羌塘盆地和羌塘中央隆起帶。由於大地構造的特殊性和良好的成礦背景,歷來備受中外地質學家的關注。但是,由於受惡劣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以往的地質礦產調查工作較薄弱。20 世紀80 年代開展的 1 ∶ 100 萬改則幅、日土幅和拉薩幅區域地質調查覆蓋本區。80 年代中期,各省相繼完成 1 ∶ 20 萬區域地質調查,但本區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絕大部分地區未開展1∶20萬區調,直至2000年以來,研究區才陸續完成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但區域化探、地球物理測量和礦產調查工作較零散。石油部門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羌塘地區開展過專項石油地質研究和部分地震測量。

(一)區域地質調查

本區全面的地質調查主要為 2000 ~ 2006 年開展的 1 ∶ 25 萬空白區地質調查。2006年至今,在本區圍繞重要成礦帶和重大地質問題陸續開展少量 1 ∶ 5 萬區域地質調查,但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開展的 1 ∶ 5 萬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遠景調查項目主要部署在班—怒帶西段的「革吉—改則銅鐵鉻金成礦遠景區內」,少量部署在「班戈銅鉛鋅鉻規劃區」和「雁石坪—安多鐵銅規劃區」中。班—怒帶中東段部署的地質調查項目較少。

上述工作中,最重要的是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對班—怒帶及其相鄰地區的地層格架、岩漿活動、構造演化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統的調查和研究。石油部門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羌塘盆地石油地質調查、青藏高原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主要針對羌塘石油地質、盆地格架、中央隆起帶構造演化等方面研究較深入。

本項目系統收集了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專題研究成果和已發表的論文、專著,同時隨時跟蹤在研項目的進展和階段性成果。本書編寫充分利用了上述資料。

(二)礦產資源調查

2001 年和 2002 年分別在本區東段雙湖—那曲地區、2003 年在改則縣北部地區、2005年在獅泉河及日土和改則地區,開展過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作以及與礦產工作相配套的地物探、化探、遙感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新發現、新成果與新認識。另外,在羌塘油氣地質工作方面,1991 ~ 2006 年,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開展了「中國西部大型盆地分析」重大基礎項目;2001 ~ 2004 年,開展了「青藏高原重點沉積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分析」項目;2004 年 5 月~ 2008 年 4 月,開展了「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專項計劃等。

2007 ~ 2009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段日土—改則一帶開展了斑岩銅礦和鐵礦的地質找礦工作,已取得顯著進展,發現了多龍大型富金斑岩銅礦及弗野、材瑪富磁鐵礦等。研究認為多不雜礦區為超大型斑岩銅金礦。班—怒帶中岩金礦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較大進展。但是與岡底斯成礦帶相比,班—怒帶的地質找礦和科研水平仍較低。2010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班—怒帶西段部署了 5 個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和 1 個礦產綜合研究項目。2011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本區再次部署了 11 個礦產遠景調查項目。礦產項目主要部署在班—怒帶的「革吉—改則銅鐵鉻金調查規劃區」、「班戈銅鉛鋅鉻規劃區」和「雁石坪—安多鐵銅規劃區」中,目的是查明這些重要成礦地段的成礦地質背景和成礦條件,發現找礦線索,為後續礦產調查提供找礦靶區。

(三)區域化探

班公湖—怒江成礦帶化探工作十分薄弱。1999 年和 2001 年,在本區西北部喀喇昆侖南部地區布置了 1 ∶ 20 萬和 1 ∶ 50 萬區域化探工作,但未涉及本區。2002 年,本區周邊開展了大量的1∶20萬化探工作,本區僅在東部的雙湖周邊開展了6幅1∶20萬化探,大部分地段仍為空白區。2006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成礦有利的改則(曲松—革吉)地區布置 6 幅 1 ∶ 20 萬區域化探調查(面積 43320km2)。2006 年以來本區西段陸續開展的 1 ∶ 5萬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均有 1 ∶ 5 萬化探工作,但是完成的時間晚,本項目難以採用。2009年和 2010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班—怒帶部署了 1 ∶ 20 萬都吉爾、依布茶卡、肖茶卡、當穹多、來多強馬、崗日博魯幅區域化探(2009 ~ 2011),1 ∶ 25 萬松西幅、土則崗日幅、日土縣幅、羌多幅區域化探(2010 ~ 2012),1 ∶ 25 萬邦多區幅區域化探(2010 ~2012),阿里左左地區 1 ∶ 5 萬化探(2010 ~ 2012)等化探項目。目前班—怒帶雖已基本完成中等比例尺的化探工作覆蓋,但這些項目正在實施中或資料歸檔較晚。因此,本項目仍無法採用有效的化探成果對班—怒帶進行成礦地質背景綜合研究。

(四)區域地球物理、物探

本區地球物理和物探工作主要是在 1999 年之後進行的。1980 年之前開展的 1 ∶ 50 萬航空物探,僅涉及那曲、尼瑪一帶,不包括班—怒帶及羌塘地區。1999 年,在西藏西部開展的 1 ∶ 100 萬航磁概查測量,覆蓋了班—怒帶和羌塘大部分地區。2003 年在班—怒帶和羌塘地區,開展了 1 ∶ 100 萬重力地質調查,同時石油部門在羌塘中央隆起帶開展了 1 ∶ 20萬重力地質調查。2001 年在西藏西部布置了 16 個調查區的航空遙感地質調查,覆蓋了雙湖、改則和獅泉河地區。除此之外,在地球物理方面也作了一些專題工作,1986~1990年,地礦部亞東—格爾木地學大斷面;1991 ~ 1992 年,國家地震局組織中美合作,利用 11 個台站,分兩條測線組成地震台網記錄天然地震,對地殼和上地幔進行研究;1998~2000年,中美合作 INDEPTH—羌塘地塊項目等。這些成果對羌塘盆地基底、盆地邊緣等提供了深部數據。本項目收集了研究區 1 ∶ 100 萬的重力、航磁和 ETM 衛星遙感數據。本項目編制了研究區全區的重力和航磁異常圖,在日土—羌多編制了重點地區 ETM 遙感異常圖。2010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本區重點地段多龍等地區設立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礦帶中西段礦產資源遙感綜合調查」,採用高解析度數據對班—怒帶西段進行礦產調查。2010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設立 1 ∶ 25 萬熱布喀、申扎縣幅區域重力調查,青海 1 ∶ 25 萬沱沱河、可可西里湖、烏蘭烏拉湖、布喀達坂峰幅區域重力調查,青海 1 ∶ 25 萬赤布張錯、溫泉兵站、直根尕卡幅區域重力調查等項目。2011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再次設立西藏 1 ∶ 25 萬當雄縣幅、門巴區幅區域重力調查,西藏 1 ∶ 25 萬班戈縣幅、那曲縣幅區域重力調查等項目。

(五)關於班公湖—怒江帶的幾個重要地質問題

1.班—怒帶的構造屬性問題

班公湖—怒江蛇綠混雜帶作為板塊縫合帶,分隔南面的拉薩地體和北面的羌塘地體,該認識已取得共識(郭鐵鷹等,1991;任紀舜和肖黎薇,2004)。有學者認為班—怒帶代表存在於古生代至中生代的特提斯大洋,並分隔歐亞板塊和岡瓦納板塊(Hsü et al.,1995;潘桂棠等,1997)。班—怒帶東段的丁青、碧土一帶的確存在古生代至三疊紀的蛇綠岩,因此本區在石炭紀已打開成洋盆,持續到早三疊世(尹光侯和侯世雲,1998),中、晚三疊世開始俯沖、閉合(王玉凈等,2002)。但也有人認為藏東古特提斯洋盆向南與滇西的昌寧—孟連縫合帶相連,向西北則與雙湖—龍木錯縫合帶連接,構成古特提斯開闊的多島洋主洋盆(吳根耀,2006),而班—怒帶是中生代才開啟的洋盆,時代和屬性與雅魯藏布江洋盆相似。在班戈縣白拉鄉拉納溝一帶,上三疊統確哈拉群與下伏岩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觸,說明可能有古生代蛇綠岩的存在,中生代洋盆可能是在古生代洋盆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陳玉祿等,2005)。

大部分學者認同班—怒帶僅是存在於中生代特提斯洋的一支,而岡瓦納板塊的北界位於雙湖—龍木錯縫合帶(李才等,1995;鮑佩聲等,1999;李才等,2006)。根據深部地球物理證據,認為班—怒帶可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縫合帶,而僅是一個老的弧後拉張區(趙文津等,2004)。根據對班公錯蛇綠岩岩石化學的詳細研究,認為的確存在洋脊型(MORB type)和俯沖帶型(SSZ type)兩類蛇綠岩,並形成於早期的大洋中脊和晚期的俯沖帶之上兩個構造環境(階段),但認為僅僅是岡瓦納大陸內部的地塊界線(Shi etal.,2008)。根據玻安岩的出現和岩石化學綜合特徵看,班—怒帶蛇綠岩是 SSZ 型的,並非形成於大洋環境(邱瑞照等,2004;史仁燈等,2005;葉培盛等,2004;劉文斌等,2002;Qiu,et al.,2007)。

由此可見,對班—怒帶洋盆的構造屬性、時代及其與特提斯演化的時空關系仍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對它的演化過程、岩漿岩響應及其與成礦作用的時空關系,尚缺乏深入研究。

2.班—怒帶洋盆的俯沖極性與時代問題

對蛇綠岩的同位素年代學測試表明,班—怒帶特提斯洋存在於侏羅紀,但關閉時代尚存爭議。班公錯蛇綠岩中輝長岩中鋯石SHRIMP U—Pb年齡為(162.5±8.6)~(177.1±1.4)Ma,加權平均年齡為(167.0±1.4)Ma,代表新特提斯洋在該區俯沖消減的時限,指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至少從中侏羅世開始由擴張轉換為俯沖消減(史仁燈,2007)。對改則舍馬拉溝中層狀輝長岩的Sm—Nd內部等時線年齡為(191±22)Ma,K—Ar年齡為(140±4.07)Ma和(152.3±3.6)Ma,因此認為洋盆在早侏羅世打開,中侏羅世開始向南的俯沖、早白堊世閉合(邱瑞照等,2004)。對東巧蛇綠岩中輝長岩進行了鋯石SHRIMPU—Pb年齡測試,得出(187.8±3.7)Ma的年齡(夏斌等,2008)。

班—怒帶西段蛇綠岩和木嘎崗日岩群被具陸相沉積特點的沙木羅組不整合覆蓋,說明洋盆在晚侏羅世閉合並開始仰沖(Kappetal.,2003;陳國榮等,2004)。根據那曲覺翁地區的地質調查,認為班—怒帶存在早白堊世的蛇綠岩,其上被晚白堊世競柱山組不整合覆蓋,因此班—怒帶特提斯洋最終閉合時代為晚白堊世(陳玉祿等,2006)。在洞錯蛇綠岩堆晶橄長岩中測得SHRIMPU—Pb年齡為(132±3)Ma,玄武岩的全岩40Ar/39Ar年齡為(137.4±2.7)Ma和(140.9±2.8)Ma(鮑佩聲等,2007)。再者,塔仁本早白堊世洋島玄武岩的發現,表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在早白堊世還沒有徹底消亡(王忠恆等,2005;朱弟成等,2006)。這些證據反映班—怒帶西段在早白堊世尚處於洋盆環境,在晚白堊世才關閉。

對於班—怒帶特提斯洋的俯沖時代和俯沖極性也存在爭論。有北向俯沖(曲曉明等,2009)、南向俯沖(耿全如等,2005;2006)以及分期次雙向俯沖(廖六根等,2005;曹聖華等,2006)等觀點。俯沖的時代一般認為發生在中侏羅世至早白堊世。但是岡底斯帶二疊紀初始島弧的形成可能與古特提斯洋殼向南的俯沖也有關(Gengetal.,2009)。

3.班公湖—怒江縫合帶北側燕山期岩漿弧與成礦

班—怒帶北緣侏羅紀、白堊紀岩漿岩被視為岩漿弧,是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的重要進展。近年來發現的多龍斑岩銅礦、弗野—材瑪大型磁鐵礦等是本區地質礦產調查最令人矚目的成果,並可能是青藏高原繼玉龍和岡底斯之後的第三條斑岩銅礦帶(曲曉明等,2001)。

侏羅紀花崗岩類分布在日土、羌多地區和多龍地區(1∶25萬日土幅、羌多幅和物瑪幅區調資料)。對改則以北約20km拉布錯東側的火山岩全岩和花崗岩黑雲母做了40Ar—39Ar年代學研究,年齡分別為(111±2)Ma和(145±1)Ma(Kapp,etal.,2003)。日土北部發現年齡為159Ma的輝長岩牆,並具有岩漿弧成分特徵(曲曉明等,2009)。在獅泉河帶東部的尕爾窮含銅礦斑岩中測得鋯石SHRIMP年齡為112.0Ma(曲曉明和辛洪波,2006)。但獅泉河地區的花崗岩是否與班—怒帶的俯沖有關,也需要深入研究。

以往的同位素測試發現,多龍和日土地區與成礦作用相關的岩漿岩的年齡主要為早白堊世。多龍地區與成礦作用相關的岩漿弧形成於早白堊世(張玉修,2007,中科院博士論文;李金祥,2008,中科院博士論文;佘宏全等,2009)。多不扎大型斑岩銅礦含礦斑岩為鉀玄岩—高鉀鈣鹼性系列(曲曉明和辛洪波,2006)。日土一帶、改則多龍地區早白堊世侵入岩與喀納地區火山岩可能代表班—怒帶北部燕山期岩漿弧帶,岩漿活動時代獲得同位素年代學支持(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2004;四川省地質調查院,2006;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2006)。在改則北約5km的火山岩角閃石和全岩40Ar—39Ar法年齡為110~116Ma(Kappetal.,2003)。以往對日土—弗野岩漿弧的年代學測試還較薄弱。

與班—怒帶有關的大型斑岩銅礦目前僅在其西段的多不扎得到確認,尕爾窮斑岩銅礦位於岡底斯帶,是否與班—怒帶的岩漿弧有關尚不能確認。但該帶在向西延伸,形成薩爾切什梅(伊朗)和賽恩達克(巴基斯坦)等著名的斑岩銅礦(芮宗瑤等,2004)。班—怒帶西段已發現的另一類礦床為矽卡岩型磁鐵礦,分布在羌多和日土一帶。與成礦作用相關的岩體初步測得早白堊世同位素年齡,但該區還獲得花崗質岩體的侏羅紀年齡。初步研究認為,這些礦床與班—怒帶特提斯洋殼向北俯沖形成的岩漿弧有關(廖六根等,2005;李光明等,2006;鮑佩聲等,2007;馮國勝等,2007;李金祥等,2008)。但是,該期岩漿弧的性質代表陸緣弧還是島弧?岩漿弧有無陸殼或弧前增生楔基底、它們成礦作用的時空聯系以及當時南羌塘板塊南緣的構造屬性、有無弧後盆地等問題,尚未得到研究。必須從地層學對比、岩漿岩岩石學和構造演化特徵等多方面加以研究。

(六)存在的主要地質礦產問題分析

以往的地質、礦產工作已形成大量的資料積累,包括基礎地質、礦產和物探、化探、遙感資料,基本確認班—怒帶和雙湖—龍木錯蛇綠岩帶,主要成礦類型為斑岩型銅礦、接觸交代—熱液充填型鐵礦、超鎂鐵岩漿融離型鉻礦等。但有些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尚未解決,例如,班—怒帶特提斯的俯沖極性、岩漿弧(沉積盆地)的時空展布、羌塘盆地的基底問題、特提斯演化問題等,區域成礦背景也需要研究(Cu,Au,Fe 形成的構造背景及其與燕山期岩漿作用的關系),成礦作用是否與班—怒帶岩漿弧有關?時代、期次、分布等。主要地質礦產問題如下。

1.區域地層劃分與構造時空格架需要進一步釐定和完善

區域地質調查在地層劃分與對比、岩漿活動時空格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缺乏全面對比和劃分,地層劃分十分混亂。①羌塘地區的前寒武紀基底及空間展布;②下古生界在羌塘盆地的分布及其代表的沉積環境;③羌塘地區是否存在晚古生代花崗岩及其構造意義,羌塘和班—怒帶花崗岩活動的時、空分布;④班—怒帶作為構造混雜帶,地層劃分較混亂,需要進一步理清、對比;⑤需要在詳細對比、劃分的基礎上,釐定本區地層、岩漿活動和構造活動的時空結構。

2.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尚未解決

隨著區域地質調查和相關科研工作的開展,班—怒帶和羌塘盆地的基礎地質資料已越來越豐富,需要進行總結和區域性對比,還有一些關鍵性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

(1)龍木錯—雙湖—瀾滄江蛇綠混雜帶與岡瓦納大陸北界問題

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與岡瓦納大陸和歐亞大陸的界線研究,是幾十年來持續的研究熱點。龍木錯—雙湖—瀾滄江縫合帶能否作為兩大陸的界線,爭論較大。

我國學者在大量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多島弧盆系」、「一個特提斯大洋、兩個大陸邊緣」和增生型造山等模式(潘桂棠等,2010)。在新的理論模式下,如何認識岡瓦納和泛華夏大陸之間的界線,是今後需要研究的課題。

(2)羌塘盆地的基底問題

羌塘盆地是否存在前寒武紀基底,是長期爭論的重要地質問題。根據野外觀察和同位素年齡測試,認為羌塘盆地基底為元古宙變質岩系,甚至有太古宙陸核存在的可能(黃繼鈞,2001;王國芝和王成善,2001;魯兵,2001;苑守成等,2007;譚富文等,2009)。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羌塘盆地尚無可靠的結晶基底的證據,已獲得的基底鋯石年齡為碎屑鋯石年齡,不能代表原岩和變質年齡(李才等,2000;2001;2003)。

經過筆者在野外和室內研究,在雙湖—龍木錯帶和北羌塘有些地區(瑪爾果茶卡、俄久麥、本松錯、嘎錯)發現含藍晶石、矽線石的長英質片麻岩和絹雲母石英片岩等,代表一套負變質岩組合(1∶25萬區調,阿木崗岩組、齊隴烏如岩組和嘎錯岩組,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2005)。這套偶爾出露的片岩、片麻岩類是否代表羌塘盆地的前寒武紀結晶基底,還需深入研究。有趣的是,南羌塘盆地至今未發現類似的片麻岩和片岩露頭,是否說明南羌塘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積盆地建築在不同類型的基底之上?必須藉助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對該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3)羌塘盆地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構造屬性問題

羌塘盆地是高原上面積最大的海相盆地,面積超過18萬km2,有良好的生儲蓋條件,具有很好的油氣遠景。但是對盆地的性質、大地構造背景與演化過程在認識上還存在較大分歧,直接影響到尋找油氣資源的指導思想。該問題涉及羌塘盆地古生代、中生代區域性地層對比。古生代羌塘盆地是否代表被動大陸邊緣?中生代(侏羅紀)南羌塘是否代表弧前增生楔?解決羌塘盆地的構造演化、盆地性質不僅是重大的基礎地質問題,對礦產、油氣地質研究均有重要意義。

3.對成礦(區)帶需要詳細劃分,總結區域成礦背景、成礦規律

由於在班—怒帶及鄰區開展的礦產地質調查和專題研究較少,所以對本帶的成礦地質背景、成礦帶劃分等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在區調和礦產調查中已發現大量礦床、礦點和礦化線索,需要從區域成礦背景、成礦帶和成礦機理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研究。目前在班—怒帶西段的多不雜—鐵格隆發現良好的斑岩銅礦;全區金礦點廣泛分布;班—怒帶中段安多—那曲地區的鉻和貴金屬等方面都有重要發現,成礦前景良好。對區域礦化特徵、成礦規律還存在不同認識,對區域成礦規律及其內在原因還缺乏深入探討。

4.區域物探、化探、遙感地質調查基礎薄弱

本區目前僅有1∶100萬的重力和航磁資料,缺乏中、大比例尺的區域物探和地球物理調查資料,缺乏區域性1∶20萬化探資料,已有的化探成果實際利用不足。對區域物探、化探、遙感資料的綜合利用和研究,不僅對區域構造的時空劃分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區域成礦規律和礦產預測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往的地質、礦產工作,在班—怒帶和羌塘地塊取得了重要進展,同時也發現了重要的基礎地質問題。本區的地質、礦產調查工作仍在繼續進行中。對取得的實際資料需要系統的地層學、構造、岩漿岩年代學和地球化學數據總結,深化對成礦地質背景及找礦方向方面的認識。

3. 沉積建造、沉積盆地及其與成礦的關系

一、區域地層與沉積建造

岡底斯及南北鄰區地層出露較齊全,各地層區各時代地層總體發育穩定型、活動型和過渡型3種不同類型的沉積,形成了有序和無序兩種截然不同的地層組構。元古界普遍為一套中深變質岩系,構成區內的結晶基底和褶皺基底。古生界主要表現為被動邊緣沉積特徵,總體具有以陸表海為主的沉積面貌,發育相對穩定的一套碳酸鹽岩建造、陸源碎屑岩建造和二者的混積建造,除個別地層區外,火山岩建造不發育。此期尚具兩大特點,其一是在下奧陶統沉積時期,在永珠-嘉黎蛇綠岩帶與班公湖-怒江蛇綠岩帶之間,出現了我國北方海域獨具特色的珠角石動物群,反映了此時海域與我國北方海域連通。其二是石炭-二疊紀時期,岡底斯構造帶及其以南地區受到岡瓦納寒冷氣候的影響,發育了具典型岡瓦納沉積特色的冰磧雜礫岩和具浮冰落石的含礫砂、板岩建造,並伴以冷水動物群和舌羊齒植物群的出現到中生代岡底斯及相鄰區域進入特提斯活動大陸邊緣沉積時期,地殼活動性逐漸增強,古地理面貌出現了差異性變化,沉積環境相應變得復雜,沉積建造多樣,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建造的發育成為這一時期引人注目的亮麗「景觀」,並成為許多礦產的礦源層。始新世末,海水全面退出,本區全面隆升,發育了山前磨拉石建造和河、湖沉積的礫、砂、泥質岩建造或鬆散堆積,在適當的環境內為鹽類礦產和貴金屬砂礦提供了富集場所。

根據區域地層的地層發育的總體面貌及分布特徵、地層層序及接觸關系、岩性組合及厚度變化、古生物、古生態等特徵,將本區地層劃分為喜馬拉雅-岡底斯和羌塘-三江兩個地層大區,5個地層區,其中包括3個有序地層區和2個無序地層區,並進一步劃分為15個地層分區(表1-2)。

表1-2 岡底斯成礦帶地層分區

在雅魯藏布江、班公湖-怒江等碰撞結合帶中,除蛇綠混雜岩外,還發育系列無序的地層。其中雅魯藏布江結合帶的晚三疊世朗傑學群和修康群總體為一套以次深海-深海環境沉積的砂泥質濁積岩系為基質的砂泥質混雜岩,外來岩塊有二疊系灰岩、硅質岩、玄武岩、砂岩等。班公湖-怒江結合帶的木嘎崗日群為一套含大量外來岩塊和以復理石為基質的沉積和構造混雜岩,外來岩塊的成分復雜,有變砂岩、結晶灰岩、變火山岩、硅質岩等,基質的時代為中侏羅世—早白堊世。

二、主要沉積盆地類型

岡底斯成礦帶及南北鄰區(帶)從元古宇到新生界發育齊全,包括了深海盆地、斜坡、陸棚、台地、濱海、湖、三角洲、河湖等不同的沉積環境和多種沉積相類型。海相沉積之廣泛,延續時間之長久,在我國實屬罕見。

岡底斯構造帶內的岡底斯陸塊作為「西藏群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質構造演化與岡瓦納大陸的地質構造演化密切相關。現有資料已表明,石炭-二疊紀時期,岡底斯構造帶已逐步轉化為印度大陸北緣的活動大陸邊緣,並在念青唐古拉一帶出現一系列由拉張作用形成的裂陷盆地。表現為石炭系來姑組淺海一次深海過渡型碎屑復理石建造和少量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以及二疊系洛巴堆組、蒙拉組的裂陷台地和陸棚環境沉積的碳酸鹽岩建造,局部夾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沉積組合;羌塘地區受古特提斯洋殼俯沖的影響,在開心嶺一帶形成了一條長達數百千米的陸緣火山弧帶,晚二疊世發育的熱覺茶卡組和烏麗群以碳酸鹽岩、含煤碎屑岩建造為特徵,代表了淺海—濱岸沼澤環境。

岡底斯構造帶在中生代時期表現為特提斯多島-弧盆系統。三疊紀—侏羅紀北界的班公湖-怒江洋盆主體向南俯沖消減,白堊紀時期作為南界的雅魯藏布江洋盆向北側岡底斯陸塊俯沖消減,形成相向俯沖的構造格局,對該帶的古構造和沉積盆地演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導致在各次級島弧帶、弧間盆地中發育了不同的沉積相類型和沉積建造組合並在帶內自北而南形成兩隆起、三坳陷的古地理格局,即申扎隆起區北側的北坳陷,申扎隆起與仁雄隆起之間的中坳陷和仁堆隆起以南的南坳陷,發育了以白堊紀濱淺海沉積為特徵的火山-沉積建造組合和古近系以陸相河湖碎屑岩沉積、島弧型中酸性火山岩為特徵的火山-沉積建造組合。與此同時,在雅魯藏布江結合帶北側,最終形成了岡底斯火山-岩漿弧和日喀則弧前盆地,在雅魯藏布江結合帶南側的喜馬拉雅淺海陸棚帶,從早白堊世開始轉化為定日-江孜前陸盆地,上疊在岡瓦納北側被動邊緣盆地(北喜馬拉雅碳酸鹽台地)之上,發育了沉積厚度巨大的深海-半深海硅泥復理石、砂泥復理石和滑塌角礫岩。白堊紀末,隨著印度—亞洲大陸沿雅魯藏布江帶的碰撞,新特提斯洋消亡,雅魯藏布江弧後洋盆轉化為殘余海盆地,到始新世末殘余海水從雅魯藏布江西側全部退出,研究區結束海相沉積,全區隆升進入陸相沉積階段。

沉積盆地與造山帶系統是地殼表層的兩個最基本的地質構造單元,造山帶向沉積盆地提供大量的沉積物質,並控制了沉積盆地的演化,而沉積盆地則通過沉積物的充填較為完整地記錄了造山帶的形成和演化過程。深入研究沉積盆地,有助於解決相鄰造山帶的結構與造山作用過程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重大難題。把沉積盆地和造山帶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分析盆山轉換和造山帶對沉積盆地的控制過程,是認識地球內部動力學系統和地球形成演化的重要途徑和窗口,並已成為當今地學領域的熱點(許效松等,1996,1997)。

劉寶珺等(1985)把沉積盆地定義為地球表面上相對於海平面的一種坳陷或窪地。岡底斯成礦帶沉積盆地的發育在空間上和成因上與特提斯多島弧-盆系統的演化有著直接的聯系,經後期的多島弧碰撞造山作用,古代的沉積盆地已成為研究區青藏高原巨型碰撞造山帶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考慮盆地相對於板塊構造所處的構造部位、盆地充填物的特徵、盆地基底的性質等基本因素的同時,還將構造變動,岩漿活動和盆地與相鄰造山帶的關系,盆地形成與地球動力學背景聯系起來。岡底斯構造帶可大致劃分出11種主要沉積盆地類型(表1-3)。

表1-3 岡底斯構造帶沉積盆地類型劃分

1.大洋盆地、弧後洋盆與洋島

在特提斯演化過程中只發育一個特提斯主大洋盆地的思想,目前已得到大多數研究者的認同(黃汲清等,1987;潘桂棠等,1997;許靖華等,1994)。班公湖-怒江蛇綠岩混雜帶就可能代表了位於岡瓦納大陸和古華夏陸塊群之間這一主特提斯大洋盆地的洋殼向南俯沖閉合後形成的分隔岡瓦納大陸和古華夏大陸的主縫合帶(AnZ—K)。由於該特提斯大洋洋殼在後期的洋-陸轉換過程中因洋殼的俯沖作用而絕大部分插入地殼深部,因而目前保存於造山帶的蛇綠混雜岩中難見真正的大洋殘片。

弧後洋盆是經歷過洋殼的形成和發育階段的弧後盆地,相對於大洋盆地而言,弧後洋盆除洋盆的規模較小、洋殼發育不完全等特徵外,盆地中還充填有大量具陸殼特徵的斜坡相濁積岩系和深海硅泥質沉積。岡底斯構造帶內發育的弧後小洋盆主要有納木錯-九子拉弧後洋盆和雅魯藏布江弧後洋盆。

洋島是指發育於大洋盆地或弧後小洋盆中的火山島鏈。洋島上以發育典型的洋島型鹼性玄武岩(如夏威夷群島)或島弧型火山岩(如印度尼西亞群島)為特徵。前人在班戈縣羅布中地區發現的大洋島玄武岩,其岩性組合與洋脊拉斑玄武岩或島弧鈣鹼性玄武岩有明顯的區別,表現為玄武岩具鹼性玄武岩的高K、高Ti,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中呈輕稀土元素強烈富集的向右陡傾型等特徵(西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1993)。

2.弧後盆地

弧後盆地是指位於火山島弧的後緣,經弧後擴張作用而形成的大型沉積盆地。岡底斯成礦帶最主要的弧後盆地為那曲弧後盆地。該盆地呈東西向展布於岡底斯構造帶的北部,為一大型深水弧後盆地,東部較寬,在那曲以西逐漸變窄。整個弧後盆地在空間上為一復合盆地系,並可進一步劃分成若干次級盆地,其中在局部地段可以有洋殼出露。藏北湖區蓬錯—依拉山一帶具面型分布的蛇綠混雜岩帶的形成可能就與這一大型深水弧後盆地經進一步擴張所形成的若干弧後盆地在匯聚碰撞機制下發生消亡的地質過程有關。那曲弧後盆地中充填的地層主要為中上三疊統、中上侏羅統,並有少量的白堊系和古近-新近系,厚度達10000m以上。到晚侏羅世後期,那曲弧後盆地發生明顯的萎縮,早白堊世多尼組海陸交互相含煤碎屑岩代表了該弧後盆地萎縮後期的殘留海盆地階段的沉積。

3.裂谷盆地

裂谷是伸展背景下在陸殼下形成的一種呈線性展布、延伸較長、切割較深的較典型的伸展盆地。李光明(2002)在念青唐古拉帶的納龍一帶識別出的晚古生代具裂谷特徵的沉積和火山岩組合是其代表。

納龍裂谷盆地中發育一套較為典型的晚古生代裂谷沉積組合,下部為一套粗碎屑岩組合,由紫紅色雜礫岩及灰色砂泥岩組成,礫岩呈厚-巨厚層狀,礫石呈大小混雜,磨圓度較差,礫徑多在1~10cm 之間,砂泥質膠結,礫石成分以灰岩為主,有少量的砂岩、脈石英、變質岩等。沉積環境主體屬沖積扇—河流相。中部為一套巨厚層的膏鹽沉積,石膏以微晶纖維狀石膏為主,發育不清晰的層紋狀構造,總體呈斷塊狀產於裂谷帶中,在石膏層中有大量呈近南北向延伸的輝長-輝綠岩牆群貫入,上部為一套厚度巨大的深水細屑濁流沉積,發育較為典型的濁流沉積鮑馬序列Tcde、Tde、Tade等,屬水體迅速加深過程中的深水遠源細屑濁積岩。此外,在納龍裂谷沉積組合中還存在一套與雜礫岩相伴生的雙峰式火山岩組合,分布於九子拉一帶,火山岩具淺—中等變質,流紋岩變為鈉長石英片岩,基性火山岩變質成為綠泥石片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學特徵與島弧型火山岩的特徵相類似,表明該火山岩形成於活動大陸邊緣環境。

4.孤立碳酸鹽台地

孤立碳酸鹽台地是指在大洋盆地或弧後盆地中大量發育的大小不一、以陸殼變質岩為基底或洋殼為基底的碳酸鹽台地,其顯著特徵是台地上發育淺水台地相(部分地區還出現灘礁相)碳酸鹽岩(Pigram C J,1989),台地四周均發育深水盆地或斜坡相濁流沉積。在後期洋盆或弧後盆地閉合的過程中,孤立碳酸鹽台地常形成大小不一的碳酸鹽岩塊體,夾於結合帶的混雜岩基質中,構成混雜岩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班戈縣桂牙—東恰錯—那曲縣依拉山一帶發育有大量由孤立碳酸鹽台地形成的岩塊。這些塊體大小不一,呈岩片狀產於混雜岩中,個別地方還有珊瑚礁的發育。在班公湖-怒江結合帶中,亦見有大量的淺水灰岩岩塊,呈剪切岩片夾於結合帶的蛇綠混雜岩中。

5.島弧型火山-沉積盆地

島弧是洋-陸轉換的重要標志。岡底斯構造帶的島弧型火山-沉積盆地主要為發育於岡底斯成礦帶北部的班戈-嘉黎島弧型火山-沉積盆地和構造帶南部的南岡底斯島弧型火山-沉積盆地。班戈-嘉黎島弧型火山-沉積盆地中島弧型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火山碎屑岩等,呈厚度不大的夾層產於具復理石特徵的砂岩和泥岩中,噴發環境有淺海相、海陸交互相和陸相多種環境;南岡底斯島弧型火山-沉積盆地中的沉積以葉巴組和桑日群為代表。其中的島弧型火山岩組合要比前者強烈得多,常形成厚度巨大的火山岩系,噴發環境以淺海相為主,次有陸相、次深海相等多種環境。

(1)弧間盆地

弧間盆地是島弧型火山-沉積盆地中經局部的伸展作用所形成的次級盆地。岡底斯成礦帶最主要的弧間盆地是岡底斯構造帶南部的拉薩-日多盆地。該盆地以中侏羅統卻桑溫泉組碎屑岩和葉巴組島弧型中基性火山岩組合為基底。其上發育較為連續齊全,少見火山岩夾層的中上侏羅統—白堊系。中侏羅統卻桑溫泉組以不整合發育於中侏羅世葉巴島弧基底之上,代表弧間盆地形成階段最早期的沉積,為一套粗碎屑陸相—濱海相沉積物;上侏羅統多底溝組是盆地內最大成盆階段的沉積,由一套淺海相碳酸鹽岩夾少量碎屑岩組成,局部見海綿礁灰岩、珊瑚礁灰岩和硅質岩組合。其上的白堊系林布宗組—設興組發育多次的海進-海退沉積序列,主體由一套潮坪、潟湖相—海陸交互相的復陸屑碎屑岩夾碳酸鹽岩組成,局部夾煤線和島弧型火山岩夾層。到白堊紀末,該弧間盆地消亡,上白堊—古近系林子宗群下部可能具陸緣弧特徵的火山岩系和陸相粗碎屑岩不整合在設興組含膏鹽的紅層之上,代表該弧間盆地閉合後的碰撞期火山磨拉石堆積。

(2)弧前盆地

弧前盆地是指位於海溝斜坡折帶與火山岩漿弧之間的坳陷地帶,通常具有地形起伏大、岩相變化大的特點。岡底斯構造帶最主要的弧前盆地為南緣的桑日弧前盆地和日喀則弧前盆地。桑日群中廣泛發育的斜坡相滑塌角礫岩、深水濁流沉積與島弧型火山岩(1:20萬拉薩幅、(1992)1:20萬南木林幅(1998)區測報告);日喀則弧前盆地的日喀則群下部還可能包括晚侏羅世的沉積。

三、沉積盆地演化

岡底斯構造帶及鄰區從元古代到新生代發育齊全,包括深海盆地、斜坡、陸棚、台地、濱海、潟湖、三角洲、河湖等不同的沉積環境和多種沉積相類型。海相沉積之廣泛,延續時間之長久,在我國實屬罕見。

岡底斯與南鄰喜馬拉雅地層區的古生界,特別是下古生界,總體代表了相對穩定的以陸表海為主的沉積環境特徵,發育碳酸鹽岩建造和陸源碎屑岩建造的沉積組合,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建造不發育。石炭-二疊紀時期,沉積環境開始分化,在喜馬拉雅地層區,因受岡瓦納冷氣候的影響,發育冰磧礫岩和具浮冰落石特徵的含礫砂、板岩建造,並伴以冷水動物群和岡瓦納大陸舌羊齒植物群的出現。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層區已逐步轉化為活動大陸邊緣,表現為淺海一次深海過渡型碎屑復理石建造,並有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建造的出現;北鄰的羌塘地層區受古特提斯洋殼俯沖的影響,在開心嶺一帶形成了一條長達數百千米的陸源火山弧帶,上二疊統熱覺茶卡組和烏麗群以碳酸鹽岩、含煤碎屑岩建造為特徵,代表了淺海—濱岸沼澤環境。

三疊紀開始,本區進入了新特提斯沉積演化階段。三疊紀—侏羅紀班公湖-怒江洋盆主體向南俯沖消減,白堊紀時期雅魯藏布江洋盆向北側岡底斯陸塊俯沖消減,形成相向俯沖的構造格局,對古構造和沉積盆地演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各島弧帶、弧間盆地中發育了不同的沉積相類型和沉積建造組合。岡底斯構造帶在三疊-白堊紀時期表現為多島—弧盆系統,自北而南形成兩隆起、三坳陷的古地理格局,即申扎隆起區北側的北坳陷,申扎隆起與仁雄隆起之間的中坳陷和仁堆隆起以南的南坳陷,發育了以白堊紀濱淺海沉積為特徵的火山-沉積建造組合和古近系以陸相河湖碎屑岩沉積和島弧型中酸性火山岩為特徵的火山-沉積建造組合。與此同時,在雅魯藏布江結合帶北側,形成了南岡底斯火山-岩漿弧和日喀則弧前盆地。雅魯藏布江結合帶南側的喜馬拉雅淺海陸棚帶(康馬-隆子分區),在晚白堊世開始轉化為定日-江孜前陸盆地,上疊在岡瓦納北側被動邊緣盆地之上,發育了以白堊系下統甲不拉組和上統宗卓組為代表,沉積厚度達4700m的深海-半深海硅泥復理石、砂泥復理石和滑塌角礫岩。而康馬-隆子地層分區南側的北喜馬拉雅地層分區,白堊系—始新統仍保持了岡瓦納北部被動邊緣穩定的濱淺海沉積的特徵,發育了陸源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建造,始新世末殘余海水從雅魯藏布江西側全部退出,全區隆升進入陸相沉積階段。

四、有關礦源層的討論

岡底斯成礦帶古生代以來地層發育齊全,岩石組合與物質來源復雜多變,沉積環境、沉積建造多樣,既為沉積礦產提供了環境物質基礎,又為內生礦產的成礦、容礦、儲礦提供了物源與空間,不同成因的礦種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層層位中均有較好的顯示(表1-4)。

表1-4 岡底斯成礦帶與沉積建造有關的礦產及分布

續表

從表1-4可以看到,岡底斯帶的成礦作用具有多時期、多階段、多類型、多成因和多物源的特點。與成礦有關的地質作用包括沉積、火山熱液、岩漿-熱液、接觸交代、岩漿熔離、變質作用、構造作用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礦產組合。

岡底斯成礦帶沉積作用形成的礦產以化工原料和能源礦產占優勢,煤、泥炭、硫鐵礦、自然硫、瓷土、粘土、石膏、石灰岩、白雲岩、硼、天然鹼、食鹽、油頁岩、油氣等15種,與沉積作用或火山-岩漿熱液改造作用有關的金屬礦產有砂金、砂岩銅礦、菱鐵礦、鉛鋅礦等。

砂岩銅礦:以唐古拉帶雁石坪群中下部雀莫錯組的含礦性較好,局部具中小型礦床規模。因礦化范圍較大,具一定規模,值得引起重視。

菱鐵礦:主要產於唐古拉帶雁石坪群中下部雀莫錯組頂部的碎屑岩中,規模較大,有「唐古拉鐵牆」之譽,其中當曲、碾廷等大型礦床為代表。鐵礦石中普遍含錳,工業價值較大。

鉛鋅礦:與侏羅紀弧間盆地(如林周-甲馬-日多盆地)或晚古生代(石炭-二疊紀)時期裂陷盆地(如念青唐古拉帶的亞貴拉盆地)內的噴流沉積作用有關,鉛鋅礦化主要產在層狀矽卡岩內,形成一系列層狀、似層狀的鉛鋅礦體,礦化規模較大,代表性礦床有亞貴拉鉛鋅礦、勒青拉鉛鋅礦等,後期受岩漿熱液的改造明顯。

砂金:主要見於第四系在沖、洪積和河流階地形成的礫、砂、泥中,河流流域岩基中是否存在含金礦源體是其形成的重要條件。如申扎縣塔爾瑪鄉下吳巴砂金礦上源朗洞溝腦一帶的則弄群下部蝕變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中,就存在岩金礦化顯示。

煤礦:岡底斯成礦帶的含煤碎屑岩建造所在層位包括烏麗群、土門格拉群、熱覺茶卡組、麥龍崗組、楚木龍組和秋烏組,但多數含煤碎屑岩建造中煤層薄,煤質多屬中-高灰硫肥煤類,且穩定性較差,相比之下,烏麗群和土門格拉群的成煤條件較好,具一定的利用價值和資源潛力。

硼礦、菱鎂礦:研究區內湖泊眾多,就硼礦和菱鎂礦而言,以班戈錯和達木錯的成鹽條件最好。班戈錯的硼礦具大型規模,菱鎂礦具中型規模,已於20世紀50年代投入開發。

石油及油頁岩:班戈縣倫坡拉盆地是區內最早進行勘探的含油氣盆地,生油層為牛堡組(E1-2)。油頁岩產於倫坡拉盆地、班戈盆地的丁青湖組和羌塘盆地的中上侏羅統地層中。在羌塘盆地中,各種油氣顯示十分普遍,如油頁岩、瀝青、稠油、鹽丘等均有所見。盆地侏羅系、中上二疊統和上三疊統岩層具有較好的生、儲、蓋組合,但成熟度較高。

位於班公湖-怒江結合帶和雅魯藏布江結合帶之間的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層區,在石炭紀—二疊紀和三疊-白堊紀時期因受北部班公湖-怒江洋殼和南部雅魯藏布江洋殼相向俯沖作用的影響,而成為岡底斯成礦帶構造和火山-岩漿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從表1-4中可看出,除與沉積作用直接有關的非金屬礦產外,與金屬成礦有關的地層,主要集中在石炭系、二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等層位中的碳酸鹽岩、碎屑岩、火山岩中,形成一系列沉積型、矽卡岩型或熱液型金、銀、銅、鉛、鋅和富鐵礦產。根據目前已發現的礦產在地層中的產出特徵,結合地層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對部分重要地層的礦源層特徵進行初步探討。

來姑組(C2-P1):主要為一套陸源碎屑岩建造夾碳酸鹽岩和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根據西藏地礦局(1995)在松多—加興一帶對來姑組所做微量元素特徵的分析,下部岩層中所采21個樣品的分析結果,Cu、Pb、Zn、Cr、Ti幾種元素的平均值均超過地殼豐度值。其中Cu超3倍,Cr超出2倍。Ti的極大值大於1%,在火山岩中超過邊界品位,已成工業礦床。中部18個樣品的平均值Cu接近地殼豐度值,Pb超出地殼豐度值100倍以上,Zn、Cr均超出地殼豐度值。亞貴拉鉛鋅礦、龍馬拉鉛鋅礦等大型礦床的含礦主岩即為來姑組的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夾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葉巴組(J2):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夾陸源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建造組合。其中部的火山岩中48件樣品Cu、Pb、Zn等元素均超過地殼豐度值,Pb超出地殼豐度值1倍,Cu的均值為37.52×10-6,變化系數0.91,超過地殼豐度值約4倍。在後期的構造岩漿活動,該套地層有可能成為區內銅、鉛、鋅等礦產的礦源層。

比馬組(K1):該組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和碳酸鹽岩、碎屑岩的沉積建造組合,多處見矽卡岩型銅、金礦床和熱液型鉛、鋅礦化顯示。微量元素特徵也反映Cu、Pb、Zn超地殼豐度值的特徵。其中Cu的平均值達80×10-6,是地殼豐度值的1.45倍,可能成為金、銅、鉛、鋅等礦的礦源層。

林子宗群(E1-2):屬一套以中酸性鈣鹼性火山岩夾火山碎屑岩為特徵的火山—沉積岩系。從微量元素特徵來看:Cu的平均值在10×10-6~45.56×10-6,變化系數0.69~1.72。Pb在所有樣品中均超過地殼豐度值,其中下部層位平均值超出地殼豐度值的4倍,中部超過12.5倍,上部超過3倍。Zn在中下部和上部層位中的含量也超過地殼豐度值。Au在典中組中的平均含量達6.8×10-9,經後期的硅化和褐鐵礦化,Au的豐度值提高到27.8×10-9,Ag達33×10-6。另外,林子宗群又是化探異常出現較集中的一個層位,還見較多的金、銀、銅、鉛、鋅的礦化顯示。因此,林子宗群礦源層特徵值得高度重視。

4. 求西藏那曲地區申扎縣的資料

申扎
申扎縣地處西藏中部,岡底斯山和藏北第二大湖色林錯之間。面積約40000平方公里,約23%的湖泊和河流,草原面積?2400萬畝,佔40%左右,高山,沙漠,約37%的總人口14,000。轄8個鄉鎮,73個村委會。

申扎藏語意為「皮膚管狀山溝前的火。」古倉庫德巴滿意。 1886年卡羅萊納倉庫德巴改變,申扎西藏噶廈政府直接任命的情況下,直到民主改革前,西藏噶廈政府統治。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於1959年,最初是申扎後藏部落卡,值得巴查桑,新溝兩個途徑,如通過道路卡倫楚雅木,大巴扎,准布,打爾瑪,加龍河和謝部落和多巴,卡彭,多瓦,Zhuowa其他部落合並為申扎縣,面積?197000平方公里。下轄那曲遠,縣委,縣政府在第一篇文章桑德爾。 1977年批準的西藏自治區,反過來公社分為部和雙湖兩個辦事處直接的領導下,那曲地區七縣一區。

申扎縣南羌塘高原流域面積,適度的地形,丘陵,山區和盆地和白色。山頂與山相對高度一般在300-500米,陡峭的,大多是一些表面開裂風化碎石和岩屑坡。在盆地的低窪地區,經常泄漏到湖泊和大小,河流縱橫交錯。北部和南部海拔4800米以上的平均中間低,海拔4700米左右。國內格仁錯(湖)面積約700萬平方公里。色林錯(湖)面積?1865平方公里,是在西藏北部的第二大鹹水湖,也是申扎縣,班戈縣的界湖。是一個半乾旱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空氣稀薄,氣候寒冷和乾燥的風以上的年平均104.3天8。霧天279.1天繼續。全年日照小時2915.5小時。年降雨量298.6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是風,雪,旱災和地震。

礦產資源有金,鐵,鉛,語音,銅,鹽,硼砂,磷。地熱資源?幾十萬平方米的面積。魚類資源豐富。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是的普遍性藏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泠藏羊,野驢,盤羊,雪豹,黑頸鶴,斑頭雁,僅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有20餘種。野生植物資源,主要是雪蓮花,藏當歸,艾蒿。

西藏那曲地區申扎是一個純牧業縣,以飼養氂牛,綿羊,山羊的基礎。

目前,全縣8個鄉鎮和80%的村都通公路,總里程1,502公里。申扎 - 班戈 - 那曲公路交叉的主要道路。

特殊的產品主要是高原家畜,魚類等。

氈基布,海拔4680米。 ?3平方公里,建築面積?約20000平方米佔地面積。流動人口約3000人以上。隨著電信,氣象,銀行等單位。

5. 西藏發現一古遺址,4萬年前就有人踏上青藏高原,專家說了什麼

2018年11月,中國科學院經過幾年的調查研究和挖掘,宣布在西藏羌塘一帶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尼阿底遺址。證實了古代人在距今約4.5萬年到3萬年前就已經踏足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並且留下了生活和居住的清晰的遺跡,這也將是一個對古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重要的考古證據,可以推動對古人類的的研究與探索。

在尼阿底遺址當中專家們還發現了3000多種舊石器時代的文物,並且還發現以石葉為技術特徵的遺跡,這一技術一直被人類認為是早期現代人的標志,主要存在於西伯利亞,歐洲以及中國黑龍江北部等地區。此次發現也為揭示不同地區人類的遷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證據。本次發現對於探索早期人類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對研究西藏地區人群的來源及族群的形成,推動西藏地區文物和文化資源的發掘,利用和傳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6. 關於那曲地區申扎縣生態地貌的介紹

申扎縣
申扎縣地處西藏中部、岡底斯山和藏北第二大湖色林錯之間。面積約4萬平方 公里,中湖泊河流約23%,草場面積2400萬畝,約佔40%,山地、沙漠等約占 37%.總人口1.4萬。轄8個鄉,73個村民委員會。

申扎藏語意為「皮火筒狀山溝前」。古稱納倉德巴。1886年納倉德巴改為申扎 宗,由西藏噶廈政府直接委派宗本直至西藏民主改革前為噶廈政府所統轄。1959年西藏自治區籌委會將原申扎宗和後藏達那倫珠則路卡的雅木地,巴扎、准布、塔爾瑪、加龍等部落及謝通門路卡的堪巴查桑、新溝兩部落和多巴、卡彭、多瓦、卓瓦等部落合並為申扎縣,轄區面積19.7萬平方公里。隸屬那曲地區管轄至今,縣府駐崗桑多第。1977年經西藏自治區批准,又將縣境內的7區1公社劃分為文部和雙湖兩個辦事處〈縣級單位〉,均直屬那曲行署領導。

申扎縣屬南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帶,地勢較緩,丘陵、高山與盆地相間。丘頂與山地的相對高差一般在300-500米之間,坡度較大,有些地表多為風化的凍裂碎石 堆和岩屑坡。在盆地低窪處,常漏水成湖且大小不等,河流縱橫交錯。南部和北部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中部偏低,海拔均在4700米左右。境內格仁錯(湖)面積 約700多平方公里。色林錯(湖)面積1865平方公里,是藏北高原第二大鹹水湖,也是申扎縣與班戈縣的界湖。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空氣稀薄,氣候寒冷乾燥,年平均八級以上大風達104.3天。霜期持續天數為279.1天。年日照時數為2915.5小時。年降水量298.6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是風、雪、旱災及地震等。

礦產資源主要有砂金、鐵、鉛、辭、銅、鹽、硼砂、磷等。地熱資源面積達數10萬平方米。魚類資源十分豐富。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更是藏北高原的普遍性資源。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藏玲羊、野驢、盤羊、雪豹、黑頸鶴、斑頭雁等,僅國家一、 二類保護動物就有20多種。野生植物資源主要有雪蓮花、一枝蒿、藏當歸等。

申扎是那曲地區的一個純牧業縣,以飼養氂牛、綿羊、山羊為主。

目前,全縣8鄉和80%的村均通公路,總通車里程達1502公里。申扎-班戈-那曲公路為過境的主要公路。

特產品主要為高原畜產品、魚類等。

甲覺底布,海拔4680米。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年流動人口約在3000人以上。設有郵電、氣象、銀行等單位。

7. 那曲申扎縣海撥高度是多少

申扎縣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縣城所在地海拔4672米。

由海拔5900米以上的念青唐古拉山向海拔4530米的色林措湖傾斜,最高峰甲崗山突居中南部,海拔6448米,終年積雪。最低處為色林措湖面,與最高峰相差1900多米。

申扎縣地處藏北高原腹地南部、岡底斯山和藏北第二大湖色林錯之間,中心位置東經88°38′,北緯30°57′,南以念青唐古拉山為界、與日喀則市相連,北與雙湖縣相望,東與班戈縣接壤,西與尼瑪縣為鄰。距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520千米,距那曲市505千米,總面積25546平方千米。

(7)西藏申扎縣羌塘貴金屬開發擴展閱讀:

申扎縣山川有:甲崗山、瓊山、馬躍嘎瓦山、覺吳亞邦山、友恰白同山、吉瓊山、夏瑪山、澤藍忠那山、崗青巴吳山、色多崗青山、崗瓊山、玉拉加玉山、澤嘎希瓊曲姆山。

氣候

申扎縣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空氣稀薄,氣候寒冷乾燥,年均溫0.4℃,年平均風速為3.8米/秒,年平均八級以上大風達104.3天。霜期持續天數為279.1天。年日照時數為2915.5小時。年降水量298.6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是風、雪、旱災及地震等。

8. 拉曲申扎縣海拔有多高

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縣城所在地海拔4672米。

地處南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帶,在岡底斯山和色林錯之間。地勢較緩,丘陵、高山與盆地相間。南部和北部較高,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中部稍低,海拔4700米左右。

主要山脈申扎傑崗山,屬岡底斯山脈的支脈,與南部將縣境一分為二;主峰甲崗海拔6444米,常年積雪。境內河流縱橫,且多以內流湖泊為中心。有大小湖泊30多個。通過4條較大河流和9個湖泊相連。主要河流有申扎藏布、巴汝藏布和永珠藏布。主要湖泊有色林錯、格仁錯、錯鄂、吳如錯、木糾錯、越恰錯等。

(8)西藏申扎縣羌塘貴金屬開發擴展閱讀:

申扎縣境內湖泊主要有格仁措、色林措、吳如措、錯鄂湖、果仁措、越恰措、木糾措等。其中境內格仁錯(湖)面積約700多平方千米。色林錯(湖)面積1866平方千米,是藏北高原第二大鹹水湖,也是申扎縣與班戈縣的界湖。

申扎縣境內主要旅遊景點有,雄梅鎮錯愕鳥島、馬躍鄉藏羚羊棲息基地、買巴鄉藏羚大產房基地、色林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頸鶴保護基地(申扎自然保護區);三個自治區級文物保護景點(買巴鄉1村山岩畫容洞、申扎鎮8村其布龍巴墓地、馬躍鄉6村普巴岩畫)和自治區級文物保護點有5個寺廟(東熱寺、強格寺、夏爾寺、熱德拉康、吉瓊日追)。

閱讀全文

與西藏申扎縣羌塘貴金屬開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證券交易所的資金可用不可取 瀏覽:152
600256融資融券 瀏覽:568
國內頂尖融資公司排名 瀏覽:479
股份分為哪幾種乾股 瀏覽:187
淘客最高傭金 瀏覽:53
深圳市誠匯通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925
中興通訊股票投資 瀏覽:923
青島汽車金融租賃公司 瀏覽:396
袁媛中信期貨 瀏覽:291
證券投資學填空題 瀏覽:68
中國黃金通大百貨店電話 瀏覽:83
2010年韓元匯率 瀏覽:662
我國家族信託的發展史 瀏覽:983
關鋁股份利潤 瀏覽:147
老虎證券招無憂 瀏覽:53
華帝股份登記日 瀏覽:383
銀行黃金可能趺向 瀏覽:683
中海油貴金屬招聘 瀏覽:707
對方公司融資 瀏覽:338
國外炒股外匯怎樣轉回國內 瀏覽: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