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1976年中國外匯蓄備

1976年中國外匯蓄備

發布時間:2022-04-04 06:34:26

⑴ 人民幣兌換美元年平均中間價屬於名義匯率

是。所謂名義,就是報價。
對應的是實際匯率,實際匯率往往是考慮了通脹因素的、帶有購買力在內的考慮,所以很模糊,反而不常用,且沒有權威標准。

⑵ 你好,可以告訴我可以從哪裡查出歷年的人民幣名義匯率馬我寫論文需要用2000年-2009年的。。謝謝

你的補充問題就太專業了,呵呵,我能力有限了。真抱歉。

年份----平均匯率(1美元)
2000年 8.279
2001年 8.277
2002年 8.277
2003年 8.277
2004年 8.277

年份----最低匯率--最高匯率(1美元)
2005年 8.2765--8.0702
2006年 8.0705--7.8087
2007年 7.8135--7.3046
2008年 7.2996--6.8009
2009年1月6.8399--2009年5月5日 6.8201

2009年12月31日 1美元=6.8282人民幣元
2010年01月04日 1美元=6.8281人民幣元
2010年03月28日 1美元=6.8265人民幣元
2010年06月10日 1美元=6.8281人民幣元
2010年10月13日 1美元=6.6643人民幣元
來自網路——《人民幣》

另有1950年~2007年11月27日的相關數據供參考(轉自網路文庫)
第一組數據:(1950年~1952年)
1950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57億美元; 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隨物價浮動;
1951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0.45億美元; 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隨物價浮動;
1952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08億美元; 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隨物價浮動;

第二組數據:(1953年~1979年)
1953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0.90億美元;195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54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0.88億美元;195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55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80億美元;1955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56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17億美元;1956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57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23億美元;1957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58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0.70億美元;195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59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05億美元;1959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60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0.46億美元;196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61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0.89億美元;1961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62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0.81億美元;1962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63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19億美元;196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64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66億美元;196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65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05億美元;1965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66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2.11億美元;1966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67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2.15億美元;1967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68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2.46億美元;196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69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4.83億美元;1969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70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0.88億美元;197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71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0.37億美元;1971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2.46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72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2.36億美元;1972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1.50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73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0.81億美元;197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1.50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74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 0 億美元;197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1.50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75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83億美元;1975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1.5 0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76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5.81億美元;1976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1.50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77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9.52億美元;1977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1.50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78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67億美元;197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1.50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79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8.40億美元;1979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1.49 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第三組數據:(1980年~1994年)
1980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2.96億美元;198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1.50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81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27.08億美元;1981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1.70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82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69.86億美元;1982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1.89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83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89.01億美元;198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1.976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84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82.20億美元;198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2.327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85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26.44億美元;1985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2.937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86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20.72億美元;1986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3.453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87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29.23億美元;1987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3.722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88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33.72億美元;198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3.722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89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55.50億美元;1989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3.765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90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10.93億美元;199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4.783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91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217.12億美元;1991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5.323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92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94.43億美元;1992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5.515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93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211.99億美元;199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5.762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第四組數據:(1995年~2004年)
1994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516.20億美元;199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8.619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95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735.97億美元;1995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8.3173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96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050.29億美元;1996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8.2984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97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398.90億美元;1997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8.2796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98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449.59億美元;199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8.2789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1999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546.75億美元;1999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8.2795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2000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655.74億美元;200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8. 2783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2001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2121.65億美元;2001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8.2767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2002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2864.07億美元;2002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8. 2772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2003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4032.51億美元;200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8. 2769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2004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6099.32億美元;200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8.2770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第五組數字:(2005年~2007年)
2005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 8188.72億美元;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8. 0702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2006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0663.00億美元;2006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7.8087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值為:14336.11億美元;2006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7.3872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注1:用於製表的數字,均來源於中國外匯管理局的《統計數據與報告》和「中國銀行網」。
注2:2007-11-23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為:7.3992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
2007-11-27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為:7.3872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

⑶ 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當前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觀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
(一)國內原因
1、長期以來政府的政策導向。
中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根本上說是過去25年來的出口導向政策和外資優惠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國際收支問題上,中國政府長期確定的方針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年裡,我國的外匯儲備僅為1.57億美元,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外匯短缺在我國幾乎都成為一種常態。所以長期以來比較看重外匯儲備的功能,認為我國外儲備越多越好,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易動用。在外匯政策上表現為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同時由於我國自改革開放長期以來實行出口導向、外資導向和外匯政策「寬進嚴出」取向的結果,資金流人較為容易,而流出則需層層審批,導致經常項目大量順差和FDI流人的不斷增加。具體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國家對外貿企業經營統負盈虧,以財政補貼支持外貿發展。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效率低下,為了配合引進外資政策,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 為鼓勵和支持企業出口,政府對外貿企業實施了出口卒 貼政策。
(2)1988-1993年,補貼政策與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並舉,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國務院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當時尚未建立外貿的自負盈虧機制,實施承包制的同時仍然保留中央財政對外貿的補貼。
(3)1994至今,國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尤其是人世後,國家對外貿的支持逐漸由直接與間接的財政補貼,轉向與國際規則接軌,逐漸以關稅、稅收、利率等手段來調節與推動對外貿易發展。
此外,放開外貿經營權,擴大對外貿易主體;對外商投資實行許多包括稅收減免,免稅進口以及其他優惠在內的優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4)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外貿發展。我國從1985年4月開始實施出口退稅政策。不過從2007年7月份開始,該政策逐漸減弱。繼7月1日出口退稅新政實施後,商務部及海關總署於8月23日聯手推行《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公告44號,共計2247個海關商品編碼被列入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同時要求對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實行銀行保證金台賬「實轉」管理。
2、經濟快速發展與結構調整滯後之間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吳曉靈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匯率政策研討會上發表演講稱,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順差是中國內部經濟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在過去20多年裡,在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支持下,中國經濟的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了9%。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結構調整步伐經常處於落後狀態。特別是在近些年裡,國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工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之後,商品、資金和勞動力市場都出現了過剩。生產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法滿足多種類、多層次的需要,導致有效總需求不足,並進一步造成就業困難和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

3、國內匯率制度缺乏充分彈性。
從1994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改革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人民幣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阻礙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進程,人民幣匯率遭遇了強烈的貶值壓力,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被迫偏離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設計初衷,逐漸變相成為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外匯管制較嚴,根據IMF的匯率制度分類,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匯率制度仍是缺乏彈性的(如表1)。

1、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
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是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紛紛將紡織制衣、塑料玩具以及電子裝配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我國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高科技泡沫破滅,進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與此同時,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從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國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2.9% ,但是一般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僅為7.7% ,均低於GDP年均增長率,而加工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高達29.5% ,加工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4.8% 分別上升到56.9% ,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2005年中國的總出口是7620億美元,加工貿易佔了55%左右。2006年中國貿易順差總額是177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將近1900億美元。

2、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
近些年來,美元持續大幅貶值,給釘住美元或貨幣籃子中美元比重過高的很多亞洲貨幣以巨大的升值壓力,尤其是人民幣,施壓其升值會對亞洲貨幣升值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近些年來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還在不斷擴大,從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慮到不同國家之間的物價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為調節機制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正不斷釋放著它的彈性。兩年中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了10%
3、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
現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逐漸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狹隘的國際金融霸權和國際金融資本無序流動等三個方面。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和狹隘的金融霸權是國際金融體系無序性的主要表現,也是當代國際金融體系持續動盪的根源。

⑷ 八九十年代中國外匯儲備各多少

1978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可憐的1.67億美元,不足現在的萬分之一。

⑸ 1976年我國外匯收入是多少

中國在1976年的外匯儲備是:12.55億美元。
1976年度,更多中國經濟指標,參考鏈接:
http://news.163.com/09/0827/19/5HOCLK7A00013LSN.html

⑹ 高分!!我國歷年外匯儲備額及其動態分析

中國外匯儲備分析

一、外匯儲備的經濟意義
外匯儲備是當今國際儲備的主體。國際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能隨時用來干預外匯市場、支付國際收支差額的資產。國際儲備代表一國的國際清償力,其數量多少反映了該國清算國際收支及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而外匯儲備在所有類型的國際儲備中規模最大,使用頻率最高,發揮的作用也最大。因此外匯儲備就具有了不尋常的經濟意義。對一國來講,外匯儲備的經濟意義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講:
第一、外匯儲備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三:1.清算國際收支差額,維持對外支付能力;2.干預外匯市場,調節本國貨幣的匯率;3.是一國國際借貸和支撐本幣幣值穩定的信用保證。因此,合適的外匯儲備,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保持正常的外貿、穩定本國貨幣幣值、抵禦外匯風險和防範金融風險的必要保證。
第二、外匯儲備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外匯占款,佔用貨幣當局的基礎貨幣投放量,會通過乘數放大到經濟運行中,這樣外匯儲備的規模就會影響到一國的貨幣供給,進而影響到其他的經濟變數,比如通貨膨脹、利率等。
第三,外匯儲備數量的變化往往代表外匯市場上本幣與外匯的供求情況,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或減少,意味著本幣的升值或貶值壓力,進而可能對經濟體的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
第四、外匯儲備以外幣資產存在,這意味著將本國資本輸出到外國進行投資,在獲取一定收益的同時也會承擔機會成本,即動用儲備進口物資所帶來的本國經濟增長及投資收益率。
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2004年年末已經達到6099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外匯儲備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經濟運行,我國外匯儲備無疑應成為值得大家關注的熱點。本文將從數量和幣種結構兩個方面,對我國外匯儲備進行分析。
二、從數量變化看中國外匯儲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外貿易持續保持順差,與此同時,我國的外匯儲備也在不斷增長。1985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26.44億美元,1990年超過100億美元,到1996年突破1000億美元 2003年已達到4032.51億美元,到2004年年末更是高達6099億美元。表1為我國外匯儲備數量的統計,體現了近 20年來我國外匯儲備的變化情況。
(一)、中國外匯儲備數量變化原因分析
理論上講,外匯儲備的變化主要取決於進出口和外資引進凈額。在會計上,經常項目余額,資本項目中非儲備部分的余額和凈誤差與遺漏三者之和,需要用官方交易進行彌補和平衡,而交易的結果體現為官方儲備資產的增加或減少,其中變化最大的便是外匯儲備。外匯管理制度的變化也往往是導致外匯儲備變化的重要原因。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外匯儲備變化可分兩個階段,這正與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變化相符。
1、1985年到1993年
這一時期中,我國外匯儲備波動幅度較小,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當時為了調動創匯單位積極性,增加企業活力,國務院確定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在外匯由國家集中管理、統一平衡、保證重點的同時,對有收匯的部門、地方、企業,按照收匯金額及規定的留成比例,分配給相應的外匯使用指標,由其自行安排使用。分配下去的外匯國家無法自由支配,不佔用基礎貨幣,也不體現為外匯儲備,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變化也就相對穩定,增長比較緩慢。同時,當時我國國際貿易逆差積累較多,國際資本流入規模也相對較小,客觀上也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緩慢增長。
此期間內外匯儲備總體處於緩慢增長,但1992與1993兩年都比1991年稍少些,這是因為1991年以前,我國國家外匯庫存與中國銀行外匯年終余額都記人外匯儲備.而1992年開始,由於中國銀行的商業銀行化,不再負責管理國家外匯儲備,其外匯年終余額也不再記人國家外匯儲備中,因此為體現為外匯儲備的減少。
2、1994年及以後至今
此期間內,我國外匯儲備呈高速增長,每年平均增長約為450億美元,而且增幅呈增長態勢,到2004年底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099億美元。筆者以為這同樣有兩大原因。
一是制度原因。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業外匯留成,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實現匯率並軌,建立了銀行間統一的外匯市場,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禁止指定金融機構以外的外匯買賣,1996年7月起對外商投資企業也開始實行結售匯制度。於是所有進出口和外資引進凈額都需要國家以人民幣收購,變成外匯儲備,這構成了我國外匯儲備呈高速增長的制度基礎。
二是國際收支持續的「雙順差」,這是我國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物質原因。
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自1994年以來,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基本全部形成順差,只有1998年資本與金融賬戶逆差63.21億美元,而同期經常賬戶順差則達到了293.24億美元,因此,自1994年至今,我國國際收支中,雖然每年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各自變動幅度較大甚至出現逆差,但總體一直保持「雙順差」的態勢,尤其兩者合計更是呈高額順差,2003年為986.01億美元,而2004年僅上半年即達到742.68億美元。排除誤差與遺漏因素,這與每年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幅度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國際收支持續的「雙順差」正是我國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的物質基礎,而這其中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一直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
促成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則是多種多樣的。首先經常賬戶順差,這主要是由於我國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的高額順差。經常賬戶包括貨物、服務、收益和轉移支付。其中我國服務與收益項下常年為逆差,而轉移支付雖然保持順差,但涉及金額太小,不構成大的影響,只有貨物項下即通常所說的進出口貿易則在1994年以後持續保持高額順差。因此,進出口貿易的持續高額順差使經常賬戶體現為順差,同時造就了我國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而我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1994年匯率並軌導致的人民幣貶值則事實上刺激了出口的高速增長,使我國國際貿易持續保持順差。
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則主要體現在外商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兩項目中,這主要得益於外資引進的迅速增加。一直以來,我國都保持著對外資的強大吸引力,1994年至 1995年的高利率及1996年開始實行的優惠外資政策都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增長率長期為全球之冠,這才是對外資最實際最有力的吸引。
(二)、探求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嘗試
對一個國家來說,如果外匯儲備不足,形成外匯短缺,導致國際清償力不足,引起國際支付危機和本幣信用危機,進而將導致債務危機及貨幣危機的爆發;而如果外匯儲備過多,雖然可以提高國際清償力,增強干涉外匯市場,維持本幣匯率穩定的能力,提升在國際借貸和支撐本幣幣值穩定方面的信用保證,但同時也會推動國內通貨膨脹,積累本幣升值壓力,增加持有外匯資產的成本,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因此面對目前我國持續迅速增長的高額外匯儲備,找到一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顯得尤為重要。所謂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即是外匯儲備的規模既能滿足國家外匯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而又不對經濟的健康平穩運行造成大的影響。
面對目前我國持續迅速增長的高額外匯儲備,有許多學者依據傳統理論計算得出我國持有的外匯儲備已經過量。黃有光(2004)通過計算外匯儲備與GDP佔比這一指標得出,中國超過30%,日本為12%,認為中國現在完全不是外匯不足,而是持有太多低息美元債券.並蒙受美元貶值的損失。余林、梁志堅(2004)綜合考慮年進口額、外債規模和外商直接投資利潤匯出等因素,計算得出2003年時我國外匯儲備已經明顯過多。高豐、於永達(2003)利用阿格沃爾模型分析得出,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實際規模要大於根據模型計算出來的適度規模,而且差值不斷增大。
不過鑒於這些傳統方法,總是偏重於考慮經濟中的一個或幾個因素對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影響,具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因此由其得出的結論並不全面。我國外匯儲備究竟是否過多,還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進行分析。
由於現階段國際交往的深入發展,影響和決定一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因素日趨復雜,很難簡單地通過某一模型,得出一個比較准確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下面結合各種因素對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進行分析。
第一、我國實行結售匯制度,因此國家外匯儲備代表著全社會的國際購買力,並不僅僅是官方儲備的含義。因此我國的外匯儲備保持在較高的水平是合理的。
第二、進出口貿易。我國的出口貿易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較高,很容易受到國際物價水平及匯率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外匯收入可能會有較大波動。而我國目前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在技術、能源、原材料等方面都需要很大的進口規模。因此,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是很必要的。表2中的數據很能說明這一點,1994--1996年經常賬戶順差都低於100億美元,而繼.1997--2003年的較高順差後,2004年上半年順差卻只有74.65億美元。
第三、外資流人並不穩定。我國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資的大量流入,但外資流人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表2顯示,在我國實行極優惠的外資政策的同時,外資流人也會受國際環境的影響而有很大的波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1998年出現逆差63.21億美元,其後的1999年和2000年順差水平也很低。當今世界,風雲變動,國際貨幣體系更是蘊涵著很大的內在不穩定性,國際環境不會永遠風平浪靜,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有利於防範這方面的風險。
第四、外債余額。我國外債余額歷年來都處於很高的水平,由此產生的還本付息壓力,要求我國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規模。表3為1994-- 2003年我國外債情況表。
第五、我國人民幣還不是完全
可兌換的貨幣。人民幣正逐步走向國際化,完全自由兌換是人民幣的當然目標。而即使在現在資本項下不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仍有巨額的國際游資熱炒人民幣升值,因此實現自由兌換後,為抑制針對人民幣的投機活動,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增強市場對人民幣幣值的信心,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有充足的外匯儲備。
第六、我國實行事實上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為保持匯率的穩定,防範外匯市場上的大規模投機,需要我國持有較多的外匯儲備。
第七,我國金融市場不夠發達,缺乏靈敏的調節政策傳導機制,無法提供較高的誘導性儲備,因此我國國際收支的調節對國家外匯儲備的依賴程度較高。落後的金融市場客觀上要求我國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
第八、著名華裔經濟家錢穎一教授和IMF高級經濟學家黃海洲教授 (2002)研究認為,在未來若干年內中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幾乎為1001事實表明,此觀點似乎過於悲觀但確有可信的成分。大量的外匯儲備可以防止中國陷入金融危機,不用擔心經濟危機的出現。
第九、外匯儲備過多對經濟的最顯著不利影響是推動通貨膨脹。但從表4可以看出1994年以來我國通貨膨脹基本處於溫和水平,並且一度出現過通貨緊縮,即使在外匯儲備規模達4032.51億美元的2003年,當年通漲率也只有1.2%。2004年雖然CPI一度高位運行,6--9月份與去年同比增長超過5%,但隨著中央確定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進一步落實,以及今年的糧食豐收,經濟生活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逐步減弱或者得到抑制。物價總水平趨於穩定,CPI出現回落,11月份的同比增長就已經下落到了2.8%。因此,高額外匯儲備產生的通貨膨脹壓力基本處於控制之下,未對經濟的健康平穩運行造成大的影響。
綜合上述因素,而且在外匯儲備規模較高且迅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經濟一直在健康平穩運行,並保持著全球最高的增長速度,因此總體看來,我國目前高企的外匯儲備還是處於適度規模的范圍內的。但問題在於1994年實行外匯管理
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實行嚴格的結售匯制度,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和增長速度基本上是被動式形成的,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我國外匯儲備很可能會增長到超出適度規模,造成更大的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減緩我國外匯儲備被動式高速增長的建議
雖然我國目前高企的外匯儲備規模仍在適度規模之內,但由於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是被動式的,長此以往難免會增長到一個不合理的程度。因此必須未雨綢繆,採取一定措施改變這一局面。
第一、結售匯體制需要適當放寬。歷史證明,1994年以來實施的結售匯體制,使得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增加了我國國際清償力,提高了國際支付的能力,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借貸和支撐本幣幣值穩定方面的信用保證,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結售匯體制也客觀上造成了我國外匯儲備的被動式高速增長,適當放寬結售匯體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放緩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速度。而且在新形式下,嚴格的結售匯制度體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弊端。首先,結售匯制度使得我國外匯儲備包含一部分民間外匯儲備,同樣佔用著基礎貨幣,增加了外匯儲備規模的同時也產生了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其次結售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我國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積累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最後,我國將走向更具彈性的匯率制度,為尋找更有效的匯率形成機制,也需要適當放寬結售匯體制。
第二、加強對戰略性物資的采購。外匯增長太快就花掉一些,增加采購我國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海外的能源,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資源,加強我國戰略性物資的儲備,這無疑也是控制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速度的一條有效途徑。
第三、完善我國金融市場,提高公開市場的容量,提高央行對沖性公開市場操作的效力,沖銷外匯儲備增長對經濟的不利影響。對此,李揚(2003)認為為了收回因購買外匯而增加發放的基礎貨幣,我們的貨幣當局必須賣出些什麼。但我們現在沒什麼東西可賣,貨幣當局沒有足夠的金融工具可供使用,沒有有效的資產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他提出要發展我國的債券市場,提高國債市場規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三、從幣種結構看中國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管理的另一個方面是外匯儲備的幣種管理。70年代以前,外匯儲備只有美元,但70年代之後,國際貨幣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多元化的儲備貨幣幣種,波動較大的浮動匯率制度,各國不同的利率,通貨膨脹率,以及迅速發展的國際金融市場,都加強了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管理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外匯儲備管理應遵循的原則是:1、根據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的走勢,合理搭配幣種,在各種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化中保持外匯儲備的幣值穩定;2、適當地搭配幣種和投資方式,以求達到風險和收益的合理組合,保持外匯儲備的贏利性;3、為方便國際經貿往來,進口商品、勞務或其他支付的結構分布需要,應該是幣種結構選擇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應該說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較好的遵守了上述原則, 2002年我國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曾有5%左右(李楊2003)。但2002年以來,美元的持續貶值向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提出了挑戰,香港《明報》2004-年11月29日報道,在我國現有的S000多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美國國債和其他美國債券)大約至少佔3000多億(60%以上)。根據美國經濟學家估計,美元至少要貶值20%,最多可能貶值 40%。這意味著中國會損失600億到 1200億美元的外匯購買力。雖然實際情況可能沒有那麼壞,但毫無疑問,我國外匯儲備正因為美元的貶值而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不過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外匯管理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余永定(2004)中國外匯儲備2003年底為4033億美元,其中持有的美國國債為1580.89億美元,占外匯儲備的39.22。截至 2004年9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創下了 5145億美元的新高,而1744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佔比為33.9%,較2003年底下降了5.3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外匯儲備減緩了購進美元資產的速度,降低了美元資產的比例,定程度上減少了可能的外匯損失。

⑺ 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 適合國情的研究方法 求高人指導 論文用

如何確定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

從全球看,各國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6.8萬億美元。尤其是亞洲國家與石油輸出國家,自1976年牙買加體系確立以來,為應對匯率大幅波動與國際收支失衡,必然要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以應付交易性風險和預防性風險。因此,這些國家外匯儲備呈現爆炸性增長。

那麼,一個自然的問題就是一國持有多少外匯儲備才算是合理規模呢?考慮到外匯儲備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支付進口。我們可以考慮把它和每月進口額進行比較。根據2007年底的數據測算,中國的外匯儲備可應付19.5個月,接近兩年的進口需求。這一比例與其他國家相比是比較高的。同樣高的還有台灣、日本、俄羅斯等國家。近年來,這些國家在多元化應用外匯儲備方面也作出了積極探索。

此外,隨著近三十年來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外匯儲備的一個新功能就是防範投機攻擊,穩定外匯市場。因此,普遍公認的「適度外匯儲備規模」就是滿足支付進口、防範投機攻擊與穩定外匯市場三大功能的儲備規模。目前,學術界對如何測算「適度的外匯規模」在方法論上也日趨成熟:支付進口的水平由拇指法則決定(例如3個月、6個月、12個月等),償還外債本息的水平以外債實際規模決定,而用於防範投機性供給的水平則由緩沖存貨模型決定。我們總結迄今為止大量的關於中國外匯儲備充足與適度規模的經驗研究,可以發現,我國「適度外匯儲備規模」應當不超過1萬億美元。而現有外匯儲備約2萬億美元,高出了一倍。

另外一個佐證就是奧巴馬政府的白宮經濟顧問、經濟學家薩默斯的一項研究。他認為,中國以及中東、亞洲部分國家外匯儲備已經過多。根據他在2007年初的測算,中國超額外匯儲備約8200億美元。利用他的方法論測算2008年底的超額外匯儲備,也在1萬億美元左右。



超額外匯儲備的成本與損失

超額的外匯儲備並非「免費的午餐」。亞洲、中東各國付出了不少的成本與代價。對於我國而言,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機會成本。人民銀行通過發布央行票據從公開市場操作購買外匯儲備。央行票據的利率大約在2-3%左右。但根據發達市場的國債歷史收益測算,儲備所能獲取的收益也就在3-5%,加上操作成本,實際收益是非常低的。但另一方面,我們購買美國國債,為美國政府提供資金。美國政府再通過各種渠道以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形式進入我國,獲取20%多的高收益。固然,這裡面有品牌因素、技術因素、人才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資金的成本被嚴重低估。

二是價值縮水的風險。大量投資於美元資產並偏重於美國國債與機構債的儲備結構在美元出現大幅貶值或美國國債與機構債的市場價值縮水時,將面臨外匯儲備國際購買力顯著下滑的危險。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加劇了儲備價值縮水的風險。

三是流動性過剩。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必須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積累外匯儲備,即向金融體系注入基礎貨幣,造成國內貨幣市場流動性過剩。大量的資金無處可去,被投於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又造成了資產價格的非理性攀升,一旦資產泡沫破滅,對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打擊都將是非常巨大的。



中美之間關於外匯儲備的「金融恐怖平衡模型」

2004年,時任哈佛校長的薩默斯首先使用了「金融恐怖平衡」這一概念,來描述美國與中國等高額外匯儲備國家的相互依賴關系。即美國依賴中國等高儲備國家的資本,而中國等高儲備國家依賴美國市場的需求。因此,盡管中國等高儲備國家的巨額外匯儲備用於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提供低成本的融資,但中美都無法退出這一平衡。

換言之,中國作為全球美國國債最大持有者,實際上處於左右為難的境地。如果中國開始減持美國國債,可能引發市場上拋售美國國債的羊群行為,因此中國為降低潛在風險的政策舉措,反而會加劇中國尚未減持的存量美國國債的價值下跌。中國持有的巨額外匯儲備反而成為中國在美國人手中的「人質」。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中國不能輕言減持美國國債。而美國一旦迅速減少進口,增加出口,力圖降低貿易赤字,中國等高儲備國家必然面臨出口銳減、經濟下滑的風險。

因此,只要「金融恐怖平衡模型」的前提沒有改變,即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沒有被替代,中國的經濟結構沒有調整到位,那麼中國投資美國國債的壓力就會一直存在,「金融恐怖平衡」的枷鎖在短期內就難以打破。



外匯多元化管理的漸進戰略

時至今日,學術界與實務界都認同外匯儲備規模遠遠超過了適度規模,超額的外匯儲備成本高昂,短期內儲備結構難以調整。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確立外匯儲備的多元化戰略呢?我個人的建議是建立多層次、多目標、多主體的管理體系。

首先,應當根據不同的需求,將我國外匯儲備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對於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部分應保持較高的流動性,主要用於彌補國際收支逆差、防範投機沖擊與穩定匯率等,這部分儲備應繼續由國際外匯管理部門進行投資管理。

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傳統思路是確保流動性與安全性,由於美國國債依然是全球金融市場上最具流動性的安全資產。因此,美元資產依然應當是外匯儲備的主要構成部分。

近10年來,中央銀行外匯儲備管理的一個新趨勢是逐步開始對風險資產的投資,例如股票、新興市場國家主權債等。根據瑞士銀行對70多個央行的統計,截至2008年6月,已經有18個國家央行開始投資股票,16個國家央行投資新興市場國家債。

其次,對於超過適度規模的外匯儲備,應切斷其與貨幣發行之間的聯系,由專門的機構通過發行人民幣債券等方式取得人民幣資金後,向央行購買,未來則可在外匯市場上直接購買外匯。對於超額外匯儲備的運用可劃分為兩大目標——戰略性目標與收益性目標。

(一)戰略性目標的儲備管理可由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機構牽頭組織實施。戰略性儲備按照盈利目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盈利性戰略儲備。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可發債籌集專項資金,按照市場匯率用人民幣從央行購入外匯儲備,設立政府主導的盈利性儲備基金。其資金主要用於支持國有或民營企業「走出去」的項目提供融資,重點支持海外兼並、海外市場拓展、技術升級、資源能源收購等項目。金融危機以來,資源、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我國應當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充分運用超額外匯儲備獲取我國經濟發展所必需、國內儲量嚴重不足等大宗商品。例如鐵礦石、銅、鉀等資源。另一類是非盈利性戰略儲備。可由財政部發債籌集專項資金,從央行購入外匯儲備。其資金可用於教育領域(支持公派出國留學)、科技領域(支持引進高新技術)、醫療(支持研發、醫療設備進口等)以及外交領域(國際援助以及文化推廣)。

(二)收益性目標的儲備管理應依託主權財富基金實施。主權財富基金這一概念始於2005年美國道富銀行經濟學家Andrew Rozanov。但最為權威的定義來自IMF。IMF在主權財富基金的《聖地亞哥原則》中提出,主權財富基金是一般政府所有的、具有特殊目的的投資基金或機構。它一般由政府建立,用來持有或管理資產以達成金融上的目標並採取一系列投資策略,包括投資外國金融資產。主權財富基金具有多樣化的法律、組織和管理的結構。它們形式各有不同,包括財政穩定基金、儲蓄基金、儲備投資公司、發展基金和沒有具體養老保險債務的養老保險儲備基金。迄今為止,主權財富基金規模約3萬億美元,累計超過40家主權財富基金。在機構投資者中,市場規模僅高於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從投資回報看,根據美國知名咨詢機構Cambridge Associates對60家機構投資者的統計,大部分資產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機構投資者中長期實際回報(5-10年)約5-6%。

從資產配置看,主權財富基金的長期資金與低負債的特點決定投資時限的長期性與風險偏好。主權財富基金普遍傾向於投風險資產,包括股票、私募基金和對沖基金等各類資產。幣種配置上,從美元資產逐步擴展到非美元資產。策略選擇上,從組合投資逐步向戰略投資轉變。特別是近10年來,主權財富基金參與的並購日益頻繁。

從投資目標看,國家設立主權財富基金,其行為與無限生命周期的企業、居民的經濟理性行為一致,國家可以視為追求國家效用最大化的「經濟人」。因此,主權財富基金完全是商業化的投資主體,其投資行為與商業機構並沒有實質性區別。追求商業回報是主權財富基金唯一的目標,它不應當也不可能承擔國家的政治目標。國家通過設立長期投資視角的主權財富基金,淡化了政府的短期政治目標,擺脫了政府預算短期行為。而且,通過有效的公司治理、透明度要求、監督管理以及回報目標等約束促使主權財富基金採取商業化、專業化運作。同時,也有利於避免政府更迭給國家財富管理帶來的干預,使政府取信於民、建立公信力,國家財富實現有效的代際轉移。我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商業化運作、自主經營的模式,這也反映了各方對主權財富基金性質的共識。

⑻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外匯儲備

一國的外匯儲備由多種外匯資產構成,我國現在定期通過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外匯儲備余額的相關數據,但對外匯儲備的構成不予公布。我們只能通過國際機構及其他國家公布的相關數據來了解我國外匯儲備的大致構成。
由於外匯儲備經營要考慮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必須投向高等級債券等安全性高的資產。2002年5月,國際清算銀行(BIS)發表的季度報告首次以專欄的形式對我國銀行系統外的外匯清償力和流動狀況做了分析。該報告稱在1999-2001年間,我國共使用了1251億美元的外匯,其中796億用於購買美國債券,44億用於購買德國證券,15億用於購買日本證券,396億存放於BIS的報告行。根據該報告的分析,2001年我國外匯儲備和個人外匯存款中80%是美元資產。
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統計數據,在我國2004年2067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增量之中,約490億用於了購買美元資產,占同期儲備增量的24%。從1983年到2005年3月期間,我國總共購買了3453.62億美元的美元資產,占同期間外匯儲備增量的53%;占外匯儲備總額的比例由2003年6月的74%下降到了52%,但中國持有的美國證券和長期債券在美國相關市場上的份額一直呈上升態勢。(見下表)
當然上述數據並不能准確說明我國外匯儲備的構成情況。但由於我國存在外匯管制,我國外匯資源絕大部分受控於中央銀行,相應地,在美國投資的外匯主要來自我國的外匯儲備。因此,我們可以近似的用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我國在美國投資的長期證券額來估算我國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比例。
李振勤等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推測,2003年6月我國外匯儲備的近似組合大體為:美元70%、歐元15%、日元10%、英鎊5%。到2004年9月底,美元比例降低至60%,我們依據上邊的權重,估計歐元、日元、英鎊的比例分別上升為20%、13%和7%。那麼我們依據我國外匯儲備的總額和現在的相應貨幣匯率折算出來的我國外匯儲備的近似組合可用下表來表示。
從上表看出,外匯儲備構成中美元仍占絕大部分。美元資產比重過大隱含著巨大的匯率風險。在過去三年,美元持續下跌,對歐元平均下跌了35%,對日元平均下跌24%,而且據相關研究,美元將進一步走低。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如果美元貶值25%,美元資產的持有者遭受的損失將達到美國GDP的10%,其中,東亞各經濟體因持有美元儲備遭受的損失將佔美國GDP的1.5%。從短期來看,東亞地區高額外匯儲備穩定了美元下跌的趨勢,並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國的利率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從而使得世界經濟仍然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但是從長期來看,這樣的格局給東亞經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占東亞地區的1/3,這種影響對中國來說尤其大。

⑼ 中國外匯儲備1640億時是哪一年

2006年,首次突破1萬億,為10663.44億美元2009年,首次突破2萬億,為23991.52億美元2011年,首次突破3萬億,為31811.48億美元

⑽ 中國的外匯儲備包括哪些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占%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的原因:

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10)1976年中國外匯蓄備擴展閱讀:

國家外匯管理局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079億美元,較11月上升123億美元,升幅0.4%;較年初上升352億美元,升幅1.1%。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王春英指出,2019年12月,中國外匯市場供求延續基本平衡格局。受全球貿易局勢、主要國家央行貨幣政策立場、英國大選等因素影響,國際金融市場上美元指數、主要國家債券價格有所下跌。

受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外匯儲備規模小幅上升。

閱讀全文

與1976年中國外匯蓄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保基金屬於金融機構嗎 瀏覽:649
前海理財公司 瀏覽:93
北京中關村融匯金融服務 瀏覽:701
重慶證券營業部有哪些 瀏覽:696
愛立信內部金融服務 瀏覽:678
股票友聯 瀏覽:631
停牌質押融資 瀏覽:942
5分鍾動量交易法 瀏覽:297
下周開盤黃金開盤預測最新消息 瀏覽:378
2016石油價格 瀏覽:559
理財產品顯示已質押 瀏覽:472
火鍋類的股票 瀏覽:22
產業政策與公司融資 瀏覽:412
石家莊榮盛廣場附近金融公司 瀏覽:397
金融機構應當建立客戶 瀏覽:600
小小金融公司主要 瀏覽:267
陰低的股票 瀏覽:530
政府怎麼打擊網上貸款 瀏覽:880
高佣聯盟邀請好有傭金嗎 瀏覽:829
科創板股票上市首日可作為融資融券標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