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匯交易策略有哪些
策略是隨行情 變化而變化的 不是一定的
B. 外匯市場的外匯市場
外匯,看似與普通大眾很遙遠,但卻與全世界每個人息息相關。外匯交易也是很多人投資或理財的一種重要形式。下面與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什麼是外匯。
外匯的概念具有雙重含義,即有動態和靜態之分。
外匯的靜態概念,又分為狹義的外匯概念和廣義的外匯概念。 指的是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此的定義 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中國於1997年修正頒布的《外匯管理條例》規定:「外匯,是指下列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一國外貨幣,包括鑄幣、鈔票等;二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三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四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五其他外匯資產。」
外匯的動態概念,是指貨幣在各國間的流動以及把一個國家的貨幣兌換成另一個國家的貨幣,藉以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專門性的經營活動。它是國際間匯兌(ForeignExchange)的簡稱。 基礎知識是必要的, 建議看看《外匯交易入門》《外匯交易市場》《日本蠟燭圖曲線》《超短線大師》《炒外匯A-Z》也可以在網上收集一下資料。 免費電子書FXCM環球金匯的下載專區下載裡面有免費這本書和其他外匯技術免費電子書
2 要選一個主流的平台(受FSA監管或者NFA監管,說明他們操作和資金流轉上都是否的規范和認真,保障了我們的安全.英國FSA監管最嚴格
3 外匯基礎知識要熟悉,平台選擇英國的,對你的資金安全也有保障
4 交易的時候要設好止損 控制好倉位,這點很重要。
5 保持好的心態 盈利很正常。(備注:你本人也需懂得一些基本的外匯知識.)對了。如果你是新手可以FXCM環球金匯去注冊外匯模擬賬戶先免費注冊個玩玩。看看模擬炒外匯是這么炒的,慢慢你就懂了。 國際各主要外匯市場開盤收盤時間(北京時間):
紐西蘭惠靈頓外匯市場:04:00-12:00
澳大利亞外匯市場:6:00-14:00
日本東京外匯市場:08:00-14:30
新加坡外匯市場:09:00-16:00
英國倫敦外匯市場:15:30-00:30
德國法蘭克福外匯市場:15:30-00:30
美國紐約外匯市場:21:00-04:00,在了解了外匯牌價基礎的知識和時間時候我們需要到FXCM金匯網的基礎知識視頻欄目去關注分類和構成貨幣知識. 在外匯牌價上,我們經常看到英文單詞,用3個英文字母表示貨幣的名稱.
美元(USD)歐元(EUR)日元(JPY)英鎊(GBP),一個標准手的國際外匯單位是10萬基礎貨幣,.這些都是必須看的FXCM金匯網的貨幣知識大全,特別是一些不常見的貨幣英文例如NZD紐元/AUD澳元/JPY日圓 國際現貨黃金變動最小單位――點(PIP),
匯價一般以5位數字表示,最後的一位數字變動1,為最小匯價變動,稱為1點一個標准手黃金是100盎司 外匯市場:以前,一般人對外匯市場的了解僅是一個外幣的概念,然而歷經幾個時期的演進,它已較能為一般人了解,而且已應用外匯交易為理財工具。外匯市場是國際匯兌的簡稱。外匯市場的概念有靜態和動態之分。動態外匯,是指把一國貨幣兌換成為另一國貨幣以清償國際間債務的金融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動態外匯等同於國際結算。靜態的外匯又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外匯是外國外匯管理法令所稱的外匯。它泛指一切對外金融資產。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狹義的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結算的支付手段。
總之外匯市場:是指經營外幣和以外幣計價的票據等有價證券買賣的市場,是金融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
不論是否了解外匯市場,每個人已身為其中的一份子,簡而言之,口袋中的錢已使你成為貨幣的投資人。如果你居住於美國,各項貸款、股票、債券及其它投 資都是以美元為單位,換言之,除非你是少數擁有外幣賬戶或是買入了外幣、股票的多種貨幣投資人,否則就是美元的投資者。
以持有美元而言,基本上你已選擇了不持有其它國家的貨幣,因為你所買入的股票、債券及其它投資或是銀行賬戶中的存款皆以美元為單位。由於美元的升值或貶值,都可能影響你的資產價值,進而影響到總體財務狀況。所以,已有許多精明的投資人善用了外匯匯率的多變的特性,進行外匯交易而從中獲利。 貿易和投資
進出口商在進口商品時支付一種貨幣,而在出口商品時收取另一種貨幣。這意味著,它們在結清賬目時,收付不同的貨幣。因此,他們需要將自己收到的部分貨幣兌換成可以用於購買商品的貨幣。與此相類似,一家買進外國資產的公司必須用當事國的貨幣支付,因此,它需要將本國貨幣兌換成當事國的貨幣。
投機
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會隨著這兩種貨幣之間的供需的變化而變化。交易員在一個匯率上買進一種貨幣,而在另一個更有利的匯率上拋出該貨幣,他就可以盈利。投機大約佔了外匯市場交易的絕大部分。
對沖
由於兩種相關貨幣之間匯率的波動,那些擁有國外資產(如工廠)的公司將這些資產折算成本國貨幣時,就可能遭受一些風險。當以外幣計值的國外資產在一段時間內價值不變時,如果匯率發生變化,以國內貨幣折算這項資產的價值時,就會產生損益。公司可以通過對沖消除這種潛在的損益。這就是執行一項外匯交易,其交易結果剛好抵消由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外幣資產的損益。 外匯市場從創始至今已歷經數次的改變。以前,美國及其盟國皆以Bretton Wood Agreement為准則,即一國貨幣匯率釘住於其黃金准備的多寡,然而在1971年的夏天,尼克松總統暫停美元與黃金的兌換後,而產生了匯率浮動制度。一國貨幣的匯率取決於其供給與需求及其相對價值。障礙的減少及機會的增加,如共產主義的瓦解、亞洲及拉丁美洲的戲劇性經濟成長,已為外匯投資人帶來新的契機。
貿易往來的頻繁及國際投資的增加,使各國之經濟形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全球的經常性經濟報告如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及一些不可預期的消息如天災或政局的 不安定等等,皆為影響幣值的因素,幣值的變動也影響了這個貨幣在國際間的供給與需求。而美元的波動持續抗衡世界上其它的貨幣。國際性貿易及匯率變動的結果,造就了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場-外匯市場,一個具高效率性、公平性及流通性的一流世界級市場。外匯交易市場是個現金銀行間市場或交易商間市場,它並非傳統印象中的實體市場,沒有實體的場所供交易進行,交易是透過電話及經由計算機終端機在世界各 地進行,直接的銀行間市場是以具外匯清算交易資格的交易商為主,他們的交易構成總體外匯交易中的大額交易,這些交易創造了外匯市場的交易巨額,也使外匯市場成為最具流通性的市場。
國際外匯市場是現行國際市場中最年輕的市場。創建於1971年廢止金匯兌本位的時期。FOREX市場的日流通額達到4-5萬億美金----是世界交易數量最大的市場。再沒有如此穩定和安全的市場!FOREX市場是世界經濟的中樞系統,它總是反映當前時事事件,市場不能承受崩盤和突發事件。
外匯市場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單日交易額高達1.5兆億美元。在傳統印象中,認為外匯交易僅適合銀行、財團及財務經理人所應用,但是經過這些年,外匯市場持續成長,並已連結了全球的外匯交易人,包括銀行、中央銀行、 經紀商及公司組織如進出口業者及個別投資人,許多機構組織包括美國聯邦銀行都透過外匯賺取豐厚的利潤。現今,外匯市場不僅為銀行及財團提供了獲利的機會, 也為個別投資者帶來了獲利的契機。
C. 中國市場經濟認定標準是
我們根據對中國市場經濟狀況調查,分別從六條標准角度,作一簡要分析。1.貨幣可自由兌換程度加強
1996年中國實現了經常項目完全可兌換。同時,順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先流入後流出、先長期後短期」的循序漸進原則,逐步放鬆資本項目管制。
1994年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了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奠定了市場對外匯資源配置的主導性地位。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為: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取消外匯上繳和留成,取消用匯的制定性計劃和審批,對境內機構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支實行銀行結匯和售匯制度;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建立統一的、規范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外匯指定銀行可按規定自行確定掛牌匯率,對客戶買賣外匯。匯率並軌以來,外匯市場運行正常、穩定,標志著人民幣匯率形成已初步實現市場化。
近兩年以來,中國政府積極培育外匯市場,穩步推進人民幣可兌換進程。為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擴大了遠期結售匯業務試點范圍,允許外債項下的遠期業務;延長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時間;適當放寬了外匯管制,允許各類企業開立經常項目外匯賬戶,在上年度經常項目外匯收入20%的限額以內保留外匯;改革現行結售匯制度,簡化進出口核銷手續;規范非貿易售付匯憑證;放寬對企業和居民用匯限制。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程度進一步提高。
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中國金融管理當局將可有選擇、分步驟地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活動的限制。所謂有選擇、分步驟,主要是將那些對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有積極作用、與之伴隨的消極影響可控的資本交易項目挑選出來,試點起步,逐漸擴大。近中期主要是在進一步滿足經常項目用匯需求的基礎上,放鬆條件已經成熟的資本項目限制。包括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國內企業海外直接投資;有條件地批准部分外資跨國公司將暫時閑置的資金調往境外運作,支持中資跨國公司補充其海外公司資本金或運營資金;允許合法移居國外的公民和非居民個人按規定匯出其在境內合法擁有的資產;有選擇地引進國際金融機構在國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探索引入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制度;允許符合條件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對外進行證券投資,等等。推出上述措施之後,中國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基本可兌換就為期不遠了。2.勞資工資談判的自由程度提高
根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辦公室的抽樣調查,2002年全國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達9400萬人,比2001年增加約470萬人,增長幅度超過5%。用工單位自主決定工資,截止到2003年8月,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覆蓋的基層單位達127萬家,覆蓋職工達9500萬人。國有企業在勞動力引進和使用上,同樣遵循市場規則。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出台《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有企業可以靈活決定員工的工資分配。國資委直接管轄的189家特大型國有企業採用市場方式向國內外公開招聘管理者。
政府在積極推行企業勞資雙方平等協商工資制度。2001年底,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下發《關於進一步推行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的通知》,要求大力推進工資協商制度。截止到2002年底,城鎮國有、集體、外商投資企業基本上實行了勞動合同制度,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5%以上;私營企業和個體戶從業人員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60%以上;2002年全國簽訂集體合同63.5萬份,涉及職工8000多萬人。截止2003年8月,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覆蓋的基層單位達127萬家,覆蓋職工達9500萬人。
同時,國有企業工資決定市場化程度提高,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工資實行年薪制改革。國有企業引入用人與分配市場機制,實行競爭上崗,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國有企業建立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基本工資制度,崗位工資標准與企業經濟效益相聯系,企業根據本企業特點,採取形式多樣、自主靈活的其他分配形式。
與此同時,國家在推動各類企業工資決定的國際化接軌。2000年11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並下發了《工資集體協商試行辦法》,要求在我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職工代表與企業代表依法就企業內部工資分配製度、工資分配形式、工資收入水平等事項進行平等協商,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工資協議的行為。2002年,制定並下發《關於進一步推行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的通知》,要求大力推進工資協商制度。截止2003年8月,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覆蓋的基層單位達127萬家,覆蓋職工達9500萬人。
在勞動力在與企業發生勞動爭議時,可以藉助法律手段爭取自身利益。近兩年來,勞動者在涉及工資和福利的爭議時,已經能夠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2000~2001年平均年受理勞動爭議案件數已經超過14萬件,涉及當事人數40多萬,其中絕大部分是勞動者申訴的案件,關於勞動報酬和福利的佔一半以上。3.外資企業設立自由程度提高
外資企業注冊基本沒有限制。中國有關法律規定,外資在中國設立企業必須同國內企業一樣遵守中國的產業政策。對於外資注冊資本,有關規定沒有歧視。
外資企業進入領域不斷拓寬。2000年初,中國政府總理朱鎔基指出,隨著中國加入WTO的進程加快,要以更為積極的姿態擴大對外開放,逐步推進商業、外貿、金融、保險、證券、電信、旅遊和中介服務等領域,放寬對一些行業外商持股比例的限制。
中國國務院於2002年2月11日頒布了新修訂的《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同年,國務院批准、發布了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與《規定》同時實施。該指導目錄明顯加大了對外商投資的開放程度,主要表現在:一是鼓勵類由186條增加到262條,限制類由112條減少到75條;二是放寬外商投資的股權比例限制;三是開放新投資領域,將原先禁止外商投資的電信和燃氣、熱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網首次列為對外開放領域;四是進一步開放銀行、保險、商業、外貿、旅遊、電信、運輸、會計、審計、法律等服務貿易領域;五是鼓勵外商投資西部地區,放寬外商投資西部地區的股權比例和行業限制;六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將一般工業產品劃入允許類,通過競爭促進產業、產品結構升級。
加入WTO後,中國政府遵循WTO的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這兩個基本准則,對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在中國的外國企業和其他非國有企業,給予相同的待遇。目前,像批發、零售業、對外貿易服務業、中介服務業、金融服務業等均已對外開放,外資企業可以進入中國資本交易市場並購中國企業。
2003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第二年,根據加入WTO議定書和工作組報告,中國已在更廣泛的領域對外商開放。這意味著,中國將逐步並最終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中國企業將在更高層次上更加廣泛地與各國企業,包括與發達國家的企業展開激烈的競爭。4.政府對生產的控製程度減弱
中國政府對生產的管理局限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政府不幹預具體生產行為。在工業品生產方面,指令性計劃只局限於木材、黃金、卷煙、食鹽和天然氣等5種,其中木材、天然氣和黃金只是在某些環節或部分產品實行指令性計劃。而在農業生產方面,指令性計劃已全部取消,對主要農產品實行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政企行政性關系已經基本脫鉤。政府以往直接管理國有企業的方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政企分開邁出較大步伐。
政府對一些壟斷行業放鬆了管制。近年來,中國在電信、航空、鐵路、電力等壟斷產業的進入管制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放鬆。
政府對經濟活動管理中的行政審批項目大幅減少。2002年10月,第一批取消804項審批項目,涉及國務院56個部門和單位。2003年第二批又取消審批項目406項,另將82項作改變管理方式處理,移交行業組織或社會中介機構管理。通過減少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環節,企業投資經營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政府與國有企業的關系發生重大改變。2003年3月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頒布並實施,該條例明確了國有資產專門管理機構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確立了國有企業分立、合並、破產、產權交易等方面的基本制度。政府與國有企業的關系,從管理與被管理的行政關系,轉變為出資人與企業的經濟關系。5.政府對資源分配、企業產出和價格決策的控製程度降低
中國政府對資源配置的影響有限。中國政府投資的范圍大體集中在社會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部分重大基礎工業項目以及國防、航天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投資方面。中國政府投資佔GDP的比重不大。而且中國政府投資的范圍和領域與私人投資不同,政府投資規模比較小,所以政府投資不但不會擠占私人投資的領域,阻礙市場經濟主體的正常經濟活動,反而會由於政府投資於私人不願意投資的領域而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政府對企業生產的影響減小。政企行政性關系進一步脫鉤。2003年3月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國資委是國有資產的出資人代表,而非行政機構。《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頒布。
政府對企業生產活動直接干預基本取消。截止到2001年,工業品除卷煙、食鹽以及木材、黃金和天然氣某些環節實行指令性計劃外,全部由市場調節生產。農業生產方面的指令性計劃已全部取消。
政府對企業價格決策的影響逐步弱化。政府價格管理范圍逐步縮小。政府對價格的直接干預已大大減少,政府對價格的管理只是作為宏觀調控的一種手段,目的在於維持物價穩定、調節收入分配。2001年,政府公布了《國家計委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定價目錄》,放開大多數原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將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的商品和服務項目由1992年定價目錄頒布時管理的141種(類)減少為13種(類)。6.關於美國政府關心的中國出口管理問題
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開展了大規模的法律法規清理、修改和制訂工作,並頒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規。中國相繼制定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貨物管理條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反傾銷條例》、《反補貼條例》和《保障措施條例》等五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1994)的配套法規,初步形成了以《對外貿易法》為一級法,《進出口貨物管理條例》為二級法,配套的部門規章為三級法的貨物進出口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
大幅度削減關稅。我國根據加入WTO後大幅度削減關稅的承諾,自2002年1月1日起已大幅降低了5000多個稅目商品的進口關稅,實際關稅平均水平由2001年的14%降至2002年的12%。2003年進一步降低了關稅總水平,有3000多個稅目的稅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全年的實際關稅平均水平為11%。
全面放開進出口經營權。1999年1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關於賦予私營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自營進出口權的暫行規定》,明確了具備條件的私營生產企業可申請自營進出口權。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按照中國入世談判中的承諾,入世後,經過3年過渡期,對外貿易將全面推行登記制,企業只需到主管部門登記,即可從事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業務。按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關經營權放開的時間表,中國提前履行了承諾。政策規定,從2003年9月1日起,申請進出口經營資格的外貿流通企業符合條件的,已經全面放開進出口經營權,實行登記備案制。
在配額和許可證分配中引入競爭機制。近幾年來,中國較大幅度地減少了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商品的種類,在配額、許可證分配中實行招標,引入競爭機制。1992年,中國實行出口主動配額管理的商品共227種。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到2002年,出口許可證管理商品減少到53種。
中國加入WTO後,根據雙邊達成的協議不斷減少進出口的限制,目前的進出口配額或其他限制下產品比原來已有了顯著減少。
D. 我國外匯市場的參與者哪些主體開放經濟下的貨幣供給受什麼影響
目前處理國投公司,就是一些民間的投資基金。
開放程度不夠,至少居民是無法自由外匯買賣的。
等待人民幣國際化吧,屆時,隨意交易。
E. Shibor利率和Libor利率有什麼相互聯系
兩者同為市場化利率,但是倫敦的國際市場認可程度比較高,而且分很多幣種。比如LIBOR美元,
LIBOR歐元。
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
libor倫敦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
上海的目前為止僅僅代表中國,雖然也分為隔夜、1月、3月等等,但是一般僅僅代表人民幣。
F. 市場機制以什麼為准則
市場機制(market mechanism)是通過市場競爭配置資源的方式,即資源在市場上通過自由競爭與自由交換來實現配置的機制,也是價值規律的實現形式。具體來說,它是指市場機制體內的供求、價格、競爭、風險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系及作用機理。市場機制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市場機制是指在任何市場都存在並發生作用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具體市場機制是指各類市場上特定的並起獨特作用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金融市場上的利率機制、外匯市場上的匯率機制、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機制等。
市場機制:是市場運行的實現機制,是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市場主體對利益的追求、市場供求的變化,調節經濟運行的機制,是市場經濟機體內的供求、競爭、價格等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及其功能。「市場機制」是「市場經濟學」的核心內容。
市場運行機制是市場經濟的總體功能,是經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驅動因素。工業革命的發動是建立在市場運行機制基礎之上的,或者說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生產力的成長過程是在市場運行機制的驅動下進行的。市場運行機制是經濟社會化乃至經濟全球化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G. 中國政府處理金融危機的基本准則是什麼
中國政府處理金融危機的基本准則是(金融法的基本原則)。
金融法的基本原則必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言簡意賅,易於記憶,既體現金融法的功能和宗旨,又符合當代金融業的發展規律和要求。
我國現行金融法的基本精神。
一、維護貨幣政策原則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其對國民經濟的總量控制和經濟結構優化具有靈敏、有效的調節作用。運用金融手段,藉助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國家可以通過控制信用貨幣的供應量,間接控制社會總需求,從而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總體目標。…
二、安全流動效益原則
以商業銀行為例,我國《商業銀行法》第四條第一款規定,「商業銀行以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為經營原則,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由該立法規定和立法精神看,各商業銀行的經營宗旨就是圍繞維護銀行資金運行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而展開,銀行資金的安全和效益不僅僅是銀行的立足之本,同時也是存款人和貸款人的利益重心。…
金融法通過規定具體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利率制度、匯率制度、存貸款制度以及結算制度、保證金制度等充分保證金融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的平衡和實現。
因此,應該把金融資產的安全、流動和效益也確立為金融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強調資金和其他金融資產利用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
供參考。
H. 根據中國現行會計准則,外幣報表折算時,下列項目中需要採用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進行折算的是
C. 資產減值損失
D. 長期股權投資
I. 跟金融和經濟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一、基本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
1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節選)
1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
16.基金會管理辦法
17.儲蓄管理條例
18.現金管理暫行條例
19.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
20.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
二、機構與人員管理規則
1.金融機構管理規定
2.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3.外國金融機構駐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
4.在華外資銀行設立分支機構暫行辦法
5.境外金融機構管理辦法
6.城市合作銀行管理規定
7.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辦法
8.城市信用合作社聯合社管理辦法
9.農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規定
10.農村信用合作社機構管理暫行辦法
11.農村信用合作社章程(範本)
12.農村信用合作社縣級聯合社管理規定
13.農村信用合作社縣級聯合社章程(範本)
14.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暫行辦法
15.典當行管理暫行辦法
16.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
17.外資金融機構中、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暫行規定
18.《外資金融機構中、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暫行規定》的補充規定
19.關於對金融機構違法違規經營責任人的行政處分規定
20.關於向金融機構投資人股的暫行規定
三、業務經營管理規則
(一)信貸資金管理
1.信貸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2.貸款通則
3.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試行)
4.商業匯票承兌、貼現與再貼現管理暫行辦法
(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及風險管理
1.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印發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監控、監測指標和考核辦法的通知
2.城市信用合作社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暫行辦法
3.農村信用合作社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暫行辦法
4.防範和處置金融機構支付鳳險暫行辦法
(三)存款與利率管理
1.關於執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定
2.人民幣單位存款管理辦法
3.通知存款管理辦法
4.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
5.制止存款業務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於規則
(四)現金管理
1.現金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
2.大額現金支付登記備案規定
(五)會計結算管理
1.銀行賬戶管理辦法
2.票據管理實施辦法
3.支付結算辦法
(六)外匯外債管理
1.銀行外匯業務管理規定
2.離岸銀行業務管理辦法
3.銀行間外匯市場管理暫行規定
4.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規定
5.境內機構借用國際商業貸款管理辦法
6.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辦法
7.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8.外匯賬戶管理暫行辦法
9.境外外匯賬戶管理規定
10.境外進行項目融資管理暫行辦法
(七)債券管理
1.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市場發行管理暫行規定
2.境內機構發行外幣債券管理辦法
(八)內部控制及監督檢查
l.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的指導原則
2.非現場稽核監督管行規定
3.中國人民銀行現場稽核規程(試行)
(九)信用卡管理
1.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
四、其他有關規則
1.商業銀行授權、授信管理暫行辦法
2.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監事會暫行規定
3.金融保險企業財務制度
4.會員卡管理試行辦法
出處:http://ke..com/view/11004946.htm?fr=aladdin
J. 香港外匯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香港外匯市場形成與發展
第一,60年代香港經濟的大發展,奠定了香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貿易的發展對外匯交易以極大的刺激,從而成為香港外匯市場發展之契機。
二戰以後,香港實行外匯管制,限制黃金自由進出,因此,到50年代初期,香港還只是一個轉口貿易口岸。50年代中期,一些內地遷港的廠家建立了棉紡業和輕工業,便香港輕紡產品的出口在50年代末占出口額的70%。60年代是香港工業大發展時期, 製造業從5800 多家增加到14000多家,建立了紡織、成衣、鍾表、塑料、電子、 玩具等骨幹工業,使香港發展成為出口主導型的輕工業生產城市。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促進了與商品貿易有關的外匯交易的發展。外匯交易市場逐漸獨立於貿易之外而自成體系地發展。
第二,放鬆外匯管制的政策,是香港外匯市場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香港的外匯市場於1972年港幣和英鎊脫鉤後在70年代才開始活躍起來,並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外匯中心。
1973年1月1日以前,香港政府一直根據1939年的《金融防護條例》對外匯進行管制,可以說並無真正的外匯市場,當時香港實際上存在著雙重外匯市場。其一是法定外匯市場,由經港英當局許可的指定外匯銀行從事外匯買賣,匯價大致為法定平價;其二,是外匯自由市場,參加者主要是非指定銀行和其他商人,這一市場匯率完全由供求決定。對於外匯交易的幣種,港英當局對英鎊有正式限制,但又默許美元以及其他外幣自由交易的存在。從1973年起,香港政府取消外匯管制後,法定市場和自由市場並軌,形成了今天的外匯市場的雛型。之後,1974年港幣實現自由浮動,港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使用增加,使香港日漸成為東亞、東南亞地區性的外匯交易中心。
第三,便利的時間區域是香港外匯市場發展的天然優勢。香港所處的時間區域在悉尼之後,而又在倫敦、紐約之前,這種特殊的時間區域是其成為亞太市場和歐美市場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
第四,規模適度的金融體系及所具有的極富經驗的市場人士是香港外匯市場發展的根本性因素。
香港的金融機構可區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商業銀行,另一類是財務公司,或稱接受存款公司,財務公司又分為持牌財務公司和注冊財務公司。僅到1986年,香港就有商業銀行151家,財務公司315家。此外,還有外國銀行代辦處131個,1個大型的聯合證券交易所,3 個各具特色的黃金市場,即香港金銀貿易場、香港國際倫敦金市場、黃金商品期貨市場。商業銀行中,除當地華資銀行和中國銀行集團以外,還有外資銀行104家,其中美資22家,日資13家,英資10家,德資8家,法資7家,加資6家,其餘為發展中國家和其他西方國家的銀行。目前, 香港的外國銀行機構數目僅次於倫敦和紐約,與機構數量相應的是,金融機構的資金規模及存放款總額都增長很快,形成規模的金融體系,使得參與外匯市場的資金和市場參與者都達到了相當的數量,有利於外匯市場向廣度方面發展。
香港外匯市場擁有各種現代化通訊設施,終端系統普及全港,而香港市場擁有大量精明干練、講求實效的金融、保險專門人才,其中部分人長期參與外匯市場運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保證了香港外匯市場健康穩定地運行。
第五,香港當局在探索外匯市場管理、促進市場發育完善的不懈努力及其奉行的低稅率政策是香港外匯市場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香港金融當局繼在1973年解除外匯管制後,1974年開放黃金市場,1978年放寬外國銀行來港開設分行的限制,1980年增設黃金商品期貨市場,1982年批准成立金融期貨市場,1986年修改銀行條例,這一系列舉措加上香港本身具有的相對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有健全的法制,可保障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合法權益。
外匯市場的發展需要時間,孕育市場的一個要素就是審慎的監管架構。為此,香港金融管理當局在市場發展中不斷探索。為控制銀行的外匯風險, 金管局要求銀行填報呈交申報表格來監察銀行的外匯風險。1992年初又成立了外匯及貨幣市場運作委員會,旨在發展「最佳市場操守」准則。該委員會的工作范圍包括制定和建議市場的標准和一般市場守則,雖然該委員會非法定團體,不具備執行法律的效力,但它為外匯市場同業的正確操守等問題提供了客觀和公正的意見,使市場自我監管制度更趨完備。
另外,香港政府長期以來奉行的低稅率政策在促進外匯市場發展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香港外匯市場發展展望
香港外匯市場在近二十年中從無到有,已成為當今世界外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進入80年代以後,世界金融的發展發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新加坡逐漸成為亞太地區新的國際金融中心,在很多方面已顯示出超過或將要超過香港之勢。在外匯交易方面,從1982年開始,新加坡已超過香港列世界第五,近年來更是超過瑞士,列居世界第四位。
新加坡外匯市場是70年代隨著新加坡成為一個新型的國際金融市場而發展起來的。由於60年代跨國公司在亞洲的擴展,對資金產生了新的需求,亞洲一些國家和企業又因社會動亂,外逃資金尋找安全的避難所,因此某些國際銀行希望在亞太地區設立一個境外美元供貸中心,以便使資金調撥具有較大的彈性。當時日本和香港當局都不願意開辟境外貨幣交易市場,而在場內自由買賣。此外,新加坡政府為擴大市場的經營范圍,還批准新加坡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建立聯結期貨的業務合作。這樣一來,新加坡就可以向世界各地提供黃金、歐洲美元和日元的期匯買賣,同時填補了新加坡與芝加哥間每天14小時閉市的空閑時間,從而保證了一天24小時兩地一直進行交易活動。作為新加坡金融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外匯市場藉此也獲得迅速發展。
新加坡外匯市場的發展已經追上和超過香港,香港外匯市場作為亞太地區最重要外匯市場的地位已被新加坡代替。但這並不意味著香港外匯市場已經喪失其競爭能力。事實上,盡管香港的外匯交易額已較大地落後於東京和新加坡,而且高昂的營運成本(包括薪金和租金)及由於對香港回歸後前途的擔憂帶來的移民造成外匯人才的流失,使香港外匯市場發展日益受到威脅,但是,香港外匯市場仍有優勢,其獨特魅力在於其處於經濟發展繁盛區域——亞太地區的中央位置,且背靠大陸。由於中國市場龐大的潛力,大量資金相繼流向這個地區,香港作為中國的轉口港,較諸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實質性的外匯需求產生的外匯買賣較多,外匯投機比例相對小些,利於外匯市場的穩定發展。目前,香港正處於過渡時期,但相信通過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的共同努力,香港外匯市場將保持其發展的良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