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貨幣危機外匯市場

貨幣危機外匯市場

發布時間:2022-04-06 20:47:38

Ⅰ 簡述貨幣危機的破壞性以1992英鎊危機與1998東南亞危機為例 談談我們國家

1992年的歐洲貨幣危機的直接原因是 (C)
危機的直接原因——德國實力的增強1992年9月中旬在歐洲貨幣市場上發生的一場自二戰後最嚴重的貨幣危機,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國實力的增強打破了歐共體內部力量的均衡。當時德國經濟實力因東西德統一而大大增強,盡管德國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用馬克表示的份額不高,但由於馬克對美元匯率升高,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的相對份額也不斷提高。因為歐洲貨幣單位是歐共體成員國商品勞務交往和資本流動的記賬單位,馬克價值的變化或者說德國貨幣政策不僅能左右德國的宏觀經濟,而且對歐共體其它成員的宏觀經濟也會產生更大的影響。而英國和義大利經濟則一直不景氣,增長緩慢,失業增加,他們需要實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借款成本,讓增加,擴大就業,增加產量,並刺激居民消費以振作經濟。但當時德國在東西德統一後,財政上出現了巨額赤字,擔心由此引發通貨膨脹,引起習慣於低通膨脹的德國人不滿,爆發政治和社會問題。因此,通貨膨脹率僅為3.5%的德國非但拒絕上次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貼現率升為8.75%。這樣,過高的德國利息率引起了外匯市場出現拋售英鎊、里拉而搶購馬克的風潮,致使里拉和英鎊匯率大跌,這是92年歐洲貨幣危機的直接原因。

Ⅱ 金融危機和貨幣危機是什麼概念

你好,金融危機是指金融類的市場、機構等出現的危機,比如股市或債市的暴跌、金融機構倒閉等,金融危機是會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一般可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次貸危機等類型,其中:
貨幣危機:泛指匯率變動的幅度超出國家承受的范圍;
於其的解釋一般是按照狹義和廣義來分的,先從狹義來介紹,其主要是指那些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國家,在本國處於被動情況之下時,會對自身的匯率制度進行調整,一般是轉為實施浮動匯率制。但是一般情況下這個市場決定的匯率水平是要大於原先刻意維護的水平,所以會造成一些難以控制和不好的影響,這一現象我們就稱為貨幣危機,主要是和匯率相關的一種現象。
但是從廣義來說,就好解釋了,主要是指匯率的變化程度超過了一個正常國家刻意承受的范圍,就會出現一系列不好的事件。
為什麼一個國家會發生嚴重的匯率變動,主要原因有哪些,下面我們總結了一部分的原因,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貨幣危機。
一是,一般來說,市場上的定值過高的匯率、國家出口下降、經濟活動發展速度下降、經常項目巨額赤字等等,這些我們都可以看成是可能發生貨幣危機的先兆。
二是,但是,按實際情況來說,貨幣危機的發生主要還是由泡沫經濟破滅、國際收支嚴重失衡、財政危機、外債過於龐大、銀行呆壞賬增多、政治動盪、對政府的不信任等引發。
三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放棄了曾經實施的固定匯率制,主要是因為其在國際資本大規模、快速流動的條件下,是一件不可行的方案。
四是,總的來說,就是有的國家匯率政策不當、外匯儲備不足、銀行系統脆弱、金融市場開放過快(就如墨西哥、泰國)、外債負擔沉重等等。
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那時市場上的國際金融危機頻頻發生,就拿土耳其來說就是其中之一。就拿最近的土耳其里拉兌美元的匯率暴跌,就是因為土耳其的貿易赤字非常地嚴重、負債很高、通貨膨脹特別嚴重等原因造成的。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Ⅲ 「什麼是貨幣危機貨幣危機如何沖擊國際金融市場」

量身定做! 這篇論文我也過!

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的一種,是指對貨幣的沖擊導致該貨幣大幅度貶值或國際儲備大幅下降的情況,它既包括對某種貨幣的成功沖擊(即導致該貨幣的大幅貶值),也包括對某種貨幣的未成功沖擊(即只導致該國國際儲備大幅下降而未導致該貨幣大幅貶值)。對於每個國家而言,貨幣危機的程度可以用外匯市場壓力指標來衡量,該指標是匯率(按直接標價法計算)月變動率與國際儲備月變動率相反數的加權平均數。當該指標超過其平均值的幅度達均方差的三倍時,就將其視為貨幣危機。
或者,從另一個通俗的角度說,貨幣危機,是人們對一國的貨幣喪失信心,大量拋售該國貨幣,從而導致該國貨幣的匯率在短時間內急劇貶值的情形。例如,1994年墨西哥比索與美元的匯率和1997年泰國銖兌美元的匯率驟然下跌,都屬於典型的貨幣危機。

為了解釋貨幣危機如何沖擊國際金融市場,
我們先來看3個例子:
例1 九七的泰銖風波。它的嚴重性表現在兩方面:國內一面,泰國經濟將要在短期內面臨一系列緊縮措施,加稅、物價控制、收縮銀根等手段都將啟用,已降低的經濟增長率還要進一步降低;國際一面,泰銖風波傳至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這些國家皆出現股市匯價雙跌的局勢,且歷時已過兩月。比較六月底對美元匯率水平,九月初,泰銖跌逾36(落幅為33%),馬來西亞林吉特至2.94(落幅為17%),菲律賓比索達31.70(落幅為20%),印度尼西亞盾過3000(落幅近24%)。一石擊起千層浪,波及泰國內外經濟的方方面面。
例2 1992年秋英鎊與歐洲匯率機制的基準匯率受到投機性攻擊時,相伴隨的還有義大利里拉。在史稱「黑色星期三」的當年9月15日,英鎊與里拉雙雙退出了歐洲匯率機制。隨後,仍留在歐洲匯率機制內的愛爾蘭鎊和法國法郎等都遭到攻擊,匯率發生急劇波動。
例3 1994年底墨西哥比索大幅貶值時,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及東南亞的菲律賓等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發生強烈波動。稍後,遠在非洲之角的南非也出現了匯率動盪。

結論:以上例子看出,當代國際經濟社會很少再看見一樁孤立的貨幣動盪事件。一國貨幣危機常常會波及別國。

貨幣危機在國際社會中的這種擴散現象被稱之為「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
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下貨幣危機如何通過「傳染效應」沖擊國際金融市場,而導致金融危機的:

第一 匯率總是關繫到兩個以上經濟的事情。一國貨幣對外貶值後,比如說對美元貶值,該國商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就增大了,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對手國便處於不利位置。後者若想改善自身處境,隨之也會促使本國貨幣貶值。
第二 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投資者是有分析頭腦的,並了解各國經濟信息;一旦看到某國發生貨幣危機,他們會聯想到具有類似宏觀經濟狀況的國家,從這些國家撤出資金,以防不測;結果,他們的撤資行為真的導致了貨幣危機的擴散。
第三 一國發生貨幣危機時,必有一些機構投資者和國際公司遭受損失,或至少使它們的資產流動性受到影響;為抵消這種影響,它們會在別國他處的市場上抽出資金,即拋售當地貨幣,換取高流動性的國際貨幣;其結果跟第二種行為一樣,導致更多的貨幣市場出現動盪。

當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人們將更加悲觀地預期經濟未來,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就會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當中將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這就是貨幣危機沖擊國際金融市場,導致金融危機的過程。

結論: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助動力。

Ⅳ 貨幣危機是什麼意思

貨幣危機泛指匯率的變動幅度超出了一國可承受的范圍這一現象。
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的一種,是指對貨幣的沖擊導致該貨幣大幅度貶值或國際儲備大幅下降的情況,它既包括對某種貨幣的成功沖擊(即導致該貨幣的大幅貶值),也包括對某種貨幣的未成功沖擊(即只導致該國國際儲備大幅下降而未導致該貨幣大幅貶值)。

對每個國家而言,貨幣危機的程度可以用外匯市場壓力指標來衡量,該指標是匯率(按直接標價法計算)月變動率與國際儲備月變動率相反數的加權平均數。當該指標超過其平均值的幅度達均方差的三倍時,就將其視為貨幣危機。

Ⅳ 90年代的世界貨幣危機

貨幣危機從廣義上來說是指一國貨幣的匯率變動在短期內超過一定的幅度,在狹義上是指市場參與者通過外匯市場的操作導致該國固定匯率制度崩潰和外匯市場持續動盪的事件。(金融危機不僅僅表現為匯率波動,還包括股票市場和銀行體系等國內金融市場上的價格波動和金融機構的經營困難和破產,貨幣危機可以引發金融危機,而由國內因素引起的一國金融危機也會導致貨幣危機的發生)
1997年爆發的亞洲貨幣危機
具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泰國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危機。1997年7.02泰國央行不堪忍受國際游資對泰銖的攻擊,終止泰銖頂住一美元為主的一攬子貨幣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同時將貼現率提高了2個百分點。
第二階段,韓元跌水引發以第二輪風暴
第三階段印尼危機成為亞洲貨幣危機第三波的導火線

Ⅵ 金融危機與貨幣危機的區別是什麼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泰國的金融危機事發於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動亂。首先是外匯市場的美元收縮沖擊,使得泰銖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貶值,進一步影響了泰國的股票市場和金融體系,東南亞的金融市場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捆綁經濟,而且各國的貨幣不統一,在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上美元最終成為交易單位。間接的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創造了助動力。
所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來自於外匯市場的沖擊,貨幣危機又成了金融危機的附屬。

Ⅶ 貨幣危機的發展及比較

20世紀70年代以來,貨幣危機理論一直是理論界的焦點之一,有關貨幣危機的理論和實證文獻數量急劇增加。在此,本文對已有的貨幣危機理論文獻作一簡要綜述,總結已有的理論成果,並進行比較。由於本文總結的是理論發展,因此不涉及實證研究。
一、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的代表人物是鮑爾·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羅伯特·弗勒德(Robert P.Flood)和彼得·M.加伯(Peter M.Garber)。Krugman在其1979年發表的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一文中所構造的模型是關於貨幣危機的最早的理論模型,貝Flood和Garber則在1984年發表Collapsing Exchange-Rate Regimes,Some Linear Examples一文,對Krugman提出的模型加以擴展與簡化。這兩篇文獻是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的代表作品。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假定政府為解決赤字問題會不顧外匯儲備無限制地發行紙幣,央行為維持固定匯率制會無限制拋出外匯直至消耗殆盡。該理論的基礎在於當經濟的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發生沖突時,政府為維持內部均衡而採取的特定政策必然會導致外部均衡喪失,這一喪失的累積將持續消耗政府外匯,在臨界點時,投機者的沖擊將導致貨幣危機。
該理論認為一國的經濟基本面(economic fundamentals)決定了貨幣對外價值穩定與否,決定了貨幣危機是否會爆發、何時爆發。當一國的外匯儲備不足以支撐其固定匯率長期穩定時,該國儲備是可耗盡的,政府在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發生沖突時,政府為維持內部均衡而干預外匯市場的必然結果是外匯影子匯率與目標匯率發生持續的偏差,而這為外匯投機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機會。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一國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國固定匯率制面臨的問題源於為彌補政府不斷擴大的財政赤字而過度擴張的國內信貸。公共部門的赤字持續「貨幣化」,利息平價條件會誘使資本流出,導致本國外匯儲備不斷減少。在儲備減少到某一個臨界點,投資者出於規避資本損失(或是獲得資本收益)的考慮,會向該國貨幣發起投機沖擊。由於一國的外匯儲備是可耗盡的,政府所剩餘的外匯儲備在極短的一段時間內將被投機者全部購入,政府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制,貨幣危機就此爆發。事實上,由於投機者的沖擊,政府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制的時間將早於政府主動放棄的時間,因此,社會成本會更大。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表明,投機沖擊和匯率崩潰是微觀投資者在經濟基本面和匯率制度間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選擇的結果,並非所謂的非道德行為,因而這類模型也被稱為理性沖擊模型(ration attack model)。
從該理論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主張。例如,通過監測一國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可以對貨幣危機進行預測,並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經濟運行,避免貨幣危機的爆發或減輕其沖擊強度。避免貨幣危機的有效方法是實施恰當的財政、貨幣政策,保持經濟基本面健康運行,從而維持民眾對固定匯率制的信心。否則,投機活動將迫使政府放棄固定匯率制,調整政策,市場藉此起到「懲罰」先前錯誤決策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資本管制將扭曲市場信號,應該予以放棄。
二、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的主流代表人物是Maurice Obstfeld、Gerardo Esquivel和Felipe larrain。
第一代貨幣危機的缺陷在於其理論假定與實際偏離太大,對政府在內、外均衡的取捨與政策制定問題論述上存在著很大的不足。而且經濟基本面的穩定可能並不是維持匯率穩定的充分條件,單純依靠基本經濟變數來預測與解釋危機,顯得單薄。80年代中後期,經濟學家開始從經濟基本面沒有出現持續惡化這一角度解釋危機,並探討貨幣危機爆發的可能性,這就是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這一代理論有兩個重要的假定:
1、在該捻論中,政府是主動的行為主體,最大化其目標函數,匯率制度的放棄是央行在「維持」和「放棄」之間權衡之後作出的選擇,不一定是儲備耗盡之後的結果。政府出於一定的原因需要保衛固定匯率制,也會因某種原因棄守固定匯率制。當公眾預期或懷疑政府將棄守固定匯率制時,保衛固定匯率制的成本將會大大增加。
2、引入博弈。在動態博奔過程中,央行和市場投資者的收益函數相互包合,雙方均根據對方的行為或有關對方的信息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選擇,而自身的這種修正又將影響對方的行為,因此經濟可能存在一個循環過程,出現「多重均衡」。其特點在於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的危機存在的可能性,即一國經濟基本面可能比較好,但是其中某些經濟變數並不是很理想,由於種種原因,公眾發生觀點、理念、信心上的偏差,公眾信心不足通過市場機制擴散,導致市場共振,危機自動實現。所以,這類理論模型也被稱為「自我實現式」危機模型。這個典型代表是Obstfeld。在其Models of Currrency Cris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ures一文中設計了一個博弈模型,以簡潔明了的形式展示了動態博奔下自我實現危機模型的特點,並表現出其「多重均衡」性質。
以0bstfeld為首的一些學者在模型中仍然注重經濟基本面,在其理論論述中勾勒出基本經濟變數的中間地帶。他們認為,在經濟未進入該地帶時,經濟基本面決定了危機爆發的可能性,此時,危機完全不可能發生或必然發生;而當經濟處於這一中間地帶時,主導因素就變成投資者的主觀預期,危機是否爆發就不是經濟基本面的變化所能解釋的。該理論認為問題主要仍然在於內外均衡的矛盾,政府維持固定匯率制是有可能的,但是成本可能會很高,政府的願望與公眾的預期偏離越大,維持固定匯率制的成本越高。因此,當公眾產生不利於政府的預期時,投機者的行為將導致公眾喪失信心從而使政府對固定匯率制的保衛失敗,危機將提前到來。該理論認為,從這一角度而言,投機者的行為是不公正的,特別是對東道國的公眾來說,是不公正的、不道德的。
除了這類主流理論外,另有少數學者認為貨幣危機可能根本不受經濟基本面的影響,受沖擊國家所出現的宏觀經濟的種種問題是投機行為帶來的結果而非投機行為的原因。總的說來,這類文獻對危機的解釋一般從兩個角度出發,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羊群行為和傳染效應。
1.羊群行為(herding behavior)提出由於市場參與者在信息不對稱下行為的非理性而使金融市場不完全有效(這是該理論與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以及第二代貨幣危機的主流理論的區別所在,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與第二代貨幣危機的主流理論均假定市場參與者擁有完全信息,從而金融市場是有效的),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和市場的收益與懲罰的不對稱容易造成羊群行為。由於存在信息成本,投資者的行為建立在有限的信息基礎上,投資者各有其信息優勢,投資者對市場上的各種信息(包括謠言)的敏感度極高,任何一個信號的出現都可能改變投資者的預期。花車效應會導致經濟基本面可能並沒有問題的經濟遭受突然的貨幣沖擊;同時,花車效應會人為地創造出熱錢(hot money),加劇危機。另外,市場收益和懲罰的不對稱會造成投資基金代理人消權規避風險,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會導致羊群行為。政府在考慮是否保衛固定匯率制時應充分估計到這一點。
2.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主要從國家間的關聯角度出發解釋危機。由於全球一體化以及區域一體化的不斷加強,特別是後者,因此區域內國家之間經濟依存度逐漸增高,危機將首先在經濟依存度高的國家之間擴散。一國發生貨幣危機會給出一定的市場信號,改變投資者對與其經濟依存度高或者與其經濟特徵相類似國家的貨幣的信心,加大這些國家貨幣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甚至導致完全意義上的自我實現式危機的發生。
經濟學家認為,在金融市場中存在著市場操縱(market manipulation)。不論是在由理性預期導致的自我實現的危機或非理性的羊群行為造成的危機中,都存在著大投機者操縱市場從而獲利的可能,大投機者利用羊群行為使熱錢劇增,加速了危機的爆發,加劇了危機的深度與危害。
概括起來,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注重危機的「自我實現」性質,該理論認為僅僅依靠穩健的國內經濟政策是不足以抵禦貨幣危機的,固定匯率制的先天不足使其易受投機沖擊,選擇固定匯率制,必須配之以資本管制或限制資本市場交易。
三、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
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東南亞貨幣危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Kaminsky認為就其本質而言,這並非一場「新」危機,原有的理論成果具有說服力。而另一些學者,例如克魯格曼(Krugman)則認為這次貨幣危機在傳染的廣度與深度、轉移及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面與以往的貨幣危機均有顯著的區別,原有的貨幣理論解釋力不足,應有所突破。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因此產生。
克魯格曼認為,這次貨幣危機對於遠在千里之外、彼此聯系很少的經濟都造成影響,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經濟對於公眾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這些經濟的貨幣危機可能由外部的與自己關聯並不大的經濟中發生的貨幣危機所帶來的公眾信心問題而誘發。東南亞經濟經常賬戶逆轉的原因主要在於危機中貨幣大幅度貶值和嚴重的經濟衰退所帶來的進口大量減少,因此,存在一個轉移問題,這是為以往的貨幣危機理論所忽略的。在以往的貨幣危機理論中,模型的構造者將注意力放在投資行為而非實際經濟上,單商品的假定中忽視了貿易和實際匯率變動的影響。因此,貨幣理論模型的中心應該討論由於實際貶值或者是經濟衰退所帶來的經常賬戶逆轉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資本流動逆轉的需求問題。他認為,這場貨幣危機的關健問題並不是銀行,而在於企業,本幣貶值、高利率以及銷售的下降惡化了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削弱了企業財務狀況,這一問題並非銀行本身的問題。即使銀行重組對金融狀況大大惡化了的公司來說也是於事無補的。克魯格曼在單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個開放的小國經濟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克魯格曼增加了商品對進口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貿易及實際匯率匯率變動的影響與效應。總的說來,克魯格曼在他的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中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克魯格曼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金融過度的概念(financial excess),這一概念主要是針對金融中介機構而言的。在金融機構無法進入國際市場時,過度的投資需求並不導致大規模的過度投資,而是市場利率的升高。當金融機構可以自由進出國際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的道德冒險會轉化成為證券金融資產和房地產的過度積累,這就是金融過度。金融過度加劇了一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當外部條件合適時,將導致泡沫破裂,發生危機。
2、親緣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過度的程度。這些國家表面上健康的財政狀況實際上有大量的隱合赤字存在:政府對與政客們有裙帶關系的銀行、企業提供各種隱性擔保,增加了金融中介機構和企業道德冒險的可能性,它們的不良資產就反映政府的隱性財政赤字。東南亞國家持續了幾十年的親緣政治使國家經濟在90年代大規模的對外借款中處於一種金融崩潰的風險之中,這種風險來自於他們採用的准固定匯率貶值的可能性。
3、類似於東南亞的貨幣危機其關鍵在於企業,由於銷售疲軟、利息升高和本幣貶值,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出現財務困難,這種困難限制了企業的投資行為。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出現的財務困難還包括了由前期資本流入所帶來的實際匯率變化的影響。這一分析表面看是論述貨幣貶值對企業乃至整個實體經濟的影響,實際上,在危機爆發前投資者的行為函數里可能已經包含了對這種變化的預期,這就加強了他們拋售本幣的決心,這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現象。
4、克魯格曼理論模型表明存在三個均衡,中間均衡是不穩定的,可以不用考慮另外兩個均衡是本國回報率等於外國回報率的高水平均衡及低水平均衡。在這種低水平均衡上,貸款者不相信本國企業有任何擔保,對它們不提供貸款,這一行為意味著實際匯率將可能貶值,實際匯率的不利影響意味著企業的破產,而這又從實際中對先前的悲觀態度作出了佐證,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克魯格曼認為,金融體系在貨幣危機中發生崩潰並非是由於先前投資行為失誤,而是由於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導致金融體系可能發生崩潰的因素有:高債務因素,低邊際進口傾向和相對出口而言大規模的外幣債務。
5、保持匯率的穩定實際上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因為保持匯率的穩定是在關閉一條潛在的引發金融崩潰的渠道的同時打開了另外一個。如果債務較大,杠桿效應較明顯,維持實際匯率的成本就是產出的下降,而且這種下降是自我加強的。這對企業而言,仍然會帶來相同的不良後果。
6、克魯格曼的理論模型分析所蘊合的政策建議有三部分:
(1)預防措施。克魯格曼認為銀行的道德冒險並不足以解釋危機,一個謹慎的銀行體系並不足以保持開放經濟不受自我加強式金融崩潰的風險的威脅。而當一國的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時,對短期債務加以限制的作用是不大的,因為短期債務只是眾多的資本外逃方式下的一種。即使外債全是長期的,如果公眾預期將發生貨幣危機,國內的短期債務的債權人拒絕將信貸延期也會導致匯率貶值,帶來企業破產。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企業不持有任何期限的外幣債務,因為對於與金融體系不完善的國家來說,國際融資存在著外部不經濟,它會放大實際匯率變動的負面沖擊影響,從而導致經濟衰退。
(2)對付危機。克魯格曼認為存在兩種可能性,一是緊急貸款條款,緊急貸款的額度必須要足夠大以加強投資者的信心;另一種是實施緊急資本管制,因為這樣可以有效地、最大限度地避免資本外逃。
(3)危機後重建經濟。克魯格曼認為關鍵在於恢復企業和企業家的投資能力。可以在私人部門實施一定的計劃,以幫助本國的企業家或者培養新的企業家,或者兩者同時實施。培養新的企業家有一個迅速有效的辦法,這就是通過引進FDI引進企業家。
四、三代貨幣理論的比較
三代貨幣危機理論都是在單商品的假定下展開的,研究的側重面各有不同。
第一代著重討論經濟基本面,第二代的重點放在危機本身的性質、信息與公眾的信心上,而到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焦點則是金融體系與私人部門,特別是企業。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一國貨幣和匯率制度的崩潰使由於政府經濟政策之間的沖突造成的,這一代理論解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拉美」式貨幣危機最有說服力,對1998年以來俄羅斯與巴西由財政問題引發的貨幣波動同樣適用。
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政府在固定匯率制上始終存在動機沖突,公眾認識到政府的搖擺不定,如果公眾喪失信心,金融市場並非天生有效的,存在種種缺陷;這時,市場投機以及羊群行為會使固定匯率制崩潰,政府保衛固定匯率制的代價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大。第二代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最好的例證是1992年英鎊退出歐洲匯率機制的情況。
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關鍵在於企業、脆弱的金融體系以及親緣政治,這是東南亞貨幣危機之所以發生的原因所在。在對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解釋上,理論界存在著兩種看法:一種認為這並非是新的危機,已有的貨幣危機理論已經足以解釋;另一種則認為已有危機理論無法充分解釋,並導致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事實上,這兩種觀點之間沒有本質的分歧,各自從不同的側重點回答這次危機是否是一次新的危機。前者強調原有兩代理論的思路和方法仍適用於本次危機,特別是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中既給予基本面以重要地位又承認多重均衡、自我實現式沖擊的存在這一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釋力,與此同時他們並不否認東南亞國家危機前的特徵與歷史上貨幣危機前的特徵的差異。至於後者,他們更強調本次危機發生前的新表現,認為應尋找新的危機的形成和傳導機制,用主流方法建立模型,但其建模的方法和對諸如自我實現、多重均衡等核心概念的認識與應用與已有的文獻仍然是一致的。
這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表明,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取決於有關貨幣危機的實證研究的發展和其他相關領域研究工具或建立模型方法的引入與融合。這三代貨幣危機理論雖然從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貨幣危機的發生、傳導等問題;但是,關於這方面的研究還遠不是三代危機理論所能解決的。例如,這三代危機理論對各種經濟基本變數在貨幣危機積累、傳導機制中的作用,對信息、新聞、政治等短期影響投資者交易心理預期因素的研究都顯得有很大的欠缺;同時,這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對於資本管制下貨幣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傳導渠道等均未涉及,其中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緊急資本管制是應付貨幣危機的手段之一。
貨幣危機是怎樣傳染的?
貨幣危機在國際社會中的這種擴散現象被稱之為「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
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下貨幣危機如何通過「傳染效應」沖擊國際金融市場,而導致金融危機的:
第一 匯率總是關繫到兩個以上經濟的事情。一國貨幣對外貶值後,比如說對美元貶值,該國商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就增大了,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對手國便處於不利位置。後者若想改善自身處境,隨之也會促使本國貨幣貶值。
第二 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投資者是有分析頭腦的,並了解各國經濟信息;一旦看到某國發生貨幣危機,他們會聯想到具有類似宏觀經濟狀況的國家,從這些國家撤出資金,以防不測;結果,他們的撤資行為真的導致了貨幣危機的擴散。
第三 一國發生貨幣危機時,必有一些機構投資者和國際公司遭受損失,或至少使它們的資產流動性受到影響;為抵消這種影響,它們會在別國他處的市場上抽出資金,即拋售當地貨幣,換取高流動性的國際貨幣;其結果跟第二種行為一樣,導致更多的貨幣市場出現動盪。
當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人們將更加悲觀地預期經濟未來,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就會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當中將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這就是貨幣危機沖擊國際金融市場,導致金融危機的過程。
結論: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助動力。

Ⅷ 什麼是貨幣危機如何會爆發貨幣危機

貨幣危機,有些學者稱之為貨幣沖擊,經常指的是本國貨幣的供給急劇增加,從而導致利率和貨幣幣值急劇下降的過程。貨幣危機體現的是貨幣供求關系平衡的打破和融資成本的大幅波動。

導致貨幣危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其直接因素包括銀行惜貸、外匯投機、外國直接投資、銀行的國際借貸、政府外匯儲備等因素。

雖然其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但根本原因在於:貨幣的供應者對該國的投資(或該國的幣值)失去信心,導致貨幣供應少於貨幣需求,使得利率和匯率上升。

Ⅸ 簡單說 什麼是貨幣危機

狹義的貨幣危機是: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國家,在非常被動的情況下,將匯率制度調整為浮動匯率制,這種匯率變動的影響難以控制。這一現象就是貨幣危機。廣義的貨幣危機泛指匯率的變動幅度超出了一國可承受的范圍這一現象。

在全球化時代,由於國民經濟與國際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而匯率是這一聯系的「紐帶」,因此,選擇合適的匯率制度,實施相配套的經濟政策,已成為經濟開放條件下,決策者必須考慮的重要課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化的加速,經濟增長的停滯已不再是導致貨幣危機的主要原因。

(9)貨幣危機外匯市場擴展閱讀

應對貨幣危機:

1、實行本幣管制:所有金融資產買賣只能通過授權儲蓄機構進行;外資基金在股市投資需持股一年後才能將股票變現匯出國境。

2、迅速金融調整與強力金融監管:調高銀行利率,防止資金大量外流,穩定金融市場。當市場相對穩定後,又及時分期下調利率,減輕對企業的沖擊。

3、必要的行政管制:行政管制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危機惡化的緊要關頭,行政管制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監管部門應該對直接影響居民生活的商品與服務規定價格的上漲幅度,並要拿出一部分外匯平抑物價,採取嚴厲手段打擊干擾市場秩序包括金融市場秩序的惡意投機行為。

Ⅹ 國際貨幣危機又叫什麼

國際貨幣危機又叫「國際收支危機」,也叫「國際金融危機」。國際貨幣危機,即一國貨幣匯率短時間內出現異常劇烈的波動,並導致相關國家或地區乃至全球性的貨幣支付危機發生的一種經濟現象。是國際金融危機的一種。
國際收支危機是指一國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國際收支發生巨額逆差。國際收支危機是一種信用危機,表現為銀行或金融機構流動性資金嚴重不足而發生擠提和倒閉,或者投資者對一個國家的償債能力喪失信心而導致資金停止流人或大量流出,以及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國際金融危機是指一國所發生的金融危機通過各種渠道傳遞到其他國家從而引起國際范圍內金融危機爆發的一種經濟現象。

閱讀全文

與貨幣危機外匯市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可轉債的轉股價格調低對股價 瀏覽:578
簡述證券融資活動的作用 瀏覽:53
貴金屬證監會 瀏覽:688
天富期貨有限公司上海營業部 瀏覽:216
秘魯外匯中國銀行多久收到 瀏覽:171
呼白酒業福大量大價格 瀏覽:490
雙匯發展歷史價格 瀏覽:459
上海證券報藏波 瀏覽:126
獅橋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官網 瀏覽:938
什麼是b輪融資 瀏覽:79
非融資擔保公司風險指標 瀏覽:511
股票有哪些盤 瀏覽:667
國企幹部能否參股非上市公司 瀏覽:499
用於引進設備和融資租入固定資產 瀏覽:563
融資融券承做 瀏覽:479
怎樣拓展融資渠道 瀏覽:267
2015年3月天津汽油價格 瀏覽:620
融資融券華泰網上開通 瀏覽:489
不同形態的金融資產的流動性不同 瀏覽:153
元理財基金 瀏覽: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