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國(比如日本、英國等西歐國家)外匯儲備是怎麼形成,制度又怎麼樣。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⑵ 簡述國際儲備的來源
1、收購黃金,一國從國內收購黃金並集中至中央銀行手中;一國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購買黃金。
2、收支順差,國際收支順差作為國際儲備的主要來源。該順差中最重要的是貿易順差,其次是勞務順差。
3、干預外匯,市場取得的外匯,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結果也可取得一定的外匯,從而增加國際儲備。
4、國外借款,一國貨幣當局可以直接從國際金融市場或國際金融機構借款來補充外匯儲備。
(2)英國外匯儲備購入擴展閱讀:
運用部分國際儲備來平衡逆差,會減緩逆差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而採取的一些劇烈的經濟緊縮政策對國內經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國際儲備在此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但是,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根本性的不平衡,動用國際儲備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⑶ 英國近三年的外匯儲備情況
他的外匯儲備不好,因為他用的匯率制度和中國不一樣。中國的外匯儲備很多是因為中國的匯率是受政府控制,所以政府需要買賣人民幣來調整他的匯率。英鎊不是這樣,主要是由國際市場的供求來決定,當然政府也回相對控制,不過更多的可能是通過調整利率,而買賣貨幣則比較少。在1992年前英國也和中國現在一樣,而且有很多的外匯儲備,不過由於Black Wednesday的不幸發生,英國政府改變了自己的政策
⑷ 什麼是外匯儲備,通俗點講…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⑸ 外國有外匯儲備嗎美國,英國有外匯儲備嗎什麼國家有外匯儲備,什麼國家不需要外匯儲備
每個國家都有一定量的外匯儲備!影響儲備的因素有許多:
1、當政府發現出口大於進口時,就瘋狂的用外匯儲備購買國外產品,反之亦然,就是收的錢多了,要花一部分,以達到賬面平衡。
2、直白的說:要是一個沒有償還能力的人去借錢,相信你也不會借給別人。
如果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充足,即使在出口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必要的進口支付能力,從而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一國國際儲備充裕,別人才會相信你能還得起,就比較容易取得借款,從而可以充分利用外貿來保證國內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彌補暫時的國際收支逆差和促進借款到期的順利償還。
3、當外匯匯率上升,本國貨幣幣值下跌,超過政府所期望的目標區間時,政府就向外匯市場拋售外匯,換回本國貨幣,抑制本國貨幣幣值的下降趨勢;當外匯匯率下跌,本國貨幣幣值上升過快時,政府則向外匯市場拋售本幣,收進外匯,以便抑制外匯匯率下跌的趨勢,從而達到穩定匯率的目的。
4、等等。。。。
最明顯的就是日本政府,經常用這一招來干預本國貨幣的走勢,可以看看美元/日元走勢就不難發現。
⑹ 全球有哪些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外匯儲備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厲害,我國的經濟地位也在不斷的提高,很多的國家將人民幣納入了官方外匯儲備,其中有法國,德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
更有媒體就此預測,人民幣或挑戰世界「第三貨幣」。在人民幣不斷崛起的趨勢下,又一歐洲發達國家也宣布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人民幣正在獲得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和青睞,加之中國積極開放外資與境內市場,人民幣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吸引力將越來越增強。
種種跡象都表明,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向更高水平邁進,人民幣國際化正在加速前行步入快車道。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地位上升對中國和其他國家都有很大的益處。
⑺ 國際儲備的來源
國際收支順差也包括兩方面:
(1)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順差
它是國際儲備的主要來源。該順差中最重要的是貿易順差,其次是勞務順差。目前,勞務收支在各國經濟交往中,地位不斷提高,許多國家的貿易收支逆差甚至整個國際收支逆差,都利用勞務收支順差來彌補。在不存在資本凈流出時,如果一國經常項目為順差,則必然形成國際儲備;而在不存在資本凈流入時,如果一國經常項目為逆差,則必然使國際儲備減少。
(2)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的順差
它是國際儲備的重要補充來源。目前國際資本流動頻繁且規模巨大,當借貸資本流人大於借貸資本流出時,就形成資本項目順差。如果這時不存在經常項目逆差,這些順差就形成國際儲備。這種儲備的特點就是由負債所構成,到期必須償還。但在償還之前,可作儲備資產使用。當一國的借貸資本流出大於借貸資本流入時,資本項目必然發生逆差,如果這時有經常項目逆差,則國際儲備將會大幅減少。 市場取得的外匯
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結果也可取得一定的外匯,從而增加國際儲備。當一國的貨幣匯率受供求的影響而有上升的趨勢或已上升時,該國的中央銀行往往就會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拋售本幣,購進外匯,從而增加該國釣國際儲備。另一方面,當一國的貨幣匯率有下浮趨勢或已下浮時,該國就會購進本幣,拋售其他硬貨幣,從而減少該國儲備。一般來說,一個貨幣匯率上升的國家,往往是國際收支順差較多的國家,因此,沒有必要通過購進外匯來增加已過多的外匯儲備,但由於共同干預的需要,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增加該國的外匯儲備。
這種干預形式在70年代以前,主要以單個國家干預的形式出現,到80年代發展成為聯合干預。如1978年美元匯率暴跌,美國就曾拋售約合100億美元的西德馬克以遏止美元匯價下降。但到0年代,這種干預面就擴大了,如1988年為力守1美元兌120日元的防線,西方各國中央銀行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僅在1988年1月4日這一天之內,美國、日本、前聯邦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以及瑞士、奧地利等中央銀行就購進20億~30億美元,其結果使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增加,也使美元匯率得以回升。97年代以來,由於國際金融局勢動盪不安,尤其1993年至1995年發生了新的美元危機,1997年又發生了波及世界金融市場的東南平貨幣危機,因此,聯合干預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理論與經驗證明,當一個國家在國際交易中出現出口減少或因特大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等突發情況而造成臨時性國際收支逆差,而這部分逆差又無法依靠舉借外債來平衡時,人們首要的選擇就是動用國際儲備來彌補此逆差。這樣,既可維護該國國際信譽,又可避免事後被迫採取諸如限制進口等「削足適履」的措施來平衡逆差而影響該國經濟的正常發展。此時,運用部分國際儲備來平衡逆差,會減緩逆差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而採取的一些劇烈的經濟緊縮政策對國內經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國際儲備在此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但是,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根本性的不平衡,動用國際儲備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相反,會導致國際儲備的枯竭。因此,當一國經濟因政策失誤或經濟結構不合理而造成國際收支持續性逆差時,對包括
外匯儲備在內的儲備資產的動用,必須謹慎進行。 這是國際儲備的重要作用之一。如上所述,「十國集團」當年在給國際儲備定義時就強調,國際儲備是作為維持貨幣匯率的「干預資產」。尤其在1973年2月國際社會普遍推行浮動匯率制後,盡管從理論上講各國中央銀行並不承擔維護匯率穩定的義務,匯率隨行就市,但在實際當中,恰恰是這個制度,使匯率波動頻繁且波幅較大,因此各國為了該國的利益,使該國的貨幣匯率穩定在所希望的水平上,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動用國際儲備對本幣匯率進行干預。1985年,西方七個工業發達國家建立了對匯率的聯合干預機制。該機制的運作基礎之一就是持有一定量的國際儲備。為此許多國家還專設了外匯平準基金,以保證干預外匯市場的資金需要。外匯平準基金一般由外匯、黃金和該國貨幣等構成,當某一時期外匯匯率持續上升、本幣匯率持續下跌時,就通過平準基金在外匯市場上賣出外匯,買進本幣;反之則賣出本幣,買入外匯,以此穩定匯率。由於外匯平準基金也並非取之不盡,因此,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或長期性失衡,並使匯率持續升跌時,對平準基金的運用必須謹慎進行。
現實的一個事例充分說明,保持充足的國際儲備特別是外匯儲備對維護一國貨幣或區域性貨幣的匯率,穩定外匯和貨幣市場,具有重要的作用。這個事例便是1997年發端於泰國,後波及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及新加坡等國的東南亞貨幣危機。1997年7月2日,在歷經數月泰銖匯率動盪之後,泰國中央銀行終於放棄了實行13年的泰銖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匯率制度,而改行管理式浮動。消息公布後,泰銖兌美元匯價應聲下跌16%,泰國金融危機終於表面化。緊隨其後,菲律賓中央銀行也無法經受投機力量的打擊,於7月11日宣布容許比索兌美元的匯價在不指明的「更闊」的范圍內波動,比索兌美元的匯率也即時貶值一成。馬來西亞、印尼甚至新加坡等國的貨幣亦受此影響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匯率紛紛應勢而下。東南亞貨幣危機由此爆發了。
東南亞各國之所以發生貨幣危機,原因是多重的。例如,在奉國,除了國家有關的經濟政策尤其貨幣政策失衡(當局對外國資本敞開大門,為國內外提供大量低息美元貸款)、金融機構對房地產投資過度(危機爆發前,泰國實際貸給房地產的資金占貸款總額的50%,新加坡佔33%,馬來西亞佔30%,印尼佔20%)、銀行呆賬嚴重(金融機構呆賬總額近400億美元)、外債高築(至1997年5月逾8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9%)、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過大(至1997年5月逆差已達164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5%)、經濟結構不合理、外匯投機商的無情炒作等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外匯儲備相當有限和貨幣危機爆發後動用儲備政策的失誤。泰國在1996年2月外匯儲備為387億美元,這些外匯儲備還是泰國通過高利率政策(1996年泰國的優惠利率一直處於13.25%的高水平,是亞太地區利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吸引外資流入形成的。1997年2月至5月,為穩定泰銖,泰國曾動用了不多的外匯儲備中的60億美元,外匯儲備總額進一步減少。東南亞其他國家(除新加坡外)外匯儲備也十分有限,如馬來西亞中央銀行擁有的外匯儲備至1997年6月底也僅為283.5億美元,印尼至1997年3月、外匯儲備僅199億美元。由於東南亞國家外匯儲備普遍不足,因此,當貨幣危機來臨,本幣受到強大的外匯投機力打擊時,便沒有足夠的能力捍衛該國的貨幣。再加上貨幣危機發生時,面對投機攻勢,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又不顧實力,不斷地動用外匯儲備干預市場,結果因外匯儲備不足導致干預效果低微,不僅沒有達到打擊投機活動的目的,反而使儲備資產遭受損失。
國際儲備與國際清償力的區別
國際清償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又稱國際流動性,簡言之,是指一國的對外支付能力,具體說,是指一國直接掌握或在必要時可以動用作為調節國際收支、清償國際債務及支持本幣匯率穩定的一切國際流動資金和資產。它實際上是一國的自有儲備(亦稱第一線儲備)與借入儲備(亦稱第二儲備)的總和。
因此,國際清償力、國際儲備與外匯儲備的關系可表述如下:
第一,國際清償力是自有國際儲備、借入儲備及誘導儲備資產的總和(參見表1-2)。其中,自有國際儲備是國際清償力的主體,因此,國內學術界亦把國際儲備看成是狹義的國際清償力。
表1-2國際清償力構成
第二,外匯儲備是自有國際儲備的主體,因而也是國際清償力的主體。
第三,可自由兌換資產可作為國際清償力的一部分,或者說包含在廣義國際清償力的范疇內,但不一定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只有那些幣值相對穩定,在經貿往來及市場干預方面被廣泛使用,並在世界經濟與貨幣體系中地位特殊的可兌換貨幣,才能成為儲備貨幣。
正確認識國際清償力及其與國際儲備的關系,對一國貨幣當局充分利用國際信貸或上述的籌款協議,迅速獲得短期
外匯資產來支持其對外支付的需求,具有重大意義;對理解國際金融領域中的一些重大發展,如歐洲貨幣市場對各國國際清償力的影響,一些發達國家國際儲備占進口額的比率逐漸下降的趨勢,以及研究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方案等,都是十分有幫助的。
⑻ 索羅斯狙擊英鎊的背景,過程,方法,策略,結果。
背景: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一些歐洲國家便很難協調各自的經濟政策。當英國經濟長期不景氣,正陷於重重困難的情況下,英國不可能維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國經濟發展,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如德國的利率不下調,英國單方面下調利率,將會削弱英鎊,迫使英國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過程:索羅斯一人在這場與英國政府的較量中就動用了100億美元。索羅斯在這場豪賭中拋售了70億美元的英鎊,購入60億美元堅挺的貨幣——馬克,同時,索羅斯考慮到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升值)通常會導致該國股市的上漲(下跌),又購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並賣出德國股票。如果只是索羅斯一個人與英國較量,英國政府也許還有一絲希望,但世界許多投機者的參與使這較量的雙方力量懸殊,註定了英國政府的失敗。索羅斯是這場「賭局」最大的賭徒。下完賭注,索羅斯開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機終於爆發。市場上到處流傳著義大利里拉即將貶值的謠言,里拉的拋盤大量湧出。9月13日,義大利里拉貶值7%,雖然仍在歐洲匯率體系限定的浮動范圍內,但情況看起來卻很悲觀。這使索羅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歐洲匯率體系的一些成員國最終將不會允許歐洲匯率體系來決定本國貨幣的價值,這些國家將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方法: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決定大量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2.80,雖有消息說英格蘭銀行購入30億英鎊,但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到傍晚收市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差不多已跌至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邊緣。
結果: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英國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日子稱做黑色星期三。索羅斯卻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曾被雜志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索羅斯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已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義大利里拉上的空頭交易使他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其中索羅斯個人收入為1/3。在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增長了67.5%。
⑼ 1992年狙擊英鎊,索羅斯獲得巨額利潤的原理是什麼即怎樣利用匯率獲利
大規模的拋售英鎊引發恐怖情緒,導致英鎊貶值從中獲利。
英國經濟日益衰退,英國政府需要貶值英鎊,刺激出口,但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匯率體系的限制,必須勉力維持英鎊對馬克的匯價。英國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許多金融專家的質疑,國內的商界領袖也強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夏季,英國的首相梅傑和財政大臣雖然在各種公開場合一再重申堅持現有政策不變,英國有能力將英鎊留在歐洲匯率體系內,但索羅斯卻深信英國不能保住它在歐洲匯率體系中的地位,英國政府只是虛張聲勢罷了。
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在不斷地下跌,從2.95跌至2.85,又從2.85跌至2.7964。英國政府為了防止投機者使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低於歐洲匯率體系中所規定的下限2.7780,已下令英格蘭銀行購入33億英鎊來干預市場。但政府的干預並未產生好的預期,這使得索羅斯更加堅信自己以前的判斷,他決定在危機凸現時出擊。
1992年9月,投機者開始進攻歐洲匯率體系中那些疲軟的貨幣,其中包括英鎊、義大利里拉等。索羅斯及一些長期進行套匯經營的共同基金和跨國公司在市場上拋售疲軟的歐洲貨幣,使得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不得不拆巨資來支持各自的貨幣價值。
英國政府計劃從國際銀行組織借入資金用來阻止英鎊繼續貶值,但這猶如杯水車薪。僅索羅斯一人在這場與英國政府的較量中就動用了100億美元。索羅斯在這場豪賭中拋售了70億美元的英鎊,購入60億美元堅挺的貨幣——馬克,同時,索羅斯考慮到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升值)通常會導致該國股市的上漲(下跌),又購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並賣出德國股票。如果只是索羅斯一個人與英國較量,英國政府也許還有一絲希望,但世界許多投機者的參與使這較量的雙方力量懸殊,註定了英國政府的失敗。
索羅斯是這場「賭局」最大的賭徒。下完賭注,索羅斯開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機終於爆發。市場上到處流傳著義大利里拉即將貶值的謠言,里拉的拋盤大量湧出。9月13日,義大利里拉貶值7%,雖然仍在歐洲匯率體系限定的浮動范圍內,但情況看起來卻很悲觀。這使索羅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歐洲匯率體系的一些成員國最終將不會允許歐洲匯率體系來決定本國貨幣的價值,這些國家將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決定大量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2.80,雖有消息說英格蘭銀行購入30億英鎊,但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到傍晚收市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差不多已跌至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邊緣。
英國財政大臣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應付這場危機。首先,他再一次請求德國降低利率,但德國再一次拒絕了;無奈,他請求首相將本國利率上調2%一12%,希望通過高利率來吸引貨幣的迴流。一天之中,英格蘭銀行兩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達15%,但仍收效甚微,英鎊的匯率還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這場捍衛英鎊的行動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英國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日子稱做黑色星期三。
索羅斯卻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曾被雜志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索羅斯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已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義大利里拉上的空頭交易使他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其中索羅斯個人收入為1/3。在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增長了67.5%。
⑽ 英國脫歐成功了,對我國有哪些影響,購買的美國外匯儲備會不會縮水
外匯儲備應該是不會因為這個縮水的。
所謂外匯儲備縮水就是美元貶值唄。
而英國這么一個歐洲主要國家脫離歐盟,對歐元來說當然不會是好事情。
歐元弱了自然美元就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