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的第五章風險管理
第十八條 支付機構業務系統應當能夠接收外匯局導入的分拆結售匯「關注名單」,自動別客戶是否屬於「關注名單」個人,並進行攔截提示,不得對「關注名單」內個人提供服務。
第十九條 支付機構辦理的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應當具有真實交易背景上單筆交易金額不得超過等值萬,原則且美元貿易的單筆交易限額,國家外匯管理局。對於特殊服務易交將根據申請情況另行核准。
第二十條 試點期間,支付機構按月向所在地外匯分局書面上報客戶跨境外匯互聯網支付金額筆交易國別等總量報告,並對每月累計交易額超過等值萬美元的客戶交易情況上報累計高額支付報告。核查屬於異常交易的,支付機構應停止為該客戶辦理業務。
第二十一條 支付機構負責按照交易性質,審核客戶每筆交易的真實性並留,存交易信息、備付金賬戶資金結售匯及收支明細等相關材料備查。其中客戶登記有效期內持續保存,客戶銷戶後,紙質材料至少保存年電、子數據至少保存年。第六章數據報送及信息採集
第二十二條 支付機構原則上應要求個人客戶登記姓名、性別、國籍、職業、住址、聯系方式以及有效身份證件的種類、號碼和有效期限等身份信息。支付機構應對個人客戶提供的姓名、性別、有效身份證件的種類和號碼等基本身份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核,並留存相關信息。
⑵ 跨境電商政策
跨境電商行業因涉及國家多個部門的業務范疇,除國務院和海關總署外,商務部、質檢總局、外匯管理局等政府主管部門也紛紛出台或參與出台相關跨境電商政策,涉及的國家相關部門包括: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質檢總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交通運輸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郵政局、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中央網信辦、瀕管辦、密碼局等多達17個部門。更多樓主可到環球華品網詳細了解。
⑶ 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的第六章支付機構管理
支付機構應要求機構客戶登記單位名稱、地址、經營范圍、稅務登記證號碼、組織機構代碼按規定無須取得稅務登記證或無法取得組織機構代碼證的除,外可證明該客戶依法設立或者依法開展經營、社會活動的執照、證件或者文件的名稱、號碼和有效期限,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和授權經辦人的姓名、有效身份證件的種類、號碼和有效期限。支付機構應核對單位及其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和授權經辦人的有效身份證件信息,並留存相關信息。支付機構對客戶身份的管理,還應符合國家其他法律規定。
第二十三條 支付機構辦理業務時必須掌握真實交易信息,採集逐筆交易的明細數據,包括標的物名稱、數量、金額、交易雙方和交易時間等。
第二十四條 支付機構應按現行跨境收支申報的規定,通過境內銀行進行的集中涉外收付款項進行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同時應提供逐筆跨境收支信息,通過銀行對實際用匯客戶的跨境收支進行還原申報。上述申報要求同時適用跨境人民幣交易。
第二十五 條按現行結售匯管理規定,支付機構應在現行間提供通過銀行辦理的逐筆購匯或結匯信息照規,銀行應按現行定報送結售匯統計報表。個人項下結售匯業務,銀行還須按現行個人法規規定錄入個人結售匯管理信息系統,依法開展跨境互聯網交易的個人客戶結售匯不受年度總額限制。
⑷ 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的第四章支付機構外匯備付金賬戶管理
第十四條 支付機構應按照現行經常項目外匯賬戶管理有關規定,在銀行開立外匯備付金賬戶,賬戶名稱結尾標注「PIA」(Payment Institute Account),並通過外匯備付金賬戶辦理跨境代收、代付業務。
第十五條 本指導意見所稱外匯備付金,是指交易產生後由支付機構為客戶代收或代付的外匯資金,不得在無交易情況下預收、預存。
外匯備付金賬戶的收入范圍為接受境內付款方外匯劃轉或購匯轉入,境外付款方匯入,以及因交易失敗由原路、原幣種退回的外匯資金;支出范圍為外匯劃轉,結匯轉入人民幣備付金賬戶或境內收款方人民幣賬戶。匯出至境外收款方,以及因客戶錯匯、多匯或交易失敗產生的原路、原幣種退出的外匯資金。
第十六條 支付機構應選擇其境內人民幣備付金存管銀行,開立1個存管銀行外匯備付金賬戶.同時可根據業務需要選擇不超過3家境內商業銀行作為備付金合作銀行,每家合作銀行可開立1個外匯備付金賬戶.以上兩賬戶均可辦理集中外匯收付。
第十七條 支付機構外匯備付金賬戶納入外匯賬戶管理,銀行應將數據填報在「支付機構外匯備付金賬戶」項下。
⑸ 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的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便利機構、個人通過互聯網進行電子商務交易、規范支付機構跨境互聯網支付業務發展,防範互聯網渠道跨境資金流動風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及《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制定本指導意見。
第二條 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是指支付機構通過銀行為小額電子商務(貨物貿易或服務貿易)交易雙方提供跨境互聯網支付所涉的外匯資金集中收付及相關結售匯服務不包括支付機構提供的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結算的相關服務。
第三條 支付機構參加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應首先取得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許可業務范圍須包括互聯網支付支付機構應制定相關試點申請方案經所在地國家外匯管理局分局、外匯管理部(以下簡稱「外匯分局」)初審報,國家外匯管理局核准點支付機構應按收付和結售匯管。試照跨境理有關規定及經核準的試點申請方案開展業務接受跨境外支,匯付業務監督和管理。從事跨境電子商務的主體准入管理還應遵守國家其他有關法律法規。
⑹ 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的第二章試點業務申請
第四條 符合本指導意見第三章至第六章規定的支付機構可以申請試點開辦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支付機構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申請開展的業務范圍。
第五條 支付機構申請試點開辦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應向,所在地外匯分局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請報告,載明申請人名稱、住所、注冊資本、組織機構設置、已開展的支付業務和擬申請開展的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種類有關備情,以及准況和工作計劃等
(二)業務運營方案含,包業務辦理流程詳細說明資金匯兌和支付整個環節、客戶實名制管理、交易真實性審核、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數據採集報送、備付金賬戶管理、業務風險控制等內容
(三)《支付業務許可證》復印件
(四)與備付金開戶銀行的書面合作協議包含備付,金賬戶管理、支付指令管理、跨境收支申報管理、系統錄入管理、數據核對等內容明確方責任務,雙義
(五)內部操作規程含,包支付機構內部各部門業務分工、操作流程和要求等
(六)國家外匯管理局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六條 外匯分局初審支付機構申請材料內容是否符合本指導意見規定,選取申請方案符合規定業、務基礎良好且內部管理成熟的支付機構,報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
⑺ 最近對跨境電商有什麼利好政策
9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此前一個階段的跨境電商發展給予了積極評價。會議指出,以跨境電商發展為突破口,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和業態創新,對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增強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會議要求新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將跨境電商監管過渡期政策延長一年。
三年跨了3個萬億門檻
從狹義上講,跨境電商基本等同於跨境零售。分屬於不同關境的市場主體,藉助互聯網實現商品的交易,並採取快件、小包等方式,通過跨境物流將商品送達消費者手中,即B2C模式。
從廣義上講,跨境電商還等同於外貿電商。分屬於不同關境的市場主體,通過電子商務的手段將傳統進出口貿易中的展示、洽談和成交環節電子化,並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這個過程可能是B2B,也可能是B2C。
無論是B2B、B2C,還是更早之前的C2C模式,中國人海淘的經歷,都有著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探索。
在跨境電商平台出現前,空姐、留學生海外代購大行其道,但由於受到宣傳推廣渠道、代購合法性等原因的限制,海淘規模始終較小。
2010年到2013年,跨境電商平台開始起步發展。以C2C代購模式為主的洋碼頭,跨境電商購物經驗分享社區小紅書相繼成立。
從2014年到2015年初的政策紅利期,大量電商平台成立,天貓、亞馬遜、網易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紛紛進入跨境電商行業。
在大量跨境電商平台不斷涌現,與國內消費市場日趨火爆的雙重影響下,跨境電商的發展迎來了一輪井噴。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2015年及2016年的中國跨境電商總體交易規模分別為3.9萬億元、5.1萬億元和6.3萬億元,增速分別達到了34.5%、30.8%與23.5%,遠超同期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
二要再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城市建設新的綜合試驗區,推動跨境電商在更大范圍發展。
三要圍繞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打造互聯互通、智能化的新型外貿基礎設施,鼓勵建設覆蓋重要國別、重點市場的海外倉,加強物流網路等配套服務體系建設。
監管不缺位,更不能越位
如果說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是受到消費市場日趨擴大影響的話,針對跨境電商的監管,則同時隨著這個領域的發展在不斷調整。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2016年4月7日晚8時發布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俗稱「48」新政。
當日,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海關總署等11個部門共同公布了《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清單共包括1142個8位稅號商品,生鮮、液態奶、成人奶粉出局,保健品和化妝品受到嚴格限制。
據統計,受通關單的限制,絕大多數食品、化妝品、保健品、母嬰用品短期內將無法進口,占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總量95%以上的商品受此影響。
考慮到「48」新政對跨境電商領域的影響,經國務院批准,2016年5月11日起,我國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有關監管要求給予一年的過渡期。而在2016年11月1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為穩妥推進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模式過渡,過渡期限將延長至2017年底。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則決定,將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過渡期政策再延長一年至2018年底,並加快完善相關制度。
會議要求,要按照包容審慎有效的要求加大監管創新,促進各綜合試驗區線上綜合服務平台對接,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推動建立針對跨境電商的交易風險防範和消費者權益保障機制,大力打擊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
據有關統計預測,2017年的中國跨境電商規模將達到7.5萬億元人民幣,2018年將達到8.8萬億元。在政策鼓勵與引導、消費升級與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等利好因素的影響下,跨境電商大概率保持較快增長。
⑻ 我國有關跨境電商發展政策有哪些
一、支持國內企業更好地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對外貿易。加快建立適應跨境電子商務特點的政策體系和監管體系,提高貿易各環節便利化水平。鼓勵企業間貿易盡快實現全程在線交易,不斷擴大可交易商品范圍。
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企業加強與境外企業合作,通過規范的「海外倉」、體驗店和配送網店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體系,逐步實現經營規范化、管理專業化、物流生產集約化和監管科學化。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合理增加消費品進口。
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一批影響力較大的公共平台,為更多國內外企業溝通、洽談提供優質服務;培育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提供全面配套支持;培育一批知名度較高的自建平台,鼓勵企業利用自建平台加快品牌培育,拓展營銷渠道。鼓勵國內企業與境外電子商務企業強強聯合。
三、優化配套的海關監管措施。在總結前期試點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境貨物、物品管理模式,優化跨境電子商務海關進出口通關作業流程。研究跨境電子商務出口商品簡化歸類的可行性,完善跨境電子商務統計制度。
四、完善檢驗檢疫監管政策措施。對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商品實施集中申報、集中查驗、集中放行等便利措施。加強跨境電子商務質量安全監管,對跨境電子商務經營主體及商品實施備案管理制度,突出經營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開展商品質量安全風險監管。進境商品應當符合我國法律法規和標准要求,對違反生物安全和其他相關規定的行為要依法查處。
五、明確規范進出口稅收政策。繼續落實現行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退稅或免稅政策。關於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由財政部按照有利於拉動國內消費、公平競爭、促進發展和加強進口稅收管理的原則,會同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另行制訂。
六、完善電子商務支付結算管理。穩妥推進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鼓勵境內銀行、支付機構依法合規開展跨境電子支付業務,滿足境內外企業及個人跨境電子支付需要。推動跨境電子商務活動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支持境內銀行卡清算機構拓展境外業務。加強對電子商務大額在線交易的監測,防範金融風險。加強跨境支付國內與國際監管合作,推動建立合作監管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
七、提供積極財政金融支持。鼓勵傳統製造和商貿流通企業利用跨境電子商務平台開拓國際市場。利用現有財政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跨境電子商務企業走出去重點項目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為跨境電子商務提供適合的信用保險服務。向跨境電子商務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提供有效的融資、保險支持。
八、建設綜合服務體系。支持各地創新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引導本地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向規模化、標准化、集群化、規范化方向發展。鼓勵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提供通關、物流、倉儲、融資等全方位服務。支持企業建立全球物流供應鏈和境外物流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各駐外經商機構作用,為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提供信息服務和必要的協助。
九、規范跨境電子商務經營行為。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完善信用評估機制,實現各監管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構建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保障體系。推動建立針對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的風險防範和預警機制,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售後服務制度。
引導跨境電子商務主體規范經營行為,承擔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執法監管,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堅決打擊跨境電子商務中出現的各種違法侵權行為。通過有效措施,努力實現跨境電子商務在發展中逐步規范、在規范中健康發展。
⑼ 跨境電子商務的管理體系
一、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及支付交易現狀
1.跨境電子商務起步晚增速快
2011年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小額出口業務的總體規模超過100億美元,雖僅佔2011年全國出口總額的0.5%,但同比增速超過100%。2011年全國電子商務用戶增至2.03億戶,若以2009年跨境電子商務用戶佔全國電子商戶總數13%來計算,則2011年跨境電子商務用戶達2369萬戶,從電子商務發展速度上分析國內跨境電子商務用戶實際增長額應遠高於上述測算額。
2.跨境電子商務及支付將成為企業新的盈利點
Capgemini(凱捷咨詢公司)、RBS(蘇格蘭皇家銀行)和Efma(歐洲金融市場協會)聯合發布的《2011年全球支付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電子支付交易額預計將達到1.6萬億美元,是2010年交易金額的近兩倍。外貿電子商務發展的巨大空間及潛藏的盈利空間已引起國內涉外經濟主體的關注。據有關機構統計數據顯示,自2008年開始國內電子商務及支付傳統細分領域的佔比不斷縮小,2011年網上支付在航空、電信等領域的總佔比由2010年的72.9%下降為67.2%,經測算到2014年這一比例將下降到為48%。同時,隨著2010-2011年各大電子商務平台在教育、公共事業繳費和保險、股票、基金等金融產品的應用上的積極布局,電子商務的國內支付領域格局將逐漸趨於穩定。面對激烈的細分市場競爭和海外電子商務平台的進入,跨境市場無疑是電子商務及支付的下一個爭奪點。
3.跨境電子支付結算方式多種多樣
跨境電子支付業務發生的外匯資金流動,必然涉及資金結售匯與收付匯。從目前支付業務發展情況看,我國跨境電子支付結算的方式主要有跨境支付購匯方式(含第三方購匯支付、境外電商接受人民幣支付、通過國內銀行購匯匯出等)、跨境收入結匯方式(含第三方收結匯、通過國內銀行匯款,以結匯或個人名義拆分結匯流入、通過地下錢庄實現資金跨境收結匯等)。
二、我國跨境電子商務與支付業務管理缺陷
雖然跨境電子商務及支付業務的迅猛發展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空間,但是如果管理不當也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風險,當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與支付業務的管理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政策缺陷
(1)電子商務交易歸屬管理問題
從電子商務交易形式上分析,純粹的電子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服務貿易范疇,國際普遍認可歸入GATS的規則中按服務貿易進行管理。對於只是通過電子商務方式完成定購、簽約等,但要通過傳統的運輸方式運送至購買人所在地,則歸入貨物貿易范疇,屬於GATT的管理范疇。此外,對於特殊的電子商務種類,既非明顯的服務貿易也非明顯貨物貿易,如通過電子商務手段提供電子類產品(如文化、軟體、娛樂產品等),國際上對此類電子商務交易歸屬服務貿易或貨物貿易仍存在較大分歧。因我國尚未出台《服務貿易外匯管理辦法》及跨境電子商務外匯管理法規,對電子商務涉及到的外匯交易歸屬管理范疇更難以把握。
(2)交易主體市場准入問題
跨境電子商務及支付業務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將商務輻射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使經濟金融信息和資金鏈日益集中在數據平台。一旦交易主體缺乏足夠的資金實力或出現違規經營、信用危機、系統故障、信息泄露等問題,便會引發客戶外匯資金風險。因此,對跨境電子商務及支付業務參與主體進行市場准入規范管理極其重要與迫切。
(3)支付機構外匯管理與監管職責問題
首先,支付機構在跨境外匯收支管理中承擔了部份外匯政策執行及管理職責,其與外匯指定銀行類似,既是外匯管理政策的執行者與監督者;其次,支付機構主要為電子商務交易主體提供貨幣資金支付清算服務,屬於支付清算組織的一種,又不同於金融機構。如何對此類非金融機構所提供的跨境外匯收支服務進行管理與職能定位,急需外匯管理局在法規中加以明確,制度上規范操作。
2.操作瓶頸
(1)交易真實性難以審核
電子商務的虛擬性,直接導致外匯監管部門對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的真實性、支付資金的合法性難以審核,為境內外異常資金通過跨境電子商務辦理收支提供了途徑。
(2)國際收支申報存在困難
一方面,通過電子支付平台,境內外電商的銀行賬戶並不直接發生跨境資金流動,且支付平台完成實質交易資金清算常需要7至10天,因此由交易主體辦理對外收付款申報的規定較難實施。另一方,不同的交易方式下對國際收支申報主體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如代理購匯支付方式實際購匯人為交易主體,應由交易主體進行國際收支申報,但依前所述較難實施;線下統一購匯支付方式實際購匯人為支付機構,可以支付機構為主體進行國際收支申報,但此種申報方式難以體現每筆交易資金實質,增加外匯監管難度。
(3)外匯備付金賬戶管理缺失
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外匯備付金管理問題日益突顯,而國內當前對外匯備付金管理仍未有明確規定,如外匯備付金是歸屬經常項目范疇或資本項目范疇(按貿易信貸管理);外匯備付金賬戶開立、收支范圍、收支數據報送;同一機構本外幣備付金是否可以軋差結算等無統一管理標准,易使外匯備付金游離於外匯監管體系外。
三、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及支付業務管理體系構建建議
1.管理政策層面
(1)明確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的業務范圍和開放順序結合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現狀,建議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及支付遵循先經常性項目後資本性項目,先貨物貿易後服務貿易再至虛擬交易,先出口後進口的順序逐步推進。提供跨境支付服務的電子支付機構應遵循先開放境內機構,慎重開放境外機構的管理原則,限制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跨境外匯收支范圍,暫時禁止經常轉移項目和資本項目外匯通過電子支付渠道跨境流動,做好對支付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
(2)建立跨境電子商務主體資格登記及支付機構結售匯市場准入制度
一方面,對從事跨境電子商務的境內主體(除個人外)要求其必需在外匯局辦理相關信息登記後,方可進行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建立跨境電子商務主體資格登記制度。另一方面,對支付機構的外匯業務經營資格、業務范圍、外匯業務監督等方面參照外匯指定銀行辦理結售匯業務市場准入標准,建立跨境支付業務准入機制,對具備一定條件的支付機構,給予結售匯市場准入資格。外匯局可在一定范圍內賦予支付機構部份代位監管職能,並建立銀行與支付機構責任共擔機制,形成多方監管、互為監督的監管格局。
(3)適時出台跨境電子商務及支付外匯管理辦法
將跨境電子外匯業務納入監管體系,在人民銀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適時出台《跨境電子商務及電子支付外匯管理辦法》,對跨境電子商務主體資格、真實性審核職責、外匯資金交易性質、外匯數據管理、外匯收支統計等方面做出統一明確的管理規定。
2.業務操作層面
(1)將跨境電子商務及支付主體納入外匯主體監管體系結合當前國家外匯管理局監管理念由行為監管向主體監管的轉變,建議將跨境電子商務及支付交易主體納入外匯主體監管范疇,充分利用現有主體監管結果實行分類管理。一是跨境電子商務中境內交易主體為法人機構時,外匯局應依據已公布的機構考核分類結果,有區別的開放跨境電子商務范疇。電子支付機構在為電商客戶辦理跨境收支業務時,應先查詢機構所屬類別,再提供相應跨境電子支付服務。二是境內交易主體為個人時,除執行個人年度購結匯限額管理規定外,支付機構還要健全客戶認證機制,對屬「關注名單」內的個人應拒絕辦理跨境電子收支業務。三是將支付機構納入外匯主體監管范疇,實行考核分類管理。
(2)有效統計與監測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收支數據
建議要求開辦電子商務貿易的境內機構無論是否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均需開立經常項目外匯賬戶辦理跨境外匯收支業務,對辦理跨境電子商務的人民幣、外匯收支數據需標注特殊標識,便於對跨境電子商務收支數據開展統計與監測。同時,在個人結售匯系統未向電子支付機構提供介面的情況下,同意支付機構採取先購結匯再由補錄結售匯信息的模式。外匯局要加強對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收支數據的統計、監測、管理,定期進行現場檢查,以達到現場與非現場檢查相結合的管理目標,增強監管力度。
(3)明確規范國際收支統計申報主體和申報方式
一是境內交易主體為法人機構的方式下,國際收支統計申報主體應規定為法人機構,申報時間為發生跨境資金收付日,申報方式由法人機構主動到外匯指定銀行進行國際收支申報;二是境內交易主體為個人的方式下,建議申報主體為支付機構,由其將當日辦理的個人項下跨境外匯收支數據匯總後到銀行辦理國際收支申報,並留存交易清單等相關資料備查。
(4)規范外匯備付金管理
明確規定電子支付機構通過外匯備付金專戶存取外匯備付金。外匯局要規范外匯備付金專戶外匯收支范圍,將專戶發生的外匯收支數據納入外匯賬戶非現場監管體系進行監測。建議將外匯備付金按資本項下進行管理,收取外匯備付金的支付機構需定時向外匯局報送備付金收支情況,並將其納入外匯指定銀行外債指標范圍 。
⑽ 能否通過「9710」的海關監管方式報關出口銷售給自己的香港公司,這樣外匯和財務是否能合規化
從政策層面來看是可以的,2020年6月發布的海關總署公告2020年第75號(關於開展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對企業出口監管試點的公告),增加了跨境電子商務出口9710、9810監管方式,
(1)增列海關監管方式代碼「9710」,全稱「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對企業直接出口」,簡稱「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適用於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的貨物。
(2)增列海關監管方式代碼「9810」,全稱「跨境電子商務出口海外倉」,簡稱「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適用於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的貨物。
海關:9710的監管模式確實可以銷售給自己的海外公司,並且報關收就承認了這類業務就是跨境電子商務的業務了;
外匯:根據2020年4月發布的匯發〔2020〕8號 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優化外匯管理 支持涉外業務發展的通知第六條優化銀行跨境電商外匯結算。支持更多的銀行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印發<支付機構外匯業務管理辦法>的通知》(匯發〔2019〕13號),在滿足交易信息採集、真實性審核等條件下,憑交易電子信息為跨境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提供結售匯及相關資金收付服務。從政策來看,只要是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報關出口的取得報關單,可以憑平台的交易信息進行收匯,並且根據2020年5月發布的匯發〔2020〕11號可以差額收匯結匯,解決了收付匯不平衡的問題;
稅務:從財稅〔2018〕103號指的是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企業享受無票免稅,即9610監管模式出口的才適合;還有就是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估計稅局會重視起來,希望盡快落地增值稅無票免稅及所得稅核定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