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由貨幣供求決定,外匯需求增加,會引起外匯匯率上升,即本幣貶值,外幣升值。直接標價法下匯率上升。
『貳』 為什麼當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時,外匯匯率會升高
1、貨幣供給和需求是決定貨幣的價值以及貨幣購買力的首要因素。根據供求原理,供大於求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時價格上升,對於外匯匯率同樣如此。如果本國貨幣供給減少,則本幣由於稀少而變得更有價值,通常銀根緊縮,信貸減少是貨幣供給減少的信號,這些造成總需求、產量和就業的下降,因而本幣價值提高,外匯匯率將相應地下跌。
2、如果貨幣供給增加,則過多的貨幣供給更容易造成通貨膨脹,導致本國商品價格上升,同時單位貨幣能夠購買到的商品減少,購買力下降,導致對外國商品和勞務需求增加,因而外匯供給增加,本國貨幣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拓展資料:
一、供給:
供給包括生產、向市場提供出售、售出三個環節。經濟學的供給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對應於一個給定的價格,生產者願意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數量被稱為該價格下的供給量_。是供給(生產)量與價格的關系或價格與供給(售出)量的對應關系。
二、影響供給(生產)量的因素
1. 商品本身的價格:一般來說,一種商品的價格高,生產者會增加供給(生產)量。相反,商品的價格低,生產者會減少供給(生產)量。
2. 相關商品的價格:如果某商品價格上漲了,原來生產的商品價格不變,生產者會轉向某商品的生產,原來商品的供給(生產)量必然減少。
3. 生產技術的變動:生產技術的變動也影響生產成本。在一般情況下,生產技術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不斷提高。一次生產技術的變化一般是單方向的,當生產技術提高時,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使供給(生產)量增加。
4. 生產要素的變動:生產要素價格變化,導致生產成本發生變化。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表明生產成本增加,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供給(生產)量減少:反之,生產要素價格下降,使生產成本減少,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供給(生產)量增加。
5. 政府的稅收和扶持政策:這實際上也影響到生產成本的變化。在一定條件下,政府如果增加稅收,生產者的負擔則加重,供給(生產)量便會減少,反之則會增加。
6. 廠商對未來的預期:如果行情看漲,廠商就會增加供給(生產)量;反之亦然。
7. 自然條件:如水果、蔬菜等季節性較強的產品,在生產旺季,供給(生產)量自然會大於其他時間。
『叄』 外匯匯率
貨幣外匯匯率,簡稱為FXRate,FXRate是英文的 「Foreign Exchange Rate」(外匯匯率)的縮寫。是以另一國貨幣來表示本國貨幣的價格,其高低最終由外匯市場決定。外匯買賣一般均集中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它們買賣外匯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方法是賤買貴賣,賺取買賣差價,其買進外匯時所依據的匯率為買入匯率,也稱買入價;賣出外匯時所依據的匯率叫賣出匯率,也稱賣出價。
拓展資料
在直接標價法下,買入匯率是銀行買入一單位外匯所付出的本幣數,賣出匯率是銀行賣出一單位外匯所收取的本幣數。 中間匯率是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的中間價,也即買入匯率十賣出匯率1/2=中間匯率,適用於銀行之間買賣外匯,意味著它們之間買賣外匯不賺取利潤。
外匯的概念具有雙重含義,即有動態和靜態之分。外匯的動態概念,是指把一個國家的貨幣兌換成另外一個國家的貨幣,藉以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專門性的經營活動。它是國際間匯兌(Foreign Exchange)的簡稱。外匯的靜態概念,是指以外國貨幣表示的可用於國際之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這種支付手段包括以外幣表示的信用工具和有價證券,如:銀行存款、商業匯票、銀行匯票、銀行支票、外國政府庫券及其長短期證券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解釋為:「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組織和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國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固定匯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以本位貨幣本身或法定含金量為確定匯率的基準,匯率比較穩定的一種匯率制度。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匯率制度。
浮動匯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國不規定本幣與外幣的黃金平價和匯率上下波動的界限,貨幣當局也不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匯率隨外匯市場 供求關系變化而自由上下浮動的一種匯率制度。該制度在歷史上早就存在過,但真正流行是1972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崩潰以後。
『肆』 外匯供求如何影響匯率
外匯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匯價的過程
外匯市場決定匯率的過程是這樣的:市場匯率是外匯需求等於供給時的均衡水平,當外匯的需求增加而供給不變時,外匯匯率上升;當外匯需求不變而供給增加時,則外匯匯率下跌。
現在假定,外匯市場上只有一種外幣美元。外匯的需求主要取決於進口商品和對外投資者對美元的需求。外匯的供給則取決於出口商和在本國投資的外國人對美元的供應。這種供求關系對匯率的影響過程可由圖(2.1)來表示。
圖中縱軸P表示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匯(美元)的匯率,橫軸Q表示一國所有國際經濟交易的外匯收入總額和外匯支出總額,即外幣美元的數量。曲線S是外匯美元的供給曲線,表示在外匯市場上,每一時期外匯持有人在各種可能的匯價上要用外匯購買本幣
圖2.2
供給曲線往右下方移動,需求曲線往左下方移動,這樣原來均衡的匯率水平在新的外匯供求關系中已不適用,於是均衡匯率也會重新產生,如圖中P0』。可見,在圖中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就是通過移動外匯供給曲線和外匯需求曲線來體現的。
希望能幫到你。
『伍』 外匯市場上對匯率的供求關系是不是與經濟學中的供求關系是相反的
與經濟學一樣的,匯率是外匯市場上貨幣供求的反應,哪種貨幣多了就會貶值。
因為匯率是個比值,所以他的上升下降還和觀察者的角度有關。
美元多了,就要貶值,比如1美元過去換8塊錢現在只能換6款錢,
對中國來說:匯率從1:8到1:6,匯率上升;
對於美國來說,匯率從8:1到6:1,匯率下降。
『陸』 什麼是外匯和匯率
一,定義
外匯來指的自是外幣或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
匯率是一國貨幣同另一國貨幣兌換的比率。
二,說明
簡單的說,外匯就是外國的錢,要可以代表外國購買力的錢!所以各國都要外匯儲備,就是用力啊結算國際貿易.
匯率,拿中國和美國比較,就是人民幣比美元,這個是直接標價法;詳細的可以參考1樓說的。匯率不特指人民幣和其他貨幣的比值,可以是任意貨幣組的比值!但是標價的時候,有慣例和說明兩種,用來表示直接標價和間接標價!這個比較重要,別弄混了,看錯報價
『柒』 什麼叫即期匯率、即期匯率近似的匯率和市場匯率,三者的區別是什麼
即期匯率也稱現匯率,是指某貨幣目前在現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價格。通專常指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屬當日人民幣外匯牌價的中間價。企業發生的外幣兌換業務或涉及外幣兌換的交易事項,應當按照交易實際採用的匯率(即銀行買入價或賣出價)折算。
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是指按照系統合理的方法確定的、與交易發生日即期匯率近似的匯率,通常採用當期平均匯率或加權平均匯率等。
市場匯率是外匯管制較松的國家自由外匯市場上進行外匯交易的匯率。
三者區別是概念不一樣。
『捌』 國際收支差額與市場匯率的關系,與外匯供求變動的關系
國際收支順差,說明外匯供應大於外匯需求,直接標價法市場匯率下降,即本幣升值。國際收支逆差則會出現市場匯率上升,外匯需求增加,本幣貶值。
『玖』 市場匯率由外匯市場供求狀況決定
市場匯率是指在自由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的實際匯率。在外匯管理較松的國家,官方宣布的匯率往往只起中心匯率作用,實際外匯交易則按市場匯率進行。是外匯市場上自由買賣外匯的實際匯率。
在外匯市場上,真正起作用的是按供求關系變化而自由波動的市場匯率,而官方匯率經常只起中心匯率的作用。但是各國貨幣金融管理當局對市場匯率的動態並不採取完全放任的政策,而要利用各種手段進行干預,使之不過於偏離官方匯率。在外匯管制較松的國家,外匯交易一般按市場匯率進行;在外匯管制較嚴的國家,往往出現高於官價的黑市匯率。
市場匯率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現匯匯率,是現匯交易使用的匯率,而遠期匯率則是遠期交易使用的匯率。
『拾』 影響外匯供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外匯供求的主要因素有:各國利率水平、通貨膨脹的差異、國際收支平衡、經濟發展增長的差異、貨幣管理當局的干預。
各國利率水平:如果某國的利率水平相對高於他國,就會刺激國外資金流入,提高本幣的匯率;反之,反之某國的利率水平相對低於他國,則會導致資金外流,降低本幣的匯率;
通貨膨脹的差異:國內外通貨膨脹的差異是決定匯率長期趨勢的主導因素,在不兌現的信用貨幣條件下,兩國之間的比率,是由各自所代表的價值決定的。如果一國通貨膨脹高於他國,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就會趨於貶值;反之,就會趨於升值。
國際收支平衡:外匯的供給和需求體現著國際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各種國際經濟交易,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貸方項目構成外匯供給,借方構成外匯需求。一國國際收支赤字就意味著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不應求,本幣供過於求,結果是外匯匯率上升;反之,一國國際收支盈餘則意味著外匯供過於求,本幣供不應求,結果是外匯匯率下降。
經濟發展增長的差異:國內外經濟增長的差異對匯率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經濟的增長,國民收入的增加,則購買力的增強,由此會帶來進囗的增加;經濟增長同時還意味著生產率的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增加,對進囗商品的需求的下降。另外經濟增長也意味著投資機會的增加,有利於吸引外國資金的流入,從長期看經濟的增長有利於本幣幣值的穩中趨升。
貨幣管理當局的干預:各國貨幣當局為了使匯率維持在政府所期望的水平上,會對外匯市場進行直接干預,以改變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這種干預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匯率的長期趨勢,但對外匯的短期走勢仍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