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各位經濟學高手幫忙
次貸危機http://ke..com/view/1092871.html?wtp=tt
孫立堅:走為上計--中國應對次貸危機的明智策略
中國境內的學者和經濟學家近期針對以上問題討論熱烈,其中最被關注的是:高度外向、依賴進出口貿易的中國,在目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是否能「獨善其身」?
美國次貸危機徹底震碎了華爾街神話,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兩家投資銀先後倒下,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美國國際集團(AIG)等房地產和保險巨頭則需美國國會大手筆斥資拯救,在美國經濟被金融危機搞到奄奄一息的時刻,世界目光紛紛轉向經濟仍然茁壯增長的中國:金融危機會把中國拖下水嗎?
中國境內的學者和經濟學家近期針對以上問題討論熱烈,其中最被關注的是:高度外向、依賴進出口貿易的中國,在目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是否能「獨善其身」?
學者:刺激內需是關鍵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在近期發表的兩篇評論中強調,中國有條件爭取到「獨善其身」,「我們無須重復令全世界都羨慕的老生常談——中國擁有巨大的內需潛力。大算盤不難打:只要國內需求有較大的擴展,這些年來為外需服務的龐大製造業能力,只要有一部分轉向對內,中國經濟不但可能持續高速增長,而且也許對全球經濟『過冬』也不無小補。」
周其仁認為,到了最後,困難只有一個:究竟怎樣才能把中國的內需潛力釋放出來?
他說,中國目前所謂內需不足主要是因為國民收入分配問題。「收入分配問題涉及的不僅是人民與人民之間的關系,更主要的是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居民所得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不到一半,這個比例實在太低。」
獨立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日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訪問時也提出同樣的論點,他說,多年來,中國消費率持續走低,刺激消費的政策一直難以真正奏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政府佔有的收入比重過高。
中國的稅收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今年預算收入可能達到6萬億人民幣(人民幣1元約兌0.2新元),佔GDP的21%,是20世紀90年代最低水平的兩倍。國有企業利潤也可能達到GDP的6%,還有大量預算外收入。總體而言,中國政府「收藏」了GDP三分之一的財富,或者是國民生產凈值(GDP減去資本貶值)的40%。
謝國忠說:「在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明顯地轉向政府這邊。降低政府在經濟中的重要程度,可能解決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問題。」
讓居民所得占國民收入的更高比例、讓他們掌控更多財富就能刺激內需?中國網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熱烈,據記者的觀察,越來越多中國人擁有過去的「日本人思維」,給他們更多錢,他們會儲蓄大部分,對內需的影響不大。這主要是因為前景不明朗、對前途沒有信心,大家都有未雨綢繆的心理。
一名網民在滕訊網論壇中說:「如果一個國家不能保障一個公民的未來(教育、醫療、養老、就業),那這個國家不可能有內需,因為錢都要儲蓄起來,預防這些問題。中國的內需?你能先分析一下中國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么?」
周其仁在其評論中強調,通貨膨脹和景氣收縮固然受全球趨勢的影響,但並不意味每個國家只能被動跟隨、無所作為。
他說:「以通脹為例,全球通脹抬頭是事實,國際高油價高糧價的沖擊也是事實,但在同樣的全球環境里,各國通脹率從辛巴威的百分之幾百到日本的百分之二,大有差別。這說明各個國家還是可以通過主動的政策選擇,在全球趨勢的影響下有所作為、趨利避害的。」
另一方面,周其仁也認為,中國不是1988年的日本,中國的製造業產能龐大,面對國際市場升級空間廣闊,轉向為內需服務同樣潛力巨大。此外,中國服務業還在初級階段,國人收入增加,時間成本增加,對「方便」的需求方興未艾,這些都是服務業的機會。
他還說:「中國在能源方面也有潛力。油價高,最不應該被嚇倒的是中國,因為中國能源消費中的70%是煤。中國還有糧食生產的潛力與機會。中國還有很多土地沒有經營好,原因之一就是糧價不夠高。將國際上的高糧價適當傳導給中國農民,增產潛力不會小。」
財政政策對經濟應該「托一把」
《21世紀經濟報道》上星期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了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中國仍存在相當程度的金融管制,是否能因此而在這場金融危機之中獨善其身?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接受該報訪問時說:「災難的傳導不會只通過金融層面,我們不能認為人民幣不國際化、資本市場沒有開放,中國就可以避過這場危機的影響。危機可以從貿易層面傳導進來。我們這些年的高增長很大程度是靠外貿和外需,外需增長快,帶動了一大批外向型產業的投資增長。」
中國金融協會副會長、中國光大銀行董事長唐雙寧日前在「新浪」舉辦的一個論壇上則說:「前一段由於我們國家的經濟形勢好,金融的國際參與度還不夠高,所以從目前時點來看影響還不算大,但不可大意。」
唐雙寧說:「現在經濟已經全球化,金融已經沒有國界,加入世貿以後中國經濟與世界融為一體。」他特別表示對於經濟危機的思考以及防範措施應該提前著手進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已經出台了《國家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央行、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聯合下發《關於金融支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各部委應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和評估,提高金融風險預警能力,切實防範系統性風險,但這些只是通過協調機制同其他經濟部門進行合作。
中國人民銀行培訓學院院長王自力說:「事實上,要真正達到管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保障國家經濟主導權的目的,可能還需要改變金融分業監管的局面。統一把預防、阻擊熱錢進入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在充分掌握金融信息的前提下,對頻繁進出中國金融市場的熱錢保持高度的警惕,建立高效能的預警機制,密切監控熱錢流入,規范外匯資金流入和結匯管理,重點查處違法違規資金流入,並加強國際合作以防範國際短期資本對我國經濟金融安全可能帶來的沖擊。」
王自力也說:「當前,中國政府不僅要關注證券市場和樓價下跌對宏觀經濟面的影響,而且需要關注不斷變幻的國際經濟環境,及時進行調整。只要應對正確,國內市場就不會大亂,更不會真實衰退。」
謝國忠則認為,經濟發展不能單靠股市、樓市支撐,中國接下來的路一定是要提高經濟效率,改革是唯一出路。
謝國忠預測,美國經濟見底並恢復估計要四五年。中國不能希望靠美國經濟復甦把自己拉上來,而必須要另外殺出一條血路來,而「殺出血路」的利器,就是提升中國經濟效率。他認為,「改革是唯一出路」。
他表示,從短期來看,兩方面的政策很重要。從穩定需求來看,財政政策對經濟應該「托一把」。考慮到出口企業和地產開發商的資產流動性問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越來越明顯,一些財政刺激措施可以做「軟著陸」的保障,例如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鐵路網修建等,來緩沖下行風險,對經濟長期發展也有好處。同時,要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解決他們的償債能力問題。
「接下來(中長期)就應該找到經濟低效率的地方並加以改變。(中國)在財政收支、金融資本政策控制、價格體系政府控制中存在著相當多低效率的地方。提高效率,中國經濟就可以上一個新台階。」
擴大內需先刺激內需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所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其實就體現於大批中小企業的相繼倒閉。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接受本報專訪時說,中國的宏觀調控措施令中小企業承受很大的壓力,包括推高其融資成本,使它們紛紛轉向地下錢庄借錢,從而負債累累。另外,原材料價格的飆升也讓它們雪上加霜。
不過,次貸危機使美國人束緊腰帶,大大削減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這才是對中國中小企業所造成的「最關鍵的影響」。「不少中小企業都屬於出口型,美國是重要的出口市場,東西(產品)賣不到美國去了,就面對不得不轉型的問題。」
以出口為導向經濟模式行不通了
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有6萬7000家中小企業倒閉、超過2000萬工人被解僱,說明了過去壓低產品價格、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加上美國可能在增加出口量以調整貿易赤字的前提下,要求中國開放其市場,中國企業不但得擴大內需,還要提高競爭能力。提高技術、品牌管理力度和轉入服務業,也就成為中小企業繼續生存的先決條件。
然而,廣大的中國民眾重儲蓄,或寧可放手一搏,投資股票以「錢生錢」。在這樣的背景下,刺激內需、帶動人們消費談何容易?
對此,孫立堅說,首先必須認清人們不願消費的原因。「老百姓後顧之憂太多,不管是住房、醫療、孩子教育還是養老,未來要用到錢的機會太多了,就把錢儲蓄起來或進行投資。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此外,要刺激內需還得確保產品質量,否則中國人都不買「中國製造」,「錢還是流入其他國家」。孫立堅強調:「政府要兩手抓,既確保企業能把東西賣出去,也要使老百姓願意買。」
開展離岸業務 以降低投資美市場風險
孫立堅認為,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對其外匯資產管理也帶來挑戰。他解釋,中國自1978年開放以來,出口勢頭猛,累積了大量外匯儲備,現在因美元貶值而蒙受損失。
「我們把產品價格壓低,出口到美國去,賺了美元又讓美國人去管理,可是他們卻管得很糟。那麼,我們是否能自己管理美元呢?」
孫立堅指出,中國擁有近1萬8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加上不少其他亞洲國家也有美元儲備,預計全世界的美元有三分之二在亞洲國家手裡。「大家都在問:美元可以投資到哪裡去呢?是否能把美元拿到亞洲進行管理呢?」
他因此建議開展離岸業務,使中國投資機構能投資在發美元債券、有潛能的亞洲企業,以降低直接到美國市場投資的「政治風險」。
事實上,由於諸如中投公司等中國投資機構仍是國有企業,走出去時經常受到投資國懷疑,並面對較高的壁壘阻擋,以致如孫立堅所說的「無法徹底實現海外投資的戰略和預期目標」。
他因此希望美國能在中國注資方面「解放思路」,不要對中國國有企業有戒心,以致經濟舉措蒙上濃濃的政治色彩。
㈡ 試述我國的利率體制改革過程,並解釋為什麼說我國當前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種改革發展的必然
1988年10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加強利率管理工作的暫行規定》,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進行了專門規范,初步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主體地位和管理范圍。
1990年人民銀行下發了《利率管理暫行規定》,對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職責范圍進行了全面的界定,並明確了人民銀行各級機構在利率管理中的職責。此時,人民銀行對利率管理的范圍覆蓋了幾乎涉及所有資金價格和對計息規則的管理。
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時,通過適度擴大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動權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積極嘗試。
1996年隨著統一的銀行間市場的建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邁上了新台階。金融機構間的批發業務利率逐步放開,人民銀行管理的利率范圍不斷縮小,利率管理種類不斷簡化。
人民銀行針對不同性質資金和不同行業制定的差別利率政策逐步減少,利率管理承擔的財政職能逐步弱化,而對宏觀經濟靈活調控的職能不斷增強。
1998-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並統一了不同期限檔次利率的浮動政策,使金融機構的定價權逐步擴大。
1999年3月2日,人民銀行修訂並下發了《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強調了利率杠桿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進一步簡化了利率管理的種類,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機構自定利率的范圍。
使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果以規范的形式明確下來。目前,我國利率管理基本上是在該《規定》的框架內進行。
(2)外匯管制互動百科擴展閱讀
主要缺陷
一、利率形成機上的缺陷
鑒於利率有其特殊性,從理論上講, 它的形成應當是計劃與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是因為, 利率作為國家實施金融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與經濟杠桿, 要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劃和貨幣供應狀況進行有計劃的調整, 反映國家的貨幣政策導向。
二、利率構成體繫上的缺陷
由於存在上述缺陷, 因而利率構成尚不完整。表現在一是國家計劃制定的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部分佔絕對多數, 專業銀行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 圍繞基準利率而自行上下浮動的非基準利率部分佔絕對少數, 或者說, 中央銀行政策允許的、合法的浮動利率貸款極少。
㈢ 經濟全球化有哪些特點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資本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3)外匯管制互動百科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
1、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2、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
3、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4、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利用國外的技術或在外國產品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㈣ 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及其影響
原因
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順差的擴大,既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客觀因素的作用。
從主觀因素來看:
1、我國處在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生產力大幅提高,但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大;
2、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製造業體系,對一般產品的進口需求減弱;
3、我國政府推進出口行業發展壯大,扶持進口替代產業日趨成熟;
4、國家為了保護相對較弱的行業,從而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貿易保護。
從客觀因素來看:
1、世界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外部需求強勁,拉動我國出口增長;
2、國內投資增長趨緩,國際市場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影響了進口,卻帶動了出口;
3、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多重限制,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貿易順差;四是我國的人民幣匯率被低估。
順差影響
當國際收支順差來自於大量實際資源的輸出時,會制約一個國家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而國外投資的凈流入,則增加了對遠期利潤、利息流出的資金需求,同時可能會對國內資金的利用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
如果流入的資金中包含大量游資,很可能會對一個國家的金融穩定、經濟安全帶來威脅。另外,長期的國際收支順差還可能招致夥伴國的經濟對抗和制裁。
(4)外匯管制互動百科擴展閱讀
策略
實行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需要依據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的要求,協調宏觀經濟調控的四大目標,調整經濟政策,逐步縮減國際收支順差,協調對外經濟與國內經濟發展。
1、經濟增長促進就業
實行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需要完善投資政策,拓寬投資渠道,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以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由於國內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經濟增長難以帶動就業增長,失業率逐年攀升。
努力拓展投資渠道,改善儲蓄轉為投資的機制,將充分利用14多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和外匯儲備,那麼,在技術水平不變、資源利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即使不依賴引進外資,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也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就業機會隨之大大增加。
2、完善結售匯制度
保持經常項目適度順差,必須調整進出口結構,加大經常項目開放力度,完善結售匯制度。調整進出口結構,主要是在重視出口的同時,要考慮適當增加進口。
增加進口要注意優化進口結構。政府要鼓勵企業引進適用的技術設備,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加大石油和礦產等戰略物資的進口;通過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和旅遊及消費增長帶動進口。
大量的順差給經常項目加大開放力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放鬆經常項目中對企業和個人外匯管理,增加售匯數量,不僅能更好滿足企業和個人的用匯、促進對外經濟貿易,而且有利於調節外匯儲備。
同時,由於資本項目還沒有放開,為了防止資本項目從經常項目下匯出,政府還需要規范對經常項目的管理,主要是真實性審核。
完善結售匯制度,推廣意願結售匯,增加開設外匯賬戶的企業,讓更多的企業從強制結匯轉為意願結匯,這樣,企業在進出口過程中,減少外匯買賣,可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
3、完善匯率機制
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必須完善匯率機制,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控制外資進入和增加對外投資。實行浮動匯率,一是有利於充分發揮外匯市場價格機製作用。二是有利於人民幣早日成為國際貨幣。
三是對匯率敏感的部門受益,有利於企業控制出口產品成本和防止價格上升。四是促進金融市場、特別是與外匯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五是企業融資會逐漸從銀行業轉向資本市場,企業融資更多地依賴資本市場,實 現融資多元化。六是有利於貨幣政策充分發揮作用。
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應該兼顧國內經濟和對外經濟發展,確立有市場適應性的利率—匯率機制。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協調利差,常常受制於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國際收支順差是國內貨幣供給增加,中央銀行應該降低利率,但在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較高或面臨通貨膨脹壓力時,
考慮到國內利率和外部利率的名義利差或實際利率的利差過大,降低利率會導致資本流出,因此,不能輕易調整利率。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能夠充分發揮貨幣政策效應,增強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因此,利率市場化需要匯率制度改革的配套改革,即利率市場化和浮動匯率要同步進行,才能建立起適應國際經 濟和國內經濟變化的利率—匯率機制。
實現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需要控制外資進入和增加對外投資。一是要控制外資進入的速度,調整外資的結構。二是引進外資需要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引進外資要注重質量,注重引進高技術企業,引進有利於延長產業鏈的外資企業,促進產業升級,提升民族企業的設計、研究和開發能力。
三是要控制外資進入的領域和進入的速度,減少資本項目順差,給民族經濟留出生存和發展的市場空間,通過民族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能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自立於世界民族經濟之林。四是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減少資本項目順差,不能簡單地限制外資進入,還要增加資本的流出。
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既有利於減少資本項目順差,更有利於企業超越外國設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開拓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資源。
4、規范進出口貿易
加強與WTO規則相關的微觀經濟規制及其政策體系建設,規范進出口貿易。運用WTO規則趨利避害,需要圍繞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民族產品、民族工業的現代化。利用WTO要堅持講民族經濟的政治、講維護國內產業利益的政策、講應對策略的三原則。
同時,做到三要:一要合法,按WTO規則辦事;二是要合理,科學地有針對性地使用規則;三要有效,要注重按照規矩辦事的實際效果。
5、擴張性貨幣政策
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逐步轉向適度偏緊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適度偏緊的財政政策,一是統一國內外企業稅賦,取消給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給民族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通過民族經濟發展增加稅源。
二是擴大減稅范圍,刺激社會總需求。三是適時推進稅費改革,減輕企業實際負擔,促進企業發展,擴大就業。四是增加轉移支付,主要是社會保障支出,維持或提高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有助於穩定社會和增加消費。
五是增加財政擔保貸款或財政貼息貸款,通過財政擔保或貼息貸款支持出口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及中小企業發 展,以增加供給,緩解結構性失業的矛盾等。
擴張性貨幣政策,一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二是配合財政公債政策,在公開市場業務方面,中央銀行買進公債,擴大貨幣供給量。三是銀行貸款向出口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傾斜,鼓勵出口,擴大出口企業生產,增加就業機會。
四是增加消費信貸,促進有增長潛力的產業迅速地將潛在的需求變為現實的需求。五是適度偏緊財政政策與擴張性貨幣政策相結合,有利於激活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和信託市場,通過金融市場開放和發展增加投資渠道,將更多的儲蓄轉化為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㈤ 中美加強經濟合作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意義
促進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
1、為應對全球經濟形勢的挑戰,中美雙方承諾加強宏觀經濟合作,共同努力以確保全球經濟持續復甦、促進就業穩步增長,確立未來全球強勁、可持續和平衡的增長。雙方同意採取綜合性政策措施實現更加平衡的貿易,並增加相互投資。中國願增加包括商用高科技產品在內的自美進口。
2、中美雙方同意繼續就歐洲金融市場發展形勢交換意見,討論支持歐洲通過自身努力應對其主權債務危機的方案。
3、美國正通過提高國內儲蓄、承諾實現財政長期可持續以及有利於提高生產力的投資,朝著可持續增長的方向實現經濟再平衡。根據奧巴馬總統宣布的2013財年預算,美方承諾在未來10年削減超過4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包括去年確定的削減1萬億美元的可自由支配支出,並將從本個10年中期開始逐步降低債務在經濟中的比例。
4、中國政府致力於改善民生,積極擴大國內需求,並以擴大消費作為戰略重點。2012年中國將加大結構性減稅政策力度,做好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工作,適時調整進口關稅政策,以增加消費,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積極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滿足人民生活需求。
中美雙方重申落實二十國集團有關峰會承諾,加快推進由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增強匯率靈活性以反映經濟基本面,避免匯率的持續失調和貨幣競爭性貶值。
雙方決心依據促進增長和就業行動計劃中關於匯率改革的承諾採取行動,以解決短期脆弱性問題,恢復金融穩定,鞏固中期增長基礎。這些行動將有助於解決全球流動性和資本流動波動帶來的挑戰,從而進一步促進匯率改革並降低外匯儲備的過度積累。
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如何通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利率對經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儲蓄和投資的影響上。
第一,利率變化對儲蓄的作用。由於個人儲蓄通常構成社會總儲蓄的主要部分,所以以個人儲蓄為代表說明。利率對儲蓄的作用表現為正反兩方面:利率提高,儲蓄總額可以增加,也可以減少;利率下降,儲蓄總額可以減少,也可以增加。
一般將儲蓄隨利率提高而增加的現象叫做利率對儲蓄的替代效應,將儲蓄隨利率提高而降低的現象叫做儲蓄的收入效應。一般來說,一個社會中總體的儲蓄利率彈性究竟有多大,最終取決於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相互抵消的結果。
金融壓抑解除後,使資金的使用價值得以回歸,產生利率對儲蓄的替代效應,這將引起銀行儲蓄存款的增加,即實際利率上升,居民減少即期消費而增加預期消費;收入的持有形式發生變化,資金從股市、匯市、房市上流人銀行;較高的利率也有利於吸引資金內流。這些都有利於銀行存款的增加。
第二,利率變化對投資的作用。它是通過廠商對資本邊際效益與市場利率的比較形成的。如果資本的邊際效益大於市場利率,可以誘使廠商增加投資,反之則減少投資。
(6)外匯管制互動百科擴展閱讀
利率市場化,就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完全由市場經濟規律來決定。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都以市場利率為主。雖然我國近幾年來在利率管理上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目前仍實行的是管制利率,即絕大多數利率仍是由央行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與國際經濟體系的不斷接軌,現行利率體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經濟市場化的要求。只有逐步推行利率市場化,才能進一步推進我國銀行業的商業化改革,提高我國銀行業的效率,促進國有企業改革與金融體制改革的良性互動,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1、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已經具備
首先,我國宏觀經濟環境基本穩定。
其次,近年來金融體制改革在建立適應市場的宏觀調控監管體系、構造市場主體方面取得很大進展。
第三,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已初具規模,資金供求基本平衡,銀行風險意識和內在約束意識在不斷增強,信貸無序擴張和利率失控的可能性都不大。
第四,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企業對利率市場化的承受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第五,我國利率市場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部分利率已經或基本接近市場化。
此外,企業、居民的風險意識和對利率波動的敏感性也在不斷增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市場放開存貸款利率,逐步實現利率的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的經濟要求。只要能在放鬆管制的過程中注意協調,搞好配套改革,利率市場化必然能順利實現,並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2、利率市場化要遵循從外到內,從局部到整體的原則
利率市場化的實現,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計劃地、逐步地向前推進,同時要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改革的時機加以考慮。
為了有效地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我們必須遵循從外到內、從局部到整體的原則。
首先,要放開外幣利率管制,使國有銀行與外資銀行在外匯業務領域開展公平的競爭。
其次,同業拆借利率應是國內利率市場化的起點和第一步。
1996 年1 月已實現全部放開。當前要對其認真總結並進一步加以規范和完善。
第三,國債發行利率的市場化。目前,我國國債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債的期限檔次少,而且是固定利率的方式。國債利率的市場化是央行以國債為操作對象,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來調節基礎貨幣量,間接調控整個貨幣供應量。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在二級市場上買賣國債來優化資產結構。
第四,放開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在改革存貸款利率過程中,要先放開貸款利率,後放開存款利率。央行在一段時間可以根據利率走勢和商業銀行信貸狀況確定少數具有代表性的貸款利率水平,其中一年期的貸款利率水平應成為央行監測和限制的重點。
其他期限的利率水平應由商業銀行根據每天的資產負債期限和匹配狀況、成本結構和風險結構分析本行的資金調整來自主套算。在放開貸款利率的基礎上, 放開大額存款利率, 從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開始, 最後到儲蓄存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利率機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利率體制
㈦ 出納主要工作都做什麼
出納主要工作是:
一、辦理銀行存款和現金領取。
二、負責支票、匯票、發票、收據管理。
三、做銀行帳和現金帳,並負責保管財務章。
四、負責報銷差旅費的工作。(差旅費的證明材料應包括:出差人員姓名、地點、時間、任務、支付出憑證)
1、員工出差購材料等分借支和不可借支,若需要借支就必須填寫借支單,然後交總經理審批簽名,交由財務審核,確認無誤後,由出納發款。
2、員工出差回來後,據實填寫支付證明單,並在單後面貼上收據或發票,先交由證明人簽名,然後給總經理簽名,進行實報實銷,再經會計審核後,由出納給予報銷。
五、員工工資的發放。
出納的工作細則:
一、出納員主要是審核以下幾方面:
(一)審發票的票面。看有無塗改的痕跡,如果有要認真盤查,防止把別的發票拿來報銷,或者小數改大數。
(二)審出具發票的單位名稱。
一是看與本單位有無經濟業務關系;
二是看發票名稱與經濟內容是否相符,如銷貨發票不能改開收據;
三是看發票內容與售貨單位的經營范圍是否吻合。
(三)審發票的抬頭。看所填單位名稱是否本單位,防止把私人或者其他單位的購貨發票拿來報銷。
(四)審發票的數字。看數字乘以單價是否等於總金額;看大小寫金額是否一致;看小寫金額前面是否有「¥」字樣,大寫金額前面是否頂格。如有差錯,一定要查清緣由。
(五)審發票所開物品價格。看與以往所購同種物品是否相同,如相差過大,應及時查明原因。
(六)審發票的編號。看有無連號現象,防止把別人的發票拿來報銷。
(七)審發票開出的時間。一看是否有同一經濟內容、同一金額的發票在相近時間內出現,防止重復報賬;二看發票之間在時間和內容上的內在聯系,如購買大件商品與其運費發生的時間是否前後相距太遠,等等。
(八)審發票的印章。一看有無稅務部門監制章;二看有無售貨單位的財務專用章;三看有無經手人簽章。只有印章齊全,才能報銷。
(九)審發票的備注。看備注欄有何規定或說明,如有無「違章罰款,不得報銷」、「滋補葯品,費用自理」等字樣。
(十)審發票的背面。發票背面雖然沒有內容,但由於發票基本上都是用復寫紙寫的,因而背面一般應有復寫的印痕,如果沒有,則應特別注意。
(十一)審發票的印製日期。按照規定,開具發票的單位每年度都應從稅務部門領取本年度版本的發票,即便使用上一年度版本的發票按規定也不宜時間跨度太長。審發票印製日期,就是看是否把作廢發票又拿來重新使用,如果是,不但不能報銷,而且還要向有關發票管理機構反映。
(十二)審發票的報銷手續。看有無經手人、驗收人、批准人簽字,如沒有,應先補齊手續。
此外,在審核發票時,還要注意分析一些不能通過票面而反映的問題。例如,采購物資是否舍近求遠、舍優求劣;購買的辦公用品只寫金額,沒有具體內容,是否會是一些非辦公用品。如有類似的問題必須問清緣由,防止被少數人鑽了空子。
二、現金收付
1、現金收付的,要當面點清金額,並注意票面的真偽。
若收到假幣予以沒收,由責任人負責。
2、現金一經付清,應在原單據上加蓋「現金付訖章」。
多付或少付金額,由責任人負責。
3、把每日收到的現金送到銀行。
不得「坐支」。
4、每日做好日常的現金盤存工作,做到賬實相符
做好現金日清月結,防止現金盈虧。
5、一般不辦理大面額現金的支付業務,支付用轉賬或匯兌手續。
特殊情況需審批。
6、員工外出借款無論金額多少,都須總經理簽字,批准並用借支單借款。
若無批准借款,引起糾紛,由責任人自負。
三、銀行賬務處理:
1、登記銀行日記賬時先分清賬戶,避免張冠李戴。開匯兌手續。
2、及時結出各賬戶存款余額,以便總經理及財務會計了解公司資金運作情況,以調度資金。
3、保管好各種空白支票,不得隨意亂放。
4、保管好公司賬務章。
(7)外匯管制互動百科擴展閱讀:
出納是按照有關規定和制度,辦理本單位的現金收付、銀行結算及有關賬務,保管庫存現金、有價證券、財務印章及有關票據等工作的總稱。
在中國古代出納也指家庭等方面的收支管理情況,例如清田蘭芳《明河南參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樞)墓誌銘》:「十七來歸,即傳家政。按親族,御臧獲,美餚酒,綜出納,無事不井井。」
從廣義上講,只要是票據、貨幣資金和有價證券的收付、保管、核算,就都屬於出納。它既包括各單位會計部門專設出納機構的各項票據、貨幣資金、有價證券收付業務處理,票據、貨幣資金、有價證券的整理和保管,貨幣資金和有價證券的核算等各項工作,也包括各單位業務部門的貨幣資金收付、保管等方面的工作。
狹義的出納則僅指各單位會計部門專設出納崗位或人員的各項工作。
工作內容
(1)貨幣資金核算
①辦理現金收付,嚴格按規定收付款項。
②辦理銀行結算,規范使用支票,嚴格控制簽發空白支票。
③登記日記賬,保證日清月結。根據已經辦理完畢的收付款憑證,逐筆順序登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並結出余額。
④保管庫存現金,保管有價證券。對於現金和各種有價證券,要確保其安全和完整無缺。
⑤保管有關印章,登記注銷支票。
⑥復核收入憑證,辦理銷售結算。
(2)往來結算
①辦理往來結算,建立清算制度。
②核算其他往來款項,防止壞賬損失。
(3)工資結算
①執行工資計劃,監督工資使用。
②審核工資單據,發放工資獎金
③負責工資核算,提供工資數據。按照工資總額的組成和工資的領取對象,進行明 細核算。根據管理部門的要求,編制有關工資總額報表。
㈧ 中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國的國際地位與55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客觀地講,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變化最活躍的一支力量。從縱向看,中國正處在過去幾個世紀發展最快的時期;從橫向看,中國的發展變化正對世界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指出,「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在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後,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與世界緊密相連、深入互動的關系表現得更加明顯。
經濟情況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和世界第一大農業國。
科技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計算機、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
㈨ 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是哪幾個
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是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經濟特區。
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中央正式批准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
(9)外匯管制互動百科擴展閱讀:
特區發展:
一、制度兼容、演進與經濟績效
正式制度的目標取向與組織中個人的利益偏好是否一致決定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是否兼容,兩者的兼容與否決定了組織和經濟運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最終決定了經濟績效的影響,主要通過激勵、監督費用和強化成本三方面進行。
一是當一個組織的正式規則與子群體中的成員的偏好和利益一致時,將會大大提高組織的經濟績效。組織中的成員受到一種自我激勵,這種激勵通過正式制度的確立而更加明確。
而當博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規則一致時,它們將相互強化。非正式與正式約束的一致性將導致較低的交易成本,因為監督和強化機能以一種非正式的方式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是當一個組織的正式規則與子群體中成員的偏好和利益有較大差異時,這種不一致性導致較低的績效。因為首先,對立的規則與規范使經濟行為者無所適從,缺乏激勵。
其次,由於組織目標與個人的利益偏好不一致,不能使個人自覺為組織的目標工作,監督成本高,從而導致正式制度的形式化、組織的沖突和摩擦。
用進化博弈論的方法研究制度演進中的兼容性問題的結論:
一是進化過程不一定帶來最佳的傳統和制度。由於社會的歷史初期條件的原因,最佳反應動力的結果難以從帕累托劣勢的社會傳統中擺脫出來,即社會體制進化的路徑依賴性。
二是與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的變遷更具演進特點。且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變遷受不同之手——「劉易斯之手」和「斯更努之手」的指引。
前者是指通過理性的共同知識、主觀的認識和批判,來預設和推動制度的變化;後者指人們只通過他們過去的行為觀察到其獲得的效用,並強化好的行為或繼承壞的行為。因此,在制度演進過程中仍可能出現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不一致。
進化博弈論給出關於克服路徑依賴,實現制度演進中的制度兼容的解決之道:
一是通過引入較系統的突然變異,使社會脫離原有的低水平的均衡;
二是通過政府政策性介入,將人們的行動轉換到更高支付的戰略上;
三是積極促進低水平均衡的社會與具有不同習慣的高水平均衡的社會交流,提高原社會形成更佳習慣的可能性。
據此達到新制度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較高水平上的兼容,並使兩者以一種非正式制度的形成達到自我強化,通過互動強化,使兩者結合得更加緊密,造成一種報酬遞增的機制,從而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經濟績效。
總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如果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一致,則無論是從激勵角度還是從約束角度所需的交易成本都較低,從而導致較高的經濟績效;反之則相反。
二、WTO規則與特區制度兼容、經濟績效
加入WTO,中國面臨WTO規則與中國現存制度的兼容問題。提高制度的兼容性,增強整個制度的經濟績效已成為當務之急,即使中國的經濟特區也不例外。
WTO規則的變遷、演進具有「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的雙重性質,是兩種正式制度的制度結晶體。
但對加入WTO者來說,則明顯具有「強制性變遷型」正式制度的特徵,尤其對市場經濟不發達國家即發展中國家這種表現更加明顯,而加入WTO者本國原有的制度則具有非正式制度的特性。因此,兩者既存在著相容的可能性,也存在著不相容的可能性。
在WTO規則與本國原有的制度能夠兼容的情況下,經濟運行所需的交易成本較低,而經濟績效相應較高;當兩者不一致時,或當WTO規則與本國原有制度由於各自變化的機制不盡相同,造成兩者不能兼容時,則均對應著較高的交易成本和較低的經濟績效。
現實表現為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制度與WTO規則具有強兼容性,而市場經濟不 發達國家的制度與WTO制度具有弱兼容性,經濟績效的差異即市場經濟的發達與不發達由此引出。
中國的經濟特區制度與WTO規則同樣既具有兼容性較強的一面,同時更有兼容性較弱的一面。說其兼容性較強,是相對於市場經濟不發達的非經濟特區而言具有較強的兼容性;而說其兼容性較弱則是指相對於WTO制度的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即市場經濟不發達而言的。
經濟特區較強的制度兼容性與欠發達地區較弱的制度兼容性的差距,足以使加入WTO後的經濟特區在相當長時間內繼續保持其制度優勢、經濟績效優勢和地位的優勢;並構成經濟特區今後的「特」之主要所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相對WTO規則而言,各國的內在制度均屬「非正式制度」,就制度的兼容性強弱程度來講,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制度的「非正式制度」程度更高,而其經濟特區與非經濟特區在「非正式制度」程度上只有參差不齊之分,而無本質上的區別,經濟績效上的差異是制度兼容性的晴雨表。
三、強化經濟特區的制度兼容性,保持經濟特區的高績效
與WTO正式制度比較形成的各國的制度雖屬「非正式制度」,但各國的制度又存在著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分。加入WTO國家的制度兼容,將面臨WTO規則與本國的正式制度兼容和與本國非正式制度的兼容兩方面的難題。
而由於WTO制度具有「強制性變遷型」正式制度的特性,決定了加入WTO國家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均居於屈從地位,並應努力改變本國現存制度,以適應WTO制度,強化整個制度的兼容性,達到加入WTO提高經濟績效的目的。
此點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及其經濟特區概莫能外。比較而言,經濟特區由於市場經濟相對發達,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與WTO規則均有較強的兼容性,而非經濟特區由於市場經濟的欠發達在制度兼容性上則明顯弱於前者。
但兩者的制度兼容性與WTO的制度要求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需變革的制度多少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