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製造在世界上遇到了哪些信任上的危機
made in China
自今年3月至今,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從美國開始,現已幾乎蔓延至全球。毋庸諱言,中國個別出口產品存在某些質量問題,這是無須否認的事實,也屬於正常的可控范圍之內,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敢保證其所有出口產品絕無質量安全問題。曾幾何時,英國瘋牛肉成為國際上人人避之則吉的「瘟疫」,美國出口印度的可樂飲料驗出含有殺蟲劑,但英美兩國政府並未受到窮追猛打式的苛責。時至今日,這股「中國產品妖魔化」已從中國個別出口產品身上轉而籠罩在整個「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的頭上,部分美國媒體以及政治人物甚至別有用心地藉此將「中國威脅論」演化為「中國有害論」,惡意抹黑中國的國家形象並肆意攻擊中國的外交政策,從而蓄意將中國產品質量問題政治化並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提供口實。
面對當前這個有如03年SARS危機一樣的嚴峻形勢,中國政府決心從國內國際兩個方面作出實際反擊。8月17日,素有「鐵娘子」之稱的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再次披掛上陣,出任國務院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導小組組長,成為這一場「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維護中國產品信譽和國家形象的特殊戰役」的「前線總指揮」,並決定從現在起在全國范圍開展為期四個月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然而,筆者認為,此次「中國製造危機」短期而言對於中國確有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但就中長期而言,卻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更是一個推動中國社會和經濟健康發展的重大轉機。
中國外貿的結構性弊端
中國自改革開放對外打開了國門,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9億美元,發展到2006年的1.76萬億美元,累計增長近70倍。中國對外貿易夥伴從1978年的幾十個發展到目前的220多個,超過1000億美元的貿易夥伴已經超過6個,與歐盟和美國的雙邊貿易超過2000億美元。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的世界排位從1978年的32位上升到第3位,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超過了7%;中國的外匯儲備亦連年攀升,至今已達到13000多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近年來,中國外貿增長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對全球經濟的復甦和增長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國際金融界因此將中國與美國並稱為世界經濟的「雙頭發動機」。
俗話說「有一利必有一弊」,中國外貿在上述看似「風光無限」的歷史成就之下,其實卻隱藏著因決策失誤及體制僵化所造成的重重弊端。首先,在內資外貿企業方面,九十年代外貿領域全面推行「出口承包制」。其基本出發點和優先目標是追求創匯規模的持續擴大(可稱之為「創匯思維」),這成了上級部門考核下級工作績效和衡量外貿企業經營者業績的基本標准。實行「承包制」後,計劃指標的剛性和偏重創匯規模的激勵機製造成計劃指標年年調高、自上而下層層加碼。在承包指標的壓力下,各部門常因資金分配、爭奪客戶(包括互相偷取商業情報)產生摩擦。由於經營產品的雷同化,部門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相互封鎖消息,以防泄露本部門的各種「秘密」。這種「承包制」產生的企業內部不當競爭大大降低了公司整體的資源配置效率。
1992年,外經貿部開始大幅度授予地方企業進出口經營權,依據行政需求和安排逐級設立了外貿公司。為了在短時間內擴大出口規模,新成立的各地外貿公司往往追求產品經營品種的齊全,過去的專業外貿公司也轉向多種不相關產品的綜合化經營,於是迅速形成了企業間產品經營的雷同化趨勢,進而造成外貿出口一哄而起、相互間惡性競爭的局面。於是,一方面國內貨源價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出口價格卻一跌再跌,導致出口效益迅速下滑。「創匯思維」的另一個表現是中國在對外貿易中一直近乎偏執地追求外貿順差。為了鼓勵多出口多創匯,中國從1985年4月起按出口商品的國產化程度對出口產品實行退稅政策(即「出口退稅」),此項政策經多番調整一直實施至今。在勞動力價格原本就比較低的情況下,出口退稅進一步降低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促使部分出口工貿企業在追求短期利潤的刺激下,寧可轉產附加值低且易迅速出口、換匯成本低的產品,導致外貿出口產品結構長期處於低水平運行,在客觀上制約了中國出口製造業難以有效地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轉移,中國外貿中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措施自然無從談起。
由此可見,貌似「市場經濟」的「創匯思維」及「出口承包制」,其實質仍然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指令性行政行為。結果是助長了外貿企業局部利益的膨脹和不平等競爭的加劇,誘發了對內的各種搶購大戰和對外的競相削價銷售,造成外貿經營秩序的嚴重混亂。同時,粗放的外貿企業管理產生了惡性的連鎖效應,導致中國外貿出口長期處於粗放式增長狀態,至今難以實施全局性的外貿戰略協調。而「一刀切」地盲目推行出口退稅的結果,一方面導致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地方中小型企業「遍地開花」,不僅國內資源(甚至包括國家級戰略資源稀土)大量賤價出口,亦嚴重污染和破壞了全國各地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則導致泛濫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湧向歐美市場,不僅大大降低了中國外貿出口效益,而且還屢屢遭致各方的反傾銷調查和貿易壁壘,這種粗放型出口今天正日益受到國際市場穩定性和增長極限的挑戰及反彈。同時,由於埋頭追求外貿總量,中國對於國際貿易規則的研究、普及和利用卻沒有得到同步的高度重視,加上進出口市場主體規模小、數量多、人心散,無法形成國際貿易談判的有效合力,造成中國長期缺失國際市場定價權和國際貿易話語權。中國外貿這種「大而不強」的弊端使得中國出口企業以至國家利益常常蒙受巨額經濟損失。
其次,在外資工貿企業方面,1992年中國實施所謂「以市場換技術」策略,國內市場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致使跨國公司蜂擁而至,爭相搶佔中國市場並擠占內資企業的市場份額。八十年代外商直接投資主要以從事加工貿易的港澳台資為主,除了在出口市場與國內企業有所競爭外,基本不侵蝕國內市場,還增加了國家外匯收入和社會就業,為國有企業提供了新的消費群體,部分彌補了優惠政策導致的國家稅收損失。但跨國公司則完全不同,它們以市場控制為主要目的,一旦不受限制地進入中國市場,即與國有企業產生激烈競爭。跨國公司不僅擁有資金、技術、品牌和企業管理上的主體優勢,更在優惠關稅、優惠所得稅、優惠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中國提供的「超國民待遇」(從「兩免三減」到「僅征15%的所得稅」)。尤其是01年中國加入世貿以來,外資企業大量擁進幾乎是全面對外開放的中國市場,中國外貿因此連年膨脹式增長,中國經濟貿易大國的「七彩泡沫」亦隨之越吹越大。但在實際上,由外資企業作為出口主體的現狀導致了中國外貿規模與外貿利益分離(「豐產不豐收」)的不正常現象。由於「廉價勞動力和廣闊市場」是吸引外資的要素,外商將其銷往全球市場產品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移至中國,以此將中國定位為其「世界工廠」里的「中國車間」,自然不會主動地或無償地轉讓先進技術,這不僅不利於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產業地位的提高,也嚴重阻礙了中國外貿效益的增長。隨著中國外貿規模的不斷擴大,大部分外貿利潤卻落入了外商囊中,而中國獲得的不過是以廉價勞力(吃「奴工飯」)和各類資源(吃「子孫飯」)換來的部分就業職位還有五光十色的「繁榮昌盛」。
在外資企業享受「超國民待遇」的壓倒性優勢之下,必然產生對中國民族產業在外貿領域以及製造業中的「擠出效應」。中國民族產業由於經營機制和內部因素的制約,在與外企的競爭中常常處於劣勢地位而遭到淘汰,因此無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均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在此一日益嚴酷的國內經濟環境之中,除了占據壟斷地位的各類央企,地方的大型國企不得不紛紛與外企「合資」或「並購」(因此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而中小型企業則不得不拚命降低各種成本(因此出現「血汗工廠」),甚至偷稅漏稅、製造假冒偽劣產品以維持生存。同時,由於國家對私營企業的歧視性偏見,大多數私營企業無法獲得基本的銀行貸款和金融服務,在國內企業信用嚴重缺失的情況下,許多私營企業在國內市場難以獲得貨款回籠,不得不從無利可圖的內銷轉向較易回收資金的出口。此外,由於政府與企業之間缺乏溝通、協作和聯動的良性機制,大多數內資外貿企業不了解、不明白政府的外交政策,導致政治外交與企業行為未能形成政策性呼應。如此一來,原本充斥於國內市場的假冒偽劣產品自然「被迫」流向國際市場,終於釀成了今天的「中國製造危機」。
中國發展必須化危機為轉機
通過審察和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貿的結構及其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此次「中國製造危機」並非僅僅出於質量安全或貿易摩擦的表面原因,主要還是由於中國自身錯誤的經濟政策和失常的外貿體制等錯綜復雜的歷史因素所造成的。要而言之,目前由外資為主體並推動的外貿發展格局在外貿依存度不斷增長之時只會不斷助長中國國民經濟對外資的持續依賴,同時加劇了中國在世界經濟分工中的弱勢地位,從根本上阻礙了中國經濟結構和外貿結構的調整,不利於中國外貿乃至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正在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本國製造業無疑有著至關重要的經濟意義。它既是國家硬實力的體現,又直接影響著中國的國際形象。有鑒於日本和韓國產品進軍國際市場的歷史經驗,今後要想修復及提升「中國製造」的信譽,「中國製造」就必須狠練「內功」以大幅提高產品質量,舍此別無他途。事實上,中國民族企業並非歷來就是毫無誠信道德可言,相反在近代以前(自北宋及晚清),中國古代社會的商人階層已逐漸形成了一種深厚的商業道德傳統,就連當時的西方商人也多稱道中國人「在商業交易中帶來了一種絕對誠信的風氣」、「一直遵循著最嚴格的誠信原則」(見陳季同的《吾國》)。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曾經如此堅守誠信的中國人竟然徹底地走向了反面,淪為西方人眼中的專業造假者,可見當下的環境因素以及硬性的制度因素以何等暴烈的力度幾乎是從根本上顛覆了長遠的傳統因素和軟性的文化因素。
筆者認為,中國應該將此次危機轉化為根據國家長遠發展目標而作出重大戰略調整的歷史機遇,以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切實解決因歷史原因積壓起來的外貿體制弊端,逐步理順國內製造業與貨幣政策、對外貿易之間的市場經濟聯系,推動建立政、商、學各界在外貿領域溝通、協作的良性互動機制,主動採取各種稅收杠桿調整和優化外貿產品結構,重新打造以中國本土企業為主體的外貿發展格局,以利於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實際上,要從根源上解決當前的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問題,首須從整治國內市場上早已長期存在的假冒偽劣產品,並統一規范出口與內銷兩個內外有別的市場結構著手。而要打擊國內假冒偽劣則首須為國內所有本土企業逐步解除各種不利於企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政策限制,同時在全國范圍內一步到位地實施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兩稅合並」(據報道外資企業明年在重慶「新特區」還將繼續享有15%的所得稅優惠),盡快削減以至取消地方政府為追求「招商引資」政績而給予外資企業的各種直接或變相的「超國民待遇」,全力營造一個公平有序、法制健全、服務完善的競爭和發展環境。此外,有關部門還應該嚴格制定及推行能耗標准、用工標准、產品質量標准和行業准入標准,同時嚴格規范地方給予各類生產企業用水用電用地的優惠政策,如此則可有望從制度源頭上控制乃至禁止不正當的低價劣質出口。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應該積極參與並推動雙邊、多邊以及全球貿易談判進程,在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突出自身利益訴求,不再作世貿規則修訂、制定的旁觀者,而應成為主動參與者並爭取成為有力主導者。同時,通過法律和政策等手段,積極鼓勵企業加強研發,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規模化生產或實施「強強合作」,大力打造「中國製造」的自主品牌。通過金融、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推動建設中國擁有資源或規模優勢的實物和期貨國際交易市場,主動爭取國際市場定價權以及國際貿易話語權。其次,中國政府應該認識到,「中國製造」也就是中國這家「貿易公司」出口產品的國際品牌,因此不能只關心貿易增長與產品價格,更必須如同其它國際品牌經營那樣開展針對「中國製造」海外消費者的品牌培育工作。尤其在目前「中國製造」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更需要運用傳播手段通過國際媒體打一場危機公關戰。譬如通過國務院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導小組下設的專職監察機構,及時地對外發布權威信息而非發生問題後再來自我辯白,以求主動化解出現質量問題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應該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公關運作模式(如享譽全球的「德國製造」),在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媒體上進行廣告宣傳,在中國政府與海外消費者之間展開有計劃的綜合性公關活動。這種國際貿易公關活動實質也是一項長期性的國家戰略工程,同樣是「中國製造」品牌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中國政府對於當前「大而不強」的外貿現狀和弊病早有察覺,商務部近年來亦已採取多項調整措施試圖扭轉此一不利局面。8月29日的《南方都市報》社論指出,「政府須善用全球貿易之下的正常壓力順勢而為,以求建立長期牢靠的市場機制。從這一角度看去,政府所感受的壓力,本身莫不是國民之福祉。站遠一步,放棄過去刻板生硬的立場,轉而尋求更根本的改善治理,這同樣符合政府的利益」。如果我們能夠把當前「中國製造」在國際上遇到的質疑與抵制視作一個機遇,扎扎實實地從每一個細節做起,以積極負責的務實態度逐步消除此一貿易危機,讓「中國製造」成為國際商品的質量標桿,那麼,今後高質量的「中國製造」必能惠及國內國外的全球消費者。在此基礎上,中國的社會和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性的健康發展。
❷ 中信銀行2021年大額存單利率
中信銀行大額存單最新利率表
起存額1月3月6月1年
20萬元1.617%1.617%1.911%2.205%
50萬元1.628%1.924%2.220%
100萬元1.650%2.250%
(2)南方都市報外匯擴展閱讀:
一、1984年底,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簡稱中信公司)董事長榮毅仁先生向中央專函要求在中信公司系統下成立一個銀行,全面經營外匯銀行業務。經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同意,先成立銀行部,擴大經營外匯銀行業務,為成立銀行作好准備工作。
1985年4月,中信公司在原來財務部的基礎上成立了銀行部,進一步擴展了對外融資、外匯交易、發放貸款、國際結算、融資租賃和吸收存款等全面銀行業務。在銀行部建立的兩年時間里,得到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業務進展較快,通過辦理人民幣及外匯存款、貸款、進出口開證、國際租賃、有價證券及外匯買賣、外幣兌換等業務,積累了一定經驗,已初步具備了成立銀行的條件。
二、1986年5月底,中信公司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將中信公司銀行部改組成中信實業銀行。
1987年2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同意成立中信實業銀行。
1987年3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中信實業銀行。總行設在北京。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先生任中信銀行名譽董事長。
1987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中信銀行為中信公司所屬的國營綜合性銀行,是中信公司的子公司,獨立法人。注冊資本8億元人民幣。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在國內外可設立分支機構,經營已批準的銀行業務。
1987年4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頒發中信實業銀行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
1987年4月14日,中信公司董事長、中信實業銀行名譽董事長榮毅仁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信公司原銀行部經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改為「中信實業銀行」。中信實業銀行於4月份開始營業。
1987年4月2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復中信實業銀行經營外匯業務范圍。
1987年4月22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頒發中信實業銀行經營外匯業務許可證。
1987年4月29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中信實業銀行工商營業執照。
1987年5月17日,新華社發布中信實業銀行開業新聞。
1987年9月16日,中信銀行在北京的國際大廈舉行正式開業招待會。
1988年8月14日,中信銀行首次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3000萬元。
1989年4月,中信銀行在國內首家同時開通路透社和美聯社信息系統開展國際金融交易業務。
1991年10月30日,中信銀行代表中信公司在日本東京第一次發行浮動利率日圓債券。
1992年3月,中信銀行在國內首家開展速匯即付業務。同年5月,中信銀行在國內設立第一台外匯自動取款機。
三、1993年7月,中信銀行代理中信公司與財政部簽訂了1993年第2期國庫券(非實物)承購包銷協議,承銷金額1.5億元人民幣,並首批取得了財政部認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債一級自營商資格。
1993年7月29日,中信銀行代理中信公司在美國紐約發行了2.5億美元的揚基債券。這是自1911年以來,中國企業首次進入美國市場發行的公募債券。
1994年3月9日,中信銀行與美國運通公司合作開展速匯即付業務,是在國內首家開展此項業務的銀行。
截止1994年,中信銀行是中國唯一開展承銷國外債券的金融機構。當時,已參加承銷承銷國外債券23筆,承銷量達3.86億美元。
1994年12月,中信銀行代理中信公司向日本金融機構發行商業票據,成功籌措5000萬美元和50億日元貸款,這是中國企業以自己的信譽第一次在國外發行商業票據。
1995年11月,中信銀行與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共同擔任了承銷美國福特汽車公司2億美元小龍債的主幹事,開創了中國金融機構參與承銷外國公司債並擔任主幹事的先例。
1996年1月,中信銀行作為首批會員參加全國統一同業拆借交易系統,第一個交易日即以迅速、准確的操作完成了具有特殊意義的第一筆交易。
1996年6月,中信銀行在廣州成功地推出了中國第一家全櫃員制,實行面對面服務,並率先開辦私人理財等商業銀行新業務,專門為大額存款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1998年3月,中信銀行與美國駐華大使館簽定了《中信銀行代收美國非移民簽證申請費備忘錄》,根據備忘錄,中信銀行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和沈陽地區的分支機構代理美國使館收取簽證申請費。此項業務的開展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本行是國內獨家開展此種業務的銀行。
1998年6月,中信銀行作為唯一被釣魚台國賓館邀請的商業銀行參加了美國總統柯林頓一行來訪期間的接待工作。中信銀行以嚴謹的工作作風、規范化的服務標准、熱情周到的24小時全天候服務,贏得了「鼎力相助,服務一流」的贊譽和錦旗。
四、1999年,中信銀行正式推出中信借記卡,實現了全國通、全行通、銀聯通,一卡多戶、一卡多能、一卡多用。「理財寶」以其復合式智能理財的優越性備受市場青睞,並被國家工商局正式批准為國家注冊商標,成為金融服務領域的第一個注冊商標。
2000年,中信銀行推出中信貸記卡,這是融信用授信、取款、轉賬、消費於一體的多功能銀行卡,先消費,後還款,賦予持卡人真正的銀行信用,實現了與國際標準的接軌。
2000年7月,中信銀行作為國內首家通過中國金融認證中心認證的銀行,正式開通網上銀行服務。
2000年10月28日,長沙市湘財城市信用社變更為中信實業銀行長沙分行。胡罡擔任副行長,主持全面工作。[3]
2001年,中信銀行協助中信公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了一筆總額為人民幣35億元的10年期債券。這是本行首次作為主承銷商承銷的第一筆債券。
中信銀行2001年7月和9月,在中信銀行的積極倡議下,國內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業務、資金、信息、管理、人才等方面進行多元化、全方位的精誠合作和優勢互補上達成共識,共同簽署了《長沙宣言》和《蘇州協議》。
2001年7月,中信銀行在英國《銀行家》按照第一資本進行的排名中,位居全球最大的銀行排名第318位。在著名國際咨詢公司穆迪的「財務實力評級」中,中信銀行榮獲國內商業銀行最高評級。
2002年1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正式向中信銀行頒發商標注冊證書,確認中信銀行「理財寶」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可的注冊商標,核定的服務項目范圍包括信用卡發放、信用卡服務、金融服務等方面。
2002年2月中信銀行杭州分行被中央金融工委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全國金融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2002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排序排出了全球最大的1000家銀行,中信銀行列第291位,首次進入全球銀行300強。
2002年11月28日,IBM總包中信控股公司、中信銀行統一信息平台項目簽約儀式在京舉行。此項合作標志著本行成為中國首家整體引進國際先進核心業務系統,實現軟硬兼備的完整數據大集中的銀行,同時該項目也是IBM在中國最大的服務項目之一。
2003年7月,中信銀行在英國《銀行家》全球銀行最新排名中平均資本利潤率位居國內各銀行之首。
五、2003年10月6日,「2003中信家家樂——帕拉丁幸福之旅」活動勝利閉幕。
2003年11月25日,總行營業部國際業務貿易項下收付匯量突破100億美元大關。
2003年12月8日,中信銀行在京舉行中信STAR信用卡新聞發布會,王軍董事長將首張中信STAR白金卡發給了新浪網總裁兼CEO汪延先生。
2004年4月1日,銀監會批復同意中信實業銀行增資至140億元。
2004年12月,中信集團公司向中信實業銀行撥付資本金25億元人民幣。
2005年3月25日,銀監會批准中信實業銀行增資至177.9億元。
2005年11月25日,中信實業銀行正式更名為中信銀行。
2005年底,中信集團公司向中信銀行撥付資本金86億人民幣。
2005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排序排出的全球最大的1000家銀行中中信銀行名列第200位,進入了全球銀行200強。同時中信銀行在中國商業銀行排名中位居第七位。
2006年1月,中國《銀行家》雜志公布了該刊物評選的2005年度中國十大金融人物,中信銀行陳小憲行長入選。
2006年3月,由中國《銀行家》雜志對國內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排名,中信銀行在參評的13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中位居第四位。
2006年6月,國際金融界的權威雜志英國《TheBanker》在京首度發布了「中國銀行業100強」排行榜,中信銀行以其2005年末的業績位列中國銀行業第七位,同時在資產排名、最新平均資本利潤率排名中亦位列第七,最新實際利潤增長率排名位居所有上榜銀行的第二位。
2006年6月,中信銀行獲得ASIANBANKER主辦的「2006年度亞洲零售金融服務卓越獎」「戰略及執行卓越獎」。
2006年6月,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的FCI年會上,中信銀行被評選為最佳出口保理商服務質量進步獎,成為中國第一家獲得FCI獎項的銀行。
2006年6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榮獲由中國信息協會、亞洲客戶服務協會、廣東省信息協會、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共同主辦,中國最佳客戶服務評選組委會具體承辦的「2005-2006中國最佳客戶服務評選活動」之「中國最佳客戶服務中心獎」。
2006年6月,中信銀行「出國全程通」金融產品獲得由《經濟觀察報》和香港管理專業協會聯合舉辦的「2005-*2006年度中國傑出營銷獎」銀獎。
2006年7月,英國《TheBanker》雜志中「世界1000家銀行」的最新排行榜中,中信銀行一級資本排名再度提升12位,從2005年的200位升至188位,同時總資產排名也由152位升至134位。
六、2006年8月,中信銀行被亞洲貨幣(「AsiaMoney2006FXPOLL」)評為中國地區最佳外匯交易服務銀行,這是外匯交易服務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一項評獎。
2006年9月,在「首屆上海陸家嘴金融文化節暨第三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2006年會」上,陳小憲行長獲「2006年中國十佳金融新銳人物」獎,同時中信銀行亦獲「2006中國十佳金融成長機構」獎。
2007年1月,經中國政府批准,中信銀行整體改制為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06年12月31日依法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將完整承繼中信銀行的資產、負債、機構、業務等,並將繼續從事原經營范圍和業務許可文件上批准/核準的業務。中信銀行已有的營業機構、商號、商標和咨詢服務電話等保持不變,由股份公司繼續使用,各項業務照常進行。
2007年4月27日,中信銀行在滬港兩地交易所同步上市。是繼工行後又一家A+H同步同價上市的內地銀行,也是A股市場上第九隻銀行股。
2008年9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榮膺2008年中國區唯一一家「全球最佳呼叫中心」。標志著我行信用卡客服中心已躋身全球優秀呼叫中心前列。
2008年11月12日,由和訊網主辦的「2008和訊銀行卡發展與營銷論壇暨中國信用卡測評發布會」在京舉行,中信銀行信用卡在此次測評中榮獲「最佳發卡銀行獎」,並同時獲得「白金卡獎」、「金卡獎」兩項單項獎,成為此次測評的大贏家。
2009年1月12日,中信銀行榮獲「第五屆中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十大影響力品牌」。
2009年1月30日,陳小憲行長出席中國與西班牙在金融、航空、能源、電信等領域合作簽字儀式。
2009年1月31日,中信銀行榮獲《高爾夫周刊》「年度對高爾夫影響最大品牌」獎。
2009年2月,陳小憲行長連續第四次當選年度「中國十大金融人物」。
2009年2月,中信銀行榮獲2008年度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優秀交易成員」等稱號。
2009年2月,中信銀行首入英國《銀行家》雜志品牌價值百強。
2009年2月12日,中信銀行榮獲「中國最具人氣房地產金融信貸機構」獎。
2009年2月18日,中信銀行成功推出多銀行資金管理系統。
2009年2月28日,中信銀行在「2008中國金融營銷獎」頒獎典禮上喜獲「最佳企業社會責任獎」等四項榮譽。
❸ 請問外匯現在好做嗎(IB)
外匯市場雖然存在很多負面消息,不說遠,就說最近例如南方都市報在8月29日都講述了一些外匯的負面消息,例如就廣州天河商務區一帶都存在很多不正規IB公司繼續經營,事實的確也是這樣。不過該記者未免也一根棒打沉一船人了,還是有正規的存在。
但我國的政策也逐漸開放衍生品市場的交易,例如2008年8月頒布了新的外匯管理政策,這一說明外匯保證金等金融衍生品市場已經合法了,在日後會出台相應的法律去管制違法的IB,嚴懲對賭一類的IB,整頓外匯市場。我相信未來外匯保證金在我國都會走好的!
總的來說外匯還是好做的(IB)。以上只是鄙人見解。
❹ 十進制網路的評論新聞
2008-01-3006:03:13來源:南方都市報(廣州)信產部宣布「我國十進制網路安全地址投入使用」,引入數字域名代替英文域名。這樣的想法讓許多網友被「雷」倒,紛紛感嘆主創者的「有才」。而「十進制網路」本身也引起爭論,有網友認為它並無技術先進性可言。
貶低英文域名、引入數字域名的想法讓許多網友被「雷」倒,紛紛感嘆主創者的「有才」。而「十進制網路」本身也引起爭論,有網友認為它並無技術先進性可言。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十進制網路相關宣傳確有不少漏洞。有域名專家指出,它也不會成為中國下一代互聯網。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用的協議是IPv6,並不是「十進制網路」的IPv9.同時,在新聞報道中被列在信息產業部前面的「中國十進制網路安全管理局」並非國家機構,來歷不明。
數字域名是「十進制網路」的核心內容之一,按照十進制專家的說法,「大量潛在網民因難以理解和記憶由字母組成的英文域名而望網興嘆」,而這種數字域名「有利於克服語言壁壘,填平數字鴻溝―――數字域名是互聯網上的世界語」。
很多網友都笑了。 1月23日,許多媒體都報道,中國十進制網路安全監督管理局與信息產業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基於「十進制技術」構建的「中國新一代互聯網」IPv9投入使用,並在湖南建成示範專網。北京有媒體甚至用「我國宣布」這樣的字眼來形容其權威性。
「中國十進制網路安全監督管理局」常務副局長程恆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稱:「中國十進制網路的問世,表明我國現已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互聯網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擁有網路資源的所有權和分配權,擁有路由、秘鑰控制權及信息監控權,從而從根本上確立中國在新一代互聯網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這項科技突破對於我國建立互聯網基礎設施,制定互聯網游戲規則,擁有互聯網信息資源,掌握互聯網管控權力,徹底改變我國互聯網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等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據報道,「使用十進制網路地址,我國網民就可以像撥電話號碼一樣使用數字域名和法定名稱上網,既有利於克服語言壁壘,又有利於公民信息安全,還可大幅降低上網費用,為國家節約網路出口帶寬所發生的巨額外匯開支。」
具體來說,「十進制網路」用戶在下載一個類似3721的插件後,就可以在地址欄輸入數字域名去訪問網站了―――如果你能知道並記得那些網站的數字域名的話。比如湖南省政府網站的數字域名是4312345,信息產業部的數字域名是12339.
據報道,十進制網路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安全性。可以做到在互聯網上實現邏輯隔離,既充分實現互聯互通,又有效保障用戶的信息安全,為我國發展電子政務、電子軍務和電子商務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對於「十進制網路」的其他含義網友還不太了解,不過對於其核心內容數字域名則很快爭論起來。部分網友認為這並不是進步,而是倒退,互聯網從無意義的IP地址到有意義的英文域名,如果再到無意義的數字域名,「這算是什麼技術突破?」
網友阮一峰評論道:「這就是說,有人重新設計了一套聯網規則,重新發明了一遍互聯網。我想這條新聞一定是惡搞,正常人有誰會去重新發明輪子啊?」「這套新地址的唯一好處,就是網址解析可以不經過美國,完全在國內完成。付出的代價就是,中國的網路同全世界其他地方都不一樣,人為被封閉了起來。」
同時,也有網友認為,中國擁有了下一代互聯網的控制權是好事。網友「st2」說,「如果我是中國互聯網系統的安全總策劃人的話,這種方案是要考慮的,美國封閉根域上某個國家的解析的技術可能性是存在的,就是說完全依賴美國的根域解析是有危險的。」 據本報記者調查,所謂「中國十進制網路安全管理局」並不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所列的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編制名單中。在信息產業部官方網站所列的機構設置一欄中同樣找不到這個局。官方網站上也沒有任何關於十進制網路投入使用的消息。
域名專家、《中國域名經濟》叢書主編沈陽從2004年開始關注IPv9,並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中國IPv9調查系列文章。他認為,所謂的十進制網路就是一個中國式的鬧劇,用「十進制網路」取代現行互聯網,既無必要,也無可能。說白了,所謂十進制網路或者IPv9網路協議就是一個區域網協議,跟世界上幾千個區域網協議,比如ATM自動取款機的聯網協議並沒什麼差別。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譚人瑋
❺ 「中信銀行」的發展歷程
中信銀行創立於1987年,原名中信實業銀行,是中國改革開放中最早成立的新興商業銀行之一。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信實業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改革的大潮中逐漸成長壯大,於2005年8月,正式更名「中信銀行」。
1984年底,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簡稱中信公司)董事長榮毅仁先生向中央專函要求在中信公司系統下成立一個銀行,全面經營外匯銀行業務。經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同意,先成立銀行部,擴大經營外匯銀行業務,為成立銀行作好准備工作。
1985年4月,中信公司在原來財務部的基礎上成立了銀行部,進一步擴展了對外融資、外匯交易、發放貸款、國際結算、融資租賃和吸收存款等全面銀行業務。在銀行部建立的兩年時間里,得到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業務進展較快,通過辦理人民幣及外匯存款、貸款、進出口開證、國際租賃、有價證券及外匯買賣、外幣兌換等業務,積累了一定經驗,已初步具備了成立銀行的條件。
1986年5月底,中信公司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將中信公司銀行部改組成中信實業銀行。1987年初,經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中信銀行正式成立。總行設在北京。
1987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中信銀行為中信公司所屬的國營綜合性銀行,是中信公司的子公司,獨立法人。注冊資本8億元人民幣。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在國內外可設立分支機構,經營已批準的銀行業務。
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先生任中信銀行名譽董事長。
成立時間
1987年2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同意成立中信實業銀行。
3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中信實業銀行。
4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頒發中信實業銀行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
4月14日,中信公司董事長、中信實業銀行名譽董事長榮毅仁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信公司原銀行部經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改為「中信實業銀行」。中信實業銀行於4月份開始營業。
4月2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復中信實業銀行經營外匯業務范圍。
4月22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頒發中信實業銀行經營外匯業務許可證。
4月29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中信實業銀行工商營業執照。
5月17日,新華社發布中信實業銀行開業新聞。
9月16日,中信銀行在北京的國際大廈舉行正式開業招待會。時任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副總理田紀雲、國務委員陳慕華等領導同志出席了招待會。時任中信公司董事長、中信銀行名譽董事長榮毅仁主持了會議,時任國務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陳慕華講了話。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先生為首任董事長,現任董事長田國立,現任行長朱小黃。改革開放初期的中信實業銀行利用信託制度在國際上為國內各種建設和發展項目融入資金,緩解中國國內的資金緊缺狀況。這屬於改革開放時的一種大膽創新。成立近20年來,中信銀行依託中信集團的綜合優勢,不斷開拓,勇於創新,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2005年8月,為更好地體現商業銀行的經營特色,中信實業銀行正式更名中信銀行。原中信實業銀行是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全資附屬機構,因為當時中信面對的客戶都是國內外大公司,實際上是一家面對大公司和大型金融機構經營批發銀行業務的投資銀行而並非零售銀行,所以在名稱中加上"實業"二字。現在改名去掉"實業"意味著中信銀行不再是原來的企業銀行的定位,成為了新一家真正的公司、零售銀行。更名後的中信銀行以蓄勢疾進的姿態更加貼進市場,把握市場機會,參與國際化競爭,引進國際先進的經營理念、金融技術和管理經驗,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社會形象和業界評價顯著提高。尤其自2006年以來,中信銀行在國內外銀行業的各項排名和獎項中名列前茅:2006年1月,中國《銀行家》雜志公布了該刊物評選的2005年度中國十大金融人物,中信銀行陳小憲行長入選。2006年3月,由中國《銀行家》雜志對國內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排名,中信銀行在參評的13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中位居第四位。2006年6月,國際金融界的權威雜志英國《The Banker》在京首度發布了「中國銀行業100強」排行榜,中信銀行以其2005年末的業績位列中國銀行業第七位,同時在資產排名、最新平均資本利潤率排名中亦位列第七,最新實際利潤增長率排名位居所有上榜銀行的第二位。2006年6月,中信銀行獲得ASIAN BANKER主辦的 「2006年度亞洲零售金融服務卓越獎」
「戰略及執行卓越獎」。2006年6月,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的FCI年會上,中信銀行被評選為最佳出口保理商服務質量進步獎,成為中國第一家獲得FCI獎項的銀行。2006年6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榮獲由中國信息協會、亞洲客戶服務協會、廣東省信息協會、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共同主辦,中國最佳客戶服務評選組委會具體承辦的「2005-2006中國最佳客戶服務評選活動」之「中國最佳客戶服務中心獎」。2006年6月,中信銀行「出國全程通」金融產品獲得由《經濟觀察報》和香港管理專業協會聯合舉辦的「2005-*2006年度中國傑出營銷獎」銀獎。2006年7月,英國《The
Banker》雜志中「世界1000家銀行」的最新排行榜中,中信銀行一級資本排名再度提升12位,從2005年的200位升至188位,同時總資產排名也由152位升至134位。2006年8月,中信銀行被亞洲貨幣(「AsiaMoney 2006 FX
POLL」)評為中國地區最佳外匯交易服務銀行,這是外匯交易服務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一項評獎。2006年9月,在「首屆上海陸家嘴金融文化節暨第三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2006年會」上,陳小憲行長獲「2006年中國十佳金融新銳人物」獎,同時中信銀行亦獲「2006中國十佳金融成長機構」獎.2008年9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榮膺2008年中國區唯一一家
「全球最佳呼叫中心」。標志著我行信用卡客服中心已躋身全球優秀呼叫中心前列。2008年11月12日,由和訊網主辦的「2008和訊銀行卡發展與營銷論壇暨中國信用卡測評發布會」在京舉行,中信銀行信用卡在此次測評中榮獲「最佳發卡銀行獎」,並同時獲得「白金卡獎」、「金卡獎」兩項單項獎,成為此次測評的大贏家。上市情況證券代碼 601998[4]證券簡稱
中信銀行公司名稱 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名稱 China Citic Bank Corporation Limited成立日期 2006-12-31 上市日期 2007-04-27上市市場 上海證券交易所 所屬行業 金融、保險業注冊資本(萬元) 3903334.4054 法人代表 田國立董事長 田國立 行長 朱小黃董事會秘書 林爭躍 證券代表 王威注冊地址 北京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8號富華大廈C座 郵政編碼 100027辦公地址 北京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8號富華大廈C座 郵政編碼 100027公司簡介 1987年2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同意成立中信實業銀行。2004年4月1日,銀監會批復同意中信實業銀行增資至140億元。2004年12月,中信集團公司向中信實業銀行撥付資本金25億元人民幣。2005年3月25日,銀監會批准中信實業銀行增資至177.9億元。2005年11月25日,中信實業銀行正式更名為中信銀行。2005年底,中信集團公司向中信銀行撥付資本金86億人民幣。中信銀行原名中信實業銀行,是中信集團公司全資子公司,成立於1987 年,是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最早成立的新興商業銀行之一。2005
年11 月,更名為中信銀行。從成立至今,中信銀行在中國金融、銀行領域創造了多個第一,並在2005 年7
月英國《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排序排出的全球最大的1000 家銀行中名列第200 位,進入了全球銀行200
強。同時中信銀行在中國商業銀行排名中位居第七位。2007年1月,經中國政府批准,中信銀行整體改制為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06年12月31日依法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將完整承繼中信銀行的資產、負債、機構、業務等,並將繼續從事原經營范圍和業務許可文件上批准/核準的業務。中信銀行已有的營業機構、商號、商標和咨詢服務電話等保持不變,由股份公司繼續使用,各項業務照常進行。2009年5月,中信銀行與中信集團及集團一全資子公司簽訂股份收購協議,同意以135.63億港元現金對價收購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70.32%股權。中信國金公司是中信集團中國境外金融業務的旗艦,現持有中信嘉華銀行全部股份,中信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40%的權益和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50%的權益。中信銀行副行長曹彤表示,中信銀行收購中信國金後,將與中信國金旗下的中信嘉華銀行進行合並,適當時候嘉華銀行將更名為中信銀行國際。中信銀行表示,中信銀行將利用中信國金的跨境服務平台,將網路延伸到國際金融中心,並在香港開展更大規模更穩固的業務。但當前主要精力是要把中信銀行和中信國金、嘉華銀行的整合做好,暫不會考慮設立新的海外分支機構,設立海外國際服務網點的計劃。中信銀行財務指標數據[5]
報告期2012/12/312012/9/302012/6/302012/3/31基本每股收益0.66元0.58元0.41元0.18元稀釋每股收益0.66元0.58元0.41元0.18元每股收益加權(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0.66元0.58元0.41元0.18元每股凈資產4.24元4.17元4.02元3.92元每股凈資產(調整後)------------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1.18元-2.31元-1.61元-2.71元凈資產收益率攤薄15.64%13.97%10.31%4.67%凈資產收益率加權16.70%14.74%10.62%4.81%營業收入894.35億662.82億441.71億216.79億營業外收入2.57億1.52億87.00百萬36.00百萬營業利潤415.04億363.60億258.31億115.91億投資收益10.39億10.64億5.43億1.71億利潤總額416.09億364.47億258.76億116.06億凈利潤310.32億272.26億193.73億85.63億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308.73億271.38億192.72億85.51億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總資產29599.39億29119.45億29163.65億26573.76億
❻ 《南方日報》:南沙將是下一個濱海,還是下一個浦東
》,提出了南沙新區與濱海新區、浦東新區比較的問題,可以說是追問出了南沙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戰略問題。作為新成立的國家級新區,南沙面前有兩個成功的老師,一個是浦東新區,一個是濱海新區,南沙的發展迫切需要進行戰略抉擇的是做好一道選擇題:是想要成為下一個濱海,還是下一個浦東?
下一個濱海,就是下一個國家級工業區;下一個浦東,就是下一個國家級都會區。筆者在《穗能否坐穩「第三城」關鍵在未來五年》一文中已經分析過,北京與天津之間是「前店後廠」的分工關系,北京是前店,是金融中心、總部經濟中心、現代服務業中心和商業中心,而天津是後廠,是一個巨型的生產基地,濱海新區就是由大企業大項目造就速成的巨型工業區,是一個遠離市中心、市政配套還不完善一樣可以快速發展起來的投資熱土。所以,如果幾年前的大石化大鋼鐵項目如願落戶南沙,南沙或許已經走在下一個濱海的道路上了。
後來的結果,卻是南沙與大石化大鋼鐵項目擦肩而過。幾年光景,或許讓南沙的發展在何去何從的反思中想得更加明白(南方都市報在南沙大項目落空時組織過「五問南沙」系列報道,影響很大,筆者也是由那時開始關注南沙),從國家發布的《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對於南沙的發展定位來看,特別是強調粵港澳合作之外,還要加強與東盟、印度洋周邊國家、英聯邦國家、葡語系國家的經濟合作,可以說南沙的發展使命已經開始往下一個浦東的方向走了。因為按照《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未來的南沙決不僅僅是個巨型的國家級工業基地,而是國家級的新興都會區。而南沙要努力成為下一個浦東,在筆者看來,學習浦東有三個方面可以稍加留意:
第一是加快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當年的浦東和今天的南沙有點相像,就是同樣是遠離市中心的一塊荒地,在荒地上僅僅建設港口是不夠的,港口只是車流涌動,人氣不足的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浦東的經驗就是建設浦東國際機場,在讓上海擁有兩個樞紐機場的同時,迅速改變浦東的邊緣地位。因為機場一建,加上交通綜合配套,包括那條機場連接市中心的磁懸浮高鐵,以及最近落戶正在建設的迪士尼樂園,浦東就實實在在實現了再造一個上海的目標。所以學習浦東,在南沙(最好在緊挨著廣州南站的地方)規劃建設第二國際機場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說還要進一步聚集人氣的話,那麼就是加強粵港澳的大學合作辦學,如果在南沙聚集起幾十萬的大學生,南沙想不發展都很難。
第二是加快發展平台建設。當然,國家級新區就是最大最好的發展平台,浦東和濱海都是靠新區的優惠政策發展起來的,但是僅僅靠國家級新區這個政策平台還不夠,上海的精明還在於舉辦世博會,以及最近的爭取設立自由貿易區試驗區。所以對於南沙來說,既然南沙頂著粵港澳合作的金字招牌,就更加應該爭取設立自由貿易區試驗區,因為自由貿易區的典範就是香港,粵港澳合作最能夠做自由貿易區的試驗工作,香港是最好的試驗師。
第三是在產業發展定位要高端定位,發展區域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浦東的使命,就在於上海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任務,浦東都肩負起來了。南沙學習浦東,就應該學習這樣當仁不讓的精神,同樣頂著粵港澳合作的金字招牌,把金融和航運做大做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最近的金磚國家峰會已經確定成立類似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那樣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外匯儲備庫,由於中國出資份額最大,這兩個機構很有可能將總部設在中國。既然現在上海已經出來爭取了,為什麼南沙不可以出來爭取呢?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南沙是我國開展金磚國家合作發展的最理想基地(《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提出「加強與東盟、印度洋周邊國家、英聯邦國家、葡語系國家的經濟合作」,這其中隱含的意思,主要就是金磚國家合作),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外匯儲備庫落戶南沙更加順理成章。
❼ 人民幣貶值多少
10月17日,廣東佛山市財政局局長在經濟分析會上的講話,揭秘35年來中國的通脹率高達30倍,今日的30元錢只等於1978年的1元錢。
《南方都市報》10月17日報道稱,在16日佛山市召開的前三季度經濟分析會上,佛山市財政局局長黃福洪表示財政工作就要「敢於舉債」,並舉例說,以1978年作為基數,中國財富增長了300倍,但中國貨幣投放已增長9000倍,也即是說當年的1塊錢等於現在的30塊錢。
這就無意中泄露一個秘密:35年來通脹率至少高達30倍!這是國家統計局無論如何也不會公布的數字,因為這一數據說明老百姓的財富增長只有通脹速度的三十分之一,所謂三十多年的成就,老百姓的生活壓力不是減輕了,而是在以30倍的速度在增長。
同樣的整告來自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她坦承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GDP的高增長都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來推動的,這意味著,沒有貨幣超發,中國經濟數據不可能如此光鮮亮麗。中國對貨幣超發帶來的繁榮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每次應對經濟減速,央行祭出的法寶都是貨幣刺激,1992-1993年、1998-1999年、2002-2003年用的全是這一招式,2009-2010年甚至時至今日用的還是這一招,20年來貨幣總量膨脹了60倍!
60倍是個什麼概念?中國的貨幣投放量無論是與過去相比還是與世界各國相比,都是驚人的!中國的貨幣總量已接近GDP的2倍,而負債累累的美國,貨幣總量也只佔GDP的70%。1990年中國貨幣總量只有1.5萬億,到2012年10月己接近100萬億。也就是說,從1990年到現在,中國的M2增長了60倍,同期美國只增長1.99倍。
60倍是個什麼概念?比如那時的月收入是100元,相當於現在的6000元!因而現在月收入6000元,不過是22年前的100元!所謂通脹,其實漲的不是工資,不是房價,也不是什麼菜價肉價,而漲的不過是貨幣量。不是東西少了貴了,而是通貨膨脹錢多了錢也不值錢了。
中國GDP總量在2011年突破47萬億人民幣,僅次於美國,人均GDP也突破了5000美元,位居世界第87位,中國財政收入更是一舉突破10萬億人民幣大關,中國外匯儲備高達3.4萬億美元,中國人在世界各地掀起購物高潮,令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然而這種繁榮和發展隱藏了太多的危機,中國也是用撒錢來解決問題,只要經濟一下滑,就開動機器大印鈔票,就開始降息,就開始寬松,財政與貨幣的寬松所產生的後遺症是巨大的,2009的4萬億帶給中國的除了那些光鮮的數字,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以及令人不可思議的房地產泡沫,這些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讓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大大下降,對未來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和隱憂!
空頭大師查諾斯警告,中國用投資支撐的經濟無疑將面臨崩潰,查諾斯並不理會中國的GDP增長。他認為:「經濟活動不等於創造財富。你如果蓋一座橋,然後這座橋每隔5年就要塌一次或拆一次,於是你每過五年就要蓋同一座橋,這能轉化成為很多很多GDP增長數字,但顯然不會增加國民的福祉。」
靠貨幣注水的GDP對中國經濟乃至中國老百姓的危害,現在僅僅體現在通貨膨脹和物價房價上漲等方面,而對資源的掠奪、對環境的破壞、對貪腐的縱容、對公平的踐踏、對弱者的蔑視、對野蠻的贊美,犧牲的不僅是我們這一代人,還有我們子孫後代的福祉。頻頻曝光的大案要案也告訴我們,權貴們轉移到境外的資金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力,無論大官小官大富小富都在紛紛向境外轉移資金轉移財產,他們在拚命掏空中國的同時,卻是苦待自已的人民。
2011年中國9.3%的GDP增幅中,至少有5個百分點來自於政府投資,這意味著未來政府只有繼續依靠貨幣增發,才能保證政府投資的巨大需求,2009年初政府匆忙推出4的萬億投資盛宴,整個銀行體系向各類基礎設施項目和政府融資平台提供了20多萬億的信貸支持和融資擔保。資金泛濫保證了GDP的增長,但隨之出現的物價快速上升、通貨膨脹,讓沒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的大多數老百姓苦不堪言!
❽ 何盛德的介紹
何盛德老師是知名財經人士;金融從業外匯、證券、貴金屬等投資市場,具有豐富的全方位業務開發、經營管理、研究分析、資產管理等經驗;著有《投資戰爭》《白銀崛起》等投資專著;在東方財富網、和訊網、鳳凰網、新浪網、搜狐網、騰訊網、fx168等網站做專欄撰稿;在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證券日報、證券時報、投資快報等做特約撰稿;在中央二台、鳳凰衛視、交易日、深圳財經頻道等做財經采訪嘉賓;現擔任證券私募基金經理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