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應堅持什麼原則
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的三個原則:(1)堅持儲備貨幣多樣化,以減少匯率變動可能帶來的損失;(2)根據對外支付的需要確定該貨幣在儲備貨幣中的比重;(3)隨時根據外匯市場的匯率運動趨勢調整儲備的幣種結構.
⑵ 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一)國際儲備機會成本的持有量
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即持有國際儲備所相應放棄的實際資源可能給該國帶來的收益。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國際儲備越多,它所放棄的當前能夠加以運用的實際資源數量越大:如果一國貨幣當局減少國際儲備持有額,節約下來的外匯可以轉化成進口商品和服務等實際資源,為該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服務。人們通常用外匯資金所能轉化的進I-1資源的投資收益率來表示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進口資源的投資收益率越高,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越大。一般說來,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更多地受到資源約束的制約,進El資源(特別是設備、技術和重要原料)的投資收益率較高,從而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會高於發達國家。
(二)外部沖擊的規模和頻率
各國都需要持有國際儲備,主要原因之一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而一國的國際收支逆差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外部沖擊的影響,如世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世界市場上商品價格、利率和匯率的變動,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動和世界政治局勢的變化等。如果此類外部沖擊經常發生且規模較大,則該國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
(三)政府的政策偏好
持有國際儲備是一種政府行為,對它的需求必然取決於政府的政策偏好。在政策選擇中,對國際儲備需求影響較大的是:
1.匯率政策。如果政府選擇釘住匯率制;或者在管理浮動匯率制下強調匯率的穩定,它就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以增強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
2.重點經濟目標。如果強調當前的增長,可以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將外匯儲備轉化為進口實際資源;如果強調持續增長,則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以避免外匯不足影響進口和影響經濟增長。
3.直接管制的態度。如果政府採取了嚴厲的直接管制措施,就可以較少地依靠動用國際儲備來平衡國際收支,從而相應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
(四)一國國內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該國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其中,對國際儲備需求影響較大的因素是:
1.該國經濟增長速度和姿墮鱟旦返回l進口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值)。如果其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且邊際進口傾向較高,則為了支持大量進口,該國需要持有較多國際儲備。
2.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例如,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發展制約於資源約束,產業結構不健全,進口商品需求彈性和出口商品供給彈性都較小。當進口商品價格上升時,它很難大幅度減少進口量;當出口商品價格上升時,它也很難迅速增加出口量。這樣,它就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來應付外部沖擊。
3.該國各種市場的價格水平,包括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工資、利率、股價和債券價格等。如果其商品價格較低,在商品市場上有較高的國際競爭力,就可以較少出現貿易逆差的局面,從而相應地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如果其利率水平較高,資本市場對外資有較大吸引力,該國也可相應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
(五)對外交往規模
在一國的國際交往中,對國際儲備需求影響較大的是商品進口規模和對外償債的規模。一國進口規模越大,或者還本付息的外債負擔越大,就越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
(六)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
一國除了動用國際儲備彌補國際收支逆差之外,還可通過借用國外資金來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這種借款能力既包括政府通過國際協定獲得的向國際金融機構和其他國家政府的借款能力,也包括私人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措應急資金的能力。一國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該國的經濟制度、金融市場發育程度和該國的國際信譽。一般說來,發達國家的借款能力強於發展中國家,從而可以相應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
(七)該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儲備貨幣發行國經常可以用本國貨幣償付國際債務,從而可相應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求。
(八)各國政策的國際協調。
⑶ 一國外匯儲備中幣種的結構管理需考慮的因素有
一.單項選擇題
1.根據蒙代爾的分配原則,當一國同時面臨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應採取( )。
A.緊縮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
B.擴張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
C.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
D.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
答案與解析:選C。
2.若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由於總需求大於總供給而形成的收入性不平衡,可採取的措施是( )。
A.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
B.擴張的財政貨幣政策
C.直接管制政策
D.貨幣貶值的匯率政策
答案與解析:選A。
3.若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由於季節性變化等暫時性原因形成的,可運用的政策是( )。
A.外匯緩沖政策
B.直接管制政策
C.財政貨幣政策
D.匯率政策
答案與解析:選A。
4.在國際收支調節中,應付臨時性失衡一般使用( )。
A.外匯緩沖政策
B.貨幣政策
C.財政政策
D.匯率政策
答案與解析:選A。
5.在國際收支出現結構性失衡的情況下,許多發展中國家採取的調節政策通常是( )。
A.外匯緩沖政策
B.財政貨幣政策
C.匯率政策
D.直接管制措施
答案與解析:選D。
6.如果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該國可以採取的政策是( )。
A.增加政府支出
B.降低再貼現率
C.本幣貶值
D.在公開市場業務中賣出政府債券
答案與解析:選C。本幣貶值,當一國滿足馬歇爾—勒那條件時,可以改善國際收支。
7.通過增稅和減少政府開支,使私人和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萎縮,藉以減少商品和勞務的進口,從而縮小和消除國際收支逆差的調節政策是( )。
A.緊縮性財政政策
B.擴張性財政政策
C.緊縮性貨幣政策
D.擴張性貨幣政策
答案與解析:選A。
8.根據通行的國際標准,一國持有的國際儲備應能滿足其( )的進口需要。
A.2個月
B.3個月
C.5個月
D.6個月
答案與解析:選B。
9.按照( )的高低,外匯儲備資產可分為三級儲備。
A.安全性
B.流動性
C.盈利性
⑷ 中國的外匯儲備包括哪些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占%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的原因:
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4)外匯儲備中幣種結構擴展閱讀:
國家外匯管理局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079億美元,較11月上升123億美元,升幅0.4%;較年初上升352億美元,升幅1.1%。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王春英指出,2019年12月,中國外匯市場供求延續基本平衡格局。受全球貿易局勢、主要國家央行貨幣政策立場、英國大選等因素影響,國際金融市場上美元指數、主要國家債券價格有所下跌。
受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外匯儲備規模小幅上升。
⑸ 求中國現在外匯儲備的構成
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的構成是——
2000多億美元次級債(分文不值),
3700多億美元兩房債券,
2000億美元被中投控制,
3000多億美元短期債務,
5000多億美元美國國債,
2000多億美元現金或歐元資產,共計1.8萬多億美元。
中國的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1.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的報道,據估計,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
2.外匯儲備結構原因
之所以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3.儲備成本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4.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裡,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佔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5.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為不屬於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范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6.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
截至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止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有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簡稱G7)的總和。隨後,中國的外匯儲備持續上升,截至2008年9月末,達到創紀錄的19056億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美元、歐元、人民幣匯率的波動,2008年10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降至1.89萬億美元以下,為自2003年年底以來首次下降,截至2008年12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19460.30萬億。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佔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9月底,中國已超過日本,持有美國國債達5850億美元,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有學者認為,不應再用中國外匯儲備來買美國國債,因美國未來的形勢不明,應盡快實現分散投資。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可能在協助解決金融危機上扮演更多新角色,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外匯儲備不能再以每年3000億元的速度增長。
⑹ 結合中國外匯儲備的現狀分析外匯儲備如何進行結構管理
1.來源結構:一來國的外匯儲備主要來自源於以下三個方面:國際收支順差、國際信貸中的債權、干預外匯市場所得外匯。我國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順差;國際信貸中,我國現階段還主要處於債務人的角色;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干預外匯市場主要帶來的是外匯儲備的減少。
2.幣種結構:現在的研究普遍認為,我國外匯儲備中,佔比最大的是美元,其次是歐元,此外還有少量日元和其他貨幣。對幣種結構的分析,首先外匯儲備應是世界貨幣,還要重點考慮幣值的穩定性和外匯風險的分散效果。
3.投資結構:我國現階段外匯儲備的主要投向是美國的債券市場,尤其是國債市場。穩定性雖強,但是收益極低。可以借鑒新加坡等國的投資經驗。
4.期限結構:這個主要考慮外匯儲備能否滿足償還外債的需要,要求外匯儲備要有與外債相似的期限結構。但是我國現在不需要過多的考慮這個問題,因為過量的外匯儲備已經能夠保證外債的償還。
我能想到的就這幾個方面,一家之言,還望採納。
⑺ 中國外匯儲備構成
一、全球及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
進入21世紀之後,伴隨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惡化,全球外匯儲備規模不斷上升。1999年底全球外匯儲備約為1.78萬億美元,2007年底上升至6.40萬億美元,增長了2.6倍。全球外匯儲備的增長又集中體現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外匯儲備的增長。1999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約為1.05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59%),2007年底上升至4.90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77%),增長了3.7倍。相比之下,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同期內僅增長了1.1倍。
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更加迅猛。1999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約為0.16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9%),2007年底上升至1.53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24%),增長了8.6倍。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的最大持有國。中國外匯儲備的飆升主要歸因於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與資本項目順差。自1994年至今,中國經濟連續14年出現了國際收支雙順差。尤其是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由於中國政府選擇了小幅、穩健、可控的升值策略,吸引大量國際短期資本流入中國套利,這加速了中國外匯儲備的累積。僅2007年一年,中國外匯儲備就增長了4619億美元,與2006年底相比增長了43%。如果考慮到央行向中投公司注入外匯資產、央行要求全國性商業銀行用美元繳納人民幣法定存款准備金等因素,則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實際增加額超過了6300億美元。
二、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
由於中國外管局並未披露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我們只能利用其他國家披露的相關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IMF的「官方外匯儲備幣種構成」(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COFER)資料庫提供了138個國家(包括27個工業化國家與106個發展中國家)匯總後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雖然COFER資料庫中未包括中國這一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是一種遺憾,但COFER中包含的外匯儲備規模畢竟佔到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64%(2007年)。同時,中國央行的外匯儲備投資並未表現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迥然相異的特徵。因此,我們不妨用COFER披露的幣種結構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潛在幣種結構。
進入21世紀之後,IMF COFER資料庫中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的主要變化包括:第一,美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下降,從1999年的71%降至2007年的64%;第二,歐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上升,從1999年的18%升至2007年的26%;第三,英鎊取代日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中第三重要的幣種,2007年英鎊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為5%,而日元資產比重為3%。上述結構性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在該時期內,歐元和英鎊處於相對強勢地位,而美元和日元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導致各國央行主動或被動地實施了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調整。
與工業化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調整更加積極。從1999年底至2007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比重由69%降至61%,歐元資產比重由19%升值28%。俄羅斯、伊朗等國更是將石油交易計價貨幣由美元轉換為歐元,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歐元在全球儲備與交易貨幣中的地位。相比之下,同期內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由73%降至69%,歐元資產比重由23%升至33%。
我們認為,近年來隨著美元有效匯率的下跌,中國外管局主要是在外匯儲備增量上降低了美元資產比重,在外匯儲備存量上的減持是有限的。這意味著中國央行的幣種多元化行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相比是類似的,因此我們可以用COFER資料庫中發展中國家的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截至2007年底,我們估計在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約佔65%,歐元資產約佔25%,其他10%包括英鎊、日元及其他幣種資產。
三、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
......
四、對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現狀的評價
在上述對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與資產結構進行粗略估計的基礎上,我們對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現狀的評價如下:
首先,當前中國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依然以安全性和流動性為首要目標。這主要表現為在外匯儲備的資產構成中,傳統上低風險、低收益、高流動性的國債和機構債佔90%左右;
其次,美元資產在中國外匯儲備中所佔比例過高。無論是從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2007年為19.1%)還是從對美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來看(2007年為7.3%),美元資產在外匯儲備中65%的比例都過高了。這一方面反映出美元在全球貿易結算貨幣中依然占統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凸現了中國政府進行外匯儲備幣種多元化的困境: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減持美元資產必然會造成美元匯率下跌,從而影響到外匯儲備中存量美元資產的價值。
再次,近年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大幅貶值,造成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遭受嚴重損失。由於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65%以美元計價,那麼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的貶值必然造成以貿易加權的一籃子貨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顯著下降。例如,目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突破了1.8萬億美元,假定其中美元資產佔65%,那麼一旦美元對人民幣貶值10%,以人民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將縮水1170億美元,相當於抹殺了3.9個百分點的GDP增長。
第四,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化意味著中國外匯儲備資產除了面臨匯率風險外,還面臨美國國債、機構債信用等級調降、市場價值縮水的風險。2008年7月,美國兩家房地產巨頭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機,需要募集750億美元資本金以避免資不抵債風險。如果美國政府不對其進行救援,則房利美、房地美發行的機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如果美國政府為兩家機構買單,則信用風險最終為美國政府所承擔,美國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無論出現哪種局面,對大量持有美國國債和機構債的中國央行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最後,隨著外匯儲備規模的進一步增長,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日益凸現,中國政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的壓力。中國外匯儲備的90%投資於美國國債與機構債,收益率不超過5%,而根據世界銀行對中國120個城市1.24萬家外商投資企業的調查,外國在華FDI企業的平均收益率超過22%。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如何積極管理外匯儲備,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收益率成為當務之急。
五、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的前景
......
⑻ 中國外匯儲備結構
我國外匯儲備的構成主要是美元資產、日元資產、歐元資產、英鎊資產等外幣資產,這些外幣都以債券、股權、貨幣等表現形式存在著,享有著極高的流動性。外匯儲備是一國經濟穩定的基礎,所以其選擇上都是以幣值穩定的發達國家的本幣為主,其他品種佔比都比較小。
據相關數據統計,當前我國的外匯儲備在這些貨幣儲備之上,現在逐步呈現出了多元化。在外匯儲備貨幣結構中,美元佔比從1995年的79%下降至2014年的58%,非美元貨幣同期從21%上升至42%。並且從2005年至2018年末,我國黃金儲備規模從600噸升至1852噸。以上種種反映了我國與世界其餘各國當前良好的合作關系。
綜合來說,外匯儲備一般情況都是選擇幣值較為穩定國家的本幣,這是因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這些國家比其餘各國擁有更為強大的經濟穩定性,外匯儲備貨幣價值的穩定反過來也是能穩定本國幣值,使得其抗風險能力更強。
拓展資料:
普遍分類
按受限程度:分為自由兌換外匯、有限自由兌換外匯和記賬外匯
自由兌換外匯,就是在國際結算中用得最多、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在國際金融中可以用於償清債權債務、並可以自由兌換其他國家貨幣的外匯。例如美元、港幣、加拿大元等。
有限自由兌換外匯,則是指未經貨幣發行國批准,不能自由兌換成其他貨幣或對第三國進行支付的外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凡對國際性經常往來的付款和資金轉移有一定限制的貨幣均屬於有限自由兌換貨幣。世界上有一大半的國家貨幣屬於有限自由兌換貨幣,包括人民幣。
記賬外匯,又稱清算外匯或雙邊外匯,是指記賬在雙方指定銀行賬戶上的外匯,不能兌換成其他貨幣,也不能對第三國進行支付。
按來源用途:分為貿易外匯、非貿易外匯和金融外匯
貿易外匯,也稱實物貿易外匯,是指來源於或用於進出口貿易的外匯,即由於國際間的商品流通所形成的一種國際支付手段。
非貿易外匯是指貿易外匯以外的一切外匯,即一切非來源於或用於進出口貿易的外匯,如勞務外匯、僑匯和捐贈外匯等。
金融外匯與貿易外匯、非貿易外匯不同,是屬於一種金融資產外匯,例如銀行同業間買賣的外匯,既非來源於有形貿易或無形貿易,也非用於有形貿易,而是為了各種貨幣頭寸的管理和擺布。
⑼ 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管理多元化歷史與現實的表現
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是指在國際金本位制度時期,英鎊是各國的主要國際儲備;實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後,英鎊被美元取而代之。在當前的浮動匯率制度下,各國的國際儲備除了美元、馬克、日元外,還有英鎊、法國法郎、瑞士法郎、荷蘭盾等,出現了儲備貨幣多元化的格局。多元化國際儲備貨幣的結構為國際經濟提供了多種清償貨幣,擺脫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對美元的過分依賴;多樣化的匯率安排適應了多樣化的、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的需要,為各國維持經濟發展提供了靈活性與獨立性;靈活多樣的調節機制,使國際收支的調節更為有效與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