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一政治經濟學問題
我簡單給你說一下吧:
1,為什麼說外匯執行的是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
是因為(外匯就是外國錢),一般只有國與國之間平衡交易的逆差(舉個例子:你拿你手上的5美元,在中國上網買了在美國賣的一塊手機電池,你把錢匯出去了,但是你的錢其實沒有飄洋過海被郵寄到賣家手裡,而是被國家記賬了,到了年底美國和中國就把這一年來往的數累計一下,結果巧了兩國交易的總差額;中國欠美國5美元,然後明年年初中國就拿個信封裝5美元郵給老美,呵呵呵,大概就是這樣。),或者還外國人的債,才能用上。這種相當於支付債務的職能,就是支付職能嘛。
然後「世界貨幣」必須是十足的價值(不是價格啊),而且是貴重金屬塊,然後按照總量來發揮職能,紙幣是不能充當世界貨幣的,要是人民幣是世界貨幣咱們國家就隨便印,不就是最富有的了么?
給你兩個定義:(仔細看)
世界貨幣職能
含義:貨幣在世界市場作為一般等價物發揮作用時,我們稱其為世界貨幣。作為世界貨幣,必須有十足價值,並且是貴金屬塊,按其實際重量來發揮其職能。實際上,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就是金塊,銀塊。紙幣不能充當世界貨幣,如現在的美元等只是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和結算手段,還稱不上世界貨幣。
作用: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國外商品、支付國際收支差額。需要現實的貨幣,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時產生的(這里要注意的是:是國與國之間的購買、支付、轉移)
外匯(因為你還是高中知道狹義的概念就可以了)
狹義的外匯指的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這里注意現在全球所有國家的貨幣都沒用貴重金屬塊的)
回答你的第二大題的
第一小題「那若你有100萬人民幣存銀行,不就在實行「貯藏手段」嗎?」
看看定義吧:
貯藏手段職能
含義:貯藏財富(財富的象徵),不是觀念上的貨幣,是足值的金銀條(如金屬條塊等)
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即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來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貨幣就退出流通;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部分被貯存的貨幣就進入流通。充當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足值的金銀貨幣。只有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才能發揮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
紙幣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只有當紙幣幣值(你就當是含金量。呵呵)長期保持穩定的條件下,人們才會儲藏紙幣。紙幣有儲存手段(在銀行)的職能,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第二小題:「我們看到街上各種物品用幾元幾元定價,不就是實行「價值尺度」嗎??」
先看看定義吧:仔細看
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貨幣作為社會勞動的直接體現。**貨幣本身作為一種商品,可以以自己為標准,與其他商品進行量的比較,而此時商品的價值形式就轉化為價格形式,商品通過貨幣進行表達的價值形式即為價格**。當貨幣執行價值尺度這一職能時,貨幣只需要以想像中的或是觀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然而他的單位則必須依賴於現實中流通的貨幣。正是由於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使得人們可以將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轉化為貨幣的價格形式,然後再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貨幣本身作為商品也存在不同貨幣之間量的差別,因此人們為貨幣也制定了一個量的標准,即規定價格標准(有時亦稱價格標度)。制的是含有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及其等份。
要是沒有貨幣,一盒月餅就賣8兩面+3錢油+五兩餡+一小時火烤+3分鍾人工+0.0001ML汽油+駕駛人員勞動力+包裝人員勞動+等等。我問你沒有貨幣你怎麼支付?因為貨幣天生的特性,他就可以給物品的價值用它(貨幣)自己的多少來衡量。這種衡量就是「價值尺度」。
答:第三個小問題:「紙幣和貨幣一樣不?如果說現今貨幣的存在形式就是紙幣,那貨幣和紙幣不就等同了嗎??」
紙幣只是貨幣里的一種,貨幣里有:硬幣(比如現在用的1毛5毛1塊硬幣),紙幣,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准貨幣(例如股票債券),貨幣替代物(例如信用卡)。
『貳』 需:高一政治經濟學整理歸納
高考政治主幹知識歸納總結(經濟學常識) 總起來不少 一本書那
⒈商品和商品經濟
本部分是整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由商品、貨幣、價值規律三部分內容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價值量,貨幣包括貨幣的產生和本質、貨幣的職能、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紙幣的產生和發展:價值規律包括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價值規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還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轉換的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是必須用於交換。
商品的基本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除了要准確把握它們的定義外,還要明確它們與商品的關系,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商品的非本質屬性,因此,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價值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因此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商品,價值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的對立表現在:含義不同;同商品的關系不同,在交換過程中二者必須分離,不能兼得,商品生產者要實現價值,必須讓渡使用價值;消費者要獲得使用價值,必須讓渡價值;它們的統一表現在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這部分內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價值、價值、商品三者之間的關系,另外,當前企業要面向市場、重視產品質量,其經濟學依據也在這里。
商品的價值量涉及三對概念之間的關系: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時間;單位商品價值量和商品價值總量。這三對關系是復習時的重點和難點,因此一定要徹底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並通過不同類型的題目加以鞏固。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如同商品、價值等概念,都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對於貨幣的職能,重點把握兩個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價值尺度要把握:為什麼;表現形式,價格和交換價值的區別,交換價值的表現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現形式,支付手段與流通手段的區別。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需要儲備的學科知識包括現象、原因、影響、對策以及紙幣的發行規律等。
關於價值規律,重點把握價值、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區分決定和影響作用的不同,還需要把握其與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交易原則之間的內在聯系。此點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內容。企業要提高產品質量、實施「走出去戰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經濟結構調整等熱點問題都與價值規律的作用有直接關系。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本部分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兩部分內容組成,具體包括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我國的經濟制度、分配製度、市場經濟
的一般特徵、國家宏觀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把握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需要區分公有制與所有制、公有與國有、主導與主體三對概念,雖都是一字之差,含義卻大不相同。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對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創新,需要予以特別關注。其中,我國的分配製度也根據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2)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對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要掌握其各點是什麼、為什麼,這對於我們觀察市場經濟中的現象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因此要能夠記憶、理解和應用,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以後,
對市場經濟基本特徵的認識和把握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國家宏觀調控要掌握的內容主要是市場調節的弱點和缺陷、國家宏觀調控的任務和手段。教材對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進行了修改,復習時學生也要注意。
3.企業和經營者
本部分由企業是巾-場的主體和企業的經營者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企業及其作用、公司是企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國有
企業經營者的地位、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關於企業這一知識點,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上容易在企業和市場主體的關繫上出現偏差: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都是市場主體,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不要誤
解為只有企業才是市場主體;正確理解企業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誤認為「法人」。
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不同點和共同點,股票價格的公式在教材中雖然是以小字出現的,也要認真閱讀,弄清它們之間的經濟聯系。要側重從國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針、改革進程發展的情況等。另外,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專門設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對它的主要職責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上,可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去把握;宏觀上需要進行兩個根本性轉變:微觀上除了教材所說一靠技術、二靠管理以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拓展,如
擴大規模、面向市場、名牌戰略、搞好服務、正當競爭、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信譽等。
關於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基礎知識上要把握企業經營者素質的內容、企業信譽和形象、正當競爭與不正當競爭等內容,還要注意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國
企改革的聯系。4.產業和勞動者
本部分由三大產業和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三大產業的地位和作用、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勞動合同制度、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農業問題已擴展為「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既是教材的重點,也是目前我國社會的重點和熱點問題,根據十六大精神,此部分需要注意的變化有: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 要把工業是國民經濟主導的基礎知識放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中去復習。
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還比較低,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力n快,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作用將越來越突出,因此這個問題已成為近幾年高考考核的重點,它與經濟結構調整、解決下崗和就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三農」問題等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關於勞動者要把握勞動者主要權利和義務的基本內容以及二者的關系,從和現實的聯繫上看,要重點把握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問題,包括道德素質和技能素質,尤其是關於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的重要性。另外,它和就業、人力資源發揮、勞動糾紛問題等都有內在聯系。
勞動合同制度重點把握訂立的原則、意義。隨著我國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勞動糾紛的增多、我國法律法規的健全與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同每個勞動者都有直接的聯系。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容易混淆的是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要注意加以區分。另外,復習時要注意與解決貧困人口、擴大就業問題相聯系。
5.財政稅收和納稅人
本部分由國民收入的分配與財政、稅收與納稅人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國民收入的分配、財政收入和支出、財政的作用、稅收及其基本特徵、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指標,需要在社會總產品(總產值)、國民收入與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較中去把握。
財政與稅收的作用在比較中把握,注意其區別。財政預算的過程體現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因此可以和《政治常識》中人大的職權相聯系。
需要注意的變化有:一個是財政收入,由於我國實行的「費改稅政策」,因此目前主要是稅、利、債三種形式,二是我國的費改稅政策:農村稅費改革,將農村的分配製度進一步納入法治軌道,堵住加重農民負擔的口子,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步驟,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的有效途徑,是改善干群關系、黨群關系,維護農村穩定的重要舉措。
另外對財政赤字要能夠運用辯證的觀點去分析。
6.銀行和儲蓄者
本部分由我國的銀行和公民的儲蓄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銀行的產生、分類和職能、業務和作用、存款儲蓄和作用、債券與商業保險。
重點把握中央銀行的性質及職能,把握中央銀行的職能時要注意和政治學部分國家職能、經濟學部分國家宏觀調控的知識綜合起來進行復習。另外,有關銀行利潤、利率的知
識也需要很好地復習和掌握。
我國銀行已成為發展經濟和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杠桿,我國為擴大內需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穩健貨幣政策、正確消費政策都和銀行的作用有直接聯系。
對儲蓄的作用,要能夠運用辯證的、全面的觀點去認識和理解。儲蓄存款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時折射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
債券與商業保險的復習要放到關系中去看,包括債券與股票,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公司債券,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的關系,要用比較的方法,掌握它們的區別與聯系。同時,如何投資理財使財產保值、增值,如何規避生活中的風險,都是當今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
7.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
本部分由商品服務市場和家庭消費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商品服務市場的內容和特點、市場交易原則、家庭消費的內容、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依法保護消
費者的合法權益。
關於市場交易原則要把握原因、內容、每—一原則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依據、如何遵守等內容。從與社會實際的聯系看,我國要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
體系,就必須堅持市場交易原則,這體現了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與道德經濟的統一,是遵循市場運行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為此必須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市場自由流動。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要把握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原理、樹立正確消費觀的重要性以及正確消費觀的內容。從與實際的聯系看,本部分涉及消費對社會需求的拉動作用。
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教材重點、社會熱點、學生聯系實際緊密的交叉點,當然也就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8.當代世界市場和我國的對外貿易
本部分由當代世界市場和對外貿易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經濟全球化、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外匯與匯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面向世界、對
外貿易的含義、主要內容、方式與作用、基本原則。關於經濟全球化,要從含義、主要表現、產生原因、實質、影響、我國應如何應對及與政治多極化的關系等多方面去把握。
加入世貿組織後,對世貿組織規則的熟悉與利用以及對我國各方面改革提出的要求、三大產業如何應對挑戰等都可能成為高考考查的問題。另外,復習中要注意其與政府機構
改革、「三農」、國企改革、經濟全球化問題等的內在聯系。
在外匯、匯率的問題上,要分清本幣與外幣的升值或跌落以及對經濟的影響。還要注意我國市場經濟在面向世界上與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當代世界市場的新特點、世界經濟的國際化、對外貿易等知識的內在聯系。
對待貿易順差與逆差,不僅要會辨別,還要能做辯證的分析,對其評價更應依據具體的條件而定。
我國對外貿易的原則和作用是重點,復習中要注意與我國與世界貿易與金融組織、世界市場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全球、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國企改革、技術創新、「走出去戰略」、國家的經濟安全等知識點相聯系。
『叄』 大學政治經濟學有關問題
1.平均利潤率是部門之間競爭形成的.是指社會各部門利潤率的一種平均化趨勢.其公式是:平均利潤率=全社會利潤總額/社會總資本.平均利潤是指按照平均利潤率而獲得的利潤.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是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
平均利潤是利潤轉化而來的,利潤是剩餘價值轉化而來的.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剝削關系被掩蓋;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進一步掩蓋了剝削關系.2.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體制,經歷了一個由市場進行自動調節的自由放任,到在市場調節基礎上逐漸加強國家干預的過程。
過去我們曾經認為,社會主義有計劃,資本主義無計劃,資本主義存在著無政府的市場競爭,而這正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這種認識顯然是無知或偏見。不久前,鄧小平同志指出:「為什麼一談市場就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好象一談計劃就是社會主義,這也是不對的,日本就有一個企劃廳嘛,美國也有計劃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203 頁)又說:「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資本主義就沒有控制,就那麼自由?最惠國待遇也是控制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364 頁)本文擬就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國家干預做一些粗略的研究和探討,以對社會化大生產經濟管理的科學規律有更深入的認識。
一、凱恩斯主義和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潮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國家干預的思潮產生於本世紀30年代。而在這之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則是自由競爭的天下,是遵循著資產階級古典經濟鼻相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行事的。亞當?斯密是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資產階級經濟思想的代表,他的基本思想就是強調經濟自由。他認為人是理性的,是專為自己打算的,是受自我利益驅使的,如果任憑每個人都追求自我利益,也就是促進了社會利益。政府不應干預個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慾望,而應當遵循一種自由放任政策。他竭力反對政府幹預經濟,認為「干預本身就是壞事」,主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認為市場機制就是一隻「看不見的手」,調節著整個社會的供求關系,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正是這樣,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資產階級沒有宏觀經濟學,只有微觀經濟學,資本主義經濟基本上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
但這種「看不見的手」可使資本方義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很快就受到了挑戰。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私人競爭很快被私人壟斷、股份公司、 跨國公司所代替, 競爭無序化導致了不斷出現的危機。1929年的大危機,使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得不重新考慮他們的思想和理論,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的國家對經濟干預的理論和思潮也就應運而生。
凱恩斯,美國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家。早年主要從事貨幣理論和政策研究,提出用通貨管理穩定物價和生產水平,通過調節信貸特別是調節利率來維持儲蓄和投資的平衡以穩定價格和經濟活動水平。20年代中期開始從自由放任主義的傳統觀點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1936年發表他最重要和影響最大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失亞和經濟危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和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主張,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如國家直接進行投資、增加公共開支、政府采購、對資本家實行補貼、降低利率、壓低實際工資以刺激私人投資,主張赤字財政、通貨膨脹,還主張擴大消費、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實行對外擴張等。他的這種理論被稱為凱恩斯主義,二戰後成指導思想。
凱恩斯主義的出現,有其深刻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原因,亦即社會化大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國家壟斷資本的產生。做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式代表的國家,在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中凌駕於個別的、私人的壟斷資本之上,同時也必然承擔個別壟斷資本無法承擔的,但作為社會再生產正常運轉必須承擔的任務,在社會范圍內對整個國家的經濟進行協調,以此為壟斷資本的總利益服務。當資本主義處於自由競爭時期,社會對這種宏觀控制需求不強,國家也沒有掌握足夠強大的資本實現這種控制,而當它進入國家壟斷之後,這種要求和這種可能都具備了。
凱恩斯主義之後,還出現了後凱恩斯主義,用來彌補凱恩斯主義的不足。許多資產階級著名政治家,也都是國家干預的著名人物,如法國總統戴高樂、美國總統羅斯福、法國總統密特朗等,都有相應的理論和政策。這樣就形成了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國家干預的思潮,這種思潮方興未艾。當前在美國,被稱之為「柯林頓經濟學」的經濟政策方法就是堅決用「行動主義」代替「放任自流」,加強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柯林頓在其總統經濟報告中說:「美國是靠變革而繁榮的……但是我們這個國家在太長的時間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為此,柯林頓的「行動主義」,使政府部門介入經濟生活,如首次在白宮成立了與國家安全委員會並行的國家經濟委員會,統籌和協調美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在柯林頓所制訂的國內短期計劃和中長期計劃都貫穿著政府幹預的思想,並且在實踐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對凱恩斯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和理論,應予正確和公正的評價。一方面,這種思想和理論具有鮮明的資產階級性質,是為鞏固和發展資本主義服務的;另一方面,我們還應看到它們還有對資本主義經濟,對社會化大生產的規律有它科學認識的一面。當他們在幻想用國家干預消除資本主義的矛盾時,他們的主張是庸俗的和幼稚的,而它們的國家干預的思想和某些具體手段和措施,還有其真理性和科學性,較之放任自由的思想,是對於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新的和深入的認識,具有某種普遍意義。
二、國家干預的方式和手段
我們所說的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國家干預是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前提,亦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其基本經濟體制,其基本經濟機制是市場調節,國家干預是以市場調節的輔助手段出現和存在的。
以市場調節為前提和基礎,國家干預是採用多種方式和手段進行的。由於各個國傢具體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條件的不同,以及各國所繼承的歷史遺產的不同,國家干預的手段和方式也各有差異。但總的說來,他們都是不同程度地利用國家的集中權力,發揮國家有關部門管理經濟的職能,藉助於行政和經濟杠桿的作用,運用計劃、政策、法令、金融、稅務、財政、價格、投資等手段,對經濟進行干預和調控。這些手段和方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國家計劃
國家計劃不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國家干預方式,但卻是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干預比較重要的方式。它是在二戰後發展起來的。戰前,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自由放任的自由競爭體制,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斷出現的經濟危機使這種體制受到嚴重的挑戰,而戰後又都面臨著重新整頓經濟和克服資本主義經濟的痼疾的問題。在國家干預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國家的政府先後實行國家計劃,如法國、日本、荷蘭、英國、比利時、瑞典、挪威、義大利及聯邦德國等國家。其中以法國和日本為最典型,制定計劃最早,國,還逐漸發展起比較完備的計劃化理論,形成了被稱作「第三道路」的市場和計劃並行的管理方式,在資本主義的計劃化方面十分值得重視。
法國在1945年在戴高樂的創意下,由法國計劃化創始人讓?莫內提出了戰後第一個國家經濟計劃《關於現代化與裝備計劃》,標志著經濟計劃化的開始。戴高樂認為,計劃「關系全局,規定目標,安排輕重緩急的次序」;「計劃能補償自由的缺點,而同時不使它失去優點」;「計劃是杠桿,能把我們的企業界推動起來,能迫使他們實現高產,引導各企業聯合起來,帶領他們參加國外競爭」。自此以後,法國共制訂九個全國性計劃,並把全國計劃和局部計劃,中期計劃和短期計劃互相結合,一直到現在。法國的計劃化對於調整工業結構、調整地區經濟結構和對發展農業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日本在二戰後,經濟經過初期整頓和恢復後,開始制訂和執行具有指導性的經濟計劃。1951?1955年,先後制訂了部門經濟發展計劃,如《鋼鐵第一次合理化計劃》、《汽車合理化三年計劃》、《煤炭合理化三年計劃》、《電源開發五年計劃》等。自1956年開始又制訂了全國性計劃,如《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其中以《國民收入倍增計劃》(1961?1970)為最著名。該計劃是池田內閣根據經濟學家、經濟高速增長派代表人物下村治的理論編制的。該計劃是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切實有效地結合日本經濟發展實際制訂的,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視,效果極佳,僅用了6 年的時間即完成計劃的基本目標,成為使日本實現現代化起了重大作用的計劃。
法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計劃具有如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計劃的指導性而非指令性,國家制訂的計劃是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和預測重在制訂宏觀目標,它對於私人企業沒有約束性和強制性,即使對於國家公共事業也不強求其必須按計劃行事。計劃是預測為引導手段,使經濟按協調發展的要求,滿足國家的整體需要。計劃的指導性並非放任自流,而是通過金融、稅收、價格等手段,誘導企業按計劃辦事。其次是計劃的協商性。法國和日本等國都有制訂計劃的專門機構,參加者以政府官員、企業主代表、工會代表為主,進行充分的協商,這種民主性和群眾性,保證了計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讓?莫內說:「沒有法國人民參加,就不可能改造法國經濟,我們說的人民指的不是抽象的實體,而是工會、工業家、政府和將來參加執行現代化和裝備計劃的人。」(《法蘭西手冊》1977年第181期第18頁)經過充分協商, 使計劃成為提高企業家需求預期的一種手段,也更容易為不受計劃制約的企業所接受。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又充分採取各種經濟杠桿的作用,達到國家干預和宏觀調控的目的。
(二)經濟立法
經濟立法是國家干預的另一種手段和方式。國家通過經濟立法規定社會經濟生活的各種准則,使企業活動規范化和有序化,使企業按政府希望的方向發展。據統計,日本現行法規大約有11000多件, 其中大部分是經濟法規。如為建立工業標准化體系,1949年制訂了《工業標准化法》,為推動老企業的改造和生產技術的提高,1952年制訂了《企業合理化促進法》,此外,如《加工機械試驗研究補助金制度》、《新技術開發貸款制度》、《中小企業現代化技術開發制度》、《機械工業臨時措施法》、《電子工業臨時措施法》等等,對日本工業的現代化起了巨大作用。日本的經濟法規都規定為達到一定目的目標,目標一旦達到,該法律就宣布無效,再以新的經濟立法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新問題,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美國政府對經濟的管理也多通過經濟立法進行。大致分為五類:1.為整個經濟制訂的法律,如充分就業法、稅法等;2.為某些具體行業制訂的法律和條例,如銀行法、能源法和各種工業標准條例;3.處理企業與企業間關系的法律,如反托拉斯法;4.處理僱主和雇員之間關系的法律,如勞資關系法、最低工資法等;5.保障社會利益的法律,如環境保護法、消費者安全法等。通過上述法律和條例,為工農業生產和其他行業發展創造條件,或對企業發展中產生的問題進行限制,對企業的經濟行為進行規范。
(三)經濟政策
比起立法來,政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對經濟干預的機能更強。經濟政策主要用於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活動進行調控,更多地使用經濟杠桿的調控作用,包括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價格政策、投資政策和關稅政策等等。日本政府為了鼓勵企業發展,解決自有資金不足問題,不斷降低國家銀行貸款利率。為了發展新的工業部門,政府規定了更低利率,甚至採用免除利息的措施。如電力、電子、石油等工業,多年來的貸款利率都只有6.5%,比一般利率低得多。其次,對工業實行減免稅政策。日本工業企業所繳納的稅款只是國民生產總值的21%。對企業的減免稅措施多樣,如縮短主要產業設備折舊期限,對出口貿易損失預備款採取免稅措施,對繼承財產緩征稅款等。1947年,日本政府對大企業的減稅率為42.1%,用稅收政策對大企業進行扶植。新興工業部門的企業在減免稅方面得益更多。美國通過稅收政策和聯邦儲備銀行的金融信貸政策控制經濟發展速度,如增減企業和個人所得稅,緊縮和放鬆銀根,直接影響投資、生產和消費的增長速度。美國州和地方都有徵稅的權力,因而他們就可以採用降低稅率的辦法吸引工商企業到本地區投資,以發展本地區經濟和擴大就業,還可以通過提高和降低利率的方法改變本地區經濟發展重點和投資方向。
(四)總統的年度經濟報告或咨文
美國在國家干預方面,同法國、日本具有迥異的特點,即其雖重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沒有形成連續、穩定的計劃化辦法,雖有計劃,但不穩定,不連貫,取而代之的是總統的年度經濟報告或咨文。總統每年都要向國會提出經濟報告或預算咨文,有時還要作一些特別的咨文。這些報告和咨文,一般都對以後一年或數年中政府優先考慮的問題做出安排,國家以此引導和控制重要的經濟行為,特別是對稅收和財政作出安排,保證國家財政用於合理的支出,對經濟的發展進行干預。
(五)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
象美國這樣的基本上不實行計劃化的國家,國家為了實現其目標,在各種干預手段中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起著十分巨大的作用。政府可以把巨大的財政力量投向國家重點發展的地區、部門和產業,對整個經濟發展起導向作用。此外,政府通過采購影響部門和行業的發展方向。 1978年,聯邦、州和地方政府的采購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3%。 聯邦政府的采購費用大部分用於國防工業和尖端工業,大大促進了國防工業、航天工業以及與之相關的電子、化工、橡膠、冶金等行業的發展,刺激企業的投資和生產。
(六)國家控制以中央銀行為中心的金融機構,對經濟實行有效調控
貨幣金融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國家對金融機構的集中控制非常重要,為此國家必須建立和控制中央銀行。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央銀行屬於國家銀行,只有美國聯系儲備銀行較特殊,既非國家出資,亦非私營,而是由參加儲備系統的銀行認股。但盡管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組織形式不同,構成成分有差異,但都是置於政府的管理與監督之下,其領導人由國家任命,制訂或參與制訂貨幣金融政策,成為國家最高金融管理機構,並以中央銀行為首形成統一管理的要求。這樣,國家就可以把貨幣金融調控手段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提高調控的效力,通過它制訂國家貨幣金融政策、信貸政策、利率政策,以及管理外匯和國際金融業務,成為調節整個國家經濟的中心環節。
資產階級國家的經濟干預當然不止這些,如國家向社會提供經濟報告、發布經濟信息和經濟預測、國家及時調整外貿政策、保護本國的經濟利益、提高本國經濟在世界市場的競爭能力,如此等等。
三、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評價和啟示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資本主義對經濟的國家干預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資本主義對國家的經濟管理經歷了一個由自由放任到市場調節和國家干預並行階段。國家干預乃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既體現了社會大生產對管理的需要,同時又是人們對社會化大生產經濟規律的深入認識的結果。
(二)資本主義對經濟的國家干預,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管理體制的一種補充和完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的主體是市場經濟,即市場對社會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的調節作用。經濟運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企業都是能夠自行積累和自主經營的獨立經濟實體,市場競爭是其存在的條件和發展的動力。市場機制是一隻「看不見的手」,但單有這一隻手還不能有效地管理國家經濟。在市場機制的條件下,每個獨立活動的企業都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涉及到社會整體利益和國家全局發展的經濟活動常常被冷落。每個企業在宏觀經濟環境中,由於受視野、信息來源和處理信息能力的限制,也常常會產生失誤,個別企業甚至會為自身利益,損害國家和整體的利益,如此等等,於是國家對經濟的宏觀干預就不可避免,這就出現了另一隻手「看得見的手」。國家干預是市場機制的必要補充,它既彌補了市場機制的不足,同時又會使市場機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三)資本主義對經濟的國家干預的理論,是資本主義經濟管理實踐的產物,它既總結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管理實踐的經驗,也總結了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管理實踐的經驗,如凱恩斯主義、後凱恩斯主義、以及以美國經濟學家裡昂惕夫、端典經濟學家米爾米達、法國經濟學家馬塞為代表的市場調節和計劃調節的二元調節理論等等。雖然他們都是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但他們的理論也具有一定的科學的性質。因為資本主義的經濟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因此他們的管理理論也不能不反映社會化大生產的某些規律和要求,不能一概斥之為資本主義而加以抹煞,而應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吸取其合理的東西並加以借鑒。鄧小平說:「社會主義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如法國的計劃化的理論與實踐,就很有值得重視之處。他們在制訂計劃時特別重視協商,充分「發揚民主」與走「群眾路線」,而在制訂和執行計劃時,又有一套非常完備的機構,包括協商機構、規劃機構、決策機構、咨詢機構和審議機構,以確保計劃的科學性、可行性。再如日本,他們曾按照經濟發展的要求,就某些經濟部門在一定時期的中心任務制訂專項計劃,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也很有借鑒意義。
(四)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管理,由自由放任到逐漸加強國家干預的歷史,說明社會化大生產既要市場調節,又要政府幹預。市場是社會化大生產經濟調節的基本機制,因為生產是以消費為前提的,而市場集中反映社會的供求關系,因此市場應是社會化大生產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它既有微觀效益,又具有宏觀效益。但市場的宏觀效益是以微觀效益為基礎的,即它是以參加市場競爭的每個企業的微觀調節達到的,因此市場調節也就是有不足之處,它不是一種宏觀視野下的宏觀調節。為了彌補這種不足,做為社會代表的國家,就必然地要承擔起這種責任,進行「二次宏觀調節」。這種宏觀調節當然主要還是以利益驅動原則、以經濟杠桿為手段進行的,使「二次宏觀調節」同市場的宏觀調節協調。它是軟性的,而不是硬性的;是指導性的,而不是指令性。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又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市場調節和國家干預兩個機制的重要性。所有這些進一步證明了鄧小平關於市場和計劃都是經濟手段的論斷的正確性。
(五)資本主義對經濟的國家干預,在相當大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和社會矛盾,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其顯示出巨大的活力。但由於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限制,它的國家干預常常受到私人利益的牽制,因而較難充分發揮其干預的作用。改革開放後我國所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於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因此其國家調節就可以較資本主義國家更為有效。3. 第一,要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
第二,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三,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健全以間接手段為重的宏觀調控體系。
第四,建立以按勞動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製度。
第五,建立健全的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4.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對要素收入,財產收入和政府的初次分配收入進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各機構部門之間進行的,一個部門的再分配收入必然等於另一個部門的再分配支出,如果把國外作為一個機構部門處理,則國民經濟所有部門的再分配收入恰好等於在分配支出。通過在分配,會影響收入在各個部門的結構,而不能使收入總量得到增加。
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經常性再分配;另一種是資本再分配。經常再分配是對現期收入進行的分配,分為收入稅和經常轉移兩部分。5.(1)相對剩餘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產生的剩餘價值.
(2)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以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降低勞動力價值.而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構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及與生活資料生產有關的生產資料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可見,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以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的.
(3)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在現實生活中,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首先是從個別企業開始的,個別企業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是為了追求超額剩餘價值.個別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導致其它資本家為此目的開展競爭,從而提高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因此,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6.產權是經濟所有制關系的法律表現形式。它包括財產的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的屬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產權具有經濟實體性、產權具有可分離性、產權流動具有獨立性。產權的功能包括:激勵功能、約束功能、資源配置功能、協調功能。以法權形式體現所有制關系的科學合理的產權制度,是用來鞏固和規范商品經濟中財產關系,約束人的經濟行為,維護商品經濟秩序,保證商品經濟順利運行的法權工具。
『肆』 政治經濟學中的相關計算公式
1、關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平均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時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關於商品價值量的計算
商品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
3、關於企業利潤的計算
生產總值超過生產成本的差額就是利潤。用公式表示:利潤=生產總量-生產成本
4、關於經濟效益的計算題
企業利潤=總收益(平均售價×銷售量)-總成本
5、關於恩格爾系數的計算
恩格爾系數是指居民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為: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總額÷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100%。
6、關於匯率與幣值變化的計算
匯率又叫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我國通常採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如果某一國貨幣匯率升高,即意味著相同數量的該國貨幣可以兌換更多的其他國家的貨幣,該國貨幣升值了。(外匯匯率上升,說明人民幣貶值;反之,人民幣匯率升值,說明外幣貶值)
『伍』 有關高中政治第一冊_政治經濟學的所有計算公式,尤其是通脹&通緊以及貨幣貶值的…謝謝了~
經濟常識中的計算題整體上可歸為兩類:一是顯形計算題,即進行具體數字運算的計算題;二是隱性計算題,即無需進行運算的計算題。下面對經濟常識幾種常見的計算題進行歸納並舉例分析。一、關於商品價值量的計算問題關於商品價值量的計算問題關鍵要注意:商品價值量只與「社會的」有關,和「個別的」無關。商品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同時,要注意對題中的數量進行觀察、計算。例1. 如果現在1隻羊=2袋大米符合等價交換原則,現在生產羊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二倍,生產大米的社會勞動生產率不變,那麼,一隻羊可以換( )A.1袋大米 B.4袋大米 C.3袋大米 D.2/3袋大米解析:例1生產羊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二倍,說明羊的價值量在原有的基礎上減少二倍,而且,生產大米的社會勞動生產率不變,說明大米的價值量就不變,那麼1隻羊= 2/3袋大米。正確答案是D。二、關於紙幣發行量或紙幣購買力的計算問題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但不可以任意發行紙幣,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國家有權決定紙幣的面額,但不能決定紙幣的購買力,紙幣的購買力是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的。例2. 某國待售商品1000億件,平均每件商品價格10元,據測定該年每1元平均流通5次,當年該國流通中需要貨幣量是______億元,當年該國政府實際發行了4000億元紙幣,這時的1元錢相當______元紙幣,這會引發______。下列答案正確的是( )A.4000、0.25、購買力降低 B.2000、0.5、通貨膨脹C.2000、2、紙幣升值 D.2000、0.5、購買力提高解析: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的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待售商品數量ⅹ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次數。由此公式可知,這一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1000ⅹ10)/5=2000億元。而這一年實際發行的紙幣量為4000億元,為實際需要貨幣量的2倍,所以會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導致通貨膨脹,此時1元錢的購買力只相當於2000/4000=0.5元。該題正確答案為B。三、關於分配方式的計算問題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起來的分配製度。例3. 甲在國有企業工作,年薪4萬元;甲利用空閑時間在民營企業兼職,年薪1萬元;甲購買股票,年終分得紅利1萬元。甲出租住房,年收入1萬元。甲一年的勞動收入為________。( )A.4萬元 B.5萬元 C.6萬元 D.7萬元解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在於把握「勞動收入」,即通過付出勞動而取得的收入。試題中,甲的年薪是勞動收入,即4+1=5萬元。甲的紅利收入和出租住房的收入都是非勞動收入。該題正確答案為B。四、關於股票價格的計算問題有關股票的計算題,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現結合例題,就兩種常見的股票收益計算方法作簡要分析。例4. 某酒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A種股票發行7200萬股,當年每股預測收益0.48元,發行價7.34元,上市首日開盤價16.5元,最高價17元,收盤價15.2元,當年銀行存款利息率為年息4%,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假如在該股票上市第一天就以最高價把100股原始股全部賣掉,可以獲利_______,總收入為 ________。( )A.966元 1700元 B.1200元 966元 C.48元 1200元 D.786元 48 元 解析:這一類主要計算股票收益。一定數量股票以一定價格(如:開盤價、最高價、收盤價等)賣出的獲利情況,計算方法是:收益=(賣出價-發行價)×賣出數量。依據公式獲利=(17-7.34)×100=966(元)。一定價格賣出後的總收入,應該是總收入=本錢+收益,即總收入=7.34×100+966=1700(元)。正確答案為A。2.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當年購買100股股票的價格為( )A.12元 B.1200元 C.48元 D.4800元3.如果每股票面金額7.34元不變,並預期每股每年獲得4.8%的股息,那麼一年後,某人購買100股股票的價格是( )A.724元 B.1650元 C.1520元 D.881元解析:這一類題是計算股票價格。解答這類題的關鍵在於把握股票價格的計算方法,股票價格=預期股息/銀行年利率,其中銀行年利率是一定的。預期股息是計算的重點,預期股息材料一般以兩種方式告知:一是直接告知,如解答第2題時,原材料直接告知「當年每股預測收益0.48元」,可以直接套用公式,100股股票的價格=0.48/4%×100=1200(元),正確答案為B。二是間接告知,第3題中的「預期每股每年獲得4.8%的股息」就是間接告知。這樣情況要分兩步計算,首先要算出預期股息,然後再套用公式算出結果。預期股息=股票價格×預期股息率,根據題設可知預期股息=7.34×4.8%,那麼100股股票的價格=(7.34×4.8%)/4%×100≈881(元)。正確答案為D。五、關於企業經濟效益的計算問題所謂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是企業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用公式表示分別是: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例5. 下列情況說明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是( )A.去年投入資金200萬元,獲利140萬元;今年投入資金300萬元,獲利160萬元。B.由於經濟結構調整,企業資金減少1/2,利潤總量減少1/3。C.佔用資金比以前增加10%,利潤總量增加5%。D.資金增加10%,利潤總量也增加10%。解析:該題考查對經濟效益的理解,資金利潤率和成本利潤率是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A項,資金利潤率70%變為60%,經濟效益下降。B項,利潤減少的幅度低於資金減少的幅度,經濟效益提高,應選。C項,利潤增加的幅度低於成本增加的幅度,經濟效益下降。D項,利潤增加的幅度等於成本增加的幅度,經濟效益不變。六、關於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的計算問題社會總產值就是把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由各個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價值總和。在社會總產品中,扣除已經消耗的生產資料,餘下的那部分凈產品,用貨幣表示就是凈產值,稱作國民收入。例6. 某國物質生產部門一年內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為4000億元,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工資為800億元,上繳國家的稅金為500億元,企業利潤為200億元,該國當年創造的國民收入是( )A. 5500億元 B. 4700億元 C.1500億元 D. 700億元解析:國民收入是勞動者新創造的社會財富,從價值形態看就是凈產值。國民收入=社會總產值-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工人工資+企業利潤+上繳稅金,因此,該題中國民收入應是800+500+200=1500(億元),應選C。七、關於增值稅的計算問題增值稅是將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增值額作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例7. 某服裝廠從紡織廠購進一批布料,服裝廠應付的款項共計9945元,其中布料的銷售價格為8500元。紡織廠銷售這批布料應繳納的增值稅為1445元(8500元乘以17%的增值稅率)。這筆增值稅由紡織廠上繳國家,並在開具給服裝廠的增值稅發票上明示。服裝廠將這批布料加工成服裝出售給百貨商場,服裝的銷售價格為15000元。服裝廠應繳納的增值稅是( )A.1105元 B.1445元 C.1200元 D.2550元解析:解答此題有兩種方法:第一,找出增值額部分,即15000-8500=6500(元),然後用增值部分乘以稅率,即6500ⅹ17%=1105(元);第二,企業商品銷售額乘以稅率,減去上一環節已納稅金,即15000ⅹ17%-1445=1105(元)。因此正確答案為A。八、關於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問題稅法規定個人所得稅的征稅范圍包括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任職、受雇的其他所得。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涉及稅率的問題,所謂稅率是征稅額與征稅對象或記稅的比例,是計算稅額的尺度。個人所得稅主要採用的是累進稅率,即隨著征稅對象的數額增大,稅額的徵收比例也隨之提高。例8. 如果某工程師的月工資為5 000元,則其個人所得稅為_____級數全月應納稅所得稅稅率(%)1X≤500元52500<X≤2000元1032000<X≤5000元15
A.385元 B.505元 C.480元 D.750元解析:首先確定應征稅額:收入扣除費用。依照《稅法》規定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去費用1600元後的余額,為應稅額。所以該工程師的應稅額為:5000-1600=3400元。其次明確稅率(題中已經給出)。關鍵是分段計算:不超過500元部分:500×5%=25元超過500元至2000元部分:1500×10%=150元超過2000元至5000元部分:1400×15%=210元累計稅額:25+150+210=385元,這是該工程師應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因此正確答案為A。九、關於存款利息的計算問題利息是借款人因使用借入的貨幣而支付給貸款人的報酬。它是根據利息率來計算的,一定時期存款或貸款利息的多少,取決於利息率的高低。計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息率×存(貸)款時間。例9. 張某原有定期一年的2萬元人民幣存款,年利率為1.98%,利息稅率為20%,國家上調銀行存貸款利率後,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25%,利息稅率不變。在新的利率制度下,張某將2萬元人民幣存入銀行,一年後可以多拿利息( )A. 90元 B. 79.2元 C. 53.2元 D. 43.2元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記憶和應用能力。解答此題要注意「一年後可以多拿利息」的設問。計算方法:20000×(2.25% - 1.98%)×(1-20%)=43.2(元)。十、關於外匯匯率的計算問題在解決關於外匯匯率的計算問題時,要注意區別人民幣外匯匯率和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外匯匯率是以外幣為基礎兌換人民幣的比率,可表示為:人民幣外匯匯率即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外幣/人民幣。人民幣匯率是以人民幣為基礎兌換外幣的比率,可表示為:人民幣匯率即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人民幣/外幣。例10. 2005年1月5日和2006年1月5日100元外幣對人民幣的匯價表美元歐元日元人民幣2005年1月5日827.701047.617.732006年1月5日827.651114.748.0535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下列反映人民幣幣值與外匯匯率之間關系的曲線走勢圖正確的是( )
A B C D解析:匯率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我國通常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如果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匯匯率升高,人民幣貶值;反之,外匯匯率跌落,人民幣升值。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幣幣值與外匯匯率之間成反比例關系,因此正確答案應當選擇B項。A項是正比例關系,它表示人民幣幣值越高,外匯匯率也越高;C項是二次函數關系;D項是弦或餘弦函數的圖示。
『陸』 [高二政治]一道有關外匯匯率的題目
選B,代表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降低,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外匯匯率就是兩國貨幣之間的比價。基準貨幣在前,標准貨幣在後,例如:歐元/美元=1.4221,說明一歐元等於1.4221美元,如果這個值增大,說明歐元增值,美元貶值,反之,則歐元貶值,美元升值。
『柒』 政治經濟學常識
高考政治主幹知識歸納總結(經濟學常識) 總起來不少 一本書那
⒈商品和商品經濟
本部分是整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由商品、貨幣、價值規律三部分內容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價值量,貨幣包括貨幣的產生和本質、貨幣的職能、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紙幣的產生和發展:價值規律包括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價值規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還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轉換的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是必須用於交換。
商品的基本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除了要准確把握它們的定義外,還要明確它們與商品的關系,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商品的非本質屬性,因此,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價值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因此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商品,價值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的對立表現在:含義不同;同商品的關系不同,在交換過程中二者必須分離,不能兼得,商品生產者要實現價值,必須讓渡使用價值;消費者要獲得使用價值,必須讓渡價值;它們的統一表現在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這部分內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價值、價值、商品三者之間的關系,另外,當前企業要面向市場、重視產品質量,其經濟學依據也在這里。
商品的價值量涉及三對概念之間的關系: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時間;單位商品價值量和商品價值總量。這三對關系是復習時的重點和難點,因此一定要徹底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並通過不同類型的題目加以鞏固。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如同商品、價值等概念,都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對於貨幣的職能,重點把握兩個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價值尺度要把握:為什麼;表現形式,價格和交換價值的區別,交換價值的表現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現形式,支付手段與流通手段的區別。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需要儲備的學科知識包括現象、原因、影響、對策以及紙幣的發行規律等。
關於價值規律,重點把握價值、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區分決定和影響作用的不同,還需要把握其與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交易原則之間的內在聯系。此點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內容。企業要提高產品質量、實施「走出去戰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經濟結構調整等熱點問題都與價值規律的作用有直接關系。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本部分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兩部分內容組成,具體包括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我國的經濟制度、分配製度、市場經濟
的一般特徵、國家宏觀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把握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需要區分公有制與所有制、公有與國有、主導與主體三對概念,雖都是一字之差,含義卻大不相同。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對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創新,需要予以特別關注。其中,我國的分配製度也根據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2)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對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要掌握其各點是什麼、為什麼,這對於我們觀察市場經濟中的現象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因此要能夠記憶、理解和應用,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以後,
對市場經濟基本特徵的認識和把握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國家宏觀調控要掌握的內容主要是市場調節的弱點和缺陷、國家宏觀調控的任務和手段。教材對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進行了修改,復習時學生也要注意。
3.企業和經營者
本部分由企業是巾-場的主體和企業的經營者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企業及其作用、公司是企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國有
企業經營者的地位、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關於企業這一知識點,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上容易在企業和市場主體的關繫上出現偏差: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都是市場主體,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不要誤
解為只有企業才是市場主體;正確理解企業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誤認為「法人」。
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不同點和共同點,股票價格的公式在教材中雖然是以小字出現的,也要認真閱讀,弄清它們之間的經濟聯系。要側重從國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針、改革進程發展的情況等。另外,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專門設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對它的主要職責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上,可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去把握;宏觀上需要進行兩個根本性轉變:微觀上除了教材所說一靠技術、二靠管理以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拓展,如
擴大規模、面向市場、名牌戰略、搞好服務、正當競爭、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信譽等。
關於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基礎知識上要把握企業經營者素質的內容、企業信譽和形象、正當競爭與不正當競爭等內容,還要注意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國
企改革的聯系。4.產業和勞動者
本部分由三大產業和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三大產業的地位和作用、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勞動合同制度、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農業問題已擴展為「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既是教材的重點,也是目前我國社會的重點和熱點問題,根據十六大精神,此部分需要注意的變化有: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 要把工業是國民經濟主導的基礎知識放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中去復習。
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還比較低,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力n快,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作用將越來越突出,因此這個問題已成為近幾年高考考核的重點,它與經濟結構調整、解決下崗和就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三農」問題等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關於勞動者要把握勞動者主要權利和義務的基本內容以及二者的關系,從和現實的聯繫上看,要重點把握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問題,包括道德素質和技能素質,尤其是關於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的重要性。另外,它和就業、人力資源發揮、勞動糾紛問題等都有內在聯系。
勞動合同制度重點把握訂立的原則、意義。隨著我國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勞動糾紛的增多、我國法律法規的健全與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同每個勞動者都有直接的聯系。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容易混淆的是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要注意加以區分。另外,復習時要注意與解決貧困人口、擴大就業問題相聯系。
5.財政稅收和納稅人
本部分由國民收入的分配與財政、稅收與納稅人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國民收入的分配、財政收入和支出、財政的作用、稅收及其基本特徵、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指標,需要在社會總產品(總產值)、國民收入與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較中去把握。
財政與稅收的作用在比較中把握,注意其區別。財政預算的過程體現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因此可以和《政治常識》中人大的職權相聯系。
需要注意的變化有:一個是財政收入,由於我國實行的「費改稅政策」,因此目前主要是稅、利、債三種形式,二是我國的費改稅政策:農村稅費改革,將農村的分配製度進一步納入法治軌道,堵住加重農民負擔的口子,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步驟,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的有效途徑,是改善干群關系、黨群關系,維護農村穩定的重要舉措。
另外對財政赤字要能夠運用辯證的觀點去分析。
6.銀行和儲蓄者
本部分由我國的銀行和公民的儲蓄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銀行的產生、分類和職能、業務和作用、存款儲蓄和作用、債券與商業保險。
重點把握中央銀行的性質及職能,把握中央銀行的職能時要注意和政治學部分國家職能、經濟學部分國家宏觀調控的知識綜合起來進行復習。另外,有關銀行利潤、利率的知
識也需要很好地復習和掌握。
我國銀行已成為發展經濟和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杠桿,我國為擴大內需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穩健貨幣政策、正確消費政策都和銀行的作用有直接聯系。
對儲蓄的作用,要能夠運用辯證的、全面的觀點去認識和理解。儲蓄存款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時折射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
債券與商業保險的復習要放到關系中去看,包括債券與股票,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公司債券,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的關系,要用比較的方法,掌握它們的區別與聯系。同時,如何投資理財使財產保值、增值,如何規避生活中的風險,都是當今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
7.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
本部分由商品服務市場和家庭消費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商品服務市場的內容和特點、市場交易原則、家庭消費的內容、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依法保護消
費者的合法權益。
關於市場交易原則要把握原因、內容、每—一原則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依據、如何遵守等內容。從與社會實際的聯系看,我國要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
體系,就必須堅持市場交易原則,這體現了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與道德經濟的統一,是遵循市場運行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為此必須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市場自由流動。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要把握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原理、樹立正確消費觀的重要性以及正確消費觀的內容。從與實際的聯系看,本部分涉及消費對社會需求的拉動作用。
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教材重點、社會熱點、學生聯系實際緊密的交叉點,當然也就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8.當代世界市場和我國的對外貿易
本部分由當代世界市場和對外貿易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經濟全球化、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外匯與匯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面向世界、對
外貿易的含義、主要內容、方式與作用、基本原則。關於經濟全球化,要從含義、主要表現、產生原因、實質、影響、我國應如何應對及與政治多極化的關系等多方面去把握。
加入世貿組織後,對世貿組織規則的熟悉與利用以及對我國各方面改革提出的要求、三大產業如何應對挑戰等都可能成為高考考查的問題。另外,復習中要注意其與政府機構
改革、「三農」、國企改革、經濟全球化問題等的內在聯系。
在外匯、匯率的問題上,要分清本幣與外幣的升值或跌落以及對經濟的影響。還要注意我國市場經濟在面向世界上與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當代世界市場的新特點、世界經濟的國際化、對外貿易等知識的內在聯系。
對待貿易順差與逆差,不僅要會辨別,還要能做辯證的分析,對其評價更應依據具體的條件而定。
我國對外貿易的原則和作用是重點,復習中要注意與我國與世界貿易與金融組織、世界市場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全球、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國企改革、技術創新、「走出去戰略」、國家的經濟安全等知識點相聯系。
『捌』 政治經濟學中 人民幣對歐元貶值2%是什麼意思順帶求外匯公式
就是比方人名幣原來10元可以換1歐元,現在要10.2元才可以換1歐元了
『玖』 高一政治中經濟學的計算公式
一、關於商品價值量的計算問題
一)知識儲備:商品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商品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時間成反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無關。
商品價值總量=商品價值量×商品數量。 商品使用價值量即商品數量。
二、關於紙幣發行量的計算問題
一)知識儲備:流通中實際所需貨幣量的計算公式:流通中實際所需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待售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次數。 無論發行多少紙幣,它的總體購買力都只能與實際所需的金屬貨幣量一致。紙幣的貶值程度即紙幣貶值率的計算公式是紙幣貶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發行量)×100%
例如,一個國家某個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是100億元,實際發行的紙幣是200億元,紙幣貶值率=(1-100/200)×100%=50%。
物價因紙幣貶值而全面上漲。紙幣貶值率越高,物價上漲率也就越高。物價上漲率的計算公式是:
物價上漲率=(紙幣發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1)×100%
例如,一個國家某個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100億元,實際發行的紙幣是200億元,物價上漲率=(200/100 -1)×100%=100%。
還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通貨膨脹率=(現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價格上漲率是從低到高,以基期物價水平為基數);
紙幣貶值率=(現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 現期物價水平(貶值是由高到底,以現期物價水平為基數)
三、關於外匯匯率、幣值的計算問題
一)知識儲備: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我國通常採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直接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為標准來計算應付出多少單位本國貨幣。間接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如1個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准,來計算應收若干單位的外國貨幣。
如果某一國貨幣匯率升高,即意味著相同數量的該國貨幣可以兌換更多的其他國家的貨幣,該國貨幣升值了。(外匯匯率上升,說明人民幣貶值;反之,人民幣匯率升值,說明外幣貶值)
四、考察互補商品的需求變化
一)知識儲備:在替代關系的商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將減少該商品的需求量,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補關系的商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會減少該商品的需求量,互補商品的需求量也會減少。
總之,替代商品價格變動與需求量的變化是同方向的;互補商品價格變動與需求量的變化是反方向的。
五、關於恩格爾系數的計算題
一)知識儲備:恩格爾系數是指居民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為: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總額÷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100%。國際上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系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系數就越小。
六、關於存款利息的計算問題
一)知識儲備:公式為: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七、關於股票價格的計算問題
一)知識儲備:股票價格的高低,一般取決於兩個基本因素:預期股息和銀行利息率。股票價格與預期股息成正比,與同期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用分式表示,就是:股票價格=預期股息/銀行利息率。
八、關於企業經濟效益的計算問題
一)知識儲備:企業的經濟效益用公式表示就是: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而企業利潤用公式表示則是:利潤=生產總值-生產成本。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生產成本+利潤)/生產成本=1+利潤/生產成本。可見,企業經濟效益是否提高,不能只看利潤是否增長,而要看利潤與生產成本之間的比值。如果利潤增長的幅度超過生產成本的增長幅度,則說明企業經濟效益提高了;反之,則說明企業經濟效益降低了;如果二者的增長幅度一致,則說明企業的經濟效益不變。
九、關於分配方式的計算題
一) 知識儲備
按勞分配所得:即在國有經濟或集體經濟中勞動所獲得的工資、獎金、津貼收入。註:在農村中承包集體土地勞動經營所得也屬於按勞分配所得。
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所得(即個體經濟的老闆生產經營的稅後收入)
三 按生產要素分配所得 (技術、資本、土地、勞動力、管理、信息)
十、關於增值稅的計算問題
一)知識儲備:增值稅的計稅方法是:企業商品銷售額×稅率- 上一環節已納稅金。
營業稅是以納稅人經營活動的營業額(銷售額)為征稅對象的稅種。
十一、關於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問題
一)知識儲備:個人所得稅是指國家對個人所得額徵收的一種稅。它對個人工資、薪金的繳納是月收入扣除2000元後的余額。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
稅法規定,我國個人所得稅實行超額累進稅率。
十二、經濟生活中正(反)方向變動關系
一)知識儲備:
1、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正方向變動;)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反方向變動)
2、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正方向變動;)與社會勞動生率成反比(反方向變動)
3、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正方向變動),與個別勞動時間成反比(反方向變動)
4、一般說來,價格與需求量的變化成反方向變動(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價格下跌,需求量上升)
5、替代商品價格變動與需求量的變化是同方向的;互補商品價格變動與需求量的變化是反方向的
6、消費水平,在其他條年不變的情況下,與居民的收入成正方向變化,與物價總體水平成反方向變動
7、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大小成反方向變動
8、人們生活水平高低與恩格爾系數大小成反方向變動
9、存款利息與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成正方向變動,在其它條年不變情況下與利息稅成反方向變動
10、股票價格與預期股息成正比(正方向),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反方向)
11效率與資源有效利用率成正方向變化
『拾』 匯率理論的相關學說
重商主義者把貨幣看成是唯一的財富。因此,他們主張要盡量多出口、少進口,以防止貨幣的流出,甚至主張用行政手段禁止貨幣的流失。故此,他們特別注意影響商品進出口和貨幣輸出入匯率變化。
梅林斯在1620年前後提出了匯率的「貨幣供應論」。他指出匯率是一國貨幣表示另一國貨幣的價格。他認為,如果匯率以每單位英國貨幣可兌換的外幣來表示,外幣稀缺時,英國貨幣價格下降而外幣價格上升。此外,他已經認識到投機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梅林斯主張實行外匯管制,以實現匯率的穩定。而匯率應當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上,這就是鑄幣平價。
米塞爾敦認為導致英國貨幣流失的並不是鑄幣的貶值和投機行為,而是英國的貿易逆差。他認為,外匯交易從而鑄幣的移動,純粹是貿易差額所決定。因此,米塞爾敦的理論又被人稱為貿易差額論。
托馬斯·孟並不主張由政府禁止金銀的輸出。他認為只要保持貿易順差,商品輸出和貨幣輸出沒有不同,因為他堅信貿易順差會把更多的貨幣帶回國內。他已認識到外匯的供求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 1.洛克的匯率理論
洛克在《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後果》中,闡述了他的匯率理論觀點。洛克的理論基於他的貨幣數量論。洛克認為,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是以下兩個因素決定的:其一是,兩國各自擁有的貴金屬(白銀)的多少;其二是貿易差額。
洛克認為,貿易差額是否影響貨幣的匯率,取決於以下四種因素:第一,應從國外收回的貨幣量的大小;第二把硬幣帶回國內的困難和危險程度;第三,把錢存放在國外的風險程度;第四,國內急需的資金狀況。
克里斯蒂寧指出,貨幣只不過是一種計價單位並普遍地被人接受,以便用來計算商品勞務及貴金屬的價格。他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能同時引起物價的上漲和匯率的下跌。但是克里斯蒂寧認為,匯率的變動與國內物價上漲是兩個獨立的過程,一般說來匯率的變動並不受國內物價變動的影響,而是直接受外國貨幣需求的影響。
2.大衛·休漠的匯率理論
十八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休漠和康替龍提出了「鑄幣點機制理論」。他們在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認為商品的價格隨貨幣數量的變化而發生嚴格的正比例變動,所以他們認為匯率決定於國際收支,國際收支逆差會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超過一定的限度(鑄幣點)時則會引起黃金輸出,從而鑄發國際收支調節的鑄幣----物價流動機制,使物價降低,刺激出口。
3.約翰·穆勒的匯率理論和馬歇爾的匯率理論
約翰·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對匯率理論也作了論述。他認為,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變動可調節貿易收支的差額。
馬歇爾也注意過匯率問題,他是第一個區別了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引起貨幣貶值的不同的人。
4.戈遜的國際借貸說
1861年,英國經濟學家戈遜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出版了《外匯理論》一書,提出了匯率的國際借貸說,或稱外匯供求說從而第一次出現了系統的外匯理論。
戈遜認為,匯率的變動主要取決於外匯市場外匯資金的需求與供給,而外匯的供求則起源於本國與外國之間的借貸。戈遜認為,利率的變動會引起國際資金的流動,而國際資金的流動又會影響即期匯標的價格,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 馬克思認為,匯率的變動是一個受諸多因素影響的綜合的過程,只要會引起對外的現金收付,都會影響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但是,只要不涉及到現金收支的兩國之間的商品交易或債權債務關系,則不會影響匯率的變動。同時,人們的心理因素及利率水平都能影響匯率的變動。
馬克思認為,匯率運動是客觀經濟運動的一部分,同時又同客觀經濟運動是互相適應的。當一國對外支付大於外國對該國的支付時,該國貨幣的匯率趨於下跌;反之,則該國貨幣的匯率則趨於上漲,但匯率的下跌和上漲不是無限地進行的,而是自動恢復平衡。
馬克思認為,匯率是一種市場價格信號,匯率能「表示國際支付狀態和不同市場利息率狀態」匯率作為貨幣的價格,具有折算功能,使不同國家的價值單位具有了可比性。 1.基本理論
購買力平價說是由瑞典的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的一種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在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的對比關系決定的,而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又可以用兩國各自的物價水平來表示。即是: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來確定。
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學說又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在一定的時點上,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購買力之比,則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兩國一般物價水平之商」。
R=PA/PB
其中:R為絕對購買力平價下的匯率;
PA為A國的一般物價水平;
PB為B國的一般物價水平;
卡塞爾又進一步地指出,「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它們的名義匯率,等於其過去的匯率乘以兩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用公式表示是:
R1=R0(IA/IB)
其中:R1代表通貨膨脹後兩國貨幣間的新的匯率;
R0代表兩國通貨膨脹前兩國貨幣的匯率,又稱基期匯率;
IA代表A國的通貨膨脹率,IB代表B國的通貨膨脹率。
2.對購買力平價說的評價
首先,卡塞爾認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兩國的物價水平)可以決定兩國貨幣的匯率,這說明卡塞爾正確地抓住了事物之間的真實的聯系。其次,如果兩國的正常貿易關系因某種原因而中斷以後,在恢復正常的貿易關系時購買力平價就能為均衡匯率的確定提供一個好的目標,而事實上也的確沒有比這更好的指標。再次,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即撇開短期內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的趨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目標。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針對各國貨幣相繼貶值、匯率頻頻波動、外匯市場混亂無序的現象,以阿夫塔里昂為首的法國學派提出了匯兌心理說,來解釋匯率運動的這種無秩序的現象。
外匯匯率取決於外匯的供求,而外幣需求產生的原因則是由於它可以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或勞務以滿足人們的慾望。因外幣對每個人的邊際效用不同,故每個人對外幣的主觀評價各異。但在外匯市場上,因受每個人的主觀評價的影響而變動的外匯供求,會自動地趨於平衡,在這個均衡點上供求雙方所接受的價格即是匯率,它是外匯供求雙方對外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表現。 1923年,凱恩斯在《論貨幣的改革》一書中指出,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之間的差價,如果按年百分率來表示,傾向於等於兩個不同金融中心之間利息的差額。並且,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價,還傾向於按照供求狀況,圍繞這些利息平價上下波動。
利息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這樣一個命題:在沒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遠期外匯升水(亦即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百分率差額)必定等於利差(在同樣的時間區間上所度量的)。
利息平價理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假設,這就是未抵補的利息平價。其含義是:在沒有風險規避的狀況下,如果投機者預期本幣的貶值率大於本幣匯率的遠期貼水,這時將拋售遠期外匯購買即期外匯通過這些套購活動,遠期外匯的升水可以反應本幣的預期的貶值率。
根據利息平價理論,得出如下結論:1.如果國內利率與國外利率相等,則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也相等,即遠期差價(升水或貼水)等於零。2.若國內利率高於外國利率,則遠期外匯差必為升水。3.若國外利率高於國內利率,遠期差價必為貼水。4.升水約等於國內利率高於國外利率之差,而貼水則約等於國外利率高於國內利率之差。 1961年,蒙代爾發表了《論最適度貨幣區理論》一文,提出了他的最適度貨幣區理論。蒙代爾認為,應該根據生產要素可否自由流動來劃分區域。在某些區域內,如果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即可作為一個最適度的貨幣區。
麥金農就提出了另一種劃分標准,即按經濟的開放程度作為劃分最適度貨幣區的標准。對一些相互間經濟貿易關系密切的開放經濟來說,組成一個貨幣區,相互之間保持匯率的穩定,是十分有利的。而對於與其貿易往來不太密切的地區,則實行彈性匯率比較有利。 該理論認為匯率決定於外匯的供求,而經常項目的變動是決定外匯供求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同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不同,阿爾吉認為,經常項目的變動是受兩國的國民收入、兩國的物價水平及兩國貨幣匯率本身的影響。本國出口主要取決於匯率、兩國的相對價格水平、外國國民收入的影響。本國居民的國外資產的積累,它主要受兩國的利率差及對未來匯率變化預期的影響。
根據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當KA=CA時,外匯供需平衡,此時匯率處於均衡匯率水平上。均衡匯率水平是由本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貨幣工資率、外國的國民收入、價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對兩國貨幣匯率預期等因素決定的。 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由經濟學家約翰遜及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創立的一種匯率理論。該理論實際上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貨幣學派的貨幣理論發展起來的。該理論有如下幾個重要的假定:
1.存在著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即存在著資本的充分流動性及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的充分可替代性。
2.存在著高效率的商品市場,自由的商品套購活動能保證「一價定律」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世界各地同一種商品的價格,按共同的貨幣計算,價格相同。
3.存在著高效率的外匯市場,市場參加者能根據所有信息作出合理預期,並且他們的預期能強烈地影響市場上的匯率。
根據貨幣學派的理論,貨幣需求量是決定於實際收入和名義利率。
匯率等於兩國名義貨幣存量之比,乘以本國與外國實際收入函數之比,再乘以本國與外國名義利率函數之比。
當一國名義貨幣存量(即貨幣供應量)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當一國實際國民收入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而當一國的貨幣供應量上升時,本幣匯率上升。當外國國民收入上升時,本幣匯率下跌。當外國的名義利率上升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 資產組合平衡理論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由布蘭森、多恩布希及弗蘭克爾等經濟學家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各種資產之間(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並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此,存在著資產收益率的差別。人們一般最願意選擇的是三種資產: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外國債券。當然這三種資產在各投資者財富總額中所佔的比例大小,則取決於:1.各種資產收益率的大小。2.財富總量的大小。匯率是在兩國資本相對流動過程中有價證券市場上達到均衡時決定的,一切影響資產收益率的因素都會通過影響證券市場上資產的組合而決定匯率水平及其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