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中國改革開放賺外匯的主要用途

中國改革開放賺外匯的主要用途

發布時間:2022-05-12 15:12:50

A. 中國用外匯購買美國國債是為什麼對我國的經濟影響

中國用外匯通過美國財政部或者證券機構購買美國國債;買美國國債對中國和美國都有好處,中國企業靠出口加工賺取了大量美圓,這些美圓存在中國的銀行每天銀行是要支付利息給儲戶的,因此把這些美圓拿到美國去買美圓國債,那麼我們就可以收取美圓利息了,收到的利息又拿回來給儲戶們利息,說白了就是保值增值;同樣美國賣給我國國債,而他們得到美圓,美國拿到這些美圓過後,他們又可以向我們購買加工和製造的東西了,美國市場里的商品很多都是中國製造的啊!這樣雙方都有利。況且美國國債信用好,美國又是超級大國,軍事、科技、金融各個方面都是第一,所以買美國國債最安全,不可能去買伊拉克的國債吧!
購買美國國債是我國使用巨額外匯儲備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由於購買數額較大,這一問題日益成為中美兩國矚目的焦點。復旦大學學者宋國友最近撰文指出:

第一,我國購買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尚有待提高。無論是以購買的實際收益衡量,還是以購買的相對收益衡量,用外匯儲備購買

美國國債所獲得的收益並不算高。如果考慮到人民幣加快升值以及美元全球范圍內的貶值等因素,購買美國國債所產生的收益實際上會進一步降低。在此情況下,我國購買美國國債時不能只基於安全性和流動性,還要適當地考慮盈利性。事實上,我國成立中國投資公司,已經表明了我國正基於收益率來重新考慮如何使用巨額外匯儲備。可以預見,如果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不能保持合適的水平,我國購買美國國債的總額不僅不會像過去幾年那樣迅速增加,反而有可能下降。

第二,中美之間並未形成「金融恐怖平衡」。美國前財政部部長勞倫斯·薩默斯曾將中美之間的金融關系描述為「金融恐怖平衡」。但分析表明,中美之間的金融關系更像是一種不對稱的依賴關系:一方面,對美貿易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的最重要來源,而巨額外匯儲備又是保證我國可以大量購買美國國債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我國擁有的巨額外匯儲備即使被用於購買美國國債,也不能對美國的資產價格和利率水平形成重大影響。如果單從中美之間的這種資金傳導和影響來看,從金融領域總體而言我國需要美國要遠多於美國需要我國。

第三,作為第二點結論的自然延伸,可以得知我國購買美國國債沒有威脅也無法威脅美國的金融市場及美國經濟。雖然我國近年購買的美國國債明顯增加,但客觀地說,無論是以購買的總額來衡量,或是以佔美國全部國債總額的比重來衡量,我國目前所持有的美國國債還不足以對美國國債市場產生重大影響,更不會對美國金融市場造成嚴重威脅。如果考慮到英國、日本等國家和美國的特殊關系,以及這兩個國家所持有的美國國債數額,這一結論將更為明顯。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原始積累,有了近2萬億的外匯儲備。有了錢之後,我們該咋辦?總不能放在自個家裡面天天看著吧。這樣會貶值的。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錢能生錢,讓錢越來越多。就是搞金融投資,讓錢能象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這樣就能保證我們會越來越富有。購買美國國債是一種比較保險的投資方式,肯定會保證賺不會虧,這也是我國政府熱衷於購買美國國債的原因,也就是在金融危機的2008年,中國政府打出了一系列的金融組合拳,對外購買美國國債,搞金融投資,使中國成為美國的第一大債權國;對內擴大內需,搞4萬億投資計劃,大建基礎設施和高技術產業。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祖國是強大了,能對外對內一籃子搞這么多的投資計劃,也證明中國的確是有錢了,能對外對內雙方向發展。那麼能不能說我們花這么多錢購買美國國債就沒有不利的一面和弊端呢?也不盡然。美國的國債買多了,就會影響我們在其他方面的投資,比如我們可以用一部分購買美國國債的錢來購買石油和礦產資源搞戰略儲備,時刻准備打仗這根弦是永遠要綳著的。還有就是用這部分錢到第三世界國家去投資,搞中國產業園和自由貿易區,不更好嗎?等等還有很多很多讓中國做大做強的花錢方法,為甚要一個勁購買美國國債的,難道成為美國的第一債權國就是天大的好事情。筆者不是經濟學家,對中國的經濟模型不是很了解,只是讀過幾本經濟學的原理就提出這樣的疑問?但願我們對美國的國債投資是經過再三權衡之後的最佳投資。

B. 中國的外匯儲備如此之多,對於我們國家有哪些益處

外匯儲備拿到的利息遠低於中國物價上漲的速度,中國是虧錢的

C. 中國有那麼多外匯儲備為什麼不拿來改善國內民生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外匯儲備是哪裡來的。以前我覺得這錢就像做生意一樣,都是賺來的,自己賺來的當然自己可以隨便花了,其實不然。貿易順差只是中國外匯儲備的一部分。很大一部分外匯儲備還要從改革開放談起。剛剛改革開放時,雖然國內對國外的企業開放了,但是也有一些限制。鄧小平出的「三外政策」便是之一。「三外政策」里有一點事,外國公司想要來中國投資,必須在入境時,把帶來的熱錢由外國貨幣諸如美金,日元,換成人民幣在國內使用投資。想像一下,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來,多少外國資金湧入中國,而這些外國資金全部成了中國的外匯儲備。你可能也意識到了,這錢不是中國的,而是屬於來華的投資者的,套用郎向平的比喻就是「中國就像電影院門口的貴重物品保管人」。這個比喻我覺得很貼切,這些資金並不能由中國政府完全自由控制,就好比銀行里不能沒有現金一樣,外匯儲備局一定要留一部分以防資金的流出。
另外一大部分外匯儲備是由常年積累下來的貿易順差而來的。可是,大部分的貿易順差都是以美金的形式存在著的,因為美金是國際貿易的主要貨幣。如果中國想要把多年攢下的老本拿國內來用,一定先要把這筆錢換成人民幣,而換錢又像一筆買賣,有賣家也要有買家,現在國際上不可能有對美金如此大的需求,所以這筆錢是換不出去的。就算有買家的話,如此大筆的資金拿回國內,需大於供,物價必定上漲,結局可能是人民幣越來越不值錢,人民的生活過得更差。以前聽到過一個那時聽起來還滿公平的建議,就是中國13億人平分了這筆錢,雖然不現實,但聽起來挺解氣的,挺公平的,而現在看起來就是一個笑話,因為這樣只會導致物價在短期內上漲,算上通貨膨脹率,等於這筆錢人間蒸發了。換個思路,如果不找美金買家,中國自己加印人民幣來換這筆外匯的話,外匯換成人民幣,而外匯其實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外匯局手裡,而人民幣卻加印了,導致國內通貨膨脹得更厲害。
上述原因總結出,這數目龐大的外匯儲備是不能被拿回國造福人民的,那這筆錢拿去投資,錢生錢總行吧。按我最近的了解看來,這個方法也不太可行。國家外儲不像投資銀行一樣可以自由投資,它面臨著種種限制。舉個例子,既然不能拿錢投資國內,中國嘗試過投資美國的一些能源或科技類的優質公司,因為在金融危機下,價位適中,也有發展前途,但有三筆收購都在最後時刻被美國政府否定了,因為中國顯然不在美國人信任的名單里。在世界范圍內,除去投資限制不管,這筆錢的數目如此巨大,能找到的合適的投資項目寥寥無幾,所以投資這個辦法也是行不大通的。
最後一個比較天真也簡單的方法就是存銀行。其實存銀行也是一種投資的方式,但是這么多的錢,沒有什麼銀行能吃的消,因為銀行有儲蓄後也是去投資。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聯儲就充當了中國外儲銀行的這么一個角色,而且儲蓄方式只能是長期儲蓄,這也是現有的最佳的保值方法,雖然美國政府擁有可以讓中國政府瞬間損失一大筆的能力---單方宣布對人民幣貶值(或許是升值,專業詞彙可能用不準),但中國也有了可以牽制美國的能力,因為如果中國想要拿走這筆錢,美國還不出,只有靠印美金這一個辦法,而這么做的話,美金常年來在國際上建立的信譽就會一夜間盪然無存,也不可能作為國際貿易的主要貨幣了。
看了相關的幾本書後,我對國家對這筆錢的做法還是比較贊同的,當中的很多外儲也拿來做長期投資了,比如去非洲承建鐵路,和幫助非洲國家建設。這些舉動是很有意義的,由我在美國聽到,看到的非洲朋友對於中國在非洲的行為的看法,大部分是正面的,其中有一位我的一位來自辛巴威的教授說,引用她的原話 "China is the dominant power in the world, not America"。她說在非洲現在中國是經濟建設的主導力量,所以我覺得這筆錢與其放在美聯儲保值,拿去非洲做長遠投資很值!但是這筆錢的問題依舊存在,現在的情況是國家有錢不能用,國內又怨聲四起,抱怨著國家有錢不拿來給自己人用,給美國人用,可見信息不對稱的可怕。

D. 中國外匯儲備現在這么多有什麼積極的意義嗎

說明我們國家的信用比較好,而且金融更安全,對外購買力更強,是我國大國的體現

E. 外匯儲備有哪些作用

一般來說,外匯儲備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對外支付,調節短期國際收支。一般來說,從外匯儲備形成的根源來看,一個經濟體外匯儲備的形成增量來源於該經濟體的國際收支順差;外匯儲備的變動,反映的是一國國際收支平衡的狀況,是宏觀經濟運行的客觀結果。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進行支付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
2、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外匯儲備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維護匯率穩定。一國所擁有的外匯儲備表明了其干預外匯市場和維持本幣匯率的能力。外匯儲備量大,說明央行對匯率進行干預的能力強。各國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在外匯市場上拋售外匯或收購本幣來影響外匯供求關系,達到調節外匯市場、穩定匯率的目的。
3、提高融資能力,抵禦金融風險。外匯儲備是維護本國金融安全的重要屏障。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
中國外匯儲備主要由四部分構成:
一是多年以來對外貿易累積的巨額貿易順差。依託較低的要素成本和較高的勞動力素質,中國加工製造業競爭力大幅提升,並迅速成長為「世界工廠」和全球性出口基地,貿易順差持續高速增長
二是FDI(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的大幅增加。改革開放後中國良好的經濟增長前景和中國政府對外資的歡迎態度,導致FDI流入規模迅速攀升
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
四是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所導致的國際熱錢的流入。特別是近一年來,人民幣多次對美元升值,與此同時國際熱錢流入速度呈直線上升趨勢。

F. 什麼是外匯

本國貨幣以外的錢不都是外匯么

外匯
開放分類: 經濟學、人文科學、國際金融
外匯 foreign exchange (F/X)
通常指以外國貨幣表示的可用於國際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外匯是國際匯兌的簡稱。外匯的概念有靜態和動態之分。動態外匯,是指把一國貨幣兌換成為另一國貨幣以清償國際間債務的金融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動態外匯同於國際結算。靜態的外匯有份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外匯是外國外匯管理法令所稱的外匯。它泛指一切對外金融資產。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狹義的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結算的支付手段。更多請瀏覽外匯之家: www.forexers.cn
外匯具有動態和靜態兩方面的含義。

外匯的動態含義是指把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貨幣的國際匯兌行為和過程,即藉以清償國際債權和債務關系的一種專門性經營活動。

外匯的靜態含義是指以外幣表示的可用於對外支付的金融資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外匯,是指下列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一)外國貨幣,包括紙幣、鑄幣;(二)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三)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四)特別提款權;(五)其他外匯資產。」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涉外經濟活動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無論進出口貿易,科技學術交流,還是引進外資,發行B股、H股或環球國債與海外證券融資,幾乎所有這些都涉及到外匯,即不同於人民幣的外國支付手段。外匯作為國際支付手段,活躍在世界各國貿易和國際金融市場上。與人民幣相比,由於受復雜的國際因素影響,其活動更變幻莫測。

外匯是國際貿易的產物,是國際貿易清償的支付手段。外匯(Foreign Exchange)即國外匯兌,「匯」是貨幣異地轉移,「兌」是貨幣之間進行轉換,從動態上講,外匯就是把一國貨幣轉換成另一國貨幣,並在國際間流通用以清算因國際經濟往來而產生的債權債務。從靜態上講外匯又表現為進行國際清算的手段和工具,如外國貨幣,以外幣計價的各種證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給外匯的定義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其中包括由中央銀行及政府間協議而發生的在市場上不流通的債券,而不問它是以債務國貨幣還是以債權國貨幣表示。」根據IMF的定義,我國對外匯作了更為明確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暫行條例》第二條對外匯規定如下:外匯是指1. 外國貨幣,包括鈔票、鑄幣等;2.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3.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電儲蓄憑證;4.其它外匯資金。

從形式上看,外匯是某種外國貨幣或外幣資產,但不能認為所有的非本國貨幣都是外匯,只是那些具有可兌換性的外國貨幣才能成為外匯。凡是接受IMF協定第八條規定的國家的貨幣在國際上被承認為可自由兌換貨幣。這些國家必須履行三條法規:1.對國際經常往來的付款和資金轉移不得施加限制;2.不施行歧視性貨幣措施或多種貨幣匯率;3.在另一成員國要求下,隨時有義務換回對方在經常往來中所結存的本國貨幣。迄今為止,全世界已有50多個國家的貨幣可自由兌換。此外,凡是接受IMF協定第十四條規定的國家,其貨幣被視作有限度自由兌換貨幣,這些貨幣的共同特徵表現為對國際經常往來的付款和資金轉移施加各種限制。如限制居民的自由兌換或限制資本項目外匯的兌換。我國的人民幣屬於有限度自由兌換貨幣。

在我國,有20餘種外幣可以在外匯市場上掛牌買賣,它們是:美元(USD)、德國馬克(DEM)、歐元(EUR)、日元(JPY)、英鎊(GBP)、瑞士法郎(CHF)、法國法郎(FRF)、義大利里拉(ITL)、荷蘭盾(NLG)、比利時法郎(BEC)、丹麥克郎(DKK)、瑞典克郎(SEK)、奧地利先令(ATS)、港元(HKD)、加拿大元(CAD)、澳大利亞元(AUD)、紐西蘭元(NZD)、新加坡元(SIN)、澳門元(MOP)、馬來西亞林吉特(MYR)等。

外匯(foreign exchange)
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用以進行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匯的解釋是: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引以使用債權,其中包括由於中央銀行間及政府間協議而發生的在市場上不流通的債權,而不論它是以債務國的貨幣還是以債權國的貨幣來表示。

中國的外匯是指:
外國貨幣,包括鈔票、鑄幣等;
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
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其他外匯資金。

外匯的分類:
1.按時候可以自由兌換:自由外匯,記賬
2.按外匯來源和用途:貿易外匯,非貿易外匯
3.按外匯管理的不用要求:居民外匯,非居民外匯

外匯交易方式:
1.即期外匯交易:又稱現匯交易,是交易雙方約定於成交後的兩個營業日內辦理交割的外匯交易方式.
2.遠期交易:又稱期匯交易,外匯買賣成交後並不交割,根據合同規定約定時間辦理交割的外匯交易方式.
3.套匯:套匯是指利用不同的外匯市場,不同的貨幣種類,不同的交割時間以及一些貨幣匯率和和利率上的差異,進行從低價一方買進,高價一方賣出,從中賺取利潤的外匯交易方式.
4.套利交易:利用兩國貨幣市場出現的利率差異,將資金從一個市場轉移到另一個市場,以賺取利潤的交易方式.
5.掉期交易:是指將幣種相同,但交易方向相反,交割日不同的兩筆或者以上的外匯交易結合起來所進行的交易.
6.外匯期貨:所謂外匯期貨,是指以匯率為標的物的期貨合約,用來迴避匯率風險.它是金融期貨中最早出現的品種.
7.外匯期權交易:外匯期權買賣的是外匯,即期權買方在向期權賣方支付相應期權費後獲得一項權利,即期權買方在支付一定數額的期權費後,有權在約定的到期日按照雙方事先約定的協定匯率和金額同期權賣方買賣約定的貨幣,同時權利的買方也有權不執行上述買賣合約。
外匯交易主要途徑:
1.直接運用銀行同業系統,如 2 000-1 路透交易系統
2.喊價經紀人
3.電子經紀系統,如 2 000-2 路透交易系統

外匯交易
外匯交易就是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進行交換。與其他金融市場不同,外匯市場沒有具體地點,也沒有中央交易所,而是通過銀行、企業和個人間的電子網路進行交易。
"外匯交易"是同時買入一對貨幣組合中的一種貨幣而賣出另外一種貨幣. 外匯是以貨幣對形式交易, 例如歐元/美元(EUR/USD)或美元/日元(USD/JPY).
外匯交易市場, 也稱為"Forex"或"FX"市場, 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場, 平均每天超過1萬5千億美元的資金在當中周轉 -- 相當於美國所有證券市場交易總和的30餘倍.
從交易的本質和實現的類型來看,外匯買賣則可以為以下兩大類:
1.為滿足客戶真實的貿易、資本交易需求進行的基礎外匯交易;
2.在基礎外匯交易之上,為規避和防範匯率風險或出於外匯投資、投機需求進行的外匯衍生工具交易。
屬於第一類的基礎外匯交易主要是即期外匯交易,而外匯衍生工具交易則包括遠期外匯交易,以及外匯擇期交易、掉期交易、互換交易等。

外匯市場的興起
外匯市場的興起,與市場的規范化分不開
2000 年 12 月,柯林頓政府通過了《期貨現代化法案》,這一法案要求美國的外匯期貨經紀商必須在美國期貨協會 (NFA) 注冊,並接受 美國商品與期貨交易委員會 (CFTC) 的監管。
《期貨現代化法案》的出台,使得在線外匯保證金交易走上了規范發展的軌道,為廣大外匯投資者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護。這一保護措施不僅適用於美國投資者,同樣適用於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投資者。
不斷降低的入市門檻、日益加強的政府監管,再加上外匯市場自身固有的對個人投資者的魅力,使外匯市場成為 21 世紀個人投資者的新寵。

G. 國家外匯儲備的目的及作用

外匯儲備的功能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外匯儲備管理原則
1,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
2,根據進口商品、勞務和其它支付需要,確定各種貨幣的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
3,在確定儲備貨幣資產的形式時,既要考慮儲備資產的收益率,也要考慮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
4,密切注意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調整不同幣種儲備資產的比例。
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是:「安全、靈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礎。但由於儲備資產是支付工具,應該隨時能變現,因此必須具有靈活性,這兩者缺一不可。當然,這里所說的安全,不僅是貨幣匯率、利率風險的防範,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風險的防範。因此,為減少儲備資產風險,在考慮對外支付的情況下,應該採取積極主動的手段,把儲備當作金融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在保值的基礎上,不僅僅要獲取基本利息的收益,還要努力爭取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實現儲備資產的增值。

中國外匯儲備
中國外匯儲備(不含港澳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7年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增加1357億美元,同比多增795億美元,一季度的外匯儲備增加額已經接近2006年全年外匯儲備增加額的55%。截至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2020億美元,同比增長37.36%。 截止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對環球網記者說,這個數字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簡稱G7)的總和。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近據報道,截至2008年4月30日,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增加到17600億美元。國內外某些專家學者強調指出,這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七大工業國的總和。
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最近6年,外匯儲備迅猛增加,這是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高的重要象徵之一,也是中國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提高的一個很好的「風向標」,確實是非常喜人的大事,值得中國人民自豪。
但我們千萬不能過於自我陶醉,更不應因此而感到「飄飄然」,以為中國外匯儲備真的已經「雄踞世界第一」,把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都比下去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在慶幸來之不易成就的同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其中的某些風險和泡沫,看到這個「第一」同美歐日有著一些「不可比性」。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以來,美元外匯儲備越多,人間蒸發的資本就越大,經濟代價越大,除了跨國公司和國內利益集體撈了好處,吃虧的是中國這個國家和老百姓。
1.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2.外匯儲備結構原因
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3.儲備成本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4.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裡,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佔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5.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為不屬於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范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6.儲備規模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佔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外匯儲備的發展
為了應付國 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外匯儲備的代價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我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我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我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H. 國家儲備那麼多外匯有什麼用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地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生產過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磨損價值,但不包含生產過程中作為中間投入的價值;在實物構成上,是當期生產的最終產品,包含用於消費、積累及凈出口的產品,但不包含各種被其他部門消耗的中間產品。

國家進入WTO後,外匯的儲備也大大增加了,而熱錢的流入也給中國經濟帶來壓力 !!

熱錢加速流入會造成宏觀經濟失衡,形成資產泡沫。在目前緊縮貨幣政策的國內大環境下,不斷湧入的熱錢極大地增加了市場貨幣供應量,為中國政府抑制通貨膨脹帶來了壓力。
而更大的壓力來自於對熱錢出逃的擔心。如果熱錢迅速出逃,將會造成經濟震盪,甚至引發嚴重的貨幣危機。若美國經濟走向復甦,美元匯率漸次走強,不排除國內大規模熱錢出逃的問題會集中出現。

而2007年是人民幣升值比較快的一年,因此2007年熱錢流入的規模很大。8000多億美元的熱錢中,有5600多億美元來自於2007年,是2006年流入量的4倍。

8000多億美元,這也是一些政府官員在談到熱錢時比較認可的一個數據。

現在我國的外匯儲備金已經超出了G7的總和數量,排行已經居全球首位!好處是外匯多對於抵抗風險方面有利,例如金融風暴的來臨都可規避風險。但弊端是當你外幣貶值,資產就縮水了。
這樣,美圓每貶值1%,中國就無形損失30億多人民幣。國家成立投資公司,所以國家馬上要規范外匯市場,允許做外匯交易,都是很大程度上因為這個美國逼的。美國藉助緩慢但持續的「美元貶值」,讓各國持有的美元縮水,轉嫁自身的國際收支壓力,再次掠奪各國的財富!!

各位知道為什麼中國要實行國家外匯管制、匯率控制、打壓房地產、控制股市、知道為什麼中國要保持巨額外匯儲備,為什麼最近央行又出台了新的房地產貸款規定,為什麼中國政府一直要求進出口貿易平衡,為什麼要擴展東南亞貿易市場和歐盟市場,為什麼要加入WTO了??
其實中美之間的經濟戰爭,早就已經開場了,而且來來回回過了幾百招了。我們大多數網友還懵懵懂懂的只盯著台海形勢,盯著中亞美軍又多了一個軍事基地。要知道經濟崩潰的災難遠比一場軍事戰爭的後果更嚴重。軍事戰爭不外乎兩種:即「侵略戰爭」和「衛國戰爭」。而軍事上的「侵略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打垮對方的一切(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達到佔領對方領土,進行資源掠奪和控制奴役和剝削對方的國民。
這樣的事情中國歷史上沒有少發生。而如今的美國就是以軍事上的侵略戰爭為手段,達到奴役和剝削對方為目的的真實意圖(對實力弱小的國家而言),看看如今的「伊拉克」就明白了,美國實際上是侵略並佔領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以此來滿足美國國內巨大的能源需求量;而對實力強的原蘇聯(原蘇聯擁有制對方死地的核力量),美國就只有發動經濟進攻來拖垮他們,蘇維埃聯盟的分裂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許有的人要說,那是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和當時蘇聯國內政策導致了原蘇聯因經濟崩潰而解體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進行軍備競賽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當時的美國經濟實力比蘇聯強,所以,美國勝利了而蘇聯解體了。現在輪到我們了,中國現在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沒有冷戰時期的蘇聯強大,相同點是我國同樣也擁有毀滅美國的核武器,只是數量少了一點而已。那在這一輪中,就要看我國領導人的智慧和膽識了,建立合理的政策來規避風險,保護自己是當務之急. (可喜的是,現在我國已經在這樣做了)。可是,美國也沒有閑著,而且,作為經濟進攻的第一步他們已經早早的邁出了,象美國「凱雷財團」這樣的世界性投機財團,收購中國的「徐州重工」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很多了,在這里我就不一一例舉了。他們的目的很明確,控制中國的核心技術,進行世界性的技術壟斷。同時乘匯率沒有變化之前以美元套取人民幣,迫使中國央行大量發行人民幣以應付大量的貨幣兌換需求,為拖垮中國經濟打下伏筆。這還是明的進入,暗地裡的就更無法統計了。
說到這里,也許有很多人不明白,大量美元兌換人民幣的行為與拖垮中國經濟有什麼關系?在這里,我解釋一下:在正常情況下,在沒有大批美國財團惡意湧入中國用大量美元換取人民幣之前,我國的經濟形式是相對穩定的,我國發行的人民幣數量應等於我國人民積累的財富數量。而大量的惡意的國外財團的資金湧入中國,需要兌換大量的人民幣,使得國內人民幣的流通數量大大超過我國人民所積累的財富數量。而這些人民幣全部投入少數領域,表面上是拉動了我國的經濟,使國內的消費量變大,實際上也使得資產價格大幅上升。
據統計,目前在國際上金融市場上的投資有136萬億美元。其中只要有1%即1.36萬億美元湧入中國進行投機經營,按現在的匯率,我國就要發行10.6萬億元人民幣。
如果人民幣升值15%,他們再用手頭的人民幣套取美元,他們將換回1.56萬億美元,而中國外匯儲備是0.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一進一出,這些投資資金多出了2000億美元,而中國這么多年充當血汗工廠所掙來存在國庫中的2000億美元一分不剩,留給中國的是當初為應付這1.36萬億美元而發行的10.6萬億的人民幣。2006年中國GDP是20萬億,物品是這么多,而錢卻多了10.6萬億,那就意味著所有商品都要打折到原來的2/3。恐慌情緒將會在社會上蔓延,炒房者為了變現到時可能會出七折、六折、甚至三折出手手中的房子。大批市民破產,牽涉到銀行破產,整個國民經濟崩潰,我們手中的財富將一文不值了。
到時國人乃至世界將會對中國失去信心,不再儲備和使用甚至拋售手中的人民幣,使中國的外貿活動受挫,最終導致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對外導致信譽危機,從而導致金融危機。就像40年代的通貨膨脹那樣一盒火柴要賣幾百塊。如果我國政府在這次的人民幣匯率這件事上決策錯誤,那麼到時中國近30年來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最近,從國內的經濟形式來看,客觀的講,形式是不容樂觀的。按理說,人民幣升值了,也就是說RMB值錢了,應該是以前1塊錢的東西現在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買到了;可是現在的國內形式,除了工資沒有漲外其餘的都漲了。
新華網報道說:自2006年8月份開始,北京市場食用油價格震盪上揚。進入11月份,米、面、菜價及副食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報道認為,是受國際大豆市場價格上揚的影響,導致食用油價格上升。但是,米面跟風而漲,25公斤裝的富強粉漲幅達12%以上,500克大米上漲了6分錢。據了解,在上海、廣州、深圳糧油等生活必需品已是漲升一片,並持續一個多月,其中麵粉、食用油的最高漲幅分別已達一成和二成。
但是,中國的這四大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漲價絕非偶然。持續7個多月的宏觀調控並沒有穩定房價,相反,導致房價的節節攀升。早有經濟學家警告說,地產泡沫將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將引發經濟危機。然而,這種聲音太微弱,現今的種種跡象表明,通貨膨脹正在步步逼近我們。。

I. 我國利用外資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當前利用外資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1993年起,我國利用外資一直處於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遙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到1998年底,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共達到3000多億美元,其中港澳台佔58%。對外借款佔36.7%,外商直接投資佔61.6%,其他投資佔1.7%。1992年以前,我國利用外資主要形式是對外借款,約佔60~70%。以後,增加了外商的直接投資。1992-1998年,外商直接投資佔72%。目前發展速度較快,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但分析我國目前利用外資規模尚未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標准。1997年的償債率為7.3%,債務率為63.2%,均低於國際標準的20-25%和100%。動態規模也在合理的警戒線標准之內。今明年將是我國償債高峰年份,估計其各項償債指標也不會超出標准。所以,我國利用外資結構是合理的,規模是安全的。從當前世界資本總體流動來分析,我國利用外資規模尚小,只佔5%,而美國佔30%,德國佔17%,***佔13%,英國佔9%,法國佔8%,加拿大佔6%。世界資本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流動,佔83%,發展中國家佔17%。分析我國人均利用外資規模更小。1996年,人均利用外資美國為231美元,英國511美元,匈牙利451美元,秘魯85美元,泰國35美元,中國只有31.5美元。中國利用外資規模小的原因是經濟發展的內需不足。當前利用外資的主要問題分析有:

(一)利用外資閑置了內資

從理論上分析,利用外資只能是對內資的補充,不能是取代,更不能沖突閑置內資。我國目前國內投資和消費有效需求不足,居民銀行儲蓄存款大量增加,加上手持現金,目前已達7萬億元。這是一筆巨大的閑置內資,如果能將其中1/7轉化為投資,就可大大緩解我國目前經濟建設資金的不足。近年來,雖然經過數次降息,現又已開征利息稅,但估計大量閑量的內資儲蓄轉化為經濟建設的投資數量不會很大。因為我國目前金融體制改革滯後,資本市場不發達,缺乏這種轉化的暢通渠道。其次,我國外匯儲備也急劇增加,目前已達到1500多億美元,超出國際公認合理標準的兩倍多。這些閑置的外匯只好用來購買外國債券儲存起來。目前,我國購買美國政府債券最多,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餘下的也只好存入香港的外國銀行。結果,有的外商在香港借我們的外匯又到大陸來投資,被記者戲稱之 拿中國人的錢去賺中國人的錢 」 。所以,要利用外資首先要利用好內資。從我國當前投資和消費有效需求不足,外匯儲備不能很好利用的情況來看,沒有大量引進外資的必要。

(二)對外資的優惠待遇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的運行機制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資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這對引進外資,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我國改革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系逐漸確定的今天,外資優惠政策在整個改革和市場經濟體系中就顯得不適應了。它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的運行機制,使國內企業,尤其國有大中型企業處於極為被動的局面。給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如稅收優惠,價格優惠和生產經營管理方面的優惠等。外資企業依靠其本身強大的財力,並藉助中國政府給予的這些特殊優惠政策,在我國迅速發展壯大,形成不公平的市場競爭條件,佔有了市場,沖擊我國名牌產品,挖走國內技術骨幹,使國內企業極為被動,甚至破產,工人大批下崗,社會保險業又不健全,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外資企業品牌產品佔領了相當一部分我國市場,擠佔了民族工業的市場份額。從具體的產品市場佔有率來看,越來越多的行業中外商企業的品牌佔了上風。一個又一個的行業,大片大片的市場被外商牢牢控制住,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國內企業的生存發展。我國畢竟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國內企業同國外競爭對手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強弱差距,這種差距使我們不可避免地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處於不平等競爭地位。因此,在一定時期,一定領域,對民族工業實行一定的保護政策是必要的。

(三)外資投向不合理,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失衡

只注重引資量,忽略了引資質和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這種非理性的引資心態,在當前合理利用外資中起著強烈的誤導作用,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失衡(見表1和表2)。表1 我國分行業利用外資直接投資協議額及比重行業19951996金額億美元比重%金額億美元比重%農林牧漁水利17.41.911.41.6工業616.567.5504.468.9交通運輸郵電17.01.920.02.7房地產178.419.5128.517.5其他行業83.59.268.59.2總計912.8100.0732.8100.0資料來源:1997年統計年鑒從上表可見,我國急需發展的農業,利用外資直接投資最少,一直在2%左右徘徊;工業比重占的最大,房地產也很高,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失衡。表2 我國利用外資的地區差異地區利用外資比重%1985-1995198519901995累計人均利用外 資美元/人東部沿海12省區90.0688.5585.5387.44264.36中部9省區5.638.0610.698.4929.62西部9省區4.323.393.784.0622.02全國31.74

可見,我國利用外資投向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12省區,中部和西部所佔比重小,加大了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外資投向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不合理,表明我國通過利用外資來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並未實現,相反卻加大了差距和發展的不平衡。

(四)引進外資技術含量低,消化不足,重復引進現象嚴重

當代經濟競爭,已從資本實力轉向技術實力,技術進步和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這也是我國引進外資的核心。但優惠政策對中小資本直接投資有極大的吸引力,造成來華投資大多數是中小外商,其技術實力不強,資本又有限,往往著眼短期的加工項目,技術含量低;屬於技術含量高的國際先進技術的大項目不多,1995年統計只佔0.8%。引進技術設備多為適用技術,先進技術很少。我國引進外資主要是港澳台,佔58.3%,美國佔8.7%,***佔5.8%,新加坡佔1.8%,德國佔1.4%,英法加拿大和荷蘭只佔0.4-0.6%。大量港澳台中小資本多,技術檔次低,對我國技術進步影響不大。一些大的跨國公司目前進入我國的還不多,少數幾家也只是轉讓適用技術,不轉讓開發技術。我們甚至還引進了一些落後技術,重復引進也多,軌鋼技術設備和家電生產線均有重復引進。尤其是家電生產線,不同企業從不同國家不同公司同時引進,多達20~30套,目前生產能力普遍過剩,浪費了大量的國家外匯,很不符合我們的國情。同時,我國往往只注重技術引進,不注重引進技術的消化創新,國際上公認的技術引進費與消化費的合理比例為1:10;我國目前只有1:2.5。***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也大量引進技術,但只引進一套,很注意消化仿造,直至創新,技術引進費與消化費之比為1:12。***走過了技術引進 —— 消化仿造 —— 技術創新 —— 最後到技術出口的發展道路,很值得我們的借鑒。
(五)管理問題

目前我國利用外資管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有:

1、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我國國有企業在與外商合資時不按規定進行資產評估,低估甚至不估;中方往往只按帳面凈值折算入股,或只評有形資產不評無形資產,造成我國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而中方無形資產,名牌商標的損失更為慘重。我國現有20多萬家 「 三資 」 企業,有90%使用外方商標,合資企業又花大量廣告費,使洋品牌名揚四海,而中國名牌早已被擠入角落。

2、偷漏稅現象嚴重

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國法制尚不健全,採取高價進原料、設備,低價出口成品逃避稅收,使企業應上繳國稅和中方應分享的利潤轉移到外商手裡,造成企業虛虧實盈的局面。據統計,全國外商企業虧損面在40-50%之間,其中約70%屬於帳面上假虧。有的外商利用我國一些經濟特區三年免稅的優惠政策搞短期小項目投資,三年後就轉移,到處流串,偷稅漏稅。還有一些外商利用我國優惠政策搞 「 假投資 」 ,他們利用外資企業的名稱,騙取國內銀行貸款和用企業資金充抵外匯投資,轉嫁投資風險,給中方造成嚴重損失。

3、近幾年外商紛紛並購我國國有企業,企業降低其投資成本,節省時間,利用我國國有企業原有銷售渠道打開並佔領中國市場,給我國造成重大損失。

二、當前應採取的主要對策

(一)應先利用好內資

從當前我國投資、儲蓄和外匯儲備來分析,均沒有大量利用外資的必要。要利用外資首先要利用好內資。為此,要加速金融體制改革與創新,加速銀行商業化進程,健全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增加金融產品種類,擴寬儲蓄轉化投資渠道;應允許私人以基金會的組織形式參入金融活動,增強市場活力,充分利用好內資。金融改革開放,首先要對內開放,老百姓不能只有存款權,沒有貸款權;要拓寬直接投資渠道,豐富股票、債券等的發行品種,只有通過多樣化的投資渠道,方能使儲蓄有效地轉化為投資,變高儲蓄率為高投資率,充分利用我國的外匯儲備,確保資本金這一稀缺資源在我國不閑置浪費,而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內資得到合理、充分、有效利用的基礎上,經濟建設所需資金缺口再由外資彌補。

(二)實行市場一體化原則

市場經濟的實質是競爭經濟,各參與主體應機會均等地參與公平競爭。優惠待遇、超國民待遇,違背了市場公平競爭原則,使各參入主體不能均等地按統一市場價格取得生產要素和出售商品,並公平地承擔各種稅負。因此,我國必須逐步取消外資的各種優惠待遇,實施市場一體化原則,這也有利於我國早日加入世貿組織(WTO)。因為,WTO要求成員國對內外企業要一視同仁。現在外資企業在經濟特區頭三年免稅,以後只要納15%的所得稅,而在其他地區均為33%,從1998年4月1日起,合資企業進口生產設備不再享受免稅待遇。這樣,可以將外資企業投資行為引向更加成熟和合理。因為,一個法制健全、穩定、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遠遠超過短期內對外資的優惠政策。二戰後,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對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增長速度就是例證。

(三)按我國產業政策利用外資,改變目前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失衡狀況今後利用外資都應符合我國的產業政策和地區投向。

1、引進外資,要著重於提高引進技術的質量,優化產業結構,應大力引進深加工工業和技術密集型項目,如電子、機械、儀器儀表、工業設備、醫葯、建材等。努力實現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項目轉移,改變目前一般加工工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佔主導地位的局面。

2、引導外資投向農業、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投資於化工、機械、汽車等支柱產業,計算機、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和國有企業的技術改造項目。

3、適當放寬外資進入第三產業的限制。目前外資准入自由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我們應順應這種潮流,引進外資投入,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近年來,我國金融、保險、外貿、商業、通訊、航空、運輸等第三產業雖然有部分外資進入,但限制很嚴,開放度很低;應有計劃,有步驟適當放寬,促其深化改革,使我國利用外資投向結構合理化。

4、加快中西部的引進外資工作一要改善中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改善其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二要適當擴大中西部地區開放范圍和幅度,可利用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多,資源豐富等特點,來引導外資企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般加工工業投向中西部。一些以某種資源為基礎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大型項目,也可以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三要在政策上對中西部地區實行優惠,放寬其引進外資的審批許可權。

5、重視我國投資軟環境的改善近廿年來,我國投資硬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籌集了大量資金加強了基礎、交通運輸和通訊設備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當前投資環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已從硬環境轉向軟環境,一些政府或執法部門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對外資企業亂收費、亂攤派、亂干預和亂執法等現象。外資企業,特別是一些

閱讀全文

與中國改革開放賺外匯的主要用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託管平台TR 瀏覽:181
企業融資情況調查問卷 瀏覽:525
亞投行期貨市場 瀏覽:924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又叫什麼 瀏覽:388
20186月13日外匯牌價 瀏覽:778
國外上市公司分紅多少 瀏覽:286
隧道股份投資收益 瀏覽:203
聚看點多少金幣匯率 瀏覽:974
華鋒股份解讀 瀏覽:611
在國際貿易中匯率的作用 瀏覽:869
郵政儲蓄網上銀行怎麼買理財產品 瀏覽:918
黃金的微商 瀏覽:403
2015年11月8日港幣匯率 瀏覽:812
風險最小且流動性最大的金融資產 瀏覽:427
美國期貨cpocommodity 瀏覽:667
金融公司的催收工作總結 瀏覽:508
騰達股份 瀏覽:532
公司金融近期研究熱點 瀏覽:137
消費金融公司股東的選擇 瀏覽:122
投資集團管理有限公司英文名稱 瀏覽: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