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外匯金融創新需求

外匯金融創新需求

發布時間:2022-05-14 03:00:42

A. 中國的金融創新現狀如何

淺談中國金融市場由於創新過度,而造成「脫實入虛」
我認為從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這個例子來看,金融市場過度創新是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造成的偏離實體經濟最具有論證的經驗教訓。從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教訓的角度,應重視以下問題:一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克服市場自身的缺陷;二是要擺正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三是要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四是外匯儲備多元化和人民幣結算逐步走向國際化。
中國金融業發展或許已經過度——中國社科院
長期以來,金融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認識深入人心。但是,隨著金融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當金融體系脫離抑制進入深化甚至變得過於發展之後,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究竟如何呢?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被普遍認為是金融過度發展的結果。以此為轉折點,對金融發展有利於經濟增長的質疑和批判之聲變得響亮起來。比如克魯格曼就認為「金融業的過度發展弊大於利」,「金融吸納了整個社會太多的財富與人才」,不少實證研究結論也轉而支持這一判斷。對此,我覺得,無論是美國名目繁多的衍生產品,還是中國日益「創新」的影子銀行體系,都意味著金融發展或許已經過度了。
近幾年來,中國金融業快速增長,工業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快速下滑,表現為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我認為,這種現象反映出金融運行效率的低下,威脅著金融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預示著風險爆發的可能性正在提高,也暗示著金融市場存在創新過度偏離了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的方向。要從根源上防範這一風險,需要強化金融競爭,完善宏觀調控,控制資產價格泡沫,改革金融監管體系,讓金融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
最後我想藉此文章引申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1. 穩步推進金融去杠桿,並與實體經濟的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相結合,才能有效消除金融市場創新過度的風險。
2.要向政府諫言改進和完善宏觀調控協調。推進金融領域的監管、改革與開放。
3.增加金融機構與產品供給,通過強化競爭來降低金融業的利潤率
4.遏制資產價格的過快上漲,嚴密防控資產價格泡沫,扭轉持有資產比投資實業更賺錢的局面;進一步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讓金融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

B. 分析戰後國際金融創新的原因

(一)金融管制因素
金融管制對國際金融創新的促進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一方面,金融當局越來越注重對金融機構的業務監管,金融機構為了規避管制、追逐利潤,總是千方百計的改變金融工具和管理方式來進行盈利活動,於是就出現了金融創新。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金融機構要求放鬆對金融市場管制的社會壓力,以及銀行規避管理法規的創新活動,也迫使管理當局改變其管理法規,不斷放鬆金融管制,從而進一步促進了金融創新。

1.金融管制——是70年代以前國際金融創新的逆境動因

政府作為宏觀管理者,為了社會和經濟的穩定必然要通過法律和各種規章制度來規范和制約各種經濟行為。金融企業也不例外,20世紀30年代金融大危機後,各國政府普遍加強了金融管制,政府對金融機構經營的種類和范圍做了種種限制,這些限制約束了金融企業的經營空間,阻礙了其盈利性活動。金融機構只有通過金融工具和管理方式的創新來迴避管制,追逐利潤,與此同時,當金融機構的創新危及金融體系的穩定和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時,政府就會做出反應,進一步強化金融管制,而金融機構則會在新的管制下尋求和發動新的創新。

美國是當代國際金融創新活動的主要發源地,6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管制主要體現在1933年的《銀行法》中。為了防止1929~1931年大危機的再現,《銀行法》授權聯邦儲備委員會對其會員銀行的存款利息率制定最高限,規定對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賬戶不付利息,銀行不得經營股票和商業公司債券的包銷,這就是當時以管制最嚴格著稱的《Q條例》。1933年的《銀行法》強調安全,甚至不惜以限制競爭與犧牲效率為代價,這些規定,嚴重影響了商業銀行的經營,使銀行的資金來源大幅度下降,在市場利率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大量的資金流入股票和債券市場,銀行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威脅,銀行便要千方百計繞過存款利率最高限的限制,從而獲得資金進行貸款並獲得較高利潤。這樣,金融業為了生存而設計的金融創新應運而生,產生了諸如歐洲美元、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NOW)、可轉讓定期存款單(CD)、貨幣市場存款單(MMC)、小儲蓄存款單(SSC)等新型存款工具和自動轉賬服務(ATS),目的在於廣泛吸收存款,可以說存款機構被迫繞過《Q條例》開創給付較高利息和變相給付較高利息的金融商品。

2.金融管制政策的放鬆(金融自由化)——70年代以後國際金融創新的適宜土壤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巨變,與此同時,電子計算機技術不斷進步並在金融業迅速推廣,加之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導致世界范圍內出現放鬆金融管制的浪潮,即所謂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經濟的劇烈變化和計算機技術的推廣和運用,使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具備了對抗和規避金融管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迫使各國貨幣管理當局不得不放鬆金融管制。

首先,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西方國家普遍出現的「滯脹」及隨之而來的高利率以及「石油危機」造成的全球能源價格大幅度上漲。

由於出現高通貨膨脹,投資者首先考慮的是對手持資產的名義收益進行保值,因此對投資的要求更高,金融資產的流動性下降。在此情況下,銀行原有上限的存款利率及無息支票存款便利,無法吸收更多存款,而不受利率管制或受管制較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卻可以利用自身優點爭取更多的存款,結果造成存款在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非正常移動,與此同時,高通脹帶來的高市場利率更是鼓勵大量資金從受管制的金融機構流向金融市場,形成金融「脫媒」現象,嚴重影響金融體系的主體的運營和生存,各國貨幣管理當局不得不放鬆金融管制。

其次,國際金融市場的空間突破使各國金融管制難以為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總趨勢是國內、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一方面,各國國內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積極尋求向外發展,通過國外廣設金融機構來實現銀行業的國際化;另一方面,各國相繼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允許外國銀行來本國設立分支機構。1971年的亨特委員會和1975年的范恩委員會都向美國政府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一是取消《Q條例》利率最高限和各州高利貸最高限,取消對活期存款不付息的規定。二是除商業銀行外,互助儲蓄銀行和信用合作社也可以設立活期支票賬戶。三是互助儲蓄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可以擴大資金運用范圍,擴大消費信貸,從事商業銀行票據和銀行承兌票據業務,放鬆對不動產信貸業務的限制。四是放鬆金融機構的管制。

在此基礎上,加之美國的金融形勢在70年代末逐漸惡化,理論界逐漸意識到30年代末的危機並不是過度競爭造成的,而是聯儲沒有盡到最後貸款人責任。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了1980年《放鬆管制和貨幣控製法》,取消了利率高限,放鬆了資金來源,允許各種帶息支票存在,允許各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進行業務交叉等等。1980年《銀行法》既從法律上對70年代以前的金融創新予以承認,又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最重大的金融改革。之後,日本、英國、加拿大、前聯邦德國等國家紛紛放鬆對金融市場的管制。

金融自由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各國放鬆金融管制的過程,它本身就是一種金融制度的創新,而這種創新又為80年代空前繁榮的金融業務、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的創新活動提供了寬松的環境以及政策和法律的保障,成為國際金融創新迅速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因之一。

(二)經濟和金融環境的變化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金融業所處的經濟和金融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量的金融創新正是為適應這些變化而產生的。

1.通貨膨脹不斷加劇與短期市場利率不斷上升

在6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的通貨膨脹相對來說是比較溫和的,1960~1965年間美國的年平均通貨膨脹率僅為1.6%。但從1965年起,由於聯邦儲備委員會為配合政府的赤字財政政策而不斷擴大貨幣發行量,而導致通貨膨脹率急劇上升。1965~1970年間,年平均通貨膨脹率上升到4.2%,到1970~1975年上升到7.3%。正如上文所提到的,《Q條例》對各種存款利率最高限的限制,此時已嚴重製約各類金融機構吸收存款,威脅到金融體系主體的生存。所以,金融機構開始創辦各種直接與市場利率掛鉤的更加靈活的新的金融工具,如:「貨幣市場存款單」、「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等。同時為了避免利率波動帶來的經營困難和風險,金融機構又創造出各種避免風險的工具,如金融期貨、利率互換等。

2.社會財富累計導致公眾對高收益金融商品的需求增加

由於戰後世界經濟不斷增長,國民收入不斷上升,結果一方面是少數富豪收入激增,其承擔風險及分散風險的能力逐漸增強,於是大量購買高收益高風險的資產,金融機構變為其量身定做適合的金融產品;另一方面眾多小額儲蓄者受過去過高的金融商品購買起點限制,如:國庫券買賣大多以十萬、百萬為購買起點,為了吸引這部分資金,眾多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發行額度比較小的金融商品,如:共同基金。

3.經濟周期波動頻繁,金融市場震動加劇

無論是股票、債券還是外匯市場,其市場價格都出現較大波動,使投資風險普遍加大,投資者均需要新的避險工具。新的金融工具的創新便應運而生,如:股票價格指數期貨、期權等。

4.國際經濟合作加強以及金融證券化的趨勢

從1985年起,國際債券市場的融資額超過了國際信貸市場的融資額,同時國際股票市場也急劇發展,此外銀行貸款也採取了證券業務的部分特點,即銀行可以不再把發放的貸款保持到期滿日,而是可以提前把這些貸款以證券的方式推銷出去,這種金融證券化的趨勢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使得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的熱情空前高漲。
(一)金融業競爭的加劇——創新主體的外在壓力
金融業競爭的加劇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同一國家的金融系統內銀行與非銀行之間的競爭,二是不同國家之間金融業的競爭。

首先,電子設備和計算機是所有金融機構均可獲得的普遍技術,它的應用和新的清算系統及支付制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提高了金融競爭的水平,使得任何一個金融機構都有條件而且必須從傳統的業務中擺脫出來,通過金融創新為用戶提供更廣泛的金融服務,保持自己在競爭中的優勢。

其次,由於儲蓄和投資形式的變化,引起金融市場格局重新劃分。外匯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變化產生了轉嫁匯率風險、利率風險和股市價格風險的創新需求,信貸市場的變化產生了轉移信用風險的創新要求。金融市場以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金融機構只能一手對傳統業務進行重新組合,以獲取傳統市場上更多的市場份額,一手積極開拓表外業務和國際業務,創造新的金融產品和新的業務市場,增加盈利。

(二)追逐利潤——創新主體的內在動力
從金融創新中增加收益、獲取利潤是金融機構從事金融創新最普通、最直接的動力。金融機構作為微觀經濟實體,有其自身的目標約束,如自己制定的增長率、流動資產比例、資本比例等。只要外部環境變化改變了這些約束,而且有扣除創新成本後的利潤最大化的機會,金融機構就會創新。如:70年代末開始,金融管理部門鼓勵和要求銀行在經營中保持較低的杠桿率,這樣銀行很快便推出了票據發行便利(NIFs)、遠期利率協議(FRAs)、互換交易(Swap)等不影響資產負債表構成卻可以增加收益的創新業務。

(三)規避管制——創新主體逐利本性的外在表現
金融管制與金融創新是一對矛盾,金融管制的目的是為了金融業的穩定和安全,它通常會以犧牲金融機構的效率為代價;金融創新的目的是為了盈利,它通常會對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形成沖擊。因此規避管制與金融機構追逐利潤的內在動機密切相關。

(四)市場的發展與變化——創新主體的需求刺激
經濟的發展導致市場的變化和擴大,促進了全球金融市場需求,這種需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後對銀行提供跨國界的國際金融服務的需求;二是一國政府通過金融市場發行政府債券來籌資的需求;三是個人消費多樣化後,對金融機構提供更高效、更快捷的金融服務的需求。這些需求都是金融機構尋找的利潤增長點,隨之產生的諸如跨國銀行、銀團貸款、國際債券、電子銀行、信用卡、ATM等金融創新剛好可以滿足這些需求。

推進國際金融創新的技術條件[2]
如果沒有成熟的技術條件作為保證,當代國際金融創新也不會發展的如此迅速。正是新技術的產生和廣泛應用,使得當代國際金融創新從量和質上都得到發展和提高。此次新技術的發展主要表現為電子計算機、通訊技術以及信息處理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

(一)新技術的發展是金融創新的促成因素
首先,計算機和現代通訊等新技術的應用,大大降低了金融機構的交易成本。新技術的應用可以使金融機構實現經營上的規模經濟,使新發生的每一筆經濟業務的邊際收益都大於邊際成本,達到利潤最大化;新技術的應用導致了新的清算系統和支付制度的產生,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擴大了金融交易的范圍;新技術的應用使金融交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大量創新工具的運用成為可能。

其次,計算機和現代通訊等新技術的應用,創造了全球性金融市場。由於大型交易網路和計算機的應用,使得金融創新的供給者可以直接或間接的與原先在分散、單個市場的消費者聯系起來,加快了金融創新供求的結合,擴大了金融創新產品的推廣范圍,鼓勵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

第三,計算機和現代通訊等新技術的應用使得金融創新主體能夠設計出技術要求相對復雜的金融工具,並且合理定價,同時連續地觀察和監控經營創新工具所帶來的風險,並對轉移這些風險設計相應的措施。

(二)新技術的運用決定了金融創新的進程和范圍
首先,計算機和現代通訊等新技術的應用成本決定了金融創新的成本,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它的應用成本在不斷降低,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的成本隨之降低,加快了其創新的步伐。

其次,計算機和現代通訊等新技術的應用增加了金融機構從事金融創新的收益。金融機構通過運用這些新技術可以開辟諸多新型業務,如:指數化貨幣選擇權票據、自動轉賬服務、現金管理賬戶、擺動賬戶以及信息咨詢業務、信用卡等中間業務,既增加了收益,又擴大了金融創新的范圍。

第三,計算機和現代通訊等新技術的應用加快了金融機構業務多樣化的進程。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下,企業和個人都體會到及時掌握信息的重要性,客戶在獲取信息方面越來越高的要求促使金融機構的業務向多功能綜合化方向發展。例如:信息技術的應用拓展了銀行的功能,銀行可以通過ATM、電子銀行為客戶提供24小時服務;而電子資金調撥系統又被廣泛應用與資金調撥、證券買賣、外匯交易等。

總之,新的科技革命徹底改變了世界范圍內金融業的傳統觀念和傳統業務,只要有新技術的存在和應用,就伴隨著業務與服務的創新。可以說,新的科技革命不單單導致金融創新的發展,更使整個金融體系發生了變革。

綜上所述,國際金融創新的迅速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包括微觀上創新個體對潛在利潤的追求,這是內因;又包括宏觀上創新個體所處環境所施加的壓力,這是外因;同時,新技術的發展又為內外因共同發生作用加速金融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保證,是不可或缺的「金融創新催化劑」。

C. 金融產品創新的金融產品創新技術

概括地說,金融產品創新技術就是改變現有產品的流行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一個、兩個或全部。根據金融創新需求的環境因素和企業內部因素,改變金融產品特性,滿足企業的需求。
改變的方法有產品分解和產品合成。基本途徑是對金融資產合同條款進行修改,逐步衍生、產生新型產品。基本的做法,是對遠期、期貨、互換和期權等最基本的衍生產品合約進行修改,獲得不同的產品。其他的產品創新方法有合成衍生產品與基礎資產、衍生產品與衍生產品產生新產品;分解產品產生新產品;增加產品的合同條款等。
1 合約條款轉變的產品創新
遠期、期貨、互換和期權等標準的金融產品具有基本的變數。遠期和期貨的基本變數是基礎資產、執行價格、交割日期等;互換的基本變數是互換的貨幣、互換本金、支付時間、支付貨幣、支付利率等;期權的基本變數是基礎資產、執行價格、執行日期、執行交易權利等。通過轉變這些基本變數,我們可以得到非常豐富的金融產品。
(1)基礎資產。基礎資產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金融產品,比如企業債券、政府債券、外匯、利率、股票、股票指數等。基礎資產還可以是衍生證券,比如遠期、期貨、互換和期權,以及任何有價證券。
(2)執行價格。執行價格是按照事先規定的公式確定的價格。它可以是基礎資產在某個時點價格的函數,也可以是基礎資產在規定時間內的價格的函數,還可以是參考指數的函數。
(3)執行日期和交割日期。執行日期和交割日期可以是固定不變的,也可以是變化的。
(4)執行交易權利。交易權利可以是買人基礎資產或衍生證券的權利,也可以是賣出基礎資產或衍生證券的權利;權利可以必須行使,也可以不行使;權利可以轉讓,也可以不轉讓,等等。
(5)支付貨幣。合約雙方支付的貨幣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甚至可以不支付貨幣,而是支付基礎資產。(6)支付利率。支付的利率可以是固定利率,也可以是浮動利率。並且,支付的參照利率可以與支付的貨幣之間沒有聯系。例如,支付利率是英鎊的I.IBOR6個月期利率,但是,支付的貨幣卻可以是人民幣,但不是按照人民幣利率支付。等等
(7)支付時間。支付的時間可以固定,也可以變化。合約雙方支付的時間也可以不同,例如,在互換合約中,並不一定要求在每期雙方一定支付,可能一方支付,另外一方不支付。
實際上,在所有合同的基本變數中,具體變數值的選擇沒有限制,惟一的限制是合約雙方是自願簽訂這份合約,並且,合約雙方都認為該合約是公平的。
例1 遠期與期貨合約條款轉變的創新產品
商品(黃金、大豆、銅、石油)期貨、國債期貨、外匯期貨,利率期貨、股票指數期貨、遠期匯率協議和遠期利率協議。
例2 互換合約條款轉變的創新產品
差價鎖定型互換、基差互換、混合指數股票互換、本金額波動互換、延遲付息的債券互換、零息票互換、遠期互換、商品互換、股票互換、利差互換、利差上限/下限、利差、利率上限/下限、息票和本金用不同的貨幣。
例3 債券合約條款轉變的創新產品
普通債券的基本變數是本金、利息、利息和本金支付日期。這些變數值的不同組合,產生不同的債券衍生產品。零息票債券、利率遞升/遞減息票、雙重貨幣債券、可延長期限、可提前回售或贖回等。
例4 期權合約條款轉變的產品創新
復合期權、一攬子期權、彩虹期權、亞式期權、障礙期權、貨幣期權、利率期權、期貨期權、用外幣執行的外國股票期權、用本幣執行的外國股票期權、互換期權等。
2 產品合成的產品創新
通過組合兩種或兩種以上金融產品形成一種新的金融產品的方法稱為產品合成創新。在理想條件下,幾乎可以合成出任何收益分布的金融產品。
例5 產品合成的創新產品
ETF是股票合成的創新產品、看跌期權是看漲期權和基礎資產合成的創新產品。利率有上限的浮動利率票據是浮動利率票據和利率上限期權空頭的合成產品。股票期權是債券和基礎資產動態復制的合成產品。
3 產品分解的產品創新
將金融產品中的風險——收益特性進行分解,改變金融產品的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產生具有新的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組合的產品。
例6 產品分解的創新產品
本息分離債券(STRIPS)、抵押支持證券(MBS)、資產支持證券(ABS)。
4 合約條款增加的產品創新
金融產品也就是一份合約,規定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適當地增加權利和義務,可以產生新的創新產品。常見的條款有轉換條款、回售條款、贖回條款、調整條款、延期/提前條款、浮動/固定條款、觸發/觸消條款、互換條款、封頂/保底條款、依賴條款等。
(1)轉換條款。金融產品合約賦予合約一方將一種類型資產轉換成另外一種類型資產的權利。
(2)回售條款。金融產品合約賦予證券持有人以特定的價格將產品回售給發行人的權利。
(3)贖回條款。金融產品合約賦予證券發行人在證券到期之前全部或部分地將證券以特定價格贖回的權利。
(4)調整條款。金融產品合約規定的變數如利率、匯率、股息率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重新商定的條款。
(5)延期/提前條款。金融產品合約規定的證券期限可以延長或縮短的條款。
(6)浮動/固定條款。金融產品合約有效期內某些經濟變數按照明確的方式進行變化的條款。
(7)觸發/觸消條款。金融產品合約規定的某些權利在滿足一定條件下可以被觸發(使權利有效)或被觸消(使權利無效)。
(8)互換條款。金融產品合約規定兩種不同金融產品可以相互轉換的條款。
(9)封頂/保底條款。金融產品合約規定的某個變數變化范圍的條款。例如,最低投資收益率保證條款、最高借貸利率條款等。
(10)依賴條款。金融產品合約規定某種產品的價格是另外一種產品價格或其他經濟變數的函數。
例7 合約條款增加的創新產品
(1)轉換債券
可轉換債券的持有人可以將債券轉換為股票,也可以轉換為另外一種形式債券。可交換債券的持有人可以將債券轉換為與發債公司不同的一家公司的股票。
(2)回售債券
可回售證券的持有人擁有按照規定的價格將證券回售給證券發行機構的權利。
(3)贖回債券
可贖回債券的發行機構擁有按照規定的價格將債券從債券持有人手中贖回的權利。
(4)調整股票(債券)
可調整股息率的永久性優先股,其股息率根據基準國庫券利率每個季度調整一次。
(5)延期/提前條款創新產品
例如,國家開發銀行第11期金融債,期限為3年,附加了延期選擇權,投資者有權在3年到期後,要求將債券的期限再延長2年。
(6)浮動/債券浮動利率債券的利息支付隨參考指數的變換而變換。
(7)觸發/觸消債券
人局期權(knock-inoptions):期權只有在標的資產的價格達到一定界限時才會生效。出局期權(knock-outoptions)。期權只有在標的資產的價格達到一定界限時才會消失。
(8)互換
利率互換和貨幣互換產品是典型的互換條款創新產品。
封頂/保底利率衍生產品利率上限與利率下限是典型的封頂/保底條款創新產品。
(9)依賴期權
指數化貨幣期權票據(1CON)、交叉指數基礎票據(CrosslndexBasisNote)等產品。
5 條款增加組合的產品創新組合
前面不同的條款,我們得到很多條款增加組合的創新產品。下面我們給幾個合同條款增加組合的創新產品的例子。
例8 合約條款增加組合的創新產品許多可轉換債券是由債券加可轉換權利、可回售權利、可贖回權利等條款組合而成的;可回售可延期短期債券包含可回售和可延長等條款;可轉換可換股優先股的持有人可以選擇將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而發行者可以選擇將它轉換為可轉換債券;流動收益期權票據包含有可贖回、可回售、可轉換等三類條款等等。

D. 簡述金融創新的主要類型

金融創新是指金融內部通過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創造性變革所創造或引進的新事物。並認為金融創新大致可歸為七類:

(1)金融制度創新;(2)金融市場創新(3)金融產品創新(4)金融機構創新(5)金融資源創新(6)金融科技創新(7)金融管理創新

(1)金融制度創新

一國的金融制度總是隨著金融環境的變化,如政治、經濟、信用制度、金融政策等的變化而逐漸演變的,這種演變不僅是結構性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本質上的變化。

金融制度創新包括金融組織體系、調控體系、市場體系的變革及發展。它影響和決定著金融產權、信用制度、各金融主體的行為及金融市場機制等方面的狀況和運作質量。

(2)金融市場創新

金融市場創新主要是指銀行經營者根據一定時期的經營環境所造成的機會開發出新的市場。現代金融市場大致包括:

1、差異性市場,如按不同的內容劃分的貨幣市場、外匯市場、資本市場、黃金市場、證券市場、抵押市場、保險市場等。

2、時間性市場,按期限長短劃分,短期的有資金拆借市場、票據貼現市場、短期借貸市場、短期債券市場等;長期的有資本市場,如長期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

3、地區性市場,如國內金融市場、國際金融市場等。金融市場創新主要指的是微觀經濟主體開辟新的金融市場或宏觀經濟主體建立新型的金融市場。

由於金融市場向更高級金融市場的過渡和轉化,由封閉型金融市場向開放金融市場的進入和拓展。

(3)金融產品創新

金融產品的核心是滿足需求的功能,它包括金融工具和銀行服務。金融產品的形式是客戶所要求的產品種類、特色、方式、質量和信譽,使客戶方便、安全、盈利。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金融創新的大部分屬於金融產品的創新。

(4)金融機構創新

金融機構創新,是從金融創新經營的內容和特徵出發,以創造出新型的經營機構為目的,建立完整的機構體系。

(5)金融資源創新

金融資源是指人才、資金、財務、信息等,它是保證銀行正常經營的必要前提,金融資源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金融資源的來源創新。首先,金融業經營的正常進行必須有專門的人才,人才來源包括自己培養、吸收其他機構高級人才和引進國外高級專業人才;

其次,必須有資金來源的充分保證,它要求金融機構經營者隨時掌握資金供應市場的動態,挖掘和尋求新的資金供應渠道,開辟新的負債業務。

2、金融資源的結構創新。金融資源結構包括及時、准確地掌握各種信息,高級專業人才比重大,負債結構合理,財務管理先進。它能創造出比同行領先的經營效率和方法。

3、金融資源聚集方式創新。對不同的金融資源有不同的吸引和聚集方式,銀行經營者要不斷創造新的手段,用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去聚集自己所需的金融經營資源,合理地配置這些資源,以求得經營上的最大效益。

(6)金融科技創新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金融技術革新和金融自由化。主要體現在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服務講究速度和效率,以及科學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對金融業務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

它一方面使金融市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縮小,另一方面又使金融服務多元化、國際化。

(7)金融管理創新

金融業管理創新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國家通過立法間接對金融業進行管理,目標是穩定通貨和發展經濟;

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內部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內控機制,包括機構管理、信貸資金管理、投資風險管理、財務管理、勞動人事管理等方面。

目前,金融機構管理,其著眼點都是通過資金來源制約資金運用,實現銀行資產和負債雙方總量和結構的動態平衡,不斷創造新的管理方法。

(4)外匯金融創新需求擴展閱讀:

形式

按照這個觀點,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與組織管理上的創新,因為兩者均可導致生產函數或供應函數的變化。具體地講,創新包括五種情形:

新產品的出現;新工藝的應用;新資源的開發;新市場的開拓;新的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的確立,也稱為組織創新。

金融創新定義雖然大多源於熊彼特經濟創新的概念,但各個定義的內涵差異較大,總括起來對於金融創新的理解無外乎有三個層面。

宏觀層面

宏觀層面的金融創新將金融創新與金融史上的重大歷史變革等同起來,認為整個金融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金融業的每項重大發展都離不開金融創新。

從這個層面上理解金融創新有如下特點:金融創新的時間跨度長,將整個貨幣信用的發展史視為金融創新史,金融發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視為金融創新;

金融創新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不僅包括金融技術的創新,金融市場的創新;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金融企業組織和管理方式的創新,金融服務業結構上的創新。

而且還包括現代銀行業產生以來有關銀行業務,銀行支付和清算體系,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乃至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體系,國際貨幣制度等方面的歷次變革。

如此長的歷史跨度和如此廣的研究空間使得金融創新研究可望而不可及。

中觀層面

中觀層面的金融創新是指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後,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中介功能的變化,它可以分為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是指製造新產品時。

採用新的生產要素或重新組合要素,生產方法,管理系統的過程。產品創新是指產品的供給方生產比傳統產品性能更好,質量更優的新產品的過程。

制度創新則是指一個系統的形成和功能發生了變化。而使系統效率有所提高的過程。

從這個層面上,可將金融創新定義為,是政府或金融當局和金融機構為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在金融過程中的內部矛盾運動,防止或轉移經營風險和降低成本,為更好地實現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標而逐步改變金融中介功能,創造和組合一個新的高效率的資金營運方式或營運體系的過程。

中觀層次的金融創新概念不僅把研究的時間限制在60年代以後,而且研究對象也有明確的內涵,因此,大多數關於金融創新理論的研究均採用此概念。

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的金融創新僅指金融工具的創新。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信用創新型,如用短期信用來實現中期信用。以及分散投資者獨家承擔貸款風險的票據發行便利等;

風險轉移創新型,它包括能在各經濟機構之間相互轉移金融工具內在風險的各種新工具,如貨幣互換、利率互換等;

增加流動創新型,它包括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變現能力和可轉換性的新金融工具,如長期貸款的證券化等:股權創造創新型,它包括使債權變為股權的各種新金融工具,如附有股權認購書的債券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創新



E. 金融創新有何意義

(一)金融創新的積極作用
1.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
首先提高了市場價格對信息反應的靈敏度。金融創新通過提高市場組織與設備的現代化程度,使國際金融市場的價格能夠對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作出迅速靈敏的反應,提高了金融市場價格變動的靈敏度,使價格快速及時對所獲信息作出反應,從而提高價格的合理性和價格機制的作用力。其次,增加了可供選擇的金融商品種類。現代創新中大量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現,使金融市場所能提供的金融商品種類繁多,投資者選擇性增大。面對各具特色的眾多金融商品,各類投資者很容易實現他們自己滿意的效率組合。第三,增強了剔除個別風險的能力。金融創新通過提供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的融資方式、交易技術,增強了剔除個別風險的能力。投資者能進行多元化的資產組合,還能夠及時調整其組合,在保持效率組合的過程中,投資者可以通過分散或轉移法,把個別風險減到較小程度。第四,降低交易成本,使投資收益相對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和籌資者進入市場,提高交易的活躍程度。
2.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
首先,金融創新通過大量提供具有特定內涵與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務、交易方式或融資技術等成果,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同時提高需求者的滿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務的效用,從而增強了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把計算機引入支付清算系統後,使金融機構的支付清算能力和效率上了一個新台階,提高了資金周轉速度和使用效率,節約大量流通費用。第三,大幅度增加金融機構的資產和盈利率。現代金融創新涌現出來的大量新工具、新技術、新交易、新服務,使金融機構積聚資金的能力大大增強,信用創造的功能得到發揮,使金融機構擁有的資金流量的資產存量急速增長,提高了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規模報酬,降低成本,加之經營管理上的創新,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增強。
3.金融作用力大為加強
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對於整體經濟運作的經濟發展的作用能力,一般是通過對總體經濟活動和經濟總量的影響及其作用程度體現出來的。第一,提高了金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再配置效率。現代金融創新使發達國家從經濟貨幣化推進到金融化的高級階段和大幅度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貨幣化程度,導致金融總量的快速增長,擴大了金融資源的可利用程度並優化了配置資源效果;第二,社會融資和投資的滿足度及便利度上升。主要表現為:一是融資成本降低,有力地促進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二是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能夠提供更多更靈活的投資和融資安排,從總體上滿足不同的投資者的籌資者的各種需求,使全社會的資金融通更為便利;三是各種投資與融資的限制逐漸被消除,金融創新後各類投資融資者實際上都進入市場參與活動,金融業對社會投資和融資需求的滿足力大為增強;第三,金融業產值的迅速增長,直接增加了經濟總量,加大了金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第四,增加了貨幣作用效率。創新後用較少的貨幣就可以實現較多的經濟總量,意味著貨幣作用對經濟的推動力增大。
(二)金融創新的負面影響
金融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對金融和經濟的發展產生諸多不良影響。
1.金融創新使貨幣供求機制、總量和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影響了金融運作和宏觀調控
在貨幣需求方面引起的一個明顯變化是貨幣需求的減弱,並由此引起貨幣結構改變,降低了貨幣需求的穩定性。在貨幣供給方面,金融機構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增強,增加了貨幣供給的主體。同時由於通貨—存款比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存款准備金率下降,增強了貨幣供應的內生性,削弱了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控制能力與效果,易導致貨幣政策失效和金融監管困難。
2.金融風險有增無減,金融業的穩定性下降
現代金融創新在提高金融微觀和宏觀效率的同時,增加了金融業的系統風險。一是創新加大了原有的系統風險(利率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購買力風險等),如授信范圍的擴大與條件的降低無疑會增加信用風險;二是創新中產生了新的金融風險,如大規模的金融電子化創新所產生的電子風險、金融業務管理創新中出現的夥伴風險、與金融國際化相隨的國際風險等。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和管理創新在帶來高收益和高效率的同時也產生了高風險,導致了金融業的穩定性下降。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虧損、破產、兼並、重組等事件頻繁發生。
3.金融市場出現過度投機和泡沫膨脹的不良傾向
現代金融創新中,金融市場上出現了許多高收益和高風險並存的新型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尤其是從虛擬資本中衍生出的新奇的種類,如股票指數期貨交易、股票指數期權交易等。一些避險性金融創新本身又成了高風險的載體,如外匯掉期、利率或貨幣掉期等等,這些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以其高利率誘導和冒險刺激,吸引了大批的投資者和大量的資金。在交易量放大的過程中,價格被推到不切實際的程度,拉大了與其真實價值的差距,表現為其市場價大大超過其凈值,虛擬資本急劇膨脹,由此吹出了大量的泡沫,產生過度投機,極易發生金融危機。

F. 我國有哪些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對金融發展有哪些貢獻

中國的金融創新: 一、隨著中國加入WTO後金融開放進入程序化、規范化時期,外資銀行的進入與競爭將促進銀行業的制度建設。銀行業將從健全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出發,建立健全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謀發展的內在機制,把銀行辦成真正的現代金融企業。有條件的商業銀行將建立符合國際發展潮流的銀行控股公司,參股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其他商業銀行),實行業務綜合化、專業化、全球化,以此提高其業務競爭力,增強創新能力。 二、銀行內部機構設置創新 中國銀行業將適應金融創新的要求,在內部管理方面建立有助於促進金融創新的機構設置。銀行業工具創新要求銀行在機構管理上進行相應調整,根據潛在業務發展的需要,及時增加有利於促進金融創新的部門設置。未來銀行內部將成立金融創新或金融工程中心,專門負責金融市場監測,制定有關金融創新規劃。一般來說,銀行業金融創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種新的金融產品的出現,往往很快就被其他金融機構模仿。不過,率先推行金融創新的金融機構往往可以在客戶資源上獲得比較優勢。因此,率先把握潛在金融工具需求趨勢,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的銀行,不僅可以有效開發市場:而且能夠促進相關業務的開展。通過業務的綜合經營,使銀行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來源。 三、銀行業產品創新 20世紀末中國銀行業已經在加強信貸管理的基礎上,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對銀行信貸的需求,積極開展消費信貸、助學貸款,拓展銀行中間業務。加強銀證、銀保、銀企合作,推進金融業務電子化、網路化建設。21世紀,銀行業務創新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與住房、汽車消費、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相關的銀行業務會有新的突破。銀行業傳統的存貸款利差將進一步縮小。存款來源會因證券業、期貨業、保險業的發展而受到抑制。因此,銀行要適應直接融資不斷擴大的要求,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中間業務服務,外匯交易、衍生交易、投資理財等金融服務將會有較快發展。同時,銀行業將通過銀行控股的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推進綜合業務開展,加強銀行與證券、保險之間的業務聯系與合作。在拓展中間業務時,銀行業將適應客戶對中間業務的需要,注重業務的特色化、專業化,創造高效的金融服務品種。中國銀行業的產品創新也可能面臨一系列困難,除了銀行自身創新動力、技術支持等約束外,還受到國民經濟和客戶群體條件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一是銀行業務創新不能離開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現狀。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是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基礎,銀行業管理制度創新也離不開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而金融工具的推出是國民經濟運行在銀行業的具體體現。比如,利率和匯率的變化引起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化,由此產生對金融資產保值和投資的要求,才出現新的金融工具。二是國內企業作為銀行業的主要客戶,其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和完善直接關繫到銀行業的經營,銀行業的產品創新最終要由客戶需求決定,而不在於銀行自身。事實上,銀行業務創新不過是銀行為客戶「量體裁衣」,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金融服務。因此,滿足企業和居民的需求,是銀行業金融創新的歸宿。 四、風險控制機制的創新 金融創新的本質是進行金融風險的重新配置。金融創新也會產生一系列新的金融風險,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對經營風險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21世紀,中國銀行業將適應金融市場變化的要求,在推進金融創新過程中,建立穩健的風險控制機制。如在利率、匯率劇烈變化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新的避險工具,保證銀行資產的增值與保值。21世紀,中國銀行業將參照現代商業銀行管理的「CAMEL體系」、「ROCA標准」以及銀行控股公司的「BOPEC標准」,建立動態的風險預警系統,及時跟蹤各種新的金融工具的風險和收益情況,加強銀行管理,在保證銀行業穩健經營的基礎上,努力提高銀行的創新能力和盈利水平,使銀行業在金融創新中得到穩健發展,充分發揮金融創新對銀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金融創新對金融發展有哪些貢獻:1.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首先提高了市場價格對信息反應的靈敏度。金融創新通過提高市場組織與設備的現代化程度,使國際金融市場的價格能夠對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作出迅速靈敏的反應,提高了金融市場價格變動的靈敏度,使價格快速及時對所獲信息作出反應,從而提高價格的合理性和價格機制的作用力。其次,增加了可供選擇的金融商品種類。現代創新中大量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現,使金融市場所能提供的金融商品種類繁多,投資者選擇性增大。面對各具特色的眾多金融商品,各類投資者很容易實現他們自己滿意的效率組合。第三,增強了剔除個別風險的能力。金融創新通過提供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的融資方式、交易技術,增強了剔除個別風險的能力。投資者能進行多元化的資產組合,還能夠及時調整其組合,在保持效率組合的過程中,投資者可以通過分散或轉移法,把個別風險減到較小程度。第四,降低交易成本,使投資收益相對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和籌資者進入市場,提高交易的活躍程度。2.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首先,金融創新通過大量提供具有特定內涵與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務、交易方式或融資技術等成果,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同時提高需求者的滿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務的效用,從而增強了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把計算機引入支付清算系統後,使金融機構的支付清算能力和效率上了一個新台階,提高了資金周轉速度和使用效率,節約大量流通費用。第三,大幅度增加金融機構的資產和盈利率。現代金融創新涌現出來的大量新工具、新技術、新交易、新服務,使金融機構積聚資金的能力大大增強,信用創造的功能得到發揮,使金融機構擁有的資金流量的資產存量急速增長,提高了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規模報酬,降低成本,加之經營管理上的創新,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增強。3.金融作用力大為加強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對於整體經濟運作的經濟發展的作用能力,一般是通過對總體經濟活動和經濟總量的影響及其作用程度體現出來的。第一,提高了金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再配置效率。現代金融創新使發達國家從經濟貨幣化推進到金融化的高級階段和大幅度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貨幣化程度,導致金融總量的快速增長,擴大了金融資源的可利用程度並優化了配置資源效果;第二,社會融資和投資的滿足度及便利度上升。主要表現為:一是融資成本降低,有力地促進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二是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能夠提供更多更靈活的投資和融資安排,從總體上滿足不同的投資者的籌資者的各種需求,使全社會的資金融通更為便利;三是各種投資與融資的限制逐漸被消除,金融創新後各類投資融資者實際上都進入市場參與活動,金融業對社會投資和融資需求的滿足力大為增強;第三,金融業產值的迅速增長,直接增加了經濟總量,加大了金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第四,增加了貨幣作用效率。創新後用較少的貨幣就可以實現較多的經濟總量,意味著貨幣作用對經濟的推動力增大。

G. 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效果有何影響

金融創新對我國貨幣傳導政策的影響主要包括對貨幣供給變動以及貨幣傳導渠道的影響兩個方面。其中貨幣供給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貨幣層次界定、外匯存款、融資貸款以及基金等業務辦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貨幣傳導渠道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

1.貨幣的供給受到金融創新的影響明顯

(1)金融創新產品的增多降低貨幣供應的可預測性。金融創新產品的增多使貨幣層次變得復雜,加速了不同層次貨幣之間的轉換,提高了其流通速度,因此必須對貨幣及其分層進行重新定義明確貨幣層次之間的界限,尤其是對流通中的准貨幣,如活期存款與准貨幣之間的界限等,以提高貨幣供應和流通的穩定性,提高政府以及央行對其的控制力度,使其及時准確的了解金融數據。在現實金融創新中,活期存款與流通資金之間的界限不明確,銀行等金融機構常將其作為結算甚至支付工具。金融機構在進行創新的同時對其負債狀況的計算方式不明確,如信用卡的大量出現導致一些銀行的金融風險增加,但是金融機構並未降低列入資產負債表,這樣很容易導致無法區分投機性貨幣與交易性貨幣,導致貨幣供應層次之間的劃分較為混亂。(2)外匯存款的增加改變了貨幣供給結構。隨著國家政策的開放,外匯存款的數量明顯增加。同時外匯存款的優勢在於可以隨時兌換為人民幣進行流通,這樣給金融創新帶來了方便,拓寬了其途徑。但是就目前我國關於外匯存款的法律法規來說,其尚不屬於貨幣統計范疇,因此造成了貨幣供給結構的改變,為金融機構的創新帶來了較大的挑戰。(3)票據融資業務的出現。票據融資業務是金融機構獲得資金的主要來源,也是影響貨幣傳導的重要因素。其在貨幣供給和傳導渠道兩個方面都對貨幣政策傳導造成影響。此外,票據本身的流通性和支付性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流通性與支付性,如貼現或再貼現等方式。這樣對我國的貨幣流通統計造成一定的影響。(4)貸款融資業務改變了資金供給結構。近年來,銀行系統拓寬了業務范圍,融資范圍擴大,如個人公積金貸款、中小企業融資貸款等方式。但是,這個過程中的所產生的存款尚未納入貨幣供應范圍之內,影響貨幣供給計算。(5)債券的發行改變了資金核算范圍。在廣義貨幣流通統計中,常由於無法進行合理的統計而造成貨幣供給量的重復計算,同時對於短期債券來說,政策性銀行向金融機構發行的期限低於1一年的金融債券,並不能全部納入廣義貨幣的統計,這樣也造成了廣義資金統計的重復計算。而對於企業短期融資債券應作為一種銀行存款,但是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尚不能將其列入貨幣供給。總之,在債券發行過程中,資金核算的方式尚不明確,導致許多貨幣資金計算不準確,出現重復計算和沒有計算的情況。

2.金融創新與貨幣乘數、貨幣供給量和基礎貨幣的關系

貨幣乘數的公式為K=Dd/B=1/(h+r+e+f+p)(Dd、B、h、r、e、f、p分別代表活期存款額、基礎貨幣、實際提現率、法定準備金率、超額准備金率、財政性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和郵政儲蓄占活期存款的比率)而貨幣供給公式為M=K*B(M、K、B分別代表貨幣供給量、貨幣乘數、基礎貨幣)通過公式我們可以分析金融創新對貨幣乘數的具體影響:①由於金融創新對貨幣的流動性有所提高,所以現金的持有量明顯減少,那麼提現率就將隨之下降,貨幣乘數被放大了②法定存款准備金由於金融創新的影響提取次數以及金額逐漸減少,法定準備金比率就會降低,貨幣乘數被放大了③金融創新會產生強流通性的金融工具,直接減少貨幣的交易性、預防性需求,相反增大了投機性貨幣的需求,所以貨幣市場是資金補充的理想平台,金融機構也就沒有必要再中國銀行存放超額准備金,降低了超額准備金比率,貨幣乘數被放大了④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廣使貨幣流通性更強,銀行類似活期存款的貨幣量增大,所以財政性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以及郵政儲蓄占活期存款的比率都會下降,貨幣乘數被放大了。貨幣供給量以及貨幣乘數都存在不確定性,所以金融創新間接影響了貨幣當局對基礎貨幣的控制。

H. 簡述金融創新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1、金融工具創新
金融工具創新指金融業能為各種信用形式的演變和擴展而適時地創造新的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如支付方式、期限性、安全性、流動性、利率、收益等方面具有新特徵的有價證券、匯票、金融期貨等交易對象。
2、金融市場創新
金融市場創新指金融業通過金融工具創新而積極擴展金融業務范圍,創造新的金融市場。歐洲證券市場源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的證券公司首先在倫敦的歐洲債券市場,然後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進行國際證券交易,其他國家紛紛仿效。
3、金融制度創新

金融制度創新是指在金融組織或金融機構方面所進行的制度性變革。它既指各國金融當局調整金融政策、放鬆金融管制所導致的金融創新活動,如建立新的組織機構、實行新的管理方法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也包括金融組織在金融機構制度方面所做的改革。

4、金融產品創新
金融產品的核心是滿足需求的功能,它包括金融工具和銀行服務。金融產品的形式是客戶所要求的產品種類、特色、方式、質量和信譽,使客戶方便、安全、盈利。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金融創新的大部分屬於金融產品的創新。

I. 金融創新為什麼會形成一種趨勢

目前,人類社會正處於金融創新的活躍期,在中國尤其如此,金融創新已經成為整個中國創新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實體經濟的發展,對於金融創新寄於了厚望。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中國政府和監管部門都給予了寬松的環境,為其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正是這種期待的體現。
金融自出現在人類經濟社會的那一天起,便開始了創新的漫長歷程。除了貨幣載體的變化、信貸銀行的產生以及其它金融機構的出現,真正革命性的金融創新開始於20世紀。
自20世紀至今,人類金融創新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50、60年代),金融創新主要是為了規避監管。在這個時期創新的金融產品主要有歐洲美元、歐洲債券、平行貸款、自動轉賬、混合賬戶等。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金融創新主要是為了轉嫁風險。創新的金融產品主要有浮動利率票據、聯邦住宅抵押貸款、外匯期貨、利率期貨等。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金融創新主要是為使金融產品類型的多樣化。創新的金融產品主要有貨幣互換、利率互換、票據發行便利、期權交易、期貨交易、可變期貨交易、汽車貸款證券化等。第四階段(20世紀至今),金融創新主要是金融產品組合創新、金融產品與非金融產品組合創新。創新的金融產品主要有銀證、銀保、銀證保業務資產證券化。
在整個20世紀,全球金融創新中心,從英國轉移到美國而未來的金融創新中心可能由美國向中國轉移。當然,全球金融創新的轉移並非來易事,要取決於中國對未來金融創新大勢的把握和金融創新能力的提升。那麼,未來金融創新的趨勢是什麼?從目前全球金融發展的業態來看,將出現三大趨勢。
第一大趨勢是金融網路化而形成的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是藉助信息科學技術追求便捷、自助、普惠的三大目標。
互聯網金融對便捷的追求,是互聯網金融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採用新型的風險管理模式開展的資金中介、信用中介和風險中介業務。大數據時代是不問原因只問結果的時代,結果認可,便可以享受金融服務。當今正在興起的PTP投融資模式(這是從英國傳來的金融模式,PTP的意思是peopletopeople)。投資方和融資方通過網上平台進行「個人對個人」、「個人對企業」的放款和借貸。這種方式對投融雙方帶來了非常便捷途徑和方式。
互聯網金融對自助的追求,與傳統信用風險式(即傳統的銀行融資)的融資模式不同,在風險管理模式、利潤模式、客戶服務模式都是建立在對個體的判斷和服務基礎之上,如果你要到銀行貸款,銀行首先要做的是對你這個人進行信用風險的評估,然後再決定你是否可以貸款。這是完全建立在對個體的信用風險把控基礎之上的借貸模式。而互聯網金融將成為網路上購物一樣,想要購買什麼產品就購買什麼樣的產品,全部由自己來解決。在人體器官電子化的未來,具備了完全可以實現的技術條件。現在的手機銀行便是這種未來的開端。
互聯網金融對普惠的追求,與傳統銀行的本性不同。傳統銀行的本性是嫌貧愛富,你越富它越愛你,你越窮它越嫌棄你。傳統銀行是:你有就給你更多,你沒有就將現在有的全部拿走。互聯網金融是普惠金融,無論是窮是富,人人都可以從網路上獲得金融服務。在可預見的未來,互聯網金融將徹底改變傳統銀行的「衙門化」。現在,最大的障礙,不是准入問題,不是監管問題,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信用問題。盡管阿里巴巴、支付寶和淘寶網對金融體系的信用制度有了初步的構建,但依然不夠成熟。一旦創造了符合互聯網金融要求的信用制度,傳統銀行將立刻消失,意味著普惠金融時代的到來。
當然,互聯網金融的形成,需要進行一系列創新,包括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工具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監管創新等。沒有這一系列的創新,互聯網金融便無法走向成熟。
第二大趨勢是金融綜合化而形成的大金融。金融綜合化趨勢的核心是追求大金融。一種金融產品獨打天下的局面即將過去,需要多種金融產品整合起來共同服務於經濟實體,但不是簡單的相加。如何綜合,需要創新,所有金融機構都在為此而努力,使金融綜合化的方向已經初現。首先是鏈條化。如圍繞銀行信貸為主線的融資顧問、增信等鏈條開始形成。其次是互補化。如現在的銀行信貸與金融租賃的互補。再就是互助化。如投資銀行與信貸銀行的互助。所有這些,都預示著金融綜合化的大金融創新時代即將到來。
第三大趨勢是金融低虛擬化而形成的實體金融。美國次貸危機已經預示了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降低虛擬化程度的基本走向,並且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其核心是向直接服務實體經濟的轉變。實體經濟的發展不斷產生新的需求,金融創新的重心已開始落在滿足實體經濟不斷產生的新需求,以企追求低成本,高效率,而不是追求在貨幣空轉中獲取暴利。中央政府和監管部門也在引導金融企業直接服務於實體經濟,如規定資產證券化不能再證券化,便是為了降低金融虛擬化程度而避免貨幣空轉的一種約束。但降低金融虛擬化程度,關鍵是要向企業提供全周期服務。目前,全周期的金融服務已初現端倪。現在能夠為企業初創期提供的風險投資、增信服務、融資租賃及顧問服務和為企業成長期提供的信貸融資、融資租賃、並購重組、財務顧問服務資產管理、理財咨詢以及為企業衰退期提供的拯救重組。這種為企業發展各個時期而打造的全周期金融服務鏈條,靈活運用不同金融產品組合,提供差異化、多樣化的綜合金融服務,將有助於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未來,誰把握了金融創新的大趨勢,並為此而不斷地進行金融創新,誰就將成為全球金融的主導者。

J. 金融創新的原因有哪些

金融創新:突破多年傳統局面、在金融的工具、方式、技術、機構及金融市場等方面進行明顯的創新、變革。原因:避免風險、技術變革、規避行政管理。福久教育 祝您成功

閱讀全文

與外匯金融創新需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鄭州億成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 瀏覽:270
期貨青澤合集 瀏覽:693
浙能集團算是好單位嗎 瀏覽:630
永輝超市股份佔比情況 瀏覽:494
金融服務圖片 瀏覽:735
特斯拉股票超豐田 瀏覽:920
公司企業理財產品 瀏覽:446
牛可以用來融資租賃嗎 瀏覽:949
如何加強對融資的監管 瀏覽:110
天地集團 瀏覽:504
中儲股份監管事業部 瀏覽:216
錦江集團的控制 瀏覽:648
手機什麼貸款好申請信用卡嗎 瀏覽:979
福鞍股份有利好嗎 瀏覽:732
基金管理公司屬於金融企業 瀏覽:950
分期樂合作金融機構放款額度緊張 瀏覽:237
公司投資理財崗位 瀏覽:967
著名投資理財公司排名 瀏覽:20
期貨市場吸引投機資本 瀏覽:885
問醫生股票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