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關外匯占款的說法中正確的有

關外匯占款的說法中正確的有

發布時間:2022-05-14 04:45:20

❶ 一些國際金融的題目,請高手鼎力相助!!!謝謝!!

《國際金融》復習資料一

一、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國際儲備:是由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各種形式的資產,並能在該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直接地或通過同其他資產有保障的兌換性來支持該國匯率
2、外匯期貨:是金融期貨的一種。又稱貨幣期貨,指在期貨交易所進行的買賣外匯期貨合同的交易。
3、回購協議:是在買賣證券時出售者向購買者承諾在一定期限後,按預定的價格如數購回證券的協議。
4、賣方信貸:指出口方銀行為資助資本貨物的出口,對出口商提供的中長期融資。在這種業務中,出口商是以延期付款方式向進口商出售資本貨物。
5、基礎匯率和套算匯率:基礎匯率是一國所制定的本國貨幣與基準貨幣(往往是關鍵貨幣)之間的匯率。選擇關鍵貨幣往往是國際貿易、國際結算和國際儲備中的主要貨幣,並且與本國的國際收支活動關系最為緊密。套算匯率是在基礎匯率的基礎上套算出來的本幣與非關鍵貨幣之間的匯率。
二、單選題(每題1分,共10分)
1、2002年2月30 日,假設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基準匯率為l美元=8.2795人民幣元,這是( D )。
A、買人價 B、賣出價 C、浮動價 D、中間價
2、一美國出口商向德國出售產品,以德國馬克計價,收到貨款時,他需要將100萬德國
馬克兌換成美元,銀行的標價是USD/DEM:1.9300一1.9310,他將得到(B )萬美元。
A、51.81 B、51.79 C、193.00 D、193.10
3、提出遠期匯率的水平是由兩國利率之差決定的匯率決定理論是( B )。
A、購買力平價模型 B、利率平價模型
C、貨幣主義匯率模型 D、國際收支理論
4、2000年1月18 1t倫敦外匯市場上美元對英鎊匯率是:l英鎊=1.6360一1.6370美元,某客戶買入50000美元,需支付( A )英鎊。
A、30562.35 B、81800 C、81850 D、30543.68
5、一國某年末外債余額34億美元,當年償還外債本息額20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312
億美元,商品勞務出口收 65億美元。則負債率為( A )。
A、10.90% B、30.77% C、52.3l% D、6.4l%
6、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時應遵循以( C )為依據的計價原則。
A、批發價 B、零售價
C、市場價格 D、內部價格
7、我國國際收支申報實行( B )。
A、逐筆申報制 B、交易主體申報制
C、定期申報制 D、金融機構申報制
8、在通常情況下,兩國( B )的差距是決定遠期匯率的最重要因素。
A、通貨膨脹率 B、利率 C、國際收支差額 D、物價水平
9、一國某年末外債余額43億美元,當年償還外債本息額14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325億美元,商品勞務出口收入56億美元,則債務率為( B )。
A、13.2% B、76.8% C、17.2% D、130.2%
10、馬歇爾—勒納條件表明,如果一國處於貿易逆差,會引起本幣貶值,本幣貶值會改善貿易逆差,但需要具備的條件是( D )。
A、 本國不存在通貨膨脹 B、沒有政府幹預
C、 利率水平不變 D、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必須大於1
三、多選題(每題2分,共10分)
1、關於結匯和結匯使用的匯率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BC )。
A、結匯是指外匯指定銀行將外匯賣給用匯單位和個人,按一定的匯率收取本幣的行為
B、結匯是指外匯收入所有者將其外匯收入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按一定匯率付給等值的本幣的行為
C、結匯使用的匯率是買人價
D、結匯使用的匯率是賣出價
E、結匯使用的匯率是中間價
2、按優惠情況劃分,外債可分為( AB )。
A、硬貸款 B、軟貸款
C、高息貸款 D、低息貸款
E、市場利率貸款
3、關於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說法正確的有( BCE )。
A、官方匯價和外匯調劑價格並存
B、匯率水平高低是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的
C、在銀行間市場上,當市場波動幅度過大,央行通過吞吐外匯干預市場,保持匯率穩定
D、人民幣實行單一固定匯率制度。
E、人民幣實行有管理的、單一的、浮動匯率
4、國際收支統計的數據來源主要有( ABCDE )。
A、國際貿易統計 B、國際交易報告統計 C、企業調查
D、官方數據源 E、夥伴國統計
5、被稱為金融市場四大發明的是(BCDE)
A、回鉤協議 B、互換業務 C、浮動利率債券
D、金融期貨 E、票據發行便利 F、金融期權
四、判斷題(每題1分,共10分)
1、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的一種脹面資產。( √)
2、購買力平價指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所決定的匯率。( √)
3、牙買加體系下各國可以自主地選擇匯率制度安排。( √)
4、套匯是指套匯者利用不同時間匯價上的差異,進行賤買或貴賣,並從中牟利的外匯交易。( ×)
5、在外匯市場上,如果投機者預測日元將會貶值,美元將會升值,即進行賣出美元買入日元的即期外匯交易。( ×)
6、是否進行無拋補套利,主要分析兩國利率差異率和預期匯率變動率。( √)
7、由於遠期外匯交易的時間長、風險大,一般要收取保證金。( ×)
8、遠期信用證結算項下的外匯風險大於即期信用證結算。( √)
9、金融創新的一大結果就是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出現和擴張。( √)
10、遠期利率協議在對利率風險實行保值過程中擴大了自己的資產負債( ×)。
五、簡答題(每題10分,共20分)
1、簡述國際收支差額對匯率變化的一般影響。
答:一國國際收支差額既受匯率變化的影響,又會影響到外匯供求關系和匯率變化,其中,貿易收支差額又是影響匯率變化最重要的因素。當一國有較大的國際收支逆差或貿易逆差時,說明本國外匯收入比外匯支出少,對外匯的需求大於外匯的供給,外匯匯率上漲,本幣對外貶值;反之,當一國處於國際收支順差或貿易順差時,說明本國外匯收入比外匯支出多,外匯供給大於外匯的支出,同時,外國對本國貨幣需求增加,會造成本幣對外升值,外匯匯率下跌。
2、簡述借外債的經濟效益。
答:借外債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投資:借外債可以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增加投資能力。
(2)技術和設備:借入外債後,債務國可以根據本國的生產需要和消化能力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的設備,經過不斷的吸收,提高本國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生產出能夠滿足國內需要的產品,豐富本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3)就業:通過借外債增加國內的生產投入,開辟新行業,建立新企業,能吸收大批的待業人員,經過培訓後,不但提高了本國的就業率,而且提高了勞動力素質。
(4)貿易:借外債不僅促進了本國的生產結構變化,而且有利於出口商品結構變化。
(5)銀行或金融機構:通過借外債能夠加強債務國和債權國在金融領域的合作,增強債務國經營和管理國際資本的能力,最終有利於促進國際間經濟貿易合作的開展。
六、計算題(共30分)
1、利用下表資料,計算人民幣匯率的綜合匯率變動率(18分)
貨幣名稱 基期 報告期 雙邊貿易佔中國外
貿總值的比重
美元 830.12 829.24, 20
日元
英鎊
港幣
德國馬克
法國法郎 7.75
1260.8
107.83
405.22
121.13 7.55
1279.52
108.12
400.12
119.9l 25
15
20
l0
10

(提示:在直接標價法下,本幣匯率的變化(%)=(舊匯率/新匯率-1)×100%,每步計算結果保留至小數點後兩位)
解:
(1)綜合匯率變動率是根據+國貨幣和其他各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幅度,用各國在該國對外貿易中所佔的比重,或各國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作為權數,加權計算出的匯率變動率。(3分)
(2)先計算人民幣對各個外幣的變動率:
在直接標價法下,本幣匯率的變化(%)=(舊匯率/新匯率一1)×100%)
對美元:(830.12/829.24—1)×100%=0.11%,即人民幣對美元升值0.1l% (2分)
對日元:(7.75/7.55-1)×100%=2.64%,即人民幣對日元升值2.64% (2分)
對英鎊:(1260.80/1279.52-1)=一1.46%,即人民幣對英鎊貶值1.46% (2分)
對港幣:(107.83/108.12-1)=一0.27%,即人民幣對港幣貶值0.27% (2分)
對德國馬克:(405.22/400.12-1)=1.27%,即人民幣對馬克升值1.27% (2分)
對法國法郎:(121.13/119.9l-1)=1.02%,即人民幣對法郎升值1.02% (2分)
(3)以貿易比重為權數,計算綜合匯率變動率:
(0.11%×20%)+(2.64×25%)+(一1.46%×15%)+(一0.27%×20%)+(1.27%×
10%)+(1.02%×10%)=0.64%
因此,從總體上看,人民幣升值了0.64% (3分)
2、某國某年末外債余額856億美元,當年償還外債本息額298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
3057億美元,商品勞務出口收iX,932億美元。計算該國的負債率、債務率、償債率,並分析該國的債務狀況。結果保留整數即可。(12分)
解: 負債率=外債余額/國內生產總值=28% (2分)
該指標高於國際通用的20%的標准。 (1分)
債務率=外債余額/匯總收入=92% (2分)
該指標力略低於國際通用的100%標准。 (1分)
償債率=年償還外債本息/外匯總收入=32% (2分)
該指標高於國際通用的20%的標准。 (1分)
由以上計算可以看到,該國的外債余額過大,各項指標均接近或超過國際警戒線,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債務問題,應重新安排債務。 (3分)

《國際金融》復習資料二

一、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16分)
1.遠期外匯交易:
2.國際債務危機:
3.互換:
4.無拋補套利: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綜合差額反映一定時期 的變動情況。
2.國際儲備應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 ;第二是 ;第三是 。
3.價格調整法主要有 和 兩種。
4.外匯管制的手段可分為 和 兩種類型。
5.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應用最廣泛、最權威性的債券評級機構是 和 的債券信用等級分類。
三、判斷(每題1分,共10分)
1.及時申報國際收支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
2.國際儲備多元化是指儲備貨幣種類的多元化。( )
3.金融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可採取彈性較小的匯率制度。( )
4.實行外匯管制的國家一般允許攜帶黃金、白金出入境,但限制其數量。( )
5.牙買加體系是一種靈活性很強的國際貨幣制度,但並不能由市場機制來調節匯率和國際收支。( )
6.套匯是指套匯者利用不同時間匯價上的差異,進行賤買或貴賣,並從中牟利的外匯交易。( )
7.由於保證金制度使清算所不考慮客戶的信用程度,因此增加了期貨交易中的相應風險。( )
8.一個經濟實體在以外幣計價的國際貿易、非貿易收支活動中,由於匯率波動而引起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的實際價值發生變化的風險是經濟風險。( )
9.歐洲債券市場管制較松,相對獨立於任何一國政府的管制。( )
10.歐洲債券與傳統的外國債券一樣,都是市場所在地非居民在面值貨幣國家以外的若干個市場同時發行的國際債券。( )
四、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10分)
1. 世界上最早取消復本位制的國家是( )。
A、美國 B、英國
C、德國 D、日本
2. ( )儲備是國際儲備的典型形式。
A、黃金 B、外匯 C、在基金組織的頭寸 D、特別提款權
3.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多國貨幣紛紛實行( )。
A、「雙掛釣」制 B、單一匯率制
C、固定匯率制 D、浮動匯率制
4. ( )可作為國際復本位制與國際金本位制的分界限。
A、1865年 B、1873年
C、1878年 D、1880年
5. 1972年5月16日在芝加哥交易所內,另設一個專門交易金融期貨的部門,稱為( )。
A、國際貨幣市場 B、國際資本市場
C、國際證券市場 D、國際期貨市場
6. 收入調節機制是通過國際收支( )所引起的國民收入下降和進口減少來調節國際收支的。
A、順差 B、逆差 C、增加 D、減少
7. 在場外市場從事已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市場被稱之為( )。
A.、場外市場 B、櫃台市場
C..、第三市場 D、第四市場
8. 對於一些風險較大的福費廷業務,包買商一般還要請誰進行風險參與( )。
A、政府 B、擔保人
C、金融機構 D、貼現公司
9. 最早的境外貨幣被稱之為( )。
A、歐洲貨幣 B、歐洲美元
C、外國貨幣 D、歐洲債券
10. 以下哪種說法是錯誤的( )。
A、外國債券的付息方式一般與當地國內債券相同。
B、歐洲債券不受面值貨幣國或發行市場所在地的法律限制。
C、由國際性承銷辛迪加承銷的國際債券稱為歐洲債券。
D、外國債券不受所在地國家證券主管機構的監管。
五、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
1.我國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等。
A、外貿計劃 B、外匯計劃
C、匯率政策 D、稅收政策
E、信貸政策
2.凈誤差和遺漏發生的原因包括( )。
A、人為隱瞞 B、資本外逃 C、時間差異 D、重復計算 E、漏算
3.一國政府調整國際儲備結構的基本原則是統籌兼顧各種儲備資產的( )性。
A、安全 B、流動 C、盈利 D、效益 E、穩定
4.匯率制度有兩種基本類型,它們是:( )匯率制。
A、固定 B、浮動 C、釘住 D、一籃子
5.凡採取下述外匯管制措施的國家均被視為實行復匯率制:( )。
A、課征外匯稅 B、給予外匯津貼 C、抑制進口
D、鼓勵出口 E、官方匯率背離市場匯率
6.套匯交易的主要特點是( )。
A、數量大 B、盈利高
C、交易方法簡便 D、風險大
E、必須用電匯進行
7.關於外匯期貨交易與遠期外匯之間說法正確的有( )。
A、市場參與者相同 B、交易場所與方式不同
C、都可作為避免外匯風險的手段 D、都可作為進行外匯投機的手段
E、交易金額、交割期的規定相同
8.以下關於牙買加體系說法正確的有( )。
A、以管理浮動匯率制為中心的多種匯率制度並存
B、匯率體系穩定
C、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多樣化
D、國際收支調節與匯率體系不適應
E、外匯管制進一步加強
F、國際儲備中的外匯種類單一
9.當代國際金融發展表現出以下哪些特點( )。
A、金融市場全球一體化 B、國際融資證券化
C、金融業務全球化 D、國際金融創新層出不窮
E、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定
10.銀團貸款的優點是( )。
A、借貸雙方關系比較穩固 B、利率較低
C、貸款規模不受限制 D、資金的獲得迅速
E、期限較長
六、問答題(每題10分,共20分)
1.試述國際收支失衡的消極影響?

2.福費廷與一般貼現業務的區別是什麼?

七、計算題(每題7分,共14分)
1. 已知:英鎊對美元的即期匯率為:GBP1=USD1.6125~1.6135;美元對日元的即期匯率為:USD1=JPY150.80~150.90
計算:英鎊對日元的即期匯率。

2.1998年5月8日美元兌日元的匯率水平為133。根據貿易合同,出口商甲公司將在6月10日收到4億日元的貨款。甲公司擔心美元兌日元的匯率將上升,希望提前1個月固定美元兌日元的匯率,規避風險。於是同中國銀行做一筆遠期外匯買賣,按遠期匯率132.80賣出4億日元,同時買入美元。假設6月10日美元兌日元的即期市場匯率水平升至144,請問:(1)通過做遠期外匯買賣,甲公司將收入多少美元?(3分)
(2)若等到6月10日收到貨款才進行即期外匯買賣,甲公司將多(少)收多少美元?(4分)

《國際金融》復習資料參考二答案

一、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16分)
1.遠期外匯交易:又稱期匯交易,是指外匯買賣雙方先簽訂遠期外匯買賣合同,規定買賣外匯的幣種、金額、匯率和將來交割的時間,到規定的交割日期,再按合同規定的幣種、金額和匯率,由賣方交匯,買方付款的一種預約性外匯交易。
2.國際債務危機:是指在債券國與債務國的債權債務關系中,債務國不能暗器如數地償還債務,致使債權國與債務國之間地債權債務關系不能如期了結,並影響它們各自正常地經濟活動及世界經濟地正常發展。
3.互換:是一種金融交易,交易雙方在一段時間內通過交換一系列支付款項,這些款項既可以包括本金支付也可以包括利息支付,又可以只包括利息支付,以達到雙方互利(即轉移、分散和降低風險)的目的。
4.無拋補套利:是指資金持有者利用兩個不同金融市場上短期利率的差異,將資金從利率較低的國家調往利率較高的國家,以賺取利率差額的一種外匯交易。它往往是在有關的兩種貨幣匯率比較穩定的情況下進行的。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官方儲備資產。
2.官方持有的;普遍接受的; 流動性。
3. 加價保值和 壓價保值。
4.價格管制 和 數量管制 型。
5. 美國的標准普爾公司 和 穆達投資服務公司 。
三、判斷(每題1分,共1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8. × 9. √ 10. ×
四、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10分)
1. B 2. A 3. D 4. D 5. A 6. B 7. C 8. C 9. B 10. D
五、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
1.ABCDE 2.ABCDE 3.ABC 4.AB 5.ABE 6.AE 7.BCD 8.ACD 9.ABDE 10.ACD
六、問答題(每題10分,共20分)
1.試述國際收支失衡的消極影響?(10分)
答:持續的國際收支逆差的消極影響:(要點)
1)會帶來失業,國民收入的減少額要成倍地高於逆差額。
2)會造成本幣對外貶值的壓力。
3)外匯儲備減少。
4)影響國際信譽。
過大國際收支順差的消極影響:(要點)
1)外匯儲備增加,形成通貨膨脹壓力。
2)引起國際矛盾。
3)帶來本國貨幣對外升值的壓力,對外出口競爭力下降。
2.福費廷與一般貼現業務的區別是什麼?(10分)
答:福費廷:即包買遠期票據業務,指包買商從出口商那裡無追索權地購買經過進口商承兌和進口方銀行擔保的遠期票據業務,向出口商提供中期貿易融資。
貼現:是指人們將未到期的證券,按照貼現率扣除貼現金額,向貼現公司或銀行換取現金的融資方式。
主要區別:
(1)在福費廷業務中包買商放棄了追索權,這是它不同於一般貼現業務的典型特徵。在一般的的貼現業務中,銀行或貼現公司在有關票據遭到拒付的情況下,可向出口商或有關當事人進行追索。
(2)貼現業務中的票據可以是國內貿易或國際貿易往來中的任何票據。而福費廷業務中的票據通常是與大型設備出口有關的票據;由於涉及多次分期付款,福費廷業務中的票據通常
是成套的。
(3)在貼現業務中票據只需要經過銀行或特別著名的大公司承兌,一般不需要其他銀行擔保。在福費廷業務中包買商不僅要求進口方銀行擔保,而且可能邀請一流銀行的風險參與。
(4)貼現業務的手續比較簡單,貼現公司承擔的風險較小,貼現率也較低。福費廷業務則比較復雜,包買商承擔的風險較大,出口商付出的代價也較高。
七、計算題(每題7分,共14分)
2. 已知:英鎊對美元的即期匯率為:GBP1=USD1.6125~1.6135;美元對日元的即期匯率為:USD1=JPY150.80~150.90
計算:英鎊對日元的即期匯率
解:因為,兩個即期匯率,一個以美元作為計價貨幣,一個以美元作為單位貨幣,所以,應該採用同邊相乘的方法。

英鎊買入價(即日元賣出價):
GBP1=1.6125×150.8=JPY243.17 (3分)
英鎊賣出價(即日元買入價):
GBP1=1.6135×150.90=JPY243.48 (3分)
英鎊對日元的即期匯率為:GBP1=JPY243.17~243.48 (1分)
2.1998年5月8日美元兌日元的匯率水平為133。根據貿易合同,出口商甲公司將在6月10日收到4億日元的貨款。甲公司擔心美元兌日元的匯率將上升,希望提前1個月固定美元兌日元的匯率,規避風險。於是同中國銀行做一筆遠期外匯買賣,按遠期匯率132.80賣出4億日元,同時買入美元。假設6月10日美元兌日元的即期市場匯率水平升至144,請問:(1)通過做遠期外匯買賣,甲公司將收入多少美元?(3分)
(2)若等到6月10日收到貨款才進行即期外匯買賣,甲公司將多(少)收多少美元?(4分)
解:(1)6月10日,甲公司收到貨款4億日元,根據遠期外匯買賣交易,公司必須按132.80的匯率水平賣給中國銀行日元買入美元:
400,000,000÷132.80 = 3,012,048.19美元 (3分)
(2)若甲公司到6月10日才做即期外匯買賣,那麼甲公司必須按144的匯率水平賣出4億日元,同時買入美元:
400,000,000÷144 = 2,777,777.78美元 (3分)
與做遠期外匯買賣相比,甲公司將少收美元:
3,012,048.19 - 2,777,777.78 = 234,270.41美元 (1分)

《國際金融》復習資料三

一、重點名詞
1.國際收支:國際收支是特定時期的統計報表,它系統記錄某經濟實體與世界其他經濟實體之間。
2.國際儲備:是指由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各種形式的資產,並能在該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直接地或通過同其他資產有保障的兌換來支持該國匯率。
3.間接標價法:又稱為應收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額的外國貨幣來表示其匯率。
4.J曲線效應:即在本幣貶值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貿易收支會暫時惡化,此後才會逐漸使貿易收支改善。
5.貨幣可兌換:是指任何一個貨幣持有者可以按照市場匯率自由地把貨幣兌換成外匯。
6.短期資本流動:指期限在一年以內的資本的跨國流動,包括暫時性的相互貸款、存款、一年期的匯票及債券等。
7.國際金融危機:是指發生一國的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等國內金融市場上的價格波動以及金融機構的經營困難與破產,而且這種危機通過各種渠道傳遞到其他國家從而引起國際范圍的危機大爆發。
8.國際貨幣制度:又稱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各國通過國際慣例、協議、規章制度和建立國際組織,對貨幣發揮世界貨幣職能和國際支付所做出的一系安排。
9.外匯市場:是指外匯買賣主體從事外匯交易的交易系統。這里的交易包括兩種類型:一類是本幣與外幣之間的相互買賣;另一類是不同幣種的外匯之間的相互買賣。
10.外匯期權:又稱外幣期權,是一種選擇權契約,指期權買方以一定保險金為代價,獲得是否在一定時間按照協定匯率買進或賣出一定數量的外匯資產的選擇權。
11.外匯風險:指一個經濟實體或個人,在涉外經濟活動中(如對外貿易、國際金融、經濟交流等)因外匯匯率的變動,使其以外幣計價的資產或負債價值漲跌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12.遠期利率協議。是交易雙方同意在未來某一確定時間,對一筆規定了期限的象徵性存款按協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交易合同。
13.稱福費廷:指包買商從出口商那裡無追索權地購買經過進口商承兌和進口方銀行擔保的遠期票據,向出口商提供中長期貿易融資。
14.歐洲債券:是市場所在地非居民在面值貨幣國家以外地若干個市場同時發行的國際債券。

二、基本原理
(一).國際收支失衡的經濟影響
國際收支逆差的消極影響:
1.增加失業,降低經濟發展速度 。
2.造成本幣對外貶值壓力,影響匯率穩定。
3.若動用外匯儲備干預市場,會減少外匯儲備。
國際收支順差的消極影響:
1.會增加外匯儲備,形成通貨膨脹壓力。
2.容易引起國際矛盾,影響國際關系。
3.造成本幣對外升值壓力。
(二).國際儲備的作用
1.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對本國經濟的沖擊
2.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
3.充當本國對外借債的基本保證
4.影響貨幣發行量
(三)浮動匯率制的缺陷:
1.匯率波動給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活動帶來外匯風險;
2.削弱了固定匯率制下的貨幣紀律,助長了貨幣政策中的通貨膨脹傾向;
3.會助長金泡沫;
4.實行釘住匯率制的貨幣特別容易受到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
(四).匯率變動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
1.匯率變動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於匯率的心理預期。
2.如果人們認為匯率變動是一次性的,那麼一國貨幣貶值會吸引資本流入。
3.如果人們認為一國貨幣匯率下降顯示出它將進一步下降的信號,那麼它可能引起資本外逃。
(五)外匯管制的目的和意義
1、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2、穩定本幣匯率,減少涉外經濟活動中的外匯風險。
3、防止資本外逃或大規模的投機性資本流動,維護本國金融市場的穩定。
4、增加本國的國際儲備。
5、有效利用外匯資金,推動重點產業優先發展。
6、增強本國產品國際競爭能力。
7、增強金融安全。
(六)國際間接投資的經濟動機:
1.國際范圍內的資本資產組合投資。
2.國際范圍內的投資套利活動。
3.國際間接投資的「自增強」傾向。
(七)政府加強金融安全的措施:

❷ 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有什麼區別

外匯占款也就相應具有兩種含義:

一是:中央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中收購外匯所形成的人民幣投放;

二是:統一考慮銀行櫃台市場與銀行間外匯市場兩個市場的整個銀行體系(包括央行和商業銀行)收購外匯所形成的向實體經濟的人民幣資金投放。
其中前一種外匯占款屬於央行購匯行為,反映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後一種外匯占款屬於整個銀行體系(包括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購匯行為,反映在"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

與兩種含義的外匯占款相對應,在嚴格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形成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匯儲備,而整個銀行體系收購外匯資產形成全社會的外匯儲備。

全社會的外匯儲備變化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儲備資產"的"外匯"一項。我們日常所說的外匯儲備是全社會的外匯儲備。
兩種含義的外匯占款對國內的人民幣貨幣、資金各有不同的影響。

❸ 基礎貨幣中黃金外匯占款

首先,貨幣基數_在我國是基礎貨幣,包括流通中的現金,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存款准備金.它本質上是貨幣當局的負債部分(注意,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屬於負債,你想啊,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居民提供了產品與服務,卻只得到了一張只有名義價值的紙張-人民幣,這相當於欠條.)
其次,中央銀行注入了基礎貨幣,收購了外匯黃金(表面看有點象要貨幣回籠)即居民讓渡外匯與黃金得到了貨幣,居民的存款增加;同時基礎貨幣投放增加中央銀行的負債增加了,聯系第一條可以知道可能會使現金投放增加.

參考一下了,嘎嘎.

❹ 急,期末考試題,請大家幫忙!!! 當前形勢下,如何完善我國的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

內容提要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的分類欠清晰,形成機制制約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投資方向未能體現國家戰略發展需要。本文從官方外匯資產的視角,探討了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提出並論證了官方不同外匯資產的管理模式,為相關部門提供了一條清晰的改革思路。
關鍵詞 外匯儲備 主權財富基金 外匯平準基金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央行和IMF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9460.3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約佔全球外匯儲備的25%。巨額外匯儲備提高了我國對外支付能力,增加了海外投資者信心,並為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撐。但是,儲備量的增加直接影響了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同時,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令我國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縮水風險,給我國外匯管理當局提出了巨大挑戰。因此,完善現行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加強對存量和增量外匯儲備的管理是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重要原因是我國對外匯投資的限制及採取的缺乏彈性的匯率制度。我國連續多年的「雙順差」是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來源,但卻不是使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根本原因。從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看,經常項目順差主要是我國外貿企業出售產品和服務所獲取的外匯資產,資本項目順差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資。如果逐步取消強制結匯制度,實行充分彈性的匯率制度且對外匯投資沒有嚴格限制,這些外匯資產自然會在經濟主體之間進行交易和對外投資,最終形成市場均衡和國際收支平衡。除非央行對外匯資產有特殊需求,否則央行無須購買外匯資產,外匯儲備就不會增加。因此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逐漸取消強制結匯制度,盡快實現匯率決定真正市場化,放寬對外投資限制,才是緩解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根本途徑。目前,由於我國難以承受本幣迅速升值可能產生的巨大成本,匯率市場化採取了漸進的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外匯儲備繼續快速增長是難以避免的,單靠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並不能解決這一問題,但是通過改革可以降低因保持匯率穩定使外匯儲備增加而產生的成本,同時提高外匯儲備的使用效率。
關於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李揚(2007)等學者提出,在現行體制下,絕大部分外匯資產集中於央行並形成官方外匯儲備是有問題的。應當改革外匯資產持有者結構,一方面,按照「藏匯於民」的思路,鼓勵企業和居民購買、持有外匯,形成非官方外匯資產;另一方面,實現官方外匯資產持有者的多元化,成立各種類型外匯投資公司購買、持有外匯,從而減少央行購買、持有的外匯儲備規模,從源頭上緩解流動性過剩。
關於第一點建議,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實現外匯資產持有者的分散化、藏匯於民只是一廂情願,如果這種轉化可以實現,央行從一開始就不會積累如此多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劇增的問題從一開始就不存在。因為經濟主體不願持有外匯資產,為了保持匯率穩定,央行才不得不購買並持有外匯儲備,除非本來就沒有升值壓力。關於第二點建議,筆者認為,這一思路是正確的,但對官方外匯資產的性質缺乏清晰的劃分,因而也就不能從根本上區分不同外匯資產的管理模式,可操作性不強。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釐清官方外匯資產和外匯儲備的概念,指出我國目前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構建出官方其他外匯資產和外匯儲備的管理模式,為管理當局提供一些可供選擇的改革思路。

二、我國目前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存在的缺陷

目前的研究為完善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但筆者認為還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未充分釐清外匯儲備資產與官方其它外匯資產的區別。IMF在其外匯儲備管理的指導性文件——《外匯儲備管理指導方針》中,對外匯儲備的定義是:外匯儲備是由貨幣當局能夠控制的、可及時獲取的一國的公共部門擁有的外國資產。識別外匯儲備資產的標准,一是有效控制,二是隨時可用。「為了掌握儲備資產或是達到其他的目的,貨幣當局自然持有國外資產或對國外資產進行控制。各種目的之間並不相互矛盾。比如,近期派不上用場的儲備資產可用來投資世界銀行的債券,增加開發資金的規模。出於上述原因持有的資產一般都視為儲備資產。相比之下,用於開發和其它目的直接長期貸款資產則不作為儲備資產。」由此可見,外匯儲備資產有其明確的目標和嚴格的條件,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外匯資產(即使是官方外匯資產),都不計人外匯儲備統計中。按照IMF第五版《國際收支手冊》關於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項目統計,我們可以推知,一國官方外匯資產包括:貨幣當局持有的外匯資產;各級政府持有的外匯資產;貨幣當局持有的外匯儲備資產。即使不考慮貨幣當局單獨持有外匯資產,官方外匯資產至少包括兩部分:各級政府持有的外匯資產和貨幣當局持有的外匯儲備資產。一國的外匯資產包括官方的外匯資產和非官方外匯資產。為清楚起見,我們把除外匯儲備之外的官方外匯資產稱作官方其它外匯資產。
我國經歷了外匯儲備從嚴重短缺到高度充足狀態,擁有龐大的官方外匯資產,不同的外匯資產理應發揮不同功能,採取不同的經營利用方式。但我國的官方外匯資產一直等同於外匯儲備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持有並管理。因此。應根據外匯資產的功能明確區分官方外匯資產,一部分作為外匯儲備資產由貨幣當局持有,行使外匯儲備的職能,我國學者用不同方式計算的我國適度外匯儲備規模最多不過8000億美元;另一部分作為貨幣當局和各級政府持有的其它外匯資產,用於投資和重要戰略性資源的購買。
第二,缺乏清晰的分層次管理系統,儲備授權體系不明確。一國外匯儲備授權體系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層次:第一層次是儲備的持有層次上的授權,這一層次上的被授權對象是國家貨幣當局。第二層次是儲備經營運作和經營管理上的授權,這一層次的被授權對象是有關政府部門或投資公司。第三層次是儲備交易操作上的授權。第三層次在各國之間沒有太大差別。在我國,第一層次授權,應是國務院代表國家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統一持有、經營和管理外匯儲備,這一模式為央行主導模式。第二層次授權,應是央行授權國家外匯管理局操作與管理外匯儲備,如要進行分檔管理,央行還應授權專業外匯投資公司經營,外管局負責流動性管理,外匯投資公司負責投資性管理。授權方與被授權方為委託代理關系,雙方以合同形式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現在已成立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是由國務院直接設立,其職能是實現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這種外匯資產的性質取決於購買外匯儲備的資金來源。如由國務院授權財政部發債,則財政部與公司為委託代理關系,外匯資產的性質屬官方其它外匯資產;這種形式的授權,央行只是把非官方的外匯資產轉換成官方其它外匯資產,起了一個中介作用。如國務院授權央行直接把外匯儲備劃撥給新成立的公司,則央行與新公司為委託代理關系,外匯資產屬外匯儲備。目前我國採取的是第一種形式。從央行公布的外匯儲備總額看,中投公司2000億美元的資產並未從外匯儲備中移出。由此可見,目前並沒有真正區分清楚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和官方其它外匯資產管理體制。
第三,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沒有改變,難以從制度上切斷外匯儲備與貨幣發行的直接聯系,外匯占款成為央行發行基礎貨幣的主渠道,使得央行資產負債結構極不合理。目前討論的思路是為多餘的外匯儲備尋找出路,並沒有改變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成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只是通過發行債券的形式把央行持有的多餘外匯儲備轉化為官方其它外匯資產。其作用僅僅是在官方其它外匯資產的管理方面,沒有改變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只要中國的匯率決定缺乏彈性,在存在本幣升值預期的前提下,為維持匯率穩定,央行就仍然要通過投放基礎貨幣購買外匯儲備,外匯儲備與貨幣發行的直接聯系難以從根本上切斷。
與外匯儲備居第二的日本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相比,可以看到,我國央行在資產持有方面與之有明顯差別。下面是2001年到2008年8月中日央行國外資產、政府債券在總資產中的比重比較。
在我國央行的總資產中,佔主要部分的資產是國外資產。從2001年到2008年8月間,外匯資產佔比逐年上升,從31.4%上升到77.5%,政府債券佔比在2.2%至9.6%之間。而日本央行政府債券占總資產的比重大致在55%—70%之間,外匯佔比在3.7%—6.9%之間。和日本央行相比,我國央行所持有的政府債券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明顯過少。這種資產的缺陷是對資產的買賣決定權上存在著非對稱性。即在資產的買進和賣出過程中,資產的買賣決定權不完全掌握在央行的手中,因而資產交易的實際結果與央行想要得到的結果並不一致。我國央行的國外資產主要是外匯儲備,其買賣的決策權掌握在我國外貿部門和國外部門的手中,結果常常與央行所希望出現的結果相背。例如在通貨膨脹時期,央行本應緊縮貨幣,但如果此時凈出口出現順差或者外商直接投資迅速增加,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央行就需要用人民幣全額兌換外匯。其結果是央行所持有的資產非情願地增加,等額本幣進人流通領域,造成物價更快地上漲。在經濟蕭條時期,央行應該放鬆貨幣,但此時如果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央行就必須承擔起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的責任,其結果將使央行的資產總額下降,基礎貨幣供給量的進一步收縮,對經濟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傷害並加劇通貨緊縮。

三、對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的一些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我國的官方外匯資產將分為兩部分:一是央行持有的官方外匯儲備,二是官方其他外匯資產,兩者應分屬於不同的主體獨立運作。沿著這種思路向前推進的關鍵是建立兩類基金:以國家能源基金為基礎的主權財富基金和外匯平準基金。

(一)建立以國家能源基金為代表的主權財富基全
由於官方外匯資產對應的是央行的本幣負債,按照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要把一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官方其它外匯資產,需財政發行國債籌集本幣資金或直接向央行出售國債購買。國家通過發行特種國債從央行購買的外匯就轉化成了官方其它外匯資產。我國目前主權財富基金性質的中投公司就是財政發行1.55萬億的特別國債從央行置換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建立的。筆者認為中投公司的以被動投資、財務投資為主的投資模式並不是我們現在可選的最佳模式。國內許多學者提出了用外匯儲備購買資源類產品的構想,但能否用外匯儲備購買、如何購買缺乏系統、科學的論證。
首先,關於能否用外匯儲備購買的問題,本文上面關於官方其它外匯資產的論證給予的回答是肯定的。這些資產的性質是由經濟主體資產轉化來的國家資產,經濟主體和國家對這些資源配置的目標完全不同。經濟主體擁有外匯資源無非有三大用途:一是用於進口所需商品和服務;二是用於對外投資;三是賣給其它經濟主體或貨幣當局。獲得外匯的其它經濟主體無非還是重復上述操作。經濟主體的目標是效用或利潤最大化,而國家的目標是服務於一國經濟長期發展需要。因此,對於這些資產的經營運用,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用於購買外國國債或其它金融證券獲取微不足道的利息或收益不是中國目前的首選,而用於購買國家戰略儲備物資和高新技術等才最符合中國長遠發展戰略要求。目前中國在很多戰略性領域都還遠遠落後於許多發達國家,隨著經濟快速增長,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已逐漸超過國內自然資源的儲存及開發能力,以石油為例,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遠遠落後於美、日、法、德、韓等國家。從戰略上講,用這些外匯資產購買石油帶來的收益遠遠大於購買任何金融資產的收益。從經濟意義上講,因為用於儲備像石油這樣可耗竭資源的資本,有望從逐漸升高的價格中獲得收益,盡管建立儲備耗費的資本損失了利息,但這可以在跨時期的實際價格的增長中得到補償。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當市場是完全競爭以及零開采成本時,均衡的石油價格剛好是利率增長,此時,投資於戰略性石油儲備的資本沒有機會成本,它只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儲蓄而已。很多人低估了戰略性石油儲備的收益,因為他們只計算了儲備投資的利息成本,但卻沒有考慮其本身的預期收益。
其次,關於如何購買的問題,建立國家能源基金是一種可行方式。目前世界上的主權財富基金的規模,按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2008年12月的統計是3.94萬億美元,其中與石油、天然氣相關的基金約2.5萬億美元,佔全部基金的64%。但這些產油國的石油穩定基金的運作並不能給我們提供現成的經驗。作為消費大國,國家能源基金的作用恰好與產油國的穩定基金相反:他們是把賺來的石油、天然氣收入作為對未來的一種投資,而我們實際上是用其他收入來為未來的能源安全投資,從而實現保障民生和經濟安全的目的。盡管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中投公司,但建立國家能源基金還是很有必要的。在石油價格低位時期,政府可以依照中投公司的成立模式,一次性置換2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約占現有外匯儲備總量的10%),作為官方其他外匯資產建立國家能源基金,由指定機構專門進行石油和稀缺資源的購買。基金用途單一,易於管理,便於有關部門根據市場狀況對石油等資源與外匯的配置比例做出靈活調整。

(二)建立外匯平準基金
關於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模式,筆者認為,建立外匯平準基金是核心。設立外匯平準基金作為調節外匯市場和穩定匯率的專用基金。當外匯市場供求發生較大變化、匯率出現動盪時,央行運用外匯平準基金在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來調節供求,使匯率在目標范圍內波動。目前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等國都是通過財政部持有的外匯平準基金來穩定匯率的。與財政部持有不同的是,我國的基金可以在現有的國家外匯管理局儲備司的基礎上組建,國家授權央行管理,由外匯管理局具體操作經營。這樣做的好處是,按照路徑依賴,順應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的發展路徑,制度變遷的成本小。
基金由外幣基金和本幣基金構成,外幣基金由現有的外匯儲備的一部分形成,央行與外匯平準基金為委託代理關系。本幣基金的來源可參照國際上成功的作法,通過在市場上發行債券籌集。與央行通過發行基礎貨幣購買外匯儲備不同,外匯平準基金是通過發行債券籌集本幣在外匯市場上購買外匯儲備的,從表面看,過去是央行發行基礎貨幣購買外匯儲備,再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回籠貨幣;現在是外匯平準基金發行債券籌集本幣,再用本幣購買外匯儲備,兩者只是順序上發生了變化。實質上,這一變化是從制度上切斷了外匯儲備變動與國內貨幣發行之間的直接聯系,把央行從這一聯系中解脫出來。
在存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前提下,基金發揮的作用是用本幣負債置換外匯資產,從理論上對市場流動性沒有任何影響。新增外匯儲備不進入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央行可以根據市場上貨幣供求狀況,自主地調整貨幣供應量,從而可以提高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穩定性。這樣就形成了央行負責貨幣政策的實施,外匯平準基金負責匯率的穩定的分工。由於平準基金是在央行的管理下運作的,利率和匯率的協調也就容易做到。至於發行債券造成的利息成本與央行發行央行票據的利息成本是一樣的,是政府為穩定匯率必須承擔的代價。
在匯率真正市場化之前的這段過渡時期內,我國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應採取央行主導模式。現有存量外匯儲備的大部分繼續由央行持有管理,新增外匯儲備由外匯平準基金持有。央行對外匯儲備實行分檔管理。央行撥付一部分外匯儲備給平準基金,授權外匯平準基金負責流動性管理,在執行外匯儲備的基本功能同時,按照安全性、流動性的原則經營外匯儲備,以安全性和流動性為主。央行再授權有條件的商業銀行或專業外匯投資公司負責投資性管理,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在外匯平準基金、商業銀行和專業投資公司內部,建立完善的內部治理結構,制定業績考核標准和投資風險基準並進行有效審計。

四、結論及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上述分析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新模式,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區分了外匯儲備資產和官方其他外匯資產,理順了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授權體系,使分層次管理系統更加清晰,有利於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高效運行。外匯儲備資產和官方其他外匯資產的性質不同,因而投資目的和投資方向截然不同,應由不同的管理部門分別管理。外匯儲備管理體制集中管理外匯儲備資產,按照外匯儲備的不同職能,可分為流動性資產和投資性資產管理,由央行授權不同機構進行管理。這樣的授權體系清晰、明確,可以大大提高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效率。
第二,從制度上切斷了外匯儲備與基礎貨幣發行之間的直接聯系,解決了因外匯儲備增加而產生的流動性過剩,提高了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穩定性。外匯平準基金的建立,改變了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外匯儲備不再通過央行發行基礎貨幣取得,而是通過外匯平準基金發行債券籌集人民幣的方式取得,阻斷了外匯儲備增加與基礎貨幣發行之間的直接聯系。發行的債券可以在債券市場上流通,增加了我國債券市場的債券品種,擴大了債券市場的規模,有助於推動我國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央行票據會逐漸退出債券市場,央行不再是債券市場上的最大做市商,有利於央行保持中立,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職能。
第三,優化了央行的資產結構,使央行更好地執行貨幣政策。有效地增加央行持有的國債總額,可以使央行更好地執行貨幣政策。由於國債資產買賣的控制權可以更多地掌握在央行手中,因而增減國債資產以替換基礎貨幣的交易一般可以由央行來決定在繁榮時期,央行可以通過市場賣出公債券,收回基礎貨幣,以達到讓經濟降溫的目的。在蕭條時期,央行則可以通過市場買進公債券,放出基礎貨幣,以便使更多的基礎貨幣投入流通,達到使總需求增加的目的。
同樣是收回基礎貨幣的對沖操作,採用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對資金的配置效率所產生的影響明顯不同。這說明在央行資產持有結構中,增加政府國債資產的持有量不僅是增加一個資產品種的持有量,而且直接關繫到改善央行貨幣政策執行效率和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改革外匯儲備形成機制的特殊作用是可以改善央行資產的持有結構,從而改變央行在緊縮貨幣階段和擴張貨幣階段在執行貨幣政策方面的非對稱性,進一步提高執行貨幣政策的實際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只是改變了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切斷了外匯儲備增長與基礎貨幣發行的直接聯系,改善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但是,為維持匯率穩定而產生的成本依然存在。外匯乎准基金的建立使得一部分成本從央行轉出,但外匯平準基金同樣面臨著外匯資產和本幣負債的匯率和利率風險。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基金本幣負債水平也會大幅增加,這會影響債券市場的利率,提高負債成本。同時,大量的外匯儲備也面臨著保值增值的問題。因此,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改革強制結匯制度,盡快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擴大匯率彈性,放寬對外投資限制,才是緩解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根本途徑

❺ 官方外匯儲備大量增加是減少貨幣供應量還是增加

無論是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我認為官方儲備增加都是增加貨幣供應量。央行拋出本幣買入外匯,所以本幣的貨幣供應量增加。

先整理下思路啊:
在企業、個人、商業銀行手中的外匯並不是官方外匯儲備,官方主要是指央行,央行握有的外匯才是官方外匯儲備。

首先,企業或者個人在出口中賺取了外匯,這些外匯是國外的企業或個人支付給我們的,我們拿著這些錢在國內買不到東西,因為國內不能用外幣支付,所以,我們把外匯出售給銀行,銀行給我們人民幣,銀行的外匯有一部分出售給了央行(央行支付給商業銀行人民幣,這些人民幣也叫外匯占款,是變相發行人民幣的行為,所有提高了貨幣供應量),還有一部分自己留著,等到企業或者個人需要的時候再賣給他們。

在進口中,企業和個人需要向外國企業或個人支付外幣時,需要從銀行購買外匯,銀行以自己擁有的外匯出售,或者向央行購買外匯,然後向企業出售。

進出口中,用外匯還是本幣結算取決於貿易雙方的談判。

進出口企業、個人、商業銀行、央行之間的外匯買賣對匯率的形成產生的關鍵影響。

❻ 外匯占款與外匯儲備

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人大量的資金增加了貨幣的需求量,由此形成了外匯占款。
外匯占款的類型由於銀行結售匯制由銀行櫃台結售匯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兩層市場體系組成,兩個市場上外匯供求都存在管制剛性。因而外匯占款也就相應具有兩種含義:一是中央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中收購外匯所形成的人民幣投放;二是統一考慮銀行櫃台市場與銀行間外匯市場兩個市場的整個銀行體系(包括央行和商業銀行)收購外匯所形成的向實體經濟的人民幣資金投放。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對於外匯儲備的形成,以我國來講,外匯儲備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經常項目差額,主要指貿易順差;二是資本和金融項目差額,主要指國外資本凈流入。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❼ 外匯占款的影響

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依賴於適宜的政策中介目標和有效的政策工具與傳導機制。當外匯占款達到一定規模時,現有的貨幣政策體系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1.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1994年以前,外匯占款需要投放一部分人民幣資金,但這一部分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較低,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主要是控制國內信貸,即信貸規模。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幣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大幅度提高,如果仍然採取信貸規模控制的辦法,換句話說,繼續維持現有的信貸規模,結果必然是貨幣供應的增長突破控制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信貸規模管理方式失靈,取而代之的是控制貨幣供應量。1996年我國中央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投放是否適度的觀測指標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可以認為,外匯占款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決策層更改了貨幣中介目標。
2.貨幣政策工具
傳統的貨幣政策操作主要靠公開市場的操作、貼現率、法定準備金三大政策工具。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的發展,靈活運用這些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貨幣信貸平穩增長。八次降息,二次下降和一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取消貸款規模控制,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入基礎貨幣等等。當然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銀行的信貸體系來實現。但由於利率沒有市場化,銀行公司化變革尚未完成,信貸體系傳導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逐年增加,為了減少外匯占款對於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避免貨幣供給量大幅增加而帶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和實際匯率的升值,央行不得不採取措施沖銷外匯儲備的流入。即當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時,中央銀行買入或賣出外匯,從而相應地投放或收回基礎貨幣。1997年以前央行的對沖手段主要是收回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1997年後央行開始採用公開市場業務沖銷外匯占款,並且事實上,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但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主要工具的國債,中國國債的期限較長,品種不多,使公開市場業務缺乏載體,市場的交易量小,所以中央銀行利用對沖手段維持合適的貨幣供應量的餘地也越來越小。有數據為證,自2003年2月10日以來,為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和貨幣市場利率的相對穩定,央行在公開市場連續進行了20次的正回購操作,回籠基礎貨幣量總額達2140億元。但隨著操作次數的頻繁,央行到去年底手持的大約2863億元的國債面值,除去20次正回購佔用部分,目前國債余額只為原來的四分之一,繼續進行正回購操作的空間已經不大,回購的力度不斷減弱。而3月末M2餘額高達19.4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160億元,同比增長38.8%,貨幣供應量充足有餘,資金回籠的任務仍然艱巨。為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繼續回籠基礎貨幣,對沖快速增長的外匯占款(為支持經濟增長,2001年以來央行不斷通過外匯占款方式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央行在2002年4月22日試點的基礎上,開始正式發行央行票據,通過央行票據實施正回購的功能。可以認為,外匯占款的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
3.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
金融機構存貸比不斷上升
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途徑,一是再貸款,二是再貼現,三是財政借透支,四是外匯占款。改革開放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再貸款和財政借透支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但從1995年起,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是隨著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的頒布與實施,人民銀行與財政的借透支關系中斷,財政借透支已不是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二是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中的比重逐漸增加。1994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實現了雙順差。一般來說,國際收支順差,本幣必然產生升值趨勢。但是為了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穩定,央行只好大量地買進美元。但是外匯儲備的增加直接導致了外匯占款的增加。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有數字證明,1994年以來外匯儲備的連續大幅增加使基礎貨幣投放對外匯占款的依賴性增強,1994年至1997年間,一半以上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外匯占款的形式投放出去的。1998年外匯儲備增幅的急速下降導致基礎貨幣投放阻滯,1998年2月,出現了基礎貨幣減少6億元的現象。1998年5月26日,中央銀行開始恢復於1997年停止的國債回購公開市場業務,政策調整的速度滯後了一個多季度。剔除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這一因素,1998年基礎貨幣增加3323億元,比1997年少增加482億元,廣義貨幣M2增長15.3%,增幅比1997年下降2個百分點。由於外匯占款的急劇減少導致的基礎貨幣少增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通貨緊縮。1999年開始,針對1998年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增長速度迅速下降的情況,中央銀行加大了投放基礎貨幣的力度,例如1999年外匯占款增加了1013億元,而1998年外匯占款僅增加440億元。(參見下表)2000年後外匯占款穩步增加。
表11994-2002年外匯占款變動表
外匯占款
資料來源:
1、戴相龍主編:《中國貨幣政策報告(1999)》,中國金融出版社;《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2001年,第1期。
2、2001年、2002年數據來自人民銀行2001年、2002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可以看出外匯占款已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之一。隨著我國銀行存款的增加,再貸款的作用逐步降低,同時外匯占款相對於其他一些貨幣投放方式的重要性也處於上升中,這些其他貨幣投放方式包括調整存款准備金、貨幣市場的公開市場運作等。其中存款准備金的調整由於不能經常性地運用,而國內債券市場的規模較小和發育程度較低等也削弱了公開市場運作的有效性。所以根據以上對若干貨幣投放渠道的分析可以認為,未來我國貨幣供給中外匯占款將繼續充當主要角色。
4. 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縮短了貨幣擴張的時滯
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必須經由以下環節才能產生派生存款:再貸款 →商業銀行對企業貸款→企業借款轉為存款→創造派生存款。
在以上環節中,明顯存在商業銀行貸款決策時滯和企業借款時滯,這兩種時滯的存在必然延緩基礎貨幣轉化為M1、M2的速度。但是,由結售匯產生的外匯占款幾乎是一次性地立即轉化為企業的人民幣存款,因此這部分M0轉化為M1、M2的時滯遠低於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會導致M1、M2的迅速擴張,這樣就可以一方面通過買入外匯而投放本幣,從而擴張貨幣供給;另一方面買入外匯使得外匯匯率提高從而達到本幣相對貶值,而增強本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進而促進本國出口增長,這樣實際上達到了政策效果上的一舉兩得,這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央行的現行貨幣政策。
5.貨幣投向發生變化
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的投向具有單一性,在銀行進行結匯時,貨幣的投放是這部分外匯收入的持有者,因此在地區上主要流向外匯供求順差的地區,在行業上主要流向出口部門。而在經濟生活中,這些出口外向型的企業資金遠遠比其他企業充裕。並且在外匯占款急劇上升的同時,央行會通過收縮再貸款等方式對沖,其他企業得到資金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從而承擔了部分的對沖成本。這樣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發生了改變,廣大的非外向型企業仍然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結售匯制度的存在,隨著外匯占款的逐漸增加使得我國外向型企業較容易通過結匯獲得充裕的人民幣資金,從而這些企業的發展條件相對較為寬松,這對其生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人員、勞動力更進一步向外向型企業轉移。這是因為內向型企業由於資金不足,開工率低,對勞動力的需求日趨減少,大量技術人員下崗,而外向型企業由於資金相對比較充裕,仍有擴大生產的勢態,這勢必促進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向外向型企業流動。
其次是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貿部門轉移。外向型企業有較充裕的資金,可以在生產資料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為其及時低價的購買原材料與機器設備創造了良好的資金環境。較低的成木又加強了外向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創造更高的利潤.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外向型企業得到了更長足的發展.我國外向型部門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方面,造成我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我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加工貿易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完全掌握市場和銷售渠道,嚴密控制關鍵技術,把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參與簡單的加工裝配環節。
此外,還有些外商投資企業甚至將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我國生產,給我國的環境帶來災害性的後果.加工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格局,造成我國原有的大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也延滯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國內配套程度的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 1.適度刺激進口需求
增加社會供給中央銀行應根據國際收支的變化動態,從及時調節外匯供求出發,建議國家適當降低關稅,並在信貸、售匯規定方面進行傾斜和導向,通過有限度地刺激進口,增加國內短缺商品的供給,減少外匯占款對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壓力,減少社會貨幣存量,平衡社會供求。
2. 合理確定外匯儲備水平
目前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導致中國外匯占款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合理確定一個外匯儲備水平,減輕外匯占款對貨幣供應的沖擊。外匯儲備水平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理論上講,適量外匯儲備應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狀況、國際收支結構、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認為,外匯儲備應保持支付三至四個月的進口用匯額和10%左右的外匯債務償還量。據此認識,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總量已非不足,中央銀行應進一步協調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調節經常項目的外匯收支,控制外匯儲備的再增,並充分運用匯率杠桿、利率杠桿、外債統計監測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申報體系等宏觀監控手段,對進出口收付匯、外資外債流出入等涉及國家外匯收支變動的趨勢進行長期分析,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同時,中央銀行應根據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加強國家外匯儲備的經營與管理,以免寶貴的外匯資源閑置。
3. 逐漸擴大持匯企業范圍和持匯比例
在目前的情況下,盡管完全以自願結匯取代強制結匯尚缺少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可以逐漸擴大持匯企業的范圍和持匯比例還外匯於民間,從而使過度向中央銀行傾斜的外匯分布結構逐漸趨向合理。更進一步地講,作為一項政策建議,可以考慮將外匯賬戶中的留匯比例作為一項特殊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通過調節企業和銀行外匯賬戶保有外匯的比例,來控制外匯儲備的總量,從而調控外匯占款的比重,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效果。當外匯占款增長較快引起貨幣供給壓力上升時,可以提高民間持匯比例。反之,當需要通過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則可以減少民間持匯比例。通過此項改進,有利於將外匯占款調節發展成為平抑經濟波動的貨幣政策工具。
4. 加強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能力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本幣幣值,以促進經濟發展。在外匯占款較多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要在發行央行票據的基礎上,創新外匯占款的對沖工具,同時注意與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變中央銀行成為外匯市場主要買方的格局,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外資企業參與外匯市場,使外匯市場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高效率的運行機制。

❽ 什麼叫外匯占款

談外匯占款這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問題,特別是在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很大比重的中國,涉及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近幾年來,外匯占款一直是很多專家學者鼓吹經濟過熱、倡導貨幣緊縮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錯誤的理論導致了錯誤的貨幣政策,從而造成整個經濟的外在化。近幾年的經濟發展表明,政府在經濟中的支配作用越來越大,而這與中國市場經濟的進程是相背離的。當然,對現實問題的理解每個人都會有所差異,但如此普遍的一邊倒的想當然的不容置疑的所謂的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投放的誇大,卻是整個經濟學界的恥辱。如果我們不是從現實出發,而是從理論出發、從權力需要出發,對現實的判斷就會根本不同。為了避免今年再有人出來喊叫經濟過熱,寫這樣的一個短文還是有必要的;舉手之勞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卻可能是至關重要。 由於長期對外匯短缺的重視,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較為嚴格的外匯管理制度,強制結匯措施使得中央銀行投放大量人民幣、購買並屯積大量外匯。中國目前外匯儲備突破五千億美元,多年來一直是世界第二大(排在前列的是日本、中國、台灣、香港)。單從這個外匯儲備來說,五千億美元,換成人民幣就是四萬億,投放到了基礎貨幣當中,再加上貨幣乘數作用(當然中國的貨幣乘數的大小是個判斷差異更大的問題,最悲觀的估計是小數,貨幣只是在商業銀行和央行之間炒作票據而已),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外匯占款造成貨幣投放量過大,從而有可能造成經濟過熱、導致通貨膨脹,有必要實行緊縮型的貨幣政策。邏輯上是直接的,五千億,四萬億,經濟過熱、通貨膨脹,貨幣投放過大,貨幣緊縮。沒問題。教科書上就是這么寫的,專家學者也是這么說的。 問題出在哪呢?在國民經濟當中,我們每多生產出一元的財富,就應該增發一元的貨幣購買力,否則過多的商品追逐過少的貨幣就會導致貨幣升值,通貨緊縮。我國持續的通貨收縮證實了這一點。那麼我國沒有發生通貨膨脹(在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占款的情況下),反而造成通貨緊縮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就要考慮到外貿進出口的特殊性質。假定(老師說經濟學都要有假定),我國這一年進出口持平,沒有贏余(先不考慮資本項目)。進口了一千億美元,出口是一千億美元,收到的外匯全支付了,沒有外匯盈餘,沒有外匯占款。可從商品的角度看,從國內經濟的角度看,出口收入的一千億美元被強制結匯收到八千億人民幣,但這八千億人民幣的收入能否足夠支付那一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呢? 問題也就是出在了這里。一千億美元的出口收入和一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能否相互抵銷。換一個更簡單的說法,一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在國內是不是只賣八千億人民幣?哈哈哈哈。你現在該明白了,前面說了,每多增加一元的商品,就該多增發一元的人民幣購買力,而進口商品在國內市場的價格並不僅僅是海關統計的進口額(進口按CIF,出口按FOB),國內還要加收關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增殖稅、環節稅、消費稅、檢驗檢疫費用、港口碼頭倉儲運輸費用、批發零售商的費用和利潤,最後的人民幣占款就不是八千億人民幣,而會是兩萬億人民幣。 如此一來,中國所面臨的就不是外匯占款問題,而是進口商品的占款問題;中國經濟面臨的也不是通貨膨脹問題,而是通貨緊縮問題。九四之後,外匯並軌和中國經濟的放開使得中國出口大增,隨之而來的是對進口的放寬,而九六之後中國就陷入了通貨緊縮的怪圈。在成功軟著陸的錯誤理論下,中國繼續著貨幣緊縮的貨幣政策,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貨幣的升值壓力。大批的外國基金敢於炒作人民幣升值,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說,外國人不知道中國經濟學界的愚昧嗎?他們為什麼不告訴你呢?他們寧願利用這個會賺錢。正象有的經濟學家說的,我知道但是我就是不說。經濟學是有國界的,經濟學不是科學。 所以,中國每年少量的外貿贏余在扣除了各出口的企業外匯留成之後,每年的外匯占款造成的RMB投放遠遠無法彌補進口商品所造成的RMB占款。再加上在錯誤理論的指導下,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進行了大量的央行票據的買賣(稱之為公開市場業務),進一步加重了貨幣短缺,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強。客觀的說,不是外國人要人民幣升值,而是學界錯誤的觀念導致的錯誤的政策逼迫人民幣升值。從九六年開始,這種累積的力量是巨大的,進口商品的RMB占款遠遠大於表面上的五千億美元累計的所謂的外匯占款。再加上貪污腐敗導致的資金外流,去年境外賭博就從中國抽走六千億。國內貨幣供給遠不是表面數字上的匯率兌換的結果。而近兩年資本項目的大量贏余並不能真正變為真實的RMB投放到中國經濟當中,炒中國的房地產對溫州炒房團是可行的,對這些國際大基金來說是不屑一顧的。 當然只有央行真正知道自己發行了多少RMB ,但可能並不真正知道這些貨幣究竟是對應哪些具體的商品和勞務。上千億美元的HOTMONEY敢於炒作人民幣升值,敢於換成人民幣坐等紅利,當然不是為了來彌補人民幣的供給缺口,相反,它們還要佔用這些額度來製造更大的RMB供給缺口,從而迫使人民幣升值。在升值的壓力下,人民幣失去了貶值的可能性,這就等於這些游資只賺不賠(我們說過,這叫單向投機的自我實現性),人民幣利息率又遠高於美元、日元,利息加紅利,何樂而不為?所以當他們稱贊中國經濟學家的成就時,我們最好還是想一想他們是出於什麼樣的一個角度。 再加上中國大量的走私進口(如賴昌星等),大量的假出口(騙出口退稅),大量的假進口(騙取外匯),大量的出口轉進口,以及統計不規范的邊貿、地貿、非法交易(境外賭博、毒品),再有就是國內市場經濟之後大量富餘人員形成的地下經濟對貨幣的需求,這都是我們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難以考量卻又影響巨大的因素。大量的貨幣在非法的因素下漏出,貨幣的發行量已經無法作為貨幣政策制定的著眼點;而把中國經濟規模還局限在國有加外資加民營,更是無視全體十三億人的巨大力量的存在。對中國經濟規模的定義直接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制定和效果。如果央行不看經濟的現實,只根據數字報表做理論上的業務游戲,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的來源也正是在這里,不能怪日本、美國政府和機構投機者。 綜上所述,所謂的外匯占款並不存在,人民幣並不存在現實的超額供給,相反,由於對人民幣需求力量的錯誤認識、人民幣在非法權力下的大量漏出、大量熱資進入造成的R M B閑置、商業銀行與央行之間的票據游戲、進口走私、境外賭博等多種因素作用下,人民幣供給存在巨大缺口,從而造成通貨緊縮、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美元對其它主要貨幣的貶值形成美元的超額供給,大量美元頭寸等待美元反彈,在等待過程中,由於人民幣盯住美元,又有對美元的升值壓力,因而投機人民幣就成了最佳的選擇。就是說,人民幣與美元現在是固定匯率,匯率不變,賺到人民幣的高利息;人民幣升值,賺到升值紅利;美元再反彈,又賺到美元紅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央行繼續實行緊縮型的貨幣政策等於是為人作嫁衣,將人民幣逼上升值之路。

❾ 外匯占款與外匯儲備之間的差額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外匯占款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人大量的資金增加了貨幣的需求量,形成了外匯占款。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那麼,外匯占款與外匯儲備之間的差額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首先,要從外匯占款的形成說起。
外匯占款(Funds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的定義很晦澀: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下外匯占款的形成過程:
①一家以豬肉出口為主要業務的企業向美國出口了10000斤豬肉,假設豬肉是2美元一斤,那麼這家企業從美國換回了20000美元的外匯。
②企業拿到錢之後發現,這是美元,在國內沒法流通,怎麼辦呢?去銀行兌換人民幣。於是企業來到一家商業銀行,把20000美元以6.6:1的匯率換回了13.2萬人民幣。這樣一來,企業又可以正常進行生產工作了。
③商業銀行拿到美元後,它也沒辦法流通(畢竟在國內換外匯的太少了還有限制),而且手中的人民幣還減少了,於是它又去央行那裡,把20000美元換成了人民幣,這樣一來,商業銀行收支相抵,相當於只是中間人。不過注意了,央行此時給商業銀行的13.2萬人民幣就是外匯占款。
④央行拿到錢後,它也沒法在國內直接花出去,於是它把錢交給了外匯管理局打理,此時外匯儲備就形成了,外管局主要拿來在國際上進行投資,購買美元資產如美國國債等。
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的區別
首先,外匯占款反映的是取得外匯資產時的人民幣成本,反映的是歷史成本,這個成本一經取得不會發生變化;而外匯儲備是統計的時候以美元計價的外匯資產,如果人民幣貶值,以前花100億人民幣換來的美元,可能現在就值120億人民幣,這20億人民幣就是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差額的來源之一。
其次,中國的外匯儲備並不是只有美元,還有歐元、英鎊、日元等等,這些國際貨幣在發生劇烈變動的時候也會影響到外匯儲備(例如英國退歐公投後英鎊貶值日元升值)。
最後,外管局拿著美元也會進行投資,即使只是購買美債,也會有收益,當然也可能會虧損,這些數據並不會反映在外匯占款中,而是反映在外匯儲備中。

❿ 外匯管理方面的知識(通俗易懂)。

一、 對外匯儲備的認識

目前針對如何管理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許多學者或實務工作者從各個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和想法,但由於缺乏對外匯儲備的正確理解,導致一些建議不可行,或相互矛盾。因此,在討論外匯儲備管理之前有必要正確認識外匯儲備的內涵。

外匯是央行的一種資產,其對應的負債主要是公共部門或私人部門的存款,這意味著外匯的增加同時導致了國內人民幣的增加,所以外匯是不能直接用於國內消費和投資的,因為這相當於增加貨幣供應量,可能會導致通脹。

外匯是我國對國外的一種債權(主要指貿易順差產生的,不是借外債),外匯相當於國外發行的「債券」,國外用這種「債券」換回了我們的產品、服務,當然我們可以用這些「債券」在將來從國外買回產品和服務,但是如果「債券」貶值了,我們買回來的少了,就受損失了,如果「債券」升值了,買回的多了,我們就盈利。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世界進入了浮動匯率的國際貨幣體系,持有外匯意味著要承擔匯率波動的風險。

擁有外匯相當於為國外的鑄幣稅作貢獻。鑄幣稅實質上是對貨幣發行並保持貨幣信用的一種補償,擁有他國的貨幣數量越多,對該國鑄幣稅的貢獻就越大。目前,美元是最主要的外匯資產,因此美國是從鑄幣稅中獲益最多的國家。

外匯儲備對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至關重要。外匯儲備是保障一國匯率體制穩定、國際貿易平衡、國際清償支付的必要措施。外匯的增加主要由貿易順差、借債、直接投資等組成。我國匯率體制實質是有浮動的固定匯率,央行對外匯資產統一管理,企業進口、對外投資、歸還國外債務、外資企業利潤匯出,都需要兌換外匯,因此必須保證一個基本的儲備量,否則會產生支付危機。

二、 巨額外匯儲備帶來的問題

外匯儲備對穩定一國的貨幣匯率體系,平衡國際貿易收支非常重要,但外匯儲備並不是越多越好,巨額的外匯儲備也會帶來一系列的風險和問題。

巨額的外匯儲備可能面臨著巨大的匯率風險。目前我國外匯的主要資產是美元資產,在美元貶值時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會大大縮水。由於資產金額巨大,進行幣種調節的空間也很有限。近兩年來,美元對各種主要貨幣貶值20%左右,由此產生的損失數百億美元。

外匯儲備的增加會擠壓貨幣政策的空間。外匯占款的增多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央行為了降低高外匯儲備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須通過回籠現金,或提高利率等方式來減少貨幣供給,這樣卻增大了本幣升值壓力;相反,央行為了降低高外匯儲備帶來的本幣升值壓力,須通過降低利率等方式增加貨幣供給,這樣又強化了通貨膨脹。因此央行貨幣政策的內外目標產生沖突。

高外匯儲備顯示出在外匯市場上,就是外匯供給大於需求,容易造成本幣升值預期。本幣升值往往降低本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不利於就業和經濟增長;同時本幣升值導致本幣資產價值高揚,易形成資產泡沫化;進一步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美日歐等主要貿易夥伴以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作為主要證據,對人民幣值施壓;國際投機者將此作為人民幣匯率水平不合理的依據,熱錢通過各種渠道湧入中國,反過來又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高額的外匯儲備需要付出巨額的機會成本。即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另外,我國是急需資金的國家,而把外匯以較低的利率借貸給美國和其他國家使用,沒有充分發揮這部分資金的潛力。

三、 外匯儲備管理的主要原則

外匯儲備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及國際貿易體系下的產物,為了降低匯率風險,減少來自外界的沖擊,促進本國經濟的平衡發展,外匯儲備管理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保持多元化的貨幣儲備,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按照「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原則,外匯幣種應該多元化。可以按照下列原則:(1)根據進口商品、勞務或其他支付的需要,確定幣種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2)選擇儲備貨幣資產形式時,既要考慮它的收益率,同時必需考慮它的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3)密切注意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的調整各種貨幣的比例。

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例如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經濟聯系增強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外匯儲備並不是越多越好,畢竟其本質是將本國資金放在海外,持有它是要付出代價和風險的,因此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對於維持我國宏觀經濟穩定至關重要。

富餘外匯儲備投資渠道的多元化。多元化是從國家戰略的角度考慮外匯的運用。對於富餘的外匯儲備,一些國家在「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的前提下,進行多元化的投資。如到國外進行直接投資,儲備重要的戰略資源等。多元化投資較為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新加坡財政部通過全資控股淡馬錫,運用政府注入的資本在全球投資,其股東年平均回報率達到18%。日本由於本國資源缺乏,將一部分外匯儲備轉換成了戰略物質儲備,目前日本是石油儲備最為充足的國家之一。

四、 對於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政策建議

外匯儲備管理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關於合理規模內的外匯儲備管理;二是超過外匯儲備需要以上的外匯資產運用。對於前者,外匯儲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匯率穩定,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於後者,外匯儲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外匯資金的使用效率,實現外匯資產的增值、保值。相應的,應該採取不同的措施來管理我國的外匯儲備。

1.合理外匯儲備的管理

重視儲備的安全存放保管。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大多是美元、歐元債券和主要西方貨幣表示的金融資產。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動盪,以及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潛在沖突可能波及到我國外匯儲備的安全。這就需要從戰略上考慮,從安全出發,如何選擇存放保管外匯儲備資產。

根據國內外形勢,確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外匯儲備下限和上限以及外匯儲備的區間。根據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對外開放程度、國際收支狀況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發展目標,制定階段性的儲備調整規劃。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夏斌教授的建議,我國保持7000億多元的外匯儲備是比較合適的。

按照「安全、流動、盈利」的 「三性」原則,從中長期考慮外匯儲備的資產配置。在外匯儲備較快增長的背景下,除國債之外,高信用等級的政府機構債券、公司債券和國際金融組織債券等,也是我國儲備資產運用的重要方面。考慮到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居主導地位,美國金融市場也仍是世界最發達的市場,美國無疑仍是我國外匯儲備投資的重要市場。在資產結構調整時應該基於對主要國際貨幣中長期走勢的戰略研判,資產結構的調整必須是謹慎而漸進的,以防引起國際資產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從而不利於我國的外匯管理。

2.超額外匯儲備資產的管理

可以考慮成立一家專門投資公司作為多餘外匯資產的運作主體,來進行商業化、專業化運作。具體說來,成立由政府控股的「國家投資控股公司」是值得考慮的方案。至於「國家投資控股公司」由央行主導還是財政部主導,我們認為應該是後者。央行是貨幣政策的責任機構,國有金融財產的管理從職能上來說應該歸屬於財政部。同時也可考慮將部分儲備交國際上的私人投資基金代管。事實上,當前不少國家央行都把部分儲備交給一家或幾家基金代管。這些基金由專家把儲備按不同比例進行資產組合,並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結構。從多年的情況看,這些基金獲取的收益較高。

增加外匯儲備的多元化。一是考慮增加黃金在外匯資產中的比重,黃金作為天然的貨幣,具有良好的保值作用,並且可以作為最終的國際結算貨幣。我國外匯資產中黃金比例較低,只佔1.5%,而發達國家一般都將外匯儲備轉換為黃金存儲。截至2005年1月,黃金占各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分別是:美國為61.1%,義大利為55.8%,法國為55.1%,德國為51.1%,荷蘭為50.5%。此外,中國也可以考慮將外匯儲備轉為資產儲備。目前我國石油、鐵礦石、錳礦石、鉻鐵礦等進口量大幅增長,利用國外資源的成本在驚人的大幅度上升,我國應將部分外匯儲備轉變為資產儲備,以緩解國際資源價格上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利用外匯儲備進行能力儲備建設。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真正至關重要的不僅是對資源的佔有和控制能力,而且要有強大的使用和控制資源的能力。能力的提高,才能最終解決資源約束。能力儲備的主要手段有:

(1)鼓勵「走出去」戰略,扶持和培養我國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掌握著全球化時代資源配置的主導權,培養中國的跨國公司,對於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真正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鼓勵對海外重要經濟資源開采權的收購。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壯大,我國對海外經濟資源的依賴程度將不斷提高,控制海外資源的開采權,比直接進口資源更加合理。

(3)鼓勵對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出境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投入。我國周邊國家蘊涵著豐富的能源儲藏,通過跨境輸油氣管道、鐵路與公路的建設,對於保障資源與能源供給的安全性,加強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4)引進和培養海外人才。國家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國應該制定中長期海外人才培訓規劃,有計劃地將政府官員、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才、工程技術人員、專業人士(會計、法律、咨詢、建築等)派往海外進行培訓。同時可以考慮在海外建立研發機構,直接利用海外土人才。

閱讀全文

與關外匯占款的說法中正確的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反向跟單可行嗎 瀏覽:934
期貨合約和現貨合同的區別 瀏覽:801
金融機構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 瀏覽:405
北新路橋股票預測 瀏覽:605
怎麼看余額寶理財產品在哪 瀏覽:943
重慶國際信託有限公司股票 瀏覽:108
000937增發價格 瀏覽:963
建行杠桿保證金炒外匯 瀏覽:454
金融機構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瀏覽:164
境外匯款可以 瀏覽:242
房地產融資特點有哪些內容 瀏覽:422
中信證券的基本面分析 瀏覽:84
雁盛實業股票 瀏覽:239
外匯期貨交易商 瀏覽:57
上海潤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76
金融理財顧問公司 瀏覽:635
做深做優金融服務 瀏覽:653
境外股東質押股票 瀏覽:82
2016商品期貨分析報告 瀏覽:566
哪家證劵公司理財短期好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