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有關外匯匯率外匯市場的案例分析

有關外匯匯率外匯市場的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2022-05-15 20:38:25

外匯匯率變動進出口企業怎樣規避風險的案例

2009年下半年,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逐漸增大,不少企業已做了相應的准備。但即便如此,匯率依然成為出口企業為之困擾的難題之一。最近,一服裝公司的經理比較頭痛:公司准備向美國出口一批服裝。雙方將在2010年1月1日簽訂合同,約定以美元支付總額為500萬美元的貨款,結算日期為2010年7月1日。目前,匯率為1美元兌人民幣6.85元。由於美元一直貶值,公司結匯後的人民幣收入可能會明顯減少,如何迴避美元貶值所導致的外匯風險呢?如果選用避險工具後,美元卻升值了,又如何處理呢?銀行介紹,目前的匯率風險迴避工具包括遠期、掉期、期權、掉期期權以及它們的組合。具體的使用,要看企業使用外匯的實際狀況。結合該服裝公司的情況,銀行設計了二種方案。1.用遠期外匯交易鎖定匯率,即在7月1日以實現約定的價格(1美元兌人民幣6.80元)結匯。這樣就迴避了匯率變動可能帶來的風險,到時候該企業可以用6.80的匯率換回3400萬人民幣。2.企業買入一筆看跌美元期權。期權的標的是美元兌人民幣,執行價為6.85,期限是6個月,名義本金為500萬美元。按照目前報價,看跌期權的期權費是3萬美元。期權到期日,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如果低於6.85就可執行看跌期權,如果高,可視情況放棄執行期權,執行期權,企業用500萬美元換回來的是3425萬元人民幣。放棄或執行所付出的成本:3萬美元的期權費,約摺合20.55萬人民幣。如果美元兌換人民幣價格高於6.85時,企業將部分或全部回收期權費,並有可能獲取美元升值後的額外收益。點評:企業要想了解什麼樣的外匯避險工具適合自己,首先必須對自身業務需求和相應風險進行識別,確立風險量化及風險治理目標,然後再選擇相應的外匯風險迴避方案。如果該企業的避險目標就是要避免美元貶值所帶來的風險。那麼以上二種方案均可行。但選擇簡單鎖定遠期結匯匯率的方案一的代價,就是企業要支付相應的貼水點差,約摺合人民幣25萬人民幣。方案二選用期權進行外匯風險迴避,期權的靈活性主要表現在如果美元貶值,可以選擇行權,迴避外匯風險。但如果美元升值時,可放棄行權,只需支付20.55萬人民幣期權費,就可享受美元升值的意外收益。人民幣期權產品,可以通過境外的銀行,如匯豐、摩根大通等進行交易。

㈡ 什麼是外匯和外匯匯率,外匯匯率受什麼影響怎麼進行投機和套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解釋為:「外匯是貧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組織和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國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按照我國1997年1月修正頒的《外匯管理條例》規定:外匯,是指下列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
(一)外國貨幣,包括紙幣、鑄幣;
(二)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公司債券、股票等;
(三)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等;
(四)特別提款僅、歐洲貧幣單位;
(五)其他外匯資產。

是什麼經濟原則決定外匯匯率,又是什麼使之改變的呢?這必須從分析外匯市場入手。外匯交易市場,顧名思義,是不同國家貨幣交換的市場。匯率就是在這里決定的。外匯市場與其他市場一樣,主要由兩大因素決定,一是貨幣的供給和需求,二是各國貨幣的價格,這種價格是以各國自己的單位標定的。盡管外匯市場上有如此種種不同的交易,但匯率決定的基本原則是一樣的。許多經濟學家傾向於用供給和需求關系來解釋外匯市場的活動。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用供給和需求曲線來分析外匯匯率的市場決定。他用的例子是英鎊和美元之間的雙邊貿易。美國對於英鎊的需求,是由於英國向美國提供商品、服務和投資等等。美國需用英鎊來支付這些商品和服務。英鎊的供給則取決於美國向英國提供的商品、服務和美國在英國的投資等。外匯交換的價格,即匯率,就定於供給和需求取得平衡的那一點。外匯交換的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決定了貨幣的匯率。這種外匯的供給和需求存在於每一種貨幣,於是供給和需求就來自世界的四面八方,這個多邊的交換決定了整個世界的匯率。
國內政局對匯率的影響

外匯市場的政治風險主要是由政局不穩引起經濟政策變化,從具體形式來看,有大選、戰爭、政變、邊界沖突等。政治事件通常都是突發事件,出乎外匯市場的意料,所以使外匯市場現貨價格異常劇烈的波動,其波動幅度往往超過外匯價格的長期波動幅度。
一.大選

一國進行大選,就意味著領導者的改變,伴隨著經濟政策的改變。在大選過程中,選舉形勢的變化即人們對選舉結果的預期都會對外匯市場發生一定的影響。

二.政權更迭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發生政權更迭時,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對外匯更是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沖擊。如1998年俄羅斯政局不穩就對俄羅斯經濟造成了重大破壞。

三.戰爭或政變

當一國發生政變或爆發戰爭時,該國的貨幣就會呈現不穩定而下跌,局勢動盪是打擊該國貨幣的重要原因。例如美國在1991年進行攻打伊拉克的「沙漠風暴」行動時,美元匯率就經歷了一輪大幅度的波動。發生在美國的「9.11」恐怖主義襲擊事件,以及美國對阿富汗所採取的軍事行動,也同樣打擊了美國的消費和商業信心,使美元有貶值的壓力。

社會政治因素影響外匯市場通常都是一些突發行事件,這種短期性突發事件會引起外匯的現貨價格波動,甚至背離期長期的均衡價格,但是事件過後,外匯走勢又會按照其長期均衡價格的方向變動。一般來說,短期的價格變動最多隻會修正長期外匯均衡價格的方向,卻很難改變或徹底扭轉它的長期波動趨勢。
經濟因素對匯率的影響

一.國民生產總值(GNP)

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是各項經濟指標中最基本的一項,它反映了一國的整體經濟狀況。國民生產總值由四個主要組成部分: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國民生產總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究竟處於增長還是衰退階段,從GNP的變化中可以觀察到。國民生產總值的大幅增長,反映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入增加,消費力也隨之增強,該國政府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增大,導致其貨幣的匯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國國民生產總值出現負增長,即表示該國的生產轉弱,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政府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增長,利率下降加上該國經濟表現不佳,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下降了。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就被視為進入了經濟衰退期。

二.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也是影響匯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反映通貨膨脹的經濟指標很多,常用的有:

1. 生產物價指數

生產物價指數主要反映商品的生產成本,即生產原料的價格變化狀況,用於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該指標對未來的消費價格的上升或下降影響很大,也是預示消費價格趨勢的指標。生產物價指數與匯率的關系非常微妙,並且反復無常,如果生產物價指數較預期的高,則有通貨膨脹的可能,有關部門會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這種情況下該國貨幣的匯率可能會上升;但如果有關部門處於其他的考慮,沒有緊縮銀根,則該國貨幣的匯率就可能下跌。

2. 消費物價指數

消費物價指數主要反映城市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情況,是廣泛用來反應通貨膨脹的情況的工具,一般一百分比來表示。當消費物價指數上升時,顯示通貨膨脹率上升,即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理論上來說,該國貨幣應該有下降的趨勢,但很多國家都以控制通貨膨脹為主要目標,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往往同時帶來利率上升的可能性,反而會利好該國貨幣;而如果通貨膨脹受到控制,利率也可能會趨於回落,反而利淡該國貨幣了。

3. 零售物價指數

零售物價指數指的是市場零售價格的變化,是一國通貨膨脹狀況的另一種指示器。當一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個人消費增加,就可能帶來零售物價指數的上升。該指標的持續上升,就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使政府收緊貨幣供應,該國貨幣匯率上升。零售物價指數反映的是零售商品價格的平均變化,與消費物價指數不同,消費物價指數是按照不同商品在消費中所佔的權重進行加權計算的,它反映的是人們生活費用的變化。

4. 批發物價指數

批發物價指數反映的是批發價格的變化,其反映的內容與零售物價指數基本相同,其計算方法更加簡便,在沒有零售物價指數的情況下,可以用批發物價指數來代替分析通貨膨脹狀況。

三.利率

當一國利率水平上升時,持有該國貨幣的投資者利息收益增加,導致本國貨幣的需求增加;同時引起短期資本向該國流動,而本國的資本流出減少,導致國際收支資本項目得到改善,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國利率水平下降,則持有該國貨幣的投資者利息收益減少,對該貨幣的需求會下降;同時引起短期資本向國外流動,而資本流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資本項目惡化,引起匯率下跌。
四.就業

就業情況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反映就業情況的指標主要有就業人數、失業率、各行業就業情況等。就業人數是與經濟同步發展的一個指標,經濟發展狀況越好,提供的就業機會越多,就業人數就會隨之增加,因此就業人數的增加,反映一國經濟蓬勃發展,對該國貨幣的匯率是一個利好。

五.個人收入

個人收入包括一切從工資即社會福利或其他途徑中取得的收入總額,個人收入是個人消費的來源,反映了個人的實際購買力水平,預示將來消費者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個人收入的變化還會影響到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匯率。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會引起一個國家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增加,導致進口增加和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個人收入水平的下降會引起對進口產品需求的減少,以至外匯匯率的下跌。如果市場預期的個人收入水平低於實際收入水平時,該國貨幣的匯率會上升,反之如果市場預期的個人收入水平高於實際收入水平,則該國貨幣的匯率會下降。

六.工業訂單

工業訂單反映了一國工業生產和銷售情況,包括耐用品訂單和非耐用品訂單。該指標反映了製造生產情形的好壞,製造業的廠商通常是在接到訂單後才安排生產的,因此該指標也被視為下一期生產活動的預兆。當耐用品訂單大幅度減少時,反映製造業疲弱,下一期產量減少,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經濟發展放緩,因此對該國貨幣不利;反之,當耐用品訂單增加時,反映該國經濟發展良好,有利於該國貨幣。

七.商業庫存和銷售

商業庫存是處於儲備狀態的商品。工廠生產出來的商品不會立即通過流通領域全部進入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有一部分要儲存起來以備生產和銷售,因此工商企業保持一定數量的商業庫存是維持和擴大再生產及營業范圍的一個重要條件。但庫存量的顯著增加或減少與市場狀況和經濟興衰由直接的關系。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如果商業庫存突然增加,預示著經濟發展將要受阻,有進入停滯或衰退的可能;在經濟發展低迷的時期,如果商業庫存突然減少,則表明經濟發展有好轉的跡象。因此,商業庫存是顯示一國經濟發展狀況的先行指標。

八.外貿平衡數字

國與國之間的商品貿易,是構成經濟活動的重要一環,各國都定期公布一定時期的貿易數字。如果一國經常出現貿易逆差,意味著國民收入流出,使國家經濟轉弱,政府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往往要使貨幣貶值,提高出口競爭力。因此,當一國貿易逆差擴大時,該國貨幣的匯率將會下降;反之,當外貿出現順差時,該國貨幣的匯率有上升的趨勢。

㈢ 什麼是外匯匯率市場

外匯
1. 外匯界說再釋
外匯是以外幣表示的金融資產,可用作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根據是否存在兌換其他貨幣的限制性規定,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完全可兌換貨幣。
2. 我國的外匯管理和人民幣可兌換問題
歷史上我國長期實行嚴格的外匯管理制度。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在改善宏觀調控的同時逐漸放鬆了對微觀主體的諸多限制。1996年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
匯率與匯率制度
1. 匯率
匯率是不同貨幣間的折算比率,也可以理解為以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2. 匯率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是兩種基本的匯率標價方法。美元標價法是國際外匯市場上通行的匯率標價方法。
3. 根據不同的標准匯率可以分為不同種類
根據經濟生活中使用的匯率數量,有「單一匯率」或「復匯率」制度;根據匯率形成機制,有市場匯率、官方匯率和黑市匯率;根據匯率能否隨市場供求變化而自由波動以及波動范圍是否存在限制,有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等等。
4. 人民幣匯率制度
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匯率與幣值、匯率與利率
1. 貨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
對內價值指貨幣購買力水平,相當於國內物價的倒數。對外價值則用另一國貨幣與之兌換比率表示。根據是否經過通貨膨脹因素的調整,貨幣對外價值有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
2. 匯率與利率
開放經濟下,除非貨幣當局主動調節外匯供求,或實行嚴格管制,否則高利率會吸引貨幣資本流入,利於本幣升值;低利率則可能使本幣貶值。
匯率的決定
1. 古典匯率理論
(1)鑄幣平價說。指金鑄幣本位制時期,各國貨幣之間以鑄幣平價決定兌換基礎,並受外匯供求影響在各國黃金輸出入點之間小幅波動。
(2)國際借貸說。強調國際收支差額通過外匯市場影響匯率變動。
(3)購買力平價說。認為各國貨幣購買力之比決定匯率。以絕對購買力平價解釋匯率的決定基礎,以相對購買力平價解釋匯率變動的內在規律。
(4)匯兌心理說。強調心理判斷及預測對匯率變動的影響,適宜解釋短期匯率波動。
2. 現代匯率理論
以新的國際經濟形勢為背景,著重從資本流動和貨幣供應角度展開分析。
(1)貨幣分析說。認為匯率要受兩國貨幣供給量的制約,將匯率與貨幣政策聯系起來。
(2)金融資產說。將視野擴大到貨幣以外的其他金融資產的供求分析,充分反映了客觀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匯率的作用與風險
1. 匯率與進出口
若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大於1,本幣貶值有促進出口、抑制進口並改善國際收支的作用。
2. 匯率與物價
本幣貶值會導致進口商品的國內價格上漲;同時有利於出口增加,可能抬高出口商品的國內收購價格,對物價總水平造成上漲壓力。本幣升值對物價的影響相反。
3. 匯率與資本流出入
短期資本流動受匯率變動影響較大。若預期本幣將貶值,外匯市場上就會拋售本幣、搶購外匯,發生資本外逃,引起本幣貶值;若預期本幣升值,則大量資本流入,促使本幣升值。
4. 匯率與產出和就業
由於改變了資源的流向與配置,匯率變動會間接影響國內生產結構和就業水平。
5. 匯率發揮作用的條件
匯率能否發揮作用,還取決於各國的經濟體制、市場條件、對外開放程度等因素。同時,匯率制度選擇和經濟政策配合也有重要影響。
6. 匯率風險
因匯率波動而給外匯交易者帶來的損益不確定性,稱為匯率風險。進出口貿易、對外舉債和外匯儲備管理等都容易遭遇匯率風險。可以藉助金融衍生工具來進行管理。
人民幣匯率問題
1. 人民幣匯率決定的歷史回顧
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經歷了一個不斷市場化的過程。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進入「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的規范軌道。
2.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
應將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理解為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這一終極目標的關鍵環節

㈣ 舉外匯風險的例子說明外匯風險

案例7 外匯風險案例:百富勤破產案

百富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Peregrine Investments Holdings Limited)成立於1988年底,由集團主席杜輝廉和董事兼總經理梁伯韜在香港創辦。在短短的幾年間,其業務已遍及亞太各地。該集團主要為客戶提供各類型的綜合投資銀行及證券經紀服務。百富勤由最初3億港元的資本發展成為擁有240億港元總資產的跨國投資銀行,在東南亞及歐美共設有28家分行,業務遍及證券、期貨經紀、基金管理、投資融資、包銷上市等。
1997年下半年爆發了滌盪全球的金融風暴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泰株、菲律賓比索、馬來西亞吉特、印尼盾和新加坡元兌美元的匯率大幅下跌,屢創歷史新低。由於百富勤大量投資於東南亞市場,持有巨額亞洲貨幣債權,此番東南亞貨幣狂瀉給它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同時匯市的動盪也帶來了股市的暴跌,10月23日恆生指數由11700點暴跌至10426點,跌幅達到10.4%。10月24日,恆生指數略有反彈,但在10月28日恆指再次暴跌1438點,創歷史紀錄,收報9059點。從10月20日到28日,恆生指數在短短的幾天里跌去4541點,跌幅達33.4%。若以香港股市7月3日的3000億美元的市值計算,到10月28日已損失約1400多億美元。作為從事證券業務的百富勤在1997年7月至10月的股票損失估計至少近10億港幣 。
1998年1月12日下午5時,百富勤宣告破產。

-------------------------------------------------------------------------

【案例分析題】20×7年1月,中華集團公司與美國某公司簽訂出口訂單1 000萬美元,當時美元/人民幣匯率為7.20, 6個月後交貨時,人民幣已經大大升值,美元/人民幣匯率為7.00,由於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該公司損失了200萬元人民幣。

這一事件發生後,該公司為了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切實提升公司外匯風險防範水平,於20×7年3月召開了關於公司強化外匯風險管理的高層會議,總結本次損失發生的經驗教訓,制定公司外匯風險管理對策。有關人員的發言要點如下:

總經理陳某:我先講兩點意見:(1)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對於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2)外匯風險管理應當抓住重點,尤其是對於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的管理,必須制定切實的措施,防止匯率變化對於公司利潤的侵蝕。

常務副總經理吳某:我完全贊同總經理的意見,在人民幣匯率比較穩定的背景下,我們只要抓好生產,完成訂單,利潤就不夠實現,而目前我國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發生了變化,我們不能再固守以往的管理方式,漠視匯率風險,必須對所有的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採取必要的保值措施。另外,總經理提出的加強折算風險管理的觀點也十分重要,我們建立的海外子公司即將投入運營,應當採取必要的措施對於折算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避免出現賬面損失。

總會計師李某:加強外匯管理的確十分重要。我最近對外匯風險管理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發現進行外匯風險管理的金融工具還是比較多的,採取任何一種金融工具進行避險的同時,也就失去了匯率向有利方面變動帶來的收益,外匯的損失和收益主要取決於匯率變動的時間和幅度,因此強化外匯風險管理,首先必須重視對於匯率變動趨勢的研究,根據匯率的不同變動趨勢,採取不同的對策。

董事長張某:以上各位的發言我都贊同,最後提兩點意見:(1)思想認識要到位。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了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在此宏觀背景下,採取措施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十分必要。(2)建議財務部成立外匯風險管理的小組,由財務部經理擔任組長,具體負責外匯風險管理的日常工作。

要求:

(1)題目中給出的匯率是採用的是直接標價法還是間接標價法?

(2)題目中的舉例體現的是哪一種風險?

(3)從外匯風險管理基本原理的角度,指出總經理陳某、常務副總經理吳某、總會計師李某以及董事長吳某在會議發言中的觀點有何不當之處?並分別簡要說明理由。

【分析提示】

(1)直接標價法

(2)交易風險

(3)

——總經理陳某:

有關外匯風險管理重點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經濟風險比折算風險和交易風險更為重要,因為其影響是長期性的,而折算風險和交易風險的影響是一次性的。

——常務副總經理吳某:

(1)對所有的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採取保值措施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外匯資產和負債由於匯率變動可能出現增值或減值,這種增值或減值可能自然抵銷,因此不需要對所有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採取保值措施。

(2)對於折算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減少折算風險的同時可能會增加交易風險,因此,如果折算風險不對現金流量產生影響,就不必對折算風險進行套期保值。

——總會計師李某:

(1)「採取任何一種金融工具進行避險的同時,也就失去了匯率向有利方面變動帶來的收益」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採取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貨等金融工具避險,通過鎖定匯率,可以迴避匯率不利變化帶來的損失,但同時也失去了匯率有利變化帶來的收益,而採取外匯期權金融工具避險,既可以迴避匯率不利變化帶來的損失,又可以享受匯率有利變化帶來的收益。

(2)「外匯的損失和收益主要取決於匯率變動的時間和幅度」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外匯的損失和收益取決於三個因素:(1)受匯率變動影響的外匯敞口;(2)匯率變動對外匯資產和負債的影響程度;(3)匯率變動時間和幅度。

——董事長張某:

「建議財務部成立外匯風險管理的小組,由財務部經理擔任組長,具體負責外匯風險管理的日常工作」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外匯風險包括經濟風險、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其中經濟風險涉及生產、銷售、原材料供應以及區位等經營管理的各方面,因此,經濟風險的管理超出了財務部門的職責,而是需要各部門共同努力,通過調整企業經營策略和採取內部管理辦法來達到管理經濟風險的目的。

㈤ 案例分析 (1)利用人民幣遠期結售匯業務規避匯率風險 (2)利用期權交易規避匯率風險

(1)做遠期,到期時收到2000萬美元,出售得人民幣2000萬*8.3649
不做遠期,到期收到的美元,兌換人民幣:2000萬*8.2649
做了遠期結售匯業務,多獲人民幣:2000萬*(8.3649-8.2649)=200萬
(2)一是遠期避險:
日元升值,3個月後現匯匯率為$1=JP¥220,與預期一致,執行期權,即240的價格兌換24億日元,需要美元1000萬
如果遠期保值,同樣需要美元1000萬,相比較,期權保值多付了期權費
日元穩定不變,3個月後現匯匯率仍為$1=JP¥240,放棄期權,按市場購買日元與做遠期一樣,均支付美元1000萬,期權交易多支付了期權費。
日元貶值,3個月後現匯匯率為$1=JP¥260。放棄期權,按市場支付,需要美元24億/260=923.0769萬美元,遠期避險需要美元1000萬
期權交易比較靈活,對自己有利時執行,不利時放棄,遠期交易是鎖定將來的支付,防範損失的同時也抑制了收益,且有信用風險的存在。期權交易需要支付期權費,且無論執行與否都不能返還。

㈥ 誰能解釋清楚外匯套期保值,最好有案例

外匯套期保值交易是以商品或資本的實物交易為基礎,進行與商品或實物交易中的貨幣流向相反,金額、期限、幣種相同的外幣交易。但是進行套期保值與避免風險並不是一個等同的概念,套期保值包含了有目的的去承擔與其需要保值的實物成完全負相關的另一風險。
經典案例分析: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向美國出口銷售1000輛小汽車,三月份簽定了半年交貨付款的合同,金額是1000萬美元。
三月份美元兌日圓外匯牌價是1:108.00 九月份外匯牌價是1:107.00
解析:如果按三月份外匯牌價,日本豐田公司可收回:1000*108=108000萬日圓
但到九月份付款時則只能收回:1000*107=107000萬日圓
預計損失:108000-107000=1000萬日圓
然而,豐田公司用十萬美元在匯市做了套期保值具體如下:(忽略利息及手續費)
豐田公司在三月份合同簽定之日起即在外匯市場上以
USD/JPY=1:108.00的匯價賣出100手外匯合約(沽出美元兌日圓)
並於九月份汽車交貨付款日,按當時市場匯價買進平倉。
平倉價為1:107.00,則:
(108.00-107.00)/108.00*100000*100=92592.59美元
折成日圓為1000萬元
結果:
現貨貿易中:由於匯率波動使企業損失1000萬日圓
外匯市場中: 企業套期保值獲利1000萬日圓
盈虧相抵成功規避了貿易上的市場風險,套期保值成功

㈦ 外匯中哪些突發事件影響外匯匯率

由於外匯市場主要以流動性資產構成,每日國際市場成交量超過一萬億美元,與股市、債市相比其對於政治等因素的反應程度要大很多。面臨風險時,國際投機客為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迅速地由一種貨幣轉換為另一種貨幣,進一步加劇了匯市的波動程度。由於政治事件一般來講結果是很難准確預測的,多數具有偶然性、突發性,因此市場對此類事件比較敏感,反映在匯價短期波動上往往誇大其對經濟的真實影響。
從具體形式上看,政治事件一般有戰爭、邊界沖突、大選、政治丑聞、政府首腦更迭、政局不穩以及由此引發的金融危機等。由於突發事件發生的地點、原因和所影響的地區不同,反映在各外匯幣種上的波動幅度也不盡相同,外匯投資者對此類影響匯率的重要因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全面、公正、客觀的角度出發判斷其結果對外匯匯率產生的影響,那種以偏概全、從個人喜好出發的推測極可能會招致慘痛的代價。

㈧ 外匯市場的案例和什麼是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指從事外匯買賣的交易場所,或者是各種不同貨幣相互之間進行交換的場所。

我某外貿公司代理國內某客戶從比利時進口設備一台,計價貨幣為比利時法郎。在合同執行過程中,對方提出延期交貨,我方用戶表示默認,未做書面合同修改文件。後因比利時法郎升值,我進出口公司不得不比訂約時多支出了31萬美元。

【案情】

1993年10月,我某進出口公司代理客戶進口比利時紡織機械設備一台,合同約定:總價為99,248,540.00比利時法郎;價格條件為FOB 安物衛普;支付方式為100%信用證;最遲裝運期為1994年4月25日。

1994年元月,我方開出100%合同金額的不可撤銷信用證,信用證有效期為1994年5月5日。 (開證日匯率美元對比利時法郎為1:36)。

1994年3月初,賣方提出延期交貨請求,我方用戶口頭同意賣方請求,延期31天交貨。我進出口公司對此默認,但未作書面合同修改文件。

3月底,我進出口公司根據用戶要求對信用證作了相應修改:最遲裝運期改為5月26日,信用證有效期展至1994年6月21日。

時至4月下旬,比利時法郎匯率發生波動,4月25日為1:35(USD/BFR),隨後一路上揚。

5月21日貨物裝運,5月26日賣方交單議付,同日匯率漲為1:32(USD/BFR)。在此期間,我進出口公司多次建議用戶作套期保值,並與銀行聯系做好了相應准備。但用戶卻一直抱僥幸心理,期望比利時法郎能夠下跌。故未接受進出口公司的建議。

賣方交單後,經我方審核無誤,單證嚴格相符,無拒付理由,於是我進出口公司於6月3日通知銀行承付並告用戶准備接貨,用戶卻通知銀行止付。因該筆貨款是開證行貸款,開證時作為押金劃入用戶的外匯押金帳戶。故我進出口公司承付不能兌現。

後議付行及賣方不斷向我方催付。7月中旬,賣方派員與我方洽談。經反復協商我方不得不同意承付了信用證金額,支出美金310餘萬元。同時我進出口公司根據合同向賣方提出延遲交貨罰金要求BFRl,984,970.00(按每7天罰金0.5%合同額計),約合62,000. 00美元(匯率為1:32)。最終賣方僅同意提供價值3萬美元的零配件作為補償。此合同我方直接經濟損失約31萬美元,我銀行及進出口公司的信譽也受到嚴重損害。

【分析】

本案是匯率波動的風險造成貨物買賣損失的典型案例,但在風險出現時,本來有可能避免或減少的損失又由於代理關系及資金來源的特殊性使得我方延誤了時機。縱觀項目運作全過程,我方有如下失誤:

第一, 計價支付貨幣選用不當。在國際貨物買賣中,計價及支付貨幣選擇是非常重要的。計價貨幣通常與支付貨幣為同一種貨幣,這些貨幣可以是出口國貨幣或進口國貨幣,也可以是第三國的貨幣,由買賣雙方協商確定。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的情況下,買賣雙方都將承擔一定的匯率變化風險。因此,作為交易的雙方當事人,在選擇使用何種貨幣時,就不得不考慮貨幣匯價的風險。首先,應考慮所選用的貨幣是不是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其次,對可自由兌換的貨幣要考慮其穩定性。特別是在遠期交貨的大宗貨物買賣中,選用匯率穩定的貨幣作為支付貨幣,是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洽商的基本原則,也是買賣雙方都易於接受的條件。除非我們能夠預測某種貨幣在交貨期會發生貶值,為獲取匯率變化的利益而選用某種貨幣。即通常所說的「進口選軟幣,出口選硬幣」,但這只是單方面的期望,而且應建立在對所選貨幣匯率變化趨勢的充分研究之上。但實際上交易的對方也會作出相應考慮。因此我們說,當以貨物買賣為目的的合同金額較大時,選用匯率穩定的貨幣支付是比較現實的。在本案中,合同金額近300萬美元,交貨期為簽約後6個月。我方在未對匯率做任何研究的情況下,接受以比利時法郎為支付貨幣的交易條件,這就給合同留下了匯率風險損失的隱患。因為比利時法郎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不屬於幣值穩定的貨幣。

第二,輕率接受延期交貨條件,使風險成為現實。當交貨前賣方提出延遲交貨請求時,我方仍未意識到合同的潛在風險,無條件地接受了賣方的要求,雖未做書面的合同修改但卻按賣方提出的條件修改了信用證。這時若意識到匯率風險,則完全應以匯率風險由賣方承擔作為接受延遲交貨的條件,實際情況證明:正是這無條件地接受延期交貨使得我方的匯率風險變成現實。

第三,對風險沒有採取相應的保值措施,造成重大損失。在國際貨物買賣中,為防止匯率變動而帶來的損失,可以採用遠期外匯買賣等外匯保值措施。在本案中,4月下旬比利時法郎上漲時我方進出口公司為避免或減少損失,建議採取套期保值的做法是十分正確的,但用戶卻心存僥幸,拒絕採取防範措施。結果損失發生且無法挽救時又無理拒付,造成我方經濟、信譽雙重損失。由此可見,對遠期交貨的進出口業務增強匯率波動風險意識,慎重選擇支付貨幣,採用金融上的操作手法防範和減少損失是至關重要的。

㈨ 請以我國為例,論述影響外匯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哪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供求關系、投機活動、突發新聞、央行干預、政治因素、經濟因素下面就詳細介紹一下這些因素的原因。

供求關系
1
外匯匯率取決於市場上的供應與需求,而影響供應需求的因素包括有匯率的價格、匯率的息差、匯率的預期趨勢等。當供應大於需求時,匯率就會下降,相反需求大於供應時,匯率自然會上升。
END
投機活動
1
由於匯率自由浮動,驅動匯率波幅顯著增大,使外匯市場的效益提高,獲利的機會增加,吸引投資者參與市場操作。因此投機買賣活動占市場絕大多數,也成為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END
突發新聞
1
突發新聞是影響匯率波動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對外匯市場的沖擊往往十分震撼,例如一國元首逝世、政局轉變、地震天災等。因為不確定突發新聞會對後市帶來的影響,所以大多數的參與者都會忽視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便會朝著同一方向進行風險規避和投機買賣,導致匯率大幅波動。
END
央行干預
1
中央銀行的職責是維持貨幣匯率的穩定以及執行落實的貨幣政策。當匯率在市場上的表現未符中央銀行的預期,或者匯率在市場上的表現可能損害國家的經濟利益時,央行便會作出干預,使貨幣匯率達到合理水平。有時候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並未能起到干預作用,需要聯合多個國家央行的力量,打擊投機活動,恢復貨幣匯率的穩定。
END
政治因素
1
政治因素也會影響匯率的變動,因為一國的政局轉變會影響該國的貨幣政策和匯率的穩定性,從而令投資者對該國產生不明朗的反應,繼而進行規避風險的行為,加上資金從外匯市場的流動程序簡化的因素,引致匯率波動異常激烈。影響政局轉變的因素有總統大選、政變、戰爭和罷工等。
END
經濟因素
1. 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代表一國的經濟是增長或是衰退。當經濟正在增長時匯率會上升。其中數值是由政府的支出、出口與入口的凈值、消費、私人投資所組成。
2. 通脹率
通脹是指國內全部物品價格水平處於上漲,並且連續錄得升幅,嚴重的通脹,會影響經濟增長,為社會帶來不安定。而國內物價水平處於倒退為通縮,原因是購買力下降,導致物價下跌。貨幣緊縮情況愈持久,愈會影響投資及生產意欲,引致失業率飆升,最終令經濟衰退。反映通脹的數據有生產者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等。如果物價上升觸及通脹,將能以加息阻止。
3. 利率
當經濟過熱引起物價上升並觸發通脹,應採取收緊信貸政策,提高利率來控制通脹,但也要視乎通脹的水平是處於溫和、嚴重或是惡劣的程度,因為不同程度的通脹匯兌經濟造成不同的影響。高利率的國家貨幣會吸引資金流入,增加該國貨幣的需求,匯率隨之上升;相反,利率低的貨幣會誘使資金流出,減少該國貨幣的需求,使匯率下跌。而貨幣供應量和央行議息會議對利率的走勢有所提示。
4. 失業率
失業率是反映一國經濟狀況的數據。失業率的表現對一些生產數據,如耐用品訂單、工業生產指數、個人收入等有預測性的作用。
5. 貿易開支
貿易開支是指國與國之間的商品貿易活動。貿易收支可分三種:貿易逆差代表該國的進口額大於出口額,反映該國貨幣需求減少,匯率自然下降;貿易順差代表該國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反映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匯率自然上升;貿易平衡代表該國的進口額等於出口額,這種情況對匯率沒有影響。

㈩ 匯率制度與外匯管制的案例,越多越好!

各國貨幣之所以可以進行對比,能夠形成相互之間的比價關系,原因在於它們都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這是匯率的決定基礎,也是匯率的產生原因。 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為本位貨幣。兩個實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單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多少來確定他們之間的比價,即匯率。 財富生活 如在實行金幣本位制度時,英國規定1英鎊的重量為123.27447格令,成色為22開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純金;美國規定1美元的重量為25.8格令,成色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純金。根據兩種貨幣的含金量對比,1英鎊=4.8665美元,匯率就以此為基礎上下波動。 財富生活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作法,以法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 財富生活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 1)購買力平價 (PPP) 購買力平價理論規定,匯率由同一組商品的相對價格決定。通貨膨脹率的變動應會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匯率變動所抵銷。舉一個漢堡包的經典案例,如果漢堡包在美國值 2.00 美元一個,而在英國值 1.00 英磅一個,那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一定是 2 美元每 1 英磅。如果盛行市場匯率是 1.7 美元每英磅,那麼英磅就被稱為低估通貨, 而美元則被稱為高估通貨。此理論假設這兩種貨幣將最終向 2:1 的關系變化。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不足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另一個不足是它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另外,除了通貨膨脹率和利息率差異之外,還有其它若干個因素影響著匯率,比如:經濟數字發布/報告、資產市場以及政局發展。在 20 世紀 90 年代之前,購買力平價理論缺少事實依據來證明其有效性。90 年代之後, 此理論似乎只適用於長周期(3-5 年)。在如此跨度的周期中,價格最終向平價靠攏。 (2)利率平價 (IRP) 利率平價規定,一種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升值(貶值)必將被利率差異的變動所抵銷。如果美國利率高於日本利率,那麼美元將對日元貶值,貶值幅度據防止無風險套匯而定。未來匯率會在當日規定的遠期匯率中被反映。在我們的例子中,美元的遠期匯率被看作貼水,因為以遠期匯率購得的日元少於以即期匯率購得的日元。日元則被視為升水。 20 世紀 90 年代之後,無證據表明利率平價說仍然有效。與此理論截然相反,具有高利率的貨幣通常不但沒有貶值,反而因對通貨膨脹的遠期抑制和身為高效益貨幣而增值。 (3)國際收支模式 此模式認為外匯匯率必須處於其平衡水平——即能產生穩定經常帳戶余額的匯率。出現貿易赤字的國家,其外匯儲備將會減少,並最終使其本國貨幣幣值降低(貶值)。便宜的貨幣使該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價格優勢,同時也使進口產品變得更加昂貴。在一段調整期後,進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從而使貿易余額和貨幣向平衡狀態穩定。 與購買力平價理論一樣,國際收支模式主要側重於貿易商品和服務,而忽視了全球資本流動日趨重要的作用。換而言之,金錢不僅追逐商品和服務,而且從更廣義而言,追逐股票和債券等金融資產。此類資本流進入國際收支的資本帳戶項目,從而可平衡經常帳戶中的赤字。資本流動的增加產生了資產市場模式。 (4)資產市場模式 目前為止的最佳模式。 金融資產(股票和債券)貿易的迅速膨脹使分析家和交易商以新的視角來審視貨幣。諸如增長率、通脹率和生產率等經濟變數已不再是貨幣變動僅有的驅動因素。源於跨國金融資產交易的外匯交易份額,已使由商品和服務貿易產生的貨幣交易相形見絀。 資產市場方法將貨幣視為在高效金融市場中交易的資產價格。因此,貨幣越來越顯示出其與資產市場,特別是股票間的密切關聯。

閱讀全文

與有關外匯匯率外匯市場的案例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鄭州億成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 瀏覽:270
期貨青澤合集 瀏覽:693
浙能集團算是好單位嗎 瀏覽:630
永輝超市股份佔比情況 瀏覽:494
金融服務圖片 瀏覽:735
特斯拉股票超豐田 瀏覽:920
公司企業理財產品 瀏覽:446
牛可以用來融資租賃嗎 瀏覽:949
如何加強對融資的監管 瀏覽:110
天地集團 瀏覽:504
中儲股份監管事業部 瀏覽:216
錦江集團的控制 瀏覽:648
手機什麼貸款好申請信用卡嗎 瀏覽:979
福鞍股份有利好嗎 瀏覽:732
基金管理公司屬於金融企業 瀏覽:950
分期樂合作金融機構放款額度緊張 瀏覽:237
公司投資理財崗位 瀏覽:967
著名投資理財公司排名 瀏覽:20
期貨市場吸引投機資本 瀏覽:885
問醫生股票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