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的錢怎樣一步步的變化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115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貳』 中國古代貨幣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叄』 簡述貨幣的發展過程
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歷史,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商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
東魏:沿永安五銖;
北齊:常平五銖;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漢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兌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銀鑄幣:銀鑄幣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態有銀錠、銀元寶等。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對付西方銀元流入,自鑄銀元。光緒十三年,鑄造光緒元寶,又稱「龍洋」,分單龍和雙龍,另外還有光緒帝半身像銀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
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在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由於歷史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三種不同的法定貨幣,大陸地區使用人民幣,港澳地區因為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法定貨幣是港元,澳門則是澳門元;此二者並直接或間接與美元掛鉤。
(3)先秦時期貨幣的演變擴展閱讀:
貨幣分類標准
方法1
以發行者來分類,可分為公錢(法定貨幣)、私營貨幣和區域貨幣(社區貨幣)。公錢一般說來由政府來發行,當它存在的時候,一般說來佔主導地位。私錢和區域貨幣則由非政府機構來發行。
按材資來分類,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使用不同的物品作為貨幣。可分為貝殼、珠子、棍子、金屬貨幣(參見商品貨幣)、紙幣以及數字貨幣。就性質來分,可分為真實貨幣和虛擬貨幣。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義:本身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使用時間:古代 缺點:過程費時、不易達成交易、無保障、不易攜帶
商品貨幣 定義:本身具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缺點:沉重、易碎、無保障、不易攜帶
法定貨幣(強制貨幣) 定義:以法令強制規定(任何人皆不得拒絕)其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塑膠貨幣 定義:不屬於貨幣的一種,僅為延遲支付的工具
本位:
1,金本位
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2,銀本位
用白銀做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通貨的基本單位由定量的銀規定的貨幣本位制。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復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制所取代。
到了19世紀末,隨著白銀采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比價大幅度波動,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除了中國以外,各國先後放棄了銀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制。
3,復本位
同時規定黃金和白銀為貨幣單位基礎的本位叫做復本位。實行復本位實際上是同時實行金本位和銀本位。復本位的優點是:由於貨幣單位以兩種貴金屬為基礎,復本位貨幣價值比金本位或銀本位的貨幣更加穩定。
如果金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金本位;如果銀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銀本位。而復本位的主要問題是:它有時成為金本位,有時成為銀本位,難以起到雙重本位的作用。
復本位制亦稱金銀復本位制,是指以金、銀兩種特定鑄幣同時充作本位幣,並規定其幣值對比的一種貨幣制度。其對稱是單本位制,即銀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國在確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紀長期採用復本位制。
4,不兌現本位
不把貴金屬作為貨幣單位的基礎,並且規定紙幣不兌換貴金屬的本位叫做不兌現本位,又稱為信用本位。按照這種本位制,人們可以用一種紙幣兌換另一種紙幣,但不能兌換貴金屬。
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金本位或銀本位制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量取決於它的貴金屬存量,而貴金屬存量又取決於貴金屬的勘探和開采情況,所以貨幣供給量不能適應經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
但是在不兌換本位制條件下,政府可以決定貨幣供給量。因此,不兌現本位制更有利於政府對經濟的調節。
5,紙幣本位
紙幣本位制,亦稱「自由本位制」。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也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兌換,紙幣作為主幣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國家也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為輔幣流通,但輔幣價值與用以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
由於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在中央銀行國有化之後,國家便委託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方式是通過信貸程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
由於該種貨幣制度不與黃金掛鉤,紙幣發行量一般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決定,國家要對其實行嚴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貨制度」。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制度,幾乎都是紙幣本位制。
『肆』 貨幣在古時候如何發展的,吃飯付錢真的用元寶嗎
中國古代的貨幣形成,主要是從農業勞動和貿易開始的。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最早的貿易方式是以物換物。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等價物品的多樣性,以物換物已經不適合社會的發展,因此逐漸形成了貨幣貿易。我國古代最早的貨幣主要為「貝幣」,所以從我國的文字來看,凡是與貨幣、價值有關的文字都與「貝」字有關,比如財寶(寶)、賞賜、貨貸、賒賬,甚至貧賤都含有「貝」字。1976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殷墟武丁配偶「婦好」墓,出土了近7000枚海貝。可見,商朝已經將海貝作為貨幣流通。那麼,商朝後期的貝幣又是如何發展的呢?古代的黃金和白銀,是否是古代的流通貨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從先秦時期到清朝滅亡,中國古代貨幣發展情況,黃金和銀子是否是法定貨幣,古人外出吃飯住店一般使用什麼貨幣,看完本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袁大頭
在明朝初期,主要貨幣還是以銅錢為主,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發行「大明寶鈔」,民間禁止金銀買賣,只能從官方兌換紙鈔。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426年—1435年)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2年—1566年)年間,曾停鑄和禁用銅錢,民間盛行紙幣、白銀或實物交易。嘉靖六年(1527年)因紙幣寶鈔膨脹厲害,明朝又恢復了鑄錢。此後,銀子作為大額貨幣,開始在民間流通。在明朝以前,銀子是不常見的貨幣。在清朝以銅錢為主,銀子是很少見的。清朝滅亡以後,銅錢開始退出歷史舞台。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現的銀元,開始成為民國的主要流通貨幣。
第四:銀子太貴重,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其實,在古代除了銅錢,其他諸如黃金、白銀、銀票都不屬於流通貨幣。尤其唐朝以前金銀產量不高,並沒有成為民間流通貨幣。當然,唐朝出現元寶就更不可能了,因為元寶是元朝才有的。宋、元、明、清,雖然有銀子流通,但是使用的基本是碎銀子,需要稱重。好不誇張的說,古代使用銀子,除了大額交易,都要兌換成銅錢才能直接使用。我們在古裝電視劇當中看見俠客,吃個飯都用元寶,還不用找錢,根本不符合歷史。為什麼,這么說呢?
以明清的銀子為例,官方銀元寶標准為50兩,清朝康熙乾隆年間1兩銀子=1貫=1000文銅錢(1文銅錢大約4克,一貫4公斤,50兩就等於50貫,重量200公斤。)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價值1000文,有8斤重。假如外出吃飯,只需要10文錢,你拿出一兩銀子或者50兩銀子你覺得合適嗎?如果,在古代吃飯隨時套出一錠銀子,就不用找了,除非家裡是開礦的。像武俠電影當中的俠客,有這么多錢,估計就不用做俠客到處打打殺殺了。
『伍』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如何統一幣制呢
這個問題的描述有點別扭啊。其實秦始皇統一貨幣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在征戰六國期間秦國的貨幣就已經慢慢的傳到了各國,只是在統一六國後正式頒布法令,將貨幣統一成秦國的半兩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先秦時期各國的貨幣情況。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
先秦時期各國的文字不一樣,同時使用的貨幣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各諸侯國的貨幣總體上可以分為布幣、刀幣、圜錢、銅貝(蟻鼻錢)四大貨幣體系。
根據考古發掘的錢幣實物,大致在周王室直接統治的都城洛邑(今洛陽)及其周圍地區,以及三晉(山西、河北)地區使用的是由農具鏟演變而來的空首布,後來又演變為平首布,統稱為布幣。
燕國、趙國,以及齊國等地,大約從春秋晚期開始鑄造使用刀幣。
秦半兩錢
《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
司馬遷的這段記載確實讓大家誤解了幾千年,以為秦半兩錢是秦始皇統一化為統一貨幣所鑄。直到考古學家們在多個戰國古墓里發現秦半兩錢。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先後在四川省巴縣的冬筍壩、青川縣的郝家坪、浦江縣的戰國船棺墓,以及陝西省咸陽塔爾坡等多處戰國時期的秦墓考古挖掘中,都先後出土了半兩錢。這個時候,學者們才意識到秦圜錢就是秦半兩錢。
所以,秦半兩錢早在戰國時期就有,隨著秦的開疆拓土傳播到了六國,逐漸取代了六國的貨幣,最終實現了貨幣的統一。秦統一全國幣制的措施由宰相李斯負責制定,具體內容如下:
①規定了錢幣的種類與名稱
②統一的貨幣分兩種,一種是貴金屬黃金等高價值的,另外一種則是半兩錢
③統一了錢幣的形制和單位,即半兩錢,圓形方孔,單位為半兩
④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錢幣
⑤制定了錢幣的立法
『陸』 誰知道中國古代貨幣的演進歷程
這個網站你打不開,所以就不給你了.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歷代錢幣特徵
商代錢幣
在中國的商代,已經開始以貝殼作為貨幣使用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的貝殼作為貨幣漸漸供不應求了,於是出現人工貝幣,如石貝幣、骨貝幣、蚌貝幣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用銅質的金屬貝幣。
先秦錢幣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則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各地區因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貨幣。主要有: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
秦漢錢幣
秦半兩銅錢秦滅六國後,廢除各國的布幣、刀幣等舊幣,將方孔半兩錢作為法定貨幣,中國古貨幣的形態從此固定下來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漢承秦制,並允許民間自鑄。西漢的銅錢仍然是用其重量來命名的,但重量與名稱漸漸地不符了。西漢的銅錢主要有三種:半兩、三銖、五銖。
西漢末年,王莽攝政和新朝統治時期,托古改制,十餘年間就進行了四次大的幣制改革,王莽錢名目等級繁雜,其幣制改革以失敗告終。
東漢所鑄的錢,都是五銖錢。
三國魏晉南北朝錢幣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亂,金屬貨幣的流通范圍減小,且形制多樣,幣值不一,出現了重物輕幣的現象。
三國時期的曹魏實行的實物貨幣政策,魏明帝時恢復鑄行五銖錢,形制與東漢時期五銖相似。蜀漢和東吳多實行大錢。屬幣主要有:直百五銖、直百等。吳幣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等。
西晉成立後主要沿用漢魏舊錢,兼用谷帛等實物;東晉成立之初則沿用用吳國舊錢,後來出現了五銖小錢,相傳是吳興沈充所鑄,所以又稱:「沈郎五銖」。
十六國期間的成漢李壽鑄行了中國最早的年號錢「漢興」錢;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十分動盪,幣值混亂,私鑄現象嚴重。北朝從北魏開始,錢文逐漸擺脫紀重局限,逐步向年號錢制過渡。
隋唐五代十國錢幣
隋朝的建立,使中國混亂的貨幣趨向於統一,隋文帝開皇三年鑄行了一種合乎標準的五銖錢,並禁止舊錢的流通。
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鑄行的年號錢——開元通寶,以前的紀值紀重錢幣一去不復返,代之的是寶文幣制(主要是通寶、元寶和重寶)。開元通寶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鑄幣,另外還鑄有乾封重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咸通玄寶及史思明所鑄順天元寶、得壹元寶等。
五代十國政治分裂割據,改朝換代像走馬燈一樣,各國以鑄惡錢來增強自身實力,以達到削弱他國力量的目的,故錢幣甚多,但質量不高。
宋遼金西夏錢幣
中國宋代是鑄幣業比較發達的時期,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前代,是繼王莽錢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宋朝貨幣以銅錢為主,南宋以鐵錢為主。北宋以後的年號錢才真正開始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錢文有多種書體。同時,白銀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
金國由女真族所建,曾統治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其所鑄錢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南宋的影響較大。
元明清錢幣
在元代,紙幣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貨幣,銅錢的地位減弱,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後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我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清朝主要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採用模具制錢,後期則仿效國外,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古代貨幣列表
貝幣
天然貝幣
人工貝幣
金屬貝幣
蟻鼻幣
銅幣
刀幣
布幣
環錢
方孔錢
三銖
四銖
五銖
開元通寶(唐代)
王莽錢
紙幣
交子(北宋)
會子(南宋)
關子(南宋)
中統元寶交鈔(元代)
大明寶鈔(明代)
『柒』 指出先秦時期和秦漢時期貨幣體系的不同點,並說明造成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
先秦時期貨幣五花八門,個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貨幣,其中銅錢,刀幣,珠寶首飾等是先秦時期貨幣的代表,且購買力也不一樣。
原因:由於先秦時期諸侯割據,權利分散
而秦漢時期實現的大一統,不管是從經濟發展角度還是政治上的一統都需要實現貨幣的統一,有了統一的貨幣,就能在經濟上到達統一,有利於鞏固政權,所以在秦漢時期貨幣有國家統一製造、且規定了貨幣的購買力。
原因:為了防止經濟動盪,有利於政權的穩定。
『捌』 中國古代貨幣是如何演變至今的
中國使用貨幣的歷史已經有4000年了,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無論是天然貨幣還是人為製造的貨幣,亦或是紙幣,都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公元前21世紀到秦朝建立,天然海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中原地區的人們一直在用天然海貝進行物品的交換,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才有了金屬貨幣和紙幣。
一、秦漢時期在先秦時期,天然海貝同時具有裝飾和貨幣的雙重作用,是已知中國最早的貨幣。到了春秋時期,貨幣體系以銅幣為主,黃金、銅幣都已經在市場上出現。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開始普遍出現在市場上。除了黃金是各國的通幣以外,銅幣是各國民間的通用貨幣,比如刀幣、布幣、疲弊、皮幣、鐵錢等。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關於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你們都明白了嗎?
『玖』 先秦時期錢幣
中國歷代古錢幣參考價格表一
你有收藏嗎?
在商和西周時期,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貨幣形態趨於成熟。除了貝類外以青銅生產的工具及青銅錠充當的金屬稱量貨幣已在流通領域中佔有主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金屬幣出現並迅速獲得廣泛的流通。這一時期的錢幣式樣往往淵源於青銅工具。空首大布的造型與青銅有關,齊和燕國的貨幣樣式類於青銅刀削。流通於不同地區的錢幣構成各自的體系,多有紀地或紀重的面文,其紀量單位和形式各不相同,貨幣體制相當復雜,當時的布幣以三晉為中心流通地區,刀幣則以齊和燕為行用中心,同時還並用圓孔錢和方孔圓錢。蟻鼻錢的流通主要以楚地為范圍。戰國晚期,由於政治地理的變化和各地經濟的交流的日益密切,各種鑄幣在流通中必然超出原來的地域,並在形式和計量單位方面呈現逐步融合的趨勢。行用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圓錢和方孔錢,是當時最為進步的鑄幣形式。秦國鑄行的圓錢,使用銖兩記重。這為以後貨幣形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先秦-秦
名稱形制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貝幣天然貝 10元使用海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產一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曾亦行使貨幣之功能;銅貝--始鑄於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時期。此當人類史上最早之金屬鑄幣。
貝幣骨貝 25元
貝幣銅貝 5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武 1300元春秋早期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按今發現,空首布尚有鉛質,以及銀質者鑄。形狀為平肩平足,附註於此不另載。鏟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冊 18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南 15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 1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東周 5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 3200元
斜肩弧足空首布盧氏 1050元 春秋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鏟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 1100元
聳肩尖足空首布八 4000元 春秋至戰國初。晉。青銅。起源於生產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狀,有銎。
聳肩空首布無文 2600元
釿布梁半釿 2600元 戰國早、中期,以魏國為主,另趙,楚諸地亦曾鑄有。青銅,平首,一般為圓檔方足。
釿布梁一釿 2000元
釿布梁二釿 8000元
釿布晉半釿 15000元
釿布晉陽二釿 8000元
釿布晉陽一釿 2500元
釿布安邑一釿 600元
釿布晉陽半釿 6000元
釿布虞一釿 2000元
釿布虞半釿 22000元
釿布氏半釿 22000元
布幣山陽 10000元
布幣分布 3000元
布幣四布當釿 30000元
布幣殊布當釿、十貨 1400元
銳角布公 100元 戰國中、後期,韓,魏等地,青銅,首部兩端呈銳角,平肩方足。
銳角布垂 220元
銳角布涅金 200元
布幣盧氏涅金 6000元戰國中、後期。三晉地區、燕國,青銅。平首、平肩、方足。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最多的一種布幣,歷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藺 100元
方足布平陽 35元
方足布安陽 120元
方足布齊備 120元
方足布襄坪背左 80元
方足布同是 150元
方足布高都 180元
方足布奇氏 280元
方足布烏壤 300元
方足布長安 700元
方足布 550元
方足布東周 1600元
方足布右明新治 1500元
尖足布邪山 1200元 戰國中、後期,趙、燕等地,青銅。平首、聳肩,尖足。
尖足布茲氏半 150元
尖足布武安 150元
尖足布中陽 400元
尖足布商水 900元
尖足布壽陰 350元
圓足布藺、五 1300元 戰國後期,趙國,青銅,圓首,圓肩,圓檔、圓足。
圓足布離石 3000元
圓足布離石、三十五 2200元
三孔布北九門 50000元戰國晚期,趙國,青銅,由圓足布演化之別種;首與兩足部各有一小圓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兩」紀重,首開「銖」、「兩」紀重製,對後世影響極大。
三孔布宋子 50000元
三孔布下專 50000元
刀幣針首刀 700元 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燕國一帶,青銅,首部尖狀,面文為記號、符號或單字。
刀幣尖首刀 1200元
刀幣博山博山刀 1500元
刀幣八明刀圓折 70元 戰國中、晚期,燕國,青銅,有圓折和磬折兩種。
刀幣左二明九磬折 40元
刀幣明、齊化齊明刀 8000元 戰國晚期,齊境內,青銅,刀身多輕薄,「明」字為方折,細長。
刀幣甘丹直刀 250元 戰國中晚期,趙、中山國,青銅,圓首,刀身平直,大者微帶弧意,形體皆輕薄。
刀幣晉匕直刀 10000元
刀幣即墨之法化齊大五字 2500元
刀幣齊造邦長法化齊六字刀 8000元
刀幣即墨法化齊四字刀 2200元
刀幣齊法化齊三字刀 400元
環錢離石 1500元戰國中後期,周王畿、魏、秦、趙等地,青銅,圓形圓孔,制古拙,而背無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錢背呈平面狀,背徑大於面徑。背緣上及穿眼肉多能觀察到范線,而錢體外緣亦能找到澆口痕跡。字文大篆,筆劃鋒勁,俊灑不羈。
環錢藺 10000元
環錢共屯赤金 15000元
環錢東周 1500元
環錢西周 1200元
環錢共 1000元
環錢半環 10000元
環錢長垣一釿 2500元
圓錢幣貝益四化 150元 戰國中晚期,秦、齊、燕等地。鉛,銅,圓形方孔,分無郭,有兩種,後世相沿之方孔圓錢定製即源出於此。
圓錢幣貝益六化 180元
圓錢幣貝益化 600元
一化方孔幣 10元
明化方孔幣 10元
兩甾方孔幣 1200元
蟻鼻錢君 800元 戰國,楚,青銅,貝形,凸形,平背,一端有孔,錢面鑄陰文。
蟻鼻錢金 200元
蟻鼻錢行 400元
文信方孔幣 5000元
半兩秦鑄(小平) 30元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於中央政權統一鑄幣,至末年,社稷動盪,各地方鑄、私鑄錢出焉,青銅,規范秦半兩製作精好,錢文整,挺拔,一般直徑在3.2厘米上下,重約8克左右。
半兩大型(小平) 50元
半兩秦鑄36mm 200元
兩兩秦鑄小平 600元
半兩秦精鑄傳形 500元秦並六國統一鑄幣,名曰半兩,方孔圓錢從此成為定製,古以廿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錢文半兩二字高挺,兩中人字偏下,上橫較短,半字下橫較長,據咸陽出土:徑2.3--3.8厘米,重2.8--8.1克,傳世徑3.5厘米以上者少見。
半兩秦特大型
中國歷代古錢幣參考價格表均出自: 世界同盟網
『拾』 先秦時期和秦漢時期貨幣體系的不同點,並說明造成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
貨幣文化包括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具體表現在貨幣的材料、形狀、文字、價值等方面,從而反映貨幣的全貌與本質。貨幣文化是貨幣分類的全面標准。按此標准考察,先秦時期各國貨幣存在黃河流域的和長江流域的兩種體系。楚國的貨幣是長江流域貨幣文化的代表。
在有關先秦的論著中,往往將貨幣分為刀、布(鎛)、圜、貝四系。如果僅僅按銅(青銅。下同)幣的形狀而言,這種分類是有依據的。但銅幣只是貨幣體系中的一種,形狀又只是銅幣的特徵之一。這就決定了此種分類的標准不全面,結果不合理。貨幣分類的全面標准應是貨幣文化,因為它包括貨幣的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反映貨幣的全貌與本質。如果按貨幣文化區分,將視線從銅幣擴大到貨幣的整體,從外形深入到本質的層次,就會發現這個時期有兩個貨幣體系:黃河流域(北方)的和長江流域(南方)的。楚國的貨幣是長江流域貨幣文化的代表(註: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有吳、越、楚等國,至今未見可以肯定是楚之外的吳、越等國的貨幣。)。本文從幣材、幣形、幣文、幣值四個方面簡析楚國與同時代黃河流域諸國貨幣文化的異同及其相互影響。
一、幣材:貴金屬型與賤金屬型
幣材是貨幣文化的物質載體,屬於貨幣文化的物質層面。就幣材而言,楚國與黃河流域諸國相同之處,在於都用布帛與金屬。楚國的特點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用銀鑄幣,「金三品」齊全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楚有「三錢之府」。「三錢」,即金、銀、銅三種金屬貨幣。出土文物證明楚國確有金幣、銀幣和銅幣。據先秦、秦漢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黃河流域各國用金為幣,鑄有銅幣。不同的在於,楚國用銀為幣已可肯定;黃河流域諸國是否用銀,有待新的出土文物證實(註:見拙撰《楚國的貨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210頁。)。迄今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用銀為幣材,可能唯楚一國。這使楚國金幣、銀幣和銅幣齊全,即「金三品」俱全(註:《書·禹貢》:荊、揚二州「劂貢惟金三品」。《史記·平準書》:「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以往對金三品有兩種解釋。一是釋「金」為「五金」之金,泛指金屬,「黃」金為黃金,「白」金為銀,「赤」金為銅。一是釋「金」為銅,「黃」金為黃銅,「白」金為白銅,「赤」金為紅銅。從出土物看,楚國的金屬貨幣種類有金幣、銀幣、銅幣。據此,第一種解釋可能符合歷史實際。)。 在幣材的嚴格意義上,「金三品」這種說法並不完全。因為若就這些金屬貨幣的材料元素來分析,銅幣的材料為銅、鉛、錫。加上製造金幣的黃金,製造銀幣的白銀,則是銅、錫、鉛、金、銀五種金屬。說楚國金屬貨幣的幣材是「金五品」俱全,則更為准確。 (二)黃金在幣材中占重要地位
從文獻上看,秦、周、韓、魏、趙、燕、齊、宋、越、吳、楚諸國都有使用黃金為幣的記載。下述事實說明,相對而言,黃金在幣材中的地位,以楚國最為突出。
1.從出土的貨幣實物看,黃河流域各國的均為銅幣,可以確認是這些國家的金幣至今竟無一見(註:除楚國外,其他各國是否鑄造過金幣,至今尚難肯定。浙江紹興戰國初期墓葬中出土過金餅,其國屬未見論證。對河南扶溝等幾處出土的無印文的金幣和銀幣,部分學者認為是韓國或鄭國鑄造的。另一部分學者卻斷定為楚幣。從幣文、出土地點等多個方面確鑿證明鑄有金幣和銀幣的,唯有楚國。參見拙撰《楚國的貨幣》第135、201頁。);楚國則不然。已發現楚國金幣的地方,遍及當時楚境。在黃河流域的秦、齊等國境內出土的、可以確定鑄造國別的金幣,也是楚國的。 2.從金幣的職能看,黃河流域各國的黃金,當作為貨幣使用時,或用於朝貢、禮聘、賞賜、饋贈,作為支付手段;或用於作價值尺度;或用於作儲藏手段;用作商品交換中流通手段的僅見於《管子·輕重篇》,而此篇的著作年代,或謂春秋戰國之際,或謂戰國,或謂秦末漢初,或謂西漢前期,也有認為是西漢後期的,尚無定論。楚國的情況大不相同。黃金具有貨幣的全部職能,且大量用於商品交易。包山楚簡文書類194簡中,涉及用金的29簡,占總簡數的15%;僅用於翟穜(糴種)的有11簡,占總簡數的5.7%,佔用金簡數的37.9%。 (三)錫的作用突出
在楚國的幣材中,錫的作用突出。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錫作為獨立的幣材。出土的楚國文物中有錫餅、鉛餅。其性質,或謂冥幣,或稱金屬塊。從《史記·平準書》記載秦統一幣制時宣布「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來看,先秦時期錫是幣材之一。這些錫餅很可能是貨幣。
2.錫在銅幣中占的比重大。錫在銅幣中占的比重,以楚國龜貝(即蟻鼻錢。下同)為最高(其次是齊國的刀幣)。銅幣的含錫量如達6%以上,鑄造時體積收縮小,易形成(α+δ)共析體,可提高錢幣的強度,且適於澆鑄,使錢幣輪廓字跡清晰,品相優美,經久耐用(註:楚國龜貝含錫量高,含銅量也高(達70%左右),這使它的金相組織均勻,機械質地較好。龜貝錢的體形特徵是輕小,它所以能採取如此之輕的實體,如此之小的形式,能取象於貨貝(cypraea monete),主要是由於幣材中銅、錫比重大。在先秦銅幣中,楚國高錫龜貝的質量居第一位。)。
楚國的幣材在種類上多一種白銀,在結構上金和錫的地位突出。這兩個方面使楚國的幣材具有兩個特點:第一,種類多一點,因而更加豐富,色彩更加斑斕,更加耀眼。第二,價值含量高一些。金與銀是貴金屬,價值含量高固不待言。在賤金屬幣材錫、銅、銅中,銅的價值高於鉛,錫的價值又高於銅。因此,楚國幣材價值結構高於黃河流域各國。
楚國幣材的這些特點,是由它的自然資源、金屬采煉業技術水平與地理環境、貿易狀況決定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楚地有金、銀、銅、錫、鉛礦藏,且采煉技術甚高,故以出產這些金屬著稱。《書·禹貢》:荊、揚二州「劂貢惟金三品」;「九江納錫、大龜」。李斯上秦王書敘述秦國所用國外之材中有「江南金錫」(註:《史記》卷87《李斯傳》。)。幣材反映一國的自然蘊藏和社會生產力水平。
二、幣形:取象自然物與取象生產物
每一種貨幣必有其特定的形式。幣形是貨幣文化的外在表現。它涉及貨幣文化內含的三個層面,形象地體現出一國貨幣文化的特徵。 楚國金屬貨幣形式的特點是: (一)形狀多
1.鑄造多種金屬貨幣。黃河流域各國使用黃金為幣,但至今未見它們鑄造的金幣。由此推測,它們很可能是使用生金塊或楚國鑄的金幣(秦、齊境內出土楚國金幣,以及上引李斯說秦國使用「江南金錫」,說明了這種可能性)。黃河流域各國只鑄造銅幣,楚國既鑄造銅幣,也鑄造金幣和銀幣。
2.每一種金屬貨幣鑄造形式多樣。楚國的金幣、銀幣、銅幣都有幾種形狀。金幣的形狀有版形與餅形兩大類。銀幣有鏟形、餅形、版形三大類。銅幣有貝形、鎛形、長方形、方形、圓形五大類。這些大類中又有若乾式樣。
從現有的實物看,貨幣的種類與形狀之多,以楚為最。
貨幣種類和形狀的多樣性,是商品交換關系發育程度低情況下的產物,它帶來使用上的某些不便。隨著商品交換與貨幣交往的增多,必然會產生普遍使用的、佔主要地位的貨幣。戰國時期,在楚國的金幣、銀幣與銅幣中,使用最多的是金幣和銅幣。在金幣中,大多數是龜版形。在銅幣中,貝形的占絕大多數。版形金幣與貝形銅幣是楚國金屬貨幣中的兩種主要貨幣,它們是楚國貨幣形狀的代表。 (二)取象於外來交換品中的自然物
楚國主要金幣的形式取象於龜,主要銅幣的形式取象於貝。這不僅有出土的實物及它們演變的軌跡為據,還可以從其名稱上得到佐證。
楚之銅幣,最初形態與貨貝殼一樣,空心,有齒。後演變為實心,無齒。腹部似貝腹,背部似貝背,亦似龜背。「龜貝」之名可能由此而來。從秦在統一六國後關於建立統一貨幣制度的命令中,可以知道戰國末年各國銅貨幣的通稱是:「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註:《史記》卷30《平準書》。)。其中,「錢」指流行秦、周、韓、趙、魏、燕、齊等地的圜形銅幣。「刀」指流行於齊、燕、趙、中山等地的刀形銅幣。「布」指流行於周、鄭、衛、韓、趙、魏、燕、楚等地的鎛(錢、鏟)形銅幣。「龜貝」指流行於楚國的銅幣。古代文獻與出土文物都證明,戰國末年中國境內的銅幣就是這四種。
楚之金幣,初期的並始終佔多數的是龜版(龜的腹甲)形的。龜版簡稱版(註:韓愈:《月蝕詩效川子作》:「烏龜怯奸怕寒,縮頸以殼自遮,終令誇娥抉女出,卜師燒錐灼,滿板如星羅。」此處之板即龜腹甲。),版亦作板。故其名稱為黃金,簡稱金;又稱金版,簡稱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