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匯經濟風險有什麼特徵
1、外匯交易風險。由於進行本國貨幣與外幣的交換才產生外匯風險。以外匯買賣為業務的外匯銀行負擔的風險主要是外匯風險。銀行以外的企業在以外幣進行貸款或借款以及伴隨外幣貸款、借款而進行外匯交易時,也要發生同樣的風險。個人買賣外匯同樣也存在風險。
2、為了將來進行外匯交易而將本國貨幣與外幣進行兌換,由於將來進行交易時所適用的匯率沒有確定,因而存在風險。這是一般企業以外幣計價進行貿易交易及非貿易交易時產生的風險,因此也稱為「交易結算風險」。
3、企業進行會計處理和進行外幣債權、債務決算等時候如何以本國貨幣進行評價的問題。比如在辦理決算時,評價債權、債務,因所適用的匯率不同,就會產生賬面上損益的差異,因此也稱為「評價風險」或「外匯折算風險」。
4、經濟風險——指企業或個人的未來預期收益因匯率變化而可能受到損失的風險。
5、國家風險——即政治風險。它是指企業或個人的外匯交易因國家強制力而終止所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B. 根據外匯風險的表現形式 可將外匯風險分為( ) ( ) ( )
根據外匯風險的表現形式,可以劃分為五類,即外匯交易風險、外匯折算風險、外匯經濟風險、外匯結算風險和國家風險。
1.外匯交易風險指企業或個人未了的債權債務因匯率變動後進行外匯交割清算時所出現的風險。它不僅存在於涉外企業的應收款項和所有貨幣負債項目,也存在於一些表外業務。如()l買入外匯工具,(外匯遠期合同、期貨合同、期權合同及掉期合同)(2)賣出外匯工具;(3)尚未清算客戶的買賣合同,而這一合同的價格早己確定;(4)購買外幣價格固定的商業合同。
2.外匯折算風險指企業或個人會計報表中的外匯項目,因匯率變動而引起的轉換為本幣時價值跌落的風險。由於匯率不斷變動,按不同匯率折算的財務狀況大不相同,企業的折算風險在會計上暴露無遺,因而折算風險是涉外企業最明顯的一種風險。
3.外匯經濟風險指企業或個人的未來預期收益因匯率變化而可能受到的風險。經濟風險對企業影響最大,是企業最關心的一種外匯風險。經濟風險暴露產生於實際經營活動中的貨幣波動和價格變動,預期的匯率變動的影響反映在子公司的預期現金流量和母公司的市場價值中。
.4外匯結算風險指企業或個人己發生的債券、債務因匯率變動而造成的結算過程中受損失的風險。表面上看,外匯結算涉及的只是結算工具、結算程序、結算機構、結算準則等具體事項,與匯率變動關系不大,但是匯率變動實際上極大地影響著企業或個人的結算行為。因為匯率變動影響著企業的成本和收益,增加了外匯收支的難度,企業在選擇結算工具、結算方式時就會更加註意結算的安全性及成本。如果匯率變動後原來的交易對企業十分不利,則企業會千方百計阻止結算,或者弄虛作假轉嫁匯率變動帶來的損失。如果企業因匯率風險損失而破產,外匯結算也不可能進行,而且企業為了避免匯率風險,往往更改結算日期,提前或者推遲結算。所有這些活動,都使結算的對方處於結算風險之中。結算風險還有因為非匯率因素造成的,比如外匯管制、銀行倒閉等。
5.國家風險國家風險也稱政治風險,指企業或個人的外匯交易因國家強制力量而中止所造成的損失的可能性。
C. 外匯風險高嗎種類有哪些
根據外匯風險的作用對象和表現形式,目前學術界一般把外匯風險分為三類:交易風險、折算風險和經濟風險。
1.交易風險(transaction risk)
交易風險也稱交易結算風險,是指運用外幣進行計價收付的交易中,經濟主體因外匯匯率變動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它是一種流量風險。
交易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商品、勞務的進出口交易中,從合同的簽訂到貨款結算的這一期間,外匯匯率變化所產生的風險。
(2)在以外幣計價的國際信貸中,債權債務未清償之前存在的風險。
(3)外匯銀行在外匯買賣中持有外匯頭寸的多頭或空頭,也會因匯率變動而遭受風險。
2.折算風險(translation risk)
折算風險又稱會計風險(accounting risk),是指經濟主體對資產負債表進行會計處理的過程中,因匯率變動而引起海外資產和負債價值的變化而產生的風險。它是一種存量風險。
同一般的企業相比,跨國公司的海外分公司或子公司所面臨的折算風險更為復雜。一方面,當它們以東道國的貨幣入賬和編制會計報表時,需要將所使用的外幣轉換成東道國的貨幣,面臨折算風險;另一方面,當它們向總公司或母公司上報會計報表時,又要將東道國的貨幣折算成總公司或母公司所在國的貨幣,同樣面臨折算風險。
折算風險主要有三類表現方式:存量折算風險、固定資產折算風險和長期債務折算風險。風險的大小與折算方式也有一定的關系,歷史上西方各國曾先後出現過四種折算方法。
(1)流動/非流動折演算法。該方法將跨國公司的海外分支機構的資產負債劃分為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資產、非流動負債。根據該方法,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按編表時的現行匯率折算,面臨折算風險;非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負債則按原始匯率折算,無折算風險。
(2)貨幣/非貨幣折演算法。該方法將海外分支機構的資產負債劃分為貨幣性資產負債和非貨幣性資產負債。其中,所有金融資產和負債均為貨幣性資產負債,按現行匯率來折算,面臨折算風險,只有真實資產屬於非貨幣資產負債,按照原始匯率來折算,沒有折算風險。
(3)時態法。該方法為貨幣/非貨幣折演算法的變形,只是對真實資產作了更真實的處理:如果真實資產以現行市場價格表示,則按現行匯率計算,面臨折算風險;如果真實資產按原始成本表示,則按原始匯率折算,沒有折算風險。當全部真實資產均按原始成本表示時,時態法與貨幣/非貨幣法完全一致。
(4)現行匯率法。該方法將跨國公司的海外分支機構的全部資產和全部負債均按現行匯率來折算,這樣一來,海外分支機構的所有資產負債項目,都將面臨折算風險。目前,該方法已成為美國公認的會計習慣做法,並逐漸為西方其他各國所採納。
3.經濟風險
經濟風險(economic risk)又稱經營風險(operatingrisk),是指意料之外的匯率波動引起公司或企業未來一定期間的收益或現金流量變化的一種潛在風險。在這里,收益是指稅後利潤,現金流量(cash flow)指收益加上折舊。經濟風險可包括真實資產風險、金融資產風險和營業收入風險三方面,其大小主要取決於匯率變動對生產成本、銷售價格以及產銷數量的影響程度。例如,一國貨幣貶值可能是的出口貨物的外幣價格下降從而刺激出口,也可能使得使用的進口原材料的本幣成本提高而減少供給,此外,匯率變動對價格和數量的影響可能無法馬上體現,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著企業收益變化幅度的大小。
與交易風險不同,經濟風險側重於企業的全局,從企業的整體預測將來一定時間內發生的現金流量變化。因此,經濟風險來源不是會計程序,而是經濟分析。經濟風險的避免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預測能力的高低。預測的准確程度直接影響企業在生產、銷售和融資等方面的戰略決策。此外,折算風險和交易風險的影響是一次性的,而經濟風險的影響是長期的,它不僅影響企業在國內的經濟行為與效益,而且直接影響企業在海外的經營效果和投資收益。因此,經濟風險一般被認為是三種外匯風險中最重要的。但是由於經濟風險跨度較長,對其測量存在著很大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要准確計量企業的經濟風險存在很大的難度,所以企業的經營者通常更重視對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的管理。
雖然交易風險、折算風險與經濟風險都是由於未預期的匯率變動引起的企業或個人外匯資產或負債在價值上的變動,但它們的側重點各有不同。
(1)從損益結果的計量上看,交易風險可以從會計程序中體現,使用一個明確的具體數字表示,可以從單筆獨立的交易、也可以從子公司或母公司經營的角度來測量其損益結果,具有客觀性和靜態性的特點。而經濟風險的測量需要經濟分析,從企業整體經濟上預測、規劃和分析,設計企業財務、生產、價格、市場等各方面,因而帶有一定的動態性和主觀性。
(2)從測量時間來看,交易風險與折算風險的損益結果,只突出了企業過去已經發生交易在某一時間點的外匯風險的受險程度;而經濟風險則要測量將來某一時間段出現的外匯風險。不同的時間段的匯率波動,對各期的現金流量、經濟風險受險程度以及企業資產價值的變動將產生不同的影響。
[編輯]外匯風險的構成要素
企業在國際經濟活動中,一方面經常要使用外幣進行收付,因而會發生外幣與本幣(或兩種外幣)之間的實際兌換。由於從交易的達成到賬款的實際收付以及借貸本息的最後償付均有一段期限,兌換時如果匯率在這一期限內發生不利於企業的變化,則企業將單位外幣兌換成本幣(或兩種外幣間兌換)的收入就會減少,或以本幣兌換單位外幣的成本就會增加,於是產生了交易風險和經濟風險;另一方面由於本幣是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共同指標,因此即使企業的外幣收付不與本幣或另一外幣發生實際兌換,也需要在賬面上將外幣折算成本幣,以考核企業的經營成果,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匯率發生波動,單位外幣折算成本幣的賬面余額也會發生變化,於是產生了折算風險。
由此可見,外匯風險包含三個要素:本幣、外幣和時間。只要企業在經營活動中以外幣計價結算,且存在時間間隔,就會產生外匯風險。一般來說,未清償的外幣債權債務余額越大,間隔時間越長,外匯風險就越大。在浮動匯率制下,由於匯率的波動更頻繁及劇烈,又沒有波動幅度的限制,因此企業面臨的外匯風險比在固定匯率下更經常、更明顯、更難以預測。由於外匯風險由本外幣和時間構成,且缺一不可,因此防範外匯風險的基本思路有二:一是防範由外幣因素引起的風險,其方法或不以外幣計價結算,徹底清除外匯風險;或使用同一外幣表示的流量相反的資金數額相等;或通過選擇計價結算的外幣種類,以消除或減少外匯風險。二是防範時間因素引起的外匯風險,其方法或把將來外幣與另一貨幣之間的兌換提前到現在進行,徹底清除外匯風險;或根據對匯率走勢的預測,適當調整將來外幣首付的時間,以減少外匯風險。
[編輯]外匯風險的特徵
外匯風險具有或然性、不確定性和相對性三大特性。外匯風險的或然性是指外匯風險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不具有必然性;外匯風險的不確定性是指外匯風險給持有外匯或有外匯需求的經濟實體帶來的可能是損失也可能是盈利,它取決於在匯率變動時經濟實體是債權地位還是債務地位;外匯風險的相對性是指外匯風險給一方帶來的是損失,給另一方帶來的必然是盈利。
[編輯]匯率風險及其主要表現
1973年布雷頓森林固定匯率體系崩潰,特別是1976年牙買加協議正式承認浮動匯率制合法性以來,控制在一定波動范圍的固定匯率制隨之解體。目前,世界各國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美元、日元、馬克、英鎊等主要貨幣之間的比價時刻都處在劇烈的上下起浮變動之中,至使國際間債權債務的決算由於匯率的變動而事先難以掌握,從而產生了匯率風險。我國也處在一個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際貨幣體系之中,匯率風險仍然嚴重地影響著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和企業的經濟收益,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我國對外資迅速發展的今天,這種影響尤為突出。
由於國際分工的存在,國與國之間貿易和金融往來便成為必然,並且成為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外匯匯率的波動,會給從事國際貿易者和投資者帶來巨大的風險,這種風險稱之為匯率風險它表現在兩個方面:貿易性匯率風險和金融性匯率風險。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一般是用外匯或國際貨幣來計價。目前大約70%的國家用美元來計價。但在實行浮動匯率制的今天,由於匯率的頻繁波動,生產者和經營者在進行國際貿易活動時,就難以估算費用和盈利。由此產生的風險稱之為貿易性風險。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貸的都是外匯,如果借貸的外匯匯率上升,借款人就會遭受巨大損失,匯率的劇烈變化甚至可以吞噬大企業,外匯匯率的波動還直接影響一國外匯儲備價值的增減,從而給各國央行在管理上帶來巨大風險和國難。此種匯率風險稱為金融性匯率風險。
[編輯]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
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幣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幣收人總額大於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的變動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第二,利率。利率作為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外匯匯率的波動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該國貨幣貶值;
第三,通貨膨脹。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竟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
第四,政治局勢。一國及國際間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局勢的變化一般包括政治沖突、軍事沖突、選舉和政權更迭等,這些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有時很大,但影響時限一般都很短。
D. 匯率風險是什麼
匯率風險是指因匯率變動導致的經濟損失。
匯率風險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交易風險,折算風險和經濟風險。
交易風險是指償還外幣應收應付款時,因匯率變動導致的多付出本幣的經濟損失。
折算風險是指匯率變動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並不發生實質的經濟損失。
經濟風險是指未來匯率變化導致的未來經濟損失。
匯率風險可以通過衍生工具,如遠期匯率的方式加以適當規避。
E. 匯率風險主要表現為哪些形式
匯率風險又稱外匯風險或外匯暴露,是指一定時期的國際經濟交易當中,以外幣計價的資產(或債權)與負債(或債務),由於匯率的波動而引起其價值漲跌的可能性。
對外幣資產或負債所有者來說,外匯風險可能產生兩個不確定的結果:遭受損失(loss)和獲得收益(gain)。風險的承擔者包括政府、企業、銀行、個人及其他部門,他們面臨的是匯率波動的風險。
從國際外匯市場外匯買賣的角度看,買賣盈虧未能抵消的那部分,就面臨著匯率波動的風險。人們通常把這部分承受外匯風險的外幣金額稱為「受險部分」或「外匯敞口」(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其包括直接受險部分(direct exposure)和間接受險部分(indirect exposure)。前者指經濟實體和個人參與以外幣計價結算的國際經濟交易而產生的外匯風險,其金額是確定的;後者是指因匯率變動經濟狀況變化及經濟結構變化的間接影響,使那些不使用外匯的部門和個人也承擔風險,其金額是不確定的。
在當代金融活動中,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外匯風險的波及范圍越來越大,幾乎影響到所有的經濟部門。
F. 炒外匯需要防範怎樣的風險
(一)炒外匯信息系統操作風險形成機制
操作風險的定義方式有兩大類,即間接定義和直接定義。間接定義方式把操作風險定義為除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以外的所有風險。JPMorgan對操作風險的定義是一種直接定義:操作風險是各公司業務和支持活動中內生的一種風險因素,這種風險表現為各種形式的錯誤、中斷或停止,可能導致財務損失,或給公司帶來其他方面的損害。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並在處理銀行業務中的廣泛應用,給銀行業金融機構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如:在炒外匯信息系統中,一些銀行機構藉助電子商務技術,使用Internet/Intranet、信息加密技術等信息技術為客戶提供了無形的交易平台,打破了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邊界,但也增加了系統操作風險。具體來說,炒外匯系統操作風險形成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存取控制操作風險。對炒外匯系統及炒外匯信息的存取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對炒外匯信息處理設備及炒外匯信息進行物理存取,在物理存取過程中故意對信息處理設備或備份數據的磁帶介質進行破壞,導致炒外匯系統中斷,或不能持續提供交易服務,從而帶來財務上的損失。二是對信息處理設備或交易數據、交易功能進行邏輯存取,惡意篡改數據,破壞數據的完整性,或偽造交易紀錄,修改交易許可權,從而給銀行金融機構帶來財務上的損失。
2、系統操作與維護操作風險。由於在系統開發與設計過程中,對系統未來的交易用戶量、數據量增長情況預測不足,導致系統在運行過程因系統數據存儲容量、系統網路數據交換能力、系統處理能力的下降所產生的交易瓶頸,並進一步影響系統正常交易過程。
炒外匯系統與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對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炒外匯效率,提高市場風險管理能力,降低炒外匯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防範炒外匯信息系統操作風險,是銀行管理層與監管當局需要研究的問題之一。
3、人員操作風險。人員操作風險涉及炒外匯人員與系統管理人員等故意或無意的誤操作給交易系統帶來的風險。
4、系統開發與維護操作風險。在系統開發過程,由於數據輸入、數據處理、數據輸出過程存在著一定漏洞,系統運行過程就存在著一定風險。另外,在系統部署與運行過程中,系統用戶許可權不能得到合理的劃分,同樣也容易給系統帶來操作風險,如系統開發人員在生產環境下,修改或部署應用程序,或系統開發環境、測試環境與生產環境不能實施有效分離。
(二)防範炒外匯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操作風險的對策
為保障炒外匯系統為客戶、銀行類金融機構應提供安全、可靠、實時炒外匯,為用戶提供不間斷炒外匯服務,必須加強對系統操作風險進行管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操作風險實施有效防範。
1、加強組織機構建設,是防範信息系統操作風險的前提。信息系統操作風險防範是管理層責任,管理層應制定有效的信息系統操作風險防範策略,建立適當的組織結構,明確操作風險防範責任,為防範信息系統操作提供組織保障。藉助外部專家建議,或跟蹤行業最新發展狀況,適時改進和提高信息系統操作風險保障策略、措施和手段,提高信息系統操作風險防範能力。加強組織內部溝通與協調,加強組織內部操作風險評估,加強對組織內部有關人員風險防範意識和教育,以使操作系統風險防範措施落實到實處。藉助內部或外部獨立的審計部門,實施對操作風險策略、措施有效性的審計。
2、加強人員管理,降低人員對信息處理設備與信息的欺詐、盜竊、舞弊、不正當的操作帶來的風險。一是招聘過程管理,對關鍵崗位的員工進行背景檢查,簽訂有關保密協議。同樣,對有關臨時工作人員或合同人員也需要簽訂安全保密協議。二是加強對人員進行培訓,對交易系統進行用戶操作培訓,保障用戶正確使用系統。
3、加強存取控制管理,限制非授權用戶訪問。加強網路層、操作系統層、資料庫系統、應用系統層存取控制管理,根據數據敏感程度,採取相應的安全認證體系與技術,保障授權用戶合法訪問數據,限制非授權用戶對數據訪問。定期評估、分析存取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加強系統開發與運維管理,在系統開發過程中保障輸入的完整性、正確性,保障數據處理過程的正確性,及對輸出的數據進行檢驗與適當授權。總而言之,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適時評估炒外匯與風險管理系統的操作風險,並結合信息系統操作風險管理最佳實踐逐步改進操作風險防範措施,提高信息系統操作風險管理能力。
G. 信用證結算 有哪些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Exchange Risk),又稱外匯風險,指經濟主體持有或運用外匯的經濟活動中,因匯率變動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信用證風險的內容:
一.信用證業務中進口商面臨的風險。
信用證項下作為申請人的進口商面臨的有:
1.偽造單據。出口商通過提交偽造單據。實際沒有交貨。或交了毫無價值的貨物騙取進口商貨款。由於信用證方式是「純單據業務」。銀行只審查受益人提交的單據是否與信用證條款規定「表面上」相符。以決定是否履行付款責任。而不管實際貨物。因此。受益人如果變造單據使之與信用證條款相符。甚至製作假單據。也可從銀行取得貨款。而申請人也會由於單證相符付款給開證行。從而成為欺詐行為的受害者。落得錢財兩空。
2.貨物實質不符。進口商收到的貨物可能遲裝.短裝或者質量低劣。致使無法按照預期出售貨物而蒙受損失。特別是成組化運輸。即出口商把貨物裝在托盤或集裝箱中。組成較大的裝卸單位以提高裝卸效率的運輸形式中。承運人對箱內是什麼貨.貨物是否完好都不負責。於是一些與合同不符的貨物也可能通過成韁化運輸形式瞞天過海。曾經發生進口設備缺乏主要零部件。進口貨物實為垃圾.危險品。使進口商受騙上當的貿易案例。其中多數是採用成組化裝運的。
3.提貨擔保中的風險。進口商尚未收到信用證項下單據時。已經得到通知到貨了。這時進口商如不及時提貨。將會遇到滯期罰款風險。只好請求開證行擔保提貨。開證行會要求進口商提供書面保證。保證不論對方銀行寄來的單據是否與信用證相符。都得對外付款。也就是說進口商對即使發現貨物有問題也不能拒付。這樣的情況下。他即面臨了接受不符單據的風險。
二.信用證業務中出口商面臨的風險
信用證項下作為受益人的出口商面臨的主要風險有:
1.進口商不按合同規定開證。信用證是銀行根據開證申請人(即進口商)的要求或指示開立的。信用證的條款應與買賣合同一致。但在實際業務中進口商不依照合同開證。從而使合同的執行發生困難。或者使出口商遭致額外損失的情況亦很多見。例如。進口商不按期開證或不開證;進口商在信用證中變更一些條件或增加對其有利的條款。以達到企圖變更合同的目的等。
2.進口商偽造信用證詐騙。有些進口商偽造信用證。例如。竊取其他銀行已印好的空白格式信用證或與已倒閉或瀕臨破產銀行的職員惡意串通開出信用證;將過期失效的信用證惡意塗改。變更原證的金額.裝船期和受益人名稱;偽造保兌信用證。即進口商在提供假信用證的基礎上。為獲得出口方的信任。蓄意偽造國際大銀行的保兌函。出口商如若警惕性不高。將導致貨款兩空的損失。
3.開證行的信用風險。信用證作為一種銀行信用。在受益人提交了與信用條款完全一致的單據情況下。開證行對之承擔首要的付款責任。在外貿實際業務中。由於開證行信用較差所導致的收匯困難也不乏其例。開證行能否付款還會遇到進口國的國家或政府管制的風險。如進口國家國際收支困難。缺乏外匯儲備。阻礙開證行支付貨款外匯。或延誤支付。受益人想減輕這種風險。可以要求受益人所在出口國的銀行保兌信用證。
4.進口商故意設置「軟條款」。所謂信用證中的「軟條款」。是指信用證中加列各種條款致使信用證下的開證付款與否不是取決於單證是否表面相符。而是取決於第三者的履約行為。開證申請人通過制定「軟條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銀行的第一付款人地位。從而大大降低了銀行的信用程度。信用證中的「軟條款」使名義上不可撤銷的信用證。實際上成為可撤銷的。「軟條款」的形式和內容在後面還將有詳細論述。
三.信用證業務中銀行面臨的風險
作為承擔第一性付款責任人的開證行在信用證業務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主要有:
1.開證申請人由於種種原因不付款贖單。信用證開證時。開證申請人並不需要向開證行交清全部貨款。只需交納一定數量的保證金。而且保證金所佔開證金額的比例較小。因而實際是由銀行墊付大部分資金。當信用證到期。開證申請人無力支付或由於其他原因不支付銀行墊款。銀行的墊款將難以收回。
2.申請人與受益人勾結進行欺詐。申請人偽造進口合同騙取銀行開證。受益人偽造單據騙取銀行付款。開證行將受到損失。
開證行指定的付款行也可能承擔一定的風險。比如:出口商A的欺詐行為被進口商B發現而受到起訴。B要求法庭向開證行C發出禁付令。於是c被禁止付款。而在此之前。指定付款行D在單證相符的情況下已經付款給A。則D將被開證行c拒付。從而蒙受損失。
信用證風險的防範
一.信用證業務中進口商風險防範。
1.對出口方資信進行調查。進口商一定要加強對出口商的信用調查。同時選擇信用良好的運輸單位和質檢部門。以降低出口商偽造單據的風險。
2.確保裝運的是合同所訂的貨物。進口商可以請獨立的有專業聲望的檢驗公司實施裝船預檢.監造和監裝。簽發裝船證明等。這是防止國際商貿活動中出口商進行詐騙的有效方法。在我國的進口業務中。對重要商品或大型成套設備的進口時。應指定由中國商檢部門。或中國商檢部門委託的國外公證部門對商品實施裝船前的檢驗及監裝。
3.認真審查出口方提交的單據。進口方收到銀行轉來的各種單據後,要由有經驗的人員對單據的真偽進行鑒別,以降低出口商偽造單據的風險。如有可疑之處,應致電倫敦國際海事局核實,單據核查屬實後再付款,否則應立即通知銀行,凍結資金,拒絕付款。
二.信用證業務中出口商風險防範
1.認真訂立買賣合同。並預先在買賣合同中明確規定信用證內容。在信用證結算業務中。合同是信用證的基礎。因此。出口方應預先在買賣合同對信用證的內容作出明確規定。以免進口方不依照合同開證及日後發生爭議。
2.深入了解進口方的資信。出口貿易中。出口方不能急於求成。貿然與一些資信不明的新貿易夥伴進行經貿活動。應對對方的資信進行調查。在對進口方進行資信調查時。出口方可以通過駐外領使館.駐外機構和一些大的銀行、咨詢機構來進行。
3.加強對開證行的資信調查。信用證屬銀行信用。是開證行以自己的信用作為保證。因而開證行的信用至關重要。實際業務中。有一些資信不良的小銀行與進口商勾結開出信用證後。又以各種理由拒絕付款。使出口方遭受損失。為防範這一風險。出口方應事先了解進口方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金融狀況以及當地銀行信用證業務的做法。在訂約時具體規定信用證的開證行。並要求由開證行以外的另一家銀行對該證進行保兌。
4.認真審查信用證。為確保信用證中無「陷阱」和「軟條款」。出口方接到信用證後要對信用證進行認真審查。審查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審核信用證的內容是否與合同一致。是否有出口方履約困難的「陷阱」。是否有主動權不在自己手中的「軟條款」等。若有這方面的一些問題。出口方應立即要求對方修改或刪除這些條款。另一方面是:審查信用證的真偽.開證行的信用.信用證的種類等。實際業務中。出口方可以向通知行落實此方面的情況。還可以要求對方請自己較熟悉或資信較好的銀行對信用證加保兌。
5.認真繕制單據。製作並提交與信用證要求完全相符的單據是出口方獲得貨款的前提條件。所以。出口方應嚴格按照信用證要求繕制各種單據。並嚴把單據質量關。確保提交單據的種類及其內容表述與信用證規定完全一致。以期按期結匯。
三.信用證業務中銀行風險防範
1.充分調查開證申請人的資信狀況。應根據開證申請人的不同。與開證申請人協商開立限制議付信用證銀行應審查開證申請人提交的營業執照副本及其復印件.驗資.年檢報告.資產負債表.會計報表.損益表等。銀行據此分析開證申請人的資信狀況.業務經營情況和償付能力。並據以核定開立信用證的最大授信額度。所謂審查基本情況和資信狀況。並非僅指通常意義上的對開證申請人提交的有關書面文件進行審查。還應加強對開證申請人公司的實地調查。防止開證申請人以虛假的資信文件對銀行進行欺詐。
另外,開證行應要求開證申請人開立限制議付的信用證。即只能由開證行或付款行來對其所開立的信用證進行議付。其他銀行不能議付單據。這樣可防止單據做假行為。
2.從法律上規范並完善開證申請人同開證行在整個信用證業務的手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有關規定。商業銀行辦理遠期信用證業務實行保證金制度。對保證金必須專戶管理。不得提前支取或挪作他用。為非授信企業開立信用證。保證金的收取比例不得低於開證金額的20%。其餘部分要落實擔保措施。
法律之所以規定對於開立信用證要求落實足額保證金或採取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擔保措施。其目的就在於能夠有效地防範銀行風險。避免銀行可能遭到的損失。因此。銀行應要求開證申請人提供多種擔保措施。並予以落實。對開證申請人提供擔保的保證人必須具有良好的資信狀況和償付能力。在銀行業務中。要注意的是根據我國《擔保法》及其他法律的規定。有些抵押物或質押物必須經過法定登記部門登記後。抵(質)押合同才能生效;同時又規定。對於不要求進行登記的抵(質)押物。如果不進行登記則不能對抗第三人。因此。如果抵(質)押合同不進行登記。銀行可能承擔抵(質)押合同不生效或不能對抗第三人的後果。導致抵(質)押失去意義。
H. 如何防範外匯交易信息系統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的定義方式有兩大類,即間接定義和直接定義。間接定義方式把操作風險定義為除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以外的所有風險。對操作風險的定義是一種直接定義:操作風險是各公司業務和支持活動中內生的一種風險因素。
這種風險表現為各種形式的錯誤、中斷或停止,可能導致財務損失,或給公司帶來其他方面的損害。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並在處理銀行業務中的廣泛應用,給銀行業金融機構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如:在外匯交易信息系統中,一些銀行機構藉助電子商務技術,使用Internet/Intranet、信息加密技術等信息技術為客戶提供了無形的交易平台,打破了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邊界,但也增加了系統操作風險。
具體來說,系統操作風險形成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存取控制操作風險。對外匯交易系統及外匯交易信息的存取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對外匯交易信息處理設備及外匯交易信息進行物理存取,在物理存取過程中故意對信息處理設備或備份數據的磁帶介質進行破壞,導致外匯交易系統中斷,或不能持續提供交易服務,從而帶來財務上的損失。二是對信息處理設備或交易數據、交易功能進行邏輯存取,惡意篡改數據,破壞數據的完整性,或偽造交易紀錄,修改交易許可權,從而給銀行金融機構帶來財務上的損失。
2、系統操作與維護操作風險。由於在系統開發與設計過程中,對系統未來的交易用戶量、數據量增長情況預測不足,導致系統在運行過程因系統數據存儲容量、系統網路數據交換能力、系統處理能力的下降所產生的交易瓶頸,並進一步影響系統正常交易過程。
3、人員操作風險。人員操作風險涉及外匯交易人員與系統管理人員等故意或無意的誤操作給交易系統帶來的風險。
4、系統開發與維護操作風險。在系統開發過程,由於數據輸入、數據處理、數據輸出過程存在著一定漏洞,系統運行過程就存在著一定風險。另外,在系統部署與運行過程中,系統用戶許可權不能得到合理的劃分,同樣也容易給系統帶來操作風險,如系統開發人員在生產環境下,修改或部署應用程序,或系統開發環境、測試環境與生產環境不能實施有效分離。
I. 市場風險五種表現形式
市場風險沒有五種表現形式,只有四種:
(1)利率風險,是指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給企業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大部分金融工具價格都受利率影響,而影響利率變動的因素主要有經營成本、通貨膨脹預期、央行貨幣政策、經濟周期、國際利率水平、資本市場狀況以及其他因素。
(2)匯率風險,是指經濟實體以外幣定值或衡量的資產與負債、收入與支出,以及未來的經營活動可望產生現金流的本幣價值因貨幣匯率的變動而產生損失的可能性。
匯率波動取決於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主要包括國際收支、通貨膨脹率、利率政策、匯率政策、市場預期以及投機沖擊,以及各國國內的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因素。
(3)股票價格風險,是指由於股票價格發生不利變動而給企業帶來損失的風險。因政治、經濟的宏觀因素,以及技術和人為因素等個別或綜合作用於股票市場,致使股票市場的股票價格大幅波動,從而給持有股票的企業帶來經濟損失。
(4)商品價格風險,是指企業所持有的各類商品及其衍生頭寸由於商品價格發生不利變動而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商品主要是指可以在場內自由交易的商品期貨和現貨,尤其以商品期貨的形式為主。商品價格波動取決於國家的經濟形勢、商品市場的供求狀況和投機行為等。
J. 外匯理財產品有哪些風險
外匯理財產品存在收益風險,從外匯理財產品類型上說,可分為固定收益類、外匯結構性產品兩種形式,前一種風險小,收益穩定但不高,後一種則收益相對要高,風險也大,可能是高收益,也可能零收益,甚至負收益。投資者特別要注意防範後一種理財產品的風險。
外匯理財產品的匯率風險。有些銀行推出的外匯理財產品完全與匯率掛鉤,對於一些跨幣種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投資者應警惕匯率風險。
外匯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外匯理財產品的投資周期一般都比較長,資金流動性較差。如果投資者資金不充足或短期流動性有問題,不宜投資外匯理財產品。
投資者在投資外匯產品時,首先要注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外匯理財產品一般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和浮動收益類產品,前置比較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投資者,後者適合對國際金融市場有一定程度了解的高端客戶。
其次要對於一些跨幣種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投資者應警惕匯率風險。在沒有風險對沖措施的情況下,兩次匯兌的時間錯配便會引發匯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