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喀麥隆外匯儲備

喀麥隆外匯儲備

發布時間:2022-06-10 00:28:06

❶ 世界上目前還有外匯管制的國家或者經濟體有哪些

外匯管制的國家非常多,遍布全球: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都有。

第一類為實行嚴格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即對國際收支的所有項目,包括經濟項目、資本項目和平衡項目都進行較嚴格的管制。這類國家和地區通常經濟不發達,外匯資金短缺,為了有計劃地組織稀缺的外匯資源並合現運用,調節外匯供求,通過外匯管理達到穩定金融的目的,外匯管制措施都比較嚴格。凡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以及多數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緬甸、巴西、哥倫比亞、伊拉克、阿富汗、摩洛哥、查德、獅子山、葡萄牙等國家都屬此類。據統計,這類國家大約有90個。

第二類為名義上取消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即對非居民往來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收付原則上不進行直接管制,盡管事實上還存在一些間接管制。屬於這一類型的主要是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瑞士、盧森堡等,還有收支持續順差的國家,如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石油輸出國家。屬於這類的國家和地區約有20多個。

第三類為實行部分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這類國家包括一些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其對外貿易規模較大,有較雄厚的黃金外匯儲備,國民生產總值也較高,如法國、澳大利亞、丹麥、挪威等國。還有一些經濟金融狀況較好的發展中國家,如蓋亞那、牙買加、南非等國。目前,這類國家約有20--30個。

外匯管制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國際貨幣制度陷於崩潰,美、法、德、意等參戰國都發生了巨額的國際收支逆差,本幣對外匯率劇烈波動,大量資本外逃。為集中外匯資財進行戰爭,減緩匯率波動及防止該國資本外流,
外匯管制
各參戰國在戰時都取消了外匯的自由買賣,禁止黃金輸出,實行了外匯管制。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時期,很多在戰後取消外匯管制的國家又重新實行外匯管制,一些實行金塊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也紛紛實行外匯管制。1930年土耳其首先實行外匯管制,1932年,德國、義大利、奧地利、丹麥、阿根廷等20多個國家也相繼實行了外匯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戰國立即實行全面嚴格的外匯管制。1940年,在100個國家和地區中,只有11個國家沒有正式實行外匯管制,外匯管制范圍也比以前更為廣泛。戰後初期,西歐各國基於普遍存在的「美元荒」等原因,繼續實行外匯管制。50年代後期,西歐各國經濟有所恢復,國際收支狀況有所改善,從1958年開始,各國不同程度地恢復了貨幣自由兌換,並對國際貿易收支解除外匯管制,但對其他項目的外匯管制仍維持不變。1961年,大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表示承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所規定的義務,即避免外匯限制而實行貨幣自由兌換。但時至90年代,絕大多數國家仍在不同程度上實行外匯管制,即使名義上完全取消了外匯管制的國家,仍時常對居民的非貿易收支或非居民的資本項目收支實行間接的限制。

外匯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是指一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而對外匯進出實行的限制性措施。在中國又稱外匯管理。一國政府通過法令對國際結算和外匯買賣進行限制的一種限制進口的國際貿易政策。外匯管制分為數量管制和成本管制。前者是指國家外匯管理機構對外匯買賣的數量直接進行限制和分配,通過控制外匯總量達到限制出口的目的;後者是指,國家外匯管理機構對外匯買賣實行復匯率制,利用外匯買賣成本的差異,調節進口商品結構。
外匯管制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外匯管制指一國政府對居民在經常項目下的外匯買賣和國際結算進行限制。廣義的外匯管制指一國政府對居民和非居民的涉及外匯流入和流出的活動進行限制性管理。
外匯管制依照該國法律、政府頒布的方針政策和各種規定和條例進行。外匯管制的執行者是政府授權的中央銀行、財政部或另設的其他專門機構,如外匯管理局。
外匯管制所針對的自然人和法人通常劃分為居民和非居民。各國的外匯管製法規通常對居民管制較嚴,對非居民管制較松。
外匯管制所針對的物包括外國鈔票和鑄幣、外幣支付憑證、外幣有價證券和黃金;有的國家還涉及白銀、白金和鑽石。
外匯管製法規生效的范圍一般以該國領土為界限。在設立特區的國家中,某些外匯管製法規可能不適用於特區。一個國家對不同國家貨幣的外匯管制寬嚴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
外匯管制針對的活動涉及外匯收付、外匯買賣、國際借貸、外匯轉移和使用;該國貨幣匯率的決定;該國貨幣的可兌換性;以及本幣和黃金、白銀的跨國界流動。
外匯管制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大體上分為價格管制和數量管制兩種類型:前者指對本幣匯率做出的各種限制,後者指外匯配給控制和外匯結匯控制。
外匯管制主要有三種方式:
1、數量性外匯管制2、成本性外匯管制3、混合性外匯管制

❷ 世界排名中國第幾

【轉自另一個問答】

中國68名545積分

截止到5月17日,世界排名如下:
排名 國家 積分
1 巴西 827
2 捷克 772
3 荷蘭 768
4 墨西哥 758
5 西班牙 756
5 美國 756
7 葡萄牙 750
8 法國 749
9 阿根廷 746
10 英格蘭 741
11 丹麥 736
11 奈及利亞 736
13 義大利 728
14 土耳其 726
15 喀麥隆 722
16 瑞典 709
17 埃及 708
18 日本 705
19 德國 696
20 希臘 694
21 突尼西亞 693
22 烏拉圭 689
23 克羅埃西亞 686
23 伊朗 686
25 羅馬尼亞 685
26 哥斯大黎加 683
27 哥倫比亞 681
28 塞內加爾 679
29 韓國 677
29 波蘭 677
31 愛爾蘭 671
32 象牙海岸 669
33 巴拉圭 653
34 沙烏地阿拉伯 651
35 瑞士 648
36 摩洛哥 646
37 保加利亞 645
37 俄羅斯 645
39 厄瓜多 631
40 挪威 627
41 斯洛伐克 613
42 澳大利亞 612
42 宏都拉斯 612
44 塞爾維亞和黑山 610
45 烏克蘭 609
46 牙買加 607
47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604
48 迦納 600
49 芬蘭 599
49 以色列 599
51 幾內亞 597
52 伊拉克 595
53 南非 593
54 巴林 588
55 辛巴威 586
56 比利時 582
57 安哥拉 581
57 尚比亞 581
59 蘇格蘭 576
60 烏茲別克 571
61 多哥 569
62 瓜地馬拉 565
63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561
64 智利 557
65 白俄羅斯 553
66 馬里 550
66 秘魯 550
68 中國 545
69 剛果民主共和國 544
70 拉脫維亞 541
71 斯洛維尼亞 539
71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539
71 委內瑞拉 539
74 科威特 538
74 威爾士 538
76 匈牙利 535
77 愛沙尼亞 534
78 卡達 533
79 奧地利 531
80 古巴 527
81 巴拿馬 523
82 阿曼 519
83 加拿大 515
84 約旦 513
85 阿爾巴尼亞 512
86 利比亞 511
87 阿爾及利亞 505
88 朝鮮 503
89 布吉納法索 500
90 敘利亞 496
91 馬其頓 489
92 新加坡 482
93 立陶宛 481
94 盧安達 476
95 肯亞 471
96 北愛爾蘭 469
97 蘇丹 468
97 烏干達 468
99 冰島 463
100 塞普勒斯 462
101 喬治亞 459
102 玻利維亞 456
103 波札那 454
104 摩爾多瓦 452
105 加彭 448
106 海地 447
107 馬拉維 436
108 泰國 435
109 亞美尼亞 416
110 印度尼西亞 402
111 剛果 397
112 亞塞拜然 392
112 衣索比亞 392
114 貝南 387
115 巴勒斯坦 384
116 香港 381
117 印度 378
118 紐西蘭 376
119 巴貝多 372
120 土庫曼 371
121 塔吉克 369
122 黎巴嫩 368
123 維德角群島 360
123 列支敦斯登 360
125 馬爾他 359
126 越南 353
127 馬來西亞 346
127 莫三比克 346
129 安道爾 343
129 薩爾瓦多 343
131 聖露西亞 331
132 葉門 327
133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325
133 聖文森特/格林納丁斯 325
135 哈薩克 319
136 斯里蘭卡 318
137 馬爾地夫 315
138 史瓦濟蘭 314
139 法羅群島 313
140 孟加拉國 307
141 賴索托 306
142 斐濟 305
143 賴比瑞亞 304
144 索羅門群島 293
145 塔希提 287
146 模里西斯 274
147 吉爾吉斯斯坦 273
148 萬那杜 257
149 緬甸 255
150 蒲隆地 254
151 馬達加斯加 252
152 盧森堡 248
153 巴基斯坦 247
154 赤道幾內亞 244
155 格瑞那達 240
156 中國台北 239
157 尼加拉瓜 237
158 蘇利南 235
159 查德 234
160 安地卡及巴布達 233
161 聖馬利諾 229
162 百慕大 211
162 蓋亞那 211
164 納米比亞 209
165 獅子山 207
166 甘比亞 198
167 坦尚尼亞 193
168 巴布亞紐幾內亞 185
169 尼泊爾 184
170 荷屬安的列斯 178
171 厄利垂亞 174
172 寮國 173
173 英屬維爾京群島 169
174 多米尼克 164
175 多明尼加 151
176 塞席爾 147
177 尼日 138
178 茅利塔尼亞 134
179 蒙古 133
180 貝里斯 129
181 中非共和國 128
182 開曼群島 127
183 薩摩亞 125
184 柬埔寨 112
185 索馬里 110
186 幾內亞比索 107
187 湯加 105
188 阿富汗 102
188 新喀里多尼亞 102
190 不丹 88
191 菲律賓 84
192 澳門 83
193 汶萊 73
194 巴哈馬 64
195 庫克群島 61
196 波多黎各 60
197 美屬維爾京群島 55
198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52
199 安圭拉 50
200 吉布地 45
201 阿魯巴 44
202 蒙特塞拉特 29
203 關島 22
204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21
205 美屬薩摩亞 14

❸ 2010各國外匯儲備

1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包括香港及澳門) 2,847,300 Dec 2010
2 日本 1,101,000 Nov 2010
- 歐盟
(歐盟歐元區所有國家,包括歐洲中央銀行) 530,666 Feb 2009
3 俄羅斯 484,600 Nov 2010
4 中華民國 379,300 Nov 2010
5 印度 294,000 Nov 2010
6 韓國 290,200 Nov 2010
7 巴西 284,900 Oct 2010
8 瑞士 266,400 Oct 2010
9 香港 273,200 Jan 2011
10 新加坡 221,400 Oct 2010
11 阿爾及利亞 145,363 Apr 2009
12 德國 143,518 Feb 2009
13 泰國 140,000 Jan 2010
14 義大利 110,811 Feb 2009[1]
15 法國 99,930 Feb 2009[1]
16 馬來西亞 87,700 Apr 2009
17 墨西哥 82,100 Feb 2009
18 伊朗 81,000 May 2008
19 利比亞 79,000 Sep 2007
20 美國 75,654 Apr 2009[1]
21 土耳其 66,746 May 2009
22 英國 64,332 Mar 2009[1]
23 波蘭 63,847 Oct 2008
— 歐洲中央銀行
(不被任何一個單獨歐盟國家擁有) 62,921 Feb 2008 [1]
24 丹麥 62,400 May 2009
25 印度尼西亞 56,600 May 2009
26 伊拉克 48,779 Jan 2009[2]
27 阿根廷 47,024 Feb 2009 [1]
28 以色列 45,076 Apr 2009
29 奈及利亞 45,000 Apr 2009
30 加拿大 43,524 Mar 2009[1]
31 委內瑞拉 42,628 Dec 2008
32 挪威 42,364 Nov 2008
33 菲律賓 39,319 May 2009
34 捷克 36,854 Mar 2009[1]
35 羅馬尼亞 35,910 Feb 2009[1]
36 南非 33,418 Apr 2009
37 沙烏地阿拉伯 31,320 Oct 2007
38 埃及 31,189 Apr 2009
39 秘魯 30,930 Mar 2009
40 澳大利亞 30,692 Nov 2008
41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9,620 2007 est.
42 烏克蘭 27,800 May 2009
43 瑞典 27,719 Feb 2009
44 荷蘭 26,630 Feb 2009[1]
45 哥倫比亞 23,800 Mar 2009
46 智利 22,895 Feb 2009[1]
47 匈牙利 22,712 Sep 2008
48 摩洛哥 22,009 Feb 2009[1]
49 西班牙 20,886 Feb 2009[1]
50 越南 20,700 Jun 2008
51 澳門 20,000 Dec 2008
52 哈薩克 19,658 Feb 2009[1]
52 科威特 19,630 2007 est.
53 黎巴嫩 19,400 2007 est.
54 斯洛伐克 18,504 Sep 2008
55 塞爾維亞 17,490 Nov 2008
56 比利時 16,056 Feb 2009[1]
57 奧地利 15,871 Nov 2008
58 保加利亞 15,189 Feb 2009[1]
59 葡萄牙 12,770 Feb 2009[1]
60 紐西蘭 12,470 Feb 2009[1]
61 安哥拉 12,290 2007 est.
62 巴基斯坦 11,190 May 2009
63 克羅埃西亞 10,852 Feb 2009[1]
64 波札那 10,000 May 2008
65 亞塞拜然 9,316 Apr 2008
66 約旦 9,172 Jan 2009[1]
67 突尼西亞 8,426 Feb 2009[1]
68 芬蘭 8,327 Feb 2009[1]
69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8,100 2008 est.
70 玻利維亞 7,717 Dec 2008
71 葉門 7,400 Mar 2009
72 阿曼 7,004 2007 est.
73 烏拉圭 6,672 Feb 2009
74 孟加拉國 6,500 Apr 2009
75 厄瓜多 6,500 Oct 2008
76 卡達 6,368 2007 est.
77 塞普勒斯 6,176 2007 est.
78 敘利亞 6,039 2007 est.
79 立陶宛 5,704 Mar 2009[1]
80 烏茲別克 5,600 2007 est.
81 拉脫維亞 5,556 Feb 2009[1]
82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黑]] 5,151 Jan 2008
83 瓜地馬拉 4,559 2007 est.
84 古巴 4,247 2007 est.
85 赤道幾內亞 3,928 2007 est.
86 哥斯大黎加 3,915 2007 est.
87 土庫曼 3,644 2007 est.
88 愛沙尼亞 3,526 Mar 2009[1]
89 馬爾他 3,522 2007 est.
90 緬甸 3,500 Aug 2008
91 巴林 3,474 2007 est.
92 白俄羅斯 3,326 Feb 2009[1]
93 希臘 3,181 Feb 2009[1]
94 迦納 2,837 2007 est.
95 肯亞 2,615 Mar 2009
96 冰島 2,792 Feb 2008
97 巴拉圭 2,743 Nov 2008
98 斯里蘭卡 2,600 Oct 2008
99 多明尼加 2,525 2007 est.
100 象牙海岸 2,500 2007 est.
101 坦尚尼亞 2,441 2007 est.
102 喀麥隆 2,341 2007 est.
103 宏都拉斯 2,336 Oct 2008
104 薩爾瓦多 2,417 Feb 2009[1]
105 馬其頓 2,243 Nov 2007
106 巴布亞紐幾內亞 2,193 Dec 2007
108 模里西斯 1,772 2007 est.
109 阿爾巴尼亞 1,615 Dec 2007
110 柬埔寨 1,600 Dec 2007
111 牙買加 1,490 Dec 2007
112 莫三比克 1,470 Nov 2007
113 加彭 1,459 2007 est.
114 摩爾多瓦 1,365 Feb 2009[1]
115 塞內加爾 1,350 2007 est.
116 喬治亞 1,300 2008 est.
117 巴拿馬 1,260 2007 est.
118 蘇丹 1,245 2007 est.
119 辛巴威 1,222 Mar 2008
120 亞美尼亞 1,141 Feb 2009[1]
121 尚比亞 1,100 2007 est.
122 斯洛維尼亞 1,076 Jan 2008
123 尼加拉瓜 1,075 2007 est.
124 吉爾吉斯斯坦 1,029 Feb 2009[1]
125 蒙古 1,000 Jul 2007
126 查德 997 2007 est.
127 布吉納法索 897 2007 est.
128 賴索托 889 2007 est.
129 愛爾蘭 854 Feb 2009[1]
130 衣索比亞 840 2007 est.
131 貝南 825 2007 est.
132 納米比亞 750 2007 est.
133 馬達加斯加 745 2007 est.
134 盧森堡 713 Sep 2008
135 巴貝多 620 2007 est
136 寮國 514 2007 est.
137 盧安達 511 2007 est.
138 史瓦濟蘭 395 2007 est.
139 多哥 363 2007 est.
140 維德角 344 2007 est.
141 塔吉克 301 2007 est.
142 蓋亞那 292 2007 est.
143 海地 221 2007 est.
144 貝里斯 150 Oct 2008
145 萬那杜 149 Dec 2007
146 馬拉維 140 2007 est.
147 甘比亞 120 2007 est.
148 幾內亞 119 2007 est.
149 蒲隆地 118 2007 est.
150 塞席爾 118 2007 est.

❹ 世界黃金儲備一共有多少

1、當今世界各大國的黃金儲備有多少? 序號 國家(地區)組織 數量(噸) 黃金占外匯儲備% 1 美國 8135.5 75.9 2 德國 3422.5 62.9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3217.3 4 法國 2709.6 57.4 5 義大利 2451.8 65.8 6 瑞士 1290.1 41.7 7 日本 765.2 1.8 8 歐洲央行 641.7 24.4 9 荷蘭 640.9 55.3 10 中國大陸 600 1.2 11 中國台灣 423.3 3.2 12 西班牙 416.8 45.2 13 俄羅斯 402.8 2.8 14 葡萄牙 382.6 79 15 印度 357.7 4.1 16 委內瑞拉 357.1 20.4 17 英國 310.2 13.8 18 奧地利 288.7 46.5 19 黎巴嫩 286.8 31.2 20 比利時 227.7 35.2 21 阿爾及利亞 173.6 4.3 22 國際清算銀行 171.9 23 瑞典 157.9 11.9 24 利比亞 143.8 4.9 25 菲律賓 143.7 13.2 26 沙烏地阿拉伯 143 11.9 27 新加坡 127.4 1.9 28 南非 124.1 10.2 29 土耳其 116.1 3.7 30 希臘 111.8 86 31 羅馬尼亞 104.7 7.2 32 波蘭 102.9 4.2 33 印度尼西亞 96.4 4.7 34 泰國 84 2.6 35 澳大利亞 79.8 2.8 36 科威特 79 11.5 37 埃及 75.6 6.4 38 哈薩克 67.3 6.7 39 丹麥 66.5 4.5 40 巴基斯坦 65.3 10.7 41 阿根廷 54.7 3.7 42 芬蘭 49.1 13.9 43 保加利亞 39.8 7.5 44 西非經濟貨幣聯盟 36.5 9.9 45 馬來西亞 36.4 0.9 46 斯洛伐克 35.1 5.2 47 秘魯 34.7 4.2 48 玻利維亞 28.3 18.2 49 厄瓜多 26.3 25.9 50 摩洛哥 22 2.2 51 奈及利亞 21.4 1.1 52 白俄羅斯 19.9 27.7 53 烏克蘭 17.5 1.7 54 塞普勒斯 14.5 5.1 55 韓國 14.3 0.1 56 巴西 13.7 0.3 57 捷克 13.5 0.9 58 荷屬安的列斯 13.1 34.3 59 約旦 12.7 3.8 60 柬埔寨 12.4 18.5 61 塞爾維亞 11.8 2.1 62 迦納 8.7 8.1 63 拉脫維亞 7.7 3.6 64 薩爾瓦多 7.3 7.6 65 緬甸 7.2 12 66 中非經濟貨幣共同體 7.1 1.7 67 哥倫比亞 6.9 0.9 68 瓜地馬拉 6.9 3.6 69 馬其頓 6.8 7.7 70 突尼西亞 6.8 2 71 蒙古 6.7 13.2 72 伊拉克 5.9 0.9 73 立陶宛 5.8 2 74 愛爾蘭 5.5 12.9 75 斯里蘭卡 5.2 3.9 76 巴林 4.7 0.5 77 墨西哥 3.8 0.1 78 孟加拉 3.5 2 79 加拿大 3.4 0.2 80 斯洛維尼亞 3.2 6.7 81 阿魯巴 3.1 16.3 82 匈牙利 3.1 0.3 83 莫三比克 3 5.1 84 吉爾吉斯 2.6 6.8 85 盧森堡 2.3 18.6 86 阿爾巴尼亞 2.2 2.5 87 中國香港 2.1 0 88 冰島 2 1.8 89 巴布亞紐幾內亞 2 2.9 90 模里西斯 1.9 3.1 91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 0.9 92 葉門 1.6 0.7 93 塔吉克 1.4 14.8 94 蘇利南 1.1 10 95 喀麥隆 0.9 1.3 96 宏都拉斯 0.7 0.5 97 卡達 0.6 0.2 98 多米尼加 0.6 0.5 99 加彭 0.4 0.7 100 馬拉維 0.4 5.9

❺ 世界各國外匯儲備

— 世界全球(所有國家的總和) 7,471,093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包括香港及澳門) 2,847,300 Dec 2010
2 日本 1,101,000 Nov 2010
- 歐盟
(歐盟歐元區所有國家,包括歐洲中央銀行) 530,666 Feb 2009
3 俄羅斯 484,600 Nov 2010
4 中華民國 379,300 Nov 2010
5 印度 294,000 Nov 2010
6 韓國 290,200 Nov 2010
7 巴西 284,900 Oct 2010
8 瑞士 266,400 Oct 2010
9 香港 273,200 Jan 2011
10 新加坡 221,400 Oct 2010
11 阿爾及利亞 145,363 Apr 2009
12 德國 143,518 Feb 2009
13 泰國 140,000 Jan 2010
14 義大利 110,811 Feb 2009[1]
15 法國 99,930 Feb 2009[1]
16 馬來西亞 87,700 Apr 2009
17 墨西哥 82,100 Feb 2009
18 伊朗 81,000 May 2008
19 利比亞 79,000 Sep 2007
20 美國 75,654 Apr 2009[1]
21 土耳其 66,746 May 2009
22 英國 64,332 Mar 2009[1]
23 波蘭 63,847 Oct 2008
— 歐洲中央銀行
(不被任何一個單獨歐盟國家擁有) 62,921 Feb 2008 [1]
24 丹麥 62,400 May 2009
25 印度尼西亞 56,600 May 2009
26 伊拉克 48,779 Jan 2009[2]
27 阿根廷 47,024 Feb 2009 [1]
28 以色列 45,076 Apr 2009
29 奈及利亞 45,000 Apr 2009
30 加拿大 43,524 Mar 2009[1]
31 委內瑞拉 42,628 Dec 2008
32 挪威 42,364 Nov 2008
33 菲律賓 39,319 May 2009
34 捷克 36,854 Mar 2009[1]
35 羅馬尼亞 35,910 Feb 2009[1]
36 南非 33,418 Apr 2009
37 沙烏地阿拉伯 31,320 Oct 2007
38 埃及 31,189 Apr 2009
39 秘魯 30,930 Mar 2009
40 澳大利亞 30,692 Nov 2008
41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9,620 2007 est.
42 烏克蘭 27,800 May 2009
43 瑞典 27,719 Feb 2009
44 荷蘭 26,630 Feb 2009[1]
45 哥倫比亞 23,800 Mar 2009
46 智利 22,895 Feb 2009[1]
47 匈牙利 22,712 Sep 2008
48 摩洛哥 22,009 Feb 2009[1]
49 西班牙 20,886 Feb 2009[1]
50 越南 20,700 Jun 2008
51 澳門 20,000 Dec 2008
52 哈薩克 19,658 Feb 2009[1]
52 科威特 19,630 2007 est.
53 黎巴嫩 19,400 2007 est.
54 斯洛伐克 18,504 Sep 2008
55 塞爾維亞 17,490 Nov 2008
56 比利時 16,056 Feb 2009[1]
57 奧地利 15,871 Nov 2008
58 保加利亞 15,189 Feb 2009[1]
59 葡萄牙 12,770 Feb 2009[1]
60 紐西蘭 12,470 Feb 2009[1]
61 安哥拉 12,290 2007 est.
62 巴基斯坦 11,190 May 2009
63 克羅埃西亞 10,852 Feb 2009[1]
64 波札那 10,000 May 2008
65 亞塞拜然 9,316 Apr 2008
66 約旦 9,172 Jan 2009[1]
67 突尼西亞 8,426 Feb 2009[1]
68 芬蘭 8,327 Feb 2009[1]
69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8,100 2008 est.
70 玻利維亞 7,717 Dec 2008
71 葉門 7,400 Mar 2009
72 阿曼 7,004 2007 est.
73 烏拉圭 6,672 Feb 2009
74 孟加拉國 6,500 Apr 2009
75 厄瓜多 6,500 Oct 2008
76 卡達 6,368 2007 est.
77 塞普勒斯 6,176 2007 est.
78 敘利亞 6,039 2007 est.
79 立陶宛 5,704 Mar 2009[1]
80 烏茲別克 5,600 2007 est.
81 拉脫維亞 5,556 Feb 2009[1]
82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黑]] 5,151 Jan 2008
83 瓜地馬拉 4,559 2007 est.
84 古巴 4,247 2007 est.
85 赤道幾內亞 3,928 2007 est.
86 哥斯大黎加 3,915 2007 est.
87 土庫曼 3,644 2007 est.
88 愛沙尼亞 3,526 Mar 2009[1]
89 馬爾他 3,522 2007 est.
90 緬甸 3,500 Aug 2008
91 巴林 3,474 2007 est.
92 白俄羅斯 3,326 Feb 2009[1]
93 希臘 3,181 Feb 2009[1]
94 迦納 2,837 2007 est.
95 肯亞 2,615 Mar 2009
96 冰島 2,792 Feb 2008
97 巴拉圭 2,743 Nov 2008
98 斯里蘭卡 2,600 Oct 2008
99 多明尼加 2,525 2007 est.
100 象牙海岸 2,500 2007 est.
101 坦尚尼亞 2,441 2007 est.
102 喀麥隆 2,341 2007 est.
103 宏都拉斯 2,336 Oct 2008
104 薩爾瓦多 2,417 Feb 2009[1]
105 馬其頓 2,243 Nov 2007
106 巴布亞紐幾內亞 2,193 Dec 2007
108 模里西斯 1,772 2007 est.
109 阿爾巴尼亞 1,615 Dec 2007
110 柬埔寨 1,600 Dec 2007
111 牙買加 1,490 Dec 2007
112 莫三比克 1,470 Nov 2007
113 加彭 1,459 2007 est.
114 摩爾多瓦 1,365 Feb 2009[1]
115 塞內加爾 1,350 2007 est.
116 喬治亞 1,300 2008 est.
117 巴拿馬 1,260 2007 est.
118 蘇丹 1,245 2007 est.
119 辛巴威 1,222 Mar 2008
120 亞美尼亞 1,141 Feb 2009[1]
121 尚比亞 1,100 2007 est.
122 斯洛維尼亞 1,076 Jan 2008
123 尼加拉瓜 1,075 2007 est.
124 吉爾吉斯斯坦 1,029 Feb 2009[1]
125 蒙古 1,000 Jul 2007
126 查德 997 2007 est.
127 布吉納法索 897 2007 est.
128 賴索托 889 2007 est.
129 愛爾蘭 854 Feb 2009[1]
130 衣索比亞 840 2007 est.
131 貝南 825 2007 est.
132 納米比亞 750 2007 est.
133 馬達加斯加 745 2007 est.
134 盧森堡 713 Sep 2008
135 巴貝多 620 2007 est
136 寮國 514 2007 est.
137 盧安達 511 2007 est.
138 史瓦濟蘭 395 2007 est.
139 多哥 363 2007 est.
140 維德角 344 2007 est.
141 塔吉克 301 2007 est.
142 蓋亞那 292 2007 est.
143 海地 221 2007 est.
144 貝里斯 150 Oct 2008
145 萬那杜 149 Dec 2007
146 馬拉維 140 2007 est.
147 甘比亞 120 2007 est.
148 幾內亞 119 2007 est.
149 蒲隆地 118 2007 est.
150 塞席爾 118 2007 est.

❻ 1929年經濟危機

編輯詞條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
時間:1929年 —— 193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出現極不平衡的繁榮。美國靠對德國貸款和國內信貸消費繁榮,法國靠巨額賠款和貿易保護取得經濟增長,英國經濟則在國際競爭中衰落,經濟停滯,脆弱而缺乏競爭力的日本在接二連三的危機中震盪,相反,德國雖然要對外支付巨額戰爭賠款並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國內社會動盪,卻依靠巨額外債更新了工業設備,重新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這種極不平衡的繁榮終於以一場大蕭條告終。
從技術上看,一戰以後的繁榮似乎有著很堅實的基礎。汽車、化學、電氣是這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力量。美國的汽車產量從1919年的150多萬輛增加三倍,達到平均每六人一輛汽車的水平,其產值佔到全國總產值的8%。發電量增長一倍以上,各種電機及電器日益普及,電冰箱、洗衣機已成為日常用品。家電產值從1921年的1060萬美元,增到1929年的4.16億美元。化學工業變得非常龐大。煉油業發展迅速,汽車產量從1919年的0.86億桶增加到1929年的4.39億桶。汽車輪胎的需要推動了橡膠工業的發展。人造絲、化肥等新興產業也迅速崛起。但是,造船業仍然缺乏國際競爭力,船舶市場主要為英國和德國所佔領。製鞋及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失去國際競爭優勢,產量停滯不前,甚至有所減少。農業也長期蕭條。一方面歐洲各國保護本國農業,建立保護關稅,另一方面靠廉價勞動力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糧食大量投入國際市場,使美國農產品出口不斷下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1929年美國出口小麥價值僅為1919年的1/3,肉類僅為1/9(1919年小麥出口值為10億美元,肉類出口值為7億美元)。然而,農業蕭條卻有力地推動了美國農場的現代化,依靠手工勞動的中小農場大量被兼並,農場主人數減少了50萬,農場規模迅速擴大。1930年,全國600萬個農場中300萬小農場僅生產了11%的農作物。此外,煤炭工業受到石油工業的替代,鐵路運輸受到汽車運輸的替代,都走上了下坡路。鐵路運輸業的就業人數從1920年的200萬減少到170萬。
但是,美國的繁榮不僅建立在新興工業的蓬勃發展上,也建立競爭對手的犧牲和信貸增長上。從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額從20億美元增為35億美元。1926年,70%的汽車是通過賒銷實現的。更重要的是,美國工業品價廉物美,國際競爭力強勁,工業品出口越來越多,進出口相抵年年順差,數值由三、四億美元至十億美元不等,積累起強大的資本贏余。與此相應,則是英國經濟的停滯和日本經濟危機頻仍,德國巨額外債。從1924年到1929年間,英國工業生產僅增長12%,與美國相差甚遠。煤炭、鋼鐵、紡織等傳統工業均深陷困境。雖然汽車、電氣和化學工業發展也很迅速,但是仍不及美國。英國貿易額仍一直佔世界第一位,在1921年到1929年期間每年的貿易額都在90億美元以上,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則從1913年的13.9%下降到1929年的10.8%,工業品出口佔世界份額從26%下降到22%,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達4億英鎊。貿易逆差越來越高,也使英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力量越來越強。1915年,英國已經以籌措戰爭經費為由,對進口汽車、鍾表、樂器和電影等徵收33.3%的從價稅。這種關稅直到1924年(戰爭結束後第7年)才被工黨政府終止,但1925年保守黨政府又重新開征,而且范圍有所擴大。英國工業缺乏競爭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在恢復金本位制時英鎊的定價過高。雖然如此,由於有國際投資利潤迴流,英國的國際收支還勉強保持平衡。
法國的情況特別好。法國得到了德國81。51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又收復了煤鋼產區阿爾薩斯和洛林,取得了對薩爾產煤區15年的代管權,並奪取了德國在多哥、喀麥隆、敘利亞、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統治權,加上實行比較嚴格的貿易保護,使法國工業和農業在20年代迅速發展。與美、英兩國相比,法國重工業的進展尤其令人矚目。生鐵產量從1919年的133萬噸增長到1929年的1036萬噸,鋼產量從1919年的129萬噸增長到1929年的972萬噸。汽車、電力、化學等新興工業發展更快,汽車產量從1920年的4萬輛增長到1929年的25萬輛。更有意義的是,由於法國一方面保護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卻用低定價的法朗打開國外市場,法國出口猛增,至1923年時,已超過進口5倍之多,進出口總額則從1918年的270億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億法郎。巨額貿易順差加上投資利潤迴流,黃金大量流入法國。1928年以後,法國擁有的黃金僅次於美國。法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從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時的8%。
義大利也不錯。1925年的工業生產是1922年的157%。棉紡織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都進展迅速。但義大利的經濟發展水平還遠遠落後於法國,甚至落後於日本。1929年時,義大利的汽車年產量才達到5.4萬輛。
德國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直到1924年,由於付出巨額賠款,失去大量工業和運輸設施,德國物價失去控制,財政經濟一片混亂。1924年,英國出於維持歐洲大陸均勢需要,美國出於利用德國工業能力獲利需要,兩國又都不希望德國步俄國後塵發生革命,故出台了一個「道威斯計劃」,給予德國8億金馬克的貸款。在此計劃的鼓勵下,國際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從1924年到1929年,外國投資總數高達320億金馬克,美國資本為主,英國資本其次。這一時期,由於得到的資本多,而付出的賠款少,德國工業設備得以普遍更新,生產技術水平躍居世界前列。不僅如此,得到外國資本的多為實力雄厚的德國各大壟斷工業集團,這進一步增強了德國工業的壟斷程度。蒂森、克虜伯、西門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實力較前更為強大。但是,作為一個國家,德國債台高築,且需支付大量賠款。雖然工業生產能力得以迅速恢復,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艱難。只要德國出於穩定政局需要,推遲償還債務,推遲支付賠款,或者在德國的投資利潤不能實現,則國際經濟循環將立刻中斷。
日本的情形與德國頗為相似。雖然日本是戰勝國,但是日本工業能力很弱,完全經不住美歐各國工業的打擊。一戰剛結束時,英、法、德等國的經濟尚未恢復,日本得到了美國工業的大量訂單,絲織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國,經濟一度繁榮。但隨後,歐美各國商品大量湧向日本及亞洲市場,日本貨節節敗退,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業總產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業88.2%,采礦業55.9%,機器製造業55.9%,生鐵16.7%。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降達55%-82%。出口下降40.3%,國際收支逆差達3.5億日元,外匯儲備從13億日元減少到6億日元。事實上,由於日本缺乏國際競爭力,從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貿易逆差達33億日元。農業也未能倖免。3500個繅絲廠停工,200萬蠶農陷入絕境。同時,國際廉價糧食大量輸入日本,加上國內市場蕭條,糧食價格一跌再跌。此後,米麥產量長期停滯。1923年9月1日,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東京和橫濱的建築絕大部分被毀,財產損失達100億日元之巨,使已經處於深度蕭條中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震後,從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國舉借巨額外債,數量高達9.1億美元。靠借錢和戰爭中撈取的儲備,日本政府向國內各大財團發放高達13億日元的救濟貸款,這樣,日本經濟才逐漸擺脫蕭條,進入一個緩慢發展的時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發金融危機。一些銀行由於擁有大量未經整理的震災票據而周轉不靈,形成擠兌風潮。經濟危機和蕭條繼之而來。政府共撥款12億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銀行。還未等日本喘過氣來,從美國爆發的更大危機又來到了。這一過程產生了兩個意義深遠的後果,其一是欠下巨額國際債務,成為引發大蕭條的國際債務鏈的重要環節。其二是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倒閉,日本工業高度壟斷化。壟斷財團控制的日本經濟一方面強加技術更新,另一方面則是實行貿易保護。更加意味深長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債務、實行軍國主義的政治力量的進一步壯大。從這個角度看,關東大地震對於日本的意義正如一戰失敗對於德國的意義,而德國和日本的巨額債務則又是美國繁榮所系。
極不平衡的繁榮孕育著極不平常的危機。在短短三年投資熱潮後,從1927年起,德國工業危機已經開始形成。由於沉重的債務和賠款償付,德國國內市場狹小,巨大的新增生產能力必須在高速出口增長中實現。然而,美、英、法等國既要德國的賠款,又拒絕進口德國的工業品,使德國的巨額投資利潤無法實現。1929年3月,英國裴熹爵士在全國貿易會議發發出警告說:「我們正遭到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的威脅。由於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政府採取貿易限制政策,以致債務國無法還債,我們正面臨著這種危機。我們現已無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潰。那些貸款國家的錢收不回來。」
這場危機果然爆發了。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暴跌。從那時起至1932年,紐約股票價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證券貶值總計840億美元。紐約股市跌暴後,美國經濟陷入危機。美國大量抽回對德國的投資,德國經濟跟著全面崩潰。英國在德國也有大量投資,英國證券市場應聲倒地,英國經濟陷入危機。法國經濟的獨立性相對高一些,但也擺脫不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而且此前法國經濟本身的也早已出現投資過熱,到1930年,法國終於陷入危機。這樣,一場席捲全球的大蕭條拉開了序幕。
美國是債務繁榮的受益者,也是債務鏈斷裂的最大受害者。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從2036億美元降為1415億美元(按1958年價格計算),降幅高達30%。工商企業倒閉86500多家,工業生產下降55.6%,進出口貿易銳減77.6%,企業利潤從100億美元下降至10億美元。危機最嚴重時,美國主要工業企業基本停止運行。汽車工業開工率僅為5%,鋼鐵工業15%。農業也慘遭劫難,穀物價格下降三分之二,農業貨幣總收入由1929年的113億美元減少為47.4億美元。銀行系統首當其沖,破產數高達10500家,佔全部銀行的49%。黃金外流,存款被擠兌,到1933年3月時整個銀行系統陷入癱瘓。失業率(不含半失業者)高達25%。1933年以後,美國經濟進入長時間的所謂「特種蕭條」時期。盡管有「新政」等緩和危機的措施,美國經濟仍然復甦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戰爆發以後的1941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才超過危機前的1929年。
德國是危機的主要發源地,也是危機的主要受害者。從1929年到1932年,德國工業設備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業生產下降了40%,對外貿易額下降60%,物價下跌30%。其中,主要工業產量下降幅度更大,鐵產量減少70%,造船業產值下跌80%。工業危機反過來又導致了金融危機。1931年7月,德國達姆斯達特銀行倒閉,引發銀行擠兌風潮,國家黃金儲備由23.9億馬克減少到13.6億馬克,柏林九大銀行減為四個。失業率急劇上升,1932年高達43.8%,加上半失業者22.6%,則1932年德國全失業和半失業人數高達工人總數的三分之二。奇高的失業率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土壤。應該承認,希特勒政權對外取消債務,對內實施國民經濟軍事化,的確使德國的工業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經濟迅速發展,失業率迅速下降,1938年時失業率低至1.3%。從1932年到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而鋁、鎂和車床的產量竟高於美國。從1933年到1939年,德國重工業和軍火工業增長2.1倍,消費資料生產也增長了43%。與德國相比,美國羅斯福的新政則只是暫時緩解了蕭條。直到一九四一年美國參戰後,美國國民經濟也轉入戰時計劃經濟軌道,美國才徹底擺脫了大蕭條。雖然德、美兩國的政權性質和所信奉的意識形態大不相同,但就擺脫市場激烈競爭產生的蕭條而言,卻有著內在的共同性:停止經濟戰爭,統一調配資源,社會各階層所得比例相對穩定。
危機對日本的打擊也十分沉重。從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進口下降71.7%。大批銀行和工商企業破產倒閉,主要工業部門開工率只有50%,工業總產值下降32.9%,其中煤下降36.7%,生鐵30.5%,鋼47.2%,船舶88.2%,棉紡織品下降30.7%。農業總產值也下降了40%,生絲價格猛跌,占農戶總數40%的養蠶農戶遭到致命打擊。日本的對策也是自上而下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從1931年開始,政府通過以「重要產業統製法》為首的一系列經濟統製法令,把工、農、金、貿各領域控制起來;又在各個部門中強行組織卡特爾和托拉斯,把中小企業置於財閥的控制之下。然後對各壟斷企業發出大批軍事訂貨,從1931年到1936年,軍事訂貨共達50億日元之巨。在此期間,政府還投資10多億元興建、擴建和改組國營軍事工業。國民經濟軍事化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財閥。到1937年,八大老財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倉、淺野、川崎、古河)以及五大新財閥(日產、日氮、日曹、森、理研)擁有的資本達41.7億日元,佔全國公司總資本的27.2%。在接受軍事訂貨的110家企業中,擁有實力的工廠幾乎全是屬於三井、三菱、住友、大倉、久原等少數財閥的。在經濟壟斷化的前提下,日本企業在國內市場保持壟斷性高價,對外則實施低價傾銷,以獲得必要的外匯,購買戰略資源和工業設備。從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額由11.5億日元增至21.8億日元。其中棉紡織品的輸出,在1933年超過英國而居世界第一,震動了歐美各國。
英國的危機相對緩和一些。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英國經濟長期處於停滯或緩慢發展狀態,剩餘資本主要投放到國外;二是英國在危機後加強了貿易保護,使英國工業的相對市場份額有所擴大。從1929年的最高點到1932年的最低點,英國工業生產僅下降了32%,遠低於美國。但主要工業部門也受嚴重沖擊,鋼產量下降46%,生鐵產量下降53%,紡織品生產下降三分之二,煤產量下降五分之一。在1932年英國對農業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以前,英國農業受危機影響嚴重。對外貿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從1929年到1931年第3季度降低了30%,對外貿易的逆差從1930年的3.9億英鎊增加到1931年的4.1億英鎊,與此同時,投資利潤迴流卻從4.1億英鎊減至3億英鎊,英國第一次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危機促使英國最終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建立帝國關稅特惠制,也促使英國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大幅度貶值。前者保護了英國的國內市場,後者增強了英製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兩者的合力使英國成為大蕭條的相對受益者。
法國經濟相對獨立。它既沒有對德國的大量債權,也沒有與此相應的工業設備輸出。二十年代的法國繁榮主要依靠德國賠款提供資本擴大生產,依靠低價法郎擴大出口。因此,當美國經濟危機爆發時,法國還處在繁榮的頂峰。1930年中,在本國投資過熱和國外市場萎縮的雙重沖擊下,法國「貝殼銀行」破產,經濟危機才波及法國。即使如此,法國的危機深度也低於美國。以1929年危機前的最高點與1932年危機時的最低點相比,工業生產下降了36.2%。其中,冶金工業下降47.4%,機器製造業下降42.6%,建築工業下降55.6%。輕工業的危機似乎更嚴重。1932年法國輕工業比1928年下降64%。但是,由於法國應對危機的措施不力,法國的危機持續時間最長。在英鎊、美元相繼貶值,貿易壁壘高築,日本、德國工業軍事化,並對外實施傾銷的前提下,法國卻繼續維持金本位制,法國工業繼續相對分散,法國工業的出口競爭力大大下降。1937年法國出口幾乎比1929年減少了四分之三,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法國所佔的比重由1929年的6.4%下降到1937年的5.1%。與此同時,法國對外投資的收入卻由於外國債務人的破產而減少,降幅達50%以上。由此,法國的國際收支逆差日益擴大,1932年時即達50億法郎。在財政上,法國不但沒有採取擴張政策,反而強調財政平衡,堅持通貨緊縮。直到1936年9月29日,法國才被迫將法郎貶值29%。此後到1937年4月,法國出口增加了12%,工業生產增加了13%。但是,這一措施來得太晚,1937年—1938年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危機,相當程度上抵消了法郎的貶值。
總的來看,危機進一步加強貿易保護,調整了各國經濟的相對地位。英、德、日等國應對危機的措施及時正確,其國際市場份額提高;美、法兩國的應對措施則顯得遲緩、乏力,國際市場份額大幅下降。美國的損失特別值得注意。美國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32.2%,低於1913年時的36%。美國所擁有的巨額戰債化為烏有,外國投資大量抽回,1938年,美國國外投資存量減少為115億美元,比1929年減少三分之一。美國的國際貿易地位也急劇下降。1929年至1938年,美國的進口份額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英國則依靠其廣大的殖民地奪回了世界貿易總額的首席位置。英聯邦地區(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南非等)建立帝國關稅特惠制。德國也在其統治區及殖民地(歐洲大陸及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實施貿易封鎖。在亞洲市場上,美國的貿易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日本和德國。美國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戰才重新奪回失去的國際市場份額,並再度稱雄世界的。

❼ 客麥隆布埃亞消費水平怎麼樣

對於喀麥隆未來經濟的發展,喀麥隆領導人並表示當地政府將致力於吸引更多外國投資,未來還將提供超高速寬頻互聯網;而且現在喀麥隆手機普及率也越來越高,目前正在准備發展4G網路。喀麥隆政府也在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在降低公司稅的同時也在降低個人所得稅,除此之外,企業需上繳的社會保障金也在不斷的下調。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極其優越的投資條件和投資環境。
如此進行下去,喀麥隆的經濟發展將會加快步伐,當地人們也將從中獲得更多的財富,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經濟發展的繁榮必將導致人們文化物質的繁榮。
喀麥隆今年的通貨膨脹率在3.1-3.6%之間,比去年下降了兩個百分點,主要是由於喀麥隆受到糧食危機打擊後著力控制國內通脹。為減輕出口額減少帶來的不利影響,喀麥隆政府決定將發展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上,包括木材、棉花紡織、旅遊業和農業等。同時還將努力改善國內貿易環境,期許私營企業家和投資者能夠成為帶動喀麥隆經濟發展的動力。喀麥隆經濟部計劃成立一個專門機構跟蹤和管理公共投資項目,保證國家財政預算得到更好的執行。
喀麥隆移動通訊的現狀方面。喀麥隆移動通訊市場自2000年私有化以來,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增加了財政收入,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為進一步開放市場,將至少再引入兩家移動通訊運營商,同時加快推進GSM手機向3G手機的轉變,改善服務質量。
喀麥隆移動通訊領域發展的目的在於改善服務質量、降低通訊費用。他要求郵電部長積極推進,力爭2011年二季度以前引入新的移動通訊運營商。
2011年5月12日,「喀麥隆中小企業創辦與發展支持規劃」委員會召開第四次會議。根據會議期間公布的消息,2010年喀中小企業、社會經濟與手工業部向39個中小企業提供了20億非郎的資助,用於改善喀麥隆食品加工企業現狀,提高產品質量,保證食品安全。
【經 濟】 喀麥隆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農業和畜牧業為國民經濟主要支柱。工業有一定基礎。獨立後實行「有計劃的自由主義」、「自主自為平衡發展」和「綠色革命」等經濟政策,國民經濟發展較快,80年代初期經濟增長率曾達到兩位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曾達到1200美元。1985年後,由於受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及自身經濟政策失誤,經濟陷入困難。喀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曾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簽署四期結構調整計劃均未完成。
1994年非郎貶值後,喀抓住機遇,深化改革,經濟開始好轉,通貨膨脹得到控制,外貿結構改善,工農業增產,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國內生產總值連續11年保持4%至5%的增長速度。1997-2000年,第五期結調計劃順利完成。2000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准喀政府的第二個「減貧促增長」三年計劃,向喀提供美元貸款,並連年進行考察,評估喀執行「減貧促增長」計劃和「重債窮國」改革計劃情況,對喀經濟取得的進展總體表示滿意。2006年4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准喀達到重債窮國減債計劃完成點,喀將獲得大幅外債減免。喀2005年度主要經濟數字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69.9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952.3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4 % 。
貨幣名稱:中非金融合作法郎(FCFA,簡稱非洲法郎)。
1美元=527.50非洲法郎(2005年平均匯率)
通貨膨脹率:2.0 %
(資料來源:2006年世界銀行數據)
【資 源】 礦產資源較豐富。已查明的主要礦藏有:鋁礬土(儲量為11億噸以上,礬土品位為43%,硅石品位為3.4%)、鐵礦(約3億噸)、金紅石(約300萬噸,鈦含量92%至95%)。此外還有錫石礦、黃金、鑽石、鈷、鎳等以及大理石、石灰石、雲母等非金屬礦產。森林面積2200多萬公頃,約佔全國總面積的42%,可供開采面積1690萬公頃以上,木材蓄積總量4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可利用的水力資源達2080億立方米,佔世界水力資源的3%。石油儲量估計為1億噸,可開採到2010年。天然氣儲藏量約1100億立方米。近年喀原油產量如下: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產量(萬桶) 4250 3990 3740 3560 3200
同比(%) 2.7 -6.3 -6 -4.7 -7.3
【工 業】 獨立後工業發展較快,已形成一定基礎和規模,工業水準居黑非洲前列。2003/2004年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6%。全國8%的勞動力從事工業。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飲料、卷煙、紡織、服裝、造紙、建材、化工、煉鋁、電力、石油開采與加工、木材開采與加工等。
為適應形勢變化,促進工業發展,增加就業,增強投資吸引力,政府積極完善相關法制,於2002年頒布新的投資法,大力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建立了「中小企業援助和貸款擔保基金」。自1990年起推行企業私有化政策,目前已完成數十家重點企業私有化,但總體進程緩慢。2004年喀工業生產總值增長3.9%,2005年喀開始對電力、通信、石油、自來水等重要部門進行私有化改造。
【農林牧漁業】 喀素有「中部非洲糧倉」之稱。農業吸納了全國勞動力的60%。2004年度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90年代以來,由於政府實施新農業政策,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糧食自足水準提高。政府出台了全國農業推廣和研究計劃,旨在推廣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建立有效的農產品商品網,減少貧困,實現可持續增長。主要糧食作物有小米、高粱、玉米、稻穀、薯類、芭蕉等。主要經濟作物有可可、咖啡、棉花、油棕等。
林業為喀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2004年木材出口收入2460億非洲法郎,約占出口總額的6.5%,是第二大創匯產品。喀政府重視林業發展,1999年進行林業改革,明令禁止原木出口,並對林地開采權進行公開招標。同年,針對禁止原木出口造成的出口收入下降問題,將樹種分為傳統樹種和推廣樹種,後一種原木納稅後准許出口。
喀有10萬人從事捕撈和漁產品加工業。海洋捕魚主要依賴手工作業,水產養殖尚在起步階段。漁產品自給不足,每年需從國外進口5萬噸左右魚品。
全國牧場和草原面積1430萬公頃。北部地區畜牧業較發達,主要以傳統方式進行經營。畜牧業年產值1300億非郎,占農業產值的11%。每年生產16萬噸肉,5萬噸奶,3000噸雞蛋。
【旅遊業】 旅遊資源豐富,有「微型非洲」之稱。政府重視發展旅遊業,成立了以總理為主席的國家旅遊理事會,在國外開設旅遊代表處,並鼓勵私人投資旅遊業。1975年加入國際旅遊組織。1985年9月建立喀麥隆旅遊公司。1989年成立旅遊部。1990年成立「全國促進旅遊委員會」。截至2004年底,全國有各類旅館866家,其中星級飯店98家,外資飯店10家。全國有381個旅遊景點,各類保護區45處。主要旅遊點有貝努埃、瓦扎和布巴恩吉達等天然動物園。2004年喀接待外國遊客30萬人次,旅遊收入14億美元。
【交通運輸】初步形成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公路交通佔全國運輸總量的85%以上。
鐵路:總長1009公里,採用一米寬窄軌。年客運量約150萬人次,貨運量145萬噸。2004年營業額420億非郎。
公路:總長約5萬公里,其中瀝青路4300公里。
水運:主要海港有杜阿拉、林貝和克里比,其中杜阿拉港為喀最大港口, 貨物吞吐量佔全國港口貨物總吞吐量的95%以上。2000年9月以來,該港口在世界銀行的資助下進行改造後吞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2004年吞吐量為617.7萬噸。喀麥隆海運公司是全國最大的海運公司。主要河港是加魯阿港,屬季節性河港。
空運:有定期航班飛往歐洲和非洲十餘個國家。全國有15個機場,杜阿拉、加魯阿和雅溫得-恩西馬朗為國際航空站。2004年進出港旅客99.2萬人次,其中國內航班39.4萬人次,國際航班59.8萬人次;貨運量2.52萬噸,其中國內運輸0.31萬噸,國際運輸2.21萬噸。
喀麥隆航空公司為國有公司,經營國內和國際航線。現有波音767飛機1架,波音737飛機3架和若干其他型號飛機。1999年11月開始運營的喀麥隆全國航空公司為外國投資的私有企業,有五架小型飛機,現已開設國內定期航班,並計劃開通連結周邊國家重要城市的國際航線。此外,喀還有三家僅從事包機業務的小型航空公司。
【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主要靠稅收。2003年喀政府將財政年度與自然年度調整一致。2004年預算總額16170億非郎,比上年度增長7.16%。國民教育部、國防部、公共衛生部、公共工程部和國家安全總局是獲得國家預算拔款最多的五個單位。公共機構運轉開支繼續增加,為8990億非洲法郎;公共投資2700億非洲法郎,計劃償還債務4470億非洲法郎,分別比上年度增加了3.05%和16.1%。截至2004年底,外匯儲備8.425億美元(含黃金儲備),外債總額約92億美元。
喀現有商業銀行10家,總體經營狀況良好,有支付能力並能贏利。全國有730家儲蓄和信貸合作社。此外還有社會保險銀行、國家投資公司、負責管理公共債務的債務自治銀行以及郵政儲蓄銀行等非商業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
【對外貿易】 實行貿易開放政策,強調貿易夥伴多樣化。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與30多個國家簽有貿易協定。主要出口原油、木材及木材製品、可可豆、棉花等,主要進口機械設備、汽車和拖拉機、鋼鐵製品、電器等工業產品。2004年主要貿易夥伴為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和英國。
【外國援助】 主要援助方為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比利時、荷蘭、歐盟、國際開發協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人民生活】 2004年,喀在聯合國人文發展報告中位居148位。喀工資水準大致為:最低工資3萬非洲法郎,辦事員月工資5萬,管理人員10萬,公職人員30萬,部級官員50-90萬,但實際各地區和部門工資很不統一,相差懸殊。
喀麥隆是中部非洲地區醫療狀況相對較好的國家。2005年用於醫療的公共開支為1.15億美元,占政府指出總額的3.45%。喀有國家級醫院7所、省級醫院11所、州級醫院39所、區級醫院131所、醫療中心和醫療點1456個,葯店約400家。全國公共醫療機構共有醫生1007人、護士4998人,平均每10萬人有7名醫生。兒童死亡率7.7%(2004年)。86.2%的城市人口和31.3%的農村居民享有清潔飲用水。愛滋病感染情況近年加劇,2004年全國約有150萬艾滋病感染者,佔全部人口的12%

❽ 法郎在法國已經廢除了,為何在非洲卻經久不衰呢

法郎在法國已經廢除了,為何在非洲卻經久不衰呢?

法新社巴黎去年5月20日報道稱,法國當地時間周三正式確認了西非法郎的終結,今後西非國家的共同貨幣可能會被稱為埃科(Eco)。不過,法國並未因此放棄對非洲的金融承諾。

報道稱,「法國的角色將變為西非地區的金融擔保人,」法國外交部長讓-伊夫·勒德里昂解釋說,「承諾仍會得到履行,我們不會爽約。」他是在法國國民議會外交委員會的聽證會上發表上述言論的。

在法國內閣部長會議批准了西非法郎改革方案後,政府發言人茜貝特·恩迪亞耶稱:「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終結會被記錄在法國與非洲關系新的發展史中,會讓我們的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現在法國生活著幾百萬的非洲裔黑人,大體佔法國總人口的7%。他們受法國影響深刻,已然是法蘭西公民。而且這種影響還在繼續。

法國為維護法語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強法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每兩年舉辦一屆的法語國家首腦會議,參加這個盛會的國家主要是非洲國家佔多,所以,就目前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仍然不可小覷。

還有法郎在非洲的影響也不小。法國用自己金融和外匯作擔保,規定1法國法郎等於100非洲法郎,這樣就極大推動非洲法郎成為國際上可兌換的貨幣。如今已有14個非洲國家加入到這個框架之中。這種的貨幣制度,對於法國和非洲都是有利的、雙贏的。對於進入這一制度的非洲國家,法郎幣值的穩定和國家之間的隨意流通,有這樣高度信譽度的法郎,就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同時,法郎在這些國家暢通無阻的使用,使法國對非洲經濟的影響力大大加強




閱讀全文

與喀麥隆外匯儲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都國銀普惠金融服務外包有 瀏覽:432
天津銀行北京分行經營貸款 瀏覽:733
私募股權投資杠桿 瀏覽:403
抓最佳組合買點趨勢指標 瀏覽:702
河北銀行理財雙周本益贏 瀏覽:618
論述某公司的金融目標 瀏覽:884
曲靖正規貸款 瀏覽:350
河南中小企業融資案例 瀏覽:97
股票每次2萬 瀏覽:923
工商銀行理財產品論文 瀏覽:35
公司法證券法信託法 瀏覽:131
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資料庫 瀏覽:889
汽車金融公司服務口號 瀏覽:590
招商把傭金吞了 瀏覽:121
影子銀行的高杠桿效應 瀏覽:522
中歐新動力混合持倉 瀏覽:645
中國期貨部總監 瀏覽:778
查詢美元兌人民幣的實時匯率 瀏覽:689
外匯如何每天穩定盈利50點 瀏覽:769
上海東方期貨經紀有限公司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