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期貨與國內期貨的區別
主要有以下幾種區別
1,品種的區別:國外期貨品種比國內要多,當然國內也有版我們自己獨有的品權種,比如,塑料,PVC,蘋果
2,交易時間:國外期貨的交易時間一般可以達到18個小時,有的甚至是全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交易,國內期貨交易雖然也有夜盤,但交易時間還是沒有國外時間長。
3,交易制度:國外的期貨市場,特別是歐美的期貨交易市場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而我國才經歷二三十年,所以制度健全和監管方面沒有國外做的完善
Ⅱ 期貨公司如何給監管機構提建設性意見及建議
通過機構所在的證監局 提出 或者通過期貨業協會
Ⅲ 國際期貨與國內期貨有什麼區別
國際期貨與國內期貨區別為:交易時間不同、手續費不同、品種不同。
一、交易時間不同
1、國際期貨:國際期貨交易時間連續,全球24小時滾動,交易時間長。
2、國內期貨:國內期貨交易時間不連續,有節假日、休市,存在大幅跳空風險。
二、手續費不同
1、國際期貨:國際期貨手續費基數低,且無稅費、無點差、無隔夜利息。
2、國內期貨:國內期貨手續費基數高,且有稅費、有點差、有隔夜利息。
三、品種不同
1、國際期貨:國際期貨品種齊全、覆蓋面廣,包含外匯期貨、貴金屬期貨、各類迷你合約、期權等。
2、國內期貨:國內期貨品種空缺,不包含外匯期貨、貴金屬期貨、各類迷你合約、期權等。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國際期貨
網路——期貨
Ⅳ 國際期貨和國內期貨之間有什麼不同
1、國際期貨不允許鎖倉而國內期貨允許鎖倉。
2、國際期貨不能同時持有多單與空單,但是國內期貨市場交易是允許的。
3、國際上有一些交易所還有自己的特別規則,香港交易所HKex恆生指數只有限價單,沒有市價單,不能設置自動止損。
4、國際期貨交易量巨大,信息透明,偶爾有大基金做莊外,比較而言交易基本是公平的,而且政策穩定,不存在國內交易所經常調整手續費、變更交易規則的問題。無論是國際期貨還是國內期貨,都有自己的特別之處,無論做哪一種的投資,只要做著順手有有盈利,那就可以接著做下去。在這其中,選對自己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平台是安全可靠的,那麼才能毫無後顧之憂的大膽地進行操作。
Ⅳ 美國政府對期貨市場的監管模式對我國完善期貨市場監管體系有何借鑒意義
1. 美國期貨市場的監管模式
l 1974 年以前,美國期貨市場都由交易所自我管理,交易所通過執行各種規則和發揮理事會、專業委員會及各職能部門的作用,有效實施自我管理。
l 20 世紀70 年代期貨交易品種擴大到金融產品後,由政府、期貨業協會和交易所組成的三級監管模式逐步形成。
l 1974 年美國國會在原來《商品交易所法》的基礎上通過了系統嚴密的《商品交易委員會法》,並成立了全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CFTC 是美國期貨市場最高權力和監管機構,它通過制定嚴密高效的法規貫徹實施國會通過的法律,宏觀上對市場參與者進行管理。
l 1981 年美國期貨業協會(NFA)注冊成立,協會會員遍及期貨公司、咨詢顧問、基金經理、結算銀行、交易所、社會公眾及有關商業機構,具有充分的廣泛性。期貨業協會代表著整個行業各方面的切身利益,真實反映著行業的呼聲和要求。在美國三級監管模式中,在政府宏觀管理下,交易所和期貨業協會的自律管理至今一直發揮著市場管理的基礎和核心作用。
中國期貨市場是適應現貨貿易的需要在遠期現貨市場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最早的鄭州商品交易所和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就是以原有現貨批發市場為依託成立的。在舊的計劃經濟條塊分割的格局下,在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支持下建立期貨市場是歷史的必然。
l 在1992-1998 年期間,中國期貨市場的政府監管實質上也主要是由各自的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實施的,同時交易所自我管理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時在此背景下,各期貨交易所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新品種不斷推出,市場規模逐年擴大。當然,其中存在的問題也很快暴露出來,一是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難以實現專業化管理,有時為了追求地方和行業利益,對交易所放任不管;二是市場缺少應有的法律法規,導致交易所自律管理無所遵從,有些交易所過分追求市場規模和短期利益,甚至縱容過度投機和違規操縱行為,市場功能受到較大扭曲。所以,在此期貨市場多頭分散管理期間,國務院從1993 年開始多次發布行政命令,停止了大部分上市品種的交易,交易所也由15 家減少到3 家。
l 1998 年以證監會為中心的集中監管模式形成。中國期貨市場的清理整頓基本結束,原來隸屬於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交易所正式收歸證監會。此後,1999 年6 月《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頒布,中國證監會也出台了關於交易所、期貨公司等四個配套管理辦法,進一步確定了以中國證監會為中心的集中監管模式。這種監管模式是與清理整頓的歷史階段相適應的,它把中國期貨市場由盲目、無序發展導向了理性、有序發展的軌道。
l 以政府監管為主,還是以自律監管為主,目前已是中國期貨市場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政府監管而言,政府監管具有統一性、權威性、強制性,能夠切實貫徹落實國家法律法規,克服市場失靈,保護市場參與者合法利益,維護市場長期穩定發展。但是,政府監管也具有被動性、滯後性、突然性和不可逆性。行政監管只能是事後干預,突然採取行政干預容易給市場帶來硬傷和後遺症,干預過多過細容易導致市場低效率和無活力。所以,以政府監管為主,只能是在期貨市場出現混亂、偏差和風險時採取的階段性政策,一旦市場恢復了有序發展,政府應主要用法律法規對市場進行宏觀管理,讓市場充分發揮自律管理職能。以自律管理為主,可以減輕政府部門的壓力,分散市場監管風險,有利於市場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完善。
近十年來,世界期貨市場國際化、一體化步伐加快,成功的期貨市場監管模式也呈現出趨同性:
l 從監管體制看,三級監管模式已被各國普遍認可。這種分層化監管,有助於環環相扣,層層控制,互相制衡,分散風險,有利於不同層次藉助於市場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對市場綜合監管。
l 從監管重點看,大多都把交易所和行業協會的自律管理作為期貨市場監管的基礎和核心力量,尊重市場規律,保證監管的市場化和靈活性。
l 從監管的手段看,各國都強調政府要從宏觀上對市場進行法制化管理,保證期貨市場發展的有序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l 從發展角度看,各國都在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總結監管經驗教訓,分析檢查各自監管模式的有效性,在實踐中對其不斷進行改進和調整,從而更好的保護期貨市場的競爭性、高效性和流動性,提高為市場參與者服務的水平。
哥們你是寫論文用吧,不給分真心有點少。
這是中大高博士的論文,摘了一部分給你了,希望有用
Ⅵ 中期易投國際期貨老手經驗分享,該怎麼操作期貨
恍惚間,交易已過10多年。期間的酸甜苦辣,真的只有每個交易者自己知道。伴隨著不斷小虧的無奈,毫無突破的苦悶,領悟再進步的這種螺旋式上升。
其實處理震盪的具體方法並不重要,利潤回撤一半出場也好,2B也好。總之 處理震盪的意識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對於趨勢跟蹤系統來說這一塊就是木桶最短的那一塊,而最短的一塊關乎生存,其實趨勢跟蹤系統處理震盪的意識一點也不亞於止損與資金管理,只是很少有人真正深刻認識到這一點。
本文(寬客在線)將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從系統重要性、到趨勢跟蹤系統的設計、到系統的完善最後,到偶個人的資金曲線統計圖表都將要做深入的討論。
1、系統的重要性
做了5年以上的老鳥都有體會,開始都靠盤感做,但虧疼了後發現靈感遠不如系統來的穩定,盤感會無限放大人的弱點,而人性是我們無法抵觸的,只有用系統來規則。如果新手的你還在靠靈感在交易的話,現在必須開始著手構建你自己的系統!(你不信?一開始我也不信,但時間和鈔票會改變你的想法)。
交易系統是什麼,是你自己的交易理念的量化表現規則。是先有交易理念,再有交易系統,這個順序不可亂。隨著你的經驗日趨豐富,你的交易理念也必定是螺旋上升(個人悟性決定螺旋上升的周期)。而交易系統也會不斷的修改甚至被你自己完全推翻,這在前幾年的交易中是非常正常的,我們都是凡人,都會犯錯,要敢於推翻過去的自己。才能在金融交易中走的更遠。
強調系統的重要性永遠不為過,我更傾向於建立自己的系統而不是用那些通用的(比如海龜或者10/20交叉,當然這些都能贏利)。金融交易先入為主的思想是很危險的,憑什麼順勢輕倉止損是天字第一號守則,那是因為我自己試過逆勢重倉死抗,知道了這是要死人的,所以我認可了這些通則。對系統而言,別人能賺錢的系統憑什麼你用也能賺,相同的系統不同的理念也是要死人的。
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別人拿走也不會用,關鍵是你就是系統,系統就是你。不存在打架或抵觸的情況。當你的系統已經不能充分反映你的交易思想的時候,改進就是必須的了。我的系統從5年前到現在已經有了10幾個版本了,每次我都認為無懈可擊了,但最後還是要改進,相信以後還會是這樣。順便說下,火線上的海豚也是好幾個版本,說明思想帶動系統的螺旋式上升是必然的。
2、我最初的系統構建和交易理念
10多年前的我和現在的新手一樣,低級錯誤都犯過。然後開始看經典教科書,走上了漫漫指標科學家之路。慢慢發覺這樣似乎是個死胡同,再看了好多的經典評論,什麼操盤三大階段圍棋9段象棋5段的,對號入座後發覺自己的方向偏了。前輩的話還是要聽的,畢竟他們的學費疊起來比我人都要高。之後反思,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看前輩的書,尋找他們理念的共同點。慢慢的,順勢輕倉止損天字第一號原則就浸入了我的交易靈魂了,現在不設止損就渾身難受。真心希望新人也一定要這樣磨練自己,把反人性磨練成自己的第二天性。
有了些零碎的概念後,思路也逐漸開始清晰。輕倉,止損這兩條不難理解。客觀的規則,反人性經過磨練不難做到。問題是順勢這個概念如何定義?這個概念太模糊。
我找不到答案。於是痛苦開始了。。。
家還每天都把順勢掛在嘴邊,只要順了就OK。如果我告訴大家,這兩個字就是專門放馬後炮的,你會不會罵我,先仔細想想再罵不遲。。。你說順勢是順當下的趨勢,沒趨勢怎麼辦?休息么?等你發現趨勢來了,那它也差不多結束了。如果還想不通,把圖表上大段趨勢用右手擋住,只留左邊的震盪。你右手不放,現在入場的交易是順勢么,不是。右手一放,現在入場就順勢了,真奇妙。現在再想想,這兩個字重要麼?
當時的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突破非常痛苦。思想不斷的碰撞,理念不斷被自己推翻(當時理念的框架還沒有成型)。最後的突破點還是回到系統這個點上來。
3、系統的分類和區別
當你遇到瓶頸無法突破的時候,一定要往簡單的地方想,越簡單越好。多想想交易的本質,市場的本質。教科書上說市場有很多形態,頭肩,旗型,楔型,雙頂。。。當時的我非常痛苦,你告訴我雙頂下空單到底是順勢還是逆勢,破了頸線大跌空單就是順勢,不破反彈創新高就是逆勢。矛盾並痛苦著。。。一段時間的思考後,終於回到是市場的本質。
所有的市場都只有兩種狀態:震盪和單邊。(震盪著的單邊上揚還是單邊)也就是有趨勢和沒趨勢。而兩種市場狀態只有對應的操作手法才能賺錢,震盪市高賣低買,單邊市追漲殺跌。2種市場狀態用對應的操作手法,再加上嚴格止損。盈利似乎在不遠處向我招手了。相信論廣大新手目前也是這樣的操作思路,這樣的想法非常完美,問題只有一個:如何判斷現在是單邊還是震盪?BOLL開口,ADX,還是其他指標。是先有價格還是先有指標?在這個點上,我卡了一年!或許你將來能做到,不過我做不到。於是,盈利招了招手,笑了笑轉身走了。。。
我自問沒天賦判斷震盪還是單邊,於是只能用一種操作手法,要麼全都低買高賣,要麼全都追漲殺跌。其實現在看追漲殺跌明顯是順應市場,而低買高賣才是逆市而為,但當時自己的理念就是一團亂麻,加上經驗不夠。只有日復一日的痛苦。回到前面,當時的我決定只用一種操作方法。。。潛意識告訴我要追漲殺跌,前輩的經典書刊也是這樣教導我們。但是,抱著懷疑的態度,2種手法我都做了大量的嘗試。
如果你能准確判斷震盪或單邊,或者是你目標的話,接下來的文字可能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因為我沒有選擇這條捷徑而是直接和市場硬幹!
4.我的交易系統的框架
當時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易,慢慢地也總結出了2種系統的不同結果。震盪手法---低買高賣:成功率較高,但大多數都是小盈。指標非常敏感,一旦反叉必須立刻出場,而不可避免的止損將小盈利基本抹平,而這僅僅是在市場沒有明顯趨勢的時候。一旦市場有了非常劇烈的上漲或下跌時,震盪手法只有追高,小賺,追的更高,再小賺,追更更高。。。再加上偶爾的止損。一波1000點的大行情可能只有200點的賺甚至更少。單邊手法---追漲殺跌,大漲大跌的行情不說,肯定能賺,可是當市場沒有明顯趨勢的時候,正止損反止損還是止損,反復的耳光相信大家也一定有體會。怎麼辦?交易彷彿又走進了死胡同。。。
當時我萌生了一個非常可怕的想法發現都是不斷的小止損將我的資金曲線給磨平。於是天字第一號原則動搖了。現在想想要是當時不夠堅定的話,下場不言而喻。。。
終於在不斷的反思後,螺旋開始上升。大家都聽過,損失自己決定,盈利老天決定。震盪手法我自問無力優化,都是小虧小盈,只有提高成功率,我沒這個天賦。單邊手法比較符合自己的潛意識,持倉時我不怕盈利變虧損,而且30%的成功率還有提高的潛力。於是性格決定了我的操作手法和系統框架。
至於震盪系統最終能否盈利我沒有資格評價,因為和我的性格和理念不符。不過我相信各種手法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只要它適合你的理念,適合你的性格。
5、系統的優化和磨合
終於,我慢慢創建了自己的交易系統,可如果你覺得只要創建了自己的交易系統,遵守基本的交易紀律,盈利就指日可待的話,那我告訴你是大錯特錯的。以上的所有步驟,包括基本的交易框架和交易理念的配備,我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基本完成。當時我也以為以系統和自己性格的吻合度,只要適當提高成功率,過幾個星期就能穩定盈利了。結果,盈利招了招手,連笑都沒笑就轉身走了。。。
建立交易系統之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優化和磨合。初期的系統框架只是你的交易理念的靈魂,沒有實質的東西。當然,靈魂是最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不斷重申系統重要性的原因。打個比方的話,初始系統只是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重要的還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系統的優化磨合這個階段非常地漫長和痛苦。因為和一開始相比,你的交易經驗汲取的速度逐漸變慢,理念的升華蛻變過程也逐漸放緩。這個過程中,或許你已經可以做到虧損的很慢很少,但你還是在慢慢的死亡。。。對於我來說,這個階段已經沒有了頓悟,有的只是水到渠成的緩緩領悟。對市場,對系統,對自身。已經記不太清中間的突破,只知道當時自己痛苦並堅強著。。。
接下來是這個專題的重點,也是我的主要目的:趨勢交易---如何面對70%的震盪!如果你是用趨勢系統(例如,均線),如果你是4年以上的老鳥,你一定會有相當的共鳴。
例如一條均線,就是所有的行情都當單邊來操作,運氣好的時候行情直接飛起來,運氣差的時候大把的盈利變虧損,或者直接就打止損了。大家都知道,這樣的手法在有明顯趨勢的時候還行,行情去頭掐尾還能留個70%,80%。不過大量的無趨勢的市場里基本上所有的盈利都要吐光,簡單來說就是前進一大步,虧損3中步,基本退光還有虧損。怎麼辦?有人說了,震盪的時候休息,不操縱。那就又回到判斷行情性質的老話題了,如何判斷未來是震盪,還是趨勢?
趨勢交易其實就一句話:震盪抗的住。下一步,現在我們不用考慮單邊行情,賺多賺少而已。教科書里怎麼說的:盯住自己的虧損,盈利會照顧自己。現在我們來盯虧損,黑框框里你虧多少,復盤!手邊的圖表自己復。過去的我來回耳光,盈利變虧損,單邊利潤全部抹平,最重要的是對交易信心打擊太大。資金曲線永遠是震盪,偶爾創新高也是假突破。
相信5年以上的老鳥深有感觸,怎樣抗過去,下面是我的心得,可能你也有類似的靈感或想法!
三點:
在高一級周期出現轉向信號之後,再在低一級周期執行同向的信號操作,逆向的則過濾掉。這樣,勝算會增加一些。止損不斷沿高一級周期的趨勢方向移動。
如果要抓住單邊行情,必定要舍棄在短周期頻繁操作的思維。如何避免頻繁交易?只能選擇使用高一級時間周期的信號平倉。但是,入場仍然必須在小周期,因為止損代價小。
小周期入場後,要盡快地(適當)將止損移至開倉位,保證單筆交易的安全性。
以上3點重要性依次遞增!!!特別是最後一條!可以說是我理念的靈魂!
我選取了上圖中倒數第二個黑框來舉例,它震盪時間最長,幅度最大,殺傷力最強。日期是3/23---4/29,下面是一小時圖的K線(習慣看H4的也差不多,方法不變)。白圖不太清楚,上黑的,可能要滾輪放大看。
此波大震盪之前是單邊上升,這個沒有懷疑,之後每個人的趨勢系統可能產生不同的交易信號。我的系統是短期趨勢系統,比較敏感,在這波震盪中產生了 「空-多-空-多-空-多-空-多-空-多」 一共10次轉勢信號(看日K比較明顯)。只有最後一次多才真正有後面的單邊上漲趨勢,那中間的9次耳光怎麼辦?我們開始操作:
3/27-4/1,在日線上顯示趨勢轉變的話,相信之前的單邊多單已經平倉了。至於何時入空單,看H1圖(或H4,各人系統不同而已)。若H1為上漲,則逆向過濾,直到H1上漲結束,轉為下跌才入場空單(我的系統是右側交易)。止損怎麼設,按照自己的系統來。
空單入場就有盈利,那是運氣好。H1/H4入場後,波段高點設損,行情展開後迅速下移至成本位,接下來的工作就要看上一級啦(日K)。日K的趨勢逆轉信號不出,空單不動(止損沿日K下移)。入場是用小周期,出場是大周期。為什麼?想想,虧損時你只輸幾點,可是盈利的話卻是幾十點,是不同的數量級。
4/2-4/3,趨勢轉多,空單應該已碰止損(變止盈)出場。同樣多單參考自己的小周期系統。基本同上。
4/6-4/8(前2天周末),趨勢轉空. 前面的多單基本不賺錢,因為止損基本沒有朝有利方向移動多少。空單小周期入場,如果行情震盪的話空單小周期入場可能還來不及移至成本價就直接止損,只要日線趨勢仍為空繼續在小周期入空單,移止損。
接下來的行情也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4/14-4/17這4根小K線期間,一定要遵守舍棄在短周期操作的思維這句話,否則來回震盪耳光不可避免。
綜合來說操作思路就是:
大周期判斷趨勢---小周期入場---移止損至成本---看大周期移止損---止損變止盈---碰止盈---大周期趨勢改變。
我的系統理念就是這樣,把所有的行情都當單邊來做,不主動平倉而讓它自己發展,只是不斷提高止損。當碰到不可避免的震盪時,小周期止損+盡快移至成本,系統也不會來回的耳光。而大單邊來時,相信也有不錯的表現,畢竟。。。我們已經控制住了「虧損」,不是么!
覺得有些細節還是沒有說清楚:
大周期判斷趨勢---入多單還是空單
小周期入場(數量級不宜差太大)---過濾小周期逆向波,右側交易。
設止損--- 按照小周期圖表交易系統。
止損移至成本價---小周期有「適當」盈利後再移。
入場工作結束--- 小周期關掉不看,回到大周期圖表。
若碰止損,重復1~5。
若大周期出現有利趨勢,止損不斷朝有利方向移動---按照大周期圖表的交易系統。
碰止損(止贏),循環以上操作。。。
再結合我提到的3點細節,我想因該比較清晰了。
在高一級周期出現轉向信號之後,再在低一級周期執行同向的信號操作,逆向的則過濾掉。這樣,勝算會增加一些。止損不斷沿高一級周期的趨勢方向移動。
如果要抓住單邊行情,必定要舍棄在短周期頻繁操作的思維。如何避免頻繁交易?只能選擇使用高一級時間周期的信號平倉。但是,入場仍然必須在小周期,因為止損代價小。
小周期入場後,要盡快地(適當)將止損移至開倉位,保證單筆交易的安全性。
以上3點重要性依次遞增!!!特別是最後一條!可以說是我理念的靈魂!
趨勢交易,大行情才有大利潤。N年前的自己天天就想著大行情,上突破就覺得價格要翻倍,下突破就覺得市場要崩盤。其實真正的行情1年1波都不一定有。現在我知道了,系統都要按照最壞的情況來設計,如果你能頂過去,才是合格的。交易需要務實的精神,敢放膽盈(讓利潤自己跑),更要善輸(小周期止損+移至成本)。我認為只有做到這兩點,才算真正的入門。才能夠談心態,談紀律。
想再強調的是:
無序的震盪可能會連續地把你止損出去,市場根本就不尊重我們,所以迅速移至成本非常地重要。
設計和優化系統一定從最壞的情況來考慮,不要老想著怎麼多賺。賠的少自然就多賺了。
以小周期的止損,博大周期的止盈
趨勢的發展都是從小周期開始,逐漸發展壯大,一級一級向上發展,最終發展成大趨勢。
選擇的入場周期越小,就越能節約止損,節約了止損也就降低了成本(目前也是用1H,4H入場)。
做外匯和做生意是一樣的,什麼時候有客人來光顧你,你是不知道的,但是如果你想賺的多,降低成本絕對是不二的法則。
交易之路是很孤獨而漫長,希望在有希望的道路上,我們一同並肩相走。
Ⅶ 國內期貨與國際期貨區別做國際的好還是國內的好呢
做國際的好一點,二者的區別:
1、手續費差異
在手續費方面,國際期貨的手續費較低,雙邊收費,有靈活性。國內期貨的手續費較高,因此操作方面需要慎重。
2、交易行情差異
國內期貨與國際期貨在交易行情方面是也有差別的,國際期貨較少有價格控制,其特點是成交量較大,交易頻繁。關於國內期貨在交易行情方面,受政策影響和交易信息的內幕操縱,投資者看到的行情變動大,規律性掌握難。
3、監管方面的差別
監管方面的差別在於國際期貨監管嚴格,較少出現挪用客戶資金和出現對賭的違規行為。國內期貨投資者會比較容易碰到假盤和對度盤,在門檻方面較高,數萬元才能交易。
國內期貨交易時間是4小時,交易門檻低,資金便捷,保證金交易,缺點相對交易量小,交易不連續,交易時間短,交易量受限,易受國內政策影響。國際期貨的交易量大,24小時制,交易市場多。
Ⅷ 論華爾街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監管的借鑒作用
文檔格式的不好弄,給你一個在線的文章吧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31654784&SUID=
另外還有銀監會副主席的一篇講話,你可以參考一下
---------------------------------------------------------------------金融監管的趨勢和變化將直接影響未來金融業的發展模式和創新模式。眼前的這場金融危機過後,金融監管將會有哪些重大的調整和變化?金融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是什麼?在此談幾點看法,供大家借鑒和參考,以更好地適應監管環境的變化,在復雜的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監管框架下找準定位,發揮優勢,提高競爭力。
第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趨勢是金融監管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輪回,監管的廣度和深度都會進一步擴展。
19291933年間的大危機中,一大批銀行機構破產、倒閉,引起金融業的恐慌,並帶來經濟蕭條。危機後出現大反思和大變革,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金融業開始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嚴格分離。從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金融業基本上是在分業經營和嚴格管制的路徑、框架和模式下運行的。
到上世紀60年代,人們發現分業經營的監管模式嚴重損害了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限制了金融市場的發展,降低了金融市場的效率;由於無法向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實際上也減少了金融消費者效用。於是,從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金融業進入新一輪的大松綁、大創新時期。
首先是金融業開始相互購並和滲透,商業銀行並購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下設資產管理公司,並將觸角延伸至創投基金和私人股權基金等非傳統領域,混業經營迅猛發展。1999年,美國出台《金融現代化法案》替代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金融業進入了全面混業的時代,出現了以花旗為代表的一大批金融超市和金融集團。
其次是金融創新的涌現。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金融創新還處於初級階段,風險相對可控。但在世紀之交前後,金融創新開始升級,大量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充斥市場。金融資產被廣泛證券化,期權、期貨、互換交易盛行,並出現了以信用違約互換協議(CDS)為代表的信用衍生產品,而且產品復雜程度越來越高,以至於只有少數人能夠理解。
最後,混業經營和復雜的衍生產品創新帶來了「太大而不能倒閉(too big to fail)」和「太復雜而不能倒閉(too complex to fail)」的問題,大量復雜的金融產品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一旦某個環節出了問題,整個金融體系就有可能崩潰。混業經營、金融創新,再加上流動性泛濫和次級貸款的推動,最終釀成了2007年下半年的這場金融危機。至此,金融發展與監管模式完成一個完整的輪回:大危機觸發大反思、大調整,大松綁引來大泡沫,大泡沫再次導致大危機。
這場危機給我們帶來的第一個反思就是,金融監管的深度、廣度、嚴厲程度將會進一步加強。原來不受監管的和只受到輕度監管的金融機構,包括對沖基金、股權基金、評級公司等,都要納入監管范圍,以往的監管真空將得到彌補和覆蓋;從監管的深度來看,會進一步深化相關監管標准,完善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等監管指標,提高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風險透明度要求;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和內部風險管控將有更深程度的介入和干預。
第二個變化和趨勢是監管者和商業銀行對風險的關注范圍會進一步擴大。
一是除了繼續關注信用風險外,將更加關注流動性風險。英國北岩銀行被擠提時的資產質量很好,資本充足率也很高,但它卻成為英國銀行業近150年歷史中第一家由於擠提而被政府接管的銀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受到流動性的沖擊。因此,監管者和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加強對流動性的監測和監管,建立流動性應急處理機制。
二是市場風險,這是一個更大的風險源和危機源。此次危機中,正是「一房」和「二房」的「合謀」導致了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最後崩潰。「一房」是指數量龐大的房貸公司,他們向那些沒有收入來源、僅僅依靠高房價支撐的借款人發放了低標準的按揭貸款(即次級貸款),然後把這些貸款賣給了「二房」,即具有政府背景並獲得財政隱性擔保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二房」將購入的貸款進行重組、打包,然後再發行以政府信用為支持的債券,大部分被投資銀行購買用於進一步的金融創新。投資銀行用「二房」發行的債券構建資產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分拆和整合,即資產證券化的平方,甚至n次方,使重新分配後的現金流更好地迎合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不同投資者的偏好。這些經過多道「加工程序」的產品已經極其復雜,投資者根本不清楚它內部的結構,也搞不清它的風險,主要依據評級公司的評級進行投資決策。由於「二房」具有政府擔保背景,評級公司就給了所謂的「AA」和「AAA」評級。政府背景加上高評級使這些證券化資產備受追捧。證券化和證券化的n次方方便了「一房」們迅速地回收資金,用於發放更多的次級貸款,泡沫就這樣被不斷吹大。在這個復雜的鏈條中,只要房地產市場不出現大幅下跌,借款人似乎就擁有足夠的資產清償債務,鏈條的循環就會繼續下去。而當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行時,多米諾骨牌就被推倒了。抵押債券的價格一落千丈,變成有毒資產,整個次貸市場迅速凝結,流動性幾乎喪失殆盡,市場風險演化為流動性風險。購買了有毒資產的銀行被迫進行資產減記,出現巨額虧損,資本被蠶食殆盡,流動性風險進一步演變為清償性風險。危機表明,現代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已經不再限於那些傳統的貸款資產,交易賬戶乃至可供出售類金融資產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市場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盈虧狀況和資本的充足程度,這促使我們必須進一步關注市場風險,特別是那些復雜的投資產品、金融衍生品價格波動對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
最後,我們還應更加關注其他類型的風險,如聲譽風險。銀行是典型的公眾性機構,其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公眾的信任。如果銀行的信譽受到嚴重損害,導致公眾、投資者不再信任,就會影響到銀行的流動性,進而影響到銀行的生存。總而言之,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監管者,都需要進一步擴展對風險的關注范圍,從單純的信用風險擴展至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聲譽風險、操作風險、國家風險等等。
第三,危機後,監管當局會更加關注金融機構內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激勵約束機制的平衡性。
商業銀行出現這么大的問題,形成了這么多不良資產,使人們對金融機構決策的科學性、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風險管控的適應性等均提出了質疑。有觀點認為,商業銀行的治理和風險管控實際被兩類人操縱著:一類是追求短期回報的股東和高管,另一類是精於模型計算的小團隊。股東追求當期利潤最大化,高管追求薪酬最大化,並導致過度追逐高風險高收益的復雜金融資產。而很多高管人員和董事會成員並不了解這些資產的風險,投資決策過度依賴只有極少數專家明白的模型,而董事和高管根本就看不懂,也就無法對風險進行有效制約。在只注重效率而忽視風險的治理架構和激勵機制下,整個機構被貪婪的股東、貪婪的銀行家、貪婪的交易員,以及掌握模型的技術官僚所左右和控制。
危機後,美國政府提出一項重要的干預措施——向金融機構注資的同時,嚴格限制接受注資銀行的高管薪金。然而,這僅僅是一項暫時性的干預措施,真正解決問題還需要重新構建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和分配機制,使董事會不成為花瓶董事,使高管團隊不成為花瓶高管,董事和高管的薪酬必須和長期風險而不是短期利潤掛鉤。
第四,要對商業銀行或者金融機構的組織架構進行反思,對商業銀行的混業模式採取相應的有效監管。
這次危機主要是大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興風作浪而造成的系統性風險,形成嚴重的「too big to fail」和「too complex to fail」的格局。這些機構實在太大了,他們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引起系統性危機。所以政府必須要救助他們。正是由於道德風險的存在,商業銀行更加冒險,不斷放大風險以博取更高的收益。因此政府和監管當局一定要採取措施,阻止這種現象的進一步發生和蔓延,包括運用反壟斷法對一些並購進行干預。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危機中一些小型商業銀行也同樣遭受滅頂之災,美國近9000家商業銀行中,有400500家小商業銀行關門。所以,太大了不行,太小了也不行,對應「too big to fail」的是「too small to survive」。因此,中型可能會成為一種流行的發展模式。但是到底什麼標準是大,什麼標準是小,又是一門很難掌握的藝術,需要監管部門敏銳的經驗判斷,以及必要的風險提示和干預。
如何打造我國金融機構未來的組織架構已經成為非常迫切的問題。現在我國金融業已經出現混業模式的嘗試,商業銀行開始設立或並購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信託公司,最近又啟動了銀行投資保險公司的試點工作。如果資本市場發生問題,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的風險必然會傳染到母公司,進而影響系統穩定性。所以,需要針對混業模式制訂有效的監管措施。
第一,監管部門要適當干預金融機構無限做大的沖動;第二,要督促金融機構設置內部的防火牆裝置,防止利益沖突和風險傳導;第三,要加強內部管控和並表管理;最後,監管也要具備並表監管能力。我認為,在法律法規和內部管控及監管能力還沒有完全到位的情況下,混業經營的速度還是慢一點比較好,否則就可能失控,釀成新一輪的系統性風險,90年代的混業教訓殷鑒未遠。我們應當加快用於規范混業發展模式、銀行組織架構以及相應監管規則方面的制度建設,先定規則再玩游戲。
第五,對金融創新要有正確的把握。
這次金融危機與金融產品業務創新過快、過猛、過復雜,並失於監控有直接關系。產品太復雜了以至於投資者無法有效識別風險、計量風險,也就談不上控制風險。金融創新本身沒有錯,但是金融創新應當建立在有效的風險識別、判斷基礎之上,而超越風險管控能力的創新是極其危險和有害的。金融創新的發展水平應取決於商業銀行及監管當局對創新風險的識別和管控能力。
首先,要提高創新產品的透明度,充分披露產品的結構和風險,進行更有效的投資者教育,使投資者能夠認識和了解產品的結構和風險。其次,監管者也要對創新產品的結構和風險有充分理解,才能允許其進入市場;最後,參與創新的商業銀行要具備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能夠對風險進行識別、計量和控制。
對我國而言,金融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金融產品創新、業務創新仍是金融業發展的主題。如果我們不創新,我們的金融競爭力就無法得到提高。所以,要把握好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能力建設、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建設、投資者風險教育,以及信息披露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穩妥、適度的前提下鼓勵金融創新。
第六,未來的金融監管標准可能出現較大的變化和調整。
首先,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會更高,8%可能遠遠不夠,提高資本充足率將有效降低銀行的杠桿率,減弱其擴張能力,抑制金融泡沫的形成,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抵禦。
第二,資本質量要進一步提高。除了提高銀行總的資本充足水平外,資本構成要求也會有很大的調整。要提高核心資本所佔的比重,相應降低附屬資本和債務資本的比例,通過提高資本質量提升銀行業抵禦風險的能力。
第三,監管者不僅要關注單個銀行的危機和風險,還要關注宏觀風險和系統風險,採取帶有反周期特點的監管措施。單個銀行陷入危機和破產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而監管的重點是避免發生系統性危機和全面危機。所以,監管者要更加關注宏觀和系統性風險,採取有效的措施,在經濟擴張期提高資本要求和監管標准;而在經濟下行期適當放鬆,使經濟運行更加平穩,保障銀行資產安全。
第四,更加關注貸款集中度問題。銀行應避免將過多的資產和貸款集中在某個企業、某個行業或某個地區,過度集中的資產結構一旦在該企業、行業或地區出現大的風險和災難時就會威脅銀行的生存。在我國,很多銀行熱衷於「壘大戶」,貸款集中度過高問題較為突出。一旦大企業、大項目出現問題,就會給放貸銀行帶來致命性的打擊。
第五,要進一步加強透明度建設。要提高商業銀行的透明度,提高金融產品的透明度,提高金融業務的透明度,提高金融風險和金融資本的透明度,使投資者及交易對手了解其產品,了解銀行的風險狀況和對風險的抵禦能力,這有助於降低危機時刻的恐慌情緒。
最後,金融監管要進一步加強境內不同監管機構之間以及國際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境內不同監管部門要加強合作,盡可能避免監管真空和監管套利,減少投機和風險的蔓延;在國際方面,要注意銀行東道國和母國之間的密切合作。中國的商業銀行在海外設立機構,我們就是母國監管當局;外國銀行在中國設立機構,我們就是東道國監管機構。母國和東道國之間必須建立信息共享和危機處理協作機制,才能夠有效地防止風險的蔓延,避免系統性的危機。最近,歐盟和美國提出要建立一個超級監管機構,專門對那些國際化的銀行進行監管。建立母國和東道國監管當局均參與的監管俱樂部,對銀行的全球風險進行監管。監管的國際合作會越來越密切,G20峰會和金融穩定論壇委員會均將加強國際監管合作作為一個重要議題,也必將對全球銀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Ⅸ 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數據誰便改
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數據不可以隨便改,這個得由工作人員改。
一、監控中心在以下三個方面繼續完善異地報表資料庫
1、提高數據質量。場外衍生品數據提交的准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是場外報告庫發揮作用的基礎。只有高質量的數據才能為我們找到場外衍生品市場的底部,防範個人和系統性風險提供有效的決策支持。有關方面要加快研究推進相關配套安排,不斷提高數據信息的可核查性。
2、要進一步完善報表資料庫。以監管需求和風險監測有效性為導向,進一步加強市場調研,深入研究市場機構風險模型,借鑒國際經驗,充分發揮監測中心期貨市場風險監測經驗和場內場外資料庫互聯互通優勢,完善跨宏觀微觀、跨場內場外聯動分析的全景風險監測模型,不斷完善監測分析體系。報表庫還應擴展數據生成的類型,提高數據檢索的便利性。
3、推進數據共享。作為我國場外衍生品市場風險管理的重要基礎設施,監控中心的場外報告資料庫及其風險監控分析系統獨具特色。中國期貨市場監測中心要及時、優質地與期貨監管「五位一體」各方共享相關數據,使報告資料庫有效發揮應有作用。
二、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
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是經國務院同意、證中國證監會決定設立,由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出資,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登記注冊的期貨保證金安全存管機構,為非營利性公司法人。其主管部門是證監會,中國,其業務由證監會,中國領導、監督和管理。
通過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可以更好地保護股指期貨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可以為投資者提供追加保證金的聲明、通知等服務。
Ⅹ 期貨套利是怎麼做的
套利交易揭秘
(一)保證金體系概覽
套利交易分為跨期套利、跨商品套利和跨市場套利等。跨市場和跨商品(雙跨)套利交易對整體市場的統一性要求較高,其關鍵是需要確定不同商品價格間的比例關系。國內期貨市場的套利交易多限於跨期套利交易。2003年前,跨期套利交易基本上由投資者自行交易。2003年後,ZCE推出跨期套利管理辦法,規定ZCE上市合約的跨期套利持倉按單邊收取保證金。2005年後,ZCE增加跨期套利交易組合指令。2006年後,其他期貨交易所升級的交易系統也將支持跨期套利交易。
受國內期貨市場上市商品少、品種壟斷性強等條件限制,「雙跨」套利交易在國內很少出現。然而,國際期貨市場上「雙跨」套利交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十分活躍。交易所積極推出和制定自成體系的各種各類「雙跨」套利保證金規定,在保證金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幫助和引導交易者進行套利交易已成為國際期貨市場上的流行時尚。因此,有必要對國際「雙跨」套利保證金體系進行再認識。
眾所周知,從交易層面上分析,保證金可分為初始保證金和維持保證金。從交易性質上分析,保證金可分為投機保證金和套保保證金。近年來,國際上的套利保證金分類繁多,五花八門,趨於多樣化,大致可以分為交易所內合約套利保證金和交易所間合約套利保證金(見下圖)。而交易所內合約套利保證金細分為同品種合約套利保證金、不同品種合約套利保證金和系列產品套利保證金(包括同年度合約保證金和跨年度合約保證金)。交易所間合約套利保證金可細分為同品種合約套利保證金、不同品種合約套利保證金和跨品種合約套利保證金。交易所內外開展相關上市品種的套利交易,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經濟全球化趨勢,而多數交易所內部上市品種的多種套利交易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