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市股指能走到多少點
年以來上證指數不斷創出新高,目前已經直逼4000點,投資者都紛紛猜測:股指到底能上升到多少點?牛市是否仍會延續?市場是否存在泡沫? 「任何股市都有泡沫,股市就是在泡沫中輪回,只是說泡沫是否有破裂的可能。」興業基金投資總監杜昌勇先生說。
基金經理王曉明也在記者采訪中說:「在日本的投資專家眼中,中國的股市沒有泡沫。過去日本真正經歷股市泡沫的時候,市場上不會有人在談市盈率,而是專業人士不斷地講述著一個個充滿想像力的神奇故事。至少目前中國的專家還在大談市盈率是否合理,投資應該注重基本面。如果中國市場真的存在泡沫,那也是因為投機而形成的結構性泡沫。」
「與金磚四國中的其他幾國相比,以及台灣地區和日本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國家及地區都曾經發生宏觀經濟和股市背離的狀態,當這種背離完成之後,股市就迎來了急速上升和突破的年代,從而達到一個歷史的極高點。」王曉明說,「我們應該相信歷史,對中國股市未來發展持樂觀的態度和信心。」
王曉明認為,經過2006年的大幅上漲,2007年的市場不會一帆風順,回報預期肯定會有所降低,市場的波動也會逐漸加大。投資者應該關註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成長性,把握估值的合理性,在合理的風險水平上爭取更高的回報。
看好藍籌股
對於2007年的投資策略,王曉明給出了以下建議:
一、從六個方面判斷上市公司成長性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投資者可以從品牌經營策略,市場縱深度,公司治理結構,管理團隊,以及渠道的壟斷性和是否有技術壁壘等六個方面去觀察公司是否具有成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比如,煙台萬華作為全球第四個擁有MDI製造技術的廠家,每年以50%的增長率持續增長,格力和國美因為獨特的渠道優勢和競爭力,也被長期看好,而最重要的要關注企業的治理結構,尋找優秀的管理團隊。一個百年老店的創建,這兩個因素是決定性的。同時,更看好民營企業的成長力。
二、考量上市公司的持續成長性。應該有理由相信過去業績很好的公司,而不是業績突然發生大逆轉的公司,關註上市公司的一個長期財務指標。
三、關注消費品的巨大成長空間。在標准普爾500指數股中,50多年來表現最佳的倖存者,只有那些注重品牌培養的消費行業和醫葯行業,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高露潔等。
四、注重價值投資,關注大藍籌股。股市經過前段時間的一段窮追猛打,一些小盤股已經嚴重偏離了價值,而大藍籌因為其增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仍具有估值的合理性和穩定性,隨著股指期貨的推出的深遠影響,大藍籌作為重要成分股仍具上升潛力。台灣股市的曲折歷史也證明,在股指期貨和QFII推出以後,交易量70%集中在大盤藍籌股,而香港也同樣有過一樣的歷程。歷史讓我們對大盤藍籌極具信心。
理財「心經」
興業基金的王寧也為廣大「基民」介紹了一些的投資致富的「心經」:
一、時間和復利,財富的「發酵劑」。1626年,一群新移民用價值24美元的飾物從印第安人手中買下了曼哈頓島。360年後,每當人們談起這樁買賣時,不免要譴責買者的奸詐,嘲笑賣者的無知。但仔細一算,結果令人驚嘆不已:A、曼哈頓島現值:560億美元(1986年);B、假設印第安人將飾物換成美元存入銀行,利率按8%復利計算
2. 威力財配資平台做什麼的
貝得來系統自動監控資金操作,如果有變動會有簡訊預警提醒,也比較有實力,我決定挺安全的
3. 股指期貨是如何獲得價值的,
一、討論題目
1.有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偶然的」,另有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必然的」,你的觀點怎樣?為什麼?
2.有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是積極的」,另有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是消極的」,你的觀點是什麼?為什麼?
二、參考資料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第一個原因也是最基本的原因,在於帝國主義的本性,在於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在這個基礎上帝國主義各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極度尖銳化起來。世界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是不平衡的,是跳躍式的。在一定時期內,某些國家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以飛躍的速度趕上自己的競爭者並跑到前面去了;相反的,有些國家則踏步不前,並且逐漸落到後面去了。例如,1938年德國鋼產量達到2250萬噸,相當於英法兩國鋼產量的總和。1935年,德國生產了3183架飛機,超過了1938年法國的生產量。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希特勒德國無論在經濟上或軍事實力上均已全面地超過老大的英帝國主義或法帝國主義。可是,英法兩國卻佔有廣大的殖民地,而力量超過英法的法西斯德國則連一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沒有。這樣就使各帝國主義國家力量的對比和彼此間勢力范圍劃分不相稱的現象加強。在世界資本主義到了帝國主義時代之後,世界的領土均已分割完畢。個別國家要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要侵佔和劫掠殖民地,唯一的辦法就是奪取其他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勢力范圍和掠奪別國的領土。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例如德、意、日),認為它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分勢力范圍、領土、資源、市場等等是受了委屈,吃了虧的,因此,它們就想再分一次,以便對自己有利。那些老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例如英國和法國),雖則力量已不如希特勒德國,在遠東力量也不如軍國主義日本,但是為了保證自己的超額利潤,卻又死抱住已經搶到的原料來源、銷售市場不放,不肯吐出自己的贓物,這就產生了世界領土再分割的問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內部的平衡破壞了。結果從三十年代中期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分裂成法西斯國家集團和英、美、法三大國組成的帝國主義集團。這兩個集團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進行著激烈的斗爭。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尖銳化在很大程度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結果。這次經濟危機在1929~1933年猛烈沖擊資本主義世界達四年之久。那些迴旋餘地較小的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為了避免再度受到新的經濟危機的打擊,因而走上了加速發動戰爭的道路。所以,盡管資本主義體系和社會主義體系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卻不是首先發生在兩個體系之間,而是發生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第二個原因是,英、美、法統治集團執行復活德帝國主義,對德、意、日侵略</PGN0336.TXT/PGN>者縱容和退讓的綏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根源,固然是帝國主義這種社會制度,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到失敗的德帝國主義為什麼很快就恢復元氣並且變得更強大了呢?為什麼德意日三國的法西斯統治集團在世界不同地區所進行的侵略活動,明明使英美法的利益受到損害,而英美法卻袖手旁觀,節節退讓,一步一步把自己的陣地奉送給侵略者呢?這是因為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和存在著蘇維埃國家的新的歷史條件下,資本主義國家及其集團之間的矛盾並不是世界政治的唯一的因素。這時,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是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對立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相互作用下發展的。這兩個對立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一方面相互斗爭,另一方面又力圖消滅蘇聯,以鞏固資本主義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每當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開始尖銳化的時候,資產階級就把視線轉向蘇聯方面,看看能不能靠犧牲蘇聯來解決資本主義的某個矛盾或所有一切矛盾。因此,英美法統治集團不僅在政治上縱容德意日侵略者,而且通過貿易渠道,在經濟上供給它們大批戰略物資,不斷給它們輸血。待到法西斯國家特別是德國由於得到它們的幫助而力量大增,英法一時又沒有足夠的力量對付它們的時候,英法更是加緊推行綏靖政策,妄圖用妥協、讓步的辦法,犧牲弱小民族的利益來滿足法西斯貪欲,以便把希特勒的侵略矛頭引向東方去反對蘇聯,以緩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這樣,既可保持住西方國家的安全,又可等到蘇德兩敗俱傷的時候,由它們出來收拾殘局。但是英法統治集團的縱容侵略戰爭,妄圖從中取利的綏靖政策最後完全失敗了。法西斯國家從西方國家得到的支持越多,它們就越是貪得無厭;它們越覺得自己的力量強大,就越輕視那些助它們為虐的人。1939年9月1日拂曉,德國法西斯軍隊入侵波蘭。法西斯德國從進攻較弱的對手開始,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選自凌治彬主編:《世界現代史稿》(上),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二)斯大林關於二戰起因的論述
如果以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是偶然的,或者是由於某些國家領導人犯了錯誤,那就不正確了,雖然,錯誤無疑是犯了的。其實,戰爭的發生是現代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上世界各種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主義者不止一次地說過,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包藏在總危機和軍事沖突的因素,因此,現代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不是平穩地和平衡地前進,而是要通過危機和戰禍。問題在於,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不平衡性通常經過一段時期,便要引起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內部均勢的猛烈破壞,而那些自認為沒有足夠的原料和銷售市場的資本主義國家,通常都企圖使用武力來改變現狀和重新劃分「勢力范圍」,以利於自己。因而,資本主義世界分裂為兩個敵對陣營並且在它們之間發生戰爭。
如果各國能夠採用協商的和和平的解決辦法,根據它們的經濟實力來定期重分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那也許可能避免戰禍。但這在目前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發展條件下,是無法實現的。
所以,由於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的第一次危機,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第二次危機,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選區選舉前的選民大會上的演說》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文選》
(下卷)第441~443頁。)
(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的反響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希特勒的盟友大發雷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公開表示不同意。這個條約對東京是沉重的打擊,因為日本已經在中蒙邊境同蘇聯作戰,據說,日本頭目曾告訴希特勒,他們在8月就可以參加「大規模的推進」。在反對德國同蘇聯簽訂這個條約的叫嚷聲中,日本平沼內閣倒台了。倫敦保守黨的希特勒支持者脾氣發得</PGN0337.TXT/PGN>最厲害。他們第一次叫喚要希特勒的命。
美國著名作家、新聞記者斯特朗寫道,在波蘭遭受危難的時候,一位蘇聯外交家曾說過:「要是沒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我們現在就會受到德、意、日同盟從歐洲和亞洲兩面夾擊。英法會據守馬奇諾防線並且資助希特勒。美國會成為日本的兵工廠來反對我們,就像它反對中國那樣。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後,我們就在希特勒、日本和支持希特勒的倫敦人士之間引起了矛盾。要制止對波蘭的入侵已經太遲了。張伯倫甚至沒有嘗試這樣做。可是我們已經分裂了法西斯世界陣營,我們將不需要對整個世界作戰了。」
英國政治家丘吉爾說:「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一舉,固然足以令人齒冷,然而在當時是高度現實主義的。斯大林的首要考慮,就同任何其他國家政府首腦的考慮一樣,是他自己國家的安全。」據斯大林後來告訴丘吉爾說,他在1939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決定蘇聯不能被別人騙到單獨對德作戰的倒霉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結成靠得住的聯盟證明已不可能的話,那為什麼不轉而聯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來敲門求教了嗎?到1939年7月底的時候,斯大林顯然已深信,法國和英國不但不要一個有約束的聯盟,而且英國張伯倫政府的目的根本就是誘使希特勒在東歐發動戰爭。他似乎已經十分懷疑英國會對波蘭信守自己的條約義務,就同法國對捷克斯洛伐克沒有信守義務一樣。而過去兩年,在西方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助於加強他的猜疑:張伯倫在納粹吞並奧地利和侵佔捷克斯洛伐克以後,拒絕了蘇聯關於召開國際會議擬定製止希特勒侵略的計劃,張伯倫在慕尼黑對希特勒姑息遷就,而且把蘇聯排除在會議之外;張伯倫在就締結防禦同盟共同對付德國而進行的談判中拖延退縮,並且讓1939年夏天稍縱即逝的時光在空話中消磨凈盡。
蘇聯獲得喘息的機會
1939年9月17日,正當德軍攻佔大半波蘭、合圍華沙並限令華沙當局在12小時內投降之時,蘇聯政府向波蘭駐蘇大使遞交了一份聲明。聲明指出:「波蘭政府已經崩潰且已無生命的跡象,這就是說實際上波蘭國家和政府已不復存在。因此,蘇波之間締結的條約已歸於無效……波蘭已經成為可能對蘇聯造成威脅的種種偶然和意外事件的方便場所。蘇聯政府迄今為止一直是保持中立的,但它不能再以中立的態度對待這種局勢了。」蘇聯政府對居住在波蘭境內的同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人的命運不能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這些同胞被拋棄,任人擺布而毫無保障。鑒於這種局勢,蘇聯政府命令紅軍總司令部所屬部隊越過國界,去把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居民的生命財產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同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以同樣內容發表了廣播演說。
同日凌晨,蘇軍越過蘇波邊境向波蘭東部進軍,不僅進駐了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而且越過了寇松線。蘇聯所佔領的波蘭地區面積為2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一千三百萬人。接著,9月28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邊界條約,確定了兩國「最後的國界」,10月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政權並分別並入蘇聯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
蘇聯利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給予的喘息機會,積極准備了防禦,而且通過戰爭以外的一切措施來阻擋德國滲入東歐各國。希特勒後來在他對蘇聯的宣戰書中透露了這一點,並且極為憤恨地列舉了蘇聯人民阻擋他的那些行動。
雖然大多數美國報紙譴責這種行動,但是著名專欄作家李普曼卻抓到了問題的實質,他說:「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楚,蘇聯正在建立一片從波羅的海一直伸展到黑海的巨大的防禦地區。」
隨之而來的是戲劇性地把50萬日耳曼人從波羅的海國家驅逐出境。希特勒的宣戰書中表明了他對這件事多麼切齒痛恨。他說:「遠比50萬還多的男女被迫背井離鄉。對這一切,我保持了緘默,因為我當時不得不如此。」這並不是一個心滿意足的勝利者所說的話。波羅的海日耳曼人是那些波羅的海國家中的上</PGN0338.TXT/PGN>層,其中有一些人幾世紀來一直都是食采邑的貴族。在俄國革命時,就是這些人把德國軍隊引進來推翻當地紅色政權的。驅逐了他們,也就驅散了對蘇聯最危險的歐洲方面的第五縱隊。
(摘自《世紀檔案》)
(四)毛澤東關於二戰影響的論述
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將贏得戰爭,贏得和平,又贏得進步。
這一新形勢,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代的形勢大不相同。在那時,還沒有蘇聯,也沒有現在許多國家的人民的覺悟程度。兩次世界大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
法西斯侵略國家被打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際和平實現以後,並不是說就沒有了斗爭。廣泛地散布著的法西斯殘余勢力,一定還要搗亂;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陣營中存在著反民主的和壓迫其他民族的勢力,他們仍然要壓迫各國人民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所以,國際和平實現以後,反法西斯的人民大眾和法西斯殘余勢力之爭,民主和反民主之爭,民族解放和民族壓迫之爭仍將充滿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只有經過長期的努力,克服了法西斯殘余勢力、反民主勢力和一切帝國主義勢力,才能有最廣泛的人民的勝利。到達這一天,決不是很快和很容易的,但是必然要到達這一天。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給這個戰後人民斗爭的勝利開辟了道路。也只有這後一種斗爭勝利了,鞏固的和持久的和平才有保障。
(選自毛澤東《論聯合政府》)
(五)究竟有多少國家參戰?
眾所周知,二戰對立雙方有兩個陣線:以德日意為代表的法西斯陣線;以美蘇英中為代表的反法西斯陣線。
參加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7國,前三國是這一陣線的核心。
參加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47國。
(六)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勝利的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之所以能在二次大戰中獲得勝利,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進行的戰爭,是反對法西斯侵略和統治、捍衛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的解放性正義戰爭。正如毛澤東所指出:「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這種戰爭的正義性所產生的道義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力量,使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各國軍隊和人民英勇作戰,不怕犧牲,後方忘我勞動,支援戰爭,終於形成了戰勝法西斯侵略者的巨大物質力量。
第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戰勝德日意法西斯的重要保證。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侵略勢力同反法西斯民主力量之間的一場殊死搏鬥。要對付德日意法西斯這樣窮凶極惡而又採用現代化戰爭手段的敵人,需要全世界人民團結一致的努力。單靠被侵略的中小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固然難於勝任,就是英法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大國和經過社會主義建設而日益強大的蘇聯,也不可能單獨與之對抗。在</PGN0339.TXT/PGN>大戰全面爆發前,甚至在戰爭初期,由於種種原因,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未能形成,反法西斯民主力量比較分散,致使德日意法西斯連連得手。但是,當被侵略和威脅的國家一旦從痛苦的失敗中覺醒過來,克服了彼此的矛盾和分歧,走上大聯合的道路,就成為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正是由於1942年1月正式形成了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二次大戰的形勢才迅速發生變化,在一年後就出現了戰爭的根本轉折,隨後經過全面的戰略進攻,在1945年贏得了勝利。
第三,反法西斯陣營擁有遠比法西斯侵略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這是取得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在現代戰爭中,經濟力量和經濟組織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千百萬軍隊參戰,新型武器裝備大量涌現,作戰時間長和空間廣闊,物資消耗巨大,使得戰爭對經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一切軍事戰略的擬定和實施,都必須建立在相應的物質基礎之上;任何戰略目標的達成,也必須建立在正確估計本國經濟實力的基礎之上。納粹德國的戰略目標是首先征服歐洲,進而稱霸世界;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略目標是首先征服中國,進而獨霸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義大利法西斯的戰略目標是成為地中海地區的霸主。然而,它們的稱霸野心同它們所具有的物質經濟基礎是不相稱的。一是人力不足,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的人力為軸心國集團的4倍以上;二是資源貧乏,德日意三國均無足夠的戰略資源;三是生產能力遠低於反法西斯同盟,僅美英蘇三國1941年的主要生產能力就是德日意三國的2~3倍。為了解決它們經濟實力不足的弱點,德日意法西斯採取提前動員和先期把經濟轉上戰爭軌道,預先大量進口和儲備戰略原料,分化瓦解對手以實現各個擊破,突然襲擊、速戰速決以避免持久的消耗戰,大肆掠奪佔領區以實現以戰養戰等等措施。這些措施雖然曾得逞於一時,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反法西斯國家也把整個經濟轉上戰時軌道,並克服矛盾聯合起來之後,反法西斯同盟巨大的人力物力優勢就顯露出威力。1942年底到1943年底發生的根本轉折,不僅是在戰場上取得的,同時也是在經濟戰線上取得的。正是在這一年,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軍事經濟迅速發展,並大大超過了法西斯國家。狂妄的侵略野心與經濟實力相對不足,正是德日意法西斯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軸心國集團內部缺乏緊密合作和戰略協同,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國家則實現了戰時的全面合作和戰略協同,這是能夠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兩大對立集團之間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戰爭,無論軸心國一方還是反法西斯同盟國一方,都有一個戰略協同與對聯盟武裝力量實施戰略領導的問題。德日意三個法西斯國家在發動侵略戰爭時,基本上是各自為政,不僅相互間沒有戰略協同,而且在開始時甚至沒有結成軍事同盟。如前所述,1936~1937年德日意簽訂的反共協定,主要是一種相互聲援與交換情報性質的條約。它簽訂後不到八個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德國卻宣布保持中立,維持同中國的經濟貿易及軍事關系。1938~1939年長達一年半的締結德日意軍事同盟的談判,由於各有打算而始終未能成功。1939年8月,德國沒有向日本打招呼就徑自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日本為此向德國提出了抗議,中止兩國談判,隨後又宣布對歐戰保持中立。至於義大利,雖然在1939年5月同德國簽訂了「鋼鐵盟約」,但直至1940年6月法國敗降前夕才參戰。而且直到1941年德軍進入巴爾乾和北非後,德意才建立了軍事合作體制,實際上意軍受德軍統帥部指揮。1940年9月德日意三國軍事同盟條約簽訂後,德日之間仍然沒有實現相互的戰略協同。1941年德國大舉進攻蘇聯時,日本卻決定實施南進戰略;德國不希望導致美國過早參戰,日本卻偷襲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當德日法西斯都陷入兩線作戰境地之後,曾於1942年1月18日簽訂三國軍事協定,但這時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已經形成,法西斯侵略集團已陷於四面楚歌的戰略格局,無力再按照這一協定實施戰略協同了。可見,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日兩國始終是各自為戰的。
反法西斯同盟各國雖然在戰爭初期沒有很好地聯合起來,但從法國敗降之後,美英就走向結盟,並多次通過兩國首腦會晤與有關參謀人員會議,使兩國的戰略協同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1941年12月美國參</PGN0340.TXT/PGN>戰後,美英正式確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並成立兩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擬定和貫徹實施聯合戰略計劃。為了更有效地對軸心國展開軍事行動,美英以及其他的一些反法西斯國家又建立了戰略責任區。美國負責太平洋戰區的軍事行動,英國負責中東和東南亞戰區的軍事行動,中國負責中緬戰區的軍事行動,大西洋則劃分了英美加海軍的護航責任區。在美英軍隊大規模聯合作戰的戰區,則成立聯合指揮部。經兩國同意任命隸屬於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的盟國武裝力量總司令。1942年秋為實施「火炬」行動,成立了北非盟軍指揮部,後來改為地中海盟軍指揮部。1943年底,為實施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霸王」行動,成立了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蘇聯與西方國家之間也打破了由於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而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在戰爭中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軍事合作和戰略協同,其中包括對伊朗的聯合軍事行動,北極海域的聯合護航行動,開辟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1月的戰略攻勢,以及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等。正是由於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這些合作,才使它們能夠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選自李巨廉、潘人傑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專題述評》,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和歷史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破壞最大、犧牲最大的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全面爆發起,至1945年9月2日止,歷時整整6年。它席捲亞洲、歐洲和非洲,並波及美洲和大洋洲,先後有67個國家,17億人被捲入或拖入戰爭的旋渦。這次戰爭造成物資損失為40000億美元,死亡人數為5000萬。經過這場戰爭,世界人民戰勝了最凶惡的敵人——德意日法西斯,並朝著更美好、更進步、更有希望的方向邁進。
戰爭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體系。德、意、日這三個法西斯帝國主義國家被打倒了,擁有大量殖民地的英國和法國遭到嚴重削弱。戰爭也加速了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戰後,在東歐和東亞迅速建立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社會主義越出一國范圍,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戰爭還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迅猛發展。戰爭一結束,廣大亞非拉國家和人民立即掀起爭取民族獨立,反對殖民統治的偉大斗爭。從此,世界歷史開始了新的一頁。
(選自孫國璋等主編:《簡明世界現代當代史》,
黃山書社1989年版。)
(作者:馬書敖)</PGN0341.TXT/PGN>
4. 威力財安全嗎
你好,一般規模大型的經營時間長久的公司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建議用戶多了解幾家公司對比後選擇。
5. 威力財好不好,誰用過
利率低的都沒什麼實力,沒什麼客戶才會給出那麼低,我決定貝得來公司利率一般,公司也比較有實力,注冊資金就高達8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