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魏晉時期貨幣

魏晉時期貨幣

發布時間:2022-06-15 13:43:29

⑴ 兩晉時期用的是什麼錢幣

兩晉是我國貨幣史上唯一沒有鑄造貨幣的朝代。西晉因為繼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國的五銖錢。至東晉,大將軍王敦手下的一名叫沈充的參軍所鑄五銖錢,所以,這種錢幣又稱「沈郎五銖」。

⑵ 魏晉南北朝金融市場亂象—惡錢之始末,是怎樣的

魏晉女性

要言之,魏晉南北朝之幣制混亂,最主要原因當是中央政府的無力和貪婪,但卻是廣泛的自耕農階層為之付出代價。商業的停滯,背後不是商人的哀嚎,而是無數小農的破產。

小結

錢幣擾亂市場秩序固然是大事,而且在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之下並不利於江南經濟的發展,但在小農經濟之下尚且損失不大。

總的說來,南朝經濟是自然經濟,當時固然也有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但在廣大農村裡,交換只是具有偶然的性質,社會上主要的支付工具還是實物,鑄幣只是以輔助的姿態出現於市場之上,因此,縱然幣制紊亂到極點,也只是使谷、帛等的使用范圍更加擴大而已。

但惡錢之流通,是極禍國傷民的事,這一段混亂時期,大抵要等開元通寶的出現才正式宣告結束。

⑶ 我們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貨幣有哪些

一、先秦貨幣中國貨幣以貝幣為最早。商代原以天然海貝作貨幣,其中較普遍的是齒貝,學名貨貝。後來由於真貝數量不夠,就用各種仿製貝代替,有珧貝、骨貝、石貝、陶貝、銅貝等。東周以後,金屬鑄幣開始流行,貝幣逐漸失去貨幣資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稱雄,貨幣形制各異,有布幣、刀幣、圜錢和蟻鼻錢四大形式。早期的布幣由農具「」演變而成,首可納柄,稱為「空首布」,因似鏟狀又稱「鏟布」。嗣後體型縮小,鑄成平首,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異形布等,流通以三晉地區為主齊、燕、趙等國鑄造刀幣,系實用刀「削」轉化而來,有尖首刀、齊刀、明刀、趙刀等,流通范圍次於布幣。圜錢為圓形貨幣,中有圓孔,起源於紡輪或璧環,多在秦、魏等國流通。戰國晚期,秦國已出現方孔圜錢,燕國和齊國亦有鑄造。蟻鼻錢是楚國貨幣,類似貝幣形狀,一般認為是銅貝的高級形態。此外,楚國還流通爰金,上鈐方形印記,有郢爰、陳爰、爰或盧金等,為中國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黃金鑄幣。
二、秦漢至隋貨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貨幣。秦代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銅錢圓型方孔,名稱為「半兩」,標准重量十二銖。方孔圓錢自此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通貨。西漢初期,錢幣沿襲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逐步減輕。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始鑄五銖錢,旋因各地自由鑄造,大小輕重不一。元鼎四年(前113),政府專令上林三官(均輸、辨銅、鍾官)鑄錢,禁止郡國鑄造。實行統一鑄造政策後的五銖錢,製作精整,輕重適宜;
三、西漢末王莽稱帝期間(公元9~23)進行多次幣制改革,採用刀、布、龜、貝等形制,均因無法推行而失敗。東漢恢復鑄造五銖錢,至獻帝初平初年,董卓專權時壞五銖更鑄小錢,惡劣不堪。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長期戰亂與南北分裂過程中,貨幣流通混亂,不少地區以谷帛為幣,五銖錢則常被用來整頓幣制。當時銅錢開始以「文」計數,千文為「貫」,錢幣名稱也有所變化,出現年號錢
四、唐宋貨幣唐初沿用隋代舊錢高祖武德四年(621)廢五銖錢,鑄造「開元通寶」或讀「開通元寶」,每十文重一兩,量制改用兩、錢、分、厘十進位法,銅錢不再使用重量名稱,對中國古代衡法的改革影響深遠,後世錢幣以「通寶」或「元寶」為名蔚然成風。唐代雖然廣用銅錢,但嶺南用金銀,內地則錢帛並用。五代十國時期,大額鑄幣盛行,鉛、鐵錢也大量使用,貨幣流通具有明顯的地方性
五、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始發中統元寶交鈔,後又發至元通行寶鈔,以前者使用較久。至元三年(1266),所鑄銀錠鐫有「元寶」二字,元稱銀錠為元寶,有元朝之寶涵義。元代實行紙幣流通制度,銅錢鑄造不多,有漢字錢和蒙文錢兩類
六、明清貨幣明洪武八年(1375)起發行大明通行寶鈔,錢鈔兼用。後因紙幣流通受阻,至嘉靖年間又大鑄銅錢。明代將官爐銅錢稱為「制錢」,以示與流通中的舊朝錢和本朝的私爐錢相區別明中葉白銀上升為主要貨幣,制錢遂用於小額支付。清代大數用銀,小數用錢。制錢正面為漢文,背面為滿文。清初的鑄錢體制比明晚葉更趨完善,鑄造的制錢數量很大。白銀的鑄造形式不一,輕重不等。大錠一般重50兩,作馬蹄形,稱為「元寶」、「寶銀」或「馬蹄銀」;中錠重約10兩,多作衡錘形,元寶形的稱小元寶;小錠大體上呈饅頭形,重1~5兩左右;零碎的銀子統稱「碎銀」,重量大抵在1兩以下。
七、廣東於光緒十四至十五年間(1888~1889)用機器大量鑄造「光緒元寶」銀元,重庫平七錢二分,幣面圖案為蟠龍,俗稱「龍洋」
八、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於1914年頒布《國幣條例》,國幣仍以元為單位,並據以開鑄袁世凱頭像銀元,流通頗廣,漸有取代龍洋和外國銀元的傾向,但銀兩制度的地位仍未動搖。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鑄造孫中山頭像銀元,與袁頭幣同時流通。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實行法幣政策,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禁止銀元流通。
九、1948年8月發行金圓券代替法幣

⑷ 上古到隋唐時期歷朝歷代的貨幣究竟是什麼樣的

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必定要有交易,“以我所用換我所需”就是最基礎的交易形式。在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以物換物的交易形式,當物資豐富的時候,以物換物的方式顯然已經不再適合了。於是就需要一種可以和貨物價值掛鉤的媒介來作為交易物,因此貨幣應運而生。

在距今兩萬年前的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了文明的雛形,有文明就會產生交易,在以物換物變得不現實的時候,遠古先民就在思考著尋找一種合適的物品作為交易媒介。既然是交易媒介必定要易於儲存和耐用,又不能隨處都是,這就難倒了先民們。直到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他們發現海邊的海貝具有便於儲存和耐用的優點,而且當時的文明主要集中在內陸地區,海貝只有海邊才產,因此稀少的要求海貝也符合。於是乎,古代先民們就將海貝作為貨幣用來和貨物等價掛鉤。

東吳時期的“大泉當千”銅錢


貨幣的種類以及歷史太繁雜,下文再講述唐朝時期至明清的貨幣變化。

⑸ 最早的貨幣出自於什麼朝代

最早的貨幣出自於商朝。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與「貝」有關。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5)魏晉時期貨幣擴展閱讀:

貨幣體系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

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

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刀幣

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

環幣

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蟻鼻錢

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⑹ 中國歷代貨幣

我國古代貨幣的六次重大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⑺ 三國兩晉南北朝鑄幣特點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變期,即中國銅錢由銖兩體系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的時期。 魏、蜀、吳三國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形態,導致不同的貨幣流通形勢。公元220年曹丕建立曹魏,曹魏初期曾一度廢錢不用,交易皆用谷帛,至魏明帝時才復鑄「五銖」錢。吳蜀的錢幣與魏相比則十分復雜,多為大錢。蜀錢有「直百」、「直百五銖」、「犍為五銖」等。吳錢只是作價更高。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等~

⑻ 南北朝貨幣是怎樣的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兩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

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⑼ 魏晉南北朝時的一兩銀子是現在的多少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與錢幣流通
三國時期劉備的益州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故社會經濟比北方發展較快。蜀漢建國以後,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諸葛亮又先後在漢中一帶實行屯田制度,不僅減少了軍糧運輸,也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特別是成都的織錦「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遠銷吳、魏,是軍費的一大來源。蜀都成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之一,「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巨千;財貨山積,纖麗星繁。」其興盛景象可以想見。
孫吳所在江淮地區的社會經濟起步較晚,故最為落後。但由於這里戰亂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遷居江南,給這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使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加之吳國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積顯著擴大,耕作技術和農產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魏國創立後,在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或無生畜的農民,統一組織耕種官田,這是組織流民歸農的有效辦法,在客觀上起了進步作用,對組織生產、恢復社會秩序、增強魏國的實力、統一南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在江南地廣人稀的地方,擴大開辟面積,興修水利,提高產量;建置大規模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當時江南的武昌是冶煉中心,連銅合金銀製造業也很發達,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制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當時魏國有很多的商業交通貿易中心城市,還和海外的一些國家有貿易交往,商業經濟也很發達。
西晉統一全國後,農業上推出了占田制和課田制 ,這是西晉的主要土地制度。當時的西晉面臨著經過三國長期戰爭後的經濟蕭條局面。西晉採取了獎勵農桑、表彰生產的經濟政策,召迴流民,增加農業人口,表彰生產搞得好的官吏。此外興修水利也取得了好的效果,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發展。到了東晉時,我國南方經濟得到了一定的開發,農業上生產技術有所提高,大量開墾荒地。實行精耕細作,推廣牛耕使耕田的速度加快了,產量大為提高。興修的水利工程擴大了灌溉面積,防治水患災害,使得農作物得到更好的生長。手工業方面,冶煉業得到了發展,「灌鋼」技術的發明,把生鐵和熟鐵混雜在一起,工藝簡便,生產效率更高,鋼鐵的質量也更好。 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品種增加了,質量提高了。 當時紙張已經完全替代了竹簡和絹錦。貿易也有很大發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貿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經營商業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糧食、布帛、魚、鹽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總之三國之後由於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逐漸穩定,經濟上有所恢復和發展,人們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之後發展經濟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在我國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全國各地競相鑄錢,鑄錢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前所未有。據史書記載,當時鑄錢「堆積如丘山,市上交易,用車載錢」。當時曾經把鑄錢用的原材料——鐵,拿出來「數千萬斤塞浮山堰決口」。可見錢幣之多,已到了何等程度。當時人們的思想認為錢能操縱人的命運,主要表現在社會風氣貪財如命。晉武帝賣官,錢入私門。私門(有權勢人)出賣官爵,是貪財的一種方法。士族自矜門第清高,對商賈極其賤視。法令規定市儈都得戴頭巾,巾上寫明姓名及所賣物品名,一腳著白鞋,一腳著黑鞋。商賈的社會地位很低,可是士族多兼做商賈,並不因為商是賤業而不屑為。例如大名士王戎有許多園田,親自拿著籌碼算賬,晝夜忙得不得了。家有好李,怕買者得好種,鑽破李核才拿到市上出賣。有勢力人家霸佔水利造水碓,替別人舂米取酬,稱為舂稅。潘岳《閑居賦序》說他住在園里賣鮮魚、蔬菜和羊酪,並收舂稅,一家人生活舒適。可見經營商業是貪財的又一方法。晉惠帝時,石崇做荊州刺史,劫奪外國使者和商客,積財物成巨富。家有水碓三十餘區,奴八百餘人,還有大量的珍寶錢財和田宅。可見劫奪是貪財的又一方法。《晉律》規定自死罪以下都可以用錢贖罪。貪財即使犯了罪,不一定是死罪,贖死罪也不過黃金二斤,所以只要有錢財可得,任何一種方法他們都敢採用。
晉國統治階級愛錢,唯錢是求,後世稱為「錢鬼」。而這些也影響了社會上的人,金錢支配了人們的交往、言談、行事等等。
我國古代用穀物、布帛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這種情況早在西漢就已出現,東漢時更加盛行。到我國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這種情況顯得更加突出了。
據史書記載,我國南北朝時期,在南北長期對立中,盡管戰爭總是不斷,但在戰爭的空隙,經濟的交往總是連綿不斷,商品交換非常活躍;而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換中,貨幣的使用幾乎廢棄,在商品交換中都是使用絹帛。
從當時南朝、北朝商品交換的品種來看,北朝需要南朝的物品有甘蔗、橘柚,以及北方官員、貴族享用的高級奢侈品;南朝急需北朝的物品有:馬匹、駱駝、皮毛製品等等。
當時南朝、北朝商品交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官方主辦的「通市」,由南朝、北朝的官方主持;二是走私,這種走私在民間、官員、軍隊中間都有。據史書記載,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也就是宋國、魏國戰後的第二年,北魏向宋國提出兩國「互市」的要求,朝廷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江夏王義恭、建平王宏、何尚之、何偃等,都表示贊成互市,但柳元景、王玄謨等大臣反對馬上互市,理由是「虜雖說互市,實為窺測國情,答應了他們,必生邊患」。但朝廷考慮到兩國互市可取得不少的經濟利益,最後還是同意了。
我國古時候經常用穀物、布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在王莽篡位及東漢時期,有時在市場上谷帛也代替貨幣充當過流通領域內的支付手段,只是到了南北朝時期,谷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時間最長、范圍較廣,以致在社會上曾經出現「廢棄貨幣」、「忘記貨幣」、「不準使貨幣」的現象。這是因為市場上錢幣缺乏。晉朝統治者主要沿用漢朝的「五銖錢」貨幣,因此,鑄幣數量不多,遠遠滿足不了當時市場流通的需要。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記載,當時南朝的宋大臣范泰,曾寫奏議反映國庫貨幣減少,市場流通使用的貨幣奇缺的情況,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因此,人們在市場上不得不用谷帛當做貨幣流通,而且貨幣制度也不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較大,魏晉前期,東晉、宋、齊、梁、陳偏安江南;後來,北方先有五胡十六國,後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相繼更替。由於朝代不斷改換,致使貨幣制度很不統一,南朝的貨幣制度在北朝行不通,北朝的貨幣制度在南朝也不能實行,所以人們寧肯在南朝、北朝商品交換中收受谷帛,而不願意收受貨幣。當時市場物價波動劇烈,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南齊大臣劉纘看到北魏的市場上金、玉、珠寶價格比南朝低了好幾倍,感到奇怪,北魏派出接待的主客令謊稱:「我朝不重金玉,所以賤同瓦礫。」還有,北魏文成帝興安元年(公元452年),陝城鎮將崔寬看到弘農這個地方出產的漆、蠟、竹、木價錢比南朝市場上便宜好幾倍,於是他利用職權走私,發了大財。由此可見,當時南朝、北朝市場物價差別如此之大,人們認為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換中,收受谷帛比收受貨幣風險小,安全有可靠保證。以上這些就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流通情況的一些特點。
可以看出,當時是起碼是沒有文這個貨幣單位的!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⑽ 南北朝的錢幣有哪幾種

南朝陳宣帝陳頊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鑄行一種新的錢幣「太貨六銖」,此錢銅質優良,輪廓整齊,錢文瑰麗勻稱,鑄造精妙絕倫,居南朝之冠。
太貨六銖
太貨六銖盡管鑄造精美,在當時卻並不受歡迎。因其大小和舊五銖相仿,而朝廷規定新錢一枚要抵十枚五銖舊錢,這種貨幣貶值,是對人民的一種剝削,於是引起人民不滿,紛紛抵制。由於錢文上「六」字看上去很像一個人叉著腰,於是民間傳出了「太貨六銖錢,叉腰哭天子」的民謠。陳是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陳宣帝是陳王朝中倒數第二個皇帝,其子陳叔寶即陳後主,更是荒淫無度至極。他不理朝政,整天和嬪妃一起遊玩,制淫詞,唱淫調,朝綱混亂。隋兵南下時,他自認為有長江天險可守,不以為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兵順利地攻進建康城,陳後主這是才大夢初醒,但為時已晚。「太貨六銖」成了這個末代王朝的陪葬品。
陳五銖是陳文帝陳蒨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所鑄。陳五銖錢直徑一般2.35~2.5厘米,重3克左右。面文「五銖」筆畫清晰,「五」字交筆處彎曲似等腰三角形,「銖」字的金字頭呈等邊三角形狀,朱字頭方折。面有內郭,無好郭,外部較寬,製作精整。
南朝宋、齊、梁、陳差不多都鑄輕錢,主要是為了搜刮民利。鑄錢一般採取盡量少用銅的偷工減料的辦法,這也就是南朝經濟衰頹、錢法紊亂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魏晉時期貨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股權變更計算 瀏覽:500
金蝶期末調匯匯率 瀏覽:515
華泰證券怎麼用手機交易記錄 瀏覽:559
軍工基金理財 瀏覽:277
長城金融成都分公司 瀏覽:252
上市公司在澳門有金融公司 瀏覽:103
怎麼關閉傭金寶的理財 瀏覽:22
南瑞股票大跌 瀏覽:518
騰訊理財余額寶能買兩種基金嗎 瀏覽:280
母嬰市場上市公司 瀏覽:624
融資租賃中內含利率怎麼算 瀏覽:826
當代集團旗下上市公司 瀏覽:450
萬達貸交易密碼到上線 瀏覽:823
證券研究方法論 瀏覽:753
京東金融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招聘電話號碼是多少錢 瀏覽:879
2019年5月5日美金匯率 瀏覽:924
孟晚舟指控金融機構 瀏覽:394
醫療投資集團排名 瀏覽:188
成熟國債期貨最小變動價位 瀏覽:549
存金寶周五價格不顯示 瀏覽: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