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小銀行如何發展國際業務
當前,中小銀行開展國際業務有五方面問題比較突出。第一,我國商業銀行國際業務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中小商業銀行,存在對外渠道狹窄、國際認可度不高、代理行建設困難、對外出具的信用文件(信用證、保函)接受度差等問題。
第二,國內中小銀行業務系統龐雜,營運成本和資金成本相對偏高。銀行國際業務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業務體系,需要電訊、清算、交易等若干個子系統的支撐,隨著業務擴大還需建立一個外匯資金補給和供應渠道,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定的費用支出。
第三,監管條件較高。城市商業銀行外幣營運資金一般為500萬至2000萬美元,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外匯存款增長乏力而自身吸納國外低成本資金渠道有限以及嚴格的外匯管理新政等限制下,城市商業銀行外匯資金補給主要靠國內同業之間拆借,直接導致資金緊張和成本增加。
第四,缺乏自上而下的政策研究和風險預警機制。城市商業銀行在國際慣例的理解與運用、境外金融形勢的研究與判斷等領域與大型商業銀行存在差距,同時在專業人才儲備和信息對稱性方面與大型商業銀行存在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導致中小銀行難以獲得衍生產品交易資格,無法為客戶提供增值和避險服務。
第五,內部管理和考核機制有待改進。一方面,國際業務的籌建緩慢而辛苦;另一方面,按條線分割事務,只要國際業務上的問題,全部需要國際業務部門解決,按效益考核,致使上下部門之間難以溝通,最後很多銀行認為國際業務不賺錢,極大地影響了國際業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加快的形勢下,城市商業銀行開辦國際業務,改革是唯一出路。
具體來說,從部門架構和職責看,本外幣一體化的確是實現地方性商業銀行規模迅速擴張、突破「小」銀行制約瓶頸、增強整體抗風險能力的一條捷徑。徽商銀行和江蘇銀行等絕大部分中小銀行沿用國有銀行的做法,進行機構重塑與重合。但就國際業務而言,這種合並能夠實現代理行、賬戶行等渠道共享,能夠實現電訊、信息、外匯資金等資源共享,也能夠建立起一個自上而下的政策研究和風險預警機制,並且通過對外信息披露,增強國外銀行和客戶的認可程度,彷彿能夠解決目前制約地方性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發展的所有問題。但這種深層次的機構重塑與整合,也會出現一些負面影響。縱觀全國發展勢態良好的城市商業銀行,無一不是靠差別化的市場定位和鮮明的經營特色來取勝,層次的增加必然導致決策鏈的延長,如果合並之後的「大」銀行在決策、授權機制方面不夠到位,會使原有的機制優勢弱化,重蹈全國性商業銀行「一把尺子量全轄」的機制覆轍。這顯然不是首選的發展模式,銀行國際業務部門只辦理國際結算,作為一個技術部門,看不到利潤和收益的增長,顯然重要性不如業務營銷部門。這樣看來,中小銀行開展國際業務,建立自己的一套經營體系勢在必行。
第一,建立獨立的組織架構體系。總行國際業務部設置外匯會計團隊、貿易融資審批團隊、單證中小團隊、外匯資金團隊、產品創新及營銷團隊,對應總行各部門。分行國際業務部設立單證團隊、貿易融資營銷團隊。在銀行總的風險控制原則下,建立獨自的融資審批標准和流程,總行國際業務部負總責,把控貿易融資審批。
第二,要有科學的考核指標設置。
目前中小銀行按國有銀行的標准設置考核辦法顯然不科學。中小銀行的國際結算、結售匯基本是依靠大幅度手續費優惠開展的,如果按此計算,一年做到200億美元的國際結算量,其收益相對其他業務還是很低,因而得不到重視。而帶來的其他收益沒有計量,因此設置科學考核是一個方向。
第三,創建新的銷售模式。本外幣一體化的銷售模式應該是不錯的選擇,但原來的客戶經理不熟悉國際業務,學習願意不強,客戶又有國際業務需求,因此逐步建立獨特的營銷模式是必須面對的。這就需要建立由國際結算技術人員參加的營銷團隊,國際結算人員要參與到營銷當中去。加強客戶經理的培訓,建立起自己的產品團隊。國際業務產品多,而且有多種融資解決方案,銀行要根據自己的客戶和風險偏好,開發、設計自己的融資解決方案。
第四,加強銀行產品整合,更好地服務客戶。進出口客戶不僅有貿易融資需要,也有國內貿易融資業務需求,人為隔斷嚴重妨礙業務辦理的效率,因此應將國內貿易融資並給國際業務部門辦理,以體現客戶為「中小」的理念。此外,中小銀行還需抓好實施的步驟。由於各家銀行基礎不一樣,招聘的人員素質不一樣,忌一步到位,主要分為三步:招聘人員、業務開辦;業務培訓、初步開辦;形成自己特色階段,進入大力發展階段。
Ⅱ 銀行建立代理行,如何建立代理行網路發展外匯業務
一般農商銀行都有省級聯社,可以通過省聯社的平台與境外銀行建立代理行關系。
以省級聯社統一對外外匯清算按美國的清算是不合規的,據我所知涉及到合規問題,真正外資清算行是不會給省聯社開立清算戶的,可能也只有中資的海外行。按美國的相關政策規定,一銀行的清算戶是不能給其它機構用的。而省聯社這種模式本身是在偷偷摸摸乾的,匯款指示都不敢寫下面行社的。省聯社模式有個很大的缺點,將外匯業務的本質割裂了結算與清算,喪失下面行社的主動權。
Ⅲ 如何貫徹落實銀行外匯業務展業原則和規范
一、銀行辦理結售匯業務貫徹「展業三原則」的必要性
(一)「了解客戶、了解業務、盡職審查」是國際上銀行業已有的「規矩」,銀行經營外匯業務遵守展業原則是必然趨勢
「展業三原則」並非外匯局對銀行提出的要求,而是銀行業展業的基本要求,國際上對銀行展業有一套相對完整的法律規范體系,對銀行展業三原則的應用並沒有停留在原則表面,而是從相關定義、實施情形、審查措施、銀行內控、外部執法等多個角度賦予了銀行展業三原則許多具體內容和明確要求,越來越廣泛應用於審慎風險管理中。所以說,展業三原則是國際銀行業已有的國際慣例,外匯局只是將其引入對銀行外匯業務經營及管理中並進行強調。
(二)以往的行為監管已不能適應當前涉外經濟發展需要,實施展業原則是推進「五個轉變」和簡政放權的內在要求
隨著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不斷演變,銀行開展外匯業務的復雜度、自由度大幅提升,以往外匯局提出明確具體要求、銀行照章辦事的監管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的要求。為此外匯局不斷簡政放權,加快推進「五個轉變」,其中展業三原則是原則性監管在外匯管理領域的有益嘗試,有利於銀行防範自身經營風險、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能夠盡快適應外匯局減少或取消外匯業務事前審批、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新的管理要求,是推進外匯管理簡政放權和重點領域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銀行從表面形式審核向實質審核轉變,更有利於遏制外匯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
改革以前外匯局規定銀行審核具體單證,單證齊全就合規,單證不全就違規,實際上是形式性審核,實際審查效果不佳而可能導致的政策風險包攬在身。「展業三原則」的目的就是使得銀行的義務與權利一致,銀行辦理業務時,審什麼、怎麼審、何時審、誰來審,都應由銀行自主決定。同時,銀行在審核過程中覺得交易真實性不清楚、沒有把握的業務,可以向客戶追加材料進行審慎審查,而不拘泥於以往外匯局所規定的單證范圍,以確保進一步「了解客戶」。由此審對是應該的,而審錯或沒審則應承擔責任,保證了銀行權利義務的一致性,更有利於發現外匯違法違規行為。
(四)有利於銀行業務良性有序發展,避免惡性競爭
對於同一筆無真實交易背景的結售匯業務,若按規則管理,責任心弱的銀行可能只從表面真實性審核單證業務,並受理業務獲得收益,而嚴格履職銀行由於拒絕客戶反吃虧,長此以往,所有銀行受利益驅動都不願意嚴格審核業務。而原則監管,就要求銀行根據「展業三原則」的要求盡職審查,若銀行僅是通過表面真實性辦理業務將承擔很大的風險,就促使各個銀行主動進行真實性審查,使得涉外主體在任何網點都辦不了異常結售匯業務,有利於外匯業務市場良性有序發展,避免惡性競爭。
二、目前銀行辦理結售匯業務貫徹「展業原則」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展業三原則」落地緩慢漸進,落地程度不均衡
從轄區各家銀行執行展業三原則的情況來看,各銀行對展業三原則的重視程度逐步加深,銀行對展業三原則有了認識上的提高,實際行動上採取措施深入落實情況不一,實際辦理業務中完全遵循展業三原則不夠,不同銀行落實展業三原則的效果也不同,單設國際業務崗或部門的銀行對展業三原則的執行情況相對較好。不同外匯業務種類執行效果不同,如涉及到資本金、貿易融資、轉口貿易購匯及付匯業務較個人結售匯業務審核相對嚴格。
Ⅳ 如何發展我國外匯市場
發展外匯市場是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提高外匯資源配置效率、增強金融宏觀調控效果的重要基礎。面對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需要,必須加快中國外匯市場的建設步伐。基於國內轉軌經濟的背景,中國外匯市場走的是一條政府推動型、而不是自然演進型的發展之路,其中的關鍵問題是,如何通過合理的政府幹預,科學培育和管理外匯市場。
1.鞏固微觀基礎,改善宏觀環境。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建立具有競爭力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提高銀行風險控制能力,優化商業銀行外匯交易行為;加強對銀行的監督管理,防範金融風險;推進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實現它們與外匯市場的協調發展;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促進形成市場化的基準利率體系;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穩步推進人民幣可兌換進程;建立和完善發展外匯市場的配套法律、法規,約束交易主體行為,保證外匯市場的健康發展。
2.加大產品創新投入。市場上交易品種的多樣化既可保證匯率形成過程體現現實和潛在的供求關系,也可為市場交易主體提供多種避險工具。在完善現有的產品和業務外,應加強對產品的研發力量和資金投入,進行新產品、新業務的需求調研、論證、推介和開發。
3.加強外匯市場的流動性。一個流動性好的產品會吸引更多的主體參與交易,主體的參與反過來又增加了該產品的流動性。從中國當前的外匯市場環境看,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是推動外匯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4.改變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角色定位。中央銀行作為外匯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動
力,應逐步減少對外匯市場的持續直接的干預,只有在全面掌握市場交易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影響商業銀行等市場主體的交易行為來進行間接的干預,才能有利於外匯市場的發展。
5.增加外匯市場交易主體的數量。 首先,商業銀行是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應提高有競爭實力的各家商業銀行的市場參與度,改變少數幾家大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絕對領導地位,促進公平競爭。其次,很多中小金融機構具有健全的風險管理系統和良好的組織管理機制,是外匯市場發展的又一推動力。應擴大投資渠道,提高中小金融機構在外匯市場上的交易積極性。可以推出美元兌歐元等交叉盤的報價,也可以改變現有的報價方式,將4種貨幣的交易基準價格統一為美元的基準價格,再進行套算。這樣就可以為那些中小金融機構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改變其被動地位,加強其在外匯市場的活躍度,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運行機制。再次,應逐漸允許非金融企業進入外匯市場從事交易活動,為外匯市場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增強外匯市場的廣度,促進外匯市場的發展。
6.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和監管效率。盡快建立完備的信用資料庫,根據交易主體的資產負債、經營業績、信用記錄等資料評估其信用情況,以防範信用風險,保障市場的穩健發展,
加強市場信息披露機制,提高外匯市場的透明度。加強對市場風險的預警和評估,完善市場自律機制。建立有效的電子化監管系統,提高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中央銀行應繼續監督外匯市場交易主體的行為,承擔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責任,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定。監管者應公平對待不同的交易主體,不能讓任何交易主體享有特殊待遇,為外匯市場的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7.建立實需性交易與金融性交易相結合的外匯市場。目前我國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主要是配合結售匯制度下外匯指定銀行平衡結售匯交易產生的頭寸,商業銀行並不是基於營利目的在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而只是為了履行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結售匯周轉頭寸的管理規定。這顯然與商業銀行的營利性原則相違背,也不適應市場化的發展要求。而實際上,各交易主體在外匯市場上進行交易,其實需性的需求趨於下降,金融性需求趨於上升。因此,應逐步改革現行的結售匯制度,拓展外匯市場的金融性交易,這將有利於提高外匯市場的活躍度,擴大外匯市場的交易規模。
8.建立非集中的交易中心和獨立的清算機構。外匯市場交易的發展趨勢是逐漸採用遠距離的場外交易市場的形式,交易主體將通過計算機獲得市場信息並進行交易行為。因此,目前的外匯交易中心將最終發展為非集中的無形市場,而中國正逐步推進非集中外匯交易市場的形成。目前集中的清算風險大,不符合國際慣例,清算機構應該發展為不再從屬於中央銀行的一個獨立的商業實體,並按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運營,一方面可以使外匯交易中心擺脫承擔的清算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約束交易主體控制自身的經營風險,從而達到完善和發展外匯市場的目的。
Ⅳ 中國銀行怎麼開通外匯業務
向所在地國家外匯管理局及其分支局(簡稱外匯局)申請開立經常項目外匯賬戶。
外匯賬戶是指境內機構、駐華機構、個人按照有關賬戶管理規定在經批准經營外匯存款業務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可自由兌換貨幣開立的賬戶。
Ⅵ 怎麼樣去中國銀行換外匯
中國銀行個人結匯購匯辦理材料: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Ⅶ 銀行如何做好外匯業務
銀行的外匯業務就外匯存取款,外匯匯款這些吧
Ⅷ 銀行怎樣去發展外匯業務,銀行怎樣去發展外匯業務資訊
個人辦理普通的購匯、結匯(限額內)業務,可以在網上銀行操作(有些銀行還附加外匯交易業務),其他外匯業務需要去銀行櫃面辦理